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復興是指使某一民族超越以前的繁盛時期。其實現在社會比以前任何時代都要繁盛,所謂的民族復興是指使國家和民族進一步發展,像古人學習,彌補缺點和不足。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集合4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1
在時間充裕且心靜的春節假期,懷著一顆敬畏之心閱讀了《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一書。因為珍惜,所以讀得用心,真就應了書中所說“人生重大的真理是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道理一樣,在精讀后,意外收獲了改變和顛覆我三觀的秘密,被深度洗禮后的心靈變明亮了,感覺收獲滿滿。
深度聚焦后,讓我感悟最深的是,“心”是一切的本源,“心”明了、“心”凈了,凡事都通了。因為心中擁有無盡寶藏,讓每個人的生命如此充滿希望,心靈品質提升了,就可走上一條康莊大道。
心為何物?身之主宰便是心!心靈感受到的是陽光,便會發出正能量,汲取到的都是力量、信心,是勇者無畏和勇往直前。如果心靈感受到的是霧霾,便會看任何人和物都缺少敬畏感,汲取到的是自負、傲慢、玩世不恭。很多時候,我們遇到工作上止步不前、職場或社會關系緊張、家庭不幸福、對小孩管理憂心、與他人相處不愉快等情況,都跟個人心靈品質建設有密切關系,“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币粋€人如果能修煉好、管理好自己心靈品質,圍繞他的事都是通的、順的,通過行為的作用與反作用折射出良好的德行,與周圍的人、事建立起心與心的鏈接,自然心想事成。
每個人心中都擁有無盡的寶藏,需要通過建設心靈品質將寶藏開發出來,所以在心上用功夫,是最有意義也是最有效的。心靈品質建設的厚薄決定了一個人成就與幸福的大?。盒撵`品質建設的強大,培養出來的是內心堅定、奮進、搏擊的態度;心靈品質建設的孱弱,培養出來的是猶豫、懈怠、畏難的態度。同一個平臺,兩種不同的態度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與命運。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2
文化有共性有個性,但對于民族文化來說,正如魯迅所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的,一個民族要立足于世界之林,文化是基石,是一個國家實力強盛的標志,是每一個國人的自信之源
面對日趨激烈的經濟競爭和那些漸漸被取代的傳統文化,很多人對此都感嘆不已。
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母語都漸漸被英語所代替。就拿中國來說吧,上小學的娃娃,自己的母語還沒有學利索,便學習英語,讓中國人從起跑線上就丟失了自己國家的文化,持續到初中到高中到大學,英語各種考試等同于母語,甚至超越母語。就拿大學來說吧,好些專業沒有了大學語文,但卻先要有英語過級考試,才能獲得文憑。如果細心地作一下調查,不知道有多少學子因為學英語困難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或考不上理想的大學??墒?,畢業之后,又有多少人真正運用上了英語呢?能不能將已經成為“規矩”的英語過級考試改為選考呢?又能不能將大學語文納入必學科目,將母語的考試列入過級必考而成為“規矩”呢?
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重拾文化自信顯得就猶為重要了。
不久前,網友陸續把一些中華民族的傳統老規矩搬上了網絡,希望它能重新走上文化舞臺,有人說這是封建思想在作祟,在這個人人平等的世界,那些老掉牙的思想早應該被淘汰掉了。而有的人又說,中國的文化古老而又死板,不像外國文化先進。如果說前者的思想有激進之處,那么后者卻是一種極度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
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只覺得異族的文化更優秀,于是放棄自己的文化而依附在別人的文化下度日,那是典型的失去了文化自信。如此,遲早有一天,這個國家會像它的文化一樣,從此消失在世間。因此,不管是好是壞,只要是自己的,都應該保留。對于那些過時了的,可以陳列在博物館,對于那些還適應時代需要的就好好發揚。
如果說“笑不露齒,話不高聲”過于拘束,但我們可以在特定場合不要目中無人地放肆,讓言行舉止午休總該可以吧?如果在公開場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實在太累,你可以在家里隨意放松。因此,不要說這些“老規矩”是死板的文化,我們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它變得更加靈活,更加的富有時代內涵的。
記住,民族要有自信心,必須要有文化自信;要有文化自信,必須重拾傳統文化,再造中華文明的復興。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3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彼趹c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笔藢昧腥珪珗笾赋觯骸叭h同志必須把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作為畢生追求,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為了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論述,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會)召開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理論研討會,現將研討會上的發言摘要刊發,以求推動文化自信的深入學習和研究。
在文化自信中汲取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
關于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關系,首先要確認的事實是,由于民族復興這一歷史訴求在近代的出現,中國的文化自信經歷了內部的蛻變,原有的結構被打破,原先非主流的因素得以突出,形成帶有時代特征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綿延幾千年,形成了深厚文化傳統,體現了中國人世代積累的知識智慧和理性思辨,延續了我們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梢哉f,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形成了我國的“獨特優勢”。但是,習近平總書記同時提醒人們,近代以來,“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經歷了劇烈變革的陣痛”。這就是說,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化自信并非簡單地立足于固有傳統,而是在變革的基礎上的自信。
