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十二月份別稱篇一
一.農歷月份的別稱:
1、農歷一月
太簇、陬月、肇春、孟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早春、月正、新正、正月:正陽之月。
a、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b、端月:是指農歷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后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
c、獻春:《魏書·樂志》:“自獻春被旨,賜令博采經傳,更制金石。” 《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獻春。”
d、太簇:據《呂氏春秋通詮》記載,太簇,是古代音樂十二律中陽律的第二律。清黃宗羲《答劉伯繩問律呂》:“太簇長八寸,積六百四十八分。”古人將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太簇配正月,所以太簇也是農歷正月的別名。
e、肇春:([zhào] :1.開始,初始:~始。~生。~端。~基
2、農歷二月:杏月、花朝、如月、仲春、仲陽、酣月、大壯
a、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b、令月:指夏歷二月。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歲時·二月》引 明 彭大翼 《山堂肆考》:“二月曰仲陽,曰令月。”
c、大壯:《易》六十四卦之一。即乾下震上。為陽剛盛長之象。
d、花朝: 我國民間的歲時八節中,就有一個花朝節,也叫花神節,俗稱百花生日。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于“花神”,相傳是指北魏夫人的女弟子女夷,傳說她善于種花養花,被后人尊為“花神”,并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據明末清初文學家、紹興籍人張岱(1597—1679)在《陶庵夢憶》中所記載:“西湖 香市,始于花朝(農歷二月十二,即所謂?百花生日?)。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花朝節亦稱“百花生日”。晉代在農歷二月十五日,至宋以后,始漸改為二月十二日。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于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歷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制成糕,用花糕來賞賜
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傳說此日為百花之神生日。宮廷民間皆剪彩條為幡,系于花樹之上,名叫“賞紅”,表示對花神的祝賀。此日如天朗氣清,則預兆一年作物的成熟。與八月十五的中秋,分別稱為“花朝”與“月夕”。
e、竹秋:宋·贊寧《筍譜》:“凡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若筍,以鞭行時分芽、露白月為春……及乎外苞內實,冒土而生,當二三月為秋。”故稱農歷二月為“竹秋”。明·彭大翼《山堂肆考·時令·二月》:“二月為竹秋。”
3、農歷三月:暮春、晚春、季春、桃月、蠶月、花月、姑洗、杪春、竹秋
a、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b、蠶月:夏歷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c、暮春,春天最后一段時間,指農歷三月。春末,農歷三月。《逸周書·文傅》:“ 文王受命之九年,時維暮春。” 南朝·梁 丘遲 《與陳伯之書》:“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羣鸎亂飛。”《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纂要》:“三月季春,亦曰暮春。”
d、杪春:miǎo chūn 暮春。唐 李端 《送友人游江東》詩:“ 江上花開盡,南行見杪春。” e、姑洗: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第五為姑洗。
4、農歷四月:乏月、槐月、梅月、初夏、孟夏、夏首、麥序、a、乏月:農歷四月的別稱。其時青黃不接,故名。《太平御覽》卷二二引《四時纂要》:“四月也,是謂乏月,冬谷既盡,宿麥未登。”
b、初夏:夏季的第一月,即農歷四月。又稱孟夏。唐 孫逖 《奉和四月三日上陽水窗賜宴應制得春字》詩:“今日逢初夏,歡游續舊旬。”《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升》:“時值初夏,真人一日會集諸弟子,同登 天柱峯 絕頂。”
c、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d、梅月:.指農歷四月。亦泛指梅雨季節。前蜀 貫休 《寄王滌》詩:“梅月多開戶,衣裳潤欲滴。” 南唐 李廷珪 《藏墨訣》詩:“避暑懸葛囊,臨風度梅月。”
5、農歷五月:仲夏、端陽月、榴月、蒲月、皋月、惡月、蕤賓、鳴蜩、芒種、吹喜月 a、仲夏:古語中有: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或者也有用伯、仲、叔的。所以,仲即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一般來說,是指陰歷五月份。《書·堯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北齊書·方伎傳·宋景業》:“還至并,顯祖令景業筮,遇《乾》之《鼎》。景業 曰:?《乾》為君,天也。《易》曰:“時乘六龍以御天。”《鼎》,五月卦也。宜以仲夏吉辰御天受禪。?”
