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中午,我和姑姑都去幫媽媽煮飯,爸爸見了笑著說:“這真是‘七個廚子八個客’啊!”(四川·忠縣)
【第2句】:【 好心不得好報】好心得不到感激,反而落不是。成語:以 怨報德。海外聶華苓《桑青與桃紅》:“你這人!我好心沒好 報!我跑來是想侍候你們兩位小姐過那破吊橋呀!”
【第3句】:【無雨莫種麥】(諺)麥田下種之前如果沒有好雨,底墑不足,種子入土后就長不出壯苗。指麥田底墑好是麥子豐收的先決條件。
【第4句】:【仇人相見,分外眼紅】(諺)分外:格外,特別。仇人相遇,彼此看得格外真切。指仇人之間特別痛恨,一見面誰也不肯放過誰。 也作仇人見仇人,分外眼睛明。 仇人見仇人,眼里起紅云。
【第5句】:【留得住人的身,留不住人的心】(諺)人決意要去時,你能留住他的身,卻留不住他的心。指人心難留。
【第6句】:罐子里養個王八——沒出息;出息不大
【第7句】:敲鑼賣糖——各干各行
【第8句】:【 耳聽是虛,眼見為實】耳聽是別人說的,眼見是親自看的。 強調直接經驗可靠。語序亦可換置。浩然《山水情》:“耳聽 是虛,眼見為實,等我看到真實的了青樹林文案館網,才能定準兒該向你點 頭還是搖頭。”
【第9句】:【賊偷一更,防賊一夜】(諺)指賊人作案是在短時間內的,但提高警惕防賊卻需要長期不懈。 也作“賊偷一更,防賊一宿”。一宿:一整夜。
【第10句】:【千日錛子百日斧】(諺)錛(ben)子:木匠斫削木料的工具。指木匠使用工具,三年才能練好錛子,一百天才能練好斧子。泛指各行業要練好基本功并非易事。
【第11句】:水池里長草——荒塘(唐)
【第12句】:【神不知,鬼不覺】見“人不知,鬼不覺”。
【第13句】:【店大欺客,客大欺店】(諺)指商店資格老,規模大,就往往會慢待顧客;顧客財大氣粗,又往往會刁難商店。 也作“客大壓店,店大壓客”。
【第14句】:媽媽和嬸嬸為了一點兒小事吵了起來。奶奶告訴爸爸,爸爸說:“哪有牙齒不碰舌頭的?妯娌們住在一起,小矛盾總會有的,過兩天就好了。”(陜西·成陽)
【第15句】:我們一家在吃螃蟹。我說:“爸爸,再給我留一只。”爸爸說:“你是好的吃個死,賴的死不吃。”(江蘇·淮陽)
【第16句】:【官不容針,私通車馬】(諺)按官法,連針一樣的違法小事也通不過;若徇私情,像車馬一樣大的非法之舉也能通融。指舊時私情大于公法。
【第17句】:河邊沒青草——不要多嘴驢
【第18句】:【事在人為】(諺)指事情的成敗在于人為的因素,與天命無關。
【第19句】:【過了清明節,插秧不停歇】釋義:清明節: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5日前后。清明一過,就是插秧的大忙季節了。例句:“過了清明節,插秧不停歇”。清明節就在眼前,剛圍起來的海田,今年到底能不能插秧,這不僅關系著全師全盤的工作安排,更重要的將影響著全軍生產計劃的完成啊!
【第20句】:【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釋義:指很不愿意。例句:大阿哥性好游狎,要他靜心讀書,好像牛鼻上穿繩,哪里情愿?
【第21句】:老鼠出門撞著豹——惡心人碰著惡心人
【第22句】:【把舌頭伸直了再說】話斥責人說話不利落,或不在理。類 似的: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 “你該用搟面杖把舌頭搟搟了吧?話內話外,咋這么多彎 兒!”
