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馬克思有什么感想和認識800字
馬克思主義無疑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使人類真正從蒙昧中睜開眼睛,推動人類意識實現了大覺醒,引導人類社會發生了大變革.馬克思的名字始終和工人階級的事業緊緊相連,馬克思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偉大旗幟. 馬克思主義的晨曦照在古老的東方,給黑暗的中國帶來光明,使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走向自為,中國人民的精神從被動轉為主動.它一經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便誕生了中國共產黨.日出東方,開天辟地,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馬克思主義的耀眼光輝和巨大威力,使越來越多的人崇敬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由此也就產生了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主要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是教條主義的.態度不同,結果大不同. 馬克思是怎樣對待自己創立的理論的呢?他在自己理論活動的初期就申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他十分厭惡對他的理論的“奴隸式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模仿”.他終生站在工人階級爭取解放的最前線,但從不對自己不熟悉的斗爭指手劃腳.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盡管他對公社的事業十分關注,傾注了最大的熱情,但他始終認為,身居倫敦,對巴黎事件的直接參加者發號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終生注視著世界歷史發展的新情況,根據科學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論.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最先樹起了反對教條主義的旗幟. 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創立者恩格斯,同樣是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典范.他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產黨宣言》發表24年后,馬克思、恩格斯在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說: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實踐的發展,《宣言》中的一些觀點、一些論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經過時了”;如果可以重寫,“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寫法”. 恩格斯撰寫的《反社林論》——這部被馬克思譽為他和恩格斯理論的“百科全書”——發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說,本書有許多地方是應該修改的,例如“關于理論自然科學的那部分,這里敘述得極其笨拙,有些地方現在本來可以表達得更清楚些.更明確些.……我理應在這里作自我批評.” 恩格斯滿懷信心寄希望于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為很可能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去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十分輕蔑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寧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也許可以用列寧的兩句話做出概括:“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
馬克思主義學習心得
馬克思主義是世界無產階級的指導思想,其基本內容包括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以及科學社會主義三個主要組成部分。
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理論品質就是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展真理。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我慢慢地了解到:馬克思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和人類解放的科學,它不應只建立在我們感性理解的基礎上。
通過系統的學習,我們必須把它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基礎角度。
第一、馬克思主義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性指導原則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所揭示的人類認識的本質和發展規律的學說,為人類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指明了現實的道路,為工人階級及其政黨奠定了思想路線的理論基礎。
第二、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實踐和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繼承與創新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成果,發現了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學說,實現了人類思想史上的偉大革命。
馬克思主義哲學為認識歷史和時代問題提供了一種嶄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原則。
第三、馬克思主義提高了我們認識人類社會以及在社會上生存的能力 馬克思主義運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規律提出的階級分析法,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等等都為人們認識人類社會提供了理論指導。
第四、馬克思主義為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規劃了理想化方向 共產主義社會本身也不會是一種沒有任何矛盾的社會,不會是一種不需要也不能夠進一步改善和發展的靜止狀態。
我們深信,共產主義社會將是一個在更高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前進的社會。
所以,共產主義社會不是人類歷史的終結,而是人類自由自覺歷史的開端。
縱觀歷史,橫看世界,不論有多少紛紜繁雜的學說理論,馬克思主義無疑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使人類真正從蒙昧中睜開眼睛,推動人類意識實現了大覺醒,引導人類社會發生了大變革。
馬克思的名字始終和工人階級的事業緊緊相連,馬克思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偉大旗幟。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一、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理論聯系實際,是我們黨在幾十年革命和建設的斗爭實踐中形成的三大作風之一,也是學習馬克思主義所必須堅持的一個好的學風,學習的目的在于運用,只有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才能克服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偏向,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提倡多讀一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和繼承者的著作。
這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方法。
因為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
學習原著有助于我們完整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同時也有助于更好地學習和理解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我們制定政策的理論依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一定條件下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如果不能認真學習原著,完整準確地掌握基本理論,也就難以深刻理解和真正貫徹好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三、學習馬克思主義要刻苦鉆研、持之以恒。
馬克思主義是隨著實踐而不斷發展的科學,包含著極其豐富的內容。
要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必須刻苦鉆研、循序漸進、持之以恒。
應當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堅持不懈學習馬克思主義精神,刻苦讀書,持之以恒,不斷提高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質。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和建設者,擔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使命。
我們應努力學習和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也是大學生個人成長和長遠發展的客觀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為21世紀的大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運用到無限的社會實踐中去。
馬克思經典著作讀后感10000字怎么寫
讀馬克思經典著作之感想讀過馬克思原著的人和沒有讀過馬克思原著的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是迥然不同的,讀過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馬克思著作里的鮮活的思想和充滿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馬列主義教程一樣令人懨懨欲睡,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夠深入理解和領悟馬克思主義思想精髓,而不讀原著的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馬觀花、管中一窺而已,所以,不讀馬克思原著的人對馬克思主義誤解居多,讀過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轉變為馬克思主義的堅定捍衛者!
