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如果你的心不寧靜,那么即使生活在桃花源中也不會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想要幸福地生活,與其求助于外物,不如回過頭來反觀自己的心靈,只有內心平靜下來,你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第2句】:在一個不安靜的世界,世界需要這樣的安靜。安靜是對不安的治療,這樣的安靜者是人間的良藥。安靜的人并不寂寞,這樣的安靜者有他自身的歸依者;就像厭離嘈亂向往寂靜的人,即使經歷千辛萬苦也要找到并依止雪山。
【第3句】:要稱準自己的重量,認清自己能力的底線。過分自信就是自負輕狂,我們要對自己有清醒的認識。
【第4句】:心存美好,則無可惱之事;心存善良,則無可恨之人;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皆成空。
【第5句】:每一朵花開的時間不過剎那,破顏為笑是佛祖為其指明的處世之道。而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應該是人沉醉于山水花風中的的心境。無論桃花是指愛情,指女人,或是指禪心,都是一種無暇的靜然。
【第6句】:財富如流水,無論富有到什么程度,終歸要銷毀散失;付出如挖井,井越深,水越多,由此付出越多,積蓄的財富也就越大。因此,富有要懂得付出,有錢不用正如有田不種,最終只會成為空無的積聚,散財才可以獲得大聚集。能回報,能喜舍,才是真正的富有。
【第7句】:生命就像是大夢一場,夢醒之后,即使頭腦中還殘留著夢中的些許痕跡,但是雙手已經握不住一物。古人語“一指彈風花落去,浮生若夢了無痕”,人生本來如此,在不可掌控的時空變遷中忙碌奔波,直至死去。
【第8句】:若有供養發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須陀洹至阿羅漢果,名供養僧?!秲炂湃浣洝肪砣?,供養三寶品
【第9句】:本欄目將佛家智慧一一呈現于你的面前,用佛的智慧凈化你疲憊的心靈,盡除你內心的疑惑,挖出你心中的魔孽,滋潤你的心田,使你擁有一顆佛心。
【第10句】:佛學上有句話叫“心無所住”,即一個人的心執著于什么,就會被什 么困擾。看重名利的人,他的心就往往只停留在名利上,進而被名利困 擾、勞累,人生也就變得索然無味。淡泊名利,方能還自己的心靈自由。
【第11句】: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疼??墒?,整個冬天,它讓心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只要生命還握在手心,人生就沒有絕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第12句】:執著是障礙,但一旦撞到南墻,回頭即佛!如果不執著,你一定撞不到南墻,也一定不痛不癢。障礙有時就是個驕傲的公主,只有足夠的血性爺們兒才能夠最終降服她。
【第13句】:言證人者,彼微細智亦不生滅,與真如無異,無可分別,是名證人?!洞髮毞e經》卷六十,文殊師利授記會
【第14句】:“相信自己,我就是主宰”,我們現在可能不是理想中的某種“人才”,但仍要相信自己有潛力成為那樣的人。如果因為自卑而裹足不前,就永遠不可能成就自己。只有自信者才會努力塑造自己,向著自己的目標邁進。
【第15句】:蹄窩容易被水灌滿,小庫容易被財物裝滿,小塊田園容易播種,學識淺薄的人容易自滿。(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16句】:生活的禪法,它必須是溫暖與善良,寬闊與承擔,走在每一個時代,找找與時代的契合,它更是對命運的一種體醒,消極時振作,悲觀時期望,冷落時溫暖,能照亮人生理念的方法,就是禪道。
【第17句】:了知真實,說名為智?!斗謩e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渡水須橋船,直箭須用火,匠由斤斧正,智以慧自調?!秳e譯雜阿含經》卷一
【第18句】:蕓蕓眾生都虔心站在佛座下,都是平等的,但是五個手指尚有短長,又怎能期待所有人都有同一張面孔,同樣的心情?人與人外表上有高低胖瘦的不同,才有賞心悅目的人間風景;智力上有賢愚巧拙的區分,才有趣味橫生的社會百態。
【第19句】: 我向來以為碼字是一門手藝,玩魔術也是一門手藝。碼得好 的字可以愉悅人的心靈,玩得好的魔術可以刺激人的感官。說白了, 碼字的也好,玩魔術的也罷,都不過是一介手藝人而已,和泥水匠、 理發師等手藝人并無本質的不同。
【第20句】:譬如火燒木,木盡火不留。見木若已燒,空火亦應滅?!洞蟪嗣車澜洝肪硐?,阿賴耶識微密品
【第21句】:時光沒有盡頭,心間卻終有歸宿,或小橋流水,或畫舫輕舟,或山林幽境,或楓竹湖畔,或北漠荒原,或臨海而居。光陰不同,物色迥異,卻都是頃付安靜恬淡,淳厚自然的純真禪意,都希望在心靈最美的深處,邂逅一場如花的煙雨,芳香清麗,醉人心田。
【第22句】: 小時候,向往天空;少年時,總是多夢;青春時,唯我獨 尊;壯年時,處處逞能;中年時,萬事看空;老年時,不知所云。
【第23句】: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 之,其道在一恕字。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今人見人敬慢,輒生喜慍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第24句】:問:“般若波羅蜜是什么意思?”答:“‘般若波羅蜜’是智慧,對于內在、外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絲一毫不迷惑。”——凈空法師
【第25句】:觀色如聚沫,受如水上泡,想如春時焰,諸行如芭蕉,諸識法如幻?!瓱o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峨s阿含經》卷十一,第265經
【第26句】:佛說,智慧猶如一盞燈,它輕易地就能照亮千平煩惱的暗室.有多少智慧,就能創造多少價值和財富.智慧能改變人生,要能找回迷失的靈魂,使,心境保持澄明.使人發光的不是身上的珠寶和虛榮,而是一心性深處的智慧.
