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 最初的衣裳應該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時,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期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衣和皮衣。可見,當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第2句】:【橄欖枝】“橄欖枝”即油橄欖的枝葉。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這一用法的產生,要從《圣經》說起。 《圣經·舊約·創世紀》載,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后,人類繁衍生息,數量越來越多。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的盡都是惡”,使地上充滿了強暴。上帝為此而憤怒,決心“使洪水泛濫在地上,毀滅天下”。 由于諾亞是義人(無罪的人),上帝不忍讓他一家人與眾惡人一同被除滅,就指示諾亞造一只方舟,帶領全家及各種成對的飛禽走獸進入方舟保命。 “當諾亞600歲,2月17日那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勢浩大,持續漲了一百五十天。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洪水情況,其時天下滔滔,鴿子無法落地,便又飛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諾亞又一次放飛鴿子,晚上鴿子回來時,嘴里叼著一片橄欖葉,諾亞由此獲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來,人們便把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雙方交戰,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說伸出橄欖枝。鴿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稱為“和平鴿”。
【第3句】:【老和尚看嫁妝——下輩子見】(歇)指這輩子沒指望,看下一輩子。 也作“老和尚過嫁妝——來世再見”。過:過目,看。
【第4句】:【有理無理,出在眾人嘴里】(諺)誰有理誰沒理,當事人說的不算數,要聽群眾的評論。指群眾的輿論代表公理,最公道。 也作“有理沒理,出在大伙兒嘴里”。
【第5句】:【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諺)指出門要看天色陰晴冷熱變化,及時作好相應安排;進門要察顏觀色判斷情況,以便見機行事。
【第6句】:【披麻救火——惹焰燒身】(歇)比喻自找禍害。
【第7句】:【勤借勤還,再借不難】見“好借好還,再借不難”。
【第8句】:【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諺)指住在山旁,就靠山里的資源生活;住在水邊,就靠水里的資源生活。泛指入哪一行,就靠干哪一行的營生來謀生存。 也作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在山靠山,在水靠水。
【第9句】:【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 釋義:形容膽小怕事。 例句:“不行!誰都像你這樣膽小,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你!”
【第10句】:【新鞋不踩臭狗屎】見“好鞋不踏臭糞”。
【第11句】:【狗子見了熱脂油——又貪又怕】(歇)熱脂油:豬板油熬成的熱油。 指既想占有又有所顧忌。常含譏諷意味。
