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東方文藝復興的本質是什么
宋朝既是中國傳統文化和經濟、科技最發達的朝代,也是中國資本主義開始萌芽的時代。
那個時代,中國占世界GDP總量要超過一多半。
宋朝的經濟實力、科學技術和文明程 度在當時都是世界第一。
對于中國而言,宋朝就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
中國的文化這個時候是一種積極的、開放的文化。
漢朝國強,唐朝武盛,宋朝文旺。
中國文化到宋達到了巔峰。
宋是中國歷史上最接近現代管理的朝代,中國文化巔峰的時代,隨著宋的滅亡而凋殘。
宋是這樣一個銘記了漢源正朔的朝代,跨越時空和今天的中國人有著不解精神文化傳承。
宋朝的滅亡,絕對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改朝換代;而是中國第一次亡國。
有興趣的可以查‘崖山之后無中國’這句話,真是血淚斑斑的警句。
宋朝覆亡,厓山海戰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一脈相承數千年的中華文明由此產生斷層,其影響深遠延續至今。
崖山之后,再無中國,這是一個爭議很大的命題。
兩宋300余年,一直都是重文抑武,在軍事上屢受外敵之辱,常被稱為“弱宋”。
但全面的看待,宋朝在經濟、文化、科技、農業、工商業、手工業等諸多方面都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巔峰,其成就超過了之前的隋唐和之后的明清,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抑制工商業的朝代,并且極力發展對外貿易。
雖然不斷的納貢稱臣,但國庫歲收依然充裕,終宋一世,只爆發過幾次小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應該是有其原因的。
漢文明在宋朝時候,領先世界,富有人文精神,科技發達,也具有抵抗精神,在蒙古橫掃歐亞大陸后,獨立支撐數十年。
蒙古軍隊占領中國北方時,其種族滅絕手段極為惡劣。
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屠城記錄。
蒙古屠殺造成了中國北方人口大量減少,其程度令人觸目驚心。
在北方有4500萬以上登記人口,而在各地屠城以后,還不到700萬,而且這個數字一直保存到元末甚至明初。
不排除有幾百萬人口逃到南方,以及死于瘟疫,饑餓的人口,那么也至少屠殺了80%以上,據記載,宋人到中原后發現,中原地區千里無人煙,白骨遍地,井里塞滿了死尸而水不可飲。
蒙古軍隊攻占長沙時岳麓書院的數百名書生全部壯烈戰死,但3百多年后,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時身邊只有一個太監,更別提什么陸秀夫般的忠臣了…..可以說中國的精英盡喪蒙元之手。
此后漢文明再也沒有振作起來,市民社會的發育,新型商業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的創新都無從談起,中國喪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
雖然百年后漢人復國成功,但繼起的明王朝還是受到蠻族很大影響,大開歷史倒車,無視生命價值,抑制商業貿易。
漢人在遭遇北方騎馬民族的重創后,開始變得保守,其統治階級相比較宋朝統治者而言也更殘暴,此后的數百年,面對外侮,大多數的漢人精神麻木茍且。
李氏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3001川南充:云開長遠永簡南封莊,文聲庭而參仕芳秀年。
3002陽李氏:云龍鳳虎,克紹祖武。
300
【第3句】:遼寧李氏:云南發向,山東廣昌;明初耀祖,金鳳海洋。
300
【第4句】:湖北李氏:云(樹)鵬洪(光)展(玉),桂(明)蘭同綿;沐思承惠,普化達權;循規秉度,碧合珠連;世基良善,永遠榮全。
300
【第5句】:潛陽李氏:云礽尊祖妙永,元康本宗從,厚世啟大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
300
【第6句】:青海李氏:云師養爾林,永福勝山青。
300
【第7句】:潛陽李氏:沄述云妙善,元仲仕玉慶,日東啟大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
300
【第8句】:山東淄博:云、田、洪、成、信、行。
300
【第9句】:潛陽李氏:云賢延至伯友,道仲勝世廷,永興隆萬代,長遠富貴昌,中和奕葉新。
30
【第10句】:青州李氏:云、學、長、玉、洪。
30
【第11句】:應城李氏:云映大載,唯祖有德,永世克昌。
30
【第12句】:梁山李氏:云永安桂(廣)樹(大),夢(開)蘭(昌)成(運)……峻峰光輝照,全民慶吉祥。
30
【第13句】:章丘鵝莊:云志厥忠[云毓萬孝],慶延鴻緒,敦本維良;運際隆盛,哲司呈祥。
30
【第14句】:河南李氏:云、忠(紀)、良、道、金。
30
【第15句】:河南商丘:云忠為可繼,勝善尚修明。
30
【第16句】:某地李氏:云中文廣,大開昌運。
30
【第17句】:資興李氏:毓秀鐘靈,煥彩含芬,蔚為國華,世代流馨。
30
【第18句】:侃公子裔:毓元啟應,夫宜奕至;履秩秉睿,允昌會成;修道立德,象賢希圣;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楊名上國,建績大庭;聯芳濟美,世祚詒榮。
30
【第19句】:山東萊州:在、朝、座、鐘、銘。
30
【第20句】:重慶李氏:在開先正,學宗大成。
30
【第21句】:某地李氏:再、克、廷、忠、孝、杰、義。
30
【第22句】: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繼美,聲名必遠揚。
30
【第23句】:某地李氏:在、善、加、邦。
30
【第24句】:某地李氏:在盛通光,存廷文正;明德永照,世代榮昌。
30
【第25句】:云南廣南:在思學廷占,成向賢子天。
30
【第26句】:蓼村李氏:再思原仲仁志大,蘿添應惟崇宗祖;安邦定國遵文武,永佐朝廷世代興 30
【第27句】:某地李氏:再、維、通、光、昌、盛、秀。
30
【第28句】:瀏陽麻園:再興華勝潤,厚德本延長;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
30
【第29句】:湖北利川:再至元華仁之大,夢中英雄同曾祖;安邦定國君成武,永佐朝庭一世清。
30
【第30句】:湖北十堰:再、中(忠)、仕、子。
30
【第31句】:沅陵藍溪:占(正、才)高思顯達,繼世永貽芳;德澤長中秀,仁懷必自強;傳家唯孝敬,俊杰振朝綱;先祖建功業,智子善文章;共和順民意,科學能興邦;青蓮育精華,族盛源隆昌。
30
【第32句】:河南李氏:占、魁、光、宗、耀、族。
30
【第33句】:廣西融安:占、太、天、森、云、開、榮.。
30
【第34句】:南京祖籍:占文錫武,集俊培英。
30
【第35句】:四川儀隴:章、崇、中、明。
30
【第36句】:某地李氏:章、世、福、志。
30
【第37句】:云南李氏:章、世、如、文、王。
30
【第38句】:某地李氏:兆、長、汝、志、國、家。
30
【第39句】:山東微山:肇崇思來,忠誠為質,耕讀教佳。
30
【第40句】:湖北李氏:兆、大、明、美。
30
【第41句】:杞縣李氏:兆殿尤允升,世澤德如玉。
30
【第42句】:湖南江華:肇國源世順,大云仕澤。
30
【第43句】:某地李氏:兆國之光,茂建功德。
30
【第44句】:某地李氏:肇基德厚,思佐景期;勝應可賢,逢發生枝;星聯輔相,運啟文章;士培英俊,治進純良;家修廷獻,恩賜名揚;期承祖澤,永耀南方。
30
【第45句】:湘鄉橋頭:肇基宏復遠,廷芳毓景魁;揚光錫善慶,名登獻策臺。
30
【第46句】:江蘇淮安:兆、金、洪、健。
30
【第47句】:湖北棗陽:兆理華新啟,德發萬龍長。
30
【第48句】:河南信陽:兆啟淮昌;英俊剛強。
30
【第49句】:山東日照:兆其緒宗,業一申首。
30
【第50句】:東海李氏:兆、慶、佃、學、愛。
30
【第51句】:某地李氏:兆、慶、同、新、立、志。
30
【第52句】:溫州畬族:肇世子文,國土伯永,必有忠信;思宗榮昌盛,詩書振家聲;明欽清日茂,祖德保安邦。
30
【第53句】:嘉禾李氏:造物資陶鑄,民彝氣至剛;經綸襄育煦,基序溯源長;高峻賡崧岳,睦雍頌棣棠;謀貽綿燕緒,寶鼎祝馨香。
30
【第54句】:安徽李氏:昭獻略凡祥,令德唯存幼。
30
【第55句】:江蘇李氏:兆、學、生、元。
30
【第56句】:山東泰安:召、軒、緒、衍、祥。
30
【第57句】:湖北武漢:昭茲來許,方元成家,詩書經義,圣之英華,若啟后昆;必紹前賢,克繩祖武,孝友為先,文人蔚起,才士
生。
30
【第58句】:山東臨沂:澤、高、舉、慶、云、祿,風(音)、林(音)、名(音)、記(音)、祥(音)。
30
【第59句】:四川自貢:澤、大、國、永、長、江。
30
【第60句】:瀏陽大和:則日相芳,南山壽長;家傳正道,世代榮昌;賢才廣毓,登進循良;清芬永誦,載美秋陽。
30
【第61句】:山東滕州:澤潤民康泰,恩生翰林新。
30
【第62句】:成都新都:澤紹鴻基遠,向修駿烈傳。
30
【第63句】:某地李氏:哲圣振立,國家必安。
30
【第64句】:某地李氏:澤、永、勝、世、海、天、常。
30
【第65句】:江西永豐:振、朝、登、盛(圣)、隆、國。
30
【第66句】:某地李氏:振、崇、維、和、廣。
30
【第67句】:某地李氏:振春長再興,本固之茂勝。
30
【第68句】:河南滑縣:振德宗心傳,興基志道延。
30
【第69句】:薊州祖籍:振、鳳、玉、樹、國、永。
30
【第70句】:江蘇徐州:振、貴、成、四、相、仰、先。
30
【第71句】:江蘇豐縣:振、桂、學、新。
30
【第72句】:許昌禹州:振、國、書、文。
30
【第73句】:某地李氏:振(政)、厚、維(偉)、國、永。
30
【第74句】:某地李氏:振家中心靜,思明正柄西;連懷玉布廣,文紀存金紅。
30
【第75句】:山東平陰: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連惠,懷月揚中憲。
30
【第76句】:某地李氏:振勝玉寶祝,發明亮光才。
