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夢圓在今朝150感言
2003年10月15日,是一個令全世界華夏兒女難忘的日子,因為就是在那天,“神舟五號”飛船發射成功了;就是在那天,太空留下了中國人的腳印;就是在那天,中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三個成功發射載人航天飛船的國家
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人的心底就有一個夢想——能夠飛上太空。
《嫦娥奔月》,一則多么美好的神話故事,它不僅歌贊了嫦娥那舍身救民的崇高精神,還流露出了中國想要飛天的夢想。
敦煌莫高窟上那成百上千的飛天,流露出的不也是中國人的夢想么
知道21世紀,那個內心中最強烈但又看似遙遠的夢想依然藏在中國人的心底,中國人依然迫切地希望可以飛上太空,可以在神奇美妙的太空中遨游。
你也可以投稿 然而,中國人堅持了千年的飛天夢想,都在2003年10月15日成功發射的“神舟五號”載人航天飛船上實現了
“神州五號”載人航天飛船發射成功,每一個炎黃子孫無不感到興奮與自豪,人們的心情簡直難以用言語來表達。
“神舟五號”成功飛天,意義尤為重大,它代表著太空中從此將會寫下中國人的名字;它代表著中國的航天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它代表著外國人從此將會對中國刮目相看;它代表著中國從此將會屹立于世界強國之林
百年的申奧于2001年成功了,千年的飛天夢想也在2001年實現了,2008年初的南方特大雪災和2008年5月份的四川大地震也在全國人民的努力下克服了
我的祖國——中國,經歷了這么多的風風雨雨她都挺過來了,敢問還有什么能夠難住這只屹立于世界東方的雄雞
學了千年夢圓在今朝一文,你從中感悟到了什么
30字
飛離地球,是中華民族很久以來的愿望。
如今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這讓我感到無比自豪,無比驕傲。
這還反映了中國人民不斷地創新不斷地追求和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的精神。
千年夢圓在今朝感悟1000字不能有親身經歷
我十分喜歡《千年夢圓在今朝》這篇課文,它主要講了中國從明代開始,就一直想實現飛天的夢想,人們不斷地進行嘗試,人們的不懈努力在2003年終于有了結果。
但在此過程中,我國人民也遭受了無數次失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載人航天工程的實現,也代表炎黃子孫將遨游于更遠的太空。
為了實現自己美好的飛天之夢,明代的官員萬戶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應該好好學習萬戶那種勇于實踐的探索精神,為了追求自己執著的理想,他獻出了生命。
盡管我們都有理想,但不至于拿生命作賭注。
我們的人生之路仍舊很漫長,在中間我們會遇到小挫折,小困難的,但我們決不能放棄,不能知難而退,要堅持下去,一直向前沖
我很佩服那些承擔了研制、建設和發射“神五”的單位。
因為這項工程很艱巨,要求科技人員不得有半點兒馬虎,并且要很努力的工作。
接受這項任務就需不凡的勇氣,更何況夜以繼日的苦戰難關呢
有的人積勞成疾,幾次住進了醫院;有的年輕人雖風華正茂卻華發早生;有的人甚至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與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長逝…… 在研究在人航天技術的過程中,盡管人們遭受了無數次的失敗,但人們并沒有退縮。
我在生活中也遇到過類似的事情。
那是考外語校時候的事兒了,我本以為每科打八十多分沒問題,我是那樣的自信,就連進考場后都不怎么緊張。
可誰知在強手如林的那么遠,兩者相差之甚遠我都不敢去想。
更多有關千年夢圓在今朝的作品 語文成績還不錯,可數學卻創下了歷史新低,那是一個我沒有想到的數字。
一連幾天我都笑不出來,好壓抑呀
真想好好找個理由大哭一場。
過了幾天,我的情緒好多了,因為我總是在提醒自己說:“這只是一次小考試,我沒敗,要咬緊牙挺過去呀
”不僅“神五”升空成功,“神六”也十分成功。
它的成功說明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幾代人的執著追求,以及數十年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奮斗,終于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我也十分期待“嫦娥工程”中的“登月”和“駐月”部分。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衛星,也是離地球最近的星球。
月球上有許多特有的礦產和資源,對我們人類而言是個大寶庫。
當然啦,要登月我們還有許多技術難題需要攻破。
讓我們為祖國突飛猛進的航天技術歡呼吧
讀《千年夢圓在今朝》有感 今天,我們又學了一篇好課文——《千年夢圓在今朝》,感觸很深呢
《千年夢圓在今朝》課文敘述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為實現飛離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和追求,重點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的蓬勃發展,在廣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軍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載人航天的千年夢想終于實現了。
