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一根竹子撐不起一幢竹樓,千根竹子能夠搭起通天云梯;一滴水珠掀不起一個浪頭,千萬滴水珠能夠匯成滔天洪流。
【第2句】:【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在民間廣泛流傳,恐怖嚇人。傳說生在世上作惡多端,死后便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它源自佛教。 “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人中國的。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思。“地獄”在“六道輪回”中最為低劣痛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 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指空間的上下,而是時間和內容上,尤其指在時間上。十八層地獄是根據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都比其前一層增加苦痛二十倍,受苦的時間增加一倍。 十八層地獄的名稱和懲治對象如下:第一層:拔舌地獄。懲治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辯和說謊騙人之人。 第二層:剪刀地獄。懲治唆使他人再嫁或為再嫁者牽線搭橋之人。 第三層:鐵樹地獄。懲治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 第四層:孽鏡地獄。懲治在陽世間犯罪卻不吐真情或走通門路之人。 第五層:蒸籠地獄。懲治說長道短、以訛傳訛、陷害或誹謗他人之人。 第六層:銅柱地獄。懲治惡意縱火、毀滅罪證或報復害命之人。 第七層:刀山地獄。懲治褻讀神靈者。 第八層:冰山地獄。懲治謀害親夫、與人通奸、惡意墮胎的惡婦。 第九層:油鍋地獄。懲治賣淫嫖娼、盜賊搶劫、欺善凌弱、拐騙婦女兒童、誣告誹謗、謀占財產和妻室之人。 第十層:牛坑地獄。懲治隨意屠殺牲畜、殺戮罪重者。 第十一層:石壓地獄。懲治將嬰兒溺死、拋棄之人。 第十二層:舂臼地獄。懲治浪費糧食之人。 第十三層:血池地獄。懲治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門邪道之人。 第十四層:枉死地獄。懲治不珍惜生命之人。 第十五層:磔刑地獄。懲治挖墳掘墓之人。 第十六層:火山地獄。懲治損公肥私、行賄受賄、偷雞摸狗、搶劫錢財、放火之人。 第十七層:石磨地獄。懲治糟蹋五谷、偷盜、貪官污吏、欺壓百姓之人。 第十八層:刀鋸地獄。懲治偷工減料、欺上瞞下、拐誘婦女兒童、買賣不公之人。
【第3句】:丑婆娘好搽粉。
【第4句】:【日久知人心,路遠知馬力】見“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第5句】:【行不愧影,寢不愧衾】(慣)衾:被子。走路沒有對不起影子,睡覺沒有對不起被子。指做任何事情都問心無愧。
【第6句】:【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釋義:黃瓜跟冬瓜放在一起熬,都是同一種顏色。比喻都是一樣的。 例句:供銷社和私商天生就是兩碼事,你怎么好說“黃瓜熬冬瓜,一色貨”? 上回分明是算賬疏忽了。
【第7句】:【一鉚對一竅】(慣)鉚:鉚釘。 竅:指鉚眼兒。形容算計得正合適,不多也不少。
【第8句】:【賊捉賊,鼠捕鼠】(諺)讓賊去捉拿賊,讓鼠去捕捉鼠,這樣更容易見功。比喻只有深入到事物內部,才能研究并掌握其活動規律。
【第9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靂】 釋義:雷公:神話傳說中的雷神。比喻躲過了一場打擊,又遇到另一場打擊。 例句:蒯公又想道:“天下舉子像鮮于‘先輩’的,諒也非止一人,我不中鮮于同,又中了別的老兒,可不是‘射了雷公,遇了霹靂’!”
【第10句】:【破財免災】(諺)破費了錢財,可以免除災禍。舊指丟失或耗費了錢財,能換來人的安樂。用來安慰失盜或意外破財者的常語。 也作“破財消災”。
【第11句】:【官屋漏,官馬瘦】(諺)官:公眾的。公眾的房有人住沒人修,常是漏的;公眾的馬有人騎沒人養,常是瘦的。指公眾的東西容易損壞。 也作“官船漏,官馬瘦”。
【第12句】:【久經大海難為水】 釋義:見過大世面,小事情不放在眼里。此句是元稹詩句“曾經滄海難為水” 的變體。 例句:“我也不會讓你們嚇住!我馬之悅是久經大海難為水的人,比你們厲害的人我經的多了!”
