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何必苦身積聚添煩惱怎樣培養正確的金錢觀念?佛日:生時不赍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于已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得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一《佛說佛名經卷第十二》
【第2句】: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塊凈土——良善本性。若能保持心田明凈無染,則雜草亂麻不生,常開智慧之花,永結菩提善果;如此不僅美化自我人生,也凈化社會人心。
【第3句】:【天天禪語】當今時代最需要的不是物質富裕,而是精神充實。因為有了愛心,才會有真正的與諧;因為有了智慧,才會有真正的文明。
【第4句】:【天天禪語】遍于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世俗菩提心;超越一切宇宙與生命的真理,稱為勝義菩提心。世俗菩提心與勝義菩提心是佛教的唯一真理。世俗菩提心,是利他的角度而說,猶如美麗的花朵,給眾生帶來快樂;勝義菩提心,是自利的角度而言,仿佛豐滿的果實,自己成就圓滿。
【第5句】:真正的禪,是純陽性的,絕不透過想陰的意識思維,比如敲鐘,敲了就響,并非是敲后,想一想才響。——耕云先生
【第6句】:【禪語感悟】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我們不必執著于心愛的事物而難以割舍。人生 中的很多東西,若必須放下時,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負擔,輕輕松松 地上路,放下才能得到順暢地解脫。
【第7句】:佛說:有“七善法”可讓人具備梵行。哪“七善法”呢?一是知方法,二是知教義,三是知時機,四是知滿足,五是了解自己,六是了解大眾,七是懂得尊卑。
【第8句】:世人怕落空,于是在世間不停地占有,貪欲膨脹、負荷超載,又會生出 慕空之念。不知貪有慕空,只是這顆生死心的作用,眾生不悟此心,于 紛擾跌宕之世間載沉載浮。佛法之教義之修證,使世人悟得無我慧,生 出本然之慈悲心,并于世間心無纖塵地行菩薩道,這是大乘佛法的宗旨, 也是國家社會的福祉。
【第9句】:知道反省過去,才是正確的人生;若只是隨著日子消逝而紙醉金迷,就叫做“顛倒眾生”。
【第10句】:今生,遇一生緣,守一段情,注定,與文字結緣,與禪心相戀。奈何,落花有意,清風無情。緣初不相識,緣盡不相認,執筆封心思,只為曾有的那段碎碎戀。
【第11句】:心如幻化,馳騁六情,而常妄想,分別諸法。猶如世人,馳走空聚,六賊所害,愚不知避。《金光明經》卷二
【第12句】:禪是抵達心凈的必經之路,征途漫漫,雖有風雨卻仍有彩虹在云端綻放的美麗,雖有激流卻仍有水花在陽光下飛濺的絢爛;雖有歧路,亦有坦途;雖有悲傷,亦有歡樂。悟道,得禪,心凈則處處都有佛祖菩薩的無量功德。
【第13句】:除心中無明諸結使,以清凈實觀,得諸法本性,名為法性,性名真實。(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三十七
【第14句】:三界之中,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究竟沉淪。眾生之心,猶如大地,五谷五果,從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惡五趣,有學、無學、獨覺、菩薩及于如來。以是因緣,三界唯心,心名為地。《心地觀經》卷八,觀心品
【第15句】:或有一類凡夫僧,戒品不全生正見,贊嘆一乘微妙法,隨犯隨悔障消除。為諸眾生成佛因,如是凡夫亦僧寶。《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三,報恩品
【第16句】:對于我們任何一個人來說,生活的方式是由自己選擇的,不要過度地羨 慕別人的生活,因為自己也有自己的精彩,別人也有別人的煩惱。自己心目 中的偶像就是自己,沒有必要去模仿別人,這樣只會迷失自己。做真實的自 己,接受自己,認識自己,熱愛自己,愉悅自己,享受自己。
【第17句】:在生命的千變萬化之中,沒有未來,也沒有過去,只有“現在”。能夠把握住現在,同時也能掌握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生命。——海濤法師
