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國學經典——周易》的發展歷程
易學發展歷程—易術、易德、易道 易學是以《易經》發其端緒的。
《易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經典,它是由符號系統與文字系統組成的一部完整體系,而符號系統應在文字系統之前形成,也就是說,在我國文字出現之前,就有了《易經》的符號系統。
《易經》產生于人之預測行動吉兇的需求,而預測吉兇是人之有目的活動的表現,人之行動有目的性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標志之一。
也就是說,從人之所以為人開始,其行動都有目的性,即行動之前都要預測其行動的吉兇。
《易經》就是我國上古預測吉兇實踐中形成的一個預測系統。
這一預測系統是由陰陽兩個符號組成八卦,由八卦兩兩相重而成六十四卦,每卦六爻,計有三百八十四爻,構成一個完整的符號系統。
在長期的預測實踐中,不斷總結筮占的命中率而又形成卦辭、爻辭的文字系統。
由符號系統與之相配的文字系統而形成的《易經》,不僅在中國,而是在世界上可以說也是獨一無二的。
《易經》原初是用以筮占預測吉兇的,所以朱熹《朱子語類》中說:“《易》乃卜筮之書,古者則藏于太史太卜以占吉兇”。
《周易》為筮占之書,但其中包含著道德內容。
因此,孔子對《易》極為重視。
他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
據最新考古發掘出帛書《易》中的《二三子問》、《易之義》、《要》等篇中,都記載了孔子與《易》的關系。
帛書《要》中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在席,行在囊”,這與《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的說法是相同的。
當孔子的弟子對孔子老年喜《易》提出疑問:“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
”孔子在回答時指出:“我觀其德義耳也”,說明孔子是從德義方面研究《易》的。
相傳為孔子所作的《易傳》中道德思想是對易德的繼承與發展。
《周易》中不僅包含著道德內容,還蘊涵著深刻的哲學思想。
道家創始人老子揭示了《周易》的哲學內涵,從易道方面對《周易》作了新發展。
由此可以看出,《周易》的發展歷程是由易術發展為易德、易道。
易經在國學史上的重要地位田光輝
答案如展開將十分浩瀚,偶水平低劣只能粗淺作答:易經對國學而言乃是根基,自古被稱作“群經之首”。
易經僅以一符號體系便對宇宙建立了極通透抽象且精準之模型,在象數義理四方面均為完美至極。
中華文明數千年來就是在易經浸潤下成長的,傳統文化幾乎全以其為枝干而發展。
國學代表,四書五經,百家之言,哪有不言易的
又何止國學呢
天文、地理、文學、術數、哲學、軍事、醫學、運籌、預測、農業、人事。
。
。
甚至傳言所說,現代科學,比如計算機科學、信息學、物理學、地震學、生物科學。
。
。
都能發現易在其中也
如何增強傳統優秀文化(易經,國學等)的文化自信
先去學,學明白了自然有自信,不懂就說是封建糟粕,那是腦殘
寫下 你對儒家文化的感想
儒家是中國古代最有影響的學派。
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并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
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百家之一,與其它諸子百家地位一樣,本無所謂主從關系。
今天儒家所擁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產生以后,在從古到今的漫長歷史進程中,尤其是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所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獨占大一統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孔子是儒家創始人,中國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發展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也是世界上知名度最高的中國人。
其代表人物有: 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程頤、朱熹(繼孔子后最博學的大儒)、陸九淵、王陽明等 ;以《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等書為經典;主張禮治,強調傳統的倫常關系,尤注重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等。
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漢初,遭統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學、佛學的挑戰,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歷空前之厄,但還是綿延至今,其原因是因為儒學植根于中國固有的價值系統而又能隨時自我調整,適應了時代和社會的變化。
而且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東方最有價值的知識系統,以至于今天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是國學(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儒家是國學的核心與主體。
有沒有好的關于文學,古詩詞,歷史,易經,等國學類,傳統文化的微信公共號啊推薦啊
國學府邸 guoxuefudi 堅持原創,關注國學府邸,感悟中華文明之美。
易經是國學嗎
國學是”上乘心法“人生在天地間,無非二件事:做人,做事。
我們在人世間參加的種種學習,其目地跳不出這兩個方面。
國學是經過數千年幾十代人檢驗的,流傳下來的生存經驗。
國學便是根本的學問,是老祖宗們留下的”上乘心法“。
如《周易》講宇宙之道,《道德經》講的處世之道,《論語》講的為人之道,《管子》講經濟之道,《孫子》講的用兵之道,《韓非子》講的管理之道,《鬼谷子》講的外交之道,其中的原則至今仍閃耀著耀眼的光輝。
懂得這些”上乘心法“,明白宇宙與人世的道理,我們自然可以一通百通,舉一反三,找到困惑我們心頭的問題的答案,處理好人生中的學習、工作、家庭、事業等種種矛盾。
上一篇:國培送教下鄉活動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