【第13句】:【都說十五月亮好,一夜不如一夜圓】(諺)指十五夜晚的月亮是最圓的,但過了十五卻是一夜比一夜虧缺。泛指世間的一切事物,最圓滿的時候,也就是走向衰落的開始。
【第14句】:【打在兒身,疼在娘心】(諺)指母子心連心,本是天性。也借指下人受到了懲處,主子心中不安。
【第15句】:【關門不見開門見】(慣)指經常見面,互相來往。
【第16句】:【錢財如流水,流去還流回】(諺)錢財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來。指錢財本是流通之物,流進來別喜,流失了別愁。
【第17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 釋義:形容貧窮到無法生火做飯的地步。 例句:只是眼下難過,你豈不知?我衣衫首飾都典賣盡了,今日柴無一根,米無一粒,如何是好!
【第18句】:【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 釋義:“蒸”:諧音“爭”。指不為別的只是為爭一口氣。 例句:氣死、餓死、等死、打死,不如跟敵人拼死!賣掉孩子買蒸籠——不蒸饅頭也要蒸口氣。
【第19句】:【一世為官三世累】(諺)勸人做官應廉潔,以免后代受連累。
【第20句】:【吃啞巴虧】(慣)指受了損失不便聲張或無法申訴。
【第21句】:【枕著烙餅挨餓】(慣)比喻放著有利條件不去利用,卻受著窘迫。 也作“頭枕著烙餅挨餓”。
【第22句】:【犯牛脖子】(慣)牛脖子:即牛脾氣,執拗倔強的脾氣。指表現出倔強、不服氣的樣子。 也作犯牛脖子脾氣。 犯牛脾氣。
【第23句】:【常抱的娃娃不會走】(諺)比喻對年輕人不敢大膽任用,只會妨害他們的成長。
【第24句】:【人不能全,車不能圓】見“哪個人也不全,哪個車輪也不圓”。
【第25句】:【人抬人高,水抬船高】(諺)人抬舉人,地位自然就升高,就像水漲高了,抬得船身也高一樣。指人要想有大作為,總離不開眾人的扶持與抬舉。 也作人抬人,無價寶;水抬水,萬丈高。 人抬人高,自尊自貴。
【第26句】:【屬核桃仁的——不敲不出來】見“核桃里的肉——不敲不出來”。
【第27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這句俗語形容自私自利、少管閑事、明哲保身的為人處世的消極態度。 此語出自宋代陳元靚《事林廣記·警世格言》:“自家掃取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此語誕生以來,流傳甚廣。要說對此語有獨到見解的,還是非魯迅莫屬:這乃是“教人要奉公、納稅、輸捐、安分,不可怠慢,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閑事。”而對于壓迫者來說,這句格言另有一番含義:“所以被壓制時,信奉著‘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格言的人物,一旦得勢,足以凌人的時候,他的行為就截然不同,變為‘各人不掃門前雪,卻管他人瓦上霜’了。”
【第28句】:【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 釋義:大煙:鴉片。比喻提倡什么,什么就多。 例句:俗語說:“種大煙的多,抽大煙的多,種高梁的多,吃高梁的多。”共產黨提倡人人當好人,所以好人就多。
【第29句】:【寧要一藝精,不要百藝通】見“百樣通,不如一樣精”。
【第30句】: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第31句】:【拿著黃金當生銅,拿著珍珠當綠豆】(慣)形容人眼力差,不認識好東西。
【第32句】:【親家】孩子們結婚后,小夫妻雙方父親之間的稱呼,雙方母親則稱為“親家母”。深受國人喜愛的豫劇《朝陽溝》有句著名的唱段“親家母,你坐下,咱倆拉拉知心話……”“親家”之稱最早始于唐代。《新唐書·蕭嵩傳》載:“子衡,尚新昌公主,嵩妻入謁,帝(玄宗)呼為親家。”最初這一稱呼只流行于皇親國戚的聯姻上,唐玄宗直呼龍婿生母為親家母,足見其關系的親密。因此,唐代詩人盧綸作《王駙馬花燭詩》云:“人主人臣是親家。”后來,“親家”這個稱呼通行到了民間,一般老百姓也開始使用這一稱呼,并一直沿用到今天。
【第33句】:【落在蜜缸里】(慣)比喻生活甜蜜,非常幸福。 也作泡在蜜罐里。 生在蜜罐里。
【第34句】:【殘燈碰上羊角風——一吹就滅】(歇)羊角風:旋風,龍卷風。指人或某種勢力行將死亡或滅亡,經受不住打擊。