【第18句】:【禪理故事】窮人問佛:我為什么窮?佛:你沒有學會給予。窮人:我一無所有如何給予?佛:一個人即使一無所有也可以給予別人七種東西——顏施:即微笑處事;言施:鼓勵贊美安慰的話;心施:敞開心扉對人與藹;眼施:善義眼光給予別人;身施:以行動幫助別人;座施:謙讓座位;房施:有容人之心。
【第19句】:愛情心理是一種藝術化與神化。每個人在愛情萌發時都是詩人與佛徒,認準了一個目標而充滿了詩意與禪意了。其實那個人卻不是你所追求的那個目標,只是自己的一個愿望。詩化與神化引導你走進婚姻,否則就不是自由戀愛。相反包辦婚姻就是逼你出家或做道姑。
【第20句】:佛陀曾教我們理財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養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會公益事業。
【第21句】:不管路有多遠、自己能力有多少,都能隨分隨力盡量去達成目標,此即“毅力”。
【第22句】:吝嗇鬼不會成為富翁,施舍者不會成為窮人。(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23句】:人,可以什么都沒有,但不可泯滅愛心。愛心是促使一個人從幼稚走向成熟,從自私走向無私的源頭。具有愛心的人,縱然平凡,也決不庸俗,因為他們懂得:心中時時傾注善良和寬容,就會獲得一生的甜美和幸福。
【第24句】:欣賞他人,才能成就自己。生活的芬芳或許會長久地留在心中,或許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消散,最后什么都沒有留下,可我們無須為此遺憾,因為這根本就是期望之外的禮物,得到固然欣喜,沒得到也在情理之中。
【第25句】: 總有一些齷齪的念頭想掐掐不斷,總有一些美好的念頭想留 留不住,人心里難免白天黑夜陰晴圓缺。我笑不代表我真快樂,我哭 不說明我真痛苦,生命往往處在真假難分、美丑莫辨的狀態。心靈的 混沌總是讓我們左右為難、不知所措。有沒有一盞燈可以穿過混沌, 照亮靈魂、照亮生活與人生?
【第26句】:發短信會影響一個人的運勢,如果發出的短信是吉祥喜悅的,產生了好的陽性氣場,讓朋友們開懷,那當然就“發了”;反之,日常生活中,我們言行舉止會造業也會結善緣,所有的因果都在一念之間。
【第27句】:人若能發揮功能,才是“人生”;若沒有發揮功能,就是“眾生”。“眾生”才需要“佛”救濟,“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第28句】:真愛你的人,眼里沒有塵世的雜質,他(她)沒有過多的物欲;他(她)不會要求你給予更多的物質利益,他(她)只須你在身邊便能很快樂,哪怕是風餐露宿也毫無怨言。
【第29句】:無明畢竟空故,不能實生諸行等。無明虛妄顛倒,無有實定,故無法可滅。(古印度)龍樹《大智度論》卷六十五
【第30句】:一個有覺悟了的人,他今天做功德今天就得到,今天持戒或禪修,今天就得到結果,通通都不須等到死后。
【第31句】:好名聲不用拒絕,虛名也不要留戀。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的名聲越來越好,以此去影響他人,造福他人,而不是戴著虛偽的面具,沉浸在有名無實的自我滿足之中。
【第32句】:非飲食及寶,能報父母恩,引導向正法,便為供二親。《不思議光菩薩所說經》父母不信令其住信,父母毀戒勸令住戒,父母慳貪勸令住舍。《大寶積經》卷一,三律儀會
【第33句】:人常不滿足,即使擁有了一分,還會想要更多一點。愛欲心若無法滿足,就會一直處于欠缺中;如果能自我滿足,就會處于安穩、快樂的環境。
【第34句】:超越生老痛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當代)圣嚴《108自在語》
【第35句】: 某地,有獨生子,寧讓三層樓房放空也不讓母親住。母親無 奈,棲身豬圈苦度風燭殘年。母親去后,獨生子卻大辦喪禮,轟動鄉 里一時。每年清明冬至,母親墳頭鞭炮最響,紙錢最多。鄉人問其 故,獨生子答日:求母親保佑子孫榮昌。聽者無不搖頭嘆息。
【第36句】:汝雖歷劫憶持如來秘密妙嚴,不如一日修無漏業,遠離世間憎愛二苦。《楞嚴經》卷四
【第37句】:道理是人生一條長遠的路,地理不熟就會走錯路。因此,今生今世要讀熟未來的地理學。
【第38句】:如負少物者,度水則不沒,少惡業之人,上升不下沉。如鳥翅堅牢,行空無障礙,持戒堅固者,則生于天中。《正法念處經》卷三十六
【第39句】:人們往往羨慕大海的胸襟,這是為什么呢?因為大海永遠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所以,它才能容納百川。假如一個人心胸狹隘,總把自己放在高高的位置上,那么人人都會對他避而遠之。