30
【第77句】:山東黃縣:振恕維家遠懷忠。
30
【第78句】:安徽蒙城:振、文、懷、德、有、永。
30
【第79句】:安徽懷寧:振文一元業,方知定太平;道克傳新發,才宜達盛名;直良延世澤,忠厚肇家聲。
30
【第80句】:某地李氏:振、興、偉、中、華。
30
【第81句】:湖北公安:振自應傳敬,承賢才紹澤,鴻修永義方。
30
【第82句】:浙江鄞縣:振助朝綱,世敦孝友。
30
【第83句】:山東棗莊:鎮存明齡東玉殿,田錫廣德會稟文。
30
【第84句】:蒼南沿浦:鎮瑞啟朝鳴,志作友士宗;文世如君則,開元德景榮。
30
【第85句】:山東李氏:鎮、萬、世、賢、孝。
30
【第86句】:山東棗莊:增安傳榮炳,國家培文,鴻修永煥。
30
【第87句】:某地李氏:珍才仲理仁,文必思宗祖,永遠萬世秉公;
必文仲思祖,才福廷繼鳳;朝國正天心,世秉公忠。
30
【第88句】:河北滄州:楨成田恩子洪連,錫漢權炳增鈞潤。
30
【第89句】:孝感孝昌:曾傳嘉善,基祚彝常;文扶世運,士奕
國昌。
30
【第90句】:四川鹽亭:貞德樂道,仕約賢良;文明永守,邦家之光。
30
【第91句】:安徽廬江:增紅常吉傳,立繼正家山。
30
【第92句】:蚌埠長淮:曾階庭玉廣,家傳國學紅。
30
【第93句】:湖南湘潭:真理克修,源遠本立。
30
【第94句】:某地李氏:曾文(章憲秀策)第邦,維盤光明;永世(遠)國緒(大),萬(際)兆傳(昌)允;瑞開洪圖,承先延祚,培(阮)振(紹)家聲;祥麟俊鳳,宣揚令明,嚴守庭訓;裕后慶宗,深思光(龐)義,福壽禎榮。
30
【第95句】:某地李氏:珍錫洪昌國,定一顯常忠。
30
【第96句】:貴州水城:真希奇昶,哥勝剛宗;志天仲崇,萬應世成。
30
【第97句】:安徽長淮:增偕廷玉廣,家傳國學宏。
30
【第98句】:江蘇淮安:珍、彥、永、登、同、章、萬。
30
【第99句】:常德李氏:曾應朝尚,正先試春;治經周代,長永聚慶。
3100、資中太平:征、應、驗、世、聲。
310
【第1句】:湖南衡陽:貞元永會合,國運慶隆昌;忠孝傳家遠,詩書濟世長。
310
【第2句】:潛陽李氏:湞遠貞受富,永仲公德希;應世昌謹守,元宏登庸慶,仁智奕葉新。
310
【第3句】:潛陽李氏:湞遠貞妙芳,伯士顯風仁;應春維紹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
310
【第4句】:自貢富順:真、正、大、光、明。
310
【第5句】:湖北武漢:正、幫、成、中、少。
310
【第6句】:重慶涪陵:正本興家秀,光朝佐永清;德成昭云漢,仁尊懋道英;學修邦之彥,時顯國以明;其宗能代啟,文林作嘉名。
310
【第7句】:湖北鐘祥:正朝安邦,萬世興祥;明選中國,祖耀宗常;一官德清,三元治保;君臣照運,自家高登。
310
【第8句】:某地李氏:正傳文中(風)明,振成建金昌。
310
【第9句】:湖北鐘祥:正大傳家永,文明啟世長;道德紹先志,修治祖克昌;積善增余慶,訓子有義方;勤儉創業本,耕讀名俱揚。
31
【第10句】:廣東潮汕:正大長為志,揚徽卓立功。
31
【第11句】:某地李氏:正、大、鼎、光、明。
31
【第12句】:陜西李氏:正大光明昌,達科聯家方。
31
【第13句】:湖南澧縣:正大光明,承先丙志;德爾道之,忠孝結義。
31
【第14句】:湖北隨州:正、大、光、明、道、德、成。
31
【第15句】:湖北鐘祥:正大光明道,天國傳家興;繼承祖先德,萬世永安定。
31
【第16句】:湖北鐘祥:正大光明記中天,道德仁義孝元年。
31
【第17句】:沅江團山:正大光明可,發元茂德功;學立家聲遠,詩書道業隆。
31
【第18句】:湖北李氏:正大光明世,永遠傳中開,若起待人朝,忠厚保萬年,詩書禮家樂。
31
【第19句】:湖北鐘祥:正大光明,萬世榮昌;朝文夕武,報國興邦;勤儉樸實,富裕安康;忠孝仁義,俊秀弘揚。
31
【第20句】:湖北武漢:正大光明,行義敦仁;學修文選,道德為先。
31
【第21句】:重慶墊江:正大光明,修仁行義,道德家傳;世守基緒,敦本崇源。
31
【第22句】:湖北襄樊:正大光明,修齊治平。
31
【第23句】:貴州仁懷:正、大、光、明、顯、貴。
31
【第24句】:四川仁壽:正、大、光、明、友、龍。
31
【第25句】:湖北鐘祥:正大光明,元士文澤;萬代尚昌,如克孝友;道德錫佳,忠厚傳家。
31
【第26句】: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31
【第27句】:湖北鐘祥:正大光明,忠良善賢;詩書啟智,文美華章;崇尚科學,耀祖興邦;吉兆瑞林,家國永昌,傳承千秋。
31
【第28句】:重慶李氏:正大光明世,忠良孝順家。
31
【第29句】: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寅照,洪如萬事玉成金。
31
【第30句】:某地李氏:正大光明,祖廷天元開,萬家必勝在。
31
【第31句】:某地李氏:正大宏明士,中原德立全。
31
【第32句】:四川宜賓:正大如光,世代榮昌。
31
【第33句】:某地李氏:正、道、傳、家。
31
【第34句】:四川筠連:正道維守和順,長存敦仁從本,懷德永興代有,祥澤世載勛明,印龍紅玉詩書,學海福壽乾坤。
31
【第35句】:某地李氏:正德由來遠,忠誠作儒生;本根培植厚,世代應堪慶。
31
【第36句】:某地李氏:正德作本,志學有成;克行大道,家國永清。
31
【第37句】:南京李氏:正國士學文,世代永隆興;祖德乾坤大,詩書裕后昆;箕裘綿奕驥,禮樂振家聲。
31
【第38句】:衡陽井田: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寬信敏,惠承宗兆,文昌開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倫,本義昭仁,允存定則,振啟家聲,克修竣德。
31
【第39句】:湖北監利:正敬德思,盛光昌振。
31
【第40句】:湖北恩施:正龍時銀長,光大祖吉昌,永發福安康。
31
【第41句】:廣西隆林:正明忠停現,四代影興隆,國代園思安。
31
【第42句】:江蘇贛榆:正、木、有、玉。
31
【第43句】:山東濟南:正、亮、先、仁、德。
31
【第44句】:縉云李氏:正愷大小,四五六佰;慶千文繼承,仁魯參宏夔;齊整慈祥惠,和忠肅恭懿;明允篤誠宣,圣廣淵馮翼。
31
【第45句】:陜西西鄉:正日大光明增發文章成;占得魁必仲,永做國忠貞。
31
【第46句】:某地李氏:正(音)如(音)廣孝明,純良恭(音)天(音)讓。
31
【第47句】:四川漢源:正如啟崇,錫紹成志學。
31
【第48句】:巴中南江:正生成榮華,鴻基光昌。
31
【第49句】:四川中江:正生一
,春前玉
;良材,永世
觀。
31
【第50句】:江蘇沭陽:正相楷彭,漢均應庭;克宗元允,華寶國賜;玉宏明義,繼業乃恩;修俊啟本,耕騰來鵬;雅陶有范,典摸晉仁;廉潔清秀,瑞福乾坤。
31
【第51句】:安徽淮南:正為金保,國安良素。
31
【第52句】:四川中江:正學先光大,逢開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時。
31
【第53句】:四川江安:正、永、文、林、勝。
31
【第54句】:某地李氏:正運天地念,朝丞登上品,世代萬年興,文武大學開。
31
【第55句】:河南鄧州:正裕厚培,長春肇慶;爾履惟恒,端本崇敬。
31
【第56句】:湖北鐘祥:正照德宏興國,定知家有光明。
31
【第57句】:福建李氏:正自大學繼,鴻儒道法傳;時中國乃泰,至善家方延。
31
【第58句】:陜西漢中:正、志、兆、新。
31
【第59句】:四川犍為:子必永文德,才仲仁有世;嘉正其可學,志能上朝廷。
31
【第60句】:湖北麻城:子崇永正朝宗德,孫經安邦定吉祥。
31
【第61句】:漢壽李氏:子崇永紹正,懋育協資生;本固枝彌遠,花繁實益盈;厚培恒毓秀,廣植定敷榮;佳致清風釀,高標曉露凝;蔭垂依峻極,慶錫自天成。
31
【第62句】:河北唐山:子、承、祖、德、遠。
31
【第63句】:成都新都:子成昌太,秀發毓;文達君國,永世興長。
31
【第64句】:重慶豐都:子芳元占仕,正學維洪大,朝廷明月照,永應增發祥。
31
【第65句】:湖北陽新:子芳應單正,興國世永運;祖德發祥遠,名儒尚邦華。
31
【第66句】:廣東仁化:子甫文善道,應思妙曰德;芳學有載孔,順慈化克佩佳,則世孚厚澤。
31
【第67句】:陳山李氏:子、光、仲、堂、春。
31
【第68句】:邵東李氏:子貴原文才,必仲仁世永,顯宗汝再興,榮華紹大成;祖德光家國,詩書啟哲賢,貽謀振百代,惠澤應綿傳;吉祥能耀遠,宏祥福祿延,清操登泰岳,睿智溢東洋。
31
【第69句】:某地李氏:子弘文仕大,鳳成必盛昌;銘德維克俊,福壽永吉祥。
31
【第70句】:錦瀟堂李: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 31
【第71句】:塘溪樓下:子若崇才立,裔猶巨派長;傳家為孝友,弈世慶榮昌。
31
【第72句】:重慶李氏:子、仕、希、宏、應、登、元。
31
【第73句】:山東單縣:子守先人(仁)業,家傳道德經;五千言尚在,與國慶同興。
31
【第74句】:福建龍巖:子孫萬代隆,乾元永吉昌。
31
【第75句】:福建晉江:子、維、成、欽、有、國。
31
【第76句】:湖南永州:子、學、生、尚。
31
【第77句】:海南李氏:子、愈、煥、振、國。
31
【第78句】:湖北李氏:子月秀得正亭愉,洪祖基列白事昌;大朝天空萬事順,永遠無聞起豪光。
31
【第79句】:四川劍閣:子兆藩成占,宗定國泰安;元朝錦興順,得(昌)發永正康。
31
【第80句】:湖北鐘祥:治昂萬智,應巒元升;如崇漢世,德順光前;安邦定國,秀啟文賢。
31
【第81句】:上湘李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欽,就可世宗。
31
【第82句】:哈爾濱李:自秉誠永茂,天寶久遠長,安居世正福,樂業其傳祥。
31
【第83句】:山東濟南:志春玉嶺孟,守保懷慶廣。
31
【第84句】:山東即墨:自春云廣太,少茂世新傳;同真洪古慶,雙鹿永長年。
31
【第85句】:湖北鐘祥:志大光明,德正永昌;興國傳家,萬世安康。
31
【第86句】:河南開封:志(治)、芳、廣、繼(紀)。
31
【第87句】:綏化李氏:自國永清,鳳鳴岐山秀。
31
【第88句】:江蘇泗陽:志、繼、前、仁。
31
【第89句】:陜西紫陽:自繼紹家增福,文章啟運長;興傳承道學,萬世永隆昌。
