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喜歡你的人怎么會在愚人節給你表白
因為在愚人節表白如果失敗了,他就說這只是一個游戲而已
愚人節想給老公一個小驚喜 不要很貴的東西 讓他放松心情高興就好 朋友們幫幫忙啊
涂牙膏的餅干。
。
。
。
愚人節啊
愚人節騙到錢了 后的感慨自己怎么寫
用skype變音器,打電話變音的軟件,還可以播放各種恐怖的背景音效,找到好的背景音效能把人嚇死。
端午節的感想
端午臨近,沿街叫香囊、艾葉、粽子,不由得勾起時的記憶。
上小學時,那時的日子還苦,每當端午時節,平日里指望母雞下蛋賣錢過日子的母親,總是照例狠狠心,攢上十個八個雞蛋,讓我們姐弟幾個飽口福。
我們呢,拿著舍不得吃的雞蛋,揀個大皮厚的,到學校里和其他孩子們玩碰雞蛋游戲,不管誰的雞蛋先爛,也不計較輸贏,因為都有雞蛋吃呀
那一年一度的簡單游戲,總是讓我樂此不彼,至今回想起來仍然是那樣的留戀。
現在看來,端午節在兒時的印象中只不過是可以吃雞蛋解讒的日子,而不是記念屈原大夫的節日。
但似乎也有點模糊的知道,屈原是一個愛國的大臣,因為報國無門而投了汩羅江,卻一直對人們紀念他的方式有點不理解,你想,好端端的雞蛋投進河里,那有多可惜呀
而慶幸的是,我們那里每家每戶都是將雞蛋投進了“五臟廟”里,而沒有白白地扔掉。
現在回想起來,要是有什么思想教育收獲的話,那就是覺得屈大夫是個好人,起碼是因為他,我們才有機會吃上雞蛋。
時間一晃就過去了,兒時那溫飽不濟的日子也漸漸地淡出了記憶,兒時的我現已為人父,而我試圖讓孩子也像我一樣過端午節的想法,卻得不到女兒的贊同,望著女兒眼瞅雞蛋嘟著小嘴的表情,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今天的端午節到底該怎么過
難道僅僅是為了吃或是敷衍一下過節的形式
物質只不過是節日的載體,在物質貧乏的年代,我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填飽肚子,而在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應該追求的是如何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
端午節作為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表現了人們對他不為個人謀私利而心系國家人民的崇高精神的敬仰之情,是對孩子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傳統文化熏陶的載體。
而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憶苦思甜或者創新過節的形式,而是要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特別是要對孩子們進行優良傳統文化教育。
在物質貧乏時代走出的一代人缺少傳統文化教育的缺憾,應當從孩子們這一代重新找回來。
在當下洋節泛濫的時代,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漸漸對中國傳統節日失去了興趣,而對西方的節日,什么情人節、愚人節卻極力推崇,過得津津有味。
就連不少從傳統里走過來的人也都在嘆息:年味淡了,節味變了。
難道中國的傳統節日真的過時了嗎
那流傳了幾千年、承載了中華歷史文明與優良傳統的節日難道還不如沒有傳統文化基礎的洋節嗎
一位學者說過:“許許多多的習慣,凝結成一個傳統,許許多多的傳統沉淀為一段歷史。
”中國節日作為一種民族習俗,一種歷史傳統,承載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流轉變遷和先民們對人生的思索與追求。
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我們民族的血脈與精神。
如春節追求普天同慶、社會和諧,七月七歌頌人間美好愛情,“仲秋”祈禱團圓豐收……千百年來,無論是“大米流脂栗米白”的開元盛世,還是“萬戶蕭凋鬼唱歌”的艱苦時代,不管是白饃換成了窩頭,還是窩頭換成了菜團,中國人仍然用無限的虔誠演繹著曾經被祖先演繹過的節日,把祖先的印記一路帶到今天。
由此看來,過傳統節日,重要的不在于過節的形式,而在于節日的內涵,年糕、月餅、粽子、雞蛋等只不過是節日的道具,倘若忽視了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那么節日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暴殄天物的借口,或是刺激消費的機會,那么過傳統節日的意義必將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