【第35句】:【孩子哭了,抱給他娘】(慣)比喻出了問題或有了矛盾交給上級處理。 也作“孩子哭了抱給他媽”。
【第36句】:【只要槳花齊,不怕浪花急】(諺)槳花:用槳劃船時濺起的水花。劃船時只要大家動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齊心協力,就能克服困難。
【第37句】:【武大郎服毒——吃也得死,不吃也得死】(歇)《水滸傳》第二十五回描寫,武大郎被妻子潘金蓮、奸夫西門慶和王婆合謀吃了砒霜而死。 指無論如何也難逃一死。
【第38句】:【不是冤家不聚頭】(諺)冤家:仇人,又作反語,用于昵稱似恨實愛的人。指仇人或不愿見的人偏偏相逢,無可回避。 也作“不是仇人不見面,不是冤家不碰頭”。
【第39句】:【破罐子破摔】(慣)比喻犯了錯誤而不想改正,任其發展。
【第40句】:【見一面,分一羋】(諺)指遇到了分外的財物,凡碰見的,人人都有權利分享。常用作分吃別人食物的戲謔語。 也作見了面,分一半。 見面分一半。
【第41句】:【君子成人之美】(諺)指品德高尚的人能成全別人的好事。
【第42句】:【被窩里放屁——獨吞】(歇)譏諷人獨占財物或好處。 也作“蒙被子放屁——獨吞”。
【第43句】:【殺雞不用牛刀】見“割雞焉用牛刀”。
【第44句】:【問門道】(慣)比喻尋找能夠達到目的或辦成事情的途徑。
【第45句】:【我有黃金千萬兩,不因親者卻來親】(諺)指只要有了大量的金錢,無親無故的人也會來攀親結故。
【第46句】:【潑冷水】(慣)比喻打擊人的熱情或積極性。 也作潑涼水。 潑冰水。 澆冷水。
【第47句】:【挨上染坊盡點子,挨上鐵匠盡眼子】(諺)挨近染坊,衣服上不免沾上顏料的斑點;挨近鐵匠,衣服上不免有被火星燒出的許多小孔。 指生活在什么環境下,就會受到什么影響。
【第48句】:【貓狗識溫存】 釋義:貓狗知道主人對它的好意。意謂人應有良心。 例句:“再大的牲口,總是個牲口,怕什么?貓夠還識溫存,別說是—匹大馬了。”
【第49句】:【抓不住頭發揪耳朵】(慣)比喻胡亂抓人頂罪。
【第50句】:【人慌失智】(諺)人一慌張,心神就亂,無法正常運用思維。指人遇事要從容,不慌不忙,自然生智。 也作“人急無智”。
【第51句】:【草膘料力水精神】 釋義:吃草能使牲口長膘,吃料能使牲口增力,喝水能使牲口存精神。 例句:如果黑夜喂不好,牲口就要受傷,一夜要喂五六次,我有的工夫一次接一次,直喂到天亮才算。這吃草料飲水還有講究,常言說:“草膘料力水精神”。
【第52句】:【大魚奔深水】 釋義: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門或大單位。 例句:“縣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瑤瑤鞭桿,大魚奔深水、古今一理。”
【第53句】:【壓歲錢】春節拜年時,很多地方都有長輩給晚輩“壓歲錢”的習俗,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這個傳統由來已久,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們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也有一種說法是,分壓歲錢給孩子們,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們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兇為吉。 古時候,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壓歲錢”以彩繩穿錢,置于床腳,待年過后方可花掉,《燕京歲時記》有記載。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民國以后,流行用紅紙包一百元銅元,寓“長命百歲”之意。紙幣廣泛使用后,大人們則喜愛選用號碼相連的新鈔票,贈給孩子們以作春節禮品。 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錢的數額不斷攀升,從幾十元到上百上千元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自己喜歡的物品,有的還把壓歲錢拿出來支援災區。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第54句】:【打著紅旗反紅旗】 釋義:打著革命的旗號,干反革命的事。比喻偽裝革命。 例句:好人也會辦錯事,壞人也會偽裝積極,打著“紅旗”反紅旗。