文章熱情贊揚了中國航天工作人員熱愛祖國,團結合作、默默奉獻、勇于探索、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
課文重點敘述了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的經過。
具體敘述了載人航天工程的艱巨和困難;廣大科技工作人員、工人和解放軍官兵夜以繼日地苦戰攻關;“神舟五號”的順利發射和成功返回及其偉大意義。
課文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至第3段),簡要敘述了炎黃子孫為了實現飛離地球、遨游太空的千年夢想所進行的不斷的嘗試,重點描述了明代的萬戶所嘗試的人類首次火箭飛行。
第二部分(第4段至第9段),敘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航天事業呈現的勃勃生機,從第一顆人造衛星的成功發射到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夢想,終于在今天變成了美好的現實。
第三部分(第10段),簡要描繪了炎黃子孫更高遠更絢麗的夢想,登臨月球,探索火星,遨游更深更遠的太空。
在千年的尋夢過程中,我們中國人民充分表現了炎黃子孫堅持不懈、鍥而不舍,遇到困難不放棄的精神。
就是因為有了他們這些人,這些精神,我國的科技發展才會飛躍得這么快,我們國家我才會越來越強大,難道不是嗎
課文體現了工作人員們團體合作,默默貢獻,勇于探索的精神,正是這種可貴的精神,才換來了這個美麗輝煌的結果,才圓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之夢,我之為他們感到驕傲,為我們國家感到自豪
我現在也要努力學習,為的是以后也要為我們國家做貢獻,為社會做貢獻。
學了這篇課文,我收獲了不少東西,特別是那些科學家們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我也要學那些科學家們的精神,我也要為國家而努力奮斗
讀了《千年夢圓在今朝》有什么收獲或感受
寫出了炎黃子孫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一直都在努力飛離地球遨游太空的夢想。
把
【第19句】:千年夢圓在今朝的讀后感寫成為一首詩
飛離地球 、遨游太空 千年的夢沿著中華人民的足跡所繼續堅持不懈 、勇于探索 夢在一次次的堅持中而慢慢接近團結合作 、默默奉獻 夢因炎黃子孫的努力而實現
千年夢圓在今朝有關感想 短點的
可以寫衛星上天,......要分的呀
讀了 千年夢圓在今朝 后,你有什么感想,請用一段話來傾訴你的感受?
給你閱讀資料 一、 中國是火藥和火箭的故鄉 自古以來,人類就向往著飛向太空,遨游宇宙。
這個美好的理想,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才變成現實。
一九五七年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揭開了航天活動的序幕。
這以后的二十多年中,世界各國把數以千計的各種航天器送往宇宙空間,航天技術迅速從科學技術試驗進入實用和商品化階段,它在經濟、科學、文化、軍事上取得的巨大社會效益,使航天工業成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新興產業之一。
我們偉大祖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我國古代發明的指南針、造紙、印刷術、火藥,對世界文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還是古代火箭的故鄉。
在宋朝,我國就制成了用火藥推進的世界上最早的火箭。
我國古代火箭的推進系統,是在竹筒或紙筒中裝滿火藥,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藥線。
點火后,火藥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后噴射,產生向前推力。
這就是現代火箭發動機的雛型。
作為武器用的古代火箭,箭桿的頂端裝有箭頭,起殺傷作用;尾端裝有箭羽,起穩定飛行作用。
這種古代火箭的工作原理和基本結構,為現代火箭的設計和制造,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我國明朝發明的一種武器“一窩蜂”火箭,一次能發射32支火箭,殺傷力較大,當時已經用于戰爭。
明朝發明的另一種用于水戰的武器“火龍出水”,達到了更高的技術水平。
“火龍”有龍身、龍頭和龍尾。
龍體內裝有神機火箭數枚,龍體外周裝有4個火藥筒。
發射時,先點燃龍體外的4個火藥筒,推進“火龍”飛行,繼而點燃龍體內的數枚火箭再度加速。
通過多枚火箭聯用和“兩級”火箭接力。
火箭可在水面上飛行數里遠。
我國古代這種“多能”火箭的設計思想,是很富有創見的。
幾百年后,俄國科學家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火箭列車原理,建立了現代多級火箭的理論基礎。
這說明,現代火箭技術淵源于古代火箭。
在人類漫長的航天征途中,古代火箭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在我國古代,不僅有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有《山海經》、《帝王世紀》上記載的“飛人”、“飛車”的傳說,而且有勇于試驗空中飛行的開拓者。
據傳,在明朝(十四世紀末),有一位稱“萬戶”的學者,用幾十支火箭捆綁在椅子后面,自已坐在椅子上,手拿兩個大風箏,叫人把火箭點燃,使自己飛上天去。
“萬戶”的試驗雖然失敗了,但他表現了驚人的膽略和非凡的預見。
為了紀念這位世界上火箭飛行的先驅,蘇聯科學家把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命名為“萬戶火山口”。
