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切回到原點美文
美文重感性,長于抒情;雜文重知性,長于達意。不過兩者并非截然可分,因為雜文寫好了,可以當美文來欣賞,而美文也往往為實用目的而寫作。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讓一切回到原點美文,希望有所幫助!
波波折折,折折波波,歷經大半年的找工作的歷程算是在今天有了一個著落:重頭再來。之前一直害怕這一天,害怕到最后還是一無所獲,害怕這辛苦的無數個日子,這辛苦的無數個日子里焦灼的內心,到最后都將所有的努力變成一場空,害怕又回到了原點,然后就真的一語成讖:回到原點。剛剛好,還是九月份。
去年的九月是怎樣的已經不想去回憶了,每個人在找工作的`歷程中都有過陣痛,只是我的陣痛要明顯比別人長不少,顯然是難產的節奏,照目前看來,依舊還是會痛很長一段時間,而且到最后能否迎來那酣暢地啼哭也是另外一回事了。
我一直都很懷疑是自己太好高騖遠,亦或是心浮于事,現實本來就不是想象中的樣子,可是我已經慢慢地逼迫自己去接受現實,去降低自己原本以為根本不可能降低的標準,就好比之前你還以為能得到松露蛋糕,到最后你覺得其實水果蛋糕也不錯,接著你開始接受吐司面包了,社會卻告訴你給你個包子就不錯了,有的吃,我還沒給你饅頭呢。怎么樣,我是不是還應該感激涕零呢?其實,我應該收拾心情,好好工作吧。然而我真的很難打起精神了,面對連雞肋都算不上的工作,面對和現在的工作簡直半斤八兩的另外一份工作,抉擇聽起來都有些好笑,用淘汰才最合適。
是的,說的沒錯,我又受打擊了。我現在很無力,很懦弱,很傷心,也很無望,無形中自己給自己的壓力已經讓我像背負著重殼一樣疲憊,更何況,自已一直以來打的氣,加的油變成了無本之末,無源之水了,哪來的自信喲。我的自信似乎已經風干了。
然而,我還是不能泄氣。失眠的晚上盯著天花板發呆,想著為什么要讓我經歷這些磨難,一遍遍地背誦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找不到答案。我向來都善于找自己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夠,是自己準備不好,是自己臨場太亂,是自己視野太窄,是自己……是的,全是自己的問題,社會對所有人都是大致公平的,它也沒有必要對我苛刻有余,憑什么我一找工作,好工作就向我奔來呢?憑什么我一參加考試,就一定能榜上有名呢?憑什么大家和我付出一樣的努力,我就必須把別人當成炮灰呢?經歷了高考,研究生考試以及出國考試,我已經碾軋了不少人,憑什么當初風光現在就不能接受別人的碾軋?氣度太小了吧你。
所以,還是請你看開一點吧,毒雞湯多喝一點有益健康。回到原點還可以接著往下走,彎路的益處可能日后自會顯現。
回到教育原點去思考美文
我在讀《教育力》一書時,對私塾教學中的一些做法深感興趣。從小在課本上學到的私塾形態是先生板著一張老臉,板子拍的啪啪響,“板子不響,學問不長。”那是多少孩子都恐懼的課堂——魯迅先生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那種對自由的向往,對讀書的恭謹,讓人更是想來就生出一些逃跑的欲望來。然而,日本教育家對私塾教學的分析,讓我看到教師的示范力量,看到學長與學弟間的影響,看到做研究的美好氛圍。我們中國也應該有太多失落的教育傳統,歷經風雨,有的已經沉淀在時光中,如今如果誰能將其擦拭出來,該是多么有意義的事情!收到王麗老師的專著《追尋失落的中國教育傳統》,眼前一亮——細讀,多了一份敬畏,多了一些感想。
書中講到一份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頒布的初等小學堂必修課程表。一年級的歷史課內容為“鄉土之大端故事及本地古先名人事實”,即當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及本土古代先賢名人事跡。文中說其背后蘊藏了這樣的教育理念:一個人在開啟童蒙之時,歷史知識的進入應當首先從身邊、從腳下這塊土地開始,從祖祖輩輩生息繁衍的土地開始,而不是從“國家”“民資”這些人類學和社會學的大詞開始。
這樣的課程理念無疑是從兒童的成長需要出發的,知識只有與孩子的生活建立聯系,才更容易深植在兒童的心里。對于鄉土文化歷史的認知,也從另一個角度在告訴孩子我從哪里來?我帶著怎樣的文化背景?鄉愁仿佛離現代人越來越遠,這或許也與所經歷的教育生活有關。“國家”二字,應由家始。對家族歷史、村史、鄉史的學習是特別有意義的事情。在很多地方有宗祠,家族的歷史一目了然,對于精神的傳承與身份的認同極其重要,家族中有什么英明人士,家族遭遇過何種歷史波瀾,家族如何繁衍生息,家族處事的根本信條是什么,這些都會找到相應的訊息。家族在中國是一種特殊的社會存在方式,它聯結著一些看不見的情感,建立了超越地域和時間的關系。村史、鄉史亦如此。
