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非空非海中,非人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增一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
【第2句】:你眼里的“小人”可能是最值得你同情的人生活中受到別人的侵害、冒犯,該怎樣對待?佛日:貧苦多怨,橫結惡緣;菩薩布施,等念怨親,不念舊惡,不憎惡人。——《八大人覺經》
【第3句】:浮云煮成茶,紅塵吹成雪,一簇煙雨,褪了喧囂,淡了繁華。青絲漫卷,十指纖纖,攜一縷瀟湘夢,嗅一瓣花香,或芊指弄弦;或淺吟低唱;或品茗賞菊,將層層疊疊的心事,泡成云水禪心,存放在紅塵深處,婉約成絲絲柔情。
【第4句】: 多少次壯懷激烈,多少回身心疲倦;多少次流連忘返,多少 回意興闌珊;多少次風中快哉,多少回人后灑淚;多少次江湖笑傲, 多少回獨孤求敗。浩浩乎遠空,荒荒乎油云;霍然乎長嘯,愴然乎涕 下。悲夫,人生百年,石火電光,糾結如斯,豈不悵然。不如平凡, 逍遙而自樂。
【第5句】:【命運在你自己的手中】 別人能夠幫得了你一時,但幫不了你一世,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個 人能真正幫得了你一世,這個人就是你自己。
【第6句】:結人緣、結善緣、結法緣、結佛緣卻有所求,那就是世間的善緣、有漏的善緣;反之,廣結四緣無所求、不著相,無人無我無自無他,那就是無漏的善緣,那就能夠成圣成賢。
【第7句】:學佛修道的意義在于,明白外界境遇只是幻影,如同早上的迷霧,當陽光出來時總會消散,從而很快從不良情緒中走出來,保持寧靜快樂的心境。
【第8句】: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布施時,以慧方便力故,能具足檀那波羅蜜、尸羅波羅蜜、孱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摩訶般若經》卷一,序品
【第9句】:(一)四諦無量善法,彼一切法皆四圣諦所攝,來人四圣諦中,謂四圣諦于一切法最為第一。《中阿含經》卷七,《象跡喻經》
【第10句】:彌陀來帶我回家,他不走在我前面,免得我覺得他走得快,趕不上他的步伐;他也不在我后面,免得我如同受到追趕的逼迫;他與我并肩而行,并以他的手牽著我的手,給我力量,他以我步履的快慢而快慢,我若覺得累了,想在路邊石頭上休息一下,他也停下休息,休息好了就一道前行。
【第11句】:一潭靜水、一朵白云、一聲蟬鳴、一個背影,在云林深處,煙火人間,皆隱藏著淡淡的禪機。
【第12句】:人生難得是歡聚,唯有離別多。千里共禪娟,不怕離別,只怕不想念。但愿,花長好月長圓,你我永不離。
【第13句】: 這里所說的“本來無一物”,并不是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 要善于化解外界帶給我們的壓力與束縛,使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坦蕩。
【第14句】:人的習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須走入人群,和不同習性的人互相磨練、適應,并圓融共處、和睦相待。
【第15句】:以智慧了知緣起之性,無能緣之心亦無所緣之境,故能心無呈礙,度一 切苦厄。諸位習禪者,切莫以為習禪只為求玄妙求靜寂,當有菩薩度眾 之慈悲,方能體證真正之禪慧。
【第16句】:阿彌陀佛有時在外叩我們的心門,讓我們放他進去;有時在內,打開光明殿,請我們人他的寶殿。可憐我們要么如防盜賊一樣,將彌陀拒之門外;要么如游魂游蕩在黑暗荒野,不肯進佛的殿,也是自己把自心流放在心靈殿堂之外。心人不了自己的殿,如人回不到自己的家,如何不痛苦、不孤獨、不流浪?
