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賢作文網“海上鋼琴師英語影評”相關海上,有什么作文內容:
所有經典的浪漫主義電影其實都扎根在現實的土壤中。
自電影誕生之日起,世世代代留下太多經典電影,它們宛如光影打磨的五彩記憶,散落在時光的河床上。
曾有人質疑:老片已經過時,還有必要回溫嗎?
當然有。
因為一部好電影必然反映著人性的光輝與睿智的哲思,而這兩點無論古今中外都是共通的,所以,經典老片不僅永不過時,而且常看常新——《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經典的意大利老片。
《海上鋼琴師》海報
《海上鋼琴師》由著名意大利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執導,1998年上映即獲好評無數,其精妙的編劇、古典的攝影、唯美的配樂曾分別榮獲意大利金球獎、歐洲電影獎、美國金球獎。
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
2024年11月15日,《海上鋼琴師》4K修復版穿越時光與國界于我國首映,上映三天票房持續位居單日票房前三甲,甚至超越了好萊塢大片《霹靂嬌娃》,足見影迷對經典的喜愛。盡管如此,電影濃厚的文藝氣質與深奧的內涵仍令很多觀眾難以理解。
下面就分析下《海上鋼琴師》到底講得是什么:
|1900背后的隱喻之一:意大利移民潮
首先要提一個大家習慣性的誤區:
由于《海上鋼琴師》有著濃烈的藝術色彩,以至于影迷們喜歡單從藝術的角度來分析《海上鋼琴師》,卻忽略了歷史背景,這其實是不妥的,任何脫離現實的電影作品都很難成為經典,而將幻想與現實不露痕跡的結合,恰恰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
表面看《海上鋼琴師》講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大海上,與世無爭的故事,但卻暗含深刻的時代印記與家國情懷。
比如,影片一開頭便出現這樣的場景:一艘客輪緩緩駛向紐約,當風塵仆仆的乘客們看到遠處的自由女神像后紛紛歡呼;
《海上鋼琴師》劇照
再比如,男主降生在世紀之交,取名為1900——為什么叫這么一個奇怪拗口的名字?很顯然,這是蓄意為之。
了解意大利的歷史就會知道上述兩件事共同指向一個歷史事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意大利移民潮”,這就要簡單談談意大利的歷史。
對于意大利人來講,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是一個動蕩不安的年代。
意大利有著璀璨的文明,尤其古羅馬時代、文藝復興時期,其文化、經濟曾在歐洲各國處于相對領先的地位。但到了十五世紀末,法國和西班牙爭奪亞平寧半島斗爭激化,導致了持續數十年的“意大利戰爭”,使意大利受了比較嚴重的內傷,之后,掀起“意大利復興運動”,直到1870年,才完成統一國家的大業。
長年戰亂使得意大利的資本主義文明發展水平遠遠落后于歐洲其他發達國家,以至于大批居民受不了國內落后的經濟環境而背井離鄉,紛紛移民至美國、阿根廷、加拿大等國,其中移民數量最多的當屬美國,截至1900年,僅美國紐約就有多達二十萬的意大利人。
在異國打拼并非易事,這其中有著太多不為人知的辛酸與血淚。影片開篇便提及這段歷史,明確所處的特殊時代背景,為理解影片提供了線索。
|1900背后的隱喻之二: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質疑
可如果單純地將影片理解為紀念“意大利移民潮”就又錯了,影片的格局遠比想象中宏大,上述事件只是一個引子,影片的矛頭指向的卻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整個動蕩的資本主義世界。
電影開篇反復出現“自由女神像”,但“她”卻隱沒在遠方的霧氣中,若即若離,給人一種不安的感覺,這是一個單純的鏡頭,還是想借此表達什么?