學習馬克思主義心得體會
上了幾周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課,在老師深入淺出、繪聲繪色的講解下,馬克思主義這個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詞漸漸在我的腦海里清晰起來,對馬克思主義也有了更深一層的體會。
\ 縱觀歷史,橫看世界,不論有多少紛紜繁雜的學說理論,馬克思主義無疑是迄今為止最科學、最嚴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使人類真正從蒙昧中睜開眼睛,推動人類意識實現了大覺醒,引導人類社會發生了大變革。
馬克思的名字始終和工人階級的事業緊緊相連,馬克思主義始終是共產黨人的偉大旗幟。
\ 馬克思主義的晨曦照在古老的東方,給黑暗的中國帶來光明,使中國工人階級由自在走向自為,中國人民的精神從被動轉為主動。
它一經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便誕生了中國共產黨。
日出東方,開天辟地,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
馬克思主義的耀眼光輝和巨大威力,使越來越多的人崇敬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
由此也就產生了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主要有兩種態度:一種是馬克思主義的,一種是教條主義的。
態度不同,結果大不同。
\ 馬克思是怎樣對待自己創立的理論的呢
他在自己理論活動的初期就申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
”他十分厭惡對他的理論的“奴隸式的盲目崇拜”和“簡單模仿”。
他終生站在工人階級爭取解放的最前線,但從不對自己不熟悉的斗爭指手劃腳。
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盡管他對公社的事業十分關注,傾注了最大的熱情,但他始終認為,身居倫敦,對巴黎事件的直接參加者發號施令是根本不行的。
他終生注視著世界歷史發展的新情況,根據科學和實踐的發展不斷補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論。
\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最先樹起了反對教條主義的旗幟。
\ 馬克思主義的另一位創立者恩格斯,同樣是用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典范。
他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
”\ 發表24年后,馬克思、恩格斯在為德文版序言中說:由于時代的變遷和實踐的發展,中的一些觀點、一些論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經過時了”;如果可以重寫,“許多方面都會有不同寫法”。
\ 恩格斯撰寫的——這部被馬克思譽為他和恩格斯理論的“百科全書”——發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說,本書有許多地方是應該修改的,例如“關于理論自然科學的那部分,這里敘述得極其笨拙,有些地方現在本來可以表達得更清楚些。
更明確些。
……我理應在這里作自我批評。
”\ 恩格斯滿懷信心寄希望于未來的馬克思主義者:“因為很可能我們還差不多處在人類歷史的開端,而將來去糾正我們的錯誤的后代,大概比我們有可能經常以十分輕蔑的態度糾正其認識錯誤的前代要多得多。
”\ 列寧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也許可以用列寧的兩句話做出概括:“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作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實的確切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
從這種態度出發,列寧提出了政治發展不平衡的規律,發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只能同時在幾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取得勝利的理論已經不適合“帝國主義戰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新的歷史條件,從而得出在單獨一個國家內可能首先取得勝利的結論,并成功領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從這種態度出發,列寧領導和蘇維埃政府實現了從“”向“”的關鍵性轉變,實現了的理論創新。
\ 毛澤東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人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杰出代表。
毛澤東的理論和實踐活動,表明了我們黨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二是必須把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正是毛澤東同志領導全黨同曾在黨內占統治地位的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決議和蘇聯經驗神圣化的錯誤傾向進行了堅決斗爭,在危難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正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成功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并在我們這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后的國家,成功地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 在這種堅持和結合中形成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蘊含著極其生動、極其豐富的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反對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寶貴精神財富。
始終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期、新道路的鄧小平同志,為全黨樹立了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光輝榜樣。