b、皋月:皋,同高。謂五月陰生,欲自下而上,故稱皋月
c、蒲月(舊俗于端午懸菖蒲于門,并用以浸酒,謂可辟邪,故稱蒲月,又稱蒲節、d、榴月:因五月榴花盛開而來。韓愈《題張十一旅舍三詠》詩云:“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間時見子初成。”)、e、惡月(古代迷信對五月之稱。《太平御覽》二二東漢董勛《問禮俗》:“五月俗稱惡月。” f、郁蒸:氣壓低,濕度大,氣溫高
g、蕤賓: 古樂十二律中之第七律。律分陰陽奇數六為陽律名曰六律;偶數六為陰律名曰六呂。合稱律呂。蕤賓屬陽律。
《周禮·春官·大司樂》:“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古人律歷相配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適應謂之律應。蕤賓位于午在五月故代指農歷五月。晉·陶淵明《和胡西曹示顧賊曹》:“蕤賓五月中,清朝起南飔。”
h、.指代農歷五月端午節。《水滸傳·第十三回》:“時逢端午,蕤賓節至,梁中書與蔡夫人在后堂家宴,慶賀端陽。”
i、鳴蜩:詩經·豳風》中《七月》里寫得可真是準:“五月鳴蜩”。字庫里還真有這個字:蜩(tiao條)。鳴蜩:蟬鳴叫。蜩:蟬。有意思。
k、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6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75°的時候。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此時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6、農歷六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溽暑、a、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b、溽(rù)暑:猶言暑濕之氣,指盛夏。《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四之氣,溽暑至,大雨時行,寒熱互至。”
7、農歷七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七夕月、巧月、初商、孟商、女郎花月、文月、夷則、蘭秋、蘭月、a、孟秋:秋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歷七月
b、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c、蘭月:七月蘭花清香溢,又稱蘭月。指農歷的七月,因許多品種的蘭花在七月吐芳,馨香無比故得名
d、夷則: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夷則為其一也。各律制度從低到高依次為:
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又,奇數各律又稱為“律”,偶數各律稱為“呂”總稱為“六律”,“六呂”,或簡稱為“正律”,乃對其半調(高八度各律)與倍律(低八度各律)而言。
8、農歷八月:仲秋、秋半、秋高、清秋、正秋、桂月、桂秋、獲月、壯月、秋風月、仲商、雁來月、月見月、葉月、紅染月、爽月、a、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b、商呂:在民間,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商呂。c、壯月:指農歷八月。《爾雅·釋天》:“八月為壯。” 郝懿行 義疏:“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金石萃編·唐阿史那忠碑》:“我壯月以控弦,候朔風以鳴鏑。”
9、農歷九月:菊月、授衣月、紅葉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殘秋、涼秋、素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霜序、青女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朽月、詠月、玄月、a、青女月:《淮南子·天文訓》:“至秋三月,地氣不藏,乃收其殺。百蟲蟄伏,靜居閉戶。青女乃出,以降霜雪。”后以“青女月”借指秋月。唐 杜審言 《重九日宴江陰》詩:“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b、朽月,中國古代對農歷九月的一種別稱。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c、玄月:夏歷九月的別稱。《國語·越語下》:“至于玄月,王召范蠡而問焉。” 韋昭注:“《爾雅》曰:?九月為玄。?” 晉·郭璞 《江賦》:“陽鳥爰翔,于以玄月。” 《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 《纂要》曰:“九月季秋……亦曰玄月。”
d、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歷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e、授衣月:.謂制備寒衣。古代以九月為授衣之時。《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毛傳:“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馬瑞辰通釋:“凡言授者,皆授使為之也。此詩'授衣',亦授冬衣使為之。蓋九月婦功成,絲麻之事已畢,始可為衣。非謂九月冬衣已成,遂以授人也。”
