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3周年作文800字以上
大地還在痙攣,災難還在延續,每時每刻,都可能有同胞犧牲。
生命在危機中,祖國在危機中。
但是,我們已經走出恐懼,因為我們已經看到希望。
救人高于一切,救災高于一切,已經成為整個國家的最強音。
必須以舉國之力拯救一切可以拯救的生命,已經成為全民族的共識。
于是,十萬救災大軍雷霆出擊;于是,國家領導人冒著余震不斷的風險,相繼奔赴救災第一線;于是,公共娛樂暫停,奧運火炬暫停,一切為救災讓路,一切為救人讓路。
這其實是對生命的禮遇。
這種對生命的禮遇,在國家哀悼日達到了最高峰。
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所有的人都同時向逝者的亡靈默哀,所有的人都同時向生命的尊嚴低頭。
那一聲聲警報,是嗚咽,是抽泣,但更是呼喚,呼喚我們重新體認人的尊嚴,呼喚我們重新體認生命的價值。
從雪災到膠濟慘案,從膠濟慘案到四川大地震,災難不但突如其來,而且一次比一次暴虐,一次比一次慘烈。
我們原本以為物質上的金湯之城,足以讓我們長治久安。
但大自然的災害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既然山川可以瞬間崩裂,既然道路可以瞬間扭斷,既然城鎮可以瞬間毀滅,在大自然無邊的力量面前,既然一切物質的力量都現出了原形,都那么脆弱,都那么不堪——我們過去對于物質力量的迷信,就不免顯得幼稚可笑。
這是新的抗戰,這是全民族抗戰。
它要保衛的主要不是土地,而是無數無辜的生命。
面對大自然強加的這場戰爭,我們注定不可能是勝利者。
已經逝去的生命不可能重來,尤其是天使般的孩子們的夭折,應該讓我們每念及此,都有錐心之痛。
所以無論我們怎樣努力,將來都沒有資格去慶功。
但我們的確可以從災難中學習。
生靈涂炭,滿目瘡痍。
悲壯的犧牲應該讓我們清醒,單純的物質上的強大并不足恃。
如果連生命都無法保障,一切就都沒有意義,物質上的強大就不過是沙灘上的建筑而已。
在淚眼之間,良知復蘇;在廢墟之上,人性挺立。
大地震震掉了我們心靈的塵垢,震碎了我們日常的面具。
不能等到埋到瓦礫下才去愛,每個人都是幸存者,每個人都值得愛。
大地震讓我們重新發現人本身,重新回到人本身。
所有的冷漠,所有的驕矜,所有的輕狂,這時都不再時尚。
我們彼此珍惜,我們攜手同心。
原來中國人并不丑陋,原來中國人可以這么友善,原來社會可以這么脈脈溫情。
更重要的是,這一切是執政黨和政府身體力行并積極倡導的結果。
以國民的生命危機為國家的最高危機,以國民的生命尊嚴為國家的最高尊嚴,以整個國家的力量去拯救一個一個具體的生命,一個一個普通國民的生命。
國家正以這樣切實的行動,向自己的人民,向全世界兌現自己對于普世價值的承諾。
顯而易見,這是一個拐點,執政理念全面刷新的拐點,中國全面融入現代文明的拐點。
多難興邦,拐點出現之迅速超出期待,于是,如一些網友所說,這次災難中政府的表現沒有讓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現更是讓政府動容。
為了調動盡可能多的力量拯救生命,政府敞開了救災的大門,民間力量爭相進入,國際援助爭相進入,媒體爭相進入。
一個開放的、透明的、全民參與的現代救援體制正在拔地而起。
但它并沒有給政府添亂,反而跟政府力量配合,形成了最大限度的合力。
這個嶄新的救災體制,或將是未來中國公民社會的模本。
固然,從技術著眼,此次救災亦非盡善盡美,但即便不乏瑕疵,亦無損此次全民族抗戰的歷史地位。
它是以人為本這一現代執政理念發展的頂點,也是中國邁向現代國家的一個嶄新起點。
尤為難得的是,這次新的抗戰正鑄就我們新的民族氣質,仁愛、包容、堅忍的民族氣質。
以這種新的民族氣質做支撐,屬于每個中國人,成為每個中國人的生命方舟的新中國,將不難從災難中崛起,有如浴血的太陽。
這種軟力量的崛起是體面的崛起,有尊嚴的崛起。
只要國家以蒼生為念,以國民的生命權利為本,只要有這樣的底線共識,就會奠定全民族和解、中國與全世界和解的倫理基礎。
整個世界就都會向我們伸出援手,整個人類就都會跟我們休戚與共。
我們就會與世界一起走向人權、法治、民主的康莊大道。