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離開自己國家的實際空談馬克思主義沒有意義。
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必須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
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觀點去繼承、發展馬克思主義,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他以馬克思主義的非凡勇氣和政治膽略,領導和支持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沖破了個人崇拜和“兩個凡是”的束縛,撥亂反正,全面改革。
使我們黨和國家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
他抓住“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社會主義的實踐經驗,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將全黨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水平,開拓了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 馬克思主義引導時代前進又隨著時代發展。
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史,在一定意義上說,就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
從這部歷史中,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認識:馬克思主義是科學,它始終嚴格的以客觀事實為依據。
而社會生活總是在不斷的變動中,這種變動的劇烈程度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難以想象的程度。
因此,馬克思主義必定隨著時代、實踐和科學的發展而不斷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
孤立地、靜止地研究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生動的現實生活割裂開來、對立起來,就沒有出路。
馬克思主義是客觀真理,它為認識和發展真理開辟了正確的道路,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它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
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時又是我們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階梯。
\ 馬克思主義具有較強的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源泉是實踐,發展的根據是實踐,檢驗的標準也是實踐。
正因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實踐,馬克思主義才枝繁葉茂、大樹參天。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但必須與各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只有結合,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發揮;只有結合,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才能真正堅持和鞏固。
\ 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具體結論,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我們著重學習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終極結論;掌握的是完整體系,不是只言片語;運用的是立場、觀點、方法,不是個別觀點。
馬克思主義是發展著的理論,是一個開放的體系。
它總是把握客觀情況的變化,總結人民群眾的新鮮經驗,吸取當代科學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斷豐富自己,發展自己。
在堅持中發展,在發展中堅持,這是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的真正內涵。
一句話,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 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核心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導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是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一種思想方法,是一條認識路線,是一個歷史過程,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內涵。
只要實踐在發展,只要社會在進步,只要人類的歷史還沒有結束,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永無止境。
當前,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就是要在黨的基本理論的指導下,一切從實際出發,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中解放來,從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的和教條式的理解中解放出來,從主觀主義和形而上學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 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根本一條就是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
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實踐,而要用實踐去發展本本。