【第17句】:復有眾生雖種善根,供養三寶,作大福田,取相分別,情執深重,求出輪回,終不能得。《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卷三
【第18句】:禪是在醒覺自在的生活中流露出來的自然,而不是加給生活一些勉強的約束刻意作出來的。——鄭石巖
【第19句】:一切屬他,則名為苦;一切由己,自在安樂。《大般涅槃經》卷十,一切大眾問品
【第20句】:是雖住四禪,而以大悲愿力,不隨禪生者之所住處。是雖住四無量,為化眾生故,而不生于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修四無色定,以大悲故,而不住無色界者之所住處。是雖勤修止觀,為化眾生故,而不證明脫者之所住處。是雖行九次第定,而不厭離欲界受生者之所住處。“四十華嚴”卷三十四
【第21句】:牧牛不放逸,其主獲其福,六牛六年中,展轉六十牛。比丘戒成就,于禪得自在,六根而寂然,六年成六通。《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六,牧牛品
【第22句】:禪是智慧,既存在于人的內心,又存在于一切外在之中。世間法就是佛法,一切現象中皆有禪機。一粒沙中看世界,一朵野花見天堂,處處有佛法,事事含禪機。只要有一顆孩童般單純的心靈,有一雙敏銳的發現的眼睛,就能夠在自然天地世間百態中發現真正的禪。
【第23句】: 可以不仁,但不可以害人;可以寡義,但不可以棄義;可以 薄禮,但不可以無禮;可以弱智,但不可失智;可以少諾,但不可以 背信。這是最起碼的做人底線。做人要有底線,沒有底線容易墮入深 淵。這個底線的標準可以不一樣,但不能沒有,否則人世間豈不到處 是鬼魅,形同地獄?
【第24句】:我們越時常想著沉重的負擔,就越會覺得負擔越沉重。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把心思轉移一下,不再時時關注身上的負擔,就會忽視了它的存在,從而使自己變得輕松。
【第25句】:好名聲不用拒絕,虛名也不要留戀。我們應該努力讓自己的名聲越來越好,以此去影響他人,造福他人,而不是戴著虛偽的面具,沉浸在有名無實的自我滿足之中。
【第26句】:一棵小草,沒有參天大樹的偉岸身軀,卻依然是無限遼闊的草原中不可忽視的一道風景。
【第27句】:善待,有時候,就是一個親切的姿態,就是一種溫和的態度。心胸寬廣,不是指能裝得下幾個自己,而是指可以盛得下多少個他人。旋馬之地,接納他人無數,一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善良的心。善待,本質上就是一種心疼。當然了,一個人,心疼了別人,也會被這個世界心疼。
【第28句】:佛教徒對生病的態度樂觀而積極。因生病而體會到患者的感受,因生病而謹慎惡業,因生病而努力行善,因生病而消除業障,因生病而降低我慢,因生病而生起愛心,因生病而功德增上。生病是一場修行之旅,病越久業障消除越有效,病越重功德增上越迅速。生病是不求而得的助緣,也是不請而到的幸運。
【第29句】: 希望有可見度,我們寧愿相信天上某個閃爍的星星就是自 己;希望靈魂不滅,我們內心深處篤信生命的輪回。現實和虛妄僅僅 隔著一層紙。
【第30句】:善知十八工巧種種技術,并六十二眷屬明論,及內明等,一切凡夫,治內煩惱。亦知世俗治生凡夫,經理資產。“四十華嚴”卷十
【第31句】:修學者三要:一、要有赤子之心——直心是道場。二、要有駱駝的耐力——工作時,要有駱駝般的耐勞和耐力。三、要有獅子的勇猛——努力精進如獅子的威猛。
【第32句】:佛法中的慈,是慈愛眾生并給予快樂;而悲則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并拔除其苦,二者合稱為慈悲。
【第33句】:【天天禪語】幸福與快樂并不在于外境,而在于自己的內心。我們卻忙個不停地向外找找快樂,反而離快樂越來越遙遠。這好比,從前有一個人天生頭上就長出一顆珠寶,但他自己不知道自己頭上有珠寶,也沒人告訴過他這件事,他就不停地往外找找珠寶,最后連自己頭上的珠寶都被強盜取走一般,我們多么的愚癡。
【第34句】:一切眾生命,如電、旋火輪,如乾達婆城,速過不暫停。《正法念處經》卷六十一
【第35句】:人福不可享盡,享盡就無福;苦可受盡,受盡則沒有苦。無論你是家財萬貫的富豪,抑或窮困潦倒的乞丐,都無法預知未來的禍福,所以有福當惜福,有苦當消苦。
【第36句】:沒有數字的代價即為“無量”。不辭勞苦的付出便是“大慈悲”。付出勞力服務,又服務得很歡喜便叫做“喜舍”。——證嚴法師
【第37句】:有人說,人只有在初戀的時候愛的是別人,后來,愛的都是自己。然后為了忘記那個愛過的人,一開始刪除記憶,把所有習慣都格式化。不再去那個地方,不再吃那個果凍,不再喝那種飲料,不再聽那首的歌,不再看那場電影,不再穿那個顏色的衣服,不再說那句口頭禪。
【第38句】:與其被困在苦海中不得解脫,不如快樂地行走在奉獻的修行之路上,善待別人,也就是善待了自己。