這是多好的轉型契機。
中國現代化這鍋百年老湯,是到煮開的時候了。
一個民族的百年悲情,是到升華的時候了。
人們原本以為,以北京奧運會為標志,中國正在抵達歷史三峽的出口;誰知,大自然提前給中國出了一道難題,而正如境外媒體評論的,中國人以高分通過了考試。
汶川大地震與北京奧運會,一悲一喜,悲欣交集,中國能不能闖過去,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能不能鳳凰涅盤,否極泰來,關鍵就取決于我們當下的選擇。
而在這點上,此次抗震救災無疑是成功的操練,應該可以奠定我們的信心和決心
紀念汶川大地震三周年的作文
汶川大地震三周年記事作文,紀念活動感想作文 家,瓦礫堆上的重生。
從灰敗的廢墟到彩色的洋樓,曾經的殘垣斷壁已被一幢幢依山而建的別墅、層疊錯落的中式院落取而代之。
在新北川爾瑪小區,羌族村民們又重新炸響了鞭炮;在綿竹清平鄉,搬進新家的鄉親們在自己家門前跳起了鍋莊;在什邡(微博)紅豆村,一條嶄新的金龍又舞動了起來……還有,還有,汶川映秀新縣城、都江堰新城區、漢旺新鎮、青川智慧島……每一處地方,都是一幅圖畫。
這里是我們的新家,從瓦礫堆上爬起,向五彩明天進發。
飛遍災區 鏡頭見證 不見傷痕 只見奇跡 這是中國新聞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航空拍攝。
從3月28日到4月29日,華西都市報攝影記者譚曦與四川日報(微博)攝影記者莫定友、尹剛以及中國著名軍旅攝影家田捷硯組成的4人航拍小組,在空中翱翔100多個小時,執行“空中看災區、重建美好新家園”航拍任務。
整整一個多月的時間,米-17運輸直升機帶著四人飛遍所有“5·12”地震災區,帶回來數萬張精美的航拍圖片。
“當我們俯瞰蜀中大地時,三年前的傷痕,早已蕩然無存。
豐饒的原野、巍峨的廠房、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一片片嶄新的房屋……錦繡天府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這是留給譚曦最深刻的印象。
10米、100米、1000米,隨著直升機高度的不斷爬升,北川、什邡、彭州(微博)、汶川、漢旺…… 一個個曾經走過多次的地名在天空延伸,如此的熟悉,又如此的不同。
“以前在地上看,就覺得災區修得很漂亮;現在從天上看,完全可以說是壯觀、震撼。
”由于工作的關系,三年來,譚曦幾乎跑遍了所有地震災區,親眼見證和記錄了災區重生的全過程,“但如此大規模地俯拍,還真是第一次,也許以后也沒有這樣的機會了”。
“三年來,我們總說‘四川依然美麗’,我‘飛’過一遍之后,完全可以說是‘更加美麗’。
”譚曦說,從空中看,任何文字描述都顯得蒼白,“大家還是看圖說話。
對于攝影記者來說,我們追求的永遠都是:‘有圖有真相’。
” 一大早趕到成都北郊的機場,莫老師(莫定友)、田政委(田捷硯)、尹剛都到了。
畢竟是首飛,我們四個人都很興奮。
首次飛行的目的地將是什邡和綿竹。
可惜,今天天氣條件不是很好,能見度估計只有兩三百米。
載我們的飛機是一架米-17中型運輸機。
為了拍攝方便,兩邊的艙門將一直打開。
陸航團想得周到,在艙門上臨時加裝了欄桿,讓我們可以趴在上面俯拍。
田政委有中國軍旅航拍第一人之稱,除了他,我們三個對于航拍都沒什么經驗。
剛上飛機,他就將一副狗毛護膝綁在了腿上,說:天上很冷。
我有點不以為然,這地面溫度起碼有20來攝氏度,天上能冷到哪里去
螺旋槳發出巨大的轟鳴聲,隨著卷起的狂風,直升機在顫抖中順利升空。
因為有霧,飛機不敢飛得太高。
透過薄霧,腳下的成都平原綠中帶著金色。
那是油菜花,再等幾天來看,將是金燦燦的一片。
四個人一會趴在左艙上,一會又擠到右門邊,一通狂拍,螺旋槳巨大的轟鳴聲也掩不住相機快門發出的“咔嚓”聲。
到達什邡和綿竹的時候,霧突然變大了,降低的能見度嚴重影響了拍攝。
果不其然,晚上回家把照片拷到電腦上一看,一千多張照片無一可用。
第一天,四個多小時的飛行時間過得飛快。
下機時,機長安然說了這么一句:“這次飛行,我啥子都不擔心,唯一擔心的就是安全,你們沒有安全帶,趴在艙門上拍攝太危險了。
”
汶川大地震感想
