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指冬瓜說葫蘆】(慣)比喻表面上說這個人,實際上說的是那個人。
【第2句】:【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諺)在家孝敬父母,這就是最神圣的行為,何必再到遠地去燒香拜佛。指行善事就在眼前,舍近求遠沒有必要。
【第3句】:【光聽轆轤把響,不見井在何處】(慣)轆轤:安在井上汲水用的工具。 比喻只聽到些風言風語,未見事實。
【第4句】:謝安做宰相——東山再起
【第5句】:光說駱駝,不說螞蟻——凈揀大的說
【第6句】:—吊錢放在門檻上一—里外半吊子(外行)
【第7句】:三張紙畫個驢頭——好大的臉面
【第8句】:【上梁不正下梁歪】(諺)上梁:房屋建筑的主梁。下梁:主梁下面的分支短梁。上梁如果不端正,下梁必定歪斜。比喻上層人物做事失體,下屬勢必效尤。 也作上梁不正下梁差。 上梁不正,下梁參差。參差:不齊整。
【第9句】:【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諺)喝上水的人不要忘記挖井人的恩情。 泛指人在享受生活時不能忘記開創人的功勞。 也作“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10句】:【吃柳條拉雞籠——肚子里編】(歇)編:本指編織、編制,轉指編造、捏造。指某事是有人編造或存心捏造出來的。
【第11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諺)你能敬我一尺,我就會還你一丈。 指你對我好,我定會對你更好。舊時江湖藝人表示講義氣的常語。 也作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 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
【第12句】:螞蟥的身子一軟骨頭
【第13句】:【 吃過河豚,百樣無味】河豚味美。謂見過大世面,對一般 事就看得淡了。清代《孽海花》:“俗話說得好:吃過河豚,百 樣無味了。若是做了上海道,也是百官無味了。”
【第14句】:我家的地與王叔叔家的地緊挨著。每年耕田的時候,他總是把我家的田埂犁走一點,弄得田埂越來越窄了。媽媽無可奈何地說:“這真是種田種得刁,田埂走得貓。”(河南·信陽)
【第15句】:【里外不是人】(慣)指把所有的人都得罪了。
【第16句】:人行影子走——寸步不離
【第17句】:標點符號的位置——字里行間
【第18句】:【趕集走親戚——順便】(歇)趕集:到集市上去買賣貨物。指乘做某事的方便做了另一件事。
【第19句】:【愛叫的麻雀不長肉】(諺)比喻輕浮而不務實的人,不會有什么作為。
【第20句】:【拔出膿來,才是好膏藥】(諺)膏藥:一種膠狀的外用中藥。指能把膿血從患處吸出的膏藥才算好膏藥。比喻能解決最棘手的問題的,才是好辦法。
【第21句】:【娘】“娘”是對母親的稱呼。但“娘”字產生時,卻不是指母親。南朝蕭齊的《玉篇》解釋說:“娘,女良切,少女之號。”當時該字并非母親的代稱,而是指年輕女子。作為母親的稱謂,當時習用“孃”字。“娘”、“孃”讀音相同。清代著名學者段玉裁指出:“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斷無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意思是在當時,人們把“娘”、“孃”二字區分得非常嚴格,沒有用“娘”字作為母親代稱的。考察唐代小說詩詞,確實如此。“娘”字基本上用于年輕女子的名字,如武媚娘、杜十娘、謝秋娘等。或者用“娘子”等作為年輕女子的泛稱。涉及母親代稱,則用“孃”字。如杜甫《兵車行》:“耶孃妻子走相送。” 不過,由于“娘”、“孃”兩字發音相同,后來人們逐漸用“娘”字代指母親了。到了明清時期,甚至超過“孃”的用法。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漢字進行簡化改革,干脆用“娘”字取代“孃”字,“娘”字代指年輕女子的意思便廢棄不用了。但“姑娘”仍舊指年輕女子,應是古意的延續。
