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吃辣椒喝白干——里外發燒
【第2句】:帶著存折進棺材——死要錢
【第3句】:【貨有高低三等價,客無遠近一般看】(諺)貨物可以有高有低,分開等級;顧客卻不能分遠近薄厚。指對待顧客必須一視同仁,熱情招待。
【第4句】:【脫了褲子放屁——費兩道手】(歇)指多此一舉或自找麻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脫褲子放屁——多費一道手續。 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
【第5句】:【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諺)未為:不算,算不上。指人世間安定快樂的生活遠比黃金更寶貴。 也作“休道黃金貴,安樂價更高”。
【第6句】:【錯公穿了錯婆鞋——錯上加錯】(歇)指原有的錯誤尚未改正,又犯了新錯誤。
【第7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釋義:男女成年以后應該結婚。例句:“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你三十出頭的人,老哥老嫂操心你的終身大事,你怎么反倒不賞老哥老嫂的臉?”
【第8句】:尖嘴騾子賣個驢價錢——吃了嘴上的虧
【第9句】:【打人休打臉,罵人休揭短】 |釋義:意指要講情面,不要揭發別人的短處。例句:“大奶,打人休打臉,罵人休揭短。我是你家小老婆,誰人不知?也不該為一個使女子,便無情無義地罵我!”
【第10句】:心里頭長草——荒(慌)了
【第11句】:【一分錢掰成兩半花】(慣)形容過日子非常節儉。
【第12句】:【镴槍頭戳石塊——彎回半截】(歇)鍛:錫鉛合金,俗稱焊錫或镴錫,質軟。本指槍頭戳到石頭馬上彎了,轉喻弱者遇到強者被迫退縮。
【第13句】:【嘴一份,手一份】(慣)指人能說能干。
【第14句】:鯉魚吞釣鉤——死在嘴上:吞不下,吐不掉
【第15句】:豺狼披羊皮——蒙騙獵人
【第16句】:【丫頭】我們現代人常稱小女孩為“、了頭”。那么,這個稱呼是怎么來尼?這還要從中國古代說起,在古時候,女孩子到了及笄之年,頭上都要梳兩個髻,左右分開,對稱而立,形狀很像個“丫”字,這種頭型就被稱為頭”。后來,丫頭就慢慢成了女孩子的代稱。唐代劉禹錫《寄贈小樊》詩云:“花面、了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時。” 在唐朝,“、了頭”就有女孩之意了。此外,因為古代婢女經常梳丫髻,所以“、了頭”有時也指婢女,如戲劇的婢女就叫“丫環”。
【第17句】:【鑼鼓聽聲,說話聽音】(諺)指聽話要善于聆聽話的弦外之音。 也作鑼鼓聽聲,聽話辨音。 鑼鼓聽音,說話聽聲。
【第18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釋義:人面好認,人心難測。多指了解人的真實思想很不容易。例句:薛婆本是個不善之人,一般甜言軟語,三巧兒遂與他成了至交,時刻少他不得。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19句】:小惠吃起飯來很香,睡起覺來又很甜,這不,剛寫完作業,電視也不看就睡去了。媽媽說:“這娃一天就是窮吃餓喝霉瞌睡。”(陜西·延長)
【第20句】:【惡人先告狀】(諺)指惡人做了傷害別人的事,為轉移目標,洗脫自己的罪名,往往搶先告狀。也指人自身做了缺理事,反在人前制造輿論,指責別人。 也作“壞人先告狀”。
【第21句】:【吊胃口】(慣)本指用好吃的食物引起人的食欲,比喻使人產生興趣或欲望。
【第22句】:電視里播放廣告,我在一旁尖聲怪調地隨著學說廣告詞。媽媽嫌難聽,白了我一眼說:“嘴不尖學鷹叫。”(山東·平邑)
【第23句】:【合家歡,老人安】(諺)全家人和睦歡快,老人自然就會安康。指一家安樂過活,是老年人無憂無慮的重要因素。
【第24句】:狗嘴里掉不出象牙來——什么人說什么話
【第25句】:【把吐出來的唾沫再舔起來】唾沫不能再舔,說話不能不算 話。成語:食言而肥。李準《大河奔流》:“我們災民得聽你 講一句話。相信你不會把吐出來的唾沫再舐起來!”