\ 用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尊重廣大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面向和服務于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成就科學理論的根本道路。
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一定要尊重廣大民群眾的首創精神,著眼于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 馬克思主義是最講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堅持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原理和科學精神、創新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就在于實踐中的不斷創新。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會主義實踐的每一次歷史性飛躍,都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實踐相結合進行理論創新的結果。
\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先進性,不僅表現在其時代性上,而且表現在其人民性上。
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貴和看不見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學思想里”。
與有史以來的任何哲學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把改變社會和人民的解放作為自己的任務和目的。
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會拋棄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精神。
人民的利益不是一個標簽,不是一個抽象的問題,而是最現實、最生動、最感性的東西。
學習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 的感想
長久以來,我對“非專業”的學習知識抱有很大的興趣與熱情。
我終究還是個自由散漫的人,正襟危坐式的學習很難使我持久而高效的吸收知識﹑提高技能。
當然哲學一科對我來說也是如此。
前幾天看到一句話:人與動物的區別,在于人可以作哲學性的思考。
我認為這一表述是恰當的,同時也反映出這一學科﹑這種思維方式對于人的重要性——雖然許多人未意識到這一點或不以為然。
對于非專業人士,學習哲學﹑了解哲學不應把重點放在獲得專業知識上,而應在于掌握一種看世界的方式,從而使自己活得明白﹑不迷惑。
或者說,最低限度也應是獲得這樣一條信念:要多思考。
自從初中偶然接觸一些思想,到高中刻意讀些東西,再到大學謹慎地“啃”少量專著,我在這條路上不斷前進著:緩慢,且清閑。
以一種欣賞風景﹑閑庭信步的姿態前進,是很美好的。
我并不想說這狀態流于膚淺,因為主觀上并不十分想深入。
當然我也得到了許多啟發。
當我產生一些想法,并傲慢地認為能引出新體系的時候,就不出意料地發現這是被某位大師做過的了。
于是,就會有一種對自己的追問:我究竟能想到什么地步呢
當然這也是我在這條路上不斷前進的動力之一。
書歸正傳,還是談談馬克思主義和這門課程吧。
曾經有人做過比較,數學是建立在前人地基上的大廈,而哲學是不斷破舊立新﹑否定前人而崎嶇前進的。
這個說法中,“否定”就應當是唯物辯證法中的“否定”,是“揚棄”﹑是批判繼承。
這也就是馬克思主義給我的最大啟示:一種科學的質疑,一種批判的精神。
同為“千年思想家”的尼采,同樣具有堅決的批判精神。
然而馬克思是講科學的,尼采是講生命的; 馬克思是講政治﹑經濟的,尼采是講美學的; 馬克思是講人民群眾的,尼采是講個人的。
在學馬克思主義時,我已有的基調是叔本華的悲觀主義哲學。
這種不免導出虛無主義的思想使我對以后接觸的一切思想﹑理論都更加審視。
然而,馬克思主義確實是一種讓我心里比較踏實的思想。
對于許多問題的分析,套用我僅有的馬克思主義知識未免生硬,但都使我獲得一種信服的感覺。
而這種感覺,又有別于那種“正在接觸什么就用什么”而帶來的淺薄的“信服”。
那么為什么會有這種感覺呢
我在自己有限的視野內,做了一番分析。
首先是兩個前提:第一,規律普遍存在;第二,永恒運動。
這兩點已然是拋開意識形態﹑知識構成影響的共識了。
基于這兩點下的本體論,是合乎人的經驗的,于是在心理層面上會令人感到親切﹑踏實。
接下來就是理性分析。
合乎上述兩個前提的思想,如果能夠比較“正確地”反映出事物運動規律,那么它就能“合理”解釋問題。
這里的“正確”與“合理”,當然也只是建立在人類的認知與邏輯的基礎之上。
這也就牽扯到認識論和價值論,當然還有可知論的觀點。
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論和辯證法還是相當完備的。
僅就我目前遇到的問題,還都是用得通的。
然而,當涉及一些超驗的問題時,以我的淺薄,就無法用馬克思主義給出圓滿的結論了。
在認識論的相關問題上就更是如此。
與本體論不同,認識論與其它具體科學,尤其是心理學關系密切。
不可否認,人類對于自身的認識還很有限。
在對非理性﹑意志等問題的論述上,馬克思主義給出的答卷分數不會很高。
簡單地說,馬克思主義終究是講科學的,于是對于具體科學尚未解釋到一定水平的問題,它自然也不會予以過多論述。
所以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是構建在理性意識這一背景下的。
然而,近代以來外部環境的復雜化卻使人對于自身的認識方向,越來越多地轉向非理性的范疇。
我們看到了心理學上的弗洛伊德﹑榮格,哲學上的叔本華﹑尼采﹑存在主義。
這種對人自身的深入探索的努力,是具有偉大意義的。
為了對人類最基本的問題,即“我們從何而來,到何處去”和“如何生存”的解答與求索,搞清楚人最得意的意識的相關問題,當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環。
唯意志論的發展與存在主義的出現,為“理性至上”的馬克思主義解決了很多問題,更有意義的是又引出了很多問題。
終究哲學的發展在于提問。
有些問題,限于人類自身的屬性,恐怕永遠也找不到那個夢寐以求的“真相”。
馬克思主義在歷史觀上是存在問題的。
它基本上解釋了人民群眾的地位與作用。
但由于這一思想所代表的政治立場﹑及在世界范圍內實踐所得的經驗,馬克思主義對于歷史人物的論述,尤其是對其地位的肯定,還是不夠的。
這應當是辯證法中的量變質變原理,也可以用數學中的“微分”的觀點來理解。
人民群眾就是微分中的“微元”,它的作用就是歷史發展中的“量變”,而“質變”或達到關節點,卻多是歷史人物的作用。
在歷史觀中堅持辯證法,才能夠“公正地”解釋這個問題。
其實,這其中也暗合了馬克思主義對“非理性”問題的認識不足,于是把個人合成人民群眾來研究,就可以說整體上的先進性與革命性了。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觀點與現今社會學的一些研究相悖。
在人生哲學上,馬克思主義好像只給出了一條條抽象的方法論。