【第55句】:【抬杠】“抬杠”比喻好挑毛病、好打叉子、搭話好與人作對的現象。它起源于中國的北方,“抬杠”起初還真同抬杠子有關。 在我國的北方,很早就殘存著一種習俗,那就是所謂的“抬杠會”,每年正月十五元宵佳節,人們除了逛花燈、吃元宵、猜燈謎之外,還要參加熱鬧的“抬杠會”。會上,由身強力壯的人抬著竹杠,上面有轎子,轎子上坐著一個穿著奇裝異服、口齒伶俐的人物。他就是“抬杠會”的主角。他們抬著竹杠和轎子在人群中穿行,轎上的人就和周圍的人找話茬進行辯論,比賽斗嘴,甚至對罵,但誰也不會惱怒。 “抬杠會”上的兩人的語言對抗逐漸演化,人們就常常把說話時雙方的對抗較勁兒叫做“抬杠”。這種抬杠會在滿族進入中原后,成了“抬杠”的起源。 這種“抬杠”或“斗嘴”甚至還被轉化成俗民生活藝術里以耍嘴皮子為樂的藝術活動,特別被相聲藝術吸收和運用,中國有一個相聲段子名字就叫《抬杠》,所以,“抬杠”并不全是浪費口水,其中也包含著智慧,要是能抬出點水平,那也是一種“口才”。
【第56句】:【過河拆橋】“過河拆橋”這一俗語用來比喻達到目的后,拋棄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屬于一種忘恩負義、晶行不端的行為。典出元朝。 《元史·徹里帖木兒傳》記載,元順帝至元元年,朝廷首議罷科舉。參政許有壬是科舉出身,因此堅決反對。太師伯顏大怒,第二天在崇天門宣讀罷科舉的詔書時,專門讓許有壬做了聽詔的班首。許有壬害怕招致禍患,于是勉強答應了。治書侍御史普化譏笑他說:“參政可謂過河拆橋者矣。”自此賦予“過河拆橋”新的含義,至今未變。
【第57句】:【油髻上封官,粉鼻凹里受宣——裙帶頭衣食】(歇)髻:假發盤成的髻。鼻凹:鼻翼兩旁凹下去的地方。受宣:接受皇帝的宣召。指靠裙帶關系當上高官。含譏諷意味。
【第58句】:【東一榔頭,西一棒槌】 釋義:比喻說話沒有頭緒,或做事缺乏計劃。 例句:茍峰見巧玲情緒好轉了,心里叉高興又得意。他“嘿嘿”一笑,朝苦娃做個鬼臉兒,就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順壟溝子耪(p a ng)開了。
【第59句】:【千年紙墨會說話】 釋義:紙墨:指文據契約。指文據契約時間再長也能作為憑證。 例句:他一想,“不成,賬上還欠支了四斗米,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得寫個文約落住一筆。”又一想:“空口無憑,有字據為證,你不識字,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可以請旁人給念念聽聽。”
【第60句】:【跳到秤盤里——拿自己來量別人】(歇)指用自己的狹隘眼光來衡量別人。
【第61句】:紙做花兒不結果,蠟做芯兒近不得火。
【第62句】:【要星星不給月亮】(慣)要什么就給什么,比喻對所愛的人過分地嬌寵。多指對孩子溺愛。 也作要星星不敢給月亮。 要仨不能給倆。
【第63句】:【塘怕滲漏,人怕引誘】(諺)池塘要是滲水漏水,就會干涸;人要是被引向邪路,就會毀了一生前程。 指年輕人最怕受到邪惡的誘惑。
【第64句】:【槍對槍,刀對刀】見“刀對刀,槍對槍”。
【第65句】:【腦袋砍了碗大個疤】見“砍了頭也只有碗口大的疤”。
【第66句】:【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諺)戴天:共同在一個天底下活著。指殺害父母親的仇人,和自己是你死我活的關系,絕不能寬容。
【第67句】:【趙錢孫李】“張王李趙遍地劉”是中國的五大姓氏,為什么《百家姓》不把他們列在篇首,而讓“趙錢孫李”開篇呢? “趙”姓在《百家姓》中為什么居于第一位?關于這個問題,宋人王明清已經作出了考證。他認為,《百家姓》中的姓氏排序問題,和編輯者及其所處時代有關。《百家姓》出自五代十國吳越國的一個儒者之手,之所以將“趙”排在第一位,是因為當時吳越國是宋的附屬國,奉宋為正朔,而“趙”姓是宋朝的“國姓”,故將趙列為第一姓。“趙”姓之后的“錢孫李”及“周吳鄭王”排序也是類似的原因:吳越國的國王姓錢,其正妃姓孫,李是南唐國姓,“周吳鄭王”四姓都是吳越開國者錢镠寵妃們的姓氏。
【第68句】:【張飛穿針——大眼瞪小眼】(歇)張飛穿起針線來,睜大眼睛瞪著針頭的小孔。形容驚訝、驚奇或發呆、發愣。也形容驚恐、害怕。
【第69句】:【肚里有墨水兒】(慣)比喻人有知識,有文化。