31
【第90句】:山東棗莊:自、敬、興、廣。
31
【第91句】:某地李氏:自、俊、文、尚。
31
【第92句】:某地李氏:自立根煦成,維嘉(家)本興生。
31
【第93句】:滕沖疊水: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鐘有慶,端顯永炳文。
31
【第94句】:某地李氏:自立維善,積德恒延;文明蔚起,克紹青蓮。
31
【第95句】:吉林德惠:自、連、萬、樹、長、曉。
31
【第96句】:東北李氏:志、念、元、化、忠。
誰有很詳細的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長,一說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
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
后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
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
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
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
于是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全書130篇,52萬余字,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因此司馬遷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
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
《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太史公軼事 太史公·司馬遷曾特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安徽廬江開基始祖庶公(別號:自修,軒轅黃帝第60世耳孫)像題詞: 《像贊》 更名改姓 因避強秦 寧去候統 甘為庶民 承先啟后 繼舊開新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太史公·司馬遷編輯本段家譜世系 司馬遷明代畫像[1]司馬遷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時期,司馬遷的祖上來到秦國。
他的直系祖先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武將司馬錯。
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曾經在朝堂上與張儀辯論,辯論內容被收入《戰國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觀止》,名為《司馬錯論伐蜀》。
辯論勝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馬錯等人出兵巴蜀,得勝而守之。
六世祖司馬靳為名將武安君白起副手,參與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人,司馬錯、司馬靳等軍事之功為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軍事基礎。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
司馬談是當時一位非常杰出的學者,著有《論六家要旨》一文,系統總結了春秋戰國秦至漢初以來陰陽、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高度肯定。
該文是對春秋戰國以來的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
司馬談在約漢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間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于家鄉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市)。
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上,司馬遷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年十歲則誦古文。
”十九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
在《自序》上司馬遷說“(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
”二十五歲時,他又以使者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
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后,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準備撰寫一部通史。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歷”,該歷法改變了秦代使用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的習慣,而改以正月為歲首。
從而,為中國的農耕社會奠定了其后兩千年來所尊奉的歷法基礎。
之后司馬遷便潛心修史,專心寫作,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世系: 衛系:
(無從可考) 趙系:司馬蒯聵——司馬淺——司馬尚——司馬卬 秦系:司馬錯→司馬梗→司馬靳(蘄)→司馬欣(
)→司馬昌→司馬毋懌→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司馬臨、司馬觀、司馬英(漢丞相安平候楊敞之妻)[2]司馬遷說:“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筆者就此查閱了大量先秦史書,卻不見衛國司馬氏的記載。
趙國除了司馬遷介紹的司馬蒯聵外,司馬氏見于史書的還有司馬淺.、司馬尚及秦朝末年的司馬卬.。
秦國的司馬氏較多,早期有名將司馬唐.、司馬錯.、司馬梗.、司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馬欣.、司馬昌.。
因為衛國無司馬氏的記載,疑為司馬遷誤把中山寫成了衛。
如衛國實為魏國,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說得通了。
中山國有司馬赒、司馬憙、司馬子期
【第8句】:。
此外散見于先秦史書中的司馬氏還有宋國的司馬牛.、齊國的司馬悍.、楚國的司馬翦.,此三人是否為少梁司馬氏我們不得而知 司馬遷以移花接木之術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輩世系依附在司馬錯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時也掩蓋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
戰國初期進入秦國的司馬氏與后來秦國夏陽(少梁)的司馬氏同族并不同支。
秦國名將司馬錯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陽死在成都,應該是秦國咸陽人。
秦國夏陽的司馬氏就是魏系司馬氏,也就是司馬遷的直系先祖。
按照司馬遷的“一族三分”說,我們現在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少梁司馬氏家族的世系。
(橫線為父子相承世系,虛線為輩分不清世系) 趙系:司馬蒯聵……司馬淺……司馬尚……司馬卬 秦系:司馬唐——
——司馬錯——司馬梗——
——司馬欣……司馬相如 魏系:
——司馬赒——司馬憙——司馬子期——司馬靳——
——司馬昌——司馬無澤——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
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一說生于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大約卒于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一說卒于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說卒于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征和三年)。
據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
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傳的史官恒業。
少年受業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
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
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壯年游歷 司馬遷半身像[3] 司馬遷大約20歲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回到長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職責是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