【第26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腳地釘上衣的扣子。突然,只聽爸爸“哎喲”一聲:“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務的媽媽風趣地說:“棍不打好人,針不扎巧人。”(山東·棗莊)
【第27句】:【呼天天不應,喚地地不靈】見“喊天天不應,呼地地無門”。
【第28句】:賣雞蛋的摔跟斗——沒有一個好的
【第29句】:【當面鼓,背后鑼】(慣)指當面說的是一套,背后做的是另一套。
【第30句】:【魚水盆內捻蒼蠅】(慣)比喻事情很容易辦到。
【第31句】:飛機上擺手——高招
【第32句】:刮風不下雨——空響(想)一場:鬧個好聽的;虛張聲勢
【第33句】:【千招會,不如一招熟】(諺)武術招數練得再多,也不如有一招是獨到精熟的好。指練功不在招數多,而在有精到的絕招。
【第34句】:【狐貍總要露尾巴】(諺)不管狐貍怎樣善于隱藏,肥大的尾巴總要顯露出來。比喻人群中的惡類,無論怎樣奸詐,終究要露出他的劣跡丑態來。 也作狐貍的尾巴總是藏不住的。 狐貍再狡猾,尾巴藏不住。
【第35句】:【按著三眼一板/守著一板三眼】說話有條理,或按一定規矩 行事。成語:循規蹈矩、一板一眼。茅盾《霜葉紅似二月 花》:“不論干什么事,他老守著他那一板三眼。” 穿新鞋,走老路表面上改變,實質上未變。浩然《山水 情》:“讓他上臺,肯定得穿新鞋走老路。怎么樣,我這眼光 沒錯吧?”
【第36句】:【井底撈明月】(慣)比喻根本不可能做到或一無所獲。 也作“水里撈月亮”。
【第37句】:【喂腦袋】(慣)指吃飯。
【第38句】:【千金小姐】“千金小姐”是敬辭,多稱別人的女兒。女孩何以稱千金小姐,典出春秋伍子胥。 “千金小姐”和我國古代的貨幣單位有關系。兩千多年前的秦朝以一鎰為一金(鎰是古代重量單位,一鎰為二十兩或二十四兩),漢朝為一斤金子為一金。秦漢時金多指黃銅,“千金”實為銅千金。后人借“千金”以言貴重,如“一字千金”、“一言千金”、“一諾千金”等均是。公元前522年,伍子胥父兄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逃離楚國,投奔吳國。途中他饑困交加,見一位浣紗姑娘竹筐里有飯,于是上前求乞。姑娘頓生惻隱之心,慨然相贈。伍子胥飽餐之后,出于安全原因,要求對方為他的行為保密。但姑娘猛然想起,男女接觸為禮教和輿論所不容,她隨即抱起一石,投水而死。伍子胥見狀,傷感不已,他咬破手指,在石上血書:“爾浣紗,我行乞;我腹飽,爾身溺。十年之后,千金報德!” 后來,伍子胥在吳國當了國相,率軍隊攻入楚國。公元前506年伍子胥“掘平王墓,其尸鞭之三百。”伍子胥報了大仇,又想到要報恩,但苦于不知姑娘家地址,于是就把千金投入她當年跳水的地方。這就是千金小姐的由來。用“千金”來比喻女子,最早的文字記載見于元代曲作家張國賓所寫的雜劇《薛仁貴榮歸故里》:“你乃是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請自穩便。”以后就流行起來了。
【第39句】:我們放麥假了。媽媽說:“現在正是焦麥炸豆的時候,你也要于點力所能及的活。”(河南·魯山)
【第40句】:【咽不下這口氣】(慣)比喻不能忍受別人的欺侮或冤枉。 也作咽不下這口窩囊氣。 咽不下這口屈氣。
【第41句】:【 一只腳門里,一只腳門外】未完全進門。借指猶豫觀望,或 地位不穩,有兩種可能性。浩然《艷陽天》:“別急,讓我再想 想。退呢,進呢,還是一腳門里,一腳門外呢?”