【第27句】:灌木不能長成大樹,因為沒有主干,最后只能當柴燒。大樹之所以能成大樹,因為主干參天,映蔽云霞。凈土宗從教義到祖師必須主干分明,才能蔚成大樹,蔭蔽蒼生。
【第28句】:少欲知足樂,多聞分別樂,無著阿羅漢,亦名為受樂。菩薩摩訶薩,畢竟到彼岸,所作眾事辦,是名為最樂?!洞蟀隳鶚劷洝肪硎バ衅?/p>
【第29句】:凡你對別人所做的,就是對自己做,這是歷來最偉大的教誨。無論你傷害誰,就長遠來看,你都是傷害到你自己,或許你現在并沒有覺知,但它一定會繞回來。不管你對別人做了什么,那個真正接收的人,并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同理,當你給予他人,當你為別人付出,那個真正獲利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第30句】: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古印度)馬鳴《大乘起信論》
【第31句】:鶴夢巢寒,耿耿蒼林之月;龍吟夜永,依依枯木之云。諸禪德,正恁么時,無生滅,絕來去。一《宏智禪師廣錄》
【第32句】: 置身花海蜂群中的放蜂人生活何其艱辛,精神何其孤獨,局外人難以 想象。
【第33句】:正確地放下,是一個人生理與心理健康成熟的表現。我們應該根據自己 的實際情況,放下自己能力以外、精力不及的部分,放下那些不切實際的目 標,唯有如此才能從中解脫出來,把握住正確的道路和方向。只要隨遇而安 就能自得其樂;只要放下就能解脫。放下是一種選擇、一種智慧。
【第34句】:本迷摩尼謂瓦礫,豁然自覺是真珠。無明智慧等無異,當知萬法即皆如。(北齊)慧可禪師《景德傳燈錄》卷三
【第35句】:一對戀人和夫妻相處得久了,感情神經總會一點一點麻木。很多人誤以為這是愛情消失了,其實不是。愛情不會消失,愛情只會沉底。當愛沉底了,你要懂得晃一晃。愛是需要用心經營的,既然是經營就會有形式和點綴,一如心臟的外面還有一層胞衣。生活苦樂,自身修行。
【第36句】:枯木逢春,緣于滴水之恩,精誠所至,金石為開,世事如此,只要用心付出,定會有奇跡出現。
【第37句】:學佛要注重道與理,關心人及事。能以眾人為重,不計個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練,以毅力、勇氣突破障礙,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
【第38句】:道是平常心,介于知與不知之間。無欲無念才能體會道的博大與精深。因此,凡事要順其自然,為人要平靜淡泊。
【第39句】: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處方好。才事事足 意,便有不好事出來,歷試歷驗。邵康節詩云:‘好花看到半開時。’最為親切 有味。”
【第40句】:慈悲能喚醒眾生內心深處的善念。一個修煉的人即使身陷魔難之中,慈悲也能在瞬間成為他最有力的法器,鏟除邪惡,救度善根尚存的生命。
【第41句】:心若清凈,才能有心思吃茶,才能品味出茶的清香。一個想得太多的人,心靈如同投進石子的湖面,失去了原來的平靜。偶爾如此沒有關系,若常常如此,心湖沒有靜止的時候,人們便永遠體會不到安寧。內心清凈的人,不會想太多,亦不會要求太多,就像母體中的嬰兒,處于一種無可無不可的快樂無憂的境界。
【第42句】:在忙碌中找到成就感,忙出價值,粉壁朱門事甚繁,高墻大戶內如山:莫言山林無休士,人若無心處處閑?!啤埫?/p>
【第43句】:修身必先修心。當你將一顆心修煉好了,就獲得了強大的心理能量,當你用心理能量驅動自己的行動時,如同安裝了大功率發動機的跑車一樣,跑得又快又穩,可以快速地奔向人生目標。
【第44句】:獨行布施,從生至老,不如復有多眾人,不問貧富貴賤,若道若俗,共相勸化,各出少財,聚集一處,隨宜布施貧窮、孤老、惡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断穹Q疑經》