我國古代火藥、火箭技術的發展,其時間之早,技藝之高,在世界各國遙遙領先。
十三世紀之后,隨著商船的往來和蒙古族的西征,火藥、火箭技術才逐漸傳入歐洲,并對后來西方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十世紀初,在歐美科學家的努力下,現代火箭技術在理論上有了重大突破。
當蘇、美開始發展導彈、火箭技術的時候,處在戰爭狀態下的舊中國,戰火連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千瘡百孔。
科學技術力量十分薄弱,人員研究場所、設備、儀器和資金極端缺乏,一些新發展的科學技術完全無法進行。
對于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更無從談起,總而言之在尖端技術方面,舊中國給我們留下的完全是一張白紙。
新中國的誕生,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自一九五六年以來,我國人民在中國***常的領導下,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創建和發展了自己的航天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它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志氣和能力。
二、 新中國航天事業的創立和發展 在五十年代中期,根據國防建設的需要,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發展我國的導彈事業,并以國防科研、工業機構為主,重點發展彈道式地地導彈,以建立我國獨立的戰略反擊力量,也為發展運載火箭技術打下物質技術基礎。
另一方面,以中國科學院為主,首先以研制探空火箭開路,開展高空探測活動,同時開展人造地球衛星有關單項技術的研究和測量、試驗設備的研制,為發展我國航天器技術和地面測控技術作了準備。
到了六十年代中期,隨著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研制工作的全面開展,這兩條戰線的工作開始結合起來,整個航天工程體系集中到國防科研、工業部門,在國家的統一規劃、統一指揮下,航天技術便以更大的規模、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一) 下決心發展火箭技術 五十年代,世界上幾個主要大國已經進入了所謂“原子時代”和“噴氣時代”,航天技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而當時我國還處在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之下。
我們要不受人欺負,就必須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
我們這樣一個大國,靠購買武器來支撐國防是不可能的,而且也擺脫不了受制于人的被動局面。
因此,在制定十二年科學規劃中,國家把國防現代化建設擺在突出的地位,把火箭和噴氣技術、電子計算機等列為國家的重點發展項目。
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和其他中央領導人,專門聽取了我國一些著名科學家的意見。
如一九五六年四月,周恩來總理曾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聽取了剛回國不久的火箭專家錢學森關于在我國發展導彈技術的規劃設想。
黨中央果斷作出了發展導彈技術的決策。
一九五六年四月,國家成立了航空工業委員會(簡稱航委),聶榮臻任主任,黃克誠、趙爾陸任副主任,王士光、王凈、安東、劉亞樓、李強、錢志道、錢學森等為委員,負責領導我國導彈和航空事業的發展建設。
五月,周恩來總理主持中央軍委會議,討論了聶榮臻主任代表航委提出的《建立我國導彈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確定由航委負責組建國防部導彈管理局(國防部第五局)和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
一九五六年十月八日,我國第一個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簡稱國防部五院,錢學森任院長),正式宣布成立。
這是我國導彈、航天事業奠基的歷史性紀念日。
國防部五院成立之后,我國導彈、火箭技術究竟選擇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聶榮臻副總理在向中央的報告中指出:我國導彈的研究,采取“自力更生為主,力爭外援和利用資本主義國家已有的科學成果”的方針。
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七日,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批準了這個方針。
這就是國防部五院的建院方針。
三十年中,在這個方針的指引下,我國導彈、航天事業戰勝了重重困難,不斷發展壯大,走出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為了縮短我國導彈技術起步階段的摸索過程,我國政府曾就建立和發展我國導彈技術同蘇聯政府舉行談判,蘇方只同意接收50名火箭專業留學生和提供兩發供教學用的P-1模型導彈(即蘇聯仿制的德國V-2導彈),以及相關的資料和設備,也派來專家。
大多數蘇聯專家熱情幫助,在導彈的仿制和研制基地建設中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赫魯曉夫背信棄義,撕毀合同,撤走全部專家。
但這更激起了我國導彈研制人員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做好仿制P-2導彈的工作。