- 想想好久沒有在網上寫東西了 自以來05:12 聽了那么多的報道心如刀割 看了那么多的圖片感人之極 在我未留出的淚水里 有太多的言語.無法表露。
我此時的心情怎能平靜 沉痛中我產生了一個想法...! 于是我拿起了筆和紙 寫下了我的所思所想! 寫下了我的萬千思緒!- 今天我們為之哭泣為之祈福 只為在中 不幸遇難的人們--哭泣。
在那一瞬間上千上萬個生命 就這樣悄然離去 只為在中 依然還活著的人們--祈福。
撫慰昨日心靈傷痛. 重建明日美好家園。
就讓我們為此做些什么吧 貢獻自己一份力量 錢不在多.有心則靈。
物不在重.有情則真。
舉國哀悼 銘記_14:28- 今天我們為之慶幸為之驕傲 只因我們是那不屈不撓 團結一心的中華民族--慶幸。
只因我們有著英勇頑強 甘于奉獻的人民子弟兵--驕傲。
困難今天是暫時的. 勝利明天是最終的。
大地在我們腳下 壯志在我們心中 一切困難都會向我們底頭. 不退縮 不放棄 汶川加油!中國必勝!同悲共泣 勿忘_05:12-地震是沉重的 但它壓不彎我們堅強的脊梁。
腰- 已挺起國人的腰板。
地震是無情的 但它打不垮我們不屈的意志。
腿- 已邁開民族的步。
汶川大地震10周年作文 1000字
地震征文: 地震---抹不去的記憶 默默哀悼,默默祈禱! 有關地震 地震過后我們當做一個人民的好公仆 佛教慈善與公益事業 中華民族精神文化走向的思考 汶川祭 訴懷:血液里的記憶或消失 遙遠的呼喚 白楊雨記 愛的路上,我們并不孤獨 大災之后的思考 有些愛,讓我們淚流滿面 汶川大地震 感觸四川大地震 地震親歷見聞 廢墟上的壯歌 讓愛做主 紙船的心愿 艾蒿與綠絲帶 不愿回首的時刻 悲痛著,感動著 一場災難,匆匆走來 地震后,千里之外 貼一帖醫治靈魂的創可貼 祖國的花朵,民族的希望 那個奇跡叫“愛” 時光的浸潤 欲言還休 1976,與唐山地震有關的記憶 我的“黃金七十二小時” 災難過后 這是我們的災難 撼山易撼親情難 愛的傳遞 弦碎驚荷語無聲 男人 震撼 地震災區的小朋友們,堅強起來吧 地震詩歌: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 紀念汶川大地震罹難的同學 地震震不碎我的微笑 抗震救災 穿越生命 關于地震 我深愛的這塊土地 2008,中國因你們而感動
我的眼里飽含淚水 人性的光輝 我帶你們回家 看電視,我流淚 悼念亡靈 我們不再等待 汶川地震斷想 孩子,媽媽不敢相信 謝謝你給予的傷,請允許我把它書寫成行 心燭·道場 面對災難,我們更加團結勇敢 祭燈,在眼前游弋(組章) 地震的地方 是你,燃燒真情 地震感懷——拯救 [為祖國祈福]哀地震,頌國家 孩子,慢走 寫給袁文婷 生命存在的意義 有一種聲音,哽在喉頭 殷切的問候 沁園春·汶川震難國殤日 七律·汶川地震(轆轤體) 七絕·汶川大地震月祭 情系汶川·組詩六首 滿江紅·地震月祭 七絕·汶川地震一月祭 五絕·汶川地震感悟(二) 七律·逝者安,生者強 南鄉子·哀悼亡靈 七律·抗災英雄(二) 汶川大地震祭 致患難同胞 地震雜文評論: 跑跑“達人”,換個方向跑吧 空間與存在 我心中的老師 攜手共渡“5·12” 不是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親愛同胞,你不是一個人在戰斗 余秋雨讓遇難學生成了菩薩 互助是公平的保障 愛,不需要張揚 512地震——感悟 含淚感謝四川大地震 汶川大地震留下的思考 從地震的角度反思應試教育 在陳光標與王石之間 震災隨感 地震和我的距離 愛心,究竟能不能用捐錢多少來衡量 愛我中華 汶川地震——溫總理最動人心扉的十句話 邢臺地震——周總理最動人心扉的二十句話 抗震救災,有人借機大發國難之財 地震預報:無須爭論的話題 地震,下一步該怎么走 汶川慘震,你做了什么? 中國還沒到盡情娛樂的時代 因為感動而流淚——抗震救災觀后感 我能為災區做什么
別怕,我們與你同在
股市又鬧強烈地震 局外人談2008年各地高考作文題 應該寬容范美忠 用生命飛翔 汶川災難啟示錄 汶川震災一線,中華民族精神高揚 汶川系我情 見證災難 王石、馬云與放羊娃 人生的無奈和無奈的人生 股市急需災后重建 大災有大愛,我們背后有個強大的祖國 關于地震的小說 : 懺悔 地震,我不放棄希望 心 在天堂門口,等你
60周年的感想
A今天, 北京的天氣真是好,好在一片藍天驕陽,與此襯托節日盛典相得益彰。