直到18世紀,中華文化的確因其古老、完備而為世界羨慕,一度還出現了“中學西漸”的局面。但是,1840年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學知識隨之涌入,中華古老文化的過時性暴露出來。伴隨著刻骨銘心的慘痛歷史,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反思和懷疑傳統文化的當下價值,如嚴復所言,“中國自甲午一創于東鄰,庚子再困于八國,海內憬然,始知舊學之必不足恃?!边@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卻是無法回避的現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新肯定儒家傳統思想之積極意義時,也指出,“近代中國由盛到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封建統治者夜郎自大、因循守舊,畏懼變革、抱殘守缺,跟不上世界發展潮流?!?/p>
“封建統治者”因循守舊,畏懼變革,并不代表全部中國文化精神,中國人也并非完全不能認識到文化創新之重要?!吨芤住分性缇陀小芭c時偕行”的思想,儒家思想中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說,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也提出過圣人“不法其故”、“不循其禮”,“三代不同禮”的思想,這才有了后來的“舊邦新命”的命題,即發生蛻變以后的中國文化自信。
經歷170多年的歷史探尋,今天的中國已經能夠證明近代以來文化變革運動的選擇是符合歷史之必然要求的,不能無視這個基本的文化史進程來談文化自信。
20世紀至今,與民族復興同步,中國傳統文化事實上處在變革之中,也就有了現代化的,即鄧小平所說的“跟上時代”的偉大成果。應該說,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其意不在于糾纏文化史本身,而在于正確引領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最后完成。
一個重要的文化事實是,在承認并主張文化變革的過程中,一開始就存在著違背辯證法的形而上學、絕對化的思維方式,即只講變而不講不變,主張完全放棄中國文化,全面接受西方文化,用西方的觀念及制度來改造中國。
這類主張已經被20世紀的歷史否定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成功,在文化模式上就是既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改造,又對“全盤西化”予以拒絕:一方面,革命拒絕了西方資產階級把中國變成殖民主義附庸的愿望;另一方面,革命還成功拒絕了教條主義“西化”愿望,堅持用中國的思維方式來解決中國的問題,美籍學者周策縱在《五四運動史》 中就從這個角度確認:“二戰期間,中共提出了一個公式:改造西方文化以適應中國的形式,即以‘民族的形式’在中國運用馬克思主義,引進社會主義的文化,以適應中國的模式,保留其精髓?!?/p>
歷史的一頁已經翻過,但歷史上發生過的問題還會發生,改革開放以來西化思維定勢的泛濫就是如此。黨的十八大以后,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就在于對“全盤西化”思維模式的警惕。習近平總書記2024年考察時,針對把中國古代經典的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加入西方東西的現象,指出“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
這里雖然說的只是課本中的古詩詞問題,但習近平總書記用了“‘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這一重要判斷,表明他敏銳地感覺到,在當下所謂“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現實地存在著一種文化危險———“唯洋是從”即唯西方文化是瞻,以“去中國化”為榮的危險。
去掉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標識,后果就是《共產黨宣言》所揭示的,西方資產階級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西化之推行,民族文化之被摧毀,是民族的悲劇,因為那是被西方資產階級強加于上的,結果是使自己這個民族更加適合于接受西方的奴役和剝削。習近平總書記曾尖銳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
為了從思想上徹底破除西化思維的統治,習近平總書記從方法論上指出,“看到別的國家有而我們沒有就簡單認為有欠缺,要搬過來;或者,看到我們有而別的國家沒有就簡單認為是多余的,要去除掉。這兩種觀點都是簡單化的、片面的,因而都是不正確的?!边@一論斷是對馬克思主義辯證法的堅持與運用,其意義即如毛澤東當年對五四運動的辯證分析:反對把傳統文化中的一切都無條件地去掉,必須和應該保留傳統文化中的好的、有生命力的東西,甚至如國家治理體系與機制的中國元素,唯保持變與不變的平衡,國家與民族才能健康前行。
在中國歷史發展——特別是近代以來的每一重要關頭,依靠不斷自省而演化的文化自信與自覺精神,中國人才把握住了中國道路的正確方向,使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目標日益接近。
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4
知行合一,是陽明先生對我們的教誨。行出來的知,才是真知。真知不在于語言上如何表達,而體現在自己的言行舉止和思維方式上。
行動,就是要爭分奪秒地利益和成就他人——在工作中成就伙伴,在家庭中成就家人……對于每一個有緣走進你生命中的人,利益對方最簡單、最直接、也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就是送他或她一本《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在致良知四合院,一位同仁發自肺腑地說:“這是我讀過的最好的一本書?!币槐緯?,輕輕翻開,用心閱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生命,讓一個家庭走向幸福,或是讓一家企業邁向偉大。(推薦閱讀:李金忠一家;江南春:迎接新商業文明的曙光)
成就一個人就是成就無數人——這才是人生最有意義的事情!
我們一路走來,見證了太多人的生命,因為圣賢思想而變化氣質、煥然一新,每每想起,不由讓人熱淚盈眶。
在這個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祖國的召喚就是致良知四合院的使命。衷心希望各位同仁能夠起而力行,讓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將生命匯入到偉大時代的洪流之中,書寫無悔的人生!
深深深深地祝福大家!
上一篇:文化自信的議論文精選4篇
下一篇:以自信為題的演講稿【匯編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