【第70句】:【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見“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
【第71句】:【烏鴉別笑豬兒黑】見“老鴰別嫌豬黑”。
【第72句】:【作筏子】見“扎筏子”。
【第73句】:【十年九不遇】(慣)形容非常少見,難得碰到。
【第74句】:【書無百日工】(諺)書:書法。學寫毛筆字,練習一百天是不會見效的。指漢字書法難度很大,必須長期下苦功,方能自成一體。
【第75句】:【千古】“千古”,為哀挽死者之辭,已有一千幾百年的歷史。據史書記載,其含義有二:一日年代久遠。《水經注》中有文:“追芳昔娛,神游千古。”又如千古絕唱一詞;一日永別。《新唐書·薛收傳》中記載:薛收三十三歲卒,秦王李世民聞訊,哀痛之至。他寫信給薛收二哥的兒子元敬,信中云:吾與伯褒(薛收字)原在軍中服務,經常一起外出作戰,他辦事殷勤,很有抱負,想不到現在“一朝成千古也”。“千古”一詞由此而來。
【第76句】:【釘是釘,板是板】(慣)形容態度鮮明,毫不含糊。
【第77句】:【黃鼠狼娶媳婦兒——小吹小打】(歇)譏諷人辦事小里小氣,不大方。也指小打小鬧,氣派、規模小。 也作“黃鼠狼娶媳婦兒——小打小鬧”。
【第78句】:【山里說話有鳥聽,屋里說話有鼠聽】(諺)在山里說話,緊防鳥兒聽去;在屋里說話,緊防老鼠聽去。 指人們說話,尤其是秘密的話,要緊防有人竊聽。
【第79句】:【窮家難舍】(諺)指家雖貧窮,但曾長居久住,總舍不得離開。也指故鄉即使是窮山僻壤,但因土生土長在那里,也會與那里難分難舍。 也作窮家難舍,熱土難離。熱土:住久了的鄉土。 窮家難舍,故土難離。故土:故鄉。 窮家難離,熟土難舍。
【第80句】:【心急繡不出好花】(諺)指從容耐心才能把細活做好。
【第81句】:【踢破了門檻】(慣)形容上門的人很多或某人來的次數很多。
【第82句】:【名堂】人們對搞花樣、名目或故弄玄虛的人,喜歡說他們搞名堂。那么,“名堂”一詞是怎么來的呢?“名堂”由“明堂”演化而來。 原來,上古帝王舉行盛典的場所稱“明堂”。漢武帝、武則天都提出要造選明堂。據說,武則天建成了明堂,被她的一個男寵一把火燒了。 河北農村也有“立明堂”的習俗,不過用途與皇帝所建的明堂截然不同。 遇到親人客死異鄉,尸骨無存,其親屬就在墳地內建一假墳,內埋死者牌位,叫“立明堂”。不論是建造假墳頭,還是掩埋死者牌位,都有一套迷信程序,都會有神秘色彩,故俗語常說:“搞什么鬼名堂!”即由此而來。“明”、“名”同音,如今便演化為“名堂”了。
【第83句】:【澆冷水】見“潑冷水”。
【第84句】:【舍不得香餌,就釣不來金蟾】(諺)金蟾(chan):俗稱金蛤蟆。指要想釣上金蛤蟆,就要舍得下香餌。比喻舍不得下大本錢,就得不到大利益。
【第85句】:【離城四十里見蜜蜂兒拉屎,出門交獺象絆了一交——覷遠不覷近】(歇)覷:看,瞧。本指能看見遠處,卻看不見近處;轉指關照關系疏遠的人,而不關照關系親近的人。
【第86句】:【兒女是娘身上的肉】見“孩子是娘的連心肉”。
【第87句】:【嘴軟的小牛有奶吃】(諺)吃奶時不頂撞母牛乳部的小牛,奶就吃得飽。比喻說話謙和溫順的人辦事就順利,成功的幾率就高。
【第88句】:【盲人敲鼓——瞎打一氣】(歇)打:本指敲打,轉指打仗。指打仗沒有明確目標,亂打一通。
【第89句】:【箭在弦上——不能不發】(歇)比喻情勢緊迫,不能不做某事。 也作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矢在弦上——不得不發。
【第90句】:【架橋撥火兒】(慣)比喻挑撥雙方的關系,引起事端。
【第91句】:【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釋義:比喻人心險惡,難以猜測。“難”又作“怎”。 例句:這個郎君也早合當倒運,就吐實話泄機與他,到吃婆娘哄賺了。正是:花枝葉下猶藏刺,人心難保不懷毒。
【第92句】:【打如意算盤】(慣)比喻考慮問題不顧客觀情況,只想著對自己有利的一面。
【第93句】:【一根燈草沾缸油】(諺)燈草:舊時油燈的燈芯。一根燈草雖細,長時間點燃也能耗干一缸油。比喻微少的支出,日積月累后也能造成大耗費。
【第94句】:【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見“火里火里去,水里水里去”。