他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
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一些農業勞動。
后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然后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
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圣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
那么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后,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
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于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一個宏愿。
司馬遷像集錦(12張)于是,司馬遷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司馬談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一次全國的漫游。
司馬遷從20歲開始的全國漫游,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他這個漫游,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
比如說,他漫游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么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
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并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韓信為什么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
韓信那么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
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后來就不能夠建功立業了。
韓信后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后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
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說,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么關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
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于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
所以說司馬遷的這次漫游,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司馬遷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遷在為《史記》寫的“自序”里,詳細記錄了司馬談在“河、洛之間”對他說的那番語重心長的遺囑。
司馬談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
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余死,汝必為太史。
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
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
”洛陽相會,就這樣成為這一對鐘情于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編著《史記》和獲罪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
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
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
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
就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4]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軍候侯敢叛變,將李陵內部軍情告發。
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連射的弓箭。
單于于是繼續與李陵作戰。
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
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
”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
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
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
這是我的罪嗎
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
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
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腐刑。
腐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
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
幾乎斷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
這時司馬遷50歲,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
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5]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 司馬遷生于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 6歲,在故鄉讀書。
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 10歲,在故鄉。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按:司馬遷10歲左右,即在故鄉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11歲。
竇太后死,漢地區沖突罷絀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
一說司馬遷出生于這一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 12歲。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年朔二年) 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
漢武帝從主父偃建議遷民于茂陵。
司馬遷隨家遷于京城。
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
孔安國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 20歲,游歷各地。
司馬遷漫游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于魯地觀禮,向南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彭城,尋訪楚漢相爭遺跡傳聞,經過大梁,而歸長安,歷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22歲。
公孫弘為丞相,請為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
司馬遷得補博士弟子員。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 23歲,為郎中。
以考試成績優異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 24歲,為郎中。
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至雍,祭祀五。
獲白麟。
司馬談始修《太史公書》。
《史記》原計劃記事止于此年。
《史記》[6]《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