10、農歷十月:陽月、陰月、小陽春、亥月、吉月、良月、陽月、坤月、正陽月、神無月、拾月、初霜月、應鐘、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極陽 a、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b、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之。”
c、小陽春: 中國在較長時間里, 使用的“夏歷”, 是把十一月作為一年之開始,叫“陽”,習慣上,把十一月叫“小陽春”。
我國有些地方把這時節的氣候叫做“十月小陽春”的習慣,指的是立冬至小雪節令這段時間,一些果樹會開二次花,呈現出好似春三月的暖和天氣。
d、應鐘是古代樂律名。古樂分十二律﹐陰陽各六。古人以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每月以一律應之。應鐘與十月相應。
e吉月:指正月。《后漢書·馬融傳》:“乘輿乃以吉月之陽朔,登於疏鏤之金路。” 李賢 注:“陽朔,十月朔也。”按,漢 初以十月為歲首。《論語·鄉黨》:“吉月,必朝服而朝。” 何晏 集解引 孔曰:“吉月,月朔也。” 邢昺 疏:“?吉月,月朔也?者,以《詩》云?二月初吉?,《周禮》云:?正月之吉?,皆謂朔日,故知此吉月謂朔日也。”
11、農歷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暢月、霜月、霜見月、子月、辜月、葭月、復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雪月、寒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亞歲
a、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b、暢月:《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命之曰暢月。”鄭玄的注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歷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注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也。”而孫希旦的集解是,“暢,達也。時當閉藏而暢達之,故命之曰暢月,言其逆天時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還有幸月、葭月、龍潛月之說,無可考。
12、農歷十二月:臘月、除月、涂月、嚴月、殷正、清祀、星回節、嘉平月、冰月、地正月、二陽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大呂
a、臘月: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臘月是農歷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家喻戶曉了。b、除月:農歷十二月的別稱。《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杪冬、除月、暮節、暮歲、窮稔、窮紀。”
c、涂月:農歷十二月的別稱。《爾雅·釋天》:“十二月為涂。” 俞樾 《群經平議·爾雅二》:“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辜之言故,涂之言除也。一歲至此將除去故舊而更新矣,是以十一月謂之故,十二月謂之除也。”
d、嚴月:農歷十二月的別稱。清 厲荃 《事物異名錄·歲時·冬》:“《山堂肆考》:嚴月,季冬之月也。”
e、冰月:冬季。《晏子春秋·諫下四》:“ 景公 令兵摶治,當臈冰月之間而寒,民多凍餒,而功不成。”《晏子春秋·諫下十三》:“古圣人製衣服也,冬輕而暖,夏輕而凊,今金玉之履,冰月服之,是重寒也。”
f、殷正:.殷歷正月。相當于農歷十二月。亦為殷歷的代稱。g、清祀:古代十二月臘祭的別稱。始于 殷,后代因循未改。
h、星回節:“星回”一詞,《禮記·月令·季冬之月》上有記載:“是月也,日窮于次,月窮于紀,星回于天,數將幾終。歲且更始。”孔穎達解釋說:“謂二十八宿隨天而行,每日雖周天一匝,早晚不同,至于此月,復其故處,與去年季冬早晚相似,故云星回于天。”
二.日期:
朔日—— 當月亮軌道上繞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月亮的黑暗半球對著地球,這時叫朔,正是農歷每月的初一。而在這個時候,我們是看不見月亮的,因此稱為朔日。在朔月那天的太陽稱為朔日。《詩·小雅·十月之交》:“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亦孔之丑。” 鄭玄 箋:“ 周 之十月,夏 之八月也。八月朔日,日月交會。” 二日月——陰歷每月初二的月。也稱為既朔。形如細眉。
三日月、眉月、若月、初月、虛月、蛾眉、織月、月之劍——陰歷每月初三的月。細如鐮刀,銳利得猶如寄宿著靈力。
七日月、上弦之月、弓張月、恒月、半月、破鏡——從新月到滿月之間的半月。月亮落下的時候就像向上張起的弓弦,因而得名。又稱為玉鉤。
十日夜、十日月——陰歷每月十日左右的月。陰歷10月10日夜晚有收獲祭。
十三夜月、十三日月——陰歷每月十三的月、尤指陰歷9月13日的月。其美麗僅次于十五夜,吉祥的月。
小望月、待宵月、十四日月——望月前日,稱為小望月。尤其中秋前夜稱為待宵。
十五夜月、十五日月、望月、満月、三五月、名月、天満月——陰歷每月十五的月,尤指8月15日的月。指待十五夜的詞有三
五、也叫三五之月。“中秋”來自7月初秋、8月仲秋、9月晩秋的說法。
十六夜、十六日月、既望、不知夜月——陰歷十六的月。比十五夜的月晚出現,即月亮躊躇著升起的意思。
立待月、十七日月——陰歷十七的月。日落后,站著等待月升起的意思。
居待月、十八日月——陰歷十八的月。意為在屋內坐著等待,比十七日月出來得更晚。)