【第12句】:【行李】“行李”指出門時所攜帶的包裹、箱子等物品。如火車設有行李車。但它最初指稱的對象是人不是物,指的是外交官。 “行李”一詞,源出《左傳·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來,共(供)其乏困。”杜預注:“行李使人也。““使人”即外交使節。古代的外交官為什么叫“行李”呢?清代郝懿行在《證俗文》卷六中說:“古者行人謂之‘行李’,本當做‘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這段話的意思是:“李”和“理”是通假字,“行李”即“行理”,就是行走于國外以辦理國家事務的人。這種說法是有根據的。《左傳》中“行李”有時就作“行理”。如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無月不至。” 到了漢代,“行李”的意義,由“行人”引申為“行旅”。蔡琰《胡笳十八拍》有云:“追思往日行李難。”從唐代開始,“行李”的詞義有了顯著變化,它由“行旅”引申為“行裝”。白居易題贈李盧中丞詩云:“聞君每來去,砣砣事行李。”這里的“行李”就是出門時帶的東西。從此以后,“行李”的含義,便逐漸由指人過渡到指物了。至宋代,“行李”指物的用法已很廣泛。蘇軾《與程德孺運使書》云:“約程四月末間到真州,當遣兒子邁往宜興取行李。”宋代張邦基《墨莊漫錄》:“早晚即行,試遣人往求之,時行李已出房。”此兩處“行李”,分明都是指行裝。至明代,繼續沿襲“行李”即行裝的用法。如明曲有“半夜三更路兒又蹺蹊,東倒西欹顧不得行李”之句。 由此可見,“行李”詞義演變的脈絡是很清晰的:行人——行旅——行裝。化成順口溜就是:使節要出行,艱辛伴旅程。隨身攜物品,饑寒有保證。
【第13句】:【鐵身上的蚊子——無著嘴處】(歇)嘴:本指嘴巴,轉指說話。指插不上嘴,無話可說。
【第14句】:【寧當有日籌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見“常將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想有時”。
【第15句】:【行不愧影,寢不愧衾】(慣)衾:被子。走路沒有對不起影子,睡覺沒有對不起被子。指做任何事情都問心無愧。
【第16句】:【佛在心頭坐,酒肉腑腸過】 釋義:心中牢記佛祖的教誨,喝酒吃肉沒關系。指修行只須虔誠,不必吃素。 例句:人人修善,全在自己心上,不在一張口上。故諺語有云:“佛在心頭坐,酒肉腑腸過。”
【第17句】:【一個模子鑄的】(慣)模子:用壓制或澆注的方法使材料成為一定形狀的I具。形容東西或人物一模一樣。 也作一個模子里倒出來的。 一個模子里磕出來的。
【第18句】:【胎毛未干】(慣)胎毛:胎發。譏諷人年幼無知。
【第19句】:【碓頭砸磨扇——石打石】(歇)碓頭:舂米谷用的圓形石制用具,安裝在杠的一端。石:諧“實”。指說話、做事實實在在,毫不摻假。
【第20句】:【一推三不轉】(慣)形容人心眼兒實,頭腦不靈活。
【第21句】:【良言難勸該死鬼】(諺)好話勸不轉非死不可的鬼。指對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頭的人,用多少好話也都沒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勸不醒該死的鬼。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第22句】:釣魚要時分,上午七到十,下午三到四。
【第23句】:【兔子尾巴——長不了】(歇)本指兔子尾巴很短,長不到哪里去;轉指某勢力不會長久存在下去,或某人好日子不會長久了;也指某種狀況不會持久。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兔子的尾巴——長不了。 兔子尾巴上的一撮毛——長不了。
【第24句】:【捉鱉不在水深淺】 釋義:比喻做事全在機緣是否湊巧。 例句:他心想:“捉鱉不在水深淺,只要碰到手跟前,專找不如一遇。”
【第25句】:【窮人有三門富親戚不算窮,富人有三門窮親戚不算富】(諺)窮人家如果有幾家富親戚經常周濟他們,也就算不得真窮;富人家如果有幾家窮親戚經常拖累他們,也就算不得真富。
【第26句】:【打黑槍】(慣)指在暗處向人開槍射擊。 也作“打冷槍”。
【第27句】:【公雞抱窩,母雞打鳴】(慣)抱窩:孵小雞。比喻男人做女人的事,女人做男人的事,作用顛倒了。
【第28句】:【山小雀翻筋斗——賣弄花屁股】見“啄木鳥翻跟頭——賣弄花屁股”。
【第29句】:【你有來言,我有去語】(慣)你提出什么問題來,我都能回答你。指人善于應對。
【第30句】:【不愿金玉富,但愿子孫賢】(諺)不希望擁有金玉成堆的財富,只希望子孫后代有品德有才學。指子孫后代成材,比家產富裕重要得多。
【第31句】:【吃了飯兒不挺尸,肚里沒板脂】(諺)挺尸:謔稱躺倒睡覺。板脂:皮下脂肪。吃過飯如果不睡一覺休息一下,人就長不起肉膘。指飯后睡覺休息,有益于身體強壯。
