【第1句】:當你將全部的生命與精力投入到有意義的生活中時,哪里還有時間關注自己鬢角催生的白發、額上乍現的皺紋呢?
【第2句】:【天天禪語】比如一朵美麗的鮮花,漂亮的花瓣在風中飄落,沒有留下任何果實而消失,這是否令人感到很可惜?同樣的道理,我們的人生僅僅在名利與愛情上虛度,沒有絲毫獲得內心的覺悟,這是否讓人覺得非常可悲?
【第3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唐)道一禪師《傳燈錄》卷七
【第4句】:享樂到了極點,悲哀就會隨之而來,物極必反,月盈而虧。所以,曲終 人散,人們就會發出感慨嘆息;宴會結束,人們就會惆悵傷懷。這實在是由 事物本身的發展所導致的,就好像影子跟隨著形體、回響來自聲音一樣。
【第5句】: 受貪欲的影響,只見眼前的利益,有損人格不說,長遠的利益也同樣會 失掉。
【第6句】: 一位后生問智者:你通曉古今中外之事,宇宙萬物之理,卻 沒看見你讀書,你的滿腹學問到底從哪里來的?智者略一沉吟,微笑 道:我無時無刻不在讀書,略有不同的是,我讀得最多的是一本無字 書,這是天下最有用的一本書,寫作它的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風 霜雨雪,雖然不著筆墨,卻勝于書卷萬千。
【第7句】:付出真情的人,一定能夠得到生活豐厚的回報。懂得行善的人,才能一生快樂無窮。生活就是這樣,當你為別人付出的時候,你的人生也會因你的付出而升華,你得到的是生命的延續和增值。樂善好施就是在播種福因,同樣也可以得到別人的尊敬。
【第8句】:房屋,只要把根基保養好,就不怕傾倒;樹木,只要把樹根保養好,就不至于枯萎。我們如能善自珍重,就不怕任何寒流侵襲了。
【第9句】:【人生三毒,貪、癡、嗔】貪,是三毒之首,人有貪念,就會去癡迷,如果喜歡的東西得不到,就會苦惱悲傷,是為癡;嗔,是由對眾生或事物的厭惡而產生憤恨、惱怒的心理與情緒。要除三毒,需要用戒、定、慧。精進持戒,時常得定,不因事物大起大落,要沉著穩定,能夠忍耐,修習禪定,生起大智慧。
【第10句】:芳華輕逝,淚灑菩提,我們每一天都在憧憬未來的美好,擁禪心渡慈航,如花似玉的年華,轉眼如云煙消失的無影無蹤,淚珠紛紛落下,悲傷著你的悲傷,痛苦著你的痛苦。
【第11句】:成功,是依靠堅忍的力量,潛蘊蓄積長期奮斗而成就的果實;并非僅憑一點血氣或一時的沖勁而僥幸得來。
【第12句】:我們的命運,都是我們一手造成的。做善事得善報,做壞事得惡報,這都是我們平時種下的善因或惡因造成的。但如果我們能迷途知返,找回一顆向善的心,也會遇到自己的善果。
【第13句】: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造因緣。(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14句】:如有大石山,高廣無缺壞,周遍四方來,磨榨此大地,非兵馬咒術,力所能防御。惡劫老病死,常磨榨眾生。《雜阿含經》卷四十二,第1147經
【第15句】:【佛心禪語】 父母之恩深似海,難以報答。家中有二尊佛,即父母之謂。應以供佛 之心孝順父母。
【第16句】:盲目的、沒有節制的自由恰恰會給我們帶來不自由,而對貪、嗔、癡的約束則體現出人類的智慧與覺性。
【第17句】: 現在的社會愈來愈發達,物質生活也漸漸奢侈浮華,但是,很多人卻感到生活空虛、精神焦慮、苦痛倍增。這是為什么呢?是精神生活的缺失抑或是受錮于現實生活的無奈?于是很多人試圖通過修行和學禪來明白這些問題。
【第18句】:人們很多時候會煩惱、痛苦和焦慮,正是因為心胸不夠開闊,見解不夠通達。對于人生中的不如意,我們要看得開,拿得起,放得下。
【第19句】:問:“精神統一與禪定何異?”答:“凡專心一事,不問正邪,皆可日精神統一。禪定華譯日靜慮,乃放下萬緣,不思善,不思惡,寂寂惺惺之一種境界。”——李炳南居士
【第20句】:心隨境轉是凡夫,境隨心轉是圣賢。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傳。(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21句】:人多迷于尋找奇跡,因而停滯不進;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昕得。——證嚴法師