【第95句】:【胡同】城鎮、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據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說:“街也,今京師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異體字。明朝沈榜《宛署雜記》說:“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可見,“胡同”一詞產生于元代。 據考證,“胡同”一詞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詞。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語和女真語同屬于阿爾泰語系,語調和語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來漢族人把“火瞳”譯為“胡同”,成為漢字化的外來語詞。 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 胡床人們常在古代文獻或詩詞中見到“胡床”或“床”字,有時誤解為是睡覺的臥具,即現在的床。其實,古時候,“床”并不是專指臥具,而大部分作為坐具使用。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坐具。至遲到唐代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而不是指我們現在睡覺的床(寢具)。 “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是古代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類似于現在的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軍旅之中,相傳大約是公元二世紀的漢靈帝從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稱“胡床”。可見,“床”在前,“胡床”在后,床與胡床是兩種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靈活。胡床若用繩繃扎,則稱“繩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轉動折疊,故又稱“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虜來,始名胡床,隋以讖有胡,改名交床。”看來這種坐具非常便于攜帶,因而常為戰爭時將軍出征所帶,所以后來便發展為權力的象征——交椅。
【第96句】:【大儉之后,必生奢男】(諺)大儉:生活極其儉省。奢男:奢侈淫樂的子弟。指父輩過于儉省,積累下錢財產業,必定造成敗家子的驕奢淫逸。
【第97句】:【挖窟窿打洞】(慣)比喻到處鉆營。
【第98句】:【馬桶】“馬桶”即坐便器。南方人習慣稱其為“馬桶”。人用的東西為什么叫馬桶呢?它源自何處? 在中國,最早的關于“馬桶”的詳細文字記載是北宋時期歐陽修的《歸田錄二》中的“木馬子”。在木馬子之前,漢朝稱之為“虎子”。這個名字由來與一個傳說有關。相傳西漢時期飛將軍李廣能騎善射,力大無比。一次,他射死臥虎后,命人鑄成虎形的器具盛裝小便,以此表示對猛獸的蔑視,意在表示蔑視強敵。久而久之,這種專門盛裝便溺之物的器具就被稱為“虎子”了。《西京雜記》上就有關于這種“馬桶”的記載,漢朝宮廷用玉制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這種“虎子”,就是后人稱作便器、便壺的專門用具,也是馬桶的前身。可是到了唐朝,因為皇族的先人中有叫“李虎”的,為了避諱,便將這大不敬的名詞改為“獸子”或“馬子”,再往后就俗稱“馬桶”了。 中國古代使用的馬桶是木制的,是一種帶蓋的圓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王公貴族使用的馬桶,為了顯示身份,材料高級的多,甚至還有黃金制成的。到了現在,才發展成以陶瓷馬桶為主了。至于抽水馬桶,確實是外國人發明的,1596年英國人哈林頓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個抽水馬桶。
【第99句】:【老馬識歸途】(諺)指老馬認識走過的道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