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守株待兔——白等;萬不得一(已)
【第2句】:老虎餓了逮耗子一饑不擇食
【第3句】:【毒蛇口中吐蓮花】(慣)蓮花:荷花。比喻陰險毒辣的人偽裝慈善。
【第4句】:【吹牛皮不貼印花】釋義:比喻說大話不費力,不花錢。例句:嫂子說:哼!說兩句大話壯壯膽吧!吹牛皮不貼印花,你能考上,我頭朝下走三年!
【第5句】:【出門看天氣,買賣看行情】(諺)行情:市面上商品的一般價格。指出門行遠路,要注意天氣變化;經商做買賣,要把握市場行情。
【第6句】:【七竅里冒火,五臟里生煙】著急萬分。成語:心急如焚、五 內俱焚。清代《老殘游記》續集:“一天兩天還好受,等到第 三天,真受不得了!怎么還沒信呢?俗話說得好,真是七竅 里冒火,五臟里生煙。”
【第7句】:【忙婆娘嫁不到好漢子】見“急婆娘嫁不下好漢家”。
【第8句】:【放過的爆竹——聲勢已盡】(歇)本指爆竹已經失去聲響和勢焰,轉指人完全失去了聲威和氣勢。
【第9句】:八仙桌旁的老九——沒有位子
【第10句】:【戴大帽子】(慣)比喻夸大別人的錯誤,給人加上不實的罪名。
【第11句】:沸騰的開水——響(想)得厲害
【第12句】:【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諺)海是無限寬闊的,可以聽憑魚去騰躍;天是無限高遠的,可以聽憑鳥去翱翔。比喻社會給人們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可以充分發揮個人的才能。 也作“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
【第13句】:【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慣)比喻才貌出眾的姑娘嫁給了丑陋或卑鄙的丈夫。也比喻聰明能干的女子生活在不能發揮才智的地方,或珍貴的東西落在不適合擁有它的人手中。 也作好花插在牛屎上。 鮮花插在牛糞上。
【第14句】:【老牛不喝水,不能強捺頭】釋義:比喻強迫命令不行,辦不成事。例句:世界上一切事情,都有自己的規律。老牛不喝水,不能強捺頭。順乎自然,因勢利導,就是紡紗和很多事物的竅門呢!
【第15句】:【往臉上抹黑】(慣)比喻丑化人,使其名譽受損。 也作朝臉上抹黑。 給臉上抹黑。
【第16句】:【兵家兒早識刀槍】家庭環境對兒童成長有利或有影響。 廣播講座《成才之路》:“兵家兒早識刀槍,如若社會又給他 們以縱橫馳騁的廣闊舞臺,他們的才能就會很快被社會所 承認。”
【第17句】:數學測驗,我得了100分,樂得不得了。爸爸見了,說:“雷聲大,雨點小;人驕傲,成績少。你可千萬翹不得尾巴啊!人說‘走不盡的路,讀不盡的書,知不盡的理’。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還得努力啊!”(安徽·壽縣)
【第18句】:【才高八斗,學富五車】(慣)才:文才。八斗:六朝謝靈運曾說: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植)獨占八斗。見《南史·謝靈運傳》。五車:五車書,形容書很多。指人富于文才,學識淵博。 也作“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第19句】:蘋果掉在籮筐里一落(樂)在其中
【第20句】:打針吃黃連——痛苦
