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三十六計走為上】此語指事態無法挽回,別無妙計,只有一走了事。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走為上”確實是三十六計之一,排在最后一計。那么,是誰把“三十六計走為上”組合成一句俗語呢?據《南史·王敬則傳》,南朝齊代,明帝蕭鸞病情嚴重,生命垂危,輔國將軍王敬則趁機謀反。明帝的二兒子蕭寶卷當時正在東宮議事,派人上屋觀望,見征虜亭大火沖天,王敬則大兵將至,蕭寶卷嚇得趕緊收拾行裝準備逃走。有人報告了王敬則,王敬則自言自語,像是對著明帝父子說:“過去檀道濟三十六策,走是上計,就讓你們父子趕快逃命去吧!”看來王敬則雖然謀反,但沒把事做絕。
【第2句】:便壺沒鼻——不好捉摸;難捉摸
【第3句】:【蔫人出豹子】(諺)蔫人:不起性的人。豹子:猛獸,代指舉止兇惡的人。指脾性一貫和善的人,有時也會突然發作得非常暴烈。
【第4句】:【北上、南下】說到“北上、南下”人們自然聯想到當年紅軍北上抗日或解放軍南下解放海南島。為什么不能反過來說呢?這種以北為上、以南為下,對方位的稱謂習慣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在我國古代的禮儀中以北為尊,尊者為上,其位置為“上位”,也叫“上首”。帝王會見群臣時,坐北朝南,叫做“南面稱王”;臣子們朝見帝王時,則須背南面北,叫“北面稱臣”。例如《易經-說卦傳》日:“圣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古代拜師學藝,以及其他一些莊重場合,在行禮時也均按北南方位為尊卑、上下施禮。在建筑上也是以北為上,北屋為上屋。由于在我國古代禮儀中,北為上,南為下,人們在稱渭北、南地理方位時,便借用禮儀中的稱謂習慣,稱北方為上,南方為下,久而久之,約定俗成,遂成了地理方位的稱謂用語了。如地圖上的方位為“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第5句】:高二叔跑運輸折了本,半年后忍不住又想投資做生意。高二嬸膽怯地說:“上次欠的債咱才剛還上,你心又癢癢了?你可別前腳出了螃蟹窩,后腳又踏進爛泥塘。悠著點吧!”(河北·石家莊)
【第6句】:【拿著趕狗棒兒罵皇帝——貴賤也不自量】(歇)趕狗棒兒:乞丐討飯時用來打狗的木棍。指人不知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自以為了不起。含譏諷意味。
【第7句】:含著骨頭露著肉——吞吞吐吐
【第8句】:在家里,我常告弟弟和姐姐的狀。媽媽不高興地說:“你不要吃自己的飯,量人家的腸子。少操點閑心,把精力用在學習上吧!”(河南·民權)
【第9句】:我班有些同學紀律差,老師一轉向黑板寫字,他們就在下面說起話來。一次,老師寫完字后面向同學們說:“我們班有些同學,在老師面前是人,在老師背后是鬼。”(廣西·扶綏)
【第10句】:鵝上臺階——靠猛勁
【第11句】:眼看暑假就要結束了,我的作業還沒完成一半。奶奶提醒我,我總說時間還早。“別說時間早,一去沒處討;別說你還小,人生容易老。”奶奶說。(山西·平陸)
【第12句】:【九天陰,一天晴】陰天多于晴天,常用來比喻人的臉部表 情,經常陰沉,難得一笑。海外於梨華《三人行》:“大哥二十 九歲了,還沒有對象,臉色九天陰一天晴。”
【第13句】:長尾巴的蝎子——滿肚子毒水
【第14句】:山上放羊——撒了歡