這樣的歷史課程是基于兒童認知范圍的考量,同時也能夠與兒童的生活建立必然的聯系。對今天的學校課程建設頗有啟發。在地的歷史有哪些?名人名士有何文稿或者文物傳世?民間有什么樣的故事……帶領孩子可以現場學習體悟,可以網絡搜集相關材料,可以訪談老人,這該是多好的社會實踐課?我們學校有豐富的歷史人文資源,一直沒有得到開發。明代的李攀龍就生在韓倉,有多篇作品傳世;附近的鮑山,更是鮑叔牙和管仲故事的見證,鮑叔牙的墓碑就在山下;民間還有一些革命烈士的故事;村莊的變遷歷史;村名的由來……在農村城市化進程中,老百姓住進了高樓,儼然市里人了,但大批的人文文化就此得到割裂般的'待遇。淳樸的鄉情開始發生變化,家族的認同開始平淡,在忙忙碌碌的經濟發展中沒有人去估計那些隱性文化的缺失,將來,必然造成人的精神虛無。無根無文化的發展對整個社區是一種不可逆轉的損失。學校能否成為社區的文化博物館,也是一個重要課題。
再看“地理課”和“格致課”,其思路如出一轍,同樣是由近及遠——從鄉土開始,慢慢擴及本縣本府,進而擴及“中國”,最后擴及中國毗鄰國家之地理關系,如同漣漪般一圈圈向外擴展?!案裰抡n”略為不同的是先從鄉土常見的“動植礦”,再提升到“重要動植礦之形象”,即由一般到特殊,最后回落到對人自身的認識——“人生生理及衛生之大略”。從課程安排的順序來看,蘊含著儒家“道不遠人”的思想。
讓兒童的學習與生活建立聯系,讓課程更具有在地化和人文化,讓學校有文化傳承的擔當。這是從這份課程表中得到的深刻教益。
書中講到一份1934年度的《淮安新安小學第六年計劃大綱》,這所小學是按照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來辦學的鄉村小學。大綱分四部分:【第1句】:經費;【第2句】:生活;【第3句】:環境;【第4句】:口號。生活方面有五項目標:【第1句】:健康的體魄;【第2句】:科學的頭腦;【第3句】:藝術的興趣;【第4句】:生產的技能;【第5句】: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為了保證這五項目標的落實,又制定了詳細的生活方法,部分摘抄如下:
【第1句】:每天做內體運動一次。
【第2句】:每天清潔一次。
【第3句】:每天寫日記一篇。
【第4句】:每天吃開水五大碗和豆漿一大碗。
【第5句】:每天大便一次,且有定時。
【第6句】:每天看本埠和外埠報各一份。
……
這些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從孩子的生理需要出發,關注健康成長,著實讓人感動。每天飲水量的規定體現了辦學者的細致。提到大便一次,仿佛無法登大雅之堂,但確乎是兒童成長的關鍵。劉良華教授就曾提出孩子必須要養成的三個好習慣:按時大便;快速吃飯;早睡早起。這樣的孩子身體才會健康茁壯,才會更有力量感。
每年要完成的事情也有規定:
【第7句】:每年種痘一次。
【第8句】:每年洗澡八十次到一百次。
【第9句】:每年和國內外小朋友通信十二封。
……
可以看出這樣的規定不僅在關注身體健康,也在關注孩子的社會溝通能力,與更廣闊的社會空間建立聯系,這有利于孩子更好的認識世界。我們的學校是否有這樣有個性有見地的規定?
對人對環境的認識這個部分,《大綱》是這樣規定的:
【第15句】:要認識環境中最易見的動植物各十種以上,并且要觀察一種以上的生長過程及對人類的關系。
【第16句】:要認識每晚容易看見的恒星和行星十二顆以上,并能懂得風云雨露等自然現象的成因和人生的關系。
【第17句】:能欣賞名歌名畫和自然風景。
……
這些是多么具有生活化的知識,我們很多學生不能認識世界,只會死記課本,對世間萬物感受冷漠,對人生自然迷惘??吹降谑臅r候,特別注意到自然現象與人生的關系,這是有高度的教育行為,人在自然中,體味自然之道。這與單純的看星星和月亮不同,看見與想到,讓孩子對自然更有敬畏之感。這樣的教育也會特別打動人。如此具體細膩的目標能夠寫進學校教育的的《大綱》實在令人欽佩。
【第27句】:會運用十種以上的普通藥品。
【第28句】:要認識社會生活,并擇取一種構成社會生活之基本的工人生活,如,種蒲田者、瓦匠、木匠、鐵匠……的生活,詳細觀察,并加以記載,為研究社會科學的基礎。
【第29句】:要學會游泳和撐船。
在孩子的共同生活中有“每日輪流燒飯和抬水”“每年長途旅行一次”“養雞五對狗兩只”“征集社會批判”等。
摘抄過程中,我一再在腦海里浮現這些畫面:孩子們在社會大課堂中記錄、體驗、積累、提升……各種技能的學習都可以找到實踐操作的環境,各種知識都是為了塑造一個完整而幸福的社會人,融入社會進步的洪流。掌握最重要的生活知識,培養與自然與社會的相處之道,培植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成長不是負擔而是一種快樂。當看到養雞和養狗都被列入《大綱》的時候,我很受感動?!半u五對狗兩只”這樣的數量要求恰到好處,能夠鍛煉孩子的勞動服務意識,同時也沒有超越孩子負荷?;蛘哒f,在喂養的過程中,孩子會收獲美妙的快樂。責任的培養需要從感興趣的地方做起,我從中看到教育者的用心良苦。
回到今天,看我們的學校教育,竟然有些羞愧。很多學校像是鳥籠,讓原本有各種飛翔夢想的鳥兒,最終失去了展翅的勇氣;讓原本有各種美妙啼鳴的鳥兒,放棄了歌唱的欲望。學校與社會仿佛很遙遠,教師在抱著書本把學生引向生澀枯燥的字母和符號,把學生引向虛渺而浮空的理論教導。家長與老師的面談都是在談學習,而忽略了成長比成績更重要,教育比教學更重要。學校教育與社會的隔離,掐斷了學生求知的重要途徑,為什么孩子對課本不感興趣?為什么孩子們沒有獲得更為良好的人文素養——好孩子不是關在教室里教出來的,而是在實踐和體驗中慢慢浸潤出來的。學校的課程是該到了思考與改變的時候了!