【第21句】:【順得哥情失嫂意】(慣)這方滿意,另一方卻生氣了。形容很為難,兩面都不能得罪。 也作“順得姑來失嫂意”。
【第22句】:【氣可鼓不可泄】釋義:只可鼓勵,不可泄氣。例句:濮陽蓀揚起眉毛,拔高嗓門說:“氣可鼓不可泄!智珠呀,實跟你說吧,只要明兒個晚上他們到了‘萃華樓’,你就看我的吧……”
【第23句】:【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慣)形容雖然相距很近,互相卻并不往來。 也作雞鳴犬吠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第24句】:勒緊褲帶拉二胡——餓(惡)作樂
【第25句】:貓兒洞口等老鼠——目不轉睛
【第26句】:【龍不離海,虎不離山】(諺)龍不能離開大海,不然就無從發揮它的神力;虎不能離開深山,不然就難以施展它的威勢。比喻權勢人物不能超越自己行使權勢的特定范圍。 也作龍不離灘,虎不離山。 虎不離山,龍不離淵。
【第27句】:【投師不如訪友,訪友不如交手】(諺)練武的人想要提高武藝,投師領教,不如訪友切磋;訪友切磋,又不如交手實練。指親身實踐提高最快。
【第28句】:買菜的等賣菜的說了胡亂要的高價,順口說道:“你真是寧要跑了,不要少了!”(山東·萊西)
【第29句】:河灘上的石頭——冰冷無情
【第30句】:猴兒臉——說變就變
【第31句】:【殺人倒落兩把血】(慣)殺了人留下兩手的血。比喻出了力,沒得到好處,卻惹來了是非和麻煩。 也作殺人賺了兩手血。 殺人白落兩手血。 殺人不成鬧兩把血。
【第32句】:【好飯不怕晚】(諺)指只要飯好,推遲就餐會吃得更有滋味。也泛指任何美好的事物,早得到反不如遲得到更有意義。 也作“好飯不怕晚,趣話不嫌慢”。 趣話:幽默、風趣的言談。
【第33句】:【一日兩,兩日三】(慣)指日子一天天過去。也指日積月累。
【第34句】:【漢字橫寫】漢字賢寫改橫寫,最早是由我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新青年》雜志編輯錢玄同提出來的。《新青年》1917年卷3期,刊登了錢玄同致陳獨秀的公開信,信中說:“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試立室中,橫視左右,甚為省力。若縱視上下,則一仰一俯,頗為費力。以此例彼,知看橫行較易于豎行。且右手寫字,必自左至右,均無論漢字、西文,一筆一勢,罕見自右至左者。然則漢字右行,其法實拙。若從西方寫法,自左至右橫迤而出,則無一不便。”此后,錢玄同又在《新青年》連續發表四篇公開信,積極倡導“豎改橫”的主張。陳獨秀、陳望道等學者表示贊同。從此以后,橫寫漢字便逐漸在民間流行開來,并一直延續至今。
【第35句】:【 樹葉掉下來怕砸破腦袋】形容膽小怕事,或把事情看得太 嚴重。類似的:聽見樹葉響,就低頭轉彎/黃葉飛來怕打頭。 王朔《編輯部的故事》:“還單純。本來膽就小,樹葉掉下了 怕砸頭。”
【第36句】:【來無跡,去無蹤】(慣)來去沒有蹤影。形容行動詭秘或神速、隱秘。 也作來無蹤跡去無影。 來無影,去無蹤。 來無蹤,去無影。
【第37句】:【就熱鍋炒熱菜——一勺兒燴】(歇)就:趁……之便。比喻一網打盡。
【第38句】:我削蘋果時不小心劃破了手,從此再也不敢用小刀了。媽媽笑我說:“你真是‘一日被蛇咬,百日怕草繩’。”(江蘇·濱海)
