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抖空竹作文寫出怎么抖,有什么感想
我愛抖空竹 今年春節的廟會上,又涌現出了一些傳統玩藝兒,即有爸爸小時候滾過的鐵環,又有爺爺少年時就存在的空竹,他們一個個吸引著我。
只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爺爺抖著十幾個單輪空竹,五彩的空竹在空中劃過一條條弧線,發出清脆悅耳的哨聲。
在征得媽媽同意以后,我用壓歲錢買了一個空竹。
起初,我還不知道空竹該怎么玩,把它放在繩子上一個勁兒的亂抖,空竹也時不時地從繩子上掉下來,摔在地上。
直到第二天早晨,我在花園中玩時,發現了一位老爺爺正在抖著空竹,于是我壯著膽子走上前去對爺爺說:“爺爺,您能教我怎樣抖空竹嗎
”“可以啊
”老爺爺爽快地答應了。
爺爺告訴我,空竹早在三國時期就存在了,而且玩法簡單,只把線往空竹上繞一圈,然后輕輕地抖起來就可以了。
我認真的照著爺爺的方法抖起來,剛開始,它搖搖晃晃,歪啦歪斜,但是我沒有慌,沉住氣,穩住竿,一會就轉勻了。
這時,我放慢速度,有節奏的用力。
我越抖越起勁,漸漸發出陣陣哨聲。
空竹在空中飛快的旋轉著,好像哪咤腳上的風火輪;清脆悅耳地聲音隨著空竹的飛旋,一聲高過一聲,仿佛辛勤的蜜蜂在歡快地歌唱,又仿佛勤勞的人們嘗到了豐收的喜悅,我高興極了
爺爺也抖起了五六個單輪空竹,只見各色的空竹發出各種哨聲,仿佛在天空中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彩虹。
我放下手中的空竹,欣賞著爺爺給我帶來的視覺盛宴。
這小小的空竹抖出了健康,抖出了快樂,同時也抖著全家人的祥和
學習空竹的心得
在近段時間內,我學習了抖空竹這一傳統體育活動,有不少的感慨和體會。
首先,我對空竹的歷史有料了解,它是以竹木為材料制成的玩具,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與空鐘混稱,俗稱響葫蘆;江南又稱之為扯鈴,也有稱之謂天皇皇,包括另一種類似空竹,但是在地上倒置著轉的叫地皇皇。
以北京、天津所產的最為著名。
在圓柱的一端或兩端安上周圍有幾個小孔的圓盒,用繩子抖動圓柱,圓盒便快速旋轉,發出嗡嗡的聲音。
據考證,空竹最早是由陀螺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兒童玩具。
在不同的時間和地域,空竹有不同的名字。
明清以前,人們叫它“空鐘”、在南方有人叫“嗡子”、天津人叫它“風葫蘆”或者“悶葫蘆”、四川人叫它“響簧”、上海人叫它“啞鈴”、山西人叫它“胡敲”、長沙人叫它“天雷公”、臺灣人叫它“扯鈴”、北方人大多叫它“空竹”。
另外,悠悠球的離線花式就是由空竹演變而來的,但兩者有不同之處。
成功與失敗之間的關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在我練習抖空竹的過程中,每一次的進步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幾次失敗的基礎上。
因此我們要想獲得成功,必定會有失敗,正所謂成功是失敗之母。
在我們做事的時候我們應該以平和的態度面對失敗,在失敗面前不自暴自棄、心灰意冷;而應該在失敗中總結教訓,為以后的成功做準備。
第二,我明白了尋求外界幫助的重要性。
在我練習抖空竹的時候,我正是因為通過了網絡和書籍的學習,我才會有可能獲得成功,不然再怎么努力也可能一事無成。
不僅是在學習抖空竹中,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也應該加強與外界的交流,多 向老師、同學請教,而不應該“閉門造車”,與他們不交流,這樣對自己是百害而無一利。
第三,我明白了堅強的重要性。
在我學習抖空竹的過程中,我曾因為幾次失敗而想過放棄。
但是我因為堅持而取得成功。
針對搭背容易脫繩苦練解決方法
【第1句】:轉速不夠,空竹轉動不穩,在翻轉時出現擺動,造成脫繩。
方法是加大這竹轉速,讓速度變快后再進行背溜動作。
【第2句】:抖繩松動,空竹隨繩轉動的軌道失去力量滾動支撐,也會脫繩。
方法是右手注意保持繩不松,順著空竹左轉的勁繃好。
【第3句】:翻轉搭臂時空竹滾動軌道變動,轉體沒有跟上,造成繩的軌道扭曲,轉動的空竹不能沿著原來的軌道運行,而脫繩。
方法是在搭臂的時候,身體向右略,用太極般的順勁,帶動左手臂和向左略轉,在轉動到位時,有一種緩沖的停頓,向寫字的頓筆。
