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在現實認知觀的基礎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性現象。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側重于事件發展過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毛爺爺的故事100字匯編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毛爺爺的故事100字1
1952年,河北遵化西鋪村33歲的農民王國藩聯合村里最窮的23名農民成立了初級合作社。
在辦社之初,他們只能在業余時間上山砍柴,換錢買一些簡單的農具。社會上唯一的驢,還有1/4的使用權,屬于沒有入社的農民。
這家三條驢腿的窮棒子合作社,第二年發展到83戶,糧食畝產從100斤增長到了300多斤,王國藩合作社的名氣越來越大。
? ? ? 毛主席知道這件事后,在1955年親自編寫的《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里,說:“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
? ? ? 1955年,農業合作化運動進入了高潮。看到幾億農民走向合會化道路,毛主席很高興,甚至比1949年建國時還高興,因為他覺得這件事情使中國“發生了一個根本的變化”。
1957年,王國藩被評為首屆全國勞動模范,受到毛主席的10次接見,8次握手,成了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
毛爺爺的故事100字2
?7月8日,韶山毛澤東故居南岸私塾。當天,“青年毛澤東之路紀行”湖南日報聯合知名網媒大型聯合采訪團走進韶山市。
7月8日,韶山。攝氏37度。艷陽高照,游人如織。
由湖南日報組織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青年毛澤東之路紀行”大型聯合采訪活動第一站從這里開始。
我們踏入韶山這塊紅色熱土,在高速公路出口、韶山景區,不時可以看到懸掛著“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的橫幅。
中午11時20分,采訪團來到主席銅像廣場給主席敬獻了花圈。
我們一邊聽專家解說,一邊參觀主席故居。行走在毛主席曾經走過的紅土地上,我們的思緒飛越到103年前,仿佛看到一位躊躇滿志,胸懷天下的熱血青年,他,就是青年毛澤東。
84歲的蘇小波,曾任韶山市委宣傳部部長、市人大常委會主任,他給我們講起了少年毛澤東的故事。
蘇老說,少年毛澤東自學能力很強。啟蒙先生鄒春培一次對毛澤東的母親說,“石三伢子讀書很特別,竟不要我‘點書’,我也難不倒他。”原來,少年毛澤東學會了查《康熙字典》,通過字典早把那些書學會了。因此,同學們給毛澤東取了個外號——“省先生”,即毛澤東讀書省了先生“點”。蘇老還給我們講了少年毛澤東勤奮思考、勤勞勇敢、富有抗爭精神的故事。在蘇小波老人的講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形象生動,真實可愛的少年毛澤東形象。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是毛澤東去“東山”前,留給父親的一首詩。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澤東挑著簡單的行李,懷著從未有過的激動心情離開了家鄉,離開了養育他17年的韶山沖,心中豪情萬丈。臨行前,他揮筆改寫了日本人的一首詩,夾在父親每天必看的賬本里。就這樣,毛澤東踏上了“東山”之路,也踏上了實現志向之路。
蘇小波說,青年毛澤東改寫這首詩,是其心態志向的真實流露。從中,人們已經看到了一個胸懷不凡志向,聰慧、倔強、有著過人的記憶力和頑強毅力的毛澤東,正邁向他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
有志者事竟成。因為毛澤東從小懷揣救國救民的夢想,心系貧苦大眾,這位從韶山沖里走出來的農民的兒子,改變了占人類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國人的命運,也改變了20世紀下半葉整個世界的格局。
蘇小波和毛主席見過一次面,握過一次手,合過兩次影。談起那次見面,蘇老記憶猶新。他說,1959年6月26日,一大早他就來到故居去等主席,沒想到主席先到他父母墳上去了。等他上完墳回來,故居路上兩邊都站滿了鄉親們。主席一一握手,隨后還和大家一起合影。蘇老對主席的調查研究之風印象最深,他清楚地記得主席當時在松山座談時對鄉親們說,“今天我來了,有什么問題盡管說出來,我要聽實話。”
“聽實話”!這就是一代偉人的心胸,“聽實話”!這才是共產黨人的風格!