【第22句】:人間佛教決非同于世間的慈善事業,是從究竟的佛乘中,來看我們人類,應怎樣的從人而向于佛道。(當代)印順《妙云集·佛在人間》
【第23句】:或盡忠立孝,濟國治家,行謙讓之風,履溫恭之道,敬養父母,成第一之福田,承事尊賢,開生天之凈路。(五代)延壽《萬善同歸集》卷四
【第24句】:所謂職業,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動的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早退,公務就算完成。而志業則是沒有上班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雖然不需打卡,卻是分秒善盡義務,一切都出于自愿。
【第25句】: 老娘,我是您放飛的一只風箏,線永遠在您手中。有一天飛 倦了,您手中的線就是我回家的路。那時候,您已經很老,我也老 了,您的兒子會牽著您的手走在故園的路上,給您講故事,講風箏飛 過的那些地方。
【第26句】:不誹謗于人,亦不觀是非。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十不善品
【第27句】:安心在乎虛,持心在乎平,用心在乎照,悟心在乎忘。——《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28句】: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一種感受。自己的心態改變,環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并沒有絕對的好與壞。正如一個有缺口的杯子,如果換一個角度看,它仍然是圓的。心中有歡喜,心中有圓滿,珍惜擁有的,感恩得到的,就能時時感受幸福。
【第29句】: 興趣所在,再辛苦也情愿。世間之事,除非不做,做必辛 苦,辛苦不怕,怕的是辛苦之中無快樂。譬如同樣是碼字,碼自己喜 歡的心靈文字,雖苦猶甘;碼那些官樣文章,則只剩下辛苦。
【第30句】:佛說:不要親近惡知識,也不要跟愚者共事,應當親近善知識和人中最優秀者。人性本無惡,模仿、親近惡知識,時間長了必然種下惡根,看不見的危害直至終生。
【第31句】:可言不可行,不若勿言;可行不可言,不若勿行;發言必慮其所終,立行必稽其所蔽。(宋)白云守端禪師(《禪林寶訓》卷一)
【第32句】: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不生不滅,即是佛。——黃檗斷際禪師
【第33句】:不應以限量心行于六度,住于十地,凈佛國土,事善知識。應同諸菩薩,安住無邊劫,供養無量佛,嚴凈不可說佛國土,出生不可說菩薩愿。《華嚴經》卷七十六,入法界品以如是去來現在一切諸佛所有國土清凈莊嚴,悉以莊嚴于一世界。《華嚴經》卷二十五,十回向品
【第34句】: 佛說:“與人分享,是謂大心;不圖回報的分享,收獲到的將是不可 預知的。”把好東西與人分享是一種習慣,當人們學會分享并將它當成一 種生活習慣時,就等于幸福美好的生活已經開始,生命也會具有更加深刻 的意義。
【第35句】:一般人都是真理知識化,喜求知解,停留在概念里。所以達摩祖師西來,傳法的模式,就是法(真理)的人格化,除了法,沒有我,而法也是本無之法。——耕云先生
【第36句】: 《壇經》上說“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 動”——靜坐常思自己過,閑談莫論他人非,才是真正的處世之道。
【第37句】: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必須根據自己的特長和愛好,選準適合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一個人不怕沒有地位,而是怕沒有能力讓自己站起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都能開拓出自己獨有的人生道路。
【第38句】:凡人大多喜歡品味甜美,而不喜歡吃苦。然而,人生本味,酸甜苦辣俱全,舍去了苦,又如何嘗得出甜的美妙?沒經歷過冬天的寒冷,怎知春天的溫暖的珍貴?
