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千人打罕,萬人稱奇】(慣)指眾人都覺得罕見、稀奇。
【第2句】:【炒下豆子眾人吃,打爛炒鍋一人賠】(慣)比喻好事人人有份,禍事一人承擔。 也作炒豆大伙吃,炸鍋一人擔。 炒豆大伙吃,炸鍋一個人的事。
【第3句】:【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言行使別人高興,使自己人灰 心喪氣。明代《水滸》:“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 己威風!他只是一個人,須不三頭六臂,我不信!”
【第4句】:【抱佛腳】“抱佛腳”比喻平時沒有準備,臨時慌忙應付。 “抱佛腳”是佛教禮拜的一種形式。佛教徒禮拜時,雙膝、雙肘和頭部都著地,叫五體投地;雙膝、雙肘著地而頭頂尊者之足叫頂禮;雙膝著地而舉手加額叫膜拜;雙膝著地而手捧尊者之足叫抱佛腳。然而,“抱佛腳”的源頭還有一個故事。明代張誼的《宦游聞》記載了一個故事:云南之南有個國家,官民都崇尚佛教。有一個罪犯應判處死刑,當局追捕的急,他驚慌地逃到佛寺內,抱住佛腳痛哭,表示愿意出家當和尚,痛改前非,悔過自新,終于得到了官府的赦免。這個故事說的是悔改還不晚,后來演變為“平時不燒香,急來抱佛腳”,語義變為臨時應急是來不及的。
【第5句】:【人心似鐵,官法如爐】(諺)人心即使堅硬如鐵,也經不住官法像熔爐一樣,使你無法抗過。舊指再強硬的人,在官法的強制下也會認服。 也作人心堅似鐵,官法熾如爐。 人情似鐵非是鐵,官法如爐即是爐。
【第6句】:一到星期天,李奶奶的兒子就帶著孫子孫女們回來團聚。別人都說李奶奶真有福氣,李奶奶卻皺著眉頭說:“有啥福氣?他們回來就像鬼子進村一樣大吃大喝,真是忙死老爹累死娘。”(河南·魯山)
【第7句】:【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諺)天空要是沒云,雨就下不成;人群中要是沒有做媒的,男女就配不成婚。指男女婚配總得要有人從中介紹。 也作“天上無云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親”。
【第8句】:【用小蝦米釣大魚】以小求大,以少求多。老舍《文博士》: “可是,手里是真緊,一塊錢也是好的,何況一輸就沒準兒是 多少呢,自然,用小蝦米釣大魚,不能不先陪上幾個蝦米; 怎奈連這幾個小蝦米都是這么不易湊到呢!”
【第9句】:凌冰窩里打哈哈——冷笑
【第10句】:【殺雞駭猴】(諺)當著猴的面,殺雞放血,使猴子害怕。比喻嚴懲某人,儆戒其他人。 也作殺雞給猴子看。 殺雞給猢猻看。猢猻:猴子。
【第11句】:【三錢兒油,倆錢兒醋】(慣)比喻很小的事情。
【第12句】:一位阿姨又沒領到工資,她找到廠長說:“我們出錢買馬給你騎,你騎了一年只剩一張皮。”(廣西·柳州)
【第13句】:玉皇大帝上戰場——大動干戈
【第14句】:花的盛開在夏天,人的健壯在青年。
【第15句】:【人生能有幾回搏】(諺)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機遇不多,應該積極拼搏,成就事業。
【第16句】:【英雄所見略同】(諺)指分析形勢或設計謀略,英雄豪杰的觀點見識,往往是不謀而合的。 也作英雄所見,畢竟相同。 英雄之士,所見略同。
【第17句】:【管閑事,落不是】(諺)閑事:跟自己無關的事;無關緊要的事。指插手管閑事,往往會落得是非纏身,受人指責。 也作管閑事,落閑事。 管閑事,生閑氣。
【第18句】:【什么種子出什么苗】(諺)指農作物下什么種子,就會生長出什么苗。常比喻有什么樣的父輩,就會有什么樣的后代,或有什么樣的領頭人,就會有什么樣的下屬。 也作什么種出什么苗,什么葫蘆畫什么瓢。 什么葫蘆開什么瓢,什么種子長什么苗。
【第19句】:【書山、學海】在文化場所(如學校等地方),常見一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對聯,是一副勵志格言。那么“書山”、“學海”是怎么來的呢? “書山”與“學海”這兩詞源于漢代學者楊雄的《法言·字行》,其中寫道:“百川學海而至于海;丘陵學山不至于山。”意思是:百川因為奔流不息,才能到達大海;丘陵靜止不動,所以永遠達不到山高。比喻為學要勤奮,方能有所收益,若是懶惰怕苦,則學業無成。后來人們就用“學海”、“學山”來比喻知識的寶庫。宋代一位叫左圭的學者將唐宋名家的野史雜說匯成一部書,名為《百川學海》。明代王文祿將明代有關學術思想、生產經驗以及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著作輯錄百種,匯為《百陵學山》一書。由于這兩種書籍都是匯集百家著術的,書名又典出一處,故后人將“學山”改為“書山”,上述的那副對聯避免了兩個“學”字的重復,符合對聯的格式要求,才有了精辟絕倫的格言警句式的治學勵志對聯。
