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得精彩也是一種贏美文
2007年5月,第49屆薩格勒布世乒賽進行得如火如荼,強大的中國軍團勢不可擋,男單進入八強后,整個歐洲,僅剩波爾和薩姆索諾夫為榮譽而戰。
在八進四的淘汰賽中,薩姆索諾夫遭遇了排名世界第一的馬琳。從實力上講,馬琳略勝一籌,但兩位頂尖高手的對決,一切皆有可能,何況,薩姆索諾夫還占有主場優勢,這更增添了他阻擊馬琳的信心。
比賽開始了,全場觀眾高喊著薩姆索諾夫的名字為他助威,薩姆索諾夫斗志昂揚,很快進入狀態與馬琳展開激戰。或許是薩姆索諾夫壓力太大,或許是馬琳狀態正佳,第一局他還是以9比11的微弱比分輸給了馬琳。略作調整后,薩姆索諾夫重新投入戰斗,與馬琳打得難解難分,比分交替上升,一直打到4比4平,正當觀眾被精彩激烈的比賽吸引得如癡如醉的'時候,出人意料的一幕發生了。
薩姆索諾夫的一個回球打在球臺下沿,根據比賽規則,應該判馬琳得分,但裁判可能沒有看清,示意此球得分的是薩姆索諾夫。這明顯是一個有爭議的判罰,馬琳暫停了比賽,向裁判說明情況,裁判未予理睬。坐在教練席的中國男隊主教練劉國梁也認為此球是誤判,要求裁判觀看大屏幕里的比賽回放,但裁判觀看后仍然堅持自己的判罰。眾所周知,在乒乓高手的較量中,一些偶然的因素對運動員的情緒影響非常大,好多重大的比賽都是因為一兩個有爭議的判罰改變了雙方的態勢,導致了勝負天平的傾斜。馬琳有些無奈,但沒再爭辯,選擇了服從,準備重新開球。這時,薩姆索諾夫突然走向裁判,他堅決地表示,通過回放可以看出,這球確實應該馬琳得分。全場觀眾驚訝萬分,裁判也十分尷尬,但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裁判仍然固執地說:“不,應該是你得分。”沒有辦法,比賽只得維持原判繼續進行。
接下來,馬琳發球,小球越過球網,人們也平靜下來欣賞新的回合,不料,面對來球,薩姆索諾夫卻做出了驚人之舉,他沒有按照常規動作擊球,而是選擇了把球直接打下網,主動放掉了這一分。現場觀眾一片愕然,這可是四分之一決賽,薩姆索諾夫怎么了?過了片刻,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人們反應過來,這是薩姆索諾夫對剛才誤判一種另類的抵制,即使這是如此重要的一場比賽,即使面對的是頭號種子選手馬琳,他也不要用這種方式來贏球,就算輸,也要輸得精彩,輸得光明磊落。鏡頭定格在薩姆索諾夫高大寬厚的身影上,也定格在馬琳無比欽佩的微笑上。此刻的觀眾,不僅僅是在欣賞一場高水準的比賽,更領略到了一種人格魅力。
最終,薩姆索諾夫還是輸了比賽,闖蕩乒壇多年的他已經三十一歲了,未能在本次大賽走得更遠讓他頗感遺憾,但數以萬計的觀眾卻對他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談到敗于自己球拍下的對手,馬琳充滿了敬意,他說:“我能夠贏得比賽是因為我跟他太熟悉了,他那個球的確是讓給我的。”高手過著,勝敗乃是常事。人不是不可以輸,但要輸得精彩,輸得坦蕩,輸得讓對手尊重,或許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一種贏。
世乒賽就這樣落下了帷幕,大會把伯格曼公平競賽獎頒給了薩姆索諾夫。人們記住了那些獎牌的獲得者,同時也記住了這位乒壇紳士,他留給我們的記憶同樣精彩!
人生要輸得起美文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有起有落,有贏自然就會有輸了。那當我們面對輸的痛苦時該怎么辦呢?