【第39句】:【古箏】箏是我國古老的撥彈樂器之一,相傳形成于秦朝,盛行于隋唐,后流傳到全國、亞洲不少地區,史稱秦箏。相傳,秦國有一種樂器叫瑟。有個叫宛無義的人,彈瑟的技藝非常高,他的兩個女兒也非常喜歡彈瑟。有一天,姐妹倆都爭著到父親那里學習彈瑟。姐姐跑得快,先把瑟拿到了手里,愛撒嬌的妹妹哪里肯讓,趕忙跑過去,雙手抱住了姐姐手中的瑟。兩個人你拉我扯,互不相讓。忽然,“咔嚓”一聲,瑟被掰成了兩半。宛無義聞聲急忙趕過來,不由得愣住了,只見姐姐手中的一半是十三弦,妹妹手中的一半是十二弦。他又急義氣,忙把兩個女兒手中的瑟拿過來,唉聲嘆氣地左摸摸,右看看,用手指把弦一撥,讓他吃驚的是,半邊瑟竟發出更好聽的聲音。宛無義早忘了責怪女兒們,他把半邊瑟分別作了些修繕,結果這半邊瑟比原來好彈,聲音也更好聽了!他欣喜萬分,就把這“二女相爭,引破為二”的瑟,叫做“箏”。從此以后,箏就在秦國流傳開來。
【第40句】:【拉弓得膀子,唱戲得嗓子】(諺)拉弓,靠的是好膀力;唱戲,靠的是好嗓門。指不同的行業,各自以本行業的專長取勝。
【第41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慣)比喻看問題片面,只看到局部,看不到整體或全局。
【第42句】:【醬鍋里煮元宵——混蛋】(歇)本指渾濁的球形東西,轉指不懂道理或不明事理的人。含責罵意。
【第43句】:【饑梳頭,飽洗澡】(諺)餓著肚子梳頭,吃飽了飯洗澡。指梳頭宜在飯前,洗澡宜在飯后。
【第44句】:白娘子喝雄黃酒——得意忘形;現了原形
【第45句】:【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諺)苦海:深重的苦難。岸:彼岸,佛家把得到正果叫到達彼岸。原指苦難無論多么深重,只要一心向佛,就能得到正果;后多指無論犯的罪惡多大,只要改惡從善,就有出路。
【第46句】:【名師出高徒】釋義:有名的師傅能教出本領高強的徒弟。例句:誰都知道和尚的本事大,武藝好。名師出高徒,老師好,徒弟也錯不了,所以這小和尚一出臺也是“碰頭好”。
【第47句】:淘氣的小表弟把剛買的塑料管劃了一個大口子,結果挨了妗妗一頓揍。妗妗還說:“犯了錯就該打,打是親罵是恩,不打不罵是遠人。”(山西·太原)
【第48句】:桅桿上掛燈籠——高明
【第49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釋義:比喻躲開了一場災難或打擊,又遇到了另一場災難或打擊。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他們供銷社又怎么聽到我來流口的風聲?為了甩開他們,我昨天在古人鎮就放出要去串鄉賣貨的煙幕,可是他們還是跟蹤來了。”
【第50句】:【揪辮子】見“抓辮子”。
【第51句】:李大叔在裝菜,他的小孫子也來幫忙。李大叔高興地說:“長短是根棍,大小是個人,添個蛤蟆四兩力。我這小孫子也能幫我了!”(河南·郟縣)
【第52句】:小時候,我看到別的孩子買了新衣服、新文具的時候,總鬧著向媽媽要。媽媽常這樣對我說:“孩子,公雞不能跟馬跑啊!”(湖南·平江)
【第53句】:狗咬雷公——惹天禍
【第54句】:【在家不會迎賓客,出門方知少故人】(諺)故人:老朋友。在家里不會熱情款待賓客,出門在外才體會到缺少朋友的難處。指不能熱情交結與招待朋友的人,必然得不到朋友的關愛。
【第55句】:拿著棍子叫狗——越叫越遠
【第56句】:粗線補衣——外邊難看里邊牢
【第57句】:【狼上狗不上】比喻不齊心,行動不一致。姚雪垠《李自 成》:“官軍雖說人多,一到打起硬仗時,狼上狗不上,有幾個 真心賣命的?”