【第40句】:習慣有時會成為阻礙你成功的障礙,因此,你要及早認識和克服生活中的不良習慣。
【第41句】: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時生。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少室六門》
【第42句】:人們常說,知足常樂。知足是一種處世態度,常樂是一種釋然的情懷。知足常樂,貴在珍惜,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抱怨不貪求。知足能讓我們看清自己所擁有的真正財富,也能幫助我們找到近在眼前的幸福。
【第43句】:【一日禪】如果你能像看別人缺點一樣,準確的發現自己的缺點,那么你的生命將會不平凡。學佛第一個觀念,永遠不去看眾生的過錯。看眾生的過錯,會污染你自己,如果每天看見眾生的過失與是非,就要快去懺悔,這就是修行。
【第44句】:沖繁地,頑鈍人,拂逆時,紛雜事,此中最好養火。若決烈憤激,不但無益, 而事卒以僨,人卒以怨,我卒以無成,是謂至愚。耐得過時,便有無限受用處。
【第45句】: 鼓勵是一種美德,不要吝嗇鼓勵。給孩子一個鼓勵的眼神, 或許不經意間就為他插上了一雙希望的翅膀;給成人一句鼓勵的話 語,往往就可能照亮一方信心的天空。人生需要鼓勵,生命渴望鼓 勵,生活離不開鼓勵,鼓勵是一種善良、一種博愛。
【第46句】:擬將修福欲滅罪,后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源,各自性中真懺悔。《六祖壇經一阡悔品》
【第47句】:滴水臨終考查峨山,看他是否了悟生死真諦。峨山回答“只管睡去吧!”——人生如夢,人的來去有如睡覺與夢醒一樣,峨山的回答表明,他已悟出了生死真諦。
【第48句】:在生意場上,守信是一種基本道德;而謹慎則能避免因對方的失信給你造成巨大的損失。
【第49句】:學佛的最后落腳點就在日常的做人做事當中。學佛首先就是努力做一個好人,希望人生過得更圓滿、更有意義。
【第50句】:寬容是一種幸福,饒恕別人,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尊敬,使自己能夠與他人和睦相處。
【第51句】:我的心是被鋒利的歲月傷到了,還是被那只飄零的孤雁帶去了禪心,久久地的傷痛,等不來重逢。算是怎樣的一種緣分將兩顆懼怕飄零的心牽引,看到這首詞時,亦是年光催促我離去的時候。想到此去蓬山,不知又會掉進怎樣的深淵,原已殘缺的心,還要飽受凋零,便不禁黯然傷神。
【第52句】:一日禪:若歲月靜好,那就頤養身心;若時光陰暗,那就多些歷練。生命中最困惑的,不是沒人懂你,而是你不懂自己。沒有放棄,怎能擁有;不守寂寞,豈見繁華。曾經再美,不過一紙空談;腳下艱難,卻是直指明天。
【第53句】:閑到心閑始是閑,心閑方可話居山。山中剩有閑生活,心不閑時居更難。——恕中無慍
【第54句】:好高驁遠的人,頭腦里常常動著各種念頭、各種謀略,自認為心懷大志,只是機會還沒到或者還沒有執行而已。做事應該從近處著手、遠處著眼,光是有遠大的志向和愿望,而沒有腳踏實地去做,將永遠心存一種虛幻的狂想或妄想,縱然心懷大志,仍然是個無能的人。—圣嚴法師
【第55句】:我們凡夫只怕遭受痛苦,而不怕造惡業,其結果不但尚未遠離痛苦,反而破壞了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圣者只怕造惡業,而不怕受痛苦,其結果不但尚未遭遇痛苦,反而成辦了自利利他的偉大事業。凡夫由于取舍顛倒,其結果適得其反:圣者由于取舍如法,其結果如愿以償。
【第56句】:【我問】:冥冥眾中,你是不是我為緣而幾經輪回的那個人?【你說】:是的。五百年前的那一天,你無意中經過了有我的路,我一直等你,來實現這場擦肩而過的緣。【佛說】:修百世方可同舟,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前生五百次的回眸,換今生一次的擦肩。我苦苦哀求佛祖,讓我們再結一段塵緣。
【第57句】:當遇到善知識時,我們要仔細觀察,絕不可盲目依止。各種各樣的人都有可能出現,“善知識”當中可能有真有假,有具德的,也有不具德的;有利他的,也有利己的;有救度眾生的,也有欺騙眾生的。為了對師徒雙方都負責任,我們就要小心翼翼地選擇善知識。
【第58句】:應于自身生痛苦想,于善知識生醫王想,于所說法生良藥想,于所修行生除病想。《華嚴經》卷七十七,入法界品
【第59句】:真誠是火,當心與心之間出現隔閡時,它會焚去所有的芥蒂,引導心靈共同擁抱美好與真情;真誠是水,當思想里積起種種難以溝通的障礙時,它會洗去一切誤解,讓不同的思想得以融合。