從層巒疊嶂的韶山沖到舉世矚目的天安門廣場,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偉人一生的足跡。至今年9月9日,毛澤東已經離開我們37年了。令人欣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雄才大略和偉大之處愈加清晰并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深刻認識。毛澤東改變的不僅僅是一個時代的進程,而且還改變了一代人的思想。其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核心思想,正在影響許許多多的中國人。
一位始終不忘人民,不忘群眾的人,人民是永遠不會忘記他的。
今年是毛主席誕辰120周年,韶山旅游格外“火爆”。僅2月10日,大年初一那天,全國各地就有6萬多游客冒著寒風冷雨先后來到韶山毛澤東廣場,站在毛澤東同志銅像前,給毛主席拜年。
韶山的神圣,不僅因為它的歷史遠可追虞舜,近代出了個毛澤東,更因為它總是能夠催生追求變革和新生的人類精神,激勵人們不斷前行。
毛爺爺的故事100字3
一代偉人毛澤東意志如鋼,平時不輕易流淚。即便愛子毛岸英在朝鮮戰場光榮犧牲,他也未在公開場合落淚。然而,在那漫漫長征路上,毛澤東卻數次流下熱淚。
烏江南岸,毛澤東揮淚送衣給“干人”
1934年年底湘江血戰后,中央紅軍主力損失過半。在危急時刻,毛澤東力挽狂瀾,指揮主力紅軍避實擊虛,向敵人兵力空虛的貴州開進。
紅軍進入貴州后發現這里的窮人特別貧困,被形象地稱為“干人”,因為他們的血汗已被各種苛捐雜稅榨得一干二凈。所以,紅軍所到之處,到處都是向他們求乞的“干人”。這些“干人”一個個衣不蔽體,骨瘦如柴。此情此景震撼了每個紅軍指戰員,許多人不禁掉下了眼淚。
在紅軍路過烏江南岸的劍河縣時,人們看到,一位60多歲的老婆婆和她的小孫子寒冬里仍穿著補丁摞補丁的單衣,奄奄一息地倒在路旁。紅軍指戰員們立即圍了上來。此時,毛澤東從后面走來,見前面圍著很多人,急忙問發生了什么事。一位紅軍戰士答道:“老媽媽說,她家一年收的糧食全被地主搶光了,她兒子前幾天也被國民黨抓了壯丁。她沒有活路,只好和小孫子四處討吃的。”聽到這兒,毛澤東已是熱淚盈眶。
他當即脫下身上的毛線衣,又叫警衛員拿了兩袋干糧,連同毛線衣一起送給老婆婆。他蹲下來,親切地對這位絕望的老人說:“老人家,你記住,我們是紅軍,紅軍是‘干人’的隊伍。”穿上毛線衣的老人感動地直點頭,嘴里連聲念叨:“紅軍,紅軍……”領著她的小孫子,顫巍巍地走了。
云貴交界,毛澤東險失妻子賀子珍