【第23句】:【一人得道,雞犬飛升】原指宗教修行,功德圓滿。借指某 一人成功,有關的人均得到好處。姚雪垠《李自成》:“這事 一辦成.你就一步登天。你們一家人的日子也馬上苦盡甜 來。古語說得好:一人得道,雞犬飛升。”
【第24句】:【挽歌】現在,人死后在追悼會上放哀樂,古人怎么表達哀悼之情呢?當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來的呢?傳說漢初齊王田橫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喪歌,這便是挽歌的源頭。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到漢武帝時,在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調,其歌詞分別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落,人生一去何時歸!《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從此以后,《薤露》歌就適用于王公貴族,《蒿里》歌就適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著歌之,亦呼為挽歌”。但據研究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們唱挽歌的記錄。比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國伐齊國“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穎達疏說:“蓋以啟殯將虞之歌謂之‘虞殯’。歌者,樂也;喪者,哀也。舊說,挽歌漢初田橫之臣為之,據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見,杜預認為《虞殯》是送葬歌曲,博學的孔穎達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橫之死。只不過到了漢代,國家正式規定挽歌成為喪禮內容,漢武帝時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紀念田橫的《薤露》、《蒿里》。盡管后世挽歌的內容在不斷變換,但挽歌這種形式卻流傳至今。
【第25句】:【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釋義:比喻還有本事更高的人。例句:地球人無能為力的事,竟由f也f門—語道破。真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第26句】:【桃李滿天下】釋義:桃李:比喻所栽培的優秀人才。比喻教育培養的學生多,遍布各地。例句:伍老,你是桃李滿天下,對革命有貢獻的人哪。
【第27句】:村里修公路,需要拆民房,村民們對此眾說不一。爺爺捋了一把胡子說:“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干部。干部都拆了房,咱還有啥說的?”(河南·林州)
【第28句】:【此地無銀三百兩】釋義:古代民間故事:有人把三百兩銀子埋在地里,怕人知道,就在地上插一木板,上寫:“此地無銀三百兩。”比喻想隱瞞、掩蓋,結果更加暴露。例句:劉稻村最后冷笑了笑說:“哼!此地無銀三百兩!請回去吧。”
【第29句】: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四面楚歌:無處逃生
【第30句】:出門戴口罩——嘴上一套
【第31句】:【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諺)相隔千里,民風就不相同;相隔百里,習俗就不一樣。指地域不同,民風民俗就互不相同。
【第32句】:【光聽轆轤把響,不見井在何處】(慣)轆轤:安在井上汲水用的工具。 比喻只聽到些風言風語,未見事實。
【第33句】:【豆腐多了一包水,空話多了無人信】(諺)空話:不實的話。豆腐多了水分就多,空話多了誰也不會相信。指說話要取得人們的信任,就必須實話實說,有根有據。