【第22句】:【筷子】“筷子”是中國的特產,是古人的發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筷子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領域獨領風騷,筷子使用的靈活性和效果,令老外們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時候,我國就已有使用筷子的習慣了。筷子,原稱“箸”,它的異體字是“筋”。今天還有這種稱呼,如民諺里的“人廚需洗手,舉箸勿多言”。為什么“箸”后來又改稱“筷子”呢?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筷子”這一稱呼起源于江蘇一帶。那里是江南水鄉,人們以船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諱很多,如坐船不能說“翻”字。也忌諱“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諧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時不吉利之語,于是就改“箸”為“筷”,用于隱喻船走得快。
【第23句】:【走后門】(慣)比喻利用私人關系或行賄等不正當手段達到個人目的。
【第24句】:半山坡上彎腰樹一一直不得(值不得)
【第25句】:【若說錢,便無緣】(諺)如果提起借錢,再好再親的關系都會沖淡,甚而至于決裂。指錢財是很敏感的東西,它關涉人情冷暖。 也作提起錢,便無緣。 說著錢,便無緣。
【第26句】:【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慣)舊時商家招攬顧客的常用語,表示本店經銷的商品,為別處所無。比喻獨一無二或惟我獨尊。 也作只此一家,并無分店。 只此一家,別無它店。 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第27句】:【過五關斬六將】釋義:《三國演義》記載:蜀國大將關羽連闖了東嶺關等五個關口,殺掉了不許他通過的守將孔秀等六人。比喻過去值得驕傲和稱贊的英雄業績。也比喻克服了重重困難。例句:席間談話大都是追溯往事,三個人凈說“過五關斬六將”的光彩事,對他們互相傾軋、不歡離別的丑行只字不談。
【第28句】:心里生起一盆火——渾身熱乎乎
【第29句】:高梁地里打陽傘——難頂難撐
【第30句】:【騎著馬,好找馬】一方面保留,一方面再選擇。蔣子龍 《喬廠長上任記》:“有人在一個單位玩不轉了就托人找關 系,一走了之。這就助長干部身在曹營心在漢,騎著馬找 馬。”
【第31句】:公雞害嗓子——不能啼(提)了
【第32句】:大年三十盼月亮——癡心妄想
【第33句】:【黃杏熬北瓜——一色貨】(歇)一色:本指黃杏和北瓜一起熬時顏色相同,轉指全都一樣。指一伙人都是同一類型的壞人。常含譏諷意味。
【第34句】:【獨虎好擒,眾怒難犯】(諺)指要捉住一只虎還比較容易,引起了眾人的憤怒就難辦了。
【第35句】:【和尚腦袋——一溜凈光】(歇)形容光光的,什么也沒有。
【第36句】:【餓雞不怕打】被逼反抗。臺灣《吳濁流小說選》:“這就是 弱者的抵抗方法,所謂餓雞不怕打。餓雞任憑怎樣去打它, 還是要偷東西吃的;饑餓的人也一樣,他們對任何人都無所 畏懼。”
【第37句】:【扼死在搖籃里】原指殺害幼兒,借指扼殺新生事物。余 杰《火與冰》:“無數有文學天賦的孩子被扼殺在搖籃中,從 而終身與文學絕緣。”
【第38句】:【紅顏多薄命】(諺)紅顏:美貌女子。薄命:命運不好。指舊時的美貌女子往往遭受厄運。 也作紅顏自古多薄命。 自古紅顏多薄命。
【第39句】:導火線上拴炸藥——觸即發
【第40句】:【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洋號】(諺)指新兵沒有實踐經驗,聽到大炮聲就會驚慌失神;老兵最怕沖鋒號聲,知道號聲就是命令,不得違抗。
【第41句】:【車走車路,馬走馬路】(諺)車和馬各走各的路,互不碰撞。比喻人事上各行其是,互不相干。也比喻做事各有各的門路。
【第42句】:老鼠出門撞著豹——惡心人碰著惡心人
【第43句】:【天下烏鴉一般黑】黑,表示丑惡。比喻壞人壞事到處都 一樣。丁玲《水》:“老子走過好幾省,年輕時候,抬過轎,吃 過糧,看得多了,處處的老鴰一般黑,哪里種田的人有好日 子過?”