【第20句】:【生處好尋錢,熟處好過年】(諺)尋錢:尋找賺錢的門路。指在人生的地方容易賺錢,在人熟的地方方便借錢借物,容易過年。
【第21句】:肚餓不論芥和麥——饑不擇食
【第22句】:【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指壞人積聚之所。古華《芙蓉 鎮》:“芙蓉鎮廟小妖風大,池淺王八多,窩藏壞人壞事,對他 這個外來干部欺生。”
【第23句】:【樹高干丈,葉落歸根】釋義:比喻人最終總希望回到故鄉;也比喻事情終究要歸結到某處。“千丈” 又作“干尺”。“葉落”又作“落葉”。例句:兀術道:“古人有言:‘樹高干丈,葉落歸根。’卿家若然思念家鄉,某家差人送你回國。”
【第24句】:【開大口,說大話】(慣)指夸口,言過其實。 也作“開大口,講大話”。
【第25句】:【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友好不是單方面的,要雙方相 互真誠相待。成語:將心比心。張恨水《啼笑因緣》:“從今 以后,我才知道人心換人心這句話是假的,不過是金子換人 心罷了。”
【第26句】:【春己卯風樹頭空,夏己卯風禾頭空,秋己卯風水里空,冬己卯風欄里空】釋義:春季己卯日起風,樹上無花葉;夏季己卯日起風,不結禾實;秋季己卯日起風,水中無魚蝦;冬季己卯日起風,欄里無六畜。謂四季己卯日起風,預兆無所收獲。例句:春己卯風樹頭空,夏己卯風禾頭空,秋己卯風水里空,冬已卯風欄里空,古人總結的自然規律,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
【第27句】:【打成一鍋粥】(慣)形容打作一團,場面十分混亂。
【第28句】:粥越煮越爛,力越練越強。
【第29句】:【蝎子的尾巴——有點毒水也不多】(歇)毒水:本指蝎子身上的毒液,轉指能危害人的行動。指即使有點危害,也有限。
【第30句】:白菜熬豆腐——誰也不沾誰
【第31句】:【一個小雞不好,帶壞一籠】(諺)籠里有一只小雞搗亂,全籠的雞都不得安寧。比喻一個人做了壞事,同事們的名聲也受到懷疑了。
【第32句】:樹葉遮屁股——不頂用;不頂事
【第33句】:【魚兒掛臭,貓兒叫瘦】(諺)魚掛得時間長了,就要發臭;貓吃不到魚,叫得時間長了,就會消瘦。指該舍的不舍,該得的不得,會落得兩敗俱傷。
【第34句】:【天上飛的野鴨,撈到手就是菜】比喻做事要主動爭取,或容 易取得。反義說:天上飛的野鴨,不能算一碗菜。沈從文 《貴生》:“其實只要你好意思親口提一聲,天大的事定了。 天上的野鴨子各處飛,撈到手的就是菜。”
【第35句】:我們放麥假了。媽媽說:“現在正是焦麥炸豆的時候,你也要于點力所能及的活。”(河南·魯山)
【第36句】:搟面棍當笛子吹——沒眼兒
【第37句】:風吹墻頭草——哪邊風火哪邊倒
【第38句】:【入田觀稼,從小看大】(諺)想知道農作物的收成,到田里看看莊稼的長勢就可推斷出來;想知道一個人將來的成就,從他小時候的行為表現上就可推斷出來。指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會有預兆。
【第39句】:干池里的泥鰍——看你滑到哪里去
【第40句】:賣肉的殺羊——內行
【第41句】:【 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用對手的方式,來對付對手。 魯迅《二心集》:“這并不錯,正是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入之 身,雖然也是一種‘報復’,而非為了自己。”
【第42句】:【是神的歸廟,是鬼的歸墳】釋義:各有應該去的地方。例句:“是神的歸廟,是鬼的歸墳,怎么能埋在半路上呢!”索泓一淡淡地回答。
【第43句】:【 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表面上親熱,暗地里陷害。清 代《紅樓夢》:“一輩子不見他才好呢!嘴甜心苦,兩面三刀, 上頭笑著,腳底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他都占 全了。”
【第44句】:【東山看著西山高;真到西山,西山還不到東山的腰】(諺)人在東山,總羨慕西山高;到西山一看,卻比東山矮得多。借指不務實的人見異思遷,結果只落得個失望與悔恨。
【第45句】:牛角上抹油——又尖又滑(叉奸又猾)
【第46句】:【黃忠人老刀不老】釋義:黃忠:三國時蜀將,英勇善戰,武藝超群,《三國演義》寫他與魏將張邰交戰,張邰笑他年老,不自量力,他說,我年老,手里的刀卻不老。比喻年紀雖大,本領還在。例句:朱老星噴紅了臉說:“別說老了,咱一輩子都是斗爭過來,黃忠人老刀不老!”