【第32句】:【姐姐】“姐姐”現在指同父同母或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且年齡排行大的女子。延伸至其他同輩中凡年齡比自己大的女子都稱姐姐。但,“姐姐”的起源并非如此。 “姐”本義是母親的別稱。很多字典里都解釋說“姐”的本意是指母親,古代的蜀人就把母親叫做姐。段玉裁在為《說文解字》作注時認為“姐”字乃“方言也,其字當蜀人所制。”也就是說“姐”源于四川方言。 到了宋代已習慣稱女兄為姐。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認為:“近世多以女兄為姐,蓋尊之也。”隨著詞義的演變,衍生為對一般同輩女性的敬稱。 宋以后的一些小說出現把“姐姐”濫用的現象,甚至到齷齪的地步。如所謂“姐愛俏,鴇愛鈔”就是這種用法,貽害后世,很不嚴肅。
【第33句】:【一日兩,兩日三】(慣)指日子一天天過去。也指日積月累。
【第34句】:【青山不老,綠水長存】(諺)指青山綠水永葆常態。常借指友誼定長存,后會必有期。 也作青山不改,綠水長流。 青山不倒,綠水長流。
【第35句】:【拈不得輕,負不得重】(慣)拈:用手指夾取東西。輕的拈不起,重的背不動。比喻人什么本事也沒有。
【第36句】:【人心似鐵,官法如爐】(諺)人心即使堅硬如鐵,也經不住官法像熔爐一樣,使你無法抗過。舊指再強硬的人,在官法的強制下也會認服。 也作人心堅似鐵,官法熾如爐。 人情似鐵非是鐵,官法如爐即是爐。
【第37句】:【打開窗戶說亮話】 釋義:比喻有話明講,說話直率。 例句:“她說,只等她那個情人一回來,她就要跟韓小蜇打開天窗說亮話,男婚女嫁,各奔東西……”
【第38句】:【屎殼郎戴花——臭美】(歇)本指又臭又美,轉指人故作姿態顯示自己漂亮,惹人厭惡。常含譏諷意味。
【第39句】:【新媳婦兒坐在花轎里——任人擺布】(歇)指自己的事情自己不能做主,由別人支配。
【第40句】:【螞蚱打噴嚏,滿嘴莊稼氣】 釋義:比喻沒有文化,說話土氣。 例句:“就得是這樣,不能像高翔他們一樣,螞蚱打噴嚏,滿嘴的莊稼氣,講起話來,像數白花菜一樣。”
【第41句】:【叫化子要黃連——自討苦吃】(歇)黃連:一種味極苦的中藥。指自己找罪受。常含譏諷意味。
【第42句】:【閨女是狼,吃塌她娘】(諺)閨女出嫁后會像狼一樣,無休止地把娘家的財物吃個精光。指女兒嫁后一心向著丈夫。
【第43句】:【打盆說盆,打罐說罐】 釋義:比喻就事論事,不牽扯其他。 例句:王距:“哎!咱們今天是打盆說盆,打罐說罐,可別往我身上鉗火炭。”
【第44句】:【上斷頭臺】(慣)斷頭臺:執行斬刑的臺,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用過。比喻被判處死刑或受到最嚴厲的處罰。
【第45句】:【膽大天下去得,膽小寸步難行】(諺)膽量大的人天底下任何地方都能闖,膽量小的人死守家門哪里也不能去。指膽大就會有作為,膽小不能有出息。 也作“膽大的漂洋過海,膽小的寸步難行”。
【第46句】:【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此語是形容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的人。 這個詞語源于明代劉基《賣柑者言》:“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醴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劉基,字伯溫,元代末年進士,朱元璋第一謀臣,能掐會算,據傳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在民間百姓心目中奉為神明,其名望在諸葛亮之上。 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他被任命為御史中丞。 有一年夏天,劉基在城里漫步,只見一個小販在賣柑子。柑子是很難保存到夏天的,但劉基發現這小販賣的柑子金黃油亮,新鮮飽滿,就像剛從樹上摘下來的,他便去向小販買了幾個。回家后,劉基剝開柑皮,發現里面的果肉干縮得像破舊的棉絮一樣,便拿著柑子,去責問小販為何以次充好騙人錢財。 可是,賣柑子的小販面不改色地說:“我靠賣這樣的柑子為生,已有好幾年了。買的人很多,誰也沒有說什么,就是先生你不滿意。”接著小販說道:“當今世界上騙人的事到處都有,豈止我一個?請問,那些威風凜凜的武將,從裝束看,比孫子、吳起還神氣,可是他們真正懂得兵法嗎?那些頭戴高帽、身著寬大朝服、氣宇軒昂的文官,難道他們真正掌握治理國家的本事嗎?寇盜橫行,他們不能抵御;百姓困苦,他們不能救助;貪官污吏,他們不能處置;法紀敗壞,他們不能整頓,只會欺壓百姓。這些人一個個身居高位,住著華美的房子,吃著山珍海味,喝著瓊漿玉液,騎著高頭大馬,哪一個不是裝得道貌岸然、一本正經的樣子?又有哪一個不像我所賣的柑子那樣,表面上如金如玉,內中卻像是破舊的棉絮呢?” 劉基聽了小販的一席話,啞口無言。回家后就寫了《賣柑者言》達篇文章。 聽了賣柑小販的一番高論,您有何感想?