【第39句】:【佛心禪語】 學會了感恩,我們的一顆心將會永遠被溫暖籠罩,被甜美滋潤,我們 的生活中不會再有冰雪、沖突、憤怒、戰爭、咒罵,遠離了這些,那我們 就會每天都生活在快樂的國度里。
【第40句】:我們應該把美好的事物與別人一起分享,讓每個人都感受到這種幸福: 即使自己一無所有了,心里也會是幸福的啊,因為這個時候我們才真正擁有 了幸福和快樂的源頭。
【第41句】:真誠源于感恩之心:無論眾生以順緣的方式利益我們,還是以逆緣的方式傷害我們,都會使我們成長、堅強與成就,所以對我們恩德很大,我們對眾生值得真誠。包容源于平等之心:無論任何民族、任何宗教與任何國家,都懷著同一個夢想而共存于同一個世界,地球是一個大家庭,我們應該相互包容、相互與諧。
【第42句】:一依者一切依,上出世間上上第一義依,所謂滅諦。當自燃法燈,自歸己法,莫燃余燈,莫歸余法。《中阿含經》卷十五,《轉輪王經》
【第43句】:佛陀在《三摩地王經》中曾說:“眼耳及鼻非正量,舌身意亦非正量,倘若諸根是正量,圣道為誰為何用。”
【第44句】:當我們明白人生和自我都不是用來戰勝而是用來相處的時,我們就會明白,有些東西并不合理,但必須相信;有些東西并不牢固,但必須依靠。保持一顆平常心,待人會更寬容。有了好的心態,就會遇事多往好處想,就能迅速發現別人的長處,就能夠從心里坦然地接納每一個人。
【第45句】:生與死,此岸與彼岸,短暫與永恒,絕望與希望,有限與無限,都是永恒的矛盾,永恒的命題,科學永遠解不開如此終極的方程式,我們需要一個靈魂安放的地方,需要令心靈寧靜明澈的家園,禪的智慧能給煩亂焦急的心灑下一片清涼,呼喚起我們內心最柔美最博大的情懷,將我們生命安放于此岸即是彼岸的超脫中。
【第46句】:要聽賢德的人說的話,而不是聽與自己關系親密的人說的話。關系親密,但無智慧,有私心,雖然維護我們,往往藏有損害;聽圣賢的話,絕不會有損害。聽到贊嘆要警覺不受,受之即消福;聽到貶損要歡喜承受,受之能避災。
【第47句】:【天天禪語】要看清人生的道理——以布施心轉慳貪,以慈悲心轉嗔恚,以智慧心轉愚癡。
【第48句】:【什么是智慧九】 “心中裝滿自己的看法與想法的人,永遠聽不見別人的心聲。”心總是滿著,這不是宇宙之道。宇宙是空,有空才有包容,所以空是非空,無中生有的道理就在這里。
【第49句】:占便宜的事讓給別人,吃虧的事自己承當,乃上人之象征。宋崗波巴《寶鬘集》
【第50句】:圣人無論怎樣困苦,也不吃來自罪惡的食物;獅子寧可餓著肚子,也不吃惡心的東西。(宋末元初)貢噶堅贊《薩迦格言》
【第51句】:錢財本是身外物,身外之物當然就有聚散的時候;因此,有錢時不必得意,沒錢時也不必悲哀。
【第52句】:付出真情的人,一定能夠得到生活豐厚的回報。懂得行善的人,才能一生快樂無窮。生活就是這樣,當你為別人付出的時候,你的人生也會因你的付出而升華,你得到的是生命的延續和增值。樂善好施就是在播種福因,同樣也可以得到別人的尊敬。
【第53句】: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溫暖,走出或泠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第54句】:所謂職業,是為生活而工作,是被動的辦事;辦公時間按一般上下班打卡,能不遲到早退,公務就算完成。而志業則是沒有上班時間,更沒有下班時刻,雖然不需打卡,卻是分秒善盡義務,一切都出于自愿。
【第55句】:無始輪回以來,我們在自己的生命中,積淀r根深蒂同的相續習氣,是我們不斷陷入煩惱痛苦的生命之流的惡因,也成為了我們獲得解脫的阻礙。若我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缺乏佛法這味甘露妙藥,那我們可能是誤入歧途,充滿迷惑的。就像盲人獨自走在空曠的荒野中一樣,只會迷失方向。
【第56句】: 你不算計別人,別人算計了你怎么辦?懦夫的做法是做阿Q, 大不了是兒子打老子;勇者的做法是黑旋風,打他一頓再說;智者的 做法是諸葛亮,借他一個荊州。凡人沒有好法子,只好一吵二鬧三上 訪,寧可做過,不可錯過。
【第57句】:學人用功,好比將一瓦片拋于深譚,直沉到底為止。(宋)原妙《高峰原妙禪師文案》
【第58句】: 習慣既可以養成,是否也可以克服?理論上可以,實際上可 行。習慣養成是溫水煮青蛙的過程,令人不知不覺;改變習慣則是刻 意為之的過程,要有恒心意志。積習越深,除習越難,要刻意養成好 的習慣,養得愈深愈好;要堅決改變壞的習慣,改得愈徹底愈好。你 可以習慣善良,但決不可以習慣邪惡。
【第59句】:愛無過于己,財無過于谷,光明無過慧,薩羅無過見。《雜阿含經》卷三十六,第1006經
【第60句】:傾蓋如舊,白頭如新。兩鏡相照,不隔纖塵。遍界未嘗示相,毫端普現色身。止猶谷神,動若行云。相見又無事,不來還憶君。——《圓悟佛果禪師文案》
【第61句】:如人見瓶,以無水故空,如是五陰之中,不見有人故空。又如瓶體非實,是假名有,如是五陰之中,不見有五陰故空。(古印度)訶梨跋摩《成實論》卷十四
【第62句】:命運一直藏匿在我們的思想里。許多人走不出人生各個不同階段或大或 小的陰影,并非因為他們天生的個人條件比別人要差多少,而是因為他們沒 有想過要將“陰影紙龍”咬破,也沒有耐心慢慢地找準一個方向,一步步地 向前,直到眼前出現新的洞天。