堅強的人會說:輸算什么,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來:軟弱的人則認為:輸是多么痛苦啊,傷好了也會留下傷疤的。樂觀的人說:輸是經驗,是成功之母:悲觀的人則認為:輸是無底深淵啊,陷進去就很難翻身了。不同類型的人給出的回答不盡相同,但古往今來多少例子證明了:成功只屬于輸得起的`人。就拿項羽和劉邦的故事來說吧:項羽英雄蓋世,一生中征戰無數,贏了許多次,可他贏得起卻輸不起,一朝兵敗就投河自盡,讓大好人生就此隨水而逝,無可挽回。相反,那位一生中輸過無數次的劉邦卻經得起輸的考驗,終于贏了漂亮的一仗,成就了霸業。
當然,輸得起并不一定就能通向成功,但這畢竟代表一種信念,是成功的必經之路。發明之王愛迪生在發明電燈時說過這樣一句話:當我試驗失敗時,我并不是一無所獲,至少我證明了這種材料不能用來做燈絲。正是因為有這種輸得起的精神,他才能在許多次的失敗后終于成功地發明了電燈,給人類帶來了光明。
在生活中,我們都應該具備這種輸得起的精神,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即使是在遭遇重創之后,我們也要告訴自己:我們一定要輸得起,只有這樣才會贏來新的機遇,才能成功。即使我們最后沒有到達成功的巔峰,那時我們必然也會覺得無怨無悔。
贏自己比贏別人重要美文
前不久,我在美國打公開賽期間,和愛里森·費舍爾打的那場球,令我終生難忘。
我曾經和這個排名世界第一的選手交過兩次手,過往一勝一負的戰績,讓我在比賽中得以輕裝上陣。比賽進行到決勝盤8∶8平時,局勢對我來說是有利的,可我沒把握好機會。在我擊關鍵一桿時,主辦方突然廣播通知,說觀眾可以換票離場了,結果有些觀眾就開始在場上走動,這種混亂的局面影響了我的情緒,我最終輸掉了本來可以取勝的比賽。
賽后,我沮喪極了!我跟愛里森·費舍爾這個世界排名第一的頂尖選手已較量到最后,但由于我的失誤,沒能戰勝自己的偶像,這是我無法原諒自己的。當晚,我徹底失眠。和父親通話時我說:“這場球,我會記一輩子!”睡不著的時候,我就重溫一個故事:一個女孩在一望無際的'沼澤里行走,但她迷路了。聰明的女孩沒有慌亂,而是沿著自己一路留下的腳印回到出發的地方,開始嘗試走新的路線,最終,她離開了大沼澤。這個故事再一次鞭策我,即使輸了一場比賽,只要能從中找到失誤和欠缺之處,總能回到起點重新開始。人不可能事事順利,一路走來,留下腳印,能找到來時的路就好。這件事之后,我思考過,也許,人能贏自己比贏別人重要許多。
我的同行說過這樣的話:“潘曉婷能有今天的成績,在意料之中。”可能,他們知道我的付出是常人無法比擬的。我15歲開始在父親的球館里練球,一待就是4年。球館里有個小屋子,里面的一張單人床、一個衣柜就是我全部的財產。那4年里,父親給我做了硬性規定,每天練球8~l2小時,沒有周末,一個禮拜只能休息半天。即使我病了,上午在醫院打點滴,下午回到球館還是要補足當天的練球時間。
以前,家里經濟拮據,父親陪我到北京參賽,我們就從山東濟寧乘火車一路站到北京。在北京,因為沒錢,我和父親只能住18元錢一晚的地下室。地下室陰暗潮濕,推門就能聞到刺鼻的霉味兒。第一次拿了全國冠軍,獎金只有4000元,為了能細水長流,我和父親在全聚德只點了半份烤鴨。看著那半份香氣撲鼻的烤鴨,我卻痛哭不止。所有這一切,我都忍受了。因為,我15歲開始摸球桿時,父親就說過,要想做到最好,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犧牲更多。
父親當過國家級的足球運動員、籃球裁判,后來改行當廚師,又被評為魯菜特一級廚師。父親希望我像他一樣,做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金字塔尖上的人。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標,別人練3個小時的球,我要多練好幾個小時,這樣才可能趕超別人。
所以,吃不了這份苦,受不了這份罪,趁早放棄,另謀出路。但是,一旦選擇了這條路,想要成功,吃苦就成了最基本的準備。人就看有沒有對苦難的耐受力,耐受力強的人早晚都能品嘗到成功的喜悅。
贏,不是迎合是贏得美文
也許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迪賽,但幾乎所有人肯定見過滿是破洞、污漬、毛邊,有些部位漂洗得發白,看起來很舊的牛仔褲。這就是迪賽牛仔褲。
迪賽是意大利牛仔系列時裝的著名品牌,1978年由倫佐·羅索創立。創立之初,并不被人認可,那些故意手工做舊的痕跡曾經被人投訴,誤認為是殘次品。但羅索不改初衷,也決不放低身價,依舊堅持手工做舊的`風格,而且讓破洞、污漬、毛邊等“殘次”和“缺陷”成為迪賽的象征性標志。
除了產品時尚、摩登、另類之外,羅索的思路也與眾不同,他不去迎合大眾口味,決不討好大多數人,而是把產品銷售對象只圈定一小部分人,即那些追求時尚和狂野的群體,只讓這一小部分人喜歡他的產品。他從不誘導顧客購買,而是通過產品傳遞給顧客一種對生活的感受,讓顧客感受到迪賽的內涵——活力四射、朝氣蓬勃。他說:“我相信顧客的智力,顧客也相信我。”
正因為充滿活力的內涵和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款式,迪賽牛仔雖然價格不菲,但是仍然被那些稱為小眾的群體趨之若鶩,風靡世界。如今,迪賽已經成為世界著名品牌,在世界各地開設了200多家店鋪,其粉絲遍布全球,年銷售額突破12億美元。
贏,不是去迎合多少人,而是能贏得多少人。迎合再多的人不一定贏得,贏得再少的人卻一定是實實在在的贏。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