【第47句】:【駝背夾直,其人不活】(諺)駝背:后背隆起的人。如果硬要把駝背夾直,那這個人就沒命了。指矯正事物的缺陷,要因事制宜,過激就會適得其反。
【第48句】:【人硬了傷錢,弓硬了傷弦】(諺)人過于剛強,會招災損錢,就如同弓過于強硬,容易拉斷弦一樣。指人固然不可軟弱,但也不可太強硬。
【第49句】:【變卦】已定的事忽然改變,被稱作“變卦”。 “變卦”源自《周易》。變卦是占筮兩爻次所得到的兩個卦。如,先占一次得到觀卦,又占一次得到否卦。第二次占卦不是在第一次占卦的基礎上動一根爻,而是重新完整地占一次,占得的卦為本卦或正卦,所變之卦為之卦或變卦。 后來,人們把說話不算數叫做“變卦”。
【第50句】:【一風吹】(慣)比喻一下子全部否定掉,全都不算數。
【第51句】:【藥醫不死病,佛度有緣人】(諺)藥只能醫治可挽救的病人,佛只能超度有緣分的人。指起死超生,都是有限度的。
【第52句】:【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 釋義:比喻躲開了一場災難或打擊,又遇到了另一場災難或打擊。 例句:他想:“真是躲了一棒槌,挨了一榔頭。他們供銷社又怎么聽到我來流口的風聲?為了甩開他們,我昨天在古人鎮就放出要去串鄉賣貨的煙幕,可是他們還是跟蹤來了。”
【第53句】:【打在兒身,疼在娘心】(諺)指母子心連心,本是天性。也借指下人受到了懲處,主子心中不安。
【第54句】:【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 釋義:比喻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 例句:牛不知角彎,馬不知臉長。薛蓮到連隊的第一天,就不知道羞恥地逢人亂吹:“我爸爸在我生日時,從新疆帶回一朵雪蓮花!……”
【第55句】:【扁擔長的“一”字都認不得】(慣)指人不識字。
【第56句】:【孔夫子打呵欠——滿嘴文氣】(歇)指說話文縐縐的,書生氣十足。常含責罵或譏諷意味。
【第57句】:老馬識路數,老人通世故.
【第58句】:【心頭撞小鹿】見“小鹿兒心頭撞”。
【第59句】:不是你的財,別落你的袋.
【第60句】:【得理不讓人】 釋義:只要有理,就不退讓。形容不好惹,太過分。 例句:“哎,梁斗,你也別得理不讓人了!”
【第61句】:【腳底蓮花——步步升】(歇)升:諧“生”。指連連升官。
【第62句】:【夾肢窩生瘡——陰毒】(歇)夾肢窩:也作“胳肢窩”,腋窩。本指陰處長毒瘡,轉指陰險毒辣。
【第63句】:【續弦】“續弦”是男子喪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對原妻的父母稱為“續閨女”。那么為什么再娶稱為“續弦”呢? 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還用“琴瑟和諧”、“琴瑟相調”來比喻夫妻情篤、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斷了,就彈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喪妻稱為“斷弦”,再娶自然就是“續弦”了。 用琴瑟比喻夫妻,這大概與《詩經》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有關。“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動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當然還是離不開琴瑟,正扣續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來喻指夫妻和諧,因為琴與瑟兩種樂器被古人視為雅樂正聲的代表,常在古代禮儀中合奏,琴不離瑟,瑟不離琴,正喻夫妻和諧。
【第64句】:【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釋義:容:打扮。士人為深知自己、賞識自己的人效命,女子為喜歡自己的人打扮。 例句:此后,只有清風明月來作伴了,有個不孤單、寂寞的么?“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怡紅院還為誰涂紅抹翠呢?
【第65句】:【弓是彎的,理是直的】(諺)弓不彎,射不出箭;理不直,說不服人。 指道理不怕反復辯論,越辯理越明。也指真理是不容歪曲的。
【第66句】:【見縫子就鉆】(慣)比喻利用一切可乘之機進行鉆營活動。 也作“見縫兒就鉆,見洞兒就入”。
【第67句】:久住坡,不嫌陡.