寢待月、十九日月——陰歷十九的月。比滿月出來的時間遲了4小時左右,唯有躺著等待月的意思。
更待月、二十日月——陰歷二十的月。到了打更的時候,月總算出來了的意思。于亥之正刻(午后10時)左右升起,因此又稱亥中之月。
二十三日月、下弦之月——從滿月到新月之間的半月、月亮落下時就如朝下的弓弦,因而得名。傳說在陰歷二十三日夜半過后等待月的出現,可以實現愿望。(二十三夜待)二十六夜、二十六日月——陰歷二十六的月。有夜半時等待月的出現、拜月的說法。晦日月、三十日月——由“月隱”變化而來的。“晦”,即月亮隱居起來的意思,指毎月的最后一天。
十二月份別稱篇二
一月稱“陬(zōu)月”、“正月”、“孟春”;
二月稱“杏月”、“如月”、“仲春”;
三月稱“桃月”、“寎月”、“季春”;
四月稱“清和月”、“槐月”、“余月”、“孟夏”;
五月稱“端月”、“榴月”、“皋月”、“仲夏”;
六月稱“荷月”、“且月”、“伏月”、“季夏”;
七月稱“桐同”、“霜月”、“相月”、“巧月”、“孟秋”;
八月稱“桂月”、“壯月”、“仲秋”;
九月稱“菊月”、“玄月”、“季秋”;
十月稱“小陽春”、“陽月”、“孟冬”;
十一月稱“葭(jiā)月”、“辜月”、“仲冬”;
十二月稱“嘉平月”、“臘月”、“涂月”、“季冬”。
一月
初春、初陽、初月、春孟、春淺、春梢、春始、春首、春陽、春元、春王、春王月、春王正月、春正、大蔟、登明、端春、端月、發春、發歲、芳歲、甫歲、寒春、華歲、嘉月、建寅、建寅春、建寅月、監德、謹月、開春、開歲、開元首正、開正、客家節、孟春、孟春月、孟陽、孟陬、孟陬月、青陽、青歲、人元、人正、三微月、三陽、三陽開泰、三陽正泰、三陽月、三正、三之日、上春、上陽、上月、韶月、十三月、始春、首春、首歲、首陽、首正、歲初、歲始、太蔟、太簇、泰、泰蔟、泰簇、泰月、王春、王春之月、王月、王正、王正月、夏正、獻春、獻歲、新春、新陽、新正、楊月、寅孟月、寅月、寅正、元春、元月、元正、月正、早春、肇春、肇歲、肇月、征月、正歲、正月、周三月、子春、陬月
二月
半春、不筮月、春半、春中、春仲、大壯、繁節、酣春、河魁、花月、花朝、華景、婚月、夾鐘、降人、建卯、建卯月、橘如、麗月、令月、卯月、媒月、清明時節、如、如月、盛春、四陽、四陽月、四之月、桃李節、桃李月、桃月、天魁、跳月、兔月、小草生月、杏花春暖、杏花時節、杏月、陽春二月、陽中、殷月、榆火方新、震節、中春、中和、中和月、中陽、仲春、仲序、仲陽、仲鐘、種瓜月、竹秋
三月
寎、寎月、蠶月、殘春、辰月、春殘、春歸、春枯、春闌、春老、春杪、春末、春暮、春
三、春深、春晚、春余、從魁、稻月、殿春、沽洗、姑洗、花飛月、花見月、花節、花老月、花飾、花享泰、花月、季春、季春月、嘉月、建辰、建辰月、夬月、李月、落花時節、杪春、末春、莫春、暮春、暮律、暮陽、蔦時、青章、三春、桃季月、桃浪、桃緣、桃月、桐月、晚春、維莫之春、五陽月、禊月、小清明、煙花時節、央月、陽春三月、鶯時、櫻筍時、櫻序、余春、制咀羅月、竹秋
四月
薄暑、蠶月、初夏、除、除月、傳送、純乾、純陽、乏月、槐花黃、槐黃、槐夏、槐序、槐月、荒月、建巳、建巳月、六陽、農月、農節、麥候、麥秋、麥夏、麥序、麥月、梅溽、梅夏、梅月、孟夏、孟夏月、鳥待月、鳥叫月、乾梅、乾月、清和、清和時節、清和月、上夏、始夏、首夏、巳月、維夏、畏月、夏初、夏孟、夏始、夏首、小呂、新夏、養花天、陰月、余、余月、早夏、正陽月、正陰、正月、中呂、中呂月、仲呂、種蔥月
五月
艾節、半夏、長至、超夏、鶉首月、鶉月、大火、端五月、端陽月、惡五月、惡月、皋月、姤月、皇月、火月、建午、建午月、景風、開明、榴辰、榴辰綻錦之時、榴紅蒲綠、榴花照眼、榴月、芒種、鳴蜩、蒲節、蒲節生香之時、蒲月、啟明、蕤賓、勝光、盛夏、天中、五黃月、午暑、午月、夏半、夏
五、夏中、小吉、小刑、星月、薰風月、一陰月、雨月、浴蘭節、浴蘭令節、浴蘭時序、浴蘭月、欎蒸、中昊、中夏、仲夏
六月 百鐘、殘夏、蟬羽月、長列、長夏、鶉火、徂暑、遯月、伏月、庚伏、公月、荷月、極暑、積陽、季夏、季夏月、建未、建未月、焦暑、焦月、且、且月、精陽、闌暑、荔紅、林鐘、林鐘之月、鳴神月、杪夏、末夏、暮夏、溽暑、求夏、塞且月、深夏、勝光、盛暑、盛夏、暑月、天貺、晚夏、未月、五荒六月、五黃六月、夏殘、夏闌、夏杪、夏晚、小吉、則且、種葵月、梓月、組暑
七月
白露、白露秋、初南、初秋、初商、大晉、大慶月、道秋、瓜秋、瓜時、瓜月、鬼月、河鼓宵明、虎月、槐秋、火逝、金德、金神、建申、建申月、開秋、蘭秋、蘭月、冷月、楝月、涼秋、涼月、流火、孟商、孟秋、孟秋月、烹菽、否月、巧秋、巧月、秋初、秋孟、秋嫩、秋始、秋首、秋新、三陰月、上秋、申月、始秋、首旻、首秋、霜月、素秋、太乙、桐秋、桐月、文月、相、相月、蕭秋、新秋、新月、夷則、早秋、肇秋、窒相
八月
草津月、長王、大清明、大章、端月月、高秋、觀月、桂花清影中、桂花香時、桂秋、桂月、函鐘、闔戶月、黃飄桂子、獲月、建酉、建酉月、橘春、砍柴月、南呂、南呂之月、清秋、清月、秋半、秋高、秋涼、秋中、秋仲、塞壯、盛秋、四陰月、素月、天罡、虛宿、雁來月、燕去月、迎寒、酉月、柘月、正秋、中律、中秋、仲秋、仲商、種芥月、竹春、竹小春、壯、壯月 九月
剝月、殘秋、長月、貫月、黃花節、鴻賓月、季白、季秋、季秋月、季商、建戌、建戌月、菊花開日、菊花時、菊花天、菊節、菊開月、菊秋、菊蕊黃時、菊序、菊月、涼秋、杪秋、杪商、末秋、暮商、暮秋、佩茱萸、青女月、窮秋、秋殘、秋季、秋闌、秋杪、秋末、秋暮、秋窮、秋深、秋晚、秋晏、桑落、三秋、商暮、深秋、授衣、授衣初、授衣節、授衣時、授衣月、霜辰、霜序、霜月、素秋、秀秋、肅霜、歲晏、太沖、天睢、晚秋、亡射、無射、五陰月、朽月、戌月、序值囊萸、玄序、玄月、晏秋、詠月、余秋、終玄
十月
初冬、純陰、大臘、大素、大月、大章、冬孟、冬始、方冬、功曹、寒孟、亥月、亥正、吉月、極陽、建亥、建亥月、金秋、開冬、魁岡、坤月、良月、孟冬、孟冬月、秦歲首、上冬、始冰、始冬、首冬、歲陽、檀月、小春、小陽、小陽春、新冬、玄冬、玄英、玄仲、陽、陽春月、陽月、陽止、應鐘、應鐘之月、早冬、烝冬、正陰月
十一月
冰壯、暢月、大吉、達月、冬半、冬月、冬子月、短至、乏日、風寒、復月、辜、辜月、黃鐘、葭管飛花、葭管灰飛、葭月、建子、建子月、苦月、六呂、龍潛、龍潛月、日冬、三至、霜天、霜月、盛冬、水正、天泉、新陽、雪見月、雪月、鴨月、亞歲、陽復、陽祭、陽夏、葉蟄官、一之日、栆月、章月、正冬、紙月、中冬、中寒、仲冬、周月、周正、子月