【第34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釋義:比喻有了成績歸自己,出了差錯怪別人。例句:他覺得,作為一級黨的領導,遇有這種情況,必須給下邊承擔責任,下邊同志,往后才敢大膽工作。不能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
【第35句】:我們錯了一道應用題,李老師為我們又出了一道類似的題,結果,我們第二天交上去后又錯了。老師說:“你們啊,只知道從家到學校的路,卻不認識從學校到家的路啊!”(江西·上饒)
【第36句】:土地廟鉆出閻王爺——蹦出大神仙
【第37句】:我正玩得帶勁,媽媽卻一連幾次催我去寫作業。我沒有理會媽媽,繼續玩兒。媽媽生氣了,大聲喝道:“你不要‘老虎不發怒,就把老虎當山貓’。”(安徽·巢湖)
【第38句】:娃兒們在一塊兒玩,盧二奶總說自家孫子心善要吃虧。王三嬸聽不慣,嘴一撇說:“黃鼠狼只說它娃兒香,刺猬總覺它娃兒光。誰家的娃兒誰看不順溜?”.(河南·南陽)
【第39句】:【 家家賣私酒,不犯是高手】誰都營私舞弊,沒有被抓住,就 算是手段高。清代《憐香伴》:“俗話說得好,家家賣酸酒,不 犯是高手。全要做得干凈。”
【第40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原為歐陽修《醉翁亭記》中的一句話, 今多指另有用意,別有企圖。茅盾《虹》:“但是來聽講的,只 有幾個學生,而且他們還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還不是借此出 來看看夜市罷了。”
【第41句】:【砸飯碗】(慣)比喻失業,沒有了經濟來源。
【第42句】:老天爺的拐棍——天地之別
【第43句】:【鴨子過河——不沾水】(歇)鴨子羽毛有防水的油質物,游小時沾不上水。比喻經歷風險,不受傷害。
【第44句】:【用時不當】當時不用該用時沒有,有了又不一定用得上。 言外之意:還是有準備的好。成語:備而不用。孫犁《風云 初記》:“用時不當,當時不用,多學一樁本領,又不擔什么沉 重。”
【第45句】:踩死螞蟻也要驗尸——過分認真
【第46句】:【吃涼不管酸】(慣)比喻對事情不操心。也比喻不管閑事。
【第47句】:【無記名投票】現在,我國選舉制度規定采用無記名投票方式進行選舉。本來是將寫好的選票輕輕放入投票箱內,為什么非要“投票”呢?原來,“無記名投票”是舶來品,出自意大利語“球”。公元五世紀,古希臘、羅馬在選舉時,人們用“球”代替選票進行投票。投票時選民將小球投入一個特別的箱內,并事先約定球分兩色,白色表示同意,黑色表示反對。 1884年后,美國也采取這種投票方式,但并不限于小球,有時也用蠶豆或玉米粒代替。這種選舉方式,自然要投。后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無記名投票。如今又產生了電子表決器,仍舊叫投票表決。
【第48句】:小林說話總是吞吞吐吐。她媽媽說:“難道你就不能吐字清楚些?嘴里像含著熱茄子似的,難聽死了。”(安徽·肥東)
【第49句】:【魚見餌不見鉤,人見利不見害】(諺)餌(er):誘魚上鉤的鉤頭肉。 魚只見香餌,不會想到因此喪命;人只見錢財,很少顧及背后的陷阱,指眼前的利益會誘發致命的災禍。
【第50句】:【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諺)比喻凡事跟在別人后邊學樣,不如自己去開拓創新。
【第51句】:【爛泥搖樁,越搖越深】(諺)在爛泥里搖動木樁,越搖動木樁陷得越深。比喻做事陷入困境,越掙扎越陷得深,終至于不能自拔。
【第52句】:【四面冒煙,八邊著火】(慣)形容事情緊急。
【第53句】:【手大遮不過天】(諺)手掌再大也不能遮住天。比喻一個人的能力再大也有限。 也作手大不遮天,手大捂不住天。
【第54句】:【嫌人易丑,等人易久】見“等人易得久,嗔人易得丑”。
【第55句】:【老虎吃天,沒法下嘴】釋義:比喻事情大,不知從何處下手。例句:“我們的大計劃是老虎吃天,沒法下嘴。”
【第56句】:【花生剝了殼——好賴算個仁】(歇)仁:花生仁兒,諧“人”。指好歹當個人來使用。
【第57句】:【狐貍就是睡覺,也在磨牙】釋義:比喻壞人時刻都想害人。例句:田文中懷疑地說,“我對這個匯報真要打個問號:這條狐貍怎么能夠老實呢?”“狐貍就是睡覺,也在磨牙!”