那個官員真是多,多得連退休已久的也要占著主席臺的一席之地;這是其中之一的不解。
看了武器裝備、軍人布陣,心中沒有一點的欣喜,看來我是沒有了爭斗之心,對于耀武揚威的行為無動于衷,只是希望中國以后不需‘動刀槍’,世界和平。
對于,毛澤東思想排在前方花車的敬重,心中激動,還有小平同志你好;所謂蓋棺論定,對于這兩位領導人是應該永遠尊敬的。
隊伍太整齊了,唯有少先隊員方陣略有彎曲,看得我心里舒服,這才是自然的快樂;可愛的少年們。
太多的美女了,簡直是不相信有這么多如此完美的人體出現在同一場地,深深地為中國人種自豪和欣喜。
現場解說的主持人太有才,聲情并茂,絕不冷場,假如給十分滿分,他們有三分功勞;為國人愈來愈好的口才而高興。
唯有接近尾聲時,主持人大概念了5分鐘都沒有念完的出席名單,感到一絲的憂心---國家要養許多人,花許多的錢,會不會影響我退休后的那份養老金,嗨,一個自私的真實的人,就是不會好好地看出熱鬧,慚愧。
B 軍旗飄飄,軍歌嘹亮;馬達轟鳴,鐵流滾滾。
多么整齊的步伐,多么威風的軍容,多么嚴明的紀律,多么堅強的意志
在解放軍建軍七十七周年紀念日,駐港部隊官兵在石崗軍營舉行的公開盛大閱兵儀式,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更是帶給約三萬現場市民全新的體驗和強烈的震撼。
隨著軍旗護衛方隊、九個徒步方隊、兩個裝甲方隊和三個空中直升機編隊組成的受閱隊伍,相繼亮相,接受司令員王繼堂中將的檢閱,其一流的精神風貌、一流的作風紀律、一流的訓練質量,都淋漓盡致地展示在全港面前。
喜看閱兵式,市民無不交口稱贊,對擁有這樣一支威武、文明、勝利之師,倍感驕傲和自豪,對香港的穩定繁榮更添信心;咸稱通過觀賞閱兵儀式,增加了對解放軍的了解和對國家的認識,加深了愛國之情,增強了國家主權觀念。
眾所周知,軍隊是國家主權的象征和保障。
在世界各國,閱兵儀式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是一項非常嚴肅和重大的活動,其主要意義在于彰顯國家主權、突出國防實力,展示政府維護國家和地區安全的力量和決心。
在中國,除了舉行過十三次舉世矚目的國慶閱兵外,一般閱兵活動是建軍節在軍營內舉行。
此次駐港部隊在軍營公開舉行‘八一’閱兵,在香港特區和全國范圍都是第一次,對于回歸已經七年的香港來說,更是具有特殊意義。
應該承認,由于種種歷史的原因,在香港,所謂國家觀念和主權意識等,在人們心中一直都是比較淡薄的。
對沒有國家主權完整和安全,就沒有民眾安居樂業這樣的基本道理,人們都不甚了然,甚至連‘愛國愛港’,都曾經成為一些人嘲笑的對象。
在這種心態下,當然對主權象征的解放軍,就長期存有偏見、疑慮和抗拒了;在這種認知下,對認識和落實‘一國兩制’,對執行基本法,當然帶來種種不利影響,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有識之士早就大聲疾呼,香港亟待加強國民教育。
毫無疑問,閱兵式就是很好的一種國民教育方式。
從此次閱兵式后各方的良好反應來看,昨天的閱兵式是相當成功的,相信還會給本港帶來更加深遠的影響,不僅讓市見證了駐港部隊七年來的光輝足跡,展示了駐港部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的昂然形象,加深了市民對軍隊的認識和信任;而且也有利于增強市民的國家觀念,強化主權意識,從而有利于更好地落實‘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維護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
七年前,在香港這顆東方明珠上首次飄揚起‘八一’軍旗,歷經百年滄桑的香港有了象征和體現國家主權的軍隊,香港社會的繁榮穩定有了堅強可靠的保證;七年來,駐港部隊以其過硬軍事素質、精良武器裝備、嚴明作風紀律和高昂士氣,嚴格依法履行防務,在市民心目中建立起良好形象,筑起安全屏障,充分證明鄧小平當年堅持駐軍香港,的確是高瞻遠矚
c國慶大典,展現出一個軍隊的軍威、一個國家的國威和一個民族的浩然正氣。
共和國走過六十個春秋,追憶烽火歲月。