”扣來司馬遷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 28歲,為郎中。
漢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陜西淳化縣境內),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 33歲,為郎中。
隨漢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陜西鳳翔縣),到河東(今山西夏縣東北)。
有司與太史公司馬談、祠官寬舒議祭祀后祠。
始立后土祠于汾陰(今山西萬榮縣)。
冬十月,“武帝自夏陽東幸汾陰”,司馬適隨武帝回夏陽故鄉。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 34歲,為郎中。
冬十月,司馬遷以侍中身分侍從漢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風、平涼、空峒。
太史公談、詞官寬舒等向武帝建議立泰 壇。
太史公談議泰 典禮。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 35歲,為郎中將。
漢武帝與公卿、諸生議泰山禪。
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達邛(今四川西昌一帶)、笮(今四川漢源一帶)、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帶),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 36歲,為郎中。
漢武帝前入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陽)而病危。
司馬遷自西南歸,見父于周南。
談臨終囑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
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漢武帝至泰山,又至海邊,自碣石至遼西。
又經北邊、九原(今包頭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37歲,為郎中。
春,司馬遷隨漢武帝到緱氏(今河南偃師),又到東萊。
四月,黃河決口,司馬遷從武帝至濮陽瓠子決口處,與群臣從官負薪塞黃河決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 38歲,為太史令。
繼父職為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紳石室金匱之書。
”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拋棄隱居生活,立志于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 39歲,為太史令。
冬十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雍,祭祀五帝。
經回中道,批出蕭關(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經涿鹿,從代地(今河北蔚縣)而還,經河東回長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 40歲,為太史令。
冬,司馬遷隨武帝至南郡盛唐(廬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過長江,登廬山,北至瑯琊(今山東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 41歲,為太史令。
冬,司馬遷隨漢武帝行至回中(今陜西隴縣西北)。
三月,經夏陽至河東,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 42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歷》,漢武帝宣布廢《顓頊歷》,改用此歷法。
太初歷對后代有極大影響。
冬十月司馬遷隨武帝祭泰山。
司馬遷開始著述《史記》。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 43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專心著述。
“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
”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開漢元年) 46歲,為太史令。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發兵討伐匈奴。
李陵為將,請“自當一隊”。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 47歲,為太史令。
三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河東,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戰敗被匈奴俘虜,司馬遷因替李陵講公道話,而被捕入獄,判死刑。
公元前98年(天漢三年) 48歲。
李陵被滅族。
司馬遷為著作史記而忍辱茍活,自請宮刑。
《悲士不遇賦》約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 49歲,為中書令。
被赦出獄,任中書令。
《漢書·司馬遷傳》:“遷既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發憤著史記。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53歲,為中書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間有信給司馬遷。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 55歲,為中書令。
《報任少卿書》作于是年。
完成《史記》。
《報任少卿書》說:“仆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改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 漢武帝患病,奸臣江充謊稱宮中有人埋設木偶詛咒武帝,武帝命江充查抄。
江充與太子有矛盾,勒逼皇后自殺,并要挾太子。
太子殺死江充,武帝發兵討伐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敗逃亡自殺。
此即為歷史上有名的巫蠱案。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56歲。
司馬遷約死于這一年。
死因不明。
一說司馬遷死于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 又一說死于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
《漢書·舊儀注》:“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郭沫若《關于司馬遷的死》:“下獄死事,必世有流傳,故衛宏、葛洪均筆之于書,諒不能無中生有,以歪曲史實”。
[7]編輯本段存世作品 出獄后,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后世稱《太史公書》為《史記》。
“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
但后來因為《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為此書專名。
司馬遷完成《史記》后,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后世。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樵稱:“六經之后,唯有此作”。
魯迅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趙翼《廿二史札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于一編之中。
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編輯本段星象成就。
誰有很詳細的司馬遷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前86年),字子長,一說左馮翊夏陽(今陜西韓城)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中國古代的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
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因此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他10歲開始讀古書,學習十分認真刻苦,遇到疑難問題,總是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
20歲那年,司馬遷從長安出發,到各地游歷。
后來回到長安,做了郎中。
他幾次同漢武帝出外巡游,到過很多地方。
35歲那年,漢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貴州等地。