【第42句】:【一木難支大廈之將傾】無力挽回失敗的局面。成語:回天 無力。姚雪垠《李自成》:“他感覺自己在朝中孤掌難鳴,真 是‘一木難支大廈之將傾’,深深地陷入絕望和憤慨之中。”
【第43句】:樹上擱油瓶——好險;冒險;危險
【第44句】:我小聲對奶奶說:“前天我把咱家的大花碗打碎了,一直沒敢對媽媽說。”不巧,這話被媽媽聽見了,她笑著說:“我說碗咋會不見了,真是‘賊不打,三年自招’啊!”(河南·新野)
【第45句】:菜園里長狗尿苔(一種有毒的真菌)——不是好苗頭
【第46句】:吃冰棍拉[排泄(大便)]冰棍——沒話(化)
【第47句】:飛蛾攆蜘蛛——自投羅網
【第48句】:爸爸和叔叔成家前,在吃穿用上不分彼此,互相謙讓。各自成家后發生了變化,分得清楚起來。奶奶說:“這叫一棵草兒頂一個露珠兒——各人過各人的日子兒。”(河北·秦皇島)
【第49句】:【緊行無好步】見“急行無好步”。
【第50句】:干活休息時,大家談起了弟兄幾人中,常常會有一個不爭氣的,并且還舉了一些例子。張大爺結語似的說:“‘三斑出一鷂,三虎出一豹’,看來是很有道理的。”(河南·西平)
【第51句】:吃飯時,我把吃剩下的飯倒掉了,媽媽說我不懂得珍惜糧食。我說:“就那么一點,算什么?”爸爸說:“一頓省一口,一年省一斗;一頓省一把,一年買匹馬。”(河南-汝陽)
【第52句】:每逢媽媽催我寫作業,我總愛說“別急”。媽媽聽了生氣地說:“你呀,就是‘蓋房不收檐,一拖二三年’。”(安徽·廬江)
【第53句】:摔跤比賽——雙打;專找岔子
【第54句】:【 郎不郎,秀不秀】郎官(宮中武官)不像郎官,秀才不像秀 才,意即不文不武,不像樣子。成語:不三不四。明代《醒世 恒言》:“郎不郎時秀不秀,長衣一領遮前后。畏寒畏暑畏風 波,養成嬌怯難生受。”
【第55句】:【用小蝦米釣大魚】以小求大,以少求多。老舍《文博士》: “可是,手里是真緊,一塊錢也是好的,何況一輸就沒準兒是 多少呢,自然,用小蝦米釣大魚,不能不先陪上幾個蝦米; 怎奈連這幾個小蝦米都是這么不易湊到呢!”
【第56句】:傳送密件——不可開交
【第57句】:【老鴰落在豬背上,看見豬黑看不見自己黑】指自己有同樣的 缺點,卻嘲笑別人。類似的:烏鴉笑豬黑,自己不覺得。韓 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得了吧,別老鴰落在豬身上,光 看見別人黑看不見自個黑。你脾氣好還是咋的?”