1960年9月,在祖國的地平線上,飛起了我國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導彈。
這是我國運載工具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從此,中國有了自己的近程導彈。
這是打基礎、上水平的階段。
六十年代中期,航天事業在奠定基礎之后,進入了從仿制到自行研制,從初級向高級發展的階段。
一九六四年六月,我國第一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火箭成功地進行了發射試驗,揭開了我國導彈、火箭發展史上新的一頁。
一九六六年十月,用我國獨立設計生產的中近程導彈投擲國產原子彈,進行兩彈結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導彈核武器的發展進入成熟階段。
在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導彈試驗成功之后,我們不失時機地展開多種新型火箭的研制,突破了很多關鍵性技術。
一九七O年、一九七一年,我國獨立研制的兩級中遠程火箭和第一枚遠程火箭相繼進行飛行試驗,取得基本成功。
八十年代第一個年頭的春天,我國的遠程火箭從西北導彈發射基地呼嘯而起,劃破萬里長空,準時正點精確命中南太平洋海域目標。
這次發射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大型液體燃料火箭技術已經達到國際水平。
中國航天事業發展史如下: 一,概述 中國航天事業自1956年創建以來,經歷了艱苦創業、配套發展、改革振興和走向世界等幾個重要時期,迄今已達到了相當規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設計、生產和試驗體系;建立了能發射各類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航天器發射中心和由國內各地面站、遠程跟蹤測量船組成的測控網;建立了多種衛星應用系統,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間科學研究系統,取得了多項創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質好、技術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隊伍。
中國航天事業是在基礎工業比較薄弱、科技水平相對落后和特殊的國情、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中國獨立自主地進行航天活動,以較少的投入,在較短的時間里,走出了一條適合本國國情和有自身特色的發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國在衛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溫燃料火箭技術、捆綁火箭技術以及靜止軌道衛星發射與測控等許多重要技術領域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在遙感衛星研制及其應用、通信衛星研制及其應用、載人飛船試驗以及空間微重力實驗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最近的載人飛船上天,太空出艙活動,“嫦娥一號”探月衛星的成功發射更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載人航天,是中華民族攀登現代科技高峰新的標志性工程,是新中國建設成就新的重要象征。
① 二,中國航天發展大事記: 50年代:蘇聯送給我們兩枚導彈,中國領導人發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聲音 1956年2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向中央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當時為保密起見,用“國防航空工業”這個詞來代表火箭導彈和后來的航天事業。
1956年3月14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召開中央軍委會議,決定按照錢學森的建議,由他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
1956年10月8日,國防部五院宣告成立。
新中國導彈、航天事業也由此揭開了嶄新的一頁。
1957年12月24日,一輛從莫斯科出發的專列抵達北京。
車上除102名蘇聯火箭技術人員外,還有一份蘇聯“還給”中國的厚禮———兩發P—1近程地地導彈。
據史書記載,火箭故鄉中國的康熙皇帝曾送給俄國沙皇兩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蘇聯又將兩枚現代火箭送給了中國。
1958年4月,幾千里之外的大漠開始興建我國第一個運載火箭發射場——酒泉衛星發射中心。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 1961年6月3日,中國科學院召開《星際航行座談會》。
此后錢學森在《星際航行概論》一書中提出用一架裝有噴氣發動機的大飛機作第一級運載工具,用一架裝有火箭發動機的飛機作第二級運載工具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設想。
1963年,中國科學院成立星際航行委員會,研究制定星際航行長遠規劃。
在1965年1月8日,“東風”二號導彈試驗成功以后,錢學森正式向國家提出報告,建議早日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的研究計劃。