【第58句】:姐姐忌妒她的班長,常在家里說人家的不是。爸爸批評她說:“人無十全,瓜無滾圓,不要吹灰塵找芝麻縫,要多看看人家的長處。”(江蘇·海安)
【第59句】:【刀槍入庫,馬放南山】釋義:語出《尚書·武成》,原意是平定大亂之后,刀槍不再用了,過和平生活。現用以比喻不作戒備,解除武裝。例句:周大鐘說:“任務可大了,要發動群眾進行土地改革,形勢逼人,你們可不要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呀。”
【第60句】:大廟里的娘娘——有求必應
【第61句】:因為長得不算好看,我整天悶悶不樂的。媽媽知道了我的心思以后,開導我說:“人美不在貌,美在心腸好。只要你多做對集體對大家有利的事,大家都會喜歡你的。”(廣東·龍門)
【第62句】:【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釋義:不是干某一行的人,就不要干某一行的事。例句:“這個考語還是請你堯翁代擬了吧。‘不是撐船手,休來弄竹竿’,兄弟實實在在有點來不得了。”
【第63句】:搬起石頭打天——辦不到的事
【第64句】:八只缸七只蓋——蓋來蓋去蓋不滿
【第65句】:【房檐滴水不成河】(諺)比喻人的閑言碎語成不了氣候。
【第66句】:【大人不記小人過】釋義:地位高或年長者不跟地位低或年幼者計較。例句:“郭司令,大人不記小人過,我當時,也不曉得,怎么會把那只青銅雙耳壺,朝依擲過去。”
【第67句】:鹽溝子里的水——流到哪里哪里咸(嫌)
【第68句】:鍋邊上的小米——熬出來的
【第69句】:【 讓開大路走兩廂】大路寬廣讓別人走,兩廂狹窄自己走。 胃讓出有利條件。《北京日報》( 1985,2,18):“大興縣‘讓開 大路走兩廂’,以讓出交通、生活都比較方便的地區和讓利 等優惠條件,吸引中央、部隊和市屬單位到大興縣聯營辦 廠,為振興黃村衛星城的經濟、實現工農業總產值提前翻兩 番的目標,打下了牢固的基礎。”
【第70句】:【有藥敷在疼處,有話說在明處】(諺)藥用在疼處,見效快;話說在明處,少懷疑。指有話擺在明處說,不要背后說閑話。也指說話要直截了當,不要吞吞吐吐。
【第71句】:【打強心劑】(慣)強心劑:能使心臟肌肉收縮力量增加、心臟搏動次數減慢,從而改善血液循環的藥物。比喻采取措施使處于困境中的人或集體振作精神,產生擺脫困境的動力。 也作“打強心針”。
【第72句】:【種火又長,拄門又短】(慣)種火:引火。拄門:頂門。用來生火嫌長,用作頂門棍又嫌短。形容人或物不成材料,沒有用。
【第73句】:【拔出蘿卜帶出泥】釋義:比喻事情辦得不利落,不圓滿,或引起了別的麻煩。例句:“你快點去看看吧。”老七伯大喊,“可不能把這事辦砸了,不能離譜,咱們和他們的事。得論個清楚是非,可不能拔出蘿卜帶出泥呵!”
【第74句】:曹操殺華佗——以怨報德
【第75句】:【歪著枕頭睡覺——想偏了心】(歇)本指心臟偏向一邊,轉指人胡思亂想,打錯了主意。含譏諷或責罵意。
【第76句】:【雨過了送傘】(慣)雨下過了才送來用不著的傘。比喻假情假意。
【第77句】:我家才蓋了樓房,可爸爸又要買這買那的。媽媽說:“借的錢還沒還呢,你啊,抱個豬崽養養,弄個心思想想。”(江蘇·泰興)
【第78句】:【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跟好人學好,跟壞人學 壞。類似的:跟著貓虎學咬人/跟著討飯的睡廟門/跟著黃 鼠狼學偷雞。李準《龍馬精神》:“要說也是,常言說:跟著好 人學好人,跟著巫婆下假神。那劉翠香整天跟秀真跑得那 么近,還能對秀真說什么好話。”
【第79句】:【磨面先洗驢】(慣)為了把面磨得又白又凈,磨面前把拉磨的驢子洗得干干凈凈。形容做事情過分講究。
【第80句】:【人不住手,馬不停蹄】一刻不停,繼續前進。又指忙碌。 住手,也說:歇腳。明代《西游記》:“師徒們人不住手,馬不 停蹄,又行了一日一夜,卻又天色晚矣。”
【第81句】:休息休息再說——歇后語
【第82句】:【不怕你銅墻鐵壁,只怕你緊狗健人】釋義:指賊人行竊時,不怕墻壁堅固,就怕看門狗和健壯的漢子。例句:從來做賊的道:“不怕你銅墻鐵壁,只怕你緊狗健人。”早驚動了守門的犬,哰哰著實吠將起來。張泰慌張,抽身前走,那犬一直追將出來。
【第83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釋義:比喻對手再強也會有辦法制伏。例句: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豈可坐視其猖獗,就沒有個贏手。
【第84句】:【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諺)臨上陣打仗才磨槍,縱然磨不鋒利,也能磨得光亮。指平時不下功夫,臨時突擊準備,多少也能頂點事。 也作“臨陣磨槍三分光”。