【第45句】:沒有琪花瑤草的貴氣,卻蘊藏風雪不折的堅貞,野火不滅的根須,年年知為春生。不上寂寞城的臺階,不入惆悵客青簾。禪坐于這川煙波的氤氳中,傾聽溪澗流水潺潺,靜看落絮逐波,坐等羽鶴歸來。
【第46句】:若見眾生,愛念歡喜著,當作是念:如是眾生,過去世時,必為我等父母、兄弟、妻子、親屬、師友、知識,如是長夜生死輪轉,無明所蓋,愛系其頸,故長夜輪轉,不知苦之本際?!峨s阿含經》卷三十四,第945經
【第47句】:云何為慧具足?謂善男子苦圣諦如實知,習、滅、道圣諦如實知,是名善男子慧具足。《雜阿含經》卷四,第91經
【第48句】:眾生由于內心的污染而污染,眾生透過內心的凈化而凈化。南傳《相應部》Ⅲ,151,P.D.S版
【第49句】:一個人若能超脫欲望的需求而追求品德的完善,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他才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
【第50句】: 健康是通往藝術圣殿的門票,健康是攀登學問之山的云梯,朋友,請 珍惜這張門票,請守護這架云梯。
【第51句】:誠而向正,雖愚亦可用。佞而懷邪,雖智終為害。(宋)自得慧輝禪師(《禪林寶訓》卷四)
【第52句】:覺成就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圓覺經》卷上
【第53句】:佛說:煩惱即菩提。因愛而追求,因追求而心憂,既是煩惱,也是幸福。不為愛所苦的要點是增強“心理彈性”,可進可退,可得可失,可取可舍,可成可敗,不強求結果,順其自然,人生才能收放自如。
【第54句】:時光如水漫過眼簾,從新苞吐蕊到花開茶靡,從最初的遇見到最后的寂寂無言。經過世事喧囂,看淡了紅塵風月,人情淡薄,最靜謐的風景是守著心中一方凈土,聽一曲云水禪心,將喧囂關在門外,在落紅深處尋一處幽靜,卸下紅妝,以素顏靜對山水,訪草木以素心,感受輕風拂塵的清雅。
【第55句】:是菩薩因般若波羅蜜,世間諸事,皆同實相,不見資生之事不與般若波羅蜜相應者?!缎∑钒闳艚洝肪砹⑽┰街缕?/p>
【第56句】:【天天禪語】再富再紅再成功也要面對生死無常的事實。在無常的規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緣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這就好比在花園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還是在花園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還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難得,猶如曇花。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第57句】:生命的精彩不在于如何度過美好的日子,而是如何應對艱難的時光。——藏學法師
【第58句】: 我是我自己德行情操的見證者,我又是我齷齪心態的目擊 者,因此能辯證地看待自己。如果每個人都有一雙內視的眼睛,客觀 地看待自己,并推己及人,人類的張狂和牢騷一定會少很多。
【第59句】: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凡言離心者,非是遠離于心,但使不著心相。——《達摩大師血脈論》
【第60句】:若有菩薩將護惡人,不能治罰,令其長惡,惱亂善人,敗壞正法,此人實非,外現詐似,常作是言:“我行忍辱”。其人命終,與諸惡人俱墮地獄,是故不得名為忍辱。(陳)慧思《法華經安樂行義》