十二月
冰月、步杪、殘冬、蒼冬、丑月、除、除月、大蠟之期、大呂、地正月、凋月、冬殘、冬底、冬季、冬臘、冬杪、冬末、冬暮、冬素、二陽、二之月、寒冬、漢臘、黃冬、極月、季冬、嘉平、嘉平月、椒月、建丑、建丑月、舊臘、橘涂、臘冬、臘月、蠟月、臈月、櫟月、臨、臨月、凌冬、梅臘、梅月、杪冬、杪歲、末冬、暮冬、暮節、暮歲、暮序、萘月、年邊、年末、年杪、年暮、年尾、年終、汃月、親子、親子月、清祀、窮冬、窮紀、窮節、窮律、窮稔、窮天、窮陰、窮月、三八月、三冬、三人月、深冬、神后、時晏、歲邊、歲季、歲盡、歲竟、歲臘、歲杪、歲莫、歲暮、歲暮殘、歲窮、歲晚、歲尾、歲陰窮、歲月暮、歲云暮、歲終、天皓、荼月、涂、涂月、土牛、晚冬、星回節、玄枵、玄律、嚴冬、嚴月、一歲市、余月、殷正
十二月份別稱篇三
中國傳統月份別稱
一 月:華月
正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始春、早春、元春、新春、初春、端春、肇春、獻春、春王、華歲、歲歲、肇歲、獻歲、芳歲、初歲、初陽、孟陽、新陽、春陽、春王、太簇、歲始、王月、孟陬、泰月、謹月、建寅、寅月、楊月、上月、睦月、三正、三之日、寅孟春、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孟春月、三微月 二 月:如月
如月、梅月、麗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仲鐘、仲春、仲陽、春中、婚月、媒月、大壯、竹秋、花朝、花月、仲月、仲春、酣月、梅見月、中和月、四陽月、小草生月、衣更著夾鐘 三 月:寐月
桃月、綢月、季月、鶯月、晚春、暮春、末春、季春、杪春、褉春、蠶月、花月、桐月、嘉月、夬月、辰月、稻月、姑洗、桃浪、雩風、竹秋、五陽月、桃季月、花飛月、小清明、櫻筍月 四 月:清和月
陽月、麥月、梅月、純月、清和、初夏、余月、乏月、荒月、陽月、農月、乾月、巳月、畏月、雲月、槐月、朱月、首夏、夏首、孟夏、維夏、始夏、槐夏、仲侶、純陽、純乾、和月、麥候、麥序、六陽、榎月、梅溽、正陽月、花殘月、麥秋月、得鳥羽月 五 月:皋月
蒲月、榴月、郁月、嗚蜩、天中、皋月、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蘭月、忙月、午月、毒月、惡月、橘月、蕤賓、暑月、鶉月、鳴蜩、夏
五、小刑、芒種、啟明、郁蒸、吹喜月、端陽月、一陽月、賤男染月、月不見月 六 月:旦月
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長夏、極暑、組暑、溽暑、林鐘、精陽、荷月、焦月、署月、溽暑、季暑、且月 七 月:瓜月 涼月、瓜月、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申月、巧月、文月、夷則、初商、孟商、蘭秋、肇秋、相月、七夕月、文披月、大慶月、三陰月、女郎花月、瓜時蘭月 八 月:桂月
桂月、仲商、竹春、正秋、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桂秋、獲月、壯月、葉月、酉月、南呂、仲商、柘月、中律、爽月、大清月、竹小春、秋風月、月見月、紅染月、雁來月、四陰月 九 月:玄月
菊月、暮商、朽月、季秋、玄月、剝月、貫月、霜月、長月、戌月、詠月、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殘秋、涼秋、素秋、窮秋、杪秋、秋商、季白、無射、霜序、青女月、三孟秋、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菊開月、紅葉月、禰覺月、五陰月 十 月:良月
良月、露月、初冬、開冬、陽月、冬月、陽月、亥月、吉月、陽月、坤月、拾月、應鐘、初冬、孟冬、上冬、開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極陽、陽止、小陽春、神無月、飛陰月、時雨月、初霜月 十一月:葭月
暢月、葭月、仲冬、幸月、仲冬、中冬、正冬、霜月、子月、紙月、復月、雪月、寒月、黃鐘、陽復、陽祭、冰壯、三至、霜見月、龍潛月、天正月、一陽月、廣寒月、龍潛月、亞歲中寒 十二月:涂月
冰月、臘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丑月、餘月、極月、塗月、暮冬、晚冬、杪冬、窮冬、黃冬、臘冬、嚴冬、師走、大呂、殷正、清祀、星回節、地正月、二陽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冬素星回節
十二月份別稱篇四
中國農歷月份別稱
一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開歲 陬月
二月: 麗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月: 桃月 綢月 季月 鶯月 晚春 暮春
四月: 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嗚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陽 溽暑 季暑 且月
七月: 瓜月 巧月 蘭月 蘭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壯月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開冬 陽月 冬 飛陰月
十一月: 暢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龍潛月
十二月: 冰月 臘月 嚴月 除月 季冬 殘冬 末冬 嘉平窮節 星回節 【詞語】春月 【繁體】萅月 【拼音】chūn yuè 【詞語解釋】 1.春天的月亮。2.春季。