【第15句】:【得意不宜再往】(諺)得到一次心滿意足,切不可接二連三再去。指凡事必須知足知止,貪得無厭定會招災惹禍。 也作“得意之事,不可再做”。
【第16句】:【 你待我一尺,我報你一丈】講義氣,有禮貌,加倍報答。或 說: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姚雪垠《李自成》:“我郝搖旗 雖是粗人,還知道什么是朋友義氣。你待我一尺,我報你一 丈。”
【第17句】:村里的二牛總是虐待自己的父母。鄰居李大爺說:“房檐水,照窩窩地滴就是哩。待他自個老了,兒女們十有八九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張嬸也在一旁插言道:“這叫上梁不正,下梁會歪,看樣樣兒,都看會了。”(甘肅·平涼)
【第18句】:玻璃上繡花——白費功夫;白費勁;枉費工
【第19句】:【人托人,接上天】(諺)人們辦事一個轉托一個,能夠一直接通最上層。指人情轉托可以打通各種人際關系,直到頂層。
【第20句】:【往臟水坑子里邊爬】(慣)比喻人不走正道,往錯路上走。
【第21句】:【拿八人轎也抬不出去】(慣)八人轎:八個轎夫抬的大轎子。比喻打定主意,堅決不走。
【第22句】:【雞毛飛不上天】借指人沒有能耐,成不了大事。亦可反 用。劉紹棠《二度梅》:“魚兒上不了樹,雞毛飛不上天,我天 生的不是官材。”
【第23句】:【釣魚憑竿,捉雀憑篩】(諺)離了釣竿,釣不上魚來;離了竹篩,捅不住雀鳥。泛指人不論做什么事,總離不開相應的得力工具。
【第24句】:【燒餅枕頭餓死人】見“守著餅挨餓”。
【第25句】:秫秸稈兒當大梁——頂不住
【第26句】:【腦袋里少根筋】思想簡單,缺少心眼,或在某一方面不善 于思考,意識不到。或說:腦筋里缺根弦。王安憶《文革軼 事》:“她們這些張家后代,由于養尊處優缺少世事的鍛煉, 個個腦筋里都像缺根弦似的。”
【第27句】:【肥田不如瘦水】(諺)肥沃的田地,也比不上有一股不含肥料的清水。指種莊稼,水比肥料更為可貴,更為有用。
【第28句】:【財壓奴婢,藝壓當行】(諺)當行(hang):同行。指憑著錢財多就可使奴婢們服服帖帖聽從使喚,憑著技藝高就可使行內人心服口服對你敬重。
【第29句】:羊給惡狼拜年——討不出好事
【第30句】:活魚兒口里的水——有進有出
【第31句】:小蘭穿不好毛衣,直怨媽媽織得不合身。媽媽聽了,走過來三拉兩拽就給她穿好了。小蘭照照鏡子,高興得直笑。媽媽說:“你這笨妮子,是手不溜怨襖袖,襖袖長怨你娘啊!”(河南·鶴壁)
【第32句】:【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諺)要少喝酒,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多曉事,開拓見聞的領域。指少喝酒就少出麻煩,多曉事就多增見識。
【第33句】:【擺陣勢】(慣)指拉開架勢,準備較量。
【第34句】:【是騾子是馬,牽出來遛遛】(諺)騾子能負重,但比不上馬善跑;是騾子還是馬,拉到大道上跑一跑便知。比喻人的才能是高是低,放到實踐中檢驗一番便見分曉。 也作是騾子是馬,遛一遛看吧。 是騾子是馬,上陣遛遛。上陣:上戰場。
【第35句】:【等到黃河清】黃河水夾帶泥沙,渾濁。借指等待時間太 長,沒有指望。成語:遙遙無期。姚雪垠《李自成》:“如此世 界,我們負屈銜冤,實在無路昭雪。要想等到是非水落石 出,你就等吧,等到黃河清,日頭從西邊出來。”
【第36句】:【萬事不求人】一切靠自己,不依賴別人。老舍《駱駝祥 子》:“我要是個男的,要是也拉車,我就得拉自己的車;自拉 自唱,萬事不求人!”