【第61句】: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于勝味。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舍虛言,思惟于實義。《大寶積經》卷九十二,發勝志樂會
【第62句】:解除人間的災難,一定要從改善人心做起;想救世,必先從人心救起。人心健康,則社會、國家,甚至天下都能調順;人民和樂,世界自然就能太平。
【第63句】:問:“慈悲和善的關系如何?”師言:“光有慈悲而缺少智慧,有時也會生出毛病來的。最淺近的例子,像當前社會上常發生善心人被騙的事,如此,慈悲不僅未能達到善的理想,反而助長了騙徒的罪行。我們要在智慧中發揮慈悲,才是真正的善?!薄C嚴法師
【第64句】:在易學中,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萬物都有聯系,即使是相隔萬里的事物都具有彼此緊密的信息關聯,你知道嗎?一只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后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
【第65句】:一者蘊善巧,二者界善巧,三者處善巧,四者緣起善巧.五者諦善巧,六者三世善巧,七者一切乘善巧,八者一切佛法善巧。是名八法入于智慧?!洞髮毞e經》卷-。-,善德天子會
【第66句】: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為十一?!斗ň浣洝肪砩?,慈仁品
【第67句】:【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世界上存在著眾多不同的宗教,唯有慈悲和空性雙運的見地,才是我所追求的解脫大道。
【第68句】: 《壇經》中這段文字的解釋是:善知識,我所講的自己心中的眾生, 指的是迷于本性的錯誤認識、驕橫狂妄的情緒、不懷善意的想法、嫉賢妒 能的念頭、傷害他人的欲望,等等這些心思,都是眾生。都各自需要自性 自度,這才叫真正的拯救。
【第69句】:愛情心理是一種藝術化與神化。每個人在愛情萌發時都是詩人與佛徒,認準了一個目標而充滿了詩意與禪意了。其實那個人卻不是你所追求的那個目標,只是自己的一個愿望。詩化與神化引導你走進婚姻,否則就不是自由戀愛。相反包辦婚姻就是逼你出家或做道姑。
【第70句】:為了能保護自己不受到傷害,我們經常會戴上一個面具,讓別人看不清 楚我們,但是這樣我們也看不清自己的心靈了。在面具的掩護之下,我們小 心翼翼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之中,時不時地說自己活得好累,偽裝是很難受的 滋味,但是卻沒有勇氣去徹底摘掉面具,因為有太多的牽絆。
【第71句】:當我們生氣時,最重要的是滅掉內心的火,而不是去和對方吵架,讓火越燒越猛,最后還殃及自身。
【第72句】:如是諸病,從宿食生,若諸眾生能于飲食知量知足,量其老少、氣力壯弱、時節寒熱、風雨燥濕、身之勞逸,應自審察,無失其宜,能令眾病無因得起?!八氖A嚴”卷十一
【第73句】:若彼求法者,于師生輕毀,則謗諸如來,常得諸苦惱。(古印度)馬鳴《事師法五十頌》
【第74句】:“戒”,就是道德原則;“定”,就是那些能夠使一個人情緒穩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來辨別修行的法門正確與否、是否走錯了路的覺照能力。
【第75句】:(三)涅槃一切行無常,生者當有死,不生不復滅,此滅最第一?!对鲆话⒑洝肪硎?,四意斷品
【第76句】:偶爾放空自己吧,拋開都市的喧囂,放棄沒有止境的貪欲,用無欲無求的視線,掃過湛藍的天空,越過斑駁的樹影,讓疲憊的心找到棲息的港灣。
【第77句】:世人為其理想,尚能拋頭顱、灑熱血,況佛子為報佛恩、濟累世父母,機會現前何妨稍獻精誠呢!
