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溫馨感言。
端午節,傳承了一種情懷,悲壯而凄美,氣吞山河。
它向世人所傳達的,是一個詩人憂國憂民熱愛故土的高尚風格。
端午節,沉淀了一種精神,厚重而堅固,歷久彌新。
它向世人所闡述的,是一個勇士不畏暴虐堅持斗爭的偉大壯舉。
兩千多年以來,端午節所特有的這種情懷和精神,從來未曾改變……端午節的粽子真是讓人驚訝不已,蘆葦的長葉,江南的糯米,還有蜜制的大棗。
包制成一只只粽子,開水一煮,葦葉清爽的香氣,糯米濃膩的粘香,還有蜜棗的甘甜,混在一起是怎樣的享受啊。
什么樣的人會有如此的妙構,讓千古的人們都為之沉醉。
許多年過去了,家鄉的習俗有的也稍有改變,但不變是淳樸厚道的民風人情,不變的是人們對于端午節的年復一年的歡度;生活的酸甜苦辣或許會磨掉人的棱角,但磨不掉滲入骨髓的鄉心鄉情,磨不掉珍藏在記憶里一幅幅老照片的溫馨氣息。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年年歲歲端午節,歲歲年年故鄉情,家鄉的端午節,我無論在那里,都能聞到麥粑里你的香甜,都能看到到艾蒿里你的容貌。
對端午節的探究,對先人的學習,對詩詞的探究,你有什么感想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了,作為中國節日:春節、清明午、中秋之一,端午無疑問是其中最有“熱”感的節日。
作為進入盛夏前的一個節氣,端午節顯然是每年真正感受夏天的日子,在城市,端午節的三天假日,可能會讓很多人考慮出去找個陰涼的地方散一下心,而在農村,端午節確是一個忙碌的節日,因為在中國蘊含豐富的農耕文化之中,端午節代表著夏收秋種。
在過去的北方,每年過端午正是新麥下來的時候,很多人都很期待這個日子的到來,因為可以吃到新麥做的各種食品。
而在過去的南方,端午節卻是另外一種糧食水稻收獲的季節,新打下來的水稻碾成了大米,過節的前一天正好可以包成粽子,然后美美吃上一頓。
現在,南北差異已經沒有那么大,端午節吃粽子,這是全中國人民的一大傳統習俗。
中國人端午節吃粽子的歷史由來已久,傳說是為祭投江的屈原而開始流傳的,那一天人們互相送粽子作為對屈原的紀念。
粽子還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
據說,早在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
不過在當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晉朝人周處《岳陽風土記》之中就記載道:“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
” 到了南北朝時期,中國出現雜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
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
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
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在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中國的南北差異也還是存在的。
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
今年,你準備吃啥粽子呢
心尖上的端午,請你寫出你的感受或體會或摘抄詩詞。
端午節到了,梔子花開了,最喜歡的季節……初夏有陽光的日子,花更香更艷:有雨滴的日子,葉更綠更茂盛……所以,不管晴天雨天,初夏……喜歡你每一天……
端午節節日感受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傳統節日之一。
我發現,我們中每一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有著很深厚的文化背景。
端午節也不例外。
通過查資料的辦法,我了解了一些關于端午節的知識。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有很多,比如:有的說是為了紀念屈原;有的說是為了紀念伍子胥;有的說是為了紀念曹娥,等等。
其中,以紀念屈原的說法,影響最大。
據《史記》上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因為他倡導讓有本事的人做事,富國強兵,遭到貴族的強烈反對,所以被趕出都城,最后來到了汨羅江邊。
公元前278年,屈原眼看楚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而死。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
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遺體,還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原的身體了。
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等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主要內容有:懸掛菖蒲、艾草,賽龍舟,吃粽子,給小孩子洗艾葉澡等等。
聽媽媽說,我們老家桂林那邊,端午節是中午過的,也有懸掛菖蒲、吃粽子這些習俗。
端午節這一天,當我還在睡夢里的時候,爸爸媽媽一早就買菜回來了。
等我起床,看到媽媽拿著好幾把用紅線捆扎好的我不知道名字的青藤樹葉之類的東西,我很好奇,便問:“媽媽,你拿的那一把一把的是什么
”媽媽回答說:“是艾葉草呀。
”原來,媽媽買回來艾葉草是準備晚上用來燒水給我洗澡用的。
我對此非常期待。
到了晚上,當媽媽端著一盆用艾葉燒好的水走進浴室里,我聞到了一股清香的味道,原來,看起來那么不起眼的青藤樹枝,居然還有這么濃郁的香味兒啊。
媽媽一邊為我淋澡,一邊嘴里念叨:“洗了艾葉澡,不會被蟲咬,寶貝健健康康,活蹦亂跳。
”我聽了之后,忍不住跟媽媽說:“這是不是一種迷信呢
”媽媽回答說:“不是,只是過端午節的一個習俗罷了,它沉淀的是我們的一種傳統文化,表達的是大人們對孩子的美好祝福。
”我聽了之后,心里很受感動。
過端午節,不僅領略到了這個節日的文化內涵,更讓我感受到了媽媽對我的一片疼愛之心。
我愛端午,更愛傳統節日的文化氣息
關于端午節的詩歌
【第1句】:《已酉端午》元代:貝瓊風雨端陽生晦冥,無處靈。
海榴花發應相笑,淵明亦獨醒。
【第2句】:《端午日》唐代: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第3句】:《端午》唐代:端午臨中夏,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群公共保昌。
忠貞如不替,貽厥后昆芳。
【第4句】:《端午即事》宋代: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
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
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
【第5句】:《和端午》宋代:張耒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第6句】:《端午》唐代: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第7句】:《浣溪沙·端午》宋代: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
佳人相見一千年。
【第8句】:《端午日賜衣》唐代:杜甫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