【第39句】:在易學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萬物都有聯系,即使是相隔萬里的事物都具有彼此緊密的信息關聯,你知道嗎?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第40句】:(五)發出離,心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佛說八大人覺經》
【第41句】:佛教主張悲憫眾生,提倡布恩施惠。諸法之本性,既不應有人我之分別,也不應該有物我之分別。世人都受欲望驅使,追求名和利,自己尋找了無盡的煩惱,這是本性清欲的迷失。佛法主張人要一心向善,對任何事物都要懷有一顆慈悲之心,人生也會因此而得益。
【第42句】:譬如生盲不見日,日光亦為作饒益……無信眾生不見佛,而佛亦為興義利。《華嚴經》卷五十,如來出現品
【第43句】:修行實際上就是“生命的拼搏”。因為我們要進入那個無限的生命,沒有一種拼搏精神是萬萬辦不到的。
【第44句】: 清晨是美麗無比的,光明潑出山河的色彩,陽光繡出大地的 金邊;清晨是活力無窮的,鳥鳴奏響生活的旋律,萬物傳遞生命的 律動。早安,我的朋友,讓我們帶著快樂愉悅出發,開始我們新的 征程!
【第45句】:若諸菩薩安住菩薩凈戒律儀,善權方便,為利他故,于諸性罪,少分現行,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菩薩戒本》
【第46句】:善業和惡業,都是你生產出來的產品,你用你的產品換來什么,取決于產品本身的價值。善業是有價值的產品,如同美味佳肴,如同金玉珠寶,別人一旦認識到了它的價值,就會搶著購買,
【第47句】:為欲成熟一眾生故,修一切剎極微塵數波羅蜜門,成就圓滿如來一力。如是次第,為一切眾生成就如來一切智力,心無疲厭。“四十華嚴”卷四
【第48句】:通論大小乘經,同明一道故,以無得正觀為宗。但小乘教者,正觀猶遠,故就四諦教為宗。大乘正明正觀,故諸大乘經,同以不二正觀為宗。(隋)吉藏《三論玄義》卷下
【第49句】:那些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會感覺生命無限美好,于是越活越有意義。他們并不在乎自己擁有多少財富,只要心中的能量不息,對生命的擁抱和熱愛不止,那么,錢多可以過,錢少也可以過,其中的關鍵在于能夠處處感悟生活的真諦。
【第50句】:【人生五大元素】 一個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定要有一個好命格(基礎),一個好 運勢(機遇),好風水(環境),好名號(名正言順),多讀書(文化內 涵)。還應具有超人的膽量、超人的智慧和良好的機遇。
【第51句】: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圓覺經》卷上
【第52句】:菩薩千手千眼,凡夫也千手千眼。不同的是,菩薩千眼觀察眾生受苦,而以千手救度出苦;凡夫千眼看人家的不是,千手往自心中抓進煩惱。
【第53句】:佛法是需要修證的,一個人去修證、實踐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個不去修證、實踐的學佛者則絕不可能獲得解脫。
【第54句】:只有完全認識了自己,才能更好地去接觸世界,但是往往認識自己比認識世界要困難得多。
【第55句】:苦陰滅時,生智、生眼、生覺、生明、生通、生慧、生證。爾時菩薩逆順觀十二因緣,如實知,如是見已,即于座上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緣經》
【第56句】:誠實、公正、堅定、慷慨。誠實、自制、慷慨、忍耐。《經集》第青樹林,第十章《林主夜叉經》
【第57句】:平常心是一種平等心,是一種沒有選擇的愛,是面對蕓蕓眾生普施甘露、普降法雨的大慈悲。
【第58句】:如果我們在生活中如果能常常抱存歡喜心,便可以接觸到慈悲心。如果常常修煉慈悲心,便能得超然的靜心。
【第59句】: 就拿邵逸夫而言,他為內地與香港的教育事業捐助過數十億款項,用 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的財富取之于民眾,應用回到民眾”。在內地與香 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建筑物不勝枚舉,這不就正如佛家所言,布施的越 多,其實得到的也越多。
【第60句】:其實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個囚牢,我們進進出出并不曾得過自由,每個人 都向往更廣闊的天地,因為在那里我們的生命能夠更自由地飛翔,但是很多 時候,我們會被固有的經驗和看法所羈絆,心也被上了鎖。