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
他父親司馬談死后,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接替做了太史令。
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與天文學家唐都等人共訂“太初歷”。
同年,開始動手編《史記》。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李陵出擊匈奴,兵敗投降,漢武帝大怒。
司馬遷為李陵辯護,觸怒了漢武帝,獲罪被捕,受了“腐刑”。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獲赦出獄,做了中書令,掌握皇帝的文書機要。
于是他發憤著書,全力寫作《史記》,大約在他55歲那年終于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成就了《史記》-----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全書130篇,52萬余字,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和七十列傳,對后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并稱為史學“雙璧”。
因此司馬遷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史圣。
與司馬光并稱“史界兩司馬”,與司馬相如合稱“文章西漢兩司馬”。
司馬遷的著作,除《史記》外,《漢書·藝文志》還著錄賦八篇,均已散失,唯《藝文類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賦》的片段和有名的《報任安書》(即《報任少卿書》)。
《報任安書》表白了他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決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究司馬遷生平思想的重要資料,也是一篇飽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賦》也是晚年的作品,抒發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沒世無聞”的憤激情緒。
太史公軼事 太史公·司馬遷曾特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安徽廬江開基始祖庶公(別號:自修,軒轅黃帝第60世耳孫)像題詞: 《像贊》 更名改姓 因避強秦 寧去候統 甘為庶民 承先啟后 繼舊開新 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 ——太史公·司馬遷編輯本段家譜世系 司馬遷明代畫像[1]司馬遷自稱其先祖是顓頊時期的天官。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昔在顓頊,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后,使復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時期,司馬遷的祖上來到秦國。
他的直系祖先是戰國時期秦國著名的武將司馬錯。
秦惠文王時期,司馬錯曾經在朝堂上與張儀辯論,辯論內容被收入《戰國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觀止》,名為《司馬錯論伐蜀》。
辯論勝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馬錯等人出兵巴蜀,得勝而守之。
六世祖司馬靳為名將武安君白起副手,參與長平之戰,坑殺趙卒四十萬人,司馬錯、司馬靳等軍事之功為秦國奠定了一統天下的軍事基礎。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武帝時期太史令司馬談。
司馬談是當時一位非常杰出的學者,著有《論六家要旨》一文,系統總結了春秋戰國秦至漢初以來陰陽、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得失,并對道家思想進行了高度肯定。
該文是對春秋戰國以來的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練總結。
司馬談在約漢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間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馬遷出生于家鄉夏陽(今陜西省韓城市)。
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上,司馬遷說:“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年十歲則誦古文。
”十九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采集傳說。
在《自序》上司馬遷說“(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沅、湘。
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夫子遺風,鄉射鄒嶧;厄困蕃、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于是遷仕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還報命。
”二十五歲時,他又以使者監軍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擔負起在西南設郡的任務。
足跡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馬談去世,三年之后,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司馬遷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準備撰寫一部通史。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定立了“太初歷”,該歷法改變了秦代使用的顓頊歷以十月為歲首的習慣,而改以正月為歲首。
從而,為中國的農耕社會奠定了其后兩千年來所尊奉的歷法基礎。
之后司馬遷便潛心修史,專心寫作,開始了《史記》的寫作。
司馬遷世系: 衛系:
(無從可考) 趙系:司馬蒯聵——司馬淺——司馬尚——司馬卬 秦系:司馬錯→司馬梗→司馬靳(蘄)→司馬欣(
)→司馬昌→司馬毋懌→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司馬臨、司馬觀、司馬英(漢丞相安平候楊敞之妻)[2]司馬遷說:“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
其在衛者,相中山。
”筆者就此查閱了大量先秦史書,卻不見衛國司馬氏的記載。
趙國除了司馬遷介紹的司馬蒯聵外,司馬氏見于史書的還有司馬淺.、司馬尚及秦朝末年的司馬卬.。
秦國的司馬氏較多,早期有名將司馬唐.、司馬錯.、司馬梗.、司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馬欣.、司馬昌.。
因為衛國無司馬氏的記載,疑為司馬遷誤把中山寫成了衛。
如衛國實為魏國,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說得通了。
中山國有司馬赒、司馬憙、司馬子期
【第8句】:。
此外散見于先秦史書中的司馬氏還有宋國的司馬牛.、齊國的司馬悍.、楚國的司馬翦.,此三人是否為少梁司馬氏我們不得而知 司馬遷以移花接木之術巧妙地把自己的前輩世系依附在司馬錯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時也掩蓋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
戰國初期進入秦國的司馬氏與后來秦國夏陽(少梁)的司馬氏同族并不同支。
秦國名將司馬錯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陽死在成都,應該是秦國咸陽人。
秦國夏陽的司馬氏就是魏系司馬氏,也就是司馬遷的直系先祖。
按照司馬遷的“一族三分”說,我們現在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少梁司馬氏家族的世系。
(橫線為父子相承世系,虛線為輩分不清世系) 趙系:司馬蒯聵……司馬淺……司馬尚……司馬卬 秦系:司馬唐——
——司馬錯——司馬梗——
——司馬欣……司馬相如 魏系:
——司馬赒——司馬憙——司馬子期——司馬靳——
——司馬昌——司馬無澤——司馬喜.——司馬談——司馬遷編輯本段生平事跡 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
近人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認為司馬遷生于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一說生于公元前135年(漢武帝建元六年);大約卒于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一說卒于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說卒于公元前90年(漢武帝征和三年)。
據說司馬遷家自唐虞至周,都是世代相傳的歷史家和天文家。
司馬錯是秦惠王時伐蜀的名將,司馬昌是秦始皇的鐵官,到了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又做漢武帝的太史令,恢復了祖傳的史官恒業。