我們有過苦難,我們經歷過磨礪,我們有過苦澀的追求,我們都挺過了,我們都走過了,祖國的脊梁堅強了;我們有過夢想,我們有過豪情壯志,我們也有過無數快樂和喜悅,我們都擁有過,我們都經歷了。
我們為有一個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民族而自豪,我們為祖國有一個堅強的脊梁而驕傲。
有人說,一個人如果沒有脊梁,就不會站立行走;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脊梁,則只能屈服在別人的腳下,匍匐爬行。
是的,有了堅強脊梁的國家,才會有克服困難、自強不息的動力,才會有不被任何困難所嚇倒的勇氣。
過去的這一年走過的日月,是祖國經受磨礪的日子。
雪災、4·28撞車事故、
【第5句】:12汶川大地震……一次次天災人禍似乎接踵而來,祖國在忍受著痛苦,也在為那些離去的兒女們流淚、心痛。
可祖國依然挺立著,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名字的中國依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祖國依然堅強著,一個具有中華民族的信念和精神、勇往直前的祖國比任何時候都堅強。
災害災難,可以移山填海,堵塞河流,可以摧毀我們美好的家園,可以讓我們失去善良的家親。
但是,動搖不了兒女們的意志,壓不垮我們祖國的脊梁。
脊梁看似平常,但它卻是支點。
它不僅是一個人站立的支點,也是一個民族雄起的支點,更是一個國家昂首前進的支點。
脊梁有時看不見,但卻能感受的到,它是一個民族和國家進取的精神和力量。
只要有了不屈脊梁的人民在,只要有了堅強的祖國脊梁在,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我們奮進的動力和勇氣。
有人說,多災興邦。
每一次災難,會讓我們每一個人變得更加成熟,會讓我們的祖國變得更加堅強,我們為有一個不甘屈服、永遠堅強的祖國而自豪。
是的,有了堅強脊梁的祖國,人民才能享受幸福,揚眉吐氣,才能擔負起世界和平的責任,為人類文明譜寫輝煌的篇章。
過去這一年走過的日子,雖有苦澀,但也有歡喜。
29屆奧運會在中華大地上舉辦。
這是人類一次最偉大的聚會,也是中國人百年夢想,讓世界人民更加了解了中國。
半個多世紀之前還被罵作“東亞病夫”中國人,而今已邁步跨入體育大國的行列,證明了我們有能力舉辦奧運史上最好的體育盛會。
奧運期間,中華兒女抱著對奧運精神的尊重、崇尚與204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世界友人手拉手、心連心在這片古老而又年輕的大地上共同發揚壯大了奧運精神,譜寫了“新奧運”的美妙篇章
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成功,讓世界人民看到了一個歷盡磨難而又奮發自強的民族經過改革開放,已邁步跨進了一個追求科學、和諧、進步、和平的現代文明的國家。
過去的這一年走過的日子,雖有悲傷,但也有驚喜。
從災難里走出的民族是希望的民族,經受過挫折磨礪的國家必將是奮起的國家。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不僅讓我們看到了祖國在偉大建設實踐進程中所取得的重大突破,也讓我們信心百增,看到了組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日趨增強。
中華民族和中國的脊梁已不是彎曲的,而是頂天立地,驕傲地挺立著堅強的脊梁。
當時間的腳步跨入2009年,祖國六十年的歷程是永遠聳立在我們心中的豐碑,是激勵我們永遠前進的火炬
“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雄壯的國歌,不正唱出了我們偉大祖國堅強不屈的脊梁嗎
讓我們以航天精神為動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去筑成我們新的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