【第58句】:爸爸和媽媽要去我姥姥家趕會,叫我中午到大嬸家吃飯。我很不高興,撅著嘴,抹著眼淚說:“不!我也要去。”媽媽說:“這怎么能行呢!你還要上學哪!”我說缺一天不上也不礙事。媽媽語重心長地說:“孩子,學習好比吃飯,一日三餐不能斷;知識就如池中水,年月日日常積累。”(河南·滑縣)
【第59句】:【十年九不收】(慣)十年中有九年沒有收成。形容土地貧瘠或自然災害頻繁。
【第60句】:【屬牛皮紙糊的鼓面子——經不住敲打】見“水豆腐——不經打”。
【第61句】:【枕著烙餅挨餓】(慣)比喻放著有利條件不去利用,卻受著窘迫。 也作“頭枕著烙餅挨餓”。
【第62句】:【吊起騾子講價錢】強行交涉,脅迫就范。類似的:打死狗 講價錢。沈從文《長河》:“不走開,人家會把你爹當王四癩 子辦,吊起騾子講價錢,不管你三七二十一,伸出手來,‘大 爺要錢’!不把不成。”
【第63句】:【解鈴還需系鈴人】這一俗語比喻由誰引起的問題,仍由誰去解決。 “解鈴還需系鈴人”源自一句佛語。南唐時期,在金陵(南京)的清涼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欽法燈禪師,據說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羈,寺內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歡他,唯獨寺院住持法眼禪師對他十分器重。一天,法眼在談禪之余,向眾和尚提出一個問題:“猛虎頸上系著一顆金鈴,誰能把它解下來?”大家想來想去都沒有正確回答上來。這時泰欽禪師正好從外面回來,法眼便請他回答。眾和尚都幸災樂禍地等著看笑話,可泰欽禪師卻不假思索地回答:“那個把金鈴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來。”法眼很滿意,眾僧也都驚呆了。法眼對大家說:“汝輩輕覷不得!”眾和尚也恍然大悟,都欽佩他的智慧,從此便不敢再輕視他了。
【第64句】:【饒人是福,欺人是禍】見“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第65句】:【餓雞不怕打】被逼反抗。臺灣《吳濁流小說選》:“這就是 弱者的抵抗方法,所謂餓雞不怕打。餓雞任憑怎樣去打它, 還是要偷東西吃的;饑餓的人也一樣,他們對任何人都無所 畏懼。”
【第66句】:鋸子缺齒——快不了
【第67句】:【亂世出英雄】在混亂的情況下,人的才能容易表現出來。 或說:亂世英雄起四方。李曉明等《平原槍聲》:“我常說,你 是有能耐的人,要好好干他一場!俗話說:亂世出英雄!”
【第68句】:媽媽特意為我做了紅燒魚,可我又想吃清蒸的了。媽媽笑著說:“你不是神仙想成仙,成了神仙又想人間。為時已晚,就吃這吧!”(四川·榮昌)
【第69句】:【一哭二睡三上吊】這是婦女受到委屈時采取的行動。趙 樹理《三里灣》:“從前那些愛使刁的女人們常用的‘一哭二 餓三上吊’的辦法,她不完全贊成。”
【第70句】:上數學課,老師反復強調不要把被乘數與乘數弄顛倒了,結果還是有人弄顛倒了。老師說:“這就像抱起狗砸石頭,怎么行呢?”(河南·汝州)
【第71句】:糠餅回榨——油水不大
【第72句】:武大郎的身子一不夠尺寸
【第73句】:天陰得很重,好像很快就要下雨了。小葉在不緊不慢地拾掇著攤在箔上的棉花,她媽媽催促道:“小葉,快點啊,不要繡花繡朵的。”(山東·金鄉)
【第74句】:【堤外損失堤內補】從別的地方來彌補此處的損失。或 說:堤內損失堤外補。申躍中《掛紅燈》:“對呀!這就叫堤 外損失堤內補,莊稼損失荒草補。”
【第75句】:【沒有主心骨兒】(慣)比喻沒有主見。 女:容貌丑陋的女子。美女進了家門,丑女就會嫉妒。指丑惡假對美善真永遠是不相容的。 也作美女入室,惡女仇之。 美女入市,惡女之仇。
【第76句】:星期天,我同爺爺一起下田割豬草。看到綠油油的麥苗,我對爺爺說:“今年的麥苗長得真好啊!”爺爺笑著說:“二月二,漫烏鴉;三月三,漫哈巴(狗)。你看這算不算好莊稼?”(湖北·鐘祥)
【第77句】:【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先】(諺)過橋時必須下馬步行,渡小時不可爭先恐后地上下船。泛指在出門上路時要特別注重安全。 也作逢橋須下馬,有路莫登舟。 臨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
【第78句】:星期天,我在家煮湯圓吃。煮第一遍沒熟。正準備煮第二遍,婆婆看見了說:“回鍋不熟一世生。別再煮了。”(廣西·南寧)
【第79句】:【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歇)仁兒:諧“人兒”。指形形色色的人都有。 也作瓜子里出臭蟲——啥仁都有。 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
【第80句】:【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釋義:父母在世,兒女不出遠門,如果出遠門,必須有一定的去處。例句:圣人云:“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你既有父母在堂,……怎么自家在山行走?
【第81句】:【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釋義:比喻凡事都有原因。例句:有風方起浪,無潮水自平。你不惹我,我好尋你?