少年受業 司馬遷的少年時代,“耕牧河山之陽”。
司馬遷在這“山環水帶,嵌鑲蜿蜒”(《韓城縣志序》)的自然環境里成長,既被山川的清淑之氣所陶冶,又對民間生活有一定體驗。
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啟發誘導,獲益不淺。
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的時候。
壯年游歷 司馬遷半身像[3] 司馬遷大約20歲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梁楚以歸。
”回到長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職責是守衛宮殿門戶,管理車騎,隨從皇帝出行。
他隨漢武帝到過平涼、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邊是昆明。
據司馬遷自己說,他少年時期曾經“耕牧河山之陽”,也就是說他兒童時期曾經在家鄉從事過一些農業勞動。
后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然后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
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圣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治者提供借鑒。
那么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模空前的史著。
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后,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
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無論是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于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這樣一個宏愿。
司馬遷像集錦(12張)于是,司馬遷在讀萬卷書的基礎上,開始行萬里路,司馬談要求他兒子來進行一次為期兩年多的一次全國的漫游。
司馬遷從20歲開始的全國漫游,是為寫《史記》做準備的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史記》的真實性和科學性。
他這個漫游,也是《史記》實錄精神的一種具體體現。
比如說,他漫游到汨羅江畔,在當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他高聲朗誦著屈原的詩,他痛哭流涕,所以他寫《屈原列傳》寫得那么有感情,他是親自去考察過,他是在學習屈原的基礎上來寫屈原的。
比方說,在韓信的故鄉淮陰,他也搜集了許多有關韓信的故事,并親自去問別人,說當年韓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韓信為什么能夠受胯下之辱而不發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來,忍了。
韓信那么高的個子,從一個流氓兩個腿之間爬過去,如果按照他的個性,一刀就把他殺了。
但是如果把他殺了,后來就不能夠建功立業了。
韓信后來幫助劉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了西漢,封王封個侯,回了故鄉,韓信自己說:如果當初我把你殺了,我就沒后來的建功立業,所以小不忍則亂大謀。
再比如說,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還和孔子故鄉的一些儒生在一起攬衣挽袖,一步一揖,學騎馬,學射。
學行古禮,以此表達他對孔子的紀念。
再比如說,在孟嘗君的故鄉薛城,他走鄉串巷,考察民風,而且他考察這個地方的民風跟當年孟嘗君好客養士有什么關系,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
可以這樣說,司馬遷在漫游的旅程中,不放過任何一個了解歷史的人,不放過任何一個存留于人們口碑上的故事,獲得了許許多多從古籍當中所得不到的歷史材料,同時他深入民間,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群眾的生活,使得他對社會,對人生的觀察、認識逐漸深入。
此外他遍歷名山大川,飽覽了祖國山河的壯美,陶冶了性情,從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學的表現力。
所以說司馬遷的這次漫游,正是司馬遷走向成功的極為堅實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司馬遷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遷在為《史記》寫的“自序”里,詳細記錄了司馬談在“河、洛之間”對他說的那番語重心長的遺囑。
司馬談說: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
汝復為太史,則續吾祖矣。
今天子接千歲之統,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
余死,汝必為太史。
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
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
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脩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
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
”洛陽相會,就這樣成為這一對鐘情于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編著《史記》和獲罪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宮廷所藏的一切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的機會,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
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他就動手編寫《史記》。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漢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帶兵三萬,攻打匈奴,打了個大敗仗,幾乎全軍覆沒,李廣利逃了回來。
李廣的孫子李陵當時擔任騎都尉,帶著五千名步兵跟匈奴作戰。
單于親自率領三萬騎兵把李陵的步兵團團圍困住。
但是李陵的箭法十分好,兵士也十分勇敢,五千步兵殺了五六千名匈奴騎兵.單于調撥更多的兵力,然而仍然無力與李陵相抗衡。
就 司馬遷發憤寫《史記》[4]在單于準備退軍之時,李陵手下有一名軍候侯敢叛變,將李陵內部軍情告發。
告訴單于李陵后面沒救兵,而且教單于部下制作連發連射的弓箭。
單于于是繼續與李陵作戰。
最后李陵寡不敵眾,只剩了四百多漢兵突圍出來。
李陵被匈奴逮住,投降了。
大臣們都譴責李陵不該貪生怕死,向匈奴投降。
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聽聽他的意見。
司馬遷說:“李陵帶去的步兵不滿五千,他深入到敵人的腹地,打擊了幾萬敵人。
他雖然打了敗仗,可是殺了這么多的敵人,也可以向天下人交代了。
李陵不肯馬上去死,準有他的主意。
他一定還想將功贖罪來報答皇上。
” 漢武帝聽了,認為司馬遷這樣為李陵辯護,是有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的哥哥),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人強辯,不是存心反對朝廷嗎
”他就把司馬遷下了監獄,交給廷尉審問。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
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
司馬遷在獄中反復不停地問自己:“這是我的罪嗎
這是我的罪嗎
我一個做臣子的,就不能發表點意見
”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
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
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第二年漢武帝殺了李陵全家,處司馬遷以腐刑。
腐刑是個奇恥大辱,污及先人,見笑親友。
司馬遷在獄中,又備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膚,受榜棰,幽于圜墻之中,當此之時,見獄吏則頭搶地,視徒隸則心惕息”(司馬遷《報任安書》)。
幾乎斷送了性命。
他本想一死,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資料,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要寫部有關歷史書的夙愿,因此為了完成《史記》的寫作,忍辱負重,希望出現一線轉機。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