【第44句】:雙手舉過頭——超額
【第45句】:有一天,爸爸在笨手笨腳地釘上衣的扣子。突然,只聽爸爸“哎喲”一聲:“扎死我了。”在一旁做家務的媽媽風趣地說:“棍不打好人,針不扎巧人。”(山東·棗莊)
【第46句】:依靠群眾,如魚得水;脫離群眾,如樹斷根。
【第47句】:【一槌敲響了悶鼓】(慣)比喻一句話使人頓時明白。
【第48句】:【啞子吃黃連——苦在心頭】(歇)苦:本指味苦,轉指痛苦、苦楚。指把苦痛埋在心里,不向人訴說。 也作啞子吃黃連——在心里苦。 啞子吃黃連——苦在心里。
【第49句】:【是藥能治病,當今無死人】(諺)如果說,只要是藥就能把病治好,世上就沒有死人了。指服藥不能包治百病。
【第50句】:【牽動荷花帶動藕】事物有聯系。類似的:索著藤瓜要動。 《人民日報》(1982,8,10):“牽動荷花帶動藕,生動地說明了 事物的有機聯系。”
【第51句】:【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諺)指知道滿足就能永遠保持快樂,能夠忍讓就能永遠保持安寧。 也作知足心長樂,能忍身自安。 知足身常樂,能忍心自安。
【第52句】:搟面杖插到雞窩里——搗蛋
【第53句】:【貴人多忘事】(諺)原指地位高權勢大的人最容易忘卻故舊的交情,后泛指人善忘。也用作對人健忘的安慰或戲謔語。 也作貴人多健忘。 貴人愛忘事。
【第54句】:【笨人有笨福】(慣)笨的人自有他的福氣。多指意外得來好處。
【第55句】:兩棵苦瓜一根藤——苦在一塊了
【第56句】:【鴨子不吃癟稻——肚里有食】(歇)癟:不飽滿。指人不吃差一些的食物,是因為肚子不餓。
【第57句】:入市烏龜——得縮頭時且縮頭
【第58句】:有一次,李叔叔叫他兒子小舟做一件小事,小舟眉頭一皺,不愿干,走了。李叔叔說:“牛腦煮不爛,得多燒二斤炭。”(陜西·靖邊)
【第59句】:【 一咒十年旺】指一種逆反心理,從吉利的方面去對待惡 言惡語。明代《醒世姻緣傳》:“沒賬!叫他咒去!一咒十年 旺,神鬼不敢傍!”
【第60句】:【一竿子插到底】釋義:比喻說話或做事一直貫徹到底。“插”又作“扎”、“捅”、“撐”。例句:不論大小事,一言既出,便唯恐落空,要一竿子插到底,必求落實。
【第61句】:寫文章怕落筆——肚里沒貨
【第62句】:【打夾帳】(慣)指交易中,中間人暗地里索要財物。
【第63句】:【臉丑怪不著鏡子】指自己不好,不能埋怨別人。袁靜孔 厥《新兒女英雄傳》:“得了,你別胡說吧。臉丑怪不著鏡子。 牛大水不是那樣的人。”
【第64句】:伯父下崗了,找不到合適的工作,爸爸整天為他擔憂。爺爺說:“只要肯做牛,就不怕沒田耕。”(河南·內鄉)
【第65句】:【給力】“給力”一詞,意思是很有幫助、很有作用,很得力。在實際使用中也可以加一個否定前綴,如“不給力”,表示某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 “給力”原屬網絡語言,最早出現于日本搞笑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它從網絡到社會應用是在2010年11月10日,一向以嚴肅和嚴謹著稱的《人民日報》竟以《江蘇給力“文化強省”》為頭版頭條標題,立刻引發如潮熱議。文章介紹了江蘇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華麗轉變。如此給力的標題,被細心的網友發現并截圖發布在微博上后,引發了強力圍觀,網友們紛紛大呼“標題給力”,與年輕人接軌。網友們笑了,正規媒體開始接納網絡語言。自此,“給力”一詞頻繁出現,并被人們接受。
【第66句】:【有意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想要,達不到目的;沒 想要,倒輕易地得到了。事與愿違,出乎所料。臺灣李敖 《笑傲五十年》:“受苦受難的中國人,禁不住老天爺一再開 玩笑,最后喟然長嘆——有意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 蔭。聽其自然了,認命了。”
【第67句】:【話到舌尖】留半句說話時應該有所警惕。張孟良《兒女 風塵記》:“話到舌尖留半句,轉過話頭對天寶說:走吧,走 吧!到家里吃飯去,還等什么?”