【第37句】:飛機的屁股——尾巴翹上了天
【第38句】:【刀鈍石上磨;人鈍世上磨】(諺)鈍刀要在砥石上磨礪,才能鋒利;笨人要在社會上磨煉,才能開化。 指社會實踐最能使人增長才干。
【第39句】:【漫天要價,就地還錢】(諺)漫天:喻極高。就地:喻極低。交易場中,賣方可以把物價要得很高,買方可以把價錢還得極低。指買賣當中的討價還價,有著極大的幅度。 也作漫天開價,就地還錢。 滿天討價,落地還錢。
【第40句】:案板底下放風箏——飛不起來
【第41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諺)足赤:十足的純金。完人:完美無缺的人。世上沒有成色十足的純金,也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指人人都有不足的地方,對人不可求全責備。 也作金無足赤,人無十全。 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第42句】:【漁人觀水勢,獵人望鳥飛】(諺)指從事哪一行業,就會經常研究本職內的實際問題。
【第43句】:【拿著皮肉往外人身上貼】(慣)比喻把好處白白送給外人。
【第44句】:【騎驢的不知趕腳苦】謂體會不到別人的困難。類似的:坐 轎的不知抬轎苦。浩然《山水情》:“他一直在倒霉!你是騎 驢的不知道趕腳的苦。”
【第45句】:躺在懷里的貓兒——俯首帖耳
【第46句】:【嚴師出高徒】(諺)師傅教導嚴格,學徒才能獲得高超的技藝。指學徒的高水平,離不開師傅的嚴格教導。
【第47句】:核桃仁子——不砸不出來
【第48句】:劉備三請諸葛亮——凈找明白人
【第49句】:姐姐是個中等個,可她總是想再高點兒,再瘦點兒。媽媽說:“不高不矮好人才,不胖不瘦精神夠。你為啥總不知足呢?”(河南·偃師)
【第50句】:【墻頭草,隨風倒】借指沒有主見,動搖不定。或說:墻上 一草,風吹兩面倒。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你看,他 發了多少財,白手起家,靠的是誰?如今也忘了水源頭了,一 墻上的草,兩邊倒著呢。”
【第51句】:【真人面前說不得假話】(諺)真人:明察一切的人。指在閱歷豐富、深諳世情的人面前,只可實話實說,說假話是無用的。 也作真人面前不說鬼話。 真人面前莫打誆語。 真人面前莫說假,假人面前莫說真。
【第52句】:【撐船撐到岸,幫人幫到底】(諺)撐船運送乘客,一定要送到對岸;幫助危難中人,一定要幫他徹底解除危難。指幫助人要有始有終,不可半途而廢。
【第53句】:【一言抄百總】(慣)一句話總括所有內容。猶言“總而言之”。
【第54句】:【老太婆縫補丁——紉針】(歇)紉:引線穿過針鼻兒,諧“認”。針:諧“真”。指做事嚴肅對待,毫不馬虎。
【第55句】:【一問三不知】開頭、過程、結局均不知道。一無所知,或 不愿意回答。老舍《駱駝祥子》:“自己頂好學拉磨的驢,一 問三不知,只會拉著磨走。”
【第56句】:【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丈二,身高,摸不著頭腦。借指 弄不明白。和尚,也說:金剛。成語:莫名其妙。王朔《私人 律師》:“林崖驚異地望著這對表情奇特的男女,有點丈二和 尚——摸不著頭腦。”
【第57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這個俗語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實另有他圖。它源自北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北宋杰出的文學家歐陽修,別號“醉翁”。他在散文寫作上成就頗高,《醉翁亭記》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醉翁亭記》是歐陽修當滁州太守時寫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縣,縣城西南有風景秀麗的瑯邪山;山中有泉,名“釀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據說是山里一個和尚修建的,歐陽修給這座亭了取了個名字,叫做“醉翁亭”。為什么取這樣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記》這篇文章里,道出了緣由。