【第85句】:【久走冰灘,哪有個滑不倒的】(諺)指人常在結冰的灘上走,總不免要滑倒。比喻長時間地干冒險的事,總難免要出意外。
【第86句】:【七次量衣一次裁】(諺)指做衣服要多次量身,量準了再下刀裁剪。 比喻做事要把準備工作做好,謀劃要周到,裁決要果斷。
【第87句】:【搞一言堂】(慣)一言堂:舊時店鋪中掛的匾額,上面寫著“一言堂”三個字,以表示不二價。指領導干部作風不民主,一個人說了算,聽不進群眾意見。
【第88句】:【三魂掉了二魄】形容人害怕,發呆,精神恍惚。類似的:. 失了三魂,喪了七魄。成語:魂不守舍、魂飛魄散。菡子《糾 紛》:“她已經懷了身子了呀!她少不得怨恨自己,怨恨劉 二,每天擔著一筆心事,三魂掉了二魄似的。”
【第89句】:【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慣)比喻沒有親身經歷過,卻看見過,多少了解一些。 也作“沒吃過豬肘,見過豬走”。
【第90句】:【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諺)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足智多謀。三個普通人的智謀,能頂個諸葛亮。指人多出智慧。 也作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 三個縫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人頂個諸葛亮。
【第91句】:【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來巧了不用花時間等,正合適。戴厚 英《人啊人》:“來得早不如來得巧。今天是老許謝媒的日 子。”
【第92句】:【蒙在鼓里】(慣)比喻受蒙蔽,不明真相。 也作蒙在鼓肚里。 蒙到鼓里邊。
【第93句】:【牙齒捉對兒廝打】(慣)形容受凍或極度恐懼時哆嗦得上下牙相叩的樣子。
【第94句】:【墊刀背】(慣)比喻替人去冒風險或代人受過。
【第95句】:【元寶】“元寶”的來歷有兩個說法。一說是古代的銅錢幣名稱。元寶之名首見于五代。據《文獻通考·錢幣》介紹:后晉石敬瑭時期鑄造錢幣,因其年號為“天福”,所以把新鑄的錢幣叫做“天福元寶”。到宋太宗趙光義時期,每逢改元,一般都要鑄造新幣,新幣遂用新年號為“某某元寶”。這在《宋史·食貨志下二·錢幣》有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改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后改元更鑄皆日‘元寶’,而冠以年號。”這是把銅錢稱為“元寶”的來歷。二說元朝忽必烈時期,以國庫銀子鑄成銀錠,作為貨幣流通,叫做“元寶”。這種元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呢?《元史·楊浞傳》說到白銀元寶的來歷。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1266年),朝廷建立總管全國財政的國用司,以楊浞為國用司員外郎,負責主持國庫業務工作。他不僅是財務專家,也是個很細心的管理者。他發現國庫白銀在出入時,有偷拿零碎銀子的現象,為了消除這一弊端,楊浞向朝廷建議把散碎白銀熔化,以五十兩鑄為一錠,銀錠上再鑄“元寶”二字,意為元朝之寶,這樣的大錠銀子偷盜就不容易了。朝廷認為楊浞的建議有理,遂下令熔鑄元寶。所鑄元寶呈馬鞍形狀,兩端圓弧,中間束腰。這就是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元寶”實物。以上兩種說法都能成立。五代“元寶”名稱首次出現,是銅錢的稱謂;元代“元寶”是白銀鑄造的實物元寶,這種元寶始于元代。
【第96句】:【真心對真心,石頭變黃金】(諺)指只要彼此誠心合作,不虛不假,就能克服困難,創造奇跡。
【第97句】:【水火不留情】釋義:水災、火災殘酷無情,給人造成的損失大。例句:飼養員笑嘻嘻地說:“沒事兒。我活這么大年歲了,還不知道水火不留情?你就放心吧!”
【第98句】:哥哥考上大學后,媽媽準備拼死拼活地也讓我考學。鄰居二伯勸道:“隔手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銅,你還是讓他下地干活吧!”(甘肅·鎮原)
【第99句】:開刀不上麻藥——硬干
上一篇:描寫健康的文案-關于健康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