端月:是指農歷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后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
每月稱謂及含義
一月: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陬月。
正月:正陽之月。
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稱柳月。
端月:是指農歷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后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 思。
二月: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歷三月,或陰歷三月。
蠶月:夏歷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歷三月。
四月: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余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于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六月: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歷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歷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
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十月: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歷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歷十月為“小陽春”。
孟冬:初冬,指農歷十月。
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通常稱:臘月、季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臘月: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每月的雅稱及含義
一月:通常稱: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開歲、孟陽、孟陬、陬月、上春、開春、初春、獻春、歲首、開歲、肇歲、芳歲、新正等。正月:正陽之月。柳月:正月銀柳插瓶頭,稱柳月。端月:是指農歷的正月,一年的開始為“正”。后來,秦始皇當政,“正”和“嬴政”的“政”諧音,所以正月便改為端月。端,頂也,仍是開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為“端月”。獻春:《初學記》卷三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正月孟春,亦曰??獻春。”王浚《從幸洛水餞王公》詩:“羣僚荷恩澤,朱顏感獻春。”
二月:通常稱:杏月、仲春、仲陽、如月、麗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綠,萬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麗的名稱——杏月。“二月紅杏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通常稱: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蠶月、上春、春日、綢月、季月、鶯月、寎月、末春、季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綺麗芬芳,自然稱“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暮春:即夏歷三月,或陰歷三月。蠶月:夏歷三月。三月,是養蠶的月份,所以叫“蠶月”。上春:指孟春正月。春日:夏歷三月。
四月:通常稱: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清和月、余月。
槐月:萬物枝長葉茂青翠欲滴,槐樹也綻開了黃白色的花瓣兒,有人稱四月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通常稱: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嗚蜩、天中、仲夏、皋月。蒲月:五月初五端午節,許多人家懸掛菖蒲、艾葉于門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稱“蒲月”。
六月:通常稱: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陽、溽暑、季暑、徂暑、且月、季夏。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許多植物在酷夏的
灼烤下無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擻,因而,便稱之“伏月”或“荷月”。
七月:通常稱:巧月、瓜月、蘭月、蘭秋、新秋、肇秋、首秋、上秋、孟秋、初秋、相月。
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國婦女向天上的織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織女使她們心靈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稱:桂月、壯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竹春。