聶榮臻很重視錢學森的建議,指出“只要力量上有可能,就要積極去搞”。
中央專門委員會經過多次召開會議研究,批準了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規劃方案,并提出爭取在1970年左右發射我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由于錢學森的建議是1965年1月提出的,所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工程代號為“651”工程,同時決定研制一種三組火箭作為運載工具。
航天人借用了中國革命史上一次艱難的遷移行動為這枚還沒有誕生的火箭命名——“長征”號。
1970年1月30日,為發射衛星做準備而實驗發射的第一枚“長征”號火箭獲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載著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升空。
毛澤東在說完“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這句話的12年后,終于看到了中國的衛星在太空中飛翔。
1974年11月5日,“長征”二號火箭首次發射。
由于一根控制信號導線在巨大的震動中折斷,火箭在起飛20秒以后姿態失穩,火箭自毀。
當看到自己的心血結晶在一瞬間變為烈火中紛紛墜落的殘骸時,航天人流下了從不輕易流的眼淚。
日歷已翻到80年代。
1986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了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提出了研制“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即“長征”二號E)的方案,即芯級采用二級火箭,在“長征”二號C的基礎上捆綁四個液體助推器,將低軌道的運載能力提高到9200千克。
1990年7月16日,長二捆火箭進行首次飛行試驗,把一顆模擬衛星和一顆巴基斯坦搭載衛星準確地送入軌道。
1992年3月22日,長二捆火箭正式發射澳星B1衛星,由于箭上程序配電器的節點間出現了多余物,導致點火后一、三號助推發動機關機,造成發射中止。
1995年12月28日,長二捆火箭共進行了7次發射,在第三、五次發射中,均出現衛星爆炸。
以后的第六、七次發射中,長二捆火箭均取得成功。
1992年9月21日,江澤民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做出了實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戰略決策。
中國載人航天由此又掀開了嶄新的一頁。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被定名為“神舟”號,代號為“921”工程。
載人航天到了收獲季節載人航天工程的研制程序分為設計、初樣研制、正樣和無人飛船試驗及有人飛船飛行試驗四個階段進行。
無人飛船共進行4次試驗,如果4次試驗都獲得圓滿成功,則可進入第四階段,發射載人飛船。
2002年12月30日0時40分,隨著“神舟”四號的成功上天,中國真正的載人飛行條件終于成熟。
“神舟”五號作為中國第一個將乘坐真人宇航員的飛船啟程遠航運往發射基地,一切與實現幾千年中華民族飛天夢相關的程序開始緊張地運轉起來。
至此,登天的“神舟”將載著一個充滿希望的民族開始飛翔。
②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后安全返回地面。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衛星發射后,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
經過8次變軌后,于11月7日正式進入工作軌道。
11月18日衛星轉為對月定向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
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神舟七號成功發射升空。
飛船于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著陸于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著陸場。
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8分鐘。
發展航天事業的意義與作用 鄧小平曾說:“如果六十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射衛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那么在21世紀,載人航天就是與之類似的實力代表。
為了繼續保持并發展中國的國際影響與地位,中國選擇了發展載人航天。
洋務運動以來,中國對外技術政策的主題是自強、開放。
中國的航天工業也是在蘇聯向中國進行了技術轉移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歷史證明,一旦中國閉關自守,哪怕只對部分先進國家鎖國,中國便不會真正強大。
載人航天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也要在“中國融入世界”這一百年母題下做文章。
太空是人類活動范圍繼陸地、海洋、空中之后的第四疆域,航天活動的內容、質量、規模、影響,對于一個國家的安全、經濟利益和科技發展,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開拓天疆’已被許多國家視為關系國家重大利益的戰略選擇。