這時司馬遷50歲,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別人看來,也許是“尊寵任職”,但是,他還是專心致志寫他的書。
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成,共得130篇,52萬余言。
[5]編輯本段大事年表 公元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 司馬遷生于龍門。
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建元元年) 6歲,在故鄉讀書。
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談為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間。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
” 公元前136年(建元五年) 10歲,在故鄉。
《太史公自序》:“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文。
”按:司馬遷10歲左右,即在故鄉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
公元前135年(建元六年) 11歲。
竇太后死,漢地區沖突罷絀老刑名百家之言,重新發動尊儒。
一說司馬遷出生于這一年。
公元前134年(漢武帝元光元年) 12歲。
是年董仲舒上“天人三策”。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司馬遷時在夏陽耕讀,時在長安求學。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元年朔二年) 19歲,從夏陽遷居長安。
漢武帝從主父偃建議遷民于茂陵。
司馬遷隨家遷于京城。
從孔安國學《尚書》,從董仲舒學《春秋》。
孔安國為侍中。
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 20歲,游歷各地。
司馬遷漫游江淮,到會稽,渡沅江、湘江,向北過汶水、泗水,于魯地觀禮,向南過薛(今山東滕縣東南)、彭城,尋訪楚漢相爭遺跡傳聞,經過大梁,而歸長安,歷時數年,為協助父親著作史記做準備。
公元前124年(元朔五年) 22歲。
公孫弘為丞相,請為博士置弟子員五十人。
司馬遷得補博士弟子員。
公元前123年(元朔六年) 23歲,為郎中。
以考試成績優異為郎中,即皇帝的侍衛官。
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 24歲,為郎中。
司馬遷侍從武帝巡視至雍,祭祀五。
獲白麟。
司馬談始修《太史公書》。
《史記》原計劃記事止于此年。
《史記》[6]《太史公自序》:“述陶唐以來,至于麟止。
”扣來司馬遷修改下限述于太初末年。
公元前119年(元狩五年) 28歲,為郎中。
漢武帝游鼎湖,至甘泉(今陜西淳化縣境內),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
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元鼎四年) 33歲,為郎中。
隨漢武帝祭祀五帝到雍(今陜西鳳翔縣),到河東(今山西夏縣東北)。
有司與太史公司馬談、祠官寬舒議祭祀后祠。
始立后土祠于汾陰(今山西萬榮縣)。
冬十月,“武帝自夏陽東幸汾陰”,司馬適隨武帝回夏陽故鄉。
公元前112年(元鼎五年) 34歲,為郎中。
冬十月,司馬遷以侍中身分侍從漢武帝巡行至西北的扶風、平涼、空峒。
太史公談、詞官寬舒等向武帝建議立泰 壇。
太史公談議泰 典禮。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 35歲,為郎中將。
漢武帝與公卿、諸生議泰山禪。
司馬遷受命為郎中將以皇帝特使身份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到達邛(今四川西昌一帶)、笮(今四川漢源一帶)、昆明(今云南曲靖一帶),安撫西南少數民族,設置五郡。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元封元年) 36歲,為郎中。
漢武帝前入泰山封禪,太史公司馬談隨行,至周南(今河南洛陽)而病危。
司馬遷自西南歸,見父于周南。
談臨終囑司馬遷繼孔子而續《春秋》。
司馬遷以郎中身分侍從漢武帝至泰山,又至海邊,自碣石至遼西。
又經北邊、九原(今包頭市西),五月回到甘泉。
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 37歲,為郎中。
春,司馬遷隨漢武帝到緱氏(今河南偃師),又到東萊。
四月,黃河決口,司馬遷從武帝至濮陽瓠子決口處,與群臣從官負薪塞黃河決口。
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 38歲,為太史令。
繼父職為太史令。
《太史公自序》:“太史公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紳石室金匱之書。
”與朋友摯峻書信往還,勉勵其拋棄隱居生活,立志于事業,從而立德、立言、立功。
公元前107年(元封四年) 39歲,為太史令。
冬十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雍,祭祀五帝。
經回中道,批出蕭關(今寧夏固原縣東南),經涿鹿,從代地(今河北蔚縣)而還,經河東回長安。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 40歲,為太史令。
冬,司馬遷隨武帝至南郡盛唐(廬江),望祭虞舜于九嶷山,自尋陽(今湖北黃梅縣西南)過長江,登廬山,北至瑯琊(今山東諸城),增封泰山,沿海而行。
公元前105年(元封六年) 41歲,為太史令。
冬,司馬遷隨漢武帝行至回中(今陜西隴縣西北)。
三月,經夏陽至河東,祭于后土祠。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 42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與上大夫壺遂等制定《太初歷》,漢武帝宣布廢《顓頊歷》,改用此歷法。
太初歷對后代有極大影響。
冬十月司馬遷隨武帝祭泰山。
司馬遷開始著述《史記》。
公元前103年(太初二年) 43歲,為太史令。
司馬遷專心著述。
“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務一心營職。
”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開漢元年) 46歲,為太史令。
蘇武出使匈奴被扣,武帝發兵討伐匈奴。
李陵為將,請“自當一隊”。
公元前99年(天漢二年) 47歲,為太史令。
三月,司馬遷隨漢武帝至河東,祭祀后土。
十一月,李陵戰敗被匈奴俘虜,司馬遷因替李陵講公道話,而被捕入獄,判死刑。
公元前98年(天漢三年) 48歲。
李陵被滅族。
司馬遷為著作史記而忍辱茍活,自請宮刑。
《悲士不遇賦》約作于是年。
公元前97年(漢武帝天漢四年) 49歲,為中書令。
被赦出獄,任中書令。
《漢書·司馬遷傳》:“遷既刑之后,為中書令,尊寵任職。
”發憤著史記。
公元前93年(太始四年) 53歲,為中書令。
任安(少卿)此年四、五月間有信給司馬遷。
公元前91年(漢武帝征和二年) 55歲,為中書令。
《報任少卿書》作于是年。
完成《史記》。
《報任少卿書》說:“仆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改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
”“仆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
” 漢武帝患病,奸臣江充謊稱宮中有人埋設木偶詛咒武帝,武帝命江充查抄。
江充與太子有矛盾,勒逼皇后自殺,并要挾太子。
太子殺死江充,武帝發兵討伐太子,太子起兵反抗,兵敗逃亡自殺。
此即為歷史上有名的巫蠱案。
公元前90年(征和三年) 56歲。
司馬遷約死于這一年。
死因不明。
一說司馬遷死于公元前87年(漢武帝后元二年), 又一說死于公元前86年(漢昭帝始元元年)。
《漢書·舊儀注》:“司馬遷作《景帝本紀》極言其短,及武帝過,武帝怒而削去之,后坐舉李陵,陵降匈奴,故下遷蠶室,有怨言,下獄死。
”郭沫若《關于司馬遷的死》:“下獄死事,必世有流傳,故衛宏、葛洪均筆之于書,諒不能無中生有,以歪曲史實”。
[7]編輯本段存世作品 出獄后,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后世稱《太史公書》為《史記》。
“史記”原本乃各國史書的通稱,司馬遷的著述也正是參考戰國時期各國史記所作。
但后來因為《太史公書》的影響,大約在東漢時期,就已經成為此書專名。
司馬遷完成《史記》后,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后世。
《史記》對后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鄭樵稱:“六經之后,唯有此作”。
魯迅稱譽《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趙翼《廿二史札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系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志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匯于一編之中。
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編輯本段星象成就。
上一篇:和爸爸一起踢球的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