桂月、壯月、仲秋:農歷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壯月,因居秋季之中,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又將八月稱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呂。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開是人們爭相吟頌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實了。
九月:通常稱: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在民間,人們根據節氣、農事、花期等將九月稱為深秋、暮秋、窮秋、涼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稱菊月。到了農歷九月,萬木蕭瑟,落葉紛紛,獨有那婀娜多姿、熱烈怒放的菊花給人們以活力和溫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稱。
十月:通常稱:陽月、陰月、小陽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開冬、冬、飛陰月。
陽月:十月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陰月:十月叫成“陰月”的理由據說是源自古代陰陽學說,十月要“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之。” 小陽春:指農歷十月,現在還習慣稱夏歷十月為“小陽春”。孟冬:初冬,指農歷十月。
十一月:通常稱:辜月、冬月、仲冬、中冬、暢月、葭月、龍潛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納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陰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十二月:通常稱:涂月、臘月、季冬、暮冬、嚴冬、殘冬、冰月、嚴月、除月、季冬、殘冬、末冬、嘉平、窮節、星回節。
臘月:古代在農歷十二月合祭眾神叫做臘,因此農歷十二月叫臘月。臘月梅花吐幽香,又稱臘月。臘月是農歷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臘祭,這種稱呼在秦朝時就已經家喻戶曉了。
月的雅稱:
月光、玉兔、廣寒宮、蟾宮、嬋娟、桂宮、白兔、桂月、桂窟、桂輪、銀鉤、金盆等等。
參考吾三省《古代漢語八千詞》,上海辭書出版社
十二月份別稱篇五
月份的別稱(通俗版)
一月: 正月 端月 初月 嘉月 新月 開歲 陬月
二月: 麗月 杏月 花月 仲月 仲春 酣月 如月
三月: 桃月 綢月 季月 鶯月 晚春 暮春
四月: 陽月 麥月 梅月 純月 清和 初夏 余月
五月: 蒲月 榴月 郁月 嗚蜩 天中 仲夏 皋月
六月: 荷月 焦月 署月 精陽 溽暑 季暑 且月
七月: 瓜月 巧月 蘭月 蘭秋 肇秋 新秋 首秋 相月
八月: 桂月 仲商 竹春 正秋 仲秋 壯月
九月: 菊月 暮商 霜序 朽月 季秋 玄月 青女月 三孟秋
十月: 良月 露月 初冬 開冬 陽月 冬 飛陰月
十一月: 暢月 葭月 仲冬 幸月 龍潛月
十二月: 冰月 臘月 嚴月 除月 季冬 殘冬 末冬 嘉平窮節 星回節
2、夏歷月份別名
一月:正月、元月、端月、孟月、征月、初月、嘉月、三微月、陬(zou)月、孟春、開歲、發歲、獻歲、芳歲、華歲、早春、春王、孟陽、孟陬、首陽、新正、夏正、三之日、青陽、三陽、初春、始春、元春、大簇、首春、元陽、正陽、寅月、泰月。
二月:杏月、麗月、花月、令月、如月、仲春、酣春、仲陽、竹秋、四之日、中和、花潮、夾鐘、大壯、卯月。
三月:桃月、桐月、蠶月、季春、末春、暮春、晚春、杪(miao)春、鶯時、桃浪、雩(yu)風、櫻筍時、上已、寒食、三春、陽春、故洗、央月、辰月。
四月:梅月、麥月、仲月、陰月、乏月、麥秋月、清和月、余月、槐月、孟夏、初夏、維夏、槐夏、麥候、麥序、純陽、正陽、朱明、麥秋、仲呂、乾月、槐序、已月。五月:榴月、蒲月、惡月、皋月、午月、仲夏、天中、郁蒸、小刑、鳴蜩(tiao)、滿月、端陽、端月、蕤(rui)賓。
六月:荷月、季月、焦月、暑月、溽月、且月、伏月、季夏、精陽、徂(cu)署、荔月、天貺(kuang)、林鐘、遁月、未月。
七月:蘭月、瓜月、涼月、巧月、相月、桐月、霜月、孟秋、初秋、上秋、首秋、早秋、新秋、瓜時、蘭秋、肇秋、中元、夷則、否月、申月。
八月:桂月、壯月、仲秋、仲商、正秋、中秋、桂秋、竹小春、南呂、酉月。
九月:菊月、朽月、玄月、亥月、青女月、季秋、涼秋、三秋、杪秋、窮秋、暮秋、晚秋、季商、暮商、霜序、重陽、菊秋、無射、菊序、元月、剝月、戍月。
十月:良月、小春月、陽月、孟冬、開冬、上冬、初冬、小陽春、梅月、陽春、應鐘、坤月、亥月。
十一月:葭(jia)月、龍潛月、暢月、辜月、子月、復月、仲冬、一之日、霞月、冬月、長至、黃鐘。
十二月:冰月、除月、臘月、蠟月、嚴月、涂月、嘉平月、季冬、末冬、暮冬、杪冬、殘冬、窮節、星回節、二之日、清祀、寒冬、大呂、嚴冬、臨月、歲杪、丑月。===========
1、農歷四季的別稱
春季:陽春、艷陽、淑節、青春、陽節、青陽
夏季:三夏、朱明、九夏、炎夏、朱律、清夏
秋季:凄辰、金天、三秋、商節、素節、白藏
冬季:安寧、冬辰、歲余、九冬、無序、嚴節
2、以花命名的農歷各月份的詩意別稱
正月——柳月 銀柳插瓶頭,又稱柳月
二月——杏月 杏花鬧枝頭,又稱杏月
三月——桃月 桃花粉面羞,又稱桃月
四月——槐月 槐花掛滿枝,又稱槐月
五月——榴月 石榴紅似火,又稱榴月
六月——荷月 荷花滿池放,又稱荷月