載人航天是一個國家硬實力與軟實力的綜合體現,高成本是載人航天的特征,并將是未來的基本特征。
從長遠看,只有科技、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才有能力把人送上其他星球,才有能力建造巨型對撞機去解釋宇宙創生的奧秘,載人航天俱樂部是一個只有大國才有資格加入的組織,其成員都是地球的領導力量,任何一個致力于崛起的大國都無法拒絕這種不朽的載人航天工程涉及眾多高新技術領域,包括近代力學、天文學、地球科學、航天醫學、空間科學等學科,以及系統工程、自動控制、計算機、推進技術、通信、遙感、新能源、新材料、微電子、光電子等,這些領域的高新技術誰也不會賣給你,不是花錢就能夠買到的。
④ 上世紀60年代,美國的整個“阿波羅”登月計劃共獲得了3000多項專利,并使美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受益匪淺。
有3萬多種民用產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飛機發展出的技術。
其人工智能、遙感作業等技術的轉移又帶動了整個工農業的繁榮。
通過開展航天活動可以擴展人類的知識領域,擴大視野,更好地認識地球、認識太陽系、認識宇宙,最終更好地造福人類。
其次,通過航天活動的開展,關鍵技術的突破,可以帶動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帶動一些相關學科如空間物理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空間材料科學等學科的發展,提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創新水平,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
第三,通過開展航天活動可以充分利用空間的資源,如微重力、高度、真空環境、輻射、清晰度等。
這些資源在地球表面上是很難獲得的。
第四,開展航天活動,可以擴大人類生存的空間。
人類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又進而進入到外層空間的不斷擴展過程。
載人航天正是為了不斷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做準備。
所以我想載人航天的意義也涵蓋在了這四條當中。
當然載人航天更重要是要解決沒有人參加就不能解決的一些空間科學及應用的問題。
在國防領域方面,標志著我國已經初步具有進行太空防衛戰的能力。
神州七號和神舟六號飛船一樣,具有太空變軌能力,這對突破敵方的彈道導彈防御系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釋放伴飛小衛星,則預示著中國已經具有了在太空獵星的能力。
對于神七的發射,美國及其盟國擔憂其軍事用途,從而增加中國在臺灣問題上面對外來干涉勢力的威懾力。
當然,軍事上的作用是潛在的,我們宣稱的目的是和平利用太空, 在經濟領域方面,神舟七號飛船產業價值驚人。
據粗略估算,目前,通過“神五”、“神六”帶來的產業價值已經超過1200億元。
航天經濟的產業鏈堪稱各個經濟類別中最長的,幾乎無所不包。
這個說法并不夸張。
從能源、鋼鐵、新材料、電子、機械、通信等行業,到航天服裝、航天食品涉及的紡織、服裝加工、農產品、食品加工等行業,一次航天活動所涉及的產業,幾乎涵蓋了日常生活中的各個領域。
實際上,關于航天活動的產業價值,國際上早有數據論證。
據歐美多家研究機構評估,在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錢,將會產生8至14元的帶動效應。
美國耗資240億美元進行阿波羅登月計劃,科技成果轉化為民用后,衍生出的產業價值超過2000億美元。
“神七”升空代表著中國火箭等技術的成熟,以及中國在載人航天飛船、太空行走等技術上的突破。
“神七”不僅將帶動航天產業的發展,未來還將給國民經濟帶來巨大動力。
在政治領域方面,神舟七號發射成功對于增強國民凝聚力和自豪感有重要的意義。
我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首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都是人類征服宇宙的偉大創舉。
毋庸置疑,這些創舉都體現了各自國家那個時代科技的精華,體現人類的高度智慧和勇于開拓的可貴精神。
正是這一次次探索的成功,把人類的活動一步步向前向遠向高推進。
人們利用太空得天獨厚的優勢和豐富的資源,開展各種形式的科學實驗,生產地面無法生產的高純度特效新藥;制造高精度、高質量之太空工業產品和太空農業產品,利用全球通信衛星,進行氣象預報、太空勘探……人類正在時時感受航天所帶來的豐厚回報,人類的太空活動從幻想開始,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至今已經成為社會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航天產業已經或正在成為各主要國家的支柱產業之一。
世界各國發射各類航天器,在探索宇宙奧秘、國民經濟應用以及人類生活質量提高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可以說,人類航天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充分享受自己所帶來的成果
先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再在里面摘一段就行了。
求你給我個最佳吧~~~跪求~~~這可是 我的心血啊~~~~跪求~~~~~~~~~~~~~~~~~跪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