遵義會議后,毛澤東率紅軍成功地四渡赤水,又揮師南渡烏江,威逼貴陽,日夜兼程,很快來到滇黔交界的盤縣境內,再往前走,就將進入云南省境。只要北渡金沙,紅軍就可以突破敵軍的重重包圍、扭轉被動局面了。就在這時,一場意想不到的災禍降臨到他的妻子賀子珍頭上。
1935年4月23日,紅軍總衛生部休養連來到盤縣一個普通的小山村。中午時分,天空響起了嗡嗡的飛機聲,警衛員吳吉清急忙讓賀子珍隱蔽,但她不顧個人安危,組織安排傷員隱蔽。就在這時,敵機投下了炸彈。賀子珍頭上、胸脯上、臂膀上,到處鮮血涔涔,倒在血泊中。經醫生檢查,發現她身上17處負傷。賀子珍蘇醒后,對大家說:“我負傷的事請你們暫時不要告訴主席。他在前線指揮作戰很忙,不要再分他的心。請你們把我寄放在附近老百姓家里,將來革命勝利了再見面……”說完,又昏迷過去。
目睹此狀,大家十分難過,特別是毛澤東專門派來負責照顧賀子珍的警衛員吳吉清焦急地問:“怎么辦?怎么辦?”戰友們一面急忙把血泊中的賀子珍抬上擔架,一面急派騎兵飛奔紅軍總部,通知毛澤東。
不一會,村外傳來急促的馬蹄聲。身披大衣、一臉風塵的毛澤東一跳下馬,就快步走到賀子珍的身旁,彎下腰仔細端詳著不省人事的妻子,拉著她的手連呼:“子珍!子珍!……”想著妻子在革命中經歷的種種磨難,這位叱咤風云的紅軍統帥不禁輕輕捧著賀子珍的頭,抽泣起來。
二郎山旁,毛澤東慟哭警衛班長胡昌保
毛澤東在指揮紅軍飛渡天險大渡河后,于1935年6月上旬的一天,親率軍委縱隊翻越二郎山附近的甘竹山。他和警衛員一起艱難地往山上爬。途中,毛澤東不時地講故事和笑話,逗得大家直笑。走到半山腰的開闊地時,他說:“歇歇腳吧!”說著,就在一塊光溜溜的石頭上坐了下來,大家也圍著他坐下。
正在說笑之際,忽然,毛澤東的警衛班長胡昌保擺手示意大家停下。這時,大家才聽清頭頂上響起了嗡嗡的馬達聲,抬頭一看,從東南方向來了幾架敵機。毛澤東急忙讓大家隱蔽,可來不及了。人們還沒來得及跑開,敵機便俯沖下來,扔下了幾顆炸彈。呼嘯的炸彈成群落地開花,爆炸聲震耳欲聾。其中一顆炸彈落在離毛澤東很近的地方。眼疾手快的警衛班長胡昌保大喊一聲“主席———”,隨即猛地向毛澤東撲去,趁勢將他推向一邊。瞬間,毛澤東剛剛休息的地方騰起了煙柱。大家不顧一切地圍了過來,只見胡昌保雙眼緊閉,渾身是血,倒在地上。所幸,毛澤東沒有受傷。滿身塵土的毛澤東蹲在胡昌保身旁,一邊用手撫摸著他的頭,一邊輕輕地呼喚著:“小胡,昌保同志……”在毛澤東的呼喚下,胡昌保緩緩地蘇醒過來。他微微睜開雙眼,看到毛主席就在身邊,忙問:“主席,您受傷沒有?”“沒有,小胡,我很好!”胡昌保臉上露出放心的笑容。毛澤東連忙喊衛生員給胡昌保包扎。
“主席,我不行了……還是留給……”“昌保,你會好的!”毛澤東哽咽地說。
胡昌保躺在毛澤東的懷里,望著圍在身旁的警衛班戰友們,緩緩而吃力地說:“同志們,不要難過!你們替我保衛好主席吧!”