【第60句】: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非識所能識,亦非心境界,其性本清凈,開示諸群生。《華嚴經》卷十三,菩薩問明品
【第61句】:行菩薩道,要經常接受考驗。遇到困難與危險時,要學佛陀大無畏、大勇猛的精進精神,心無怖畏、志不退縮,不斷向前邁進。
【第62句】:人生一場千辛萬苦,需要我們的親力親為,去包容那些失誤,去創造那些簡潔,生活的禪法,它是對生命提供的一種力量,也可以理解為善待生活的一種態度,世間一切本來如此,心與境相應,去修正與規范自己曾經的自以為是。
【第63句】:若諸菩薩于大乘中發趣修行,日初分時有所犯戒,于日中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若日中有所犯戒,于日后分不離一切智心,如是菩薩戒身不壞。《大寶積經》卷九十,優波離會
【第64句】:晝夜勤行利他事,利己內心無我相,如母愛子常衛護,寒暑雖苦心無倦。《佛母寶德藏般若經》
【第65句】:佛家禪語:所謂看開人生,絕不是悲觀,而是積極樂觀;不是看破,而是看透;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及時去做。
【第66句】:“風動幡動”是禪宗一則著名公案,它說明萬法唯心、境隨心轉之理。外物的變化運動是客觀的,我們無法否定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我們的心不動,那外物又怎能對我們產生影響呢?
【第67句】:一切法生滅不住,如幻如電。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諸法皆妄見,如夢如焰,如水中月,如鏡中像,以妄想生。《維摩經》卷上,弟子品
【第68句】:以根本四禪,是眾行之本。一切內行功德,皆因四禪發,依四禪而住。(隋)智頗《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一
【第69句】:時光如水漫過眼簾,從新苞吐蕊到花開茶靡,從最初的遇見到最后的寂寂無言。經過世事喧囂,看淡了紅塵風月,人情淡薄,最靜謐的風景是守著心中一方凈土,聽一曲云水禪心,將喧囂關在門外,在落紅深處尋一處幽靜,卸下紅妝,以素顏靜對山水,訪草木以素心,感受輕風拂塵的清雅。
【第70句】:有些人的愛只執著于自己的眷屬,倘若眷屬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產生怨恨。
【第71句】:過著粗衣淡飯的生活,節制你的欲望,減少你的需要,在這種沒有煩慮的適度生活中,你將可以發現滿足。——《佛陀的格言》
【第72句】:在富有愛心的人的眼中,善良卻是人性中的至純至美,一切偽善、奸笑、冷酷、麻木在它面前都會退避三舍,任何頑固的丑惡都只能在陰暗角落里對善良咬牙切齒。
【第73句】: 平淡的人懂得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 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所以人要放眼江山,胸襟開闊, 為人熱情而不做作,處世誠懇而不虛偽。
【第74句】:以我功德力,如來加持力,及與法界力,周遍眾生界,諸念求義利,悉皆饒益之。《大日經》卷三,世間成就品
【第75句】:江南鳥兒啁啾,在這樣一個凈土,它們的鳴聲是最清脆的,它們的聲音里,只知有愛,不知有恨。鳥鳴如天籟,伴著水聲,伴著花香,在綠蔭深處,在寂寞深處,在禪心深處。
【第76句】:為欲利益一切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為第一供養如來。《佛說首楞嚴三昧經》卷上
【第77句】:懂得放下的人是智慧的,理智的“放”、瀟灑的“放”、超脫的“放”、幸福的“放”,無論哪一種,都會讓人獲得自在。很多人總是抱怨自己很累,身體累,心也累,那是因為他們執著和癡迷的東西太多,放下哪個都舍不得,而背負得多,自然就會身心疲累。
【第78句】:要尋找完美的世界,須從內心去尋找。其中之一是“獨立”,是情感的獨立,不依賴別人的認同。——海濤法師
【第79句】:“不圓滿”是需要我們去面對和承認的事實,但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進行分析,其實缺陷和不圓滿也是一種美,太過一帆風順、太過于完美,反而可能令我們感到膩煩、心生厭倦而不懂珍惜。
【第80句】:心中無塵,心自安。煩惱由心生。同一樁事,想得少則無憂,想得多則是自尋煩惱;同一個問題,看到光明的一面則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則憂。