【第82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釋義:表:說。敘述故事時,放下一頭,講另一頭。“兩”又作“干”。例句:老祖宗“一張口難說兩家話”,“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第83句】:媽媽買了一件新衣服,穿在身上試了試,衣袋小了點,想去商店換一件。奶奶說:“世上哪有無核的棗,一點小毛病就算了。”(湖南·瀏陽)
【第84句】:【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人們團結起來就有力量。周立 波《暴風驟雨》:“趙主任告訴我們說:‘土幫土成墻,窮幫窮 成王。’咱們團體抱得緊,啥也不怕呀。”
【第85句】:【嘴是嘴,眼是眼】(慣)比喻分清誰是誰非,毫不含糊。
【第86句】:【早上不做官,晚上不作揖】(諺)作揖:男子彎腰拱手的通行禮。早上被罷免了官職,晚上就沒人理睬了。指世態炎涼,人情冷暖。
【第87句】:【光屁股打狼——膽大不害臊】(歇)指人膽子是不小,就是丟人現眼,出了丑。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光腚子攆狼——膽大不怕丟人”。腚子:方言,屁股。
【第88句】:媽媽要吃蘿卜,我也嚷著要吃。爸爸笑著說:“你真是人家拉屎,你屁股眼兒痛。”(河北·唐山)
【第89句】:【大盜沿街走,無贓不定罪】(諺)偷搶財物的大盜明目張膽地走在街上,沒有真憑實據,就無法給他定罪。指懲辦罪犯,要有證據。
【第90句】:【一滴水見大海/一粒沙見世界】指個別表現一般。成語:窺 豹一斑。海外梁容若《故鄉集》:“古人說:一粒沙里見世界。 在極細微極瑣碎的事物里,也仍然可以反映社會、批評人 生。”
【第91句】:【用一只眼睛調線】過去,耍手藝的人一見面就會問對方是哪道線上的。傳說,魯班有三個徒弟:大徒弟叫張大,是石匠,使“紅線”,被稱為“紅線上的”;二徒弟叫陳齊,是木匠,是使“黑線”的,被稱為“黑線上的”;三徒弟叫李春,是瓦匠,是使“白線”的,又被稱為“白線上的”。不管是石匠、木匠、瓦匠,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在實際工作中都是用單眼調線找直,這是為什么呢?傳說,魯班帶著他的三個徒弟周游天下,到處打工。一天,他們來到趙州城南的汶水河邊,看見這里河面寬、水流急,用船運送來往行人極為不便。為了解決人們的渡河困難,師徒四人就動手修起了石橋。一夜之間,一架拱形的長橋橫跨兩岸,百姓無不稱快。這就是有名的趙州橋(實際該橋是隋朝著名工匠李春所造)。這事叫“八仙”之一的張果老知道.了,想試試石橋是否堅固,就約上仙人柴榮(周世宗)來到趙州橋。張果老倒騎著驢,驢背上的褡褳里放著“太陽”和“月亮”,柴榮的獨輪車上載著“五岳名山”。二人一上橋,偌大的石橋就搖晃起來,眼看就要坍塌。魯班一看不好,急忙跳下河,用雙手將橋身托住。但張果老和柴榮在橋上震得塵土飛揚,一下子迷了魯班一只眼。從此,石匠、木匠、瓦匠在調線時,總是閉著一只眼。
【第92句】:半夜吃柿子——揀軟的捏
【第93句】:【沒水不煞火】(諺)指只有用水才能撲滅火。泛指要想制服一種暴力,就必須動用它的克星。也指離了金錢就辦不成事。
【第94句】:剖魚得珠——喜出望外
【第95句】:過河踩鋼絲——玄乎
【第96句】:人頭上長疥瘡——毛病
【第97句】:【二虎相爭,必有一傷】見“兩虎相斗,必有一傷”。
【第98句】:【擺龍門陣】(慣)指聊天或講故事。
【第99句】:【狼叼來喂狗】(慣)比喻得來的東西又被別人搶走了。 也作“狼叼來的肉喂了狗”。
上一篇:孩子第一次住校鼓勵孩子的話(娃第一次住校后父母的心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