原來歐陽修常與朋友相約來此飲酒,歐陽修年歲大了,飲一點便酩酊大醉,他便給自己取了個“醉翁”的別號。歐陽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為什么還愛喝酒呢?文章說: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賞山水風光。他是借喝酒的興致,以獲得欣賞山水的樂趣。后來,人們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卻了“在乎山水之間也”。作為俗語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轉義了。
【第58句】:【巖鷹不打窩下食】見“老鷹不吃窩下食”。
【第59句】:【 絕戶生個敗家子】謂要他和不要他,均不好辦,無可奈 何。李曉明等《平原槍聲》:“他對劉中正就像是絕戶頭生了 個敗家子,留著吧,不成器;去了吧,可就這一個。”
【第60句】:【風不搖,樹不動】(諺)風如果不刮動,樹枝就不會搖擺。借指凡事總有個起因,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 也作“風不吹不響,樹不搖不動”。
【第61句】:【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諺)量:度量。毒:狠毒。指度量小不能容人容物者,算不得品德高尚的真君子;對敵沒有狠毒手段者,算不得敢作敢為的大丈夫。
【第62句】:【攤底牌】(慣)底牌:撲克牌游戲中最后亮出的牌。比喻說出內情,亮明底細。
【第63句】:【方寸】“方寸”指人的內心。如“方寸已亂”、“聊表寸心。” 關于方寸一詞,有個典故。東漢末年,群雄爭霸。劉備禮賢下士,廣納天下人才。當時,劉備身邊有一個叫徐庶的人,足智多謀,諸葛亮就是他推薦的。曹操為得到徐庶,為己所用,就軟禁了徐庶的母親。徐庶是個孝子,聽說母親被俘,心急如焚,決心回到母親身邊盡孝道。徐庶辭別劉備時,指著自己的心說:“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于事,請從此別。”于是徐庶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投奔曹操去了。才引出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指一計不獻)”。 “方寸”在古代指一寸見方的心部,又作“寸心”,后來人們用它來表示“心”,心煩意亂則稱“方寸已亂”。
【第64句】:白開水畫畫——清(輕)描淡寫
【第65句】:小池塘里撒漁網——網打盡
【第66句】:【全國一盤棋】從全國全局著眼,合理運作。海外梁厚甫 《海客隨筆》:“綜上所述,今天的美國,愛國心已分開了許多 層次。換言之,美國已經不可能全國一條心,全國一盤棋。”
【第67句】:【當面銀子對面錢】(諺)指交割銀錢時,必須雙方當面點清,驗對核實,不可有絲毫含糊。
【第68句】:【凡事留人情,日后好相見】(諺)凡做事要給人多留情面,以便日后再見面時好相處。指待人處事要寬厚,為日后留有余地。 也作凡事留人情,后來好相會。 萬事留人情,后來好相見。
【第69句】:財神爺招手一來福了
【第70句】:【多得不如現得】(諺)多得:得利多多。沒有兌現的多得,不如現錢到手的少得。指凡利益或金錢,只有到手的才是真正可靠的。
【第71句】:【智賽隨何,機強陸賈】(慣)隨何、陸賈:二人均為漢高祖劉邦的謀士、說客。形容人聰明而善謀略,靈活而善機變。
【第72句】:【丁是丁,卯是卯】(慣)丁:天干的第四位。卯:地支的第四位。丁卯不能混為一談。一說丁卯諧工藝制作中的“釘鉚”。釘,榫頭;鉚,鉚眼兒。釘和鉚的尺寸錯了,器物便安裝不成。形容對事認真,一絲不茍,毫不含糊。 也作“釘是釘,鉚是鉚”。
【第73句】:【既尊孔子,又拜活佛】(慣)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創始人,被封建統治者尊為圣人。活佛:藏傳佛教中的高僧。比喻用意不專,對幾方面都應付,都不信任。
【第74句】:【一字入公門,千牛不能拔】(諺)公門:衙門。指訴訟狀一經遞入衙門,一字也不能更改。告誡人們寫訴訟狀應特別謹慎。
【第75句】:【鼓不敲是不響的】釋義:比喻人總要有人提醒、幫助。例句:我哪里算得上響鼓。俗話說,鼓不敲是不響的,即使是響鼓,也得有人捶打,哪有不捶自響的鼓呢?如果不是海濤捶了我幾下,我也會捅出許多亂子來的!