【第58句】:金盆打水銀盆裝——圓亮(原諒)
【第59句】:【烏狗吃食,白狗當災】(慣)烏狗:黑狗。黑狗偷吃了東西,卻懲罰了白狗。比喻懲罰錯了對象。 也比喻代人受過。
【第60句】:宣傳車演節目——載歌載舞
【第61句】:【四大喜事、三大悲、三急】人生有四大喜事,三大悲,還有人的三急,它們分別是: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三大悲: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人的三急:上廁所,人洞房,生孩子。上述“四、三、三”源自人們的常識積累。人的一大優勢是善于總結,歸納類推,找出規律性的東西。對人本身也是一樣,你總結一條,他總結一條;今年總結一條,明年再總結一條,久而久之,最終形成大家公認的、流行很廣泛的諺語性格言。以上四喜、三悲、三急就是如此。
【第62句】:兄弟倆吵架,大伙兒勸誰誰也不聽,可支書一來,兄弟倆都不吱聲了。他們的父親深有感觸地說:“我們家這倆小子是半生的紅薯——不怕麥秸火,就怕強人捏啊!”(河南·長葛)
【第63句】:挑著磨盤背著碾——負擔太重
【第64句】:【無家鬼送不了家人】見“沒家親引不出外鬼來”。
【第65句】:象的牙,駱駝的峰——生成的骨頭長成的肉
【第66句】:【把貓說成虎】釋義:比喻夸大事實,把小的說成大的。例句:我還以為什么大事呢,這么點上不了大秤的小貨頭,不值得抬著扁擔稱斤兩,別把貓說成虎,自己嚇自己,你嚴厲批評他,如果不聽,扣發他的獎金。
【第67句】:騎馬上天山——回頭見高低
【第68句】:【蒸不熟,煮不爛】(慣)形容人頑強,不馴服。
【第69句】:屬夜貓子的——窮叫喚
【第70句】:村里的二牛總是虐待自己的父母。鄰居李大爺說:“房檐水,照窩窩地滴就是哩。待他自個老了,兒女們十有八九是外甥打燈籠——照舅(舊)。”張嬸也在一旁插言道:“這叫上梁不正,下梁會歪,看樣樣兒,都看會了。”(甘肅·平涼)
【第71句】:【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謂生活中如意的事情 不多。類似的:天下事難盡如人意。明代《醒世恒言》:“旁 人問其緣故,黃生哽咽不能答一語。正是:不如意事常八 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第72句】:【打人休打臉,罵人休揭短】(諺)打人不可傷著人的臉面,罵人不可揭開人的短處。指即使和人發生糾紛,也要有所控制,不可觸及對方的隱私,要給對方留面子。 也作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 打人怕打臉,罵人怕揭短。 打人休打痛處,說人休說短處。
【第73句】:晚上停電了,媽媽就著手電筒的光切菜。這時,張叔叔來借手電筒,媽媽笑著說:“這個時候,手電筒就像是年三十晚上的案板,難借到啊!你還是去買支蠟燭吧!”(廣西·興安)
【第74句】:鬼兒爺拍胸口——沒心沒肺
【第75句】:【哥哥】“哥哥”現指兄長,但在古代,哥開始同歌,后同父,再后才同兄。要論“哥哥”的來歷真是說來話長。“哥”字其實是“歌”的本字,在晉代以前的文獻中常常出現,如晉傅玄《節賦》中就有“黃鐘唱哥,九韶興舞”的文案。清人段玉裁也說:“《漢書》多用哥為歌。”可見,“哥”與兄弟沒有關系,真正表達這種關系的字是“兄”。那么,現在常說的“哥哥”又是從哪里來的呢?古代漢語專家王力先生曾經指出:漢語中“哥哥”一詞可能是外來語,據學者研究,哥哥的來歷恐怕與胡語有關:古代鮮卑族把兄長喚作“阿干”,隨著鮮卑族與漢族的融合,鮮卑語中的“阿干”一詞被漢語諧音借用,逐漸演變為“哥哥”,并最終定格為“哥哥”。自唐代開始,哥哥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文獻記載中,這也許和李唐王朝的鮮卑血統有關。但那時的哥哥常常作為父對子的自稱,如《淳化閣帖》中有唐太宗寫給唐高宗手跡,就自稱“哥哥敕”。到元人白樸的《墻頭馬上》中,仍舊將父親稱為“哥哥”。元明以后,哥哥逐漸固定指同父母的兄長或親戚中年長的男性同輩,如《紅樓夢》里的“寶哥哥”。不是探源,誰也想不到“哥哥”的來歷這么復雜。