【第68句】:【自己打自己的嘴巴】(慣)比喻說話做事前后不一、自相矛盾,使自己難堪。
【第69句】:【刀切豆腐——兩面光】見“快刀切豆腐——兩面光”。
【第70句】:【千般易學,一竅難通】(諺)指各種各樣的本事都容易學,但要達到精熟的程度卻很難。
【第71句】:【從善如登,從惡如崩】(諺)從善:順從善道。從惡:順從惡道。 指做善事就像登山一樣艱難,作惡就像崩塌一樣迅速。指學好難,走邪路易。
【第72句】:山高流水長,志大精神旺。
【第73句】:【平安就是福】(諺)指生活中平平安安,無病無痛無禍殃,這就是一種福氣。 也作“平安是福”。
【第74句】:【官不離印,貨不離身】(諺)當官的要守住自己的官印,賣貨的要管住自己的貨物。指人們借以謀生的東西,必須隨身攜帶,不可輕易離身。
【第75句】:【千金不死,百金不刑】(諺)犯了死罪的,用千金可以免去死罪;犯了刑法的,用百金可以免去刑罰。 舊指金錢萬能,只要用錢,死罪可贖,活刑可免。
【第76句】:【驚堂木】在舊戲舞臺上,縣官以上的地方官員的案頭都放有一塊“驚堂木”,案犯一到,驚堂木“啪”地一拍,問道:“有招無招!”動刑之前,驚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驚堂木”源自何時,有何作用呢? “驚堂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即已開始使用。《國語·越語》中記載:“驚堂木,長六寸,闊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這就講清了它的規格和作用。“驚堂木”的正式名稱叫“氣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撫尺的,俗稱“驚堂木”,是一塊長方體的硬木,有棱兒有角兒,取“規矩”之義,具有嚴肅法堂、壯官威、震懾受審者的作用。 只有普通官員手中的那個小木塊才叫“驚堂木”,皇帝用的稱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統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員用的叫“佐朝綱”,元帥、將軍等高級武官用的叫“驚虎膽”。
【第77句】:【躲了雷公,遇了霹靂】(慣)雷公:神話傳說中管打雷的神。霹靂:云和地面之間發生的一種強烈雷電現象,對人、畜、莊稼、建筑物等會造成很大危害。比喻躲過一場災難,又遇上了另一場災難。
【第78句】:【皇天不負苦心人】 釋義:只要肯下功夫,愿望就一定能實現。 例句:她從衣服堆里翻找著,辨認著,呵,皇天不負苦心人,瞧,找到了,這件衣服是他的!
【第79句】:【原鑰匙投原鎖——一開就上】(歇)比喻一拍即合。
【第80句】:人是實的好,姜是老的辣。
【第81句】:【拉住狀元喊姐夫】(慣)譏諷人不顧廉恥去攀附權貴。
【第82句】:【一個巴掌拍不晌】(諺)比喻單方面的啟動引發不了矛盾沖突。也比喻勢孤力單的人成不了事。
【第83句】:【事到萬難須放膽】(諺)萬難:極度的艱難窘困。指事情到了萬般無奈時,就要放大膽量去做,不可瞻前顧后,畏首畏尾。
【第84句】:【人怕傷心,樹怕剝皮】(諺)指人不怕窮愁困苦,只怕心受創傷。 也作人怕傷心,樹怕傷皮。 人怕傷心,樹怕挖根。
【第85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第86句】:【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釋義:比喻學生勝過老師,后人勝過前人。 例句:對我這一代的工程技術人員來說,你們年輕一代應該是冰出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第87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釋義:意為不可錯過時機。 例句:今天梵梵暗暗下了決心,曉易不說,我說!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飯桌上的氣氛最適合拉家常了。
【第88句】:【逢山開路,遇水疊橋】(慣)比喻設法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 也作逢山開路,遇水架橋。 逢山開道,遇水搭橋。