【第76句】:一道數學題,哥哥做了半個小時也沒做出來,爸爸走過去,看了一眼說:“暗里搖樁,越搖越深,不要鉆牛角尖。這條路不行,換個解法試試。”(江蘇·丹陽)
【第77句】:桅桿做了頂門杠——大材小用
【第78句】:【騎上毛驢找毛驢】(慣)比喻到處尋找就在自己身邊的東西。
【第79句】:【不鉆不穴,不道不知】(諺)物體不鉆就穿不出洞,意思不說就領會不清。指心意要表述清楚,不把話說清就容易引起誤會。 也作“不鉆不透,不說不知”。
【第80句】:【多磕頭,少說話】指恭敬謹慎。鄧友梅《那五》:“你去了 多磕頭少說話,他見你服了軟,也未必會怎么樣。”
【第81句】:崔鶯鶯送郎———肚子苦說不出;一片傷心說不出
【第82句】:【一將功成萬骨枯】將軍的成功,是眾多士兵以生命換來 的。借指成功的代價巨大。姚雪垠《李自成》:“俗話說,一 將功成萬骨枯。我從前只想著是在戰場上死人如麻,近來 才明白戰場外也不免常常死人。”
【第83句】:【滄海不能實漏卮】(諺)滄海:大海。實:裝滿。漏卮(zhi):破漏的酒器。指大海里的水再多,也裝不滿一只破漏的小酒器。比喻積存的財物再多,也經不起無休止的揮霍浪費。 也作大海不禁漏卮。不禁:經受不住。 江河不滿漏卮。江河:長江大河。不滿:裝不滿。
【第84句】:【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軍營存在,士兵卻不住的變動。借 指人員不停地流動。余杰《火與冰》:“這個行業是流動性最 大的行業,房間還是原來的房間,小姐卻換了無數個新面 孔,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門口永遠是閃爍的燈火。”
【第85句】:補鍋匠戴眼鏡——凈找碴(岔)兒
【第86句】:【河水不礙船】(諺)河水寬廣,船只往來互相并不妨礙。比喻生活的空間是廣闊的,人們盡可以各行其道,彼此沒有妨礙。 也作“河廣不礙船,路寬不礙車”。
【第87句】:【落在圈套里】(慣)指掉進了別人設計好的陷阱里。 也作入圈套。 上圈套。 中圈套。
【第88句】:小濤的媽媽要他把衣服脫下來洗,對他說:“你呀,一身衣裳一身泥,是狗皮也應該愛惜哩!”(湖北·仙桃)
【第89句】:【恩將恩報,仇將仇報】(諺)人有恩惠于我,我定當用恩惠去報答他。指有恩報恩,有仇報仇,這才是恩怨分明的大丈夫作風。
【第90句】:【人敬有錢的,狗咬挎籃的】(諺)挎籃的:舊社會一手拖棍、一手挎籃沿街討飯的乞丐。指在金錢社會里,人情勢利,敬重的是有錢有勢的人,凌辱的是窮苦無告的人。 也作“人敬有的,狗咬丑的”。丑的:穿著又破又爛的窮人。
【第91句】:我掃地的時候,總是不想彎腰。媽媽說:“看你的腰,直得像吃了扁擔一樣。”(廣西·宣州)
【第92句】:【說出大天十九點來】意即不管怎么說,無論如何。類似 的:說出大天來/說下黃天表來。浩然《艷陽天》:“還討論什 么呀?今年要地五勞五分紅,這是堅決性的,說出大天十九 點來,也得這么辦!”
【第93句】:【瞎子看西洋景——白熬工夫】(歇)西洋景:即西洋鏡,一種民間娛樂活動的裝置,內裝若干幅可以左右移動的西洋畫,觀眾從透鏡中觀賞。指白費時間、精力。
【第94句】:嬸嬸不愛做家務。這不,天都冷了,被子還沒有拆洗,整天忙著打麻將。奶奶說:“燒火需根好火棍,當家需個好女人。”(河南·內鄉)
【第95句】:爸爸這幾天早晨總是很早起來讀書,我問爸爸為什么起那么早,爸爸說:“這叫日出照亮大地,讀書清醒大腦!”(安徽·安慶)
【第96句】:【車走車路,馬走馬路】各走各的路,互不相擾。袁靜孔厥 《新兒女英雄傳》:“拉倒就拉倒!咱們車走車路,馬走馬路, 誰也不跟誰相干!”
【第97句】:【順著好吃,橫著難咽】見“豎的好吃,橫的難咽”。
【第98句】:華佗當醫生——名副其實
【第99句】:鬼作老巫婆——自作自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