我一向認為,人生哲學是最虛妄的學問,再多的高深理論也無法真正教會人生活。
而生活確也是需要一些原則的。
從哲學的高度給出一些原則,也就是方法論了。
表述越抽象,人作為主體,其發揮的空間也就越大,這未必不是好事。
但還是那個問題,馬克思主義對人的非理性因素照顧得不夠,以至于完全施用馬克思主義指導生活是相當困難的,會帶來困惑。
其實談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方面面,我對于馬克思主義還是肯定有加的。
在復雜的現代社會,本著科學的精神,兼有批判的精神,才是個人活得明白﹑不迷惑的保證。
篤信一種思想,不如學會思考,這正應了那句古語: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走近馬克思 讀后感
捧著一本書,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燈夜戰或廢寢忘食地細細品味。
有的書有五彩的畫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豐富的內容和思想,好比康師傅跟統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裝還是桶裝,外面的包裝使人一見就五味飄香,但其中的營養大部分是減肥的成分。
以前很少讀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談《形態》的讀后感時,我是帶著漫談讀馬克思的原著以及讀馬克思這個偉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識流進行的。
以前讀《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都是啃別人吃剩下的骨頭,或者說就像老師說的那樣“嚼別人嚼過的饃饃”。
而讀原著的感覺就不一樣,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對那些“原理”、“方法論”枯燥乏味的生厭,而是有著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的那種探險的刺激和豐收的喜悅。
那里的觀點不是來自遙遠天堂的上帝和神靈,而是來自生活實際;那里的文字是多么的優美,不是法國人一貫失的高談闊論,不是美國人經常使用的花言巧語,而是角度的全面、觀點的新穎、論證的深刻。
所以馬克思在告誡人們聯系實際之前,他自己已經那樣做了。
他對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在這方面做得不夠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提出關于德國哲學和德國現實之間的聯系問題”。
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園詩,他的處境是非常“糟糕”的。
反動政府要驅逐他,權力派要指責他,還有許多流派和哲學家對他指手畫腳,但馬克思正像恩格斯說的那樣----把那些東西“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
他的生活條件也極端艱苦,如果沒有恩格斯在經濟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時間來解決自己的生存問題,而這將占去他作理論研究的大量時間。
“人們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決吃喝住穿的問題,然后才能從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對于這句話,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著切身感受的。
所以馬克思一些偉大的經典的論點的原材料都來自生活本身。
馬克思不是只看見地球綠色的草地和藍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見汽車馬達的啟動和車輪的運轉,他看到了它們背后隱藏著的規律。
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無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現實迷霧 和未來時空的火眼金睛。
在他的世界觀里,這種眼光給人們以無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觀就是一個例子。
“物質資料的生產在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生產力的發展決定分工的發展,而分工發展的各個階段,同時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種形式”,“分工的每一階段還決定個人與勞動材料、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有關的相互關系”,“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這些晶瑩剔透、好不含糊的見解成了人們重大的思想理論武器,過去的一切神靈之身、神靈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這里都煙消云散了。
當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后,馬克思并不是高興得忘乎所以,因為馬克思活著不是為自己,不是為少數人,他關心的是全人類。
他的胸懷如此豁達,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為他的整個心都裝著全人類,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類的靈魂。
所以他不是一時半響的地懶洋洋地哼著“人類贊歌”,而是用他畢生的心血為人類謀福利。
當資本主義工業資本把全球鬧得天翻地覆之時,把工業文明“哺下”到世界每個角落之時,馬克思沒有隨著資產階級一起 慶祝干杯,他噙著淚水的眼睛看著貧困潦倒的底層人們----無產階級,這些占世界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的處境讓他不得不為人類設想一個更好的社會----共產主義社會。
如果說“一個人死去只是軀體的死去而靈魂仍活到世上”有幾分道理的話,那么馬克思的光輝思想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的,是永垂不朽的。
讀馬克思的著作不像讀武俠小說,不像讀《草樣年華》或《大路朝天》,讀他的著作需要一顆虔誠的心靜下來讀,這樣思想將受到重大啟發,靈魂會得到全新的洗禮,讀一遍不行,要反復地讀,其思想涵養、文字藝術才能被真正領悟到。
他的著作不能呆在“小屋子”里讀,而要帶到生活中、世界中去讀,才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