因此,不論我們在做任何事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堅持,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學習抖空竹,我學會了很多道理。
這些道理一定會在我未來的道路上幫助我前進
初學抖空竹的基本要領
【第1句】:身法 抖空竹的身法,是與手、眼、身法、步法結合運用的。
人的身體,分為上、中、下三盤。
上盤包括頭、頸;中盤包括肩、胸、腹身體的軀干部分;下盤是由胯到腳。
身法在這上、中、下三盤中。
身法共有七項要求。
包括:虛領提頂、松肩墜肘、含腹塌腰、松腰養氣、收臀抽胯、裹襠養氣、含胸拔背等。
【第2句】:手法 抖空竹的基本手法共有抖、拉、甩、挑、拋、撈、套、勾、盤、搖等。
每個手法有其明顯的個性,但又都具有共性。
【第3句】:步法 抖空竹是全身性的運動,各種動作的完成,都需要上下肢的協調配合。
基本步法主要有上步、進步、跟步、撤步、跳步、旋轉步等。
●上步:一腳向前邁進一步。
●進步:兩腳交互邁進兩步以上。
●跟步:一腳向前邁一步,另一腳跟著向前邁步。
在抖動過程中調整某些動作的方位時運用較多。
●撤步:一腳后退一步,另一腳隨之后退半步。
●跳步:一腳蹬地跳起,另一腳隨之騰空后落地。
●旋轉步:以一腳為軸心繞身體縱軸向左或右轉動的動作。
如盤絲、轉身拋接。
方法 與步奏
【第1句】:左右升花動作要點:空竹要有一定的轉速才能甩動,不然易絞繩,甩動的力量要適中。
注意事項:動作過程中,右手盡量不要用力協助完成動作。
【第2句】:蜻蜓點水動作要點:揮動手力度適中,線繩松緊適宜。
注意事項:動作過程中,控制好空竹的運動和位置。
【第3句】:高拋動作要點:利用腕力向兩側拉直線繩上拋空竹。
注意事項:接空竹時右竿頭必須對準空竹軸心,拉緊左右線繩。
【第4句】:螞蟻上樹動作要點:空竹要有一定的轉速,借力向上時,線繩拉緊并垂直于地面。
注意事項:動作過程中,右手竿向前繞過空竹軸向下壓動作明顯并連貫。
【第5句】:雙龍戲珠動作要點:兩竿立起時要與地面垂直,利用上抬手臂的力量將空竹向上彈起,接到空竹時利用兩竿頭向內隨即向外撐的動作使空竹上下彈跳。
注意事項:繞線時沿竿拉動,保持空竹的轉速,并且方向正確。
抖空竹的感受
一般退休工人玩的多,老年人當成健身運動。
我是年輕人,玩了半年,接受比較快,比一般老年人玩了一兩年的玩的還好,我一天練兩次 早上和中午。
建議一兩個月多練些基本功。
你可以去空竹網看看
學習抖空竹的方法和步驟以及它的身法、手法、步法。
不知哪一天,一場抖空竹之風傳入我我市,傳入校園,大多孩童都被卷入其中。
剛開始我是看著別人玩,看得時間久了,大概也明白了七八分。
我不禁用我的“磨功”央求媽媽給我買一個空竹。
耶
我的“口才魔法”勝利了。
于是我擁有了一個我的最愛——空竹。
我的空竹是天然的竹制做的,形狀是一個細軸的兩邊嵌著碗狀的空竹。
其型號、功能、質地不是空竹族最好的,也不是最差的,占中等吧。
它紅紅的外殼,還有幾個哨口,是帶響的,玩起來很帶勁兒,無論是轉動還是拋向空中,那口哨聲總是那么動聽,好像是千百個人為我鼓勁、加油。
那兩根牽著空竹線的塑料棒是黑色的,是一對兒長相一模一樣的親兄弟,各自的上面貼了一個膠帶,就像一面小小的旗幟。
那繩兒,白得就像一根長長的米線。
玩的時候就是舞動小棒,由這兩條線帶動空竹自由轉動。
我對這個新玩意兒的玩趣很高,每天中午放學,就會興沖沖地跑回家,拿起那個可愛的空竹,玩起來。
記得還是剛開始,我不會玩。
兩手攥著小棒我抖了幾下,空竹就滾落下去了,仿佛我不是它的主人,和我離心離德。
我想這也是自然的,混熟了就好了。
可是接下來我玩了無數次它總是和我過不去,心里又急又惱。
想:老虎不發威,你當我是病貓呀
于是我又玩起來,放開了手腳,不再拘謹,果然動作協調起來,空竹好像格外聽話,花樣多起來:滾動、催眠、上拋、翻身過海……真是得心應手,此時的空竹就像我的訓練有素的小寵物那么聽話。
我越發地喜歡上它了,應了“情有獨鐘”這個詞兒。
直覺得自己天賦很高用不到一天就學會了。
接著又會了幾個小花樣。
真是老天有眼,竟然讓我有了展示的機會。
那天有著“姜女俠”雅號的同學姜漫雪將她珍藏多天的空竹拿出來玩,想和我一比高下,看了我的“表演”她羨慕得不得了。
當下向我拜師學藝。
她的真誠、虛心也引來了一些空竹的愛好者,他們是我的好友邢凱明、孫宏越等,大家在一起玩,各自的空竹式樣不同,大小不一,雖沒有我的空竹的傷多,但是也是傷痕累累,看得出在練習空竹中都是下了一番苦功的
同學們各個出手,讓“姜女俠”大飽眼福。
我們也稱贊個不停。
特別是空竹王邢哥的雜技似的表演讓大家叫絕。
抖空竹真是快樂無極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