【第61句】:平日不為別人著想,他的行為跟畜生一樣;專門尋找自己的吃喝,難道畜生不也是這樣?(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62句】:人在制定自己的人生目標時,應該要有正確的心態,既要追求生活的充實與快樂,同時又要摒除凡塵浮名與虛利的捆綁。
【第63句】:世尊上雪山,有誰為之說。仗此無情劍,便把青絲截。四相本來空,萬法一無得。解脫內外著,生死從茲歇。一虛云和尚
【第64句】:眾生迷惑失正道,常行邪徑入暗宅,為彼大燃正法燈,永作照明是其行。眾生漂溺諸有海,憂難無涯不可處,為彼興造大法船,皆令得度是其行。《華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65句】:于他得自在,忍彼觸惱難;貧窮能布施,危厄持戒難;盛年處榮貴,舍欲出家難。《別譯雜阿含經》卷十四
【第66句】:生活智慧是在沒有纏縛時才展現的,所以必須注意滌蕩塵垢,才能純真 無礙,活潑自在。
【第67句】:五蘊五大種,六根及六處,無知煩惱暗,自性悉清凈。《佛說大悲空智金剛大教王儀軌經》卷三
【第68句】: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佛常常是高不可攀的。然而實際上,佛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存在,他可能就是我們身邊的某一個人,他平凡得跟每一個普通人一樣,也需要吃飯、睡覺,唯一不同的是,他比我們擁有更高的覺悟。
【第69句】:離離春草,分明漏泄天機。歷歷杜鵑,盡是普門境界。不如休征罷戰好,況是風調雨順,海晏河清。放卻戈矛,歸家穩坐。一《黃龍晦堂心和尚文案》
【第70句】:相生,不一定就好。因為貪生緣于怕死,太弱才會求生,吃飽了不求食,只貪泄;相克,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能者多勞,沒有能量根本就無從折騰,對手對你的打擊大小取決于你的實力!
【第71句】:命運很吝嗇,絕不肯把所有的好處都給一個人:給了一個人美貌,就可能剝奪他的智慧;給了一個人金錢,就可能剝奪他的健康;給了一個人天賦,就可能剝奪他的自由;給了一個人成功,就一定會在過程中制造些苦難。
【第72句】:好名聲不用拒絕,虛名也不要留戀。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的名聲越來越好,以此去影響他人,造福他人,而不是戴著虛偽的面具,沉浸在有名無實的自我滿足之中。
【第73句】:佛言:若有菩薩以勝意樂,能于我所起于父想,彼人當得入如來數,如我無異。《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中
【第74句】:有失敗的勇氣,才有成功的希望;有辛勤的耕耘,才有豐實的收成。(當代)星云《佛光菜根譚》
【第75句】:以彌陀心中之眾生,念眾生心中之彌陀,豈眾生心中之彌陀,不應彌陀心中之眾生耶!《徹悟禪師文案》
【第76句】:《論語》里一句“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形象地描繪出孔子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只要有粗菜淡飯可以充饑,喝喝白開水,彎起臂膀來當枕頭,靠在上面酣睡一覺,便能感到快樂無窮。
【第77句】:生活中的陰陽感悟:發生任何事情好或不好,都會有壓力來對應。壓力是一種預兆和示現。如手術當天是全家人壓力最大時,同時,也是解除壓力生命康復希望時。壓力即希望,煩惱即菩提!壓力最大時是事物得以實現的最佳期,也是不二法門!成功就是痛并快樂著!犯賤就是機會到來前的奠名歡喜。
【第78句】:【佛語禪心】“今人都喜歡風水,不知道上等風水就在自己身上。孝敬父母是風水的源頭,根深樹才能旺。夫妻和諧是發財的源頭,太極八卦就是陰陽魚,陰陽平衡,萬事興旺。家不和是破財之兆,行為決定命運風水。”
【第79句】: 文化是一個中性詞,有精華有糟粕,有先進有落后,區分的標準:真 善美還是假丑惡。
【第80句】:【天天禪語】從古至今,凡夫俗子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追求金銀財寶與名聞利養,最終卻沒有一個人是滿足于榮華富貴而死亡的。因為心的力量是無限的,欲望也是沒有限制的,因此對于物質的貪欲是永遠不可能滿足的。
【第81句】: 在生命的旅程中,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陷入“枯井”里,會有各式各樣 的“泥沙”傾倒在我們身上,而想要從這些“枯井”脫困的秘訣就是:將 “泥沙”抖落掉,然后站到上面去!人生的游戲不在于打好一副好牌,而 在于打好一副壞牌。
【第82句】:如果自己的心清凈,世界就變得完美;如果白己的世界就變得骯臟,無論我們的心安定、穩同還是發揮功用,修行的成長都是階梯式的,需要一個過程。要在時間的打磨下,不斷地成就與完善自己。只要得到善知識的正確引導,依教奉行,并持之以恒地勇往直前,大器晚成又何妨?