【第47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釋義:遇到怪異之事,不理會它,它自己就會消失。例句:“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不用砍他,隨他去就是了。
【第48句】:【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諺)不經受徹骨般的嚴寒,就不會有梅花開放的撲鼻清香。比喻人只有經受艱難困苦的磨煉,才能取得出類拔萃的功績。 也作“若無三冬霜雪侵,難有梅花放清香”。
【第49句】:閻王下請帖——離死不遠
【第50句】:【無鹽不解淡】見“沒咸不解淡”。
【第51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釋義:明知有危險,也要冒險而行。例句:英雄想到這里,就認定這條路走,一定要去跟老虎斗一斗了。趁著酒興,大步向前。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第52句】:【侃大山】(慣)指閑聊。
【第53句】:【氣兒不打一處來】極為生氣。或說:火兒不打一處冒。 老舍《四世同堂》:“胖菊子恰好由外面走進來,一眼看到曉 荷,她的氣兒不打一處來。”
【第54句】:【書生治兵,十城九空】(諺)只有書本知識而沒有實戰經驗的人領兵作戰,十座城池就有九座守不住。指書生領兵打仗,非遭慘敗不可。
【第55句】:【袖扣】西服的袖口上各綴有一排扣子,看似沒有實際用處,純屬裝飾。其實不然,它的來歷是大有作用的。在十八世紀,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非常重視部隊的軍容。但由于士兵們常常用袖子擦臉,甚至擦鼻涕,制服的袖子往往很臟。于是,他下令在所有士兵的袖口上釘上金屬扣子,來改變士兵用袖子當手巾擦臉的習慣。命令發出后,整個部隊的儀表果然變得整潔多了。沒想到這樣一來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不僅改變了部隊士兵的不良習慣,還起到了裝飾作用,顯得更瀟灑。從此,這種服裝很快流行開來。
【第56句】:【沒到西天,碰上如來佛了】(慣)西天:我國古代佛教徒稱印度。如來佛: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比喻半路上遇到了好人、救星。
【第57句】:【長袖善舞,多錢善賈】(諺)賈(gu):經商。指衣袖長了,舞姿就顯得美妙;錢財多了,經商周轉起來就靈便。指資金雄厚是商業發展的基礎。也泛指財物豐裕,一切事情都好辦。 也作“長袂善舞,多資善賈”。袂(mei):衣袖。
【第58句】:爸爸問我的學習情況,我支支吾吾地不敢正面回答。爸爸慢條斯理地說:“心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我看你最近老躲著我,成績肯定不怎么樣。”(河南·輝縣)
【第59句】:裱糊吉里的紙人一—點就透;—戳就破
【第60句】:【叫花子】乞丐俗稱“叫花子”,那么乞丐為什么被稱為“叫花子”呢?有兩個出處。一是古時候天津的職業乞丐上街討飯時,手中都拿著一根花棍,一路乞討,一路舞動,碰上惡狗當道,乞丐就用它來打狗防身。由于棍子上面纏著花紙條,系著小鈴鐺,耍起來會“叮當”作響,所以俗稱打花棍,是天津職業乞丐行乞的象征。這乞丐是夠花哨的,故稱“叫花子”。二是如同化齋一樣,“叫化”也是一個動詞,叫化剩湯殘飯的人被稱為“叫化子”。這在元代的文學作品中較為常見。比如元代戲劇家張國賓的《合汗衫》:“我繞著他后巷前街,叫化些剩湯和這殘菜。”因為“化”同“花”諧音,后來,人們就將“叫化子”俗稱“叫花子”。這就是“謂乞兒為花子”的由來。
【第61句】:【忘到九霄云外】徹底忘記,解脫。忘,也說:丟、拋。蕭紅 《呼蘭河傳》:“到了如今,吃得飽,穿得暖,前因后果連想也 不想,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第62句】:【上刀山,下火海】釋義:比喻奮不顧身,進入危險境地。“下火海”又作“跳火海”。例句:蝦仔痛心地說:“我有錯,我有罪,要改正錯誤,戴罪立功,只要用得著我,上刀山,下火海,我蝦仔都敢去+。”