七月——巧月 鳳仙節節開,又稱巧月
八月——桂月 桂花遍地香,又稱桂月
九月——菊月 菊花傲霜雪,又稱菊月
十月——陽月 芙蓉顯小陽,又稱陽月
十一月——葭月 葭草吐綠頭,又稱葭月
臘月——梅月 梅花吐幽香,又稱梅月
3、農歷各月份的又一別稱
正月:孟春、寅月、嘉月、首陽、獻歲、早春、元月、端月、華月、夏正、冠月、新正
二月:建卯、夾仲、麗月、酣春、花朝、仲春、花月、杏月、竹秋、火壯、中春
三月:季春、姑先、桃月、辰月、鶯時、末春、蠶月、桐月、秒春、桃浪
四月:槐序、孟夏、麥春、乾月、除月、麥候、建巳、中呂、朱明、正陽
五月:建午、炎月、天中、午月、幕月、仲夏、蒲月、郁蒸、小刑、鳴蜩
六月:季夏、林鐘、征暑、荷月、遁月、精陽
七月:早秋、蘭秋、首秋、建中、上秋、相月
八月:仲商、中秋、壯月、桂月、仲秋、南宮
九月:朽月、霜序、菊月、暮秋、無射、詠月
十月:良月、子春、孟冬、初冬、坤月、吉月
十一月:建字、葭月、暢月、復月、黃鐘、寒月
十二月:建丑、嚴月、臘月、嘉平、殘月、冰月 附文:
農歷月份的別稱
農歷一月也叫正月,吳自牧在《夢梁錄·正月》中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唐人蘇味道在《正月十五夜》詩中描述:“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正月又稱端月,那是秦朝為避始皇之忌諱,正與嬴政的“政”諧音,故而把正月改為端月。《后漢書·馮衍傳》中說:“開歲發春兮,百卉含英。”這里的“開歲”也是指農歷一月。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宋人葉紹翁的詩句中的紅杏,花開二月故稱杏月。又因二月為春季之中,所以又叫仲春。《爾雅·釋天》說:“二月為如。”又據郝懿行義疏云:如者,隨從之義,萬物相隨而出,如如然也。陰歷二月因而又稱如月。
春夏秋冬四季,三個月為一季,春季中排行老三,因此把三月叫做季月。“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唐人張旭描寫的景致為暮春季節,落英繽紛,好似溪水流霞,于是三月的別稱又為桃月。此外三月還有晚春、暮春、蠶月等別稱。
農歷四月為麥子成熟的時候,《禮記·月令》說:“ 孟夏之月 麥秋至。”蔡邕在《月令章句》解釋為:“百谷各以其初生為春,熟為秋,故麥以孟夏為秋。”四月便稱麥月。從季節氣候而言,四月為梅雨季,時值梅子黃熟,陰雨時間較長,唐柳宗元所作《梅雨》云:“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所以把四月叫作梅月。四月的別稱還有叫余月。《爾雅·釋天》說:“四月為余。”郝懿行義疏云:“四月萬物皆生枝葉,故曰余。余,舒也。”
農歷五月最常用的別稱為仲夏,它排行夏季之中。本月五日為端午節,舊時農家用菖蒲葉與艾葉等扎懸于門首,用以驅邪,因稱五月為蒲月。《爾雅·釋天》說:“五月為皋。”郝懿行義疏解釋為,“皋者,同高也 高者上也,五月陰生,欲自不而上,又物皆結實,??。”故五月又稱為皋月。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唐代王昌齡的《采蓮曲》 這出污泥而不染的蓮篷,在暑月為人們帶來陣陣涼意,故把六月稱為荷月。在《易·系辭上》說,“日月運行,一寒一暑。”又有六月叫做暑月之說。此外,還把六月稱為季夏、焦月、溽暑等,如在《禮記·月令》上有“孟夏之月其臭焦。”“季夏之月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秋季的頭一個月謂新秋。古時,瓜果成熟也在秋天,“米谷豆子,秋收冬藏”,把七月叫做瓜月。有一種蘭花在初秋開放,故又把七月稱為蘭秋和秋月。
秋季的八月居中,謂之仲秋。《爾雅·釋天》中云:“八月為壯。”郝懿行義疏解釋說,“壯者,大也。八月陰大盛,《易》之大壯,言陽大盛也。”故稱八月為壯月。“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飄。”唐人宋之問把月中的桂花飄香都吹落人間了,何況鄉間山歌里唱道:“八月里來桂花香”,民間又把八月稱為桂月。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李商隱把主霜雪的女神青女綽約仙姿描寫得美妙絕倫,其攝入魂魄的精髓便是經得起嚴寒考驗的特性。九月的別稱除了霜月外,還有季秋、菊月、朽月等。黃巢的《菊花》詩歌吟:“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陳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而把九月稱為朽月,雖無處考證,或許是因有的草木入冬后衰老、枯落之故。
農歷十月的別稱有:初冬、開冬、露月、良月等。《爾雅·釋天》中說:“十月為陽。”郭璞的注解為:“純陰用事,嫌于無陽,故以名玄。”《后漢書·馬融傳》說:“至于陽月,陰慝害作,百草畢落。”鄉間開冬之后,舊時娶親嫁女等操辦喜事便選在入冬,此時收成已畢,正值農閑,良辰美景多可入選。
《禮記·月令》:“ 仲冬之月 命之曰暢月。”鄭玄的注解為“暢,猶充也。”因此農歷十一月的別稱為暢月。孔穎達還注解為:“言名此月為充實之月,當使萬物充實不發動也。”而孫希旦的集解是,“暢,達也。時當閉藏而暢達之,故命之曰暢月,言其逆天時也。”冬季之中,按序列也把十一月叫作仲冬,此外還有幸月、葭月、龍潛月之說,無可考。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宋王安石的詠梅詩,已把寒冬梅花倔強的風骨和報道春之將至的信息描寫得恰到妙處。從周代開始,古人把陰歷十二月作為臘祭的日子,以狩獵禽獸祭先祖。據《荊楚歲時記》:“十二月八日為臘日。”杜甫《臘日》詩云:臘日常年暖尚遙,今年臘日凍全消。到了秦朝時將十二月定為臘月,以后沿襲之。自古以來,農歷十二月為冰天雪地的代名詞,故又稱之為冰月、嚴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