【第63句】:在生活的點滴里,將一切的起心動念,若能種下善念,我們最終的收獲是幸福的,這便體現出“自己是自己的怙主”的真理,這就是良性循環的力量;在生活的點滴里,將一切的起心動念,若是種下惡念,我們最終的收獲是痛苦的,這更加體現出“自己是自己的敵人”的悲慘結局,這就是惡性循環的結果。
【第64句】: 我們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情緒,就像變幻的天氣。當你覺得悲觀失望的 時候,你所看到的事物都是處在一片陰霾之中;但如果你選擇一種樂觀的 生活態度,你的生命中就會一直充滿陽光。
【第65句】:太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復見有空,諸佛所不化。(古印度)龍樹《中論·破行品》
【第66句】: 你要學會要求自己,不要把眼睛老盯著別人,在利益面前、名譽面 前,在一切好事壞事、吃苦享樂面前,總要先檢點自己、要求自己,吃虧 上當的事我自己去做,有好事讓給別人,這就是修行,這就是慢慢地在淡 化我執,慢慢地在處理我。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自覺的行為。
【第67句】:無論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無論處在什么樣的境地,都要警惕自己的虛榮心。虛榮心是缺乏經驗的年輕人失足的陷阱,做任何事情都要克服虛榮心,人一旦讓虛榮的欲望彌漫在心中,就可能誤入人生的歧途。再說,如果你具備許多的優點,不必炫耀,別人自會發現的。
【第68句】:欲修六度,當凈六根,先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于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于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第69句】:若以斷業因緣力故得解脫者,一切圣人不得解脫,何以故?一切眾生過去本業無始終故,是故我說修圣道時,是道能遮無始終業。《大般涅槃經》卷四十,陳如品
【第70句】:行菩薩行,不顧身命,無能沮壞,發心趣向一切智故。《華嚴經》卷五十四,十地品
【第71句】:理想勾畫得再美,也不如做好眼前的一件小事。做好一件事,便是朝成功邁進了一步。從當下開始,拋卻幻想,腳踏實地,一步步為理想而奮斗。
【第72句】:忠言不必逆耳,良藥也不必苦口。在入際交往中,要學會婉轉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這樣,你的人際關系才會更加和諧。
【第73句】: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于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大乘寶云經》卷五,安樂行品
【第74句】: 古人云: “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 悔字。”
【第75句】:【哲理心語】有一句禪語叫掬水月在手。雖然月亮在蒼天之上,但是如果我們開啟智慧,掬一捧清水,月亮美麗的臉龐就可以出現在掌心之中。人生也是如此,如果能在生命的極點奮力一搏,或許會看到一處全新的景觀。
【第76句】:真理是洞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度化眾生,是不分冤親、不分種族、不分國界,落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
【第77句】: 事情愈急,愈不能匆忙,更不能心亂,一忙一亂,必出漏洞 差錯,倘若因此返工豈不是更慢?事情越緩,越要抓緊,越要掛心, 手一緊,心一掛,緩事就能快辦。急事怕慌,緩事怕忘,一慌一忘, 什么樣的事情最終都可能荒。事情一荒,生活就荒,精神就荒,人生 也跟著荒。
【第78句】:人多迷于尋找奇跡,因而停滯不進;時間再多,路再長,也了無用處,終無昕得。——證嚴法師
【第79句】:恍然間,閑云高飛,繁華散盡。唯有古剎之外,清風搖曳,我依然如故,禪茶依然如故,菊影依然如故,經卷依然如故,暗香依然如故。
【第80句】:感恩是一種善行,我們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間萬物,并且要知恩圖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大智慧。
【第81句】: 一個人懶惰,虛度時光,最終一事無成,都是自己原諒自己 的惡、安慰自己的失、欺騙自己的心造成的。