【第63句】:【百能百巧百受窮】(諺)在技藝上樣樣能樣樣巧的工匠,沒有不受窮困的。指技藝貴在精一,不在多能。
【第64句】:【成大事者,不惜小費】釋義:辦大事的人,不在乎花些小錢或受些小的損失。例句:“難得尋下這房舍兒。……常言‘成大事者不惜小費’。”
【第65句】:【漢語拼音】“漢語拼音”是給漢字注音和拼寫普通話語音的方案,是幫助學習漢字和推廣普通話的工具。那么,漢語拼音來自哪里呢?漢字用拉丁字母注音,已有370多年的歷史。明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開始用拉丁字母給漢字拼音(拉丁字母:古羅馬人所用文字的字母。一般泛指根據拉丁文字母加以補充的字母,如英文、法文、西班牙文的字母)。后來法國的傳教士金尼格又用25個字母給漢字注音,目的都是為了西方人便于學習和掌握漢語漢文。以后又陸續出現過多種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漢語拼音方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鴉片戰爭后曾任駐華公使等職的英國人威妥瑪所擬定的“威妥瑪式”。到了近代,我國一些語言文字學者曾一度想以拼音文字替代方塊字。 1892年,近代漢語拼音文字提倡者盧戇章,仿拉丁字母筆形創造了一種“切音新字”。1926年,國語統一籌備會制定了“國語羅馬字”。1931年,吳玉璋等人又制定了“拉丁化新文字”。這些都對后來創立“漢語拼音方案”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都不成熟。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提出“要走世界文字共同體的拼音方向”。1958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批準頒布《漢語拼音方案》,代替了中國特有的舊拼音方法,促進了普通話的普及與推廣。1977年,在聯合國第三屆地名標準化會議上,通過了按照《漢語拼音方案》來拼寫中國地名的決議,我國自定的《漢語拼音方案》登上了國際文化舞臺。
【第66句】:風匣改棺材——裝入
【第67句】:【 蓋屋子請教箍桶匠】請錯了人,不對頭。茅盾《清明前 后》:“啊喲喲,您真是蓋屋子請教箍桶匠,找錯了人吧?”
【第68句】:鴨子扎猛子——深入下層
【第69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諺)比喻凡事跟在別人后邊學樣,不如自己去開拓創新。
【第70句】:鵝卵石掉刺蓬——無牽掛;無牽無掛
【第71句】:【一年二年,與佛齊肩;三年四年,佛在一邊】(諺)敬佛的人,開始對佛尊敬,一兩年后把佛看得和自己并肩高,三四年后就把佛拋到一邊了。指人的立志很難持久,時間越長越懈怠。
【第72句】:【一場官司一場火,任你好漢沒處躲】(諺)舊指打官司如同遭火災一般,使人傾家蕩產。也指火災和打官司一樣損失慘重,令人無法承受。
【第73句】:【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祿,在現在指工資。那么,古今的收人為什么叫薪水呢?東漢以前,一般俸祿都發放實物(糧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貨幣形式(金銀或錢幣)將俸祿發給官員。古代官員俸祿的名稱不止一種,如“月給”、“月薪”、“月錢”、“月費”等。而最早將俸祿稱為“薪水”的是在魏晉六朝時。《魏書·盧昶傳》中記載:“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計。”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開支的費用。而明代將俸祿稱為“柴薪銀”,意思是幫助官員解決柴米油鹽這些日常開支的費用。現代人們常把工資稱為薪水,如長工資叫“提薪”。
【第74句】:光屁股打老虎——又不要臉,又不要命
【第75句】:【 鍋里沒攪的,碗里沒舀的】局部依賴整體。類似的:鍋巴 不稠碗里稀|鍋里沒有,勺子舀不出。韓志君等《籬笆·女人 和狗》:“鍋里沒攪的,碗里沒舀的;爛麻搓成繩,也能拉千 斤!”