在所謂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潮此起彼伏的年代,我們需要回到教育的常識,回到教育的原點,回到對人的成全去尋找行動的指引。盲從只會成為某些教育商人的幫兇。從這本書出發,在中國教育發展的長河里,讓我們去尋找那些依然熠熠生輝的教育大家,去尋找那些感人至深的教育堅守,去尋找那些去偽存真的教育思想。
回到原點日記
如同遷徙的候鳥,你我的友情兜兜轉轉,終是回到了原點。
——題記
日出日沉,葉落歸根,總有很多事情,終究要回到原點。憶往昔,我們的點點滴滴仍歷歷在目?,F如今,我們也回到了,原點。
相遇·一份緣
那是桂花正開的日子,小小的黃蕊悄無聲息地綻開,濃郁、清新、怡人的芬芳就縈滿了校園。新生介紹,你清澈的眼眸像極了那桂花的黃蕊,淡雅,卻晶瑩璀璨,獨有一股勃勃的生氣。
那時,每個人似乎都很躁動,唯你,如桂花般淡然安靜,閑坐于教室一隅,不吵不鬧,埋頭做事。
你靜靜走上講臺,裝齊粉筆,擺好教具,又一絲不茍地擦凈講桌。手指眉眼過處,總是云淡風輕,細膩耐心。我坐在座位,總看到你素面上的嫻靜笑意。
我們性格真像呢!你總是這樣主動的整理講桌,而我也總執拗地把四塊黑板擦地一塵不染。
不知什么時候,我們開始會心相笑,也不知什么時候,我們越來越靠近,像兩艘獨行的船,我們遇到了對方,遇到了依靠。
相交·一段結
那個秋天,校園小道,枯葉籟籟飄落,踩在上面,窸窸窣窣脆脆。
你是紀律委員,管理班級秩序。那次你委屈地哭了,我摟著你,不禁驚訝,你這般堅強的.女孩怎到了要用淚水洗去傷心的境地?那該是承受了多大多久的壓力啊。我抱緊了你,心如你一樣痛,終于,你仰起帶淚的臉,望著我,釋懷的一笑,眼睛里暖光融融,我知道,那是感激,是成長。后來,我們真可謂,黏在了一起,形影不離。
然而,下雪,天變了,你的眼神也變了,不再是感激,不再是靜謐。每當我與別的別的同學在一起,你落了單,你就用那雙亮晶晶地眼睛直直地瞪著我,良久,不轉,又決然地轉身離去,讓人心都碎了一地。你主,我怎么和別人在一起。我苦笑,這是什么謬論,跟你做朋友就不能跟同學說話了?隨后,幾次的寬容仍改變不了現狀,我恍惚,你何時變得這么執拗,這么霸道了?那個曾經眼里全是桂花芬芳的你,如今眼里怎么全都是火?
我也怒了,只好以冷戰的方式回應,于是,你我開始背道而弛。
這一切,都是怎么了呀?
相知·一場悟
時間滑過,葉落花又開,漸漸地,我們的冷戰被時間喊停。我們成長過,不再那么想獨自擁有,你不再那么執拗,我們有話直說。不能一起走,則各自分頭行,因為了解,所以見怪不怪,沒有刻意,我們的友情又悄悄抽芽……
我看著你站在講臺上整理器具,看你默然微笑,眼神平靜澄澈,畫面好熟悉。咦,怎么像回到了當初相識的狀態呢?我們在心里嘀咕,卻樂得如此!
原來,時間的軌跡是早已彩繪好的空間圓……
三年,我們相遇、相交、相知,經歷后,才發現仍舊回到最初的原點,回到原初淡淡的友情,其實,放開手,才是得!
回到原點,我們不是重新開始,而是徹悟后更加珍惜。
上一篇:寶寶長第一顆牙的說說匯聚90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