《海上鋼琴師》劇照
若想找到答案,讓我們再看看當時的歷史:
1900年前后,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資本主義經濟得到迅速發展,世界市場大一統。
在這種形勢下,歐美大部分國家的城市迅速發展起來,尤以美國為最,當時的紐約街頭巷尾充斥商業氣息,馬車漸漸被汽車所取代,一片繁榮景象。
二十世紀初美國紐約街頭的繁榮景象
但資本主義的發展直接導致對資源的爭搶,殖民戰爭、經濟危機接踵而至,世界處于水深火熱中。
這就不難理解“自由女神像”的隱喻,暗示著資本主義文明的虛假繁榮,也預示那些前往美國的移民者們慘遭夢碎的悲慘命運。
美國二十世紀經濟危機爆發后的求職者
除了巧妙的隱喻外,影片還通過對話以及精心設計的橋段展現船外世界的動蕩局面,比如:
“爵士樂發明者”杰利·羅爾·莫頓向男主發起挑戰,影片刻意丑化他的形象,讓他身上散發著濃厚的銅臭味兒。
《海上鋼琴師》劇照
有個唱片公司的商人慕名來船上錄制男主的鋼琴曲,揚言將唱片賣到世界各地,讓男主擁有夢寐以求的財富。
《海上鋼琴師》劇照
這兩個人一副奸商嘴臉,實則影射時人追名逐利的社會風氣。再有,就是通過對話,讓我們了解到當時的世界正處在戰亂中。所以,真心佩服導演的獨具匠心,將故事設置在一船之上,但世界卻已盡收眼底。
通過男主的種種反常表現,能看出導演對資本主義文明的質疑:
第一個反常表現:面對“爵士樂發明者”杰利·羅爾·莫頓的挑戰,男主完全不將打敗他當作一回事兒,而是放松地欣賞對方的音樂;
第二個反常表現:男主對唾手可得的財富絲毫不感興趣,寧可違約把唱片送給一見鐘情的女乘客,也不愿同商人合作。
《海上鋼琴師》劇照
還有一個最反常的表現是:
男主從出生開始就沒離開那艘船,內心深處對城市充滿排斥。
有一次,男主為追求愛情終于打算離開客船,可他停留在舷梯上,思考良久,最終卻又返回了船艙——這是電影最經典、也最令人難以理解的一段:明明離開船可以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何卻選擇留下?
是因為懦弱嗎?
答案絕非如此簡單。
《海上鋼琴師》劇照
男主在影片最后有一段意味深長的獨白:
“阻止我腳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見的東西,而是我所無法看見的那些東西。你明白嗎?我看不見的那些,在那個無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東西都有,可唯獨沒有盡頭。”
“那個世界好重,壓在我身上。你甚至不知道它在哪里結束,你難道從來不為自己生活在無窮選擇里而害怕得快崩潰掉嗎?”
“我是在這艘船上出生的,整個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攜帶兩千人。這里有欲望,但不會虛妄到超出船頭和船尾。你可以在有限的鋼琴上表達出無限的快樂,我已經習慣這么生活。”
這段獨白究竟在表達什么?
我認為不能單純從表象來理解,因為這部電影本身就是一個明顯不真實的故事,充滿荒誕的色彩,這點只要是普通人都看得出來:
首先,不可能有人會永遠住在船上而不上岸,尤其在船舶報廢之后,如果鋼琴師不下船,吃什么、喝什么?
可電影沒去表現這些東西——是劇本邏輯有問題嗎?
當然不是!
導演就是希望用這么一個極為荒誕的故事來影射現實,所以,我們不能以正常人的視角來判斷男主的行為動機——“海上鋼琴師”實則隱喻著那個漂泊動蕩的年代,寄托著導演的哀思:對資本主義文明的排斥,對古樸、自由、文藝生活的追求與向往。
《海上鋼琴師》劇照
然而,時代的輪渡絕不會為誰而停止,所以,廢舊的客船最終被引爆,鋼琴家和他的理想世界也最終化為塵埃,沉入無邊無際的大海。
|自由相對論
雖然,影片離我們比較遙遠,且鞭笞的是資本主義文明,但對我們而言也有著可以借鑒的啟迪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在這種形勢下,一方面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足,追逐物質的熱情高漲,但同時忙碌的工作也使人們失去了太多的樂趣,甚至顧不得認真思考生命的意義。
很多人抱怨:生活壓力大,各種不自由,卻不知道“快樂”與“自由”更多是精神層面的。
影片中,鋼琴師雖蝸居在小小的客船上,但他陶醉在熱愛的音樂中,心靈無比快樂而自由,可陸地上那些為欲望綁架的蕓蕓眾生反而沒有這份愜意。
《海上鋼琴師》劇照
所以,不妨學習一下鋼琴師,適當減少一下自己的欲望,在忙碌的生活中偶爾停歇,旅旅游,聽聽音樂,哪怕靜看云卷云舒,只要能為自己營建一個棲息的精神后花園,那便是極為美妙的事情。
你們看懂《海上鋼琴師》了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