【第83句】:事不能脫離它的“理”,以“理”為中心,諸“事”皆環繞在周圍。要以理來轉事,不是拿事來轉理。
【第84句】:學佛是盡本分,在什么崗位就做什么事,不要將人間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自己身處在人間。
【第85句】:【禪語感悟】 佛對阿難說:“過去之世的王子,難道是別人嗎?就是今天說法會場 中的我。我于久遠的過去之世,救拔接濟種種急難恐怖,令大家獲得安全 與快樂。如今我已成佛了,亦令眾生遠離苦難,讓眾生永遠地遠離生生死 死的大苦惱。”
【第86句】:唯心主義認為意識是世界的本源,意識產生物質;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源,物質產生意識。大乘佛教的觀點既不是唯心主義也不是唯物主義,而是超越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中觀般若的大空性中,心和物是一體的;大法界的智慧中,主觀和客觀是一體的;究竟了義的境界中,能取和所取是一體的。
【第87句】: 生活越簡單越健康,要做到心地清凈,一塵不染,淡泊名利,養清凈 心。無論什么時候、什么地方,都要保持心地清凈、平等,這是真正的凈 土。這是一個真正修行人功夫所在之處,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必須要學 習的。
【第88句】:心中有愛,即使身處尷尬之地,也是天堂;心中有恨,即使身處福地, 也滿腔怨懟,哪會有幸福感可言?
【第89句】:愿意成就別人、為別人付出,不惜經歷磨難、受到委屈,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智慧。心中能時常想到別人的人,不成功都難……“苦而不言,喜而不語”,短短兩句,包括了做人之最高境界:為人收斂,不大驚小呼;為人謙讓,不傲慢自居。
【第90句】:人人皆有善根種子,若遇大善知識開導,如時雨降,則勃然生芽,抽條長干,開花結實,鮮不成就。所謂“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未有無因而招果者。——《憨山老人夢游全集》
【第91句】:一個人,能否胸中有分曉,可看出其價值取向與思維水平;能否語言存溫厚,可看出其胸襟豁達與道德水準。
【第92句】:初發心堅固有二事,于諸眾生起真凈心:一者安隱心,二者快樂心。安隱心者,為諸眾生除不善處,安置善處;快樂心者,貧乏眾生無所依怙,能以攝法等心饒益。《菩薩地持經》卷一
【第93句】:【禪語感悟】 妄想,又稱為“妄念”。例如,我們早晨睜眼,腦子里不斷想事情, 種種念頭、種種幻想,公事私事、人是我非、歷年的陳年往事就會像過電 影一樣一幕一幕地過去,又像奔流不息的瀑布,沒有一分一秒停止。心中 有很多割舍不下的事或物,那么妄念是很難被清除的。
【第94句】:智慧是我們領悟了世間萬象互為緣起的事實后,內心呈現出的高度的覺照和辨別力,它能使我們擺脫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種種碰壁。
【第95句】:佛說:用布施調伏貧窮,以守戒調伏無禮,以忍辱調伏強暴,以精進調伏懈怠,以一心調伏亂意,以智慧調伏惡智,以悔過調伏八難,以大乘佛法愉悅內心,以培養美德接濟無德之人,以寬容對待大眾。這就是十德。
【第96句】:生活可以輕松地過,也可以痛苦地過,生命之路,負重也是走,閑庭信步也是走,所以不妨讓自己的人生變得輕松些。苦苦地追求不屬于自己的東西,念念不忘那些所謂的陳年舊事,無異于自尋煩惱。
【第97句】:一切世間貪性清凈、瞋性清凈故,一切世間垢性清凈,罪性清凈。……一切世間法性清凈、眾生性清凈故,一切世間智性清凈。《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第98句】:種種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回轉如旋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于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己。若能伏心,則伏眾法。《勝天王般若經》卷二
【第99句】: 佛說不要浪費你的生命在你一定會后悔的地方上,然而報復就是你必 定會后悔的事情。沒有人會在辛苦地報復完后有快感,相反會更加痛苦和 空虛。佛要我們以德報怨,寬恕仇敵才更能彰顯人性的光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