【第68句】:看著弟弟的作文本,叔叔笑著說:“作文寫得倒不錯,但怎么像是石灰漿寫文章,盡是‘白字’啊!”(云南·昆明)
【第69句】:【吃奶像三分】(諺)指新生嬰兒吃誰的奶,在長相和性格上就有幾分像誰。
【第70句】:歪脖子樹上結歪犁——不成正果
【第71句】:【沒了王屠,連毛吃豬】(諺)王屠:姓王的屠夫。指沒了王屠夫,就得吃沒煺毛的豬肉。比喻缺了某個緊要人物,事情就辦不成。 也作沒有張屠夫,就吃連毛豬。 死了王屠,連毛吃豬。
【第72句】:織裝鳥做窩——精工細活
【第73句】:【狗皮膏藥貼上了】糾纏擺脫不掉。浩然《艷陽天》:“馬立 本這小子又是狗皮膏藥往淑紅身上貼,讓淑紅媽給寒磣了 一頓,沒臉拉撒地走了。”
【第74句】:【各走各的路,各投各的店】各干各的,互不相干。浩然《艷 陽天》:“咱們是井水不把河水犯,后脊梁對著后脊梁,各走 各的路,各投各的店兒!”
【第75句】:【 眼不瞎也能算到這一卦】算卦者多為瞎子。謂容易估計。 柳青《創業史》:“我眼不瞎也能算到這一卦哩!我從根就沒 指望今年再借。”
【第76句】:【羊毛出在羊身上】指得到的東西,原是自身付出的。或 者把損失轉嫁給對方。清代《官場現形記》:“橫豎有今天干 外婆送我的五十塊錢,羊毛出在羊身上,就拿來應酬他。”
【第77句】:【魯班門前掉大斧】(慣)魯班:也作魯般,古時著名的木匠。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事。 也作魯班門口掄斧頭。 魯班門口弄大斧。 魯班門前耍斧子。
【第78句】:【蛇逮老鼠,要獨吞】釋義:比喻想一個人占有,不讓別人沾邊。例句:趙聚財酒醉心上明。李鴻云這么一說,他可就著急了。哈哈,你原來是蛇逮老鼠,要獨吞。一直對李鴻云不放心,果然來了。
【第79句】:【好貨不怕行家瞧】(諺)行家是最識貨的。只要貨好,就不怕行家反復驗看。指優質貨物不會在行家眼中降低了品位。
【第80句】:【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州和杭州曾為歷史上有名的繁華 都市,謂可與天堂相比。海外陳若曦《突圍》:“從前相信上 有天堂,下有蘇杭,如今相比之下,發現蘇杭大為遜色。”
【第81句】:【照葫蘆畫瓢】釋義:比喻照現成的樣子模仿。例句:你們怎么搭,我們也怎么搭,照葫蘆畫瓢還不會?