【第76句】:米篩子打水——場空
【第77句】:【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諺)五臟:指心、肝、脾、肺、腎五種器官。 麻雀雖然小,腹內五臟卻都齊全。 比喻規模不論大小,組織分類總者5齊全。 也作麻雀雖小,肝膽俱全。 麻雀雖小,腑臟皆全。
【第78句】:初生的牛犢——不怕虎
【第79句】:【良言難勸該死鬼】(諺)好話勸不轉非死不可的鬼。指對那些死心塌地不肯回頭的人,用多少好話也都沒有用,只能任其自然。 也作良言勸不醒該死的鬼。 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第80句】:船開才買票——錯過時機
【第81句】:喝飽了黃連水——滿肚的苦
【第82句】:【非宅是卜,唯鄰是卜】(諺)卜:占卜,選擇。確定住宅,不是看宅院如何,只是看左右鄰居如何。指選擇宅院,最重要的是要選擇好鄰居。
【第83句】:【猴兒拿虱子——瞎掰】(歇)拿:捉。掰:用手把物分開或折斷。指胡來,胡說。
【第84句】:黃牛學馬叫——改不了聲調
【第85句】:【搭船的坐中艙】撐船的在艙外,乘客坐中艙搭船的并 不是正式乘客,不應受優待。電視劇:“你不過是個搭船的, 還想坐中艙!”
【第86句】:鄰居大嬸同她公公吵架,張大爺路過這里,急忙過來勸說。沒想到不講理的大嬸卻向張大爺嚷道:“半天云里掛小豬——出來個挨刀鬼。”(河北·蔚縣)
【第87句】:爸爸身體不好,不能喝酒。有時,他和朋友們聚在一起,難免會喝上幾杯。媽媽總是勸他說:“戒酒戒煙,身體平安。”(河南·魯山)
【第88句】:【既到靈山,豈可不朝我佛】(諺)靈山:靈鷲山,在印度,傳為佛祖釋迦牟尼講經處。指到了靈山,自然就要朝拜佛祖。借指到了某地方,就要拜見這地方的主人。
【第89句】:一百個人相罵——多嘴多舌
【第90句】:【逃出了黑店,又搭上了賊船】(慣)黑店:壞人開的殺人劫貨的客店。比喻逃脫了一個災難,又遇上了另一個災難。
【第91句】:黃病鬼開藥鋪——自產自銷
【第92句】:在捐資建校大會上,爺爺一下子就捐了一千元,媽媽有些不高興。回到家,爺爺說:“再窮不能窮學校,再苦不能苦孩子。為了孩子們的未來,咱得看遠點兒。”(河南·鄢陵)
【第93句】:【人咸躓于垤,莫躓于山】見“不躓于山,而躓于垤”。
【第94句】:孔夫子的褡褳——書袋(呆)子
【第95句】:【與鳳同飛,必出俊鳥;與虎同眠,沒有善獸】(諺)和鳳凰同飛的自然是善鳥,和猛虎同穴的必定是惡獸。比喻與英雄豪杰在一起,就會變得勇敢、智慧;與壞人在一起,就會變成壞人。
【第96句】:【只有糊涂官,沒有糊涂案】(諺)只有判錯案情的糊涂官,沒有毫無線索、不明不白的案件。指案件本身是既成的事實,只在于判案官員的能力高低。
【第97句】:山上的黃麋——專走老路
【第98句】:【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諺)惺惺:聰明智慧的人。聰明的人總是喜歡聰明的人,英雄好漢總是愛交英雄好漢。指杰出的人物總是相互仰慕的。 也作惺惺惜惺惺,好漢愛好漢。 惺惺相惜,英雄相愛。
【第99句】:【坐在黃鶴樓上看翻船】(慣)比喻幸災樂禍。
上一篇:協會納新文案(協會納新推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