【第81句】: 曾幾何時,蛇成為人間美味,蛇國公民從此銳減。據說蛇國 公民主要分為兩類,一類體小有毒,一類體大無毒。蛇國規則,以大 蛇吃小蛇保持生態平衡。因成餐桌美味者大多無毒,劇毒者無人問 津,時至今日,蛇國幸存者均身負劇毒,已成泛濫之勢,漸淅危害人 間。蛇之天敵老鼠,也乘天敵日減漸成大患。
【第82句】:【佛心禪語】 人生在世,有時候免不了要被冤枉、受辱。這時,不要怒發沖冠,招 別人理論,或者反過來侮辱他人。真正聰明的人,善于“忍”,在忍中尋 找機會。
【第83句】:如果成了口頭禪,那就好象別人請你吃東西的時候總說我不要不愛吃一樣,時間長了,肯定沒肉吃。
【第84句】:“努力”這兩個字聽起來簡單,可是要做到卻很難,雖然你很不愿意去 做,但是并不能回避這兩個字,因為做每一件事情都需要努力。
【第85句】:那些低至塵埃里的花蕊,無論你是否親近,它總會自開自落,臨水照花的牽掛,終是暖了靈犀,那一片青翠悄悄爬滿了心墻。小半生的情愫,禪意點點,都在生命的留白處,開出了一程一程的珍惜,悄然無聲,散落初夏的光陰里。
【第86句】:善待他人,可以讓人生走得更遠;善待自己,可以讓生命活得滋潤。無論是善待誰,其實都是溫暖在流轉,都是愛在延宕,最終,施及別人,惠澤自身。在順境的時候,想著去善待他人。己順,示人以平和;己達,示人以謙恭;己喜,示人以沉靜。即使沒有那么高的境界,至少可以做到不張狂、不招搖、不炫耀。
【第87句】:僧問:“如何是大陽境?”師日:“贏鶴老猿啼谷韻,瘦松寒竹鎖青煙。”——《大陽警玄禪師》
【第88句】:若畏未來世,則名有智眼,若與此相違,是為大愚癡。《正法念處經》卷五十六
【第89句】:知戒、非戒無二相,如是名為佛法。若有菩薩住無相,受持不離名持戒。《佛母寶德藏般若經》
【第90句】:有禪無凈土,十人九蹉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無禪有凈土,萬修萬人去,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無禪無凈土,鐵床并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五代)延壽《角虎集》卷四
【第91句】:問僧:“世間何物最苦?”日:“地獄最苦。”師日:“不然,在此衣線下,不明大事,是名最苦。”——《洞山良價禪師》
【第92句】:歲月雖然帶走了你青春的足跡,何必在意當年青春的美麗,只要你能夠坦蕩地面對血與淚的洗禮,直面去看待人生,無私地品味天地滄桑,正確品味自己生命中的禪唱。正確擁有自在的自己,整個世界都是你的傀儡。
【第93句】:問:“在人與人之間,您的心難道沒有障礙嗎?”師言:“修行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就是因為要脫離人我是非,才需要修行。如果修行還去招惹人我是非,那又何必修行呢?”
【第94句】:古人教導我們:“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無論是佛道修行,還是世俗生活,目標的實現絕非一蹴而就,其秘訣在于能夠堅持到底。
【第95句】: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鉆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宗教箴言錄》
【第96句】:也許我們就是可以選擇一個無意的日子,無論晴雨,不管春秋,飲下一壺人生的禪茶,回歸本真,找到最初的自己。也許會有那么一天,我將會飲盡紅塵最后一盞茶湯,出離三千世界,換一世平寧。
【第97句】:閑捧詩書與墨歡,字字馨香結墨緣。我羨慕老子的心中無為便是道的灑脫自然;喜愛汪國真的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的人生豪邁;傷感雪小禪的風瘦,雨瘦,梅瘦,相思也瘦的禪靜之美;懷念徐志摩的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的美妙意境;癡迷瓊瑤的煙雨朦朧,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的凄美愛情。
【第98句】:看經若不向自己上做工夫,雖看盡萬藏,猶無益也。(明)曹溪退隱《禪家龜鑒》
【第99句】:是不是帝王將相的苦少一點,黎民百姓.的苦就多一點呢?不是的,苦在一切人面前都是平等的,只不過苦的方式不同而已。——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