【第82句】:一個船上的難友——同舟共濟
【第83句】:【先喝為敬】“先喝為敬”是中國人請人吃酒的禮儀和規矩。它源于古人喝酒時的“應酬”。古人喝酒時,主人必須先于客人飲酒,是為“獻”。主人先飲,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無毒”,可以放心飲用之意。主人飲過之后,客人亦須飲酒以回敬主人,是為“酢”,亦稱“報”。之后,主人為勸客人多飲,自己必先飲以倡之,是為“酬”。客人在主人飲過之后也舉杯暢飲,是為“應酬”,以此回應主人的厚意。這樣的禮俗慢慢延伸下來,就是今天的“先喝為敬”。
【第84句】:【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逃不出手掌如來佛】即釋迦牟 尼。孫悟空一個跟頭能翻十萬八千里,但總是翻不出如來 佛的手掌。事出《西游記》。借指:不是對手,擺脫不了控 制。老舍《駱駝祥子》:“她得松一把,緊一把,教他逃不出她 的手心兒去。”
【第85句】:肚皮上的癤子——心腹之患
【第86句】:【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釋義:項莊:項羽部下的武將。沛公:劉邦。《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和劉邦在鴻門會見,酒宴上,范增讓項莊舞劍助興,企圖乘機殺死劉邦。劉邦的謀臣張良見事危急,就對樊噲說:“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比喻某種言論行動表面上正當好聽,其實別有用心,另有企圖。例句:照我看,打郭批方不是終了,恐怕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啊!
【第87句】:【橋歸橋,路歸路】(慣)比喻二者互不相干。也比喻事情明明白白地擺在那里。 也作“橋是橋,路是路”。
【第88句】:【不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一 律不說話,不表示態度。成語:明哲保身。清代《紅樓夢》: “一個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張口,一問搖頭三不知,也 難十分去問他。”
【第89句】:【撇在腦背后】(慣)指認為人或事情無關緊要,放在一邊或丟棄不管。
【第90句】:【小池塘養活不了大魚】(諺)比喻條件差、規模小的地方,難以使用高資格高水平的人才。
【第91句】:【干金難買回頭看】釋義:做事時回頭看看或回顧一下自己的經歷會大有好處。例句:“你們看,我這秧行不齊,秧根插得深淺不勻。……”“干金難買回頭看,你這一看看得好!”
【第92句】:【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諺)內行人只要伸一伸手,就能知道交手的對方有多高的功力。指行家里手一接觸便能估透對方的強弱虛實。 也作“行家動動眼,便知深和淺”。
【第93句】:【不顯山,不露水】(慣)形容做事不張揚,說話不露聲色。
【第94句】:殺雞給猴子看——懲一儆百
【第95句】:【一步一個腳印兒】做事踏實。或說:一步兩腳窩。成語: 腳踏實地。老舍《正紅旗下》:“只有堂堂正正,一步一個腳 印的婦人才能負此重任。”
【第96句】:【鍋里有,碗里才有】局部依賴整體。或說:鍋里有米,碗里 有飯。袁靜《淮上人家》:“全中隊的工效提高,每一個分隊 的效率自然也提高了。這就是我說的:鍋里有,碗里才能 有。”
【第97句】:【 閻王不嫌小鬼瘦】貪婪榨取。類似的:老虎不嫌黃羊瘦/ 黃鼠狼不嫌小雞瘦。尤鳳偉《中國一九五七》:“閻王不嫌鬼 瘦,虱子也不嫌我們的血苦。”
【第98句】:【肚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釋義:自己光明正大,不怕別人指責議論。例句:“肚里沒冷病,不怕吃西瓜。就算我這話是罵人的,為啥你康地保聽了就不好受?”
【第99句】:【當面留人情,日后好相逢】(諺)人情要當面留給對方,以后才好見面。指待人接物要留有余地,不可把事做絕,把話說盡。
上一篇:母親節簡單手抄報圖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