【第89句】:【黃泥巴糊褲襠——不是屎來也是屎】(歇)黃泥巳:黃色的泥,外表上像人糞。屎:諧“事”或“死”。 指蒙受冤屈,無法申辯,或性命難保,必死無疑。
【第90句】:寧打金鐘一下,不打破鼓千聲。
【第91句】:【叫化子唱戲——窮開心】(歇)指人陷入窮困境地,卻故作歡樂,自尋開心。常含譏諷意味,有時用作自嘲。 也作“叫花子唱戲——窮快活“。
【第92句】:【虎心隔毛翼,人心隔肚皮】(諺)虎的心,隔著皮毛看不見;人的心,隔著肚皮也看不見。指人心的善惡好壞難以猜測。
【第93句】:【整簍灑油,滿地撿芝麻】見“大簍灑油,滿地撿芝麻”。
【第94句】:【縮著脖子】(慣)喻做人老實、謹慎、膽小。
【第95句】:【評劇】劇種一般冠以地域名稱,如豫劇、淮劇、晉劇、河北梆子、秦腔等,評劇則比較特殊,與地域名無關,它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說法比較流行。 一種說法是,首先使用“評劇”二字的是早期評劇女演員李金順。民國十七年(1928年)初,兩次闖關東的李金順又回到天津演出。當時這位譽滿關內外的名角,對演出的戲報上所用的“蹦蹦”(評劇原來的名稱)二字十分厭惡,故把“慶春平腔梆子班”中的“平”字抽取出來,將其改名為“平戲”。但因為當時京劇也叫平戲,兩樣劇種同名叫人難以區分。因此,天津的一些文人墨客建議李全順將“平”加一…言”字偏旁,從此就稱“評劇”了。 還有一說,民國初年,一評劇團到北京演出,當時的“評劇”叫“平劇”,與北平(京)的“平劇”同名。有一天,評、京兩班兒演員碰巧到一個飯館吃飯。京劇演員看不起小地方來的評劇演員,質問他們有什么資格敢叫“平劇”,吵得不可開交。當時知名度很高的李大釗也在飯館吃飯,他是唐山人,對家鄉戲頗有研究,見雙方爭執不下,便走上前勸架,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說:“你們平劇(指評劇)的演出風格是善于演出平裝戲(相對于古裝戲),時評政局,鞭撻丑惡,接近百姓,風趣活潑,不如在‘平’字旁加一‘言’字,改叫‘評劇’,更符合你們的演出風格,你們看如何?”,雙方聽了,非常佩服李大釗的高見,遂握手言和,“評劇”之名由此而來。
【第96句】:【老鼠尾巴生瘡兒——有膿也不多】(歇)本指老鼠尾巴很細,生了瘡,出的膿水也不會多;轉喻人錢財不多,或沒什么油水可撈。
【第97句】:【唐人街】在美、英等發達國家的大城市一般都有“唐人街”,是華人聚居的地方。僑居海外的華人,都以“唐人”自稱或被人稱呼。這其中的來源大致有三種說法。 一是,近年來史志工作者經過查閱大量的史志典籍和族譜家乘找到了根據。現在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絕大部分人都知道他們的祖先是從中原內地遷徙到閩越地區的唐襄軍。而這些唐襄軍及其后裔稱自己為“唐人”。故此,這些海外華人稱自己為“唐人”,而且還把華僑聚居區稱為“唐人街”。 二是,中華民族傳統的歷史觀,認為“唐虞三代”是中國最早的也是最被人們稱道的一次太平盛世。有詩為證,毛澤東有“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的詩句。歷史上最早的明君賢王堯帝,就稱之為“唐堯”。據史書記載,堯為古之圣王,初封陶,后封唐,世稱“陶唐氏”,史稱“唐堯”。 堯禪讓舜,舜禪讓禹,被傳為佳話,萬民稱頌。另有文字解釋:唐者蕩也,廣也,大也。《玉篇》:“堯稱唐者,蕩蕩首先至大之貌。”中國老百姓向來喜歡太平,也認為自己的祖國是一個“蕩蕩然”廣博的國家,所以在海外的中國人,都喜歡把“唐人”意為“唐虞三代”傳下來的子孫。這含義,和“華人”、“炎黃子孫”的意義相同。 三是,與唐朝有關。唐代的中國國勢強盛,名聲很大。外國便有稱中國為“唐”的習慣。《明史·真臘國傳》中說:“唐人者,諸蕃呼華人之稱也。” 座右銘“座右銘”指放在座位旁邊的格言,泛指激勵、警醒自己的格言。那么,最早的座右銘是個什么樣子呢?
【第98句】:【炒魷魚】(慣)魷魚在油鍋里一炒便會卷起來,很像卷好的鋪蓋。比喻被解雇或辭職,卷鋪蓋走人。
【第99句】:【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 釋義:比喻人多,必然有智慧出眾的人才。 例句:李江國喊:“老虎,說話呀!三個人里頭有諸葛亮,大伙一討論,就把這理弄明白了,說話呀,老虎!”
上一篇:呼叫中心語音系統(呼叫中心術語)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