【第78句】:有一句口號:“學一行,愛一行?!边@是一個很不現實的目標。做一件事,認真做好,這不難,對原本不愛好的事,勉強讓自己愛上它,這很難。從事自己不喜愛的工作,久必生厭,不如選擇一份真正熱愛的事業,并努力干好它。
【第79句】: 世上的人各有各的專長,各有各的短板,均衡起來,大致都 差不多。勿為一專長喜,勿為一短板悲,是我們應取的人生態度。
【第80句】:以紅塵為道場,以世味為菩提,生一爐緣分的火,煮一壺云水禪心,茶香縈繞的相遇,熏染了無數重逢。
【第81句】:人之所以陷入名利旋渦不可自拔,往往是因為錯信名利的永恒,于是控制不住膨脹的欲望,被權力和金錢迷了心竅,執著于永久擁有。其實世間任何擁有都只是過程,就連人的生命也只是一個過程。
【第82句】:譬如有人欲護其身,先護命根,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護持一切諸佛正法,應先守護菩提之心?!八氖A嚴”卷三十六
【第83句】:初學佛的人,應該在聞思上努力。在覺受生起了之后,就應當在定慧專修上努力。在沒有獲得堅固的定慧證悟時,要在寂靜的處所勤修努力。(宋)岡波巴《寶鬘集》
【第84句】:無論做什么事情,太看重輸贏成敗,顧前思后,勢必影響行動的速度,等到想明白了再行動,卻發現慢了半拍,先機已失,后悔莫及。輸贏心不光影響一個人的速度和行動,更會影響原本安寧的內心。
【第85句】:夫居士學佛與出家僧眾異:出家僧眾乃少數人之住持佛教,專務內修外弘者也;而居士學佛,則期以普及乎全人類,風俗因以淳良,社會由之清寧者也;由遵行人倫道德,養成人格而漸修十善菩薩行者也。(民國)太虛《居士學佛之程序》
【第86句】:【禪修問答】問:禪師,命運是注定的嗎?可以改變嗎?答:對于一個普通人,命運可說是注定的;但佛教說命運可以改變;想改變必先改變自己的心態及行為,比如只為自己打算,改考慮別人感受;小心眼,改大氣;挑剔,改寬容;嫉妒,改贊美;話多,改話少;急躁,改緩與;不能忍耐,改安忍;常保持微笑。
【第87句】:有一句話說得好:觀念決定行為。人的意念活動雖然隱晦難明,別人看不見,卻是行為的指南針,身業、口業的造作,無不與意業有關。所以,應該好好守護自己的意念,多往好處想,別讓邪思妄念爬上心頭。
【第88句】:人都有利己的一面,這是由于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有自己生存的需求,人的一切行為的基礎都是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的行為動機為利己。在利己的意識驅動下,人做出種種行為,而這種種行為的客觀結果產生了利他。
【第89句】:佛說:推崇圣人,敬重善人,內心仁慈,博愛眾生。佛家所說的“圣人”,是指先覺者,他們不一定是知識最豐富、學問最大的人,但他們一定是了悟善道、躬行正法的人;“善”是指世間的善知識、善人、善事。
【第90句】:塵網依依三十春,昨非今是不須論;息交豈獨忘知已,為愛吾廬夏木陰?!彸?/p>
【第91句】:人生的真善美,是從我們的形態中表現出來。形態的修養能美化人生,例如:慈心不能缺乏親善的態度,智慧不能缺乏謙虛的涵養;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則能建立美滿的人生。所以,智慧與謙虛一定要平行,二者不可或缺。
【第92句】:幸福不是大把大把的金錢帶來的物質愉悅,也不是顯赫一時的聲名帶來的精神滿足。幸福只是一種態度,一種讓人可以在平凡中體味出美的態度,一種讓人可以在簡單中領悟甜蜜的態度。
【第93句】:佛陀在人間,無非是要教導眾生自覺與佛同等的智慧,也要教導眾生與佛有同樣的自性,都能修持慈悲與智慧。
【第94句】:假使恩愛久,共處至命終,會別離見此,無常須臾間。是故我棄舍,恩愛永別離,志求無上道,愿度一切人?!斗鸨拘薪洝?/p>
【第95句】:我且問你,忽然臨命終時,你將何抵敵生死?須是閑時辦得下,忙時得用,多少省力?休待臨渴掘井,做手腳不迭,前路茫茫,胡鉆亂撞??嘣湛嘣眨。S檗禪師)
【第96句】:茶如人生,因為變化,所以無常。世人都不喜歡無常,因為不能適應它 的鐵面無情,似乎它只能與悲傷和無奈相聯系。而對于覺悟的人來說,正是 有了無常,我們的生命品質才有提升的希望。
【第97句】: 一位朋友寫的:生于春天里,葬在冬雪中。夏花才燦爛,秋 葉已飄零。千古榮枯事,萬世日月輪。不如茶當酒,掩扉獨弄琴。人 生短暫,活在當下,俯仰之間,烏啼月落。真即是假,有也是空,百 年一瞬,浮生若夢。
【第98句】: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曾說:“眼耳及鼻非正量,舌身意亦非正量,倘若諸根是正量,圣道為誰為何用?!庇捎谖覀兎卜虻牧皇钦?,所以我們所看到、聽到、知道的一切的一切不是絕對的真理。假如我們凡夫的六根是正量,看到、聽到與知道的一切都是真理的話,那么佛陀的圣道為誰起到何作用呢?
【第99句】:0.人生的一切,不是算來的,而是感來的;不是求來的,而是修來的。求是只望結果,修是培植因緣。感是得道多助,算是一相情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