【第82句】:有人用情絲,有人用名韁,有人用利鎖來綁自己;有人用各種僵化的觀 念來束縛自己,這些都是“妄我”。除了你,沒有人能讓你為情、為名、為 利、為各種觀念所困;但除了你,也沒有人能讓你不再被它們所困。
【第83句】:【禪詩】【第1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第2句】: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總不干。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第3句】: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第4句】: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第84句】:心莫向外求:沒人能替你成功,沒人能替我們成功,只能靠著一雙手,撐起屬于自己的一片天:靠著~雙腳,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第85句】:父母家室居,譬如寄客人。宿命壽以盡,舍故當受新。各追所作行,無際如車輪。《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第86句】:不起凡圣見,不作涅槃解,二邊三際斷。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六祖壇經·機緣品》
【第87句】:塵勞未破,觸境千差。心鑒圓明,絲毫不立。靈光皎皎,獨露現前,今古兩忘,圣凡路絕。到這里始能卷舒自在,應用無虧,出沒往還,人間天上。——《啟霞惠安禪師》
【第88句】:自然語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見的自然界中的標志、特征性語言,即自然萬物的規律性,也即所謂“天道”,是我們眼前真實存在的世界,比如春花秋月,四季更替,冬天候鳥南飛,春天候鳥北遷,這都是千百年來大自然的規律性語言。
【第89句】:為他人付出,不見得立刻就有回報,但最終這種付出的功德會回報到自己身上。如果每個人在愛護自己的同時也去關愛別人,那么最終自己也能得到更好的愛護。一個人時時抱持一顆善心,一顆憫物憫人之心,便能聽到來自善的山谷的回音。而這種回音,遠遠勝過任何物質上的回饋。
【第90句】:如果說世界只有一種顏色,只有一種聲音,那是把山河認作法眼,并沒有穿透祖師佛法的境界。客觀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既有同一性,又有特殊性。只要以積極的心態看待世間萬物,世界每時每刻都很豐富精彩。
【第91句】: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觀普賢菩薩行經》
【第92句】:一個有覺悟了的人,他今天做功德今天就得到,今天持戒或禪修,今天就得到結果,通通都不須等到死后。
【第93句】:又如菩薩見有增上增上宰官,上品暴惡,于諸有情無有慈愍,專行逼惱。菩薩見已,起憐愍心,發生利益安樂意樂,隨力所能,若廢若黜增上等位,由是因緣,于菩薩戒無所違犯,生多功德。《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一
【第94句】:常生大乘善信,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發菩提心,念念不去心。若起一念二乘、外道心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下
【第95句】: 將放不下的徹底放下,因為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你想背的東 西,重得你背不動。背不動就不要強背,強背的結果,既壓垮了自 己,也摔碎了對方。
【第96句】:我們的思想,就如一只杯子,如果里面已經裝滿了水,智慧之水就不能 再注到它的里面了。這個杯子中已經裝滿了的水,就是我們根深蒂固的思維 定勢。而要感悟禪的智慧,必須從這種思維定勢中走出來,清空歸零,打開 自己,這樣才能得到最大的收獲。
【第97句】:能感受煩惱的是誰?能證入佛境的是誰?認為有一個誰的又是誰?在這 個問題上糾結不清的究竟是誰?此時,正是回光返照的機緣,且莫讓疑 情斷失,將疑情一并移到一句話頭上來,什么是無?無!
【第98句】:人生就是不斷的面對,不斷的抉擇。人生,總要繞過那么長的路,走過那么多橋,方能悟得青山綠水的禪悅之境,塵世煙火中,無論怎樣的浮華,也會淹沒在這流年的急景中,走過人生的山高水長,最真最美的,仍是那顆純凈安然的心。
【第99句】:甩手很簡單,堅持幾天可以,堅持幾月也可以,那么堅持幾年、幾十年 呢?是不是絕大多數人就打退堂鼓了呢?我們說成功最簡單,那是因為門檻 很低,每個人都有機會;說成功很難,是因為只有持之以恒,才可能看到成 功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