胡昌保看著大家,然后慢慢地閉上眼睛,頭一歪,倒在了毛澤東的懷中。
毛澤東把胡昌保輕輕放下,叫人取來一條毛毯,蓋在烈士遺體上。面對為保護自己而犧牲的戰士,他再也抑制不住悲痛,淚水從寬闊的臉頰上不停地流下來。
陜北吳起鎮,毛澤東痛哭紅軍子弟兵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率先到達陜北吳起鎮。為迎接新的偉大斗爭,中共中央召開了一次團以上干部會議。毛澤東代表黨中央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毛澤東走上講臺,首先看了看在座的紅軍將士們。目睹眼前這些衣衫襤褸、憔悴疲憊、面黃肌瘦的紅軍干部,他又一次情不自禁地流出了悲喜交加的淚水。他含淚說道:“我們雖然丟掉了中央根據地,遭到了失敗,但到了陜北,畢竟還是勝利了!我們的隊伍少了許多人,損失是慘重的。但走過來的同志經過千錘百煉,都是革命的種子!我們的事業是偉大的,前途是光明的。現在我們要從頭做起!……”
毛澤東是意志如鋼的革命偉人,平時輕易不流淚,當著如此眾多的人流淚還從來沒有過,而這次,這么多紅軍干部看到了毛澤東這么傷心地流淚。
毛爺爺的故事100字4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是啊,年少的時光美好且短暫,如果不在最好的年華做最有意義的事,那青春才是真的被辜負了。韶華不為少年留,沒有人可以永遠年少。正因如此,童年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寶貴也最值得珍藏的記憶。不如我們一起穿越回過去,“看一看”年少青春的偉人們在做什么,聽一聽他們都有哪些童年的故事。
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縣的毛澤東,是地地道道農民的兒子。
祖父毛翼臣,名恩普,是個老實厚道的農民。1878年與哥哥毛德臣分家,從韶山東搬到了韶山沖的上南岸,建了五間茅草屋。他的一生都為貧窮所困,后來連祖上留下的部分田產也都典當出去了。
父親毛順生,名貽昌,1870年生。與祖輩不同的是,他上過幾年私塾,還在湘軍中當過幾年兵,很有些見識。毛順生善持家務又勤于勞作,很快就贖回了父親典當出去的田產,并新置了一些水田。他還在原有房基上十多間瓦房,這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毛澤東故居”的樣子。
母親文七妹,原名文素勤,湘鄉縣唐家坨(后改為棠佳閣)人。文氏勤勞、勇敢、賢惠,遇有災荒之年,她總會送些米面給貧苦鄉鄰。后來,毛澤東在談到母親時說:“世界上共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親就是這后一種人。”
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他的這個習慣也是從童年時養成的。在私塾讀書的前兩年,他就從《三字經》讀起,漸至《百家姓》《論語》《孟子》《詩經》等經典。毛澤東讀書時特殊的習慣,那就是讀書從不讀出聲音來。當時的塾師鄒培春要給他“點書(圈點書籍)”,他說,您老人家不要點,省得費累。塾師說你特地來讀書,不點讀怎么行呢。毛澤東笑了笑說,您不要點,我都能背下來。先生這才知道原來自己沒有點的書,他也可以讀懂看會——好學的毛澤東一直在通過翻閱《康熙字典》自學。韶山毛澤東紀念館至今還保存著毛澤東小時候讀過的《詩經》和《論語》。
在讀完六年的私塾后,父親就讓毛澤東回鄉務農了。白天時,他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間勞動,晚上替父親記賬。在繁忙的勞作之余,他抽出一切時間來讀書,不知疲倦地汲取著書籍帶來的力量和養分。童年的秉燭夜讀,養成了毛澤東一生手不釋卷的閱讀習慣。
有一天,一個問題突然跳入毛澤東的腦海中,令他困擾不已:中國傳統的小說主要人物大都是帝王將相或者才子佳人,極少見之有以農民為主角的。經過一番認真深入的思考,他終于想通了——原來這些小說頌揚的都是那些統治階層的人,他們是不必種地的。因此,主角的光環怎能落到這些辛勞的下層勞動人民的頭上呢?!
毛澤東與文家表兄文運昌最是相投。文運昌長毛澤東9歲,在毛澤東輟學務農時,正是他勸說表弟去湘鄉東山高等小學堂讀書,又將自己早已讀過的《盛世危言》《新民叢報》等,推薦給表弟毛澤東。正是這兩本書刊,拓寬了少年毛澤東的視野,他后來說:“這些書刊我讀了又讀,直到可以背出來。那時我崇拜康有為和梁啟超,也非常感謝我的表兄,我當時認為他是進步的。”閱讀這些進步書刊,再加上自己對社會不公平現象的思考,更加堅定了少年毛澤東要為天下窮苦大眾謀福祉的決心。
上一篇:最新世界讀書日活動倡議書 世界讀書日活動倡議書幼兒園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