【第76句】:驢子拉磨牛耕田——各干各的活;各走各的路
【第77句】:大木匠鋸板——推來推去
【第78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原指作戰的后勤工作,也指做事要 有充分準備。兵馬,也說:軍馬。余杰《火與冰》:“看來,他 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早把小舟準備好了。”
【第79句】:【一竿子插到底】釋義:比喻說話或做事一直貫徹到底。“插”又作“扎”、“捅”、“撐”。例句:不論大小事,一言既出,便唯恐落空,要一竿子插到底,必求落實。
【第80句】:【鷹犬、爪牙】“鷹犬”、“爪牙”用來指匪首或反動集團的黨羽或幫兇。 “鷹犬”、“爪牙”本義是褒義詞,鷹犬表示為主忠誠,爪牙則意指國之利器。飛將軍李廣一次闖了禍,上書向武帝請罪,武帝回答說:“將軍者,國之爪牙也。”此外,禁衛軍的將官又稱作“爪牙官”,比喻他們就像鳥獸的爪牙一樣,是保護自我的主要手段。東漢陳龜,被任為度遼將軍,前去抵御邊患,臨行前上疏,自稱“馳騁邊陲,展鷹犬之用。”袁紹向獻帝上疏,稱“臣頗有一介之節,可責以鷹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來,鷹犬、爪牙逐漸演變成反面的詞匯,變成了壞人的幫兇。
【第81句】:【耳根不得清靜】(慣)形容經常被別人批評、嘮叨或指責。也指外界聲音嘈雜,使人不得清靜。
【第82句】:【牙齒還有和舌頭相碰的時候】(諺)比喻在一起生活的人,關系再親密,也不免有時要發生沖突。 也作牙跟舌頭還有不和的時候。 牙齒跟舌頭那樣親,有時也會咬到。 牙齒有時也會嚼痛舌頭。
【第83句】:【一個半斤,一個八兩】見“半斤對八兩”。
【第84句】:【馬勺上的蒼蠅——混飯吃】(歇)混:本指摻雜,轉指茍且地生活。指從事某種職業是為了混日子。
【第85句】:【一跤跌入青云里】(慣)青云:高空的云,比喻高的地位。指交了好運。
【第86句】:【野狼養不成家狗】釋義:比喻本性壞的人再教養也改不了。例句:他心一狠,竟咬牙切齒地說出這樣的話來了:“養活了你十幾年,真是野狼養不成家狗!你要走也行,先把這十幾年的飯錢算清了再走!”
【第87句】:【錢財如流水,流去還流回】(諺)錢財如同水流一般,能流出去,也能流回來。指錢財本是流通之物,流進來別喜,流失了別愁。
【第88句】:海瑞見皇帝——拼著一死
【第89句】:舞臺上拜天地——痛快一時
【第90句】:【病無良藥,自解自樂】(諺)生了病沒有什么特效的藥物,全靠病人自我開解,自尋快樂。指排除愁悶,保持樂觀,是治療疾病的最佳方案。
【第91句】:【人無笑臉休開店】(諺)指開店做生意,必須做到笑臉迎顧客,和氣待來人。
【第92句】:媽媽經常批評我,我對媽媽說:“媽媽,你為什么不說我的優點呢?”媽媽說:“優點不說不會跑,缺點不說不得了。”(四川·大竹)
【第93句】:【三分匠人,七分主人】(諺)制造器物或施工建筑,三分靠匠工的技巧,七分靠主人的安排。指匠工制作要服從主家的意愿。也泛指協助者要遵從主事人的指使。
【第94句】:【對待失意人,別說得意事】(諺)面對事不遂心或者倒運的人,不要談說稱心如意的事。指說話要看對象,不要觸及別人的痛處,惹人生厭。
【第95句】:【揭蓋子】(慣)比喻把掩蓋著的矛盾、問題揭露出來。
【第96句】:橄欖核卡喉嚨——上不得,下不得
【第97句】:【鬼畫符】(慣)符:道士所畫的一種線條或圖形,聲稱能驅鬼辟邪或給人帶來禍福。1形容字跡潦草難認。2比喻騙人的謊言或伎倆。3玩弄騙人的伎倆。
【第98句】:大船漏水——有進無出;有去無回
【第99句】:【一場混水一群魚】混亂之中,會出現一批興風作浪的人。 成語:應運而生。周克芹《許茂和他的女兒們》:“俗話說:一 場混水一群魚。史無前例的運動,總有一些人應運而生。”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