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閱讀答案(15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或多或少都會接觸到閱讀答案,閱讀答案有助于我們領會解題思路,掌握答題技巧。還在為找閱讀答案而苦惱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春望》閱讀答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春望》閱讀答案1
曲江春望懷江南故人
趙嘏
杜若洲邊人未歸,水寒煙暖想柴扉。故園何處風吹柳,新雁南來雪滿衣。
目極思隨原草遍,浪高書到海門稀。此時愁望情多少,萬里春流繞釣磯。
[注]①趙嘏,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唐代詩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門,河流入海之處。④釣磯,釣魚時坐的巖石。
14.下列對詩歌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作者首聯(lián)寫“人未歸”“想柴扉”,緊承題目“懷”字,足見其雖身處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鄉(xiāng)的心情。
B.“水寒、煙暖”等意象點明早春時節(jié),寫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為后三聯(lián)表達感情烘托了氣氛。
C.頸聯(lián)作者極目遠望,思念之情隨離離原草而更顯渺遠,風浪阻隔使投遞之信也愈顯稀少。
D.尾聯(lián)詩人發(fā)問“愁情不知多少”,轉而以萬里春江”的宏闊氣勢消解愁苦,以此收束,提升了詩歌的格調(diào)。
15.后人讀此詩領聯(lián),言有“楊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請就此賞析頷聯(lián)的描寫角度。(6分)
閱讀答案:
14.【考點說明】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D)
[參考答案]D
[答案解析]以“萬里春江的宏闊氣勢消解愁苦,……提升了詩歌的格調(diào)”錯。詩歌所表達的是愁苦如萬里春江,繞磯遠逝,使得思鄉(xiāng)之情更加綿長濃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結語擴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調(diào)。
15.【考點說明】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能力層級(D)
[參考答案]虛實結合,今昔對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異鄉(xiāng)春風乍起,想故園何處風吹柳拂,但回憶當年“楊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寫實:遠離故人,忽見南來大雁盡著風雪,實感嘆已身“雨雪霏霏”之風霜;(2分)兩句虛實結合,今昔對比,表達了對故人與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此題分析詩歌寫作角度。寫作角度在領聯(lián)的表現(xiàn)看似明顯,實則需要細節(jié)描摩,分析意象。
《春望》閱讀答案2
閱讀下面一首唐詩,回答問題。
天津橋春望
雍陶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花。
【注】天津橋,是當時東都洛陽著名的景點。上陽:宮名,上元年間,唐高宗下令修建,位于天津橋北。
1.這首詩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請簡要描述。
2.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參考答案
1.一二句作者描繪出一幅明媚綺麗的津橋春日圖。(2分)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2分);天津橋畔,翠柳如煙,枝枝柔條斜拂水面,縷縷游絲隨風飄揚(2分)。
2.這首詩運用了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詩的一二句寫津橋春日,明媚綺麗,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帝國的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表達了詩人吊古傷今,感嘆昔盛今衰的沉郁的感情。(手法1分,分析2分,感情2分)
《春望》閱讀答案3
《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選擇題
①對《春望》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為: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一句意為:感嘆時局,看到開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句意為:戰(zhàn)爭已經(jīng)持續(xù)了三個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一句意為:痛苦中我的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②對“國破山河地,城春草木深。”兩句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這兩句詩寫春望所見。一個“破”字,視野從城到山河,令人怵目驚心;一個“深”字,視野從滿城到花鳥,令人滿目凄然,詩人的感情由隱到顯,由弱到強,步步推進。
B、這兩句詩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變化。“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殘垣斷壁同富有生機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C、詩意變化的又一例為“國破”與“山河在”前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后寫山河依舊,意思相反;“城春”與“草木深”前寫明媚春景,后敘荒蕪之狀,前后相悖。這種詩意的變化,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
D、這兩句詩以寫景為主。句中的“國”、“山河”、“城”、“草木”都是詩人親眼所寫的景物。
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
A、詩的開篇即寫春望所見,突出寫山河破碎、滿城荒蕪,寫長安淪陷后的殘敗景象。
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觸景生情:因感時恨別,見到了本為娛人之物的花鳥反而流淚驚心;一種是移情于物: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兩種解釋都符合詩意。
C、“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自安史叛亂以來,戰(zhàn)火不斷,企盼親人消息,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家書抵萬金”是說一萬兩金才能得到一封家信。
D、“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句中,“白發(fā)”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之傷痛之外,詩人又嘆息衰老,更增了一層悲哀。
④閱讀杜甫《春望》這首詩,找出分析不當?shù)?一項()
A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B頷聯(lián)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采用擬人寫法,意思是由于戰(zhàn)亂,都城破敗,仿佛花也因感嘆時事而落淚,鳥也因人世間的離別而驚心。
C“家書抵萬金”寫出戰(zhàn)亂年代,一封普通家信是多么難得,多么值錢啊!急切希望知道家人是否平安的消息。
D尾聯(lián)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刻畫了一個滿頭白發(fā)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的藝術形象。這一細節(jié)描寫,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
2、頷聯(lián)寄于 ,表達之感,運用了的修辭。
3、用襯托手法寫由于國破家亡,使人極度悲傷變得更加蒼老的詩句是。
4、本文以為線索,表達了詩人之情。
5、表達思念親人的句是。
6、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實際上是寫;一個“深”字,表現(xiàn)了。
7、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8、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
9、結合全詩內(nèi)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
10、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說說詩人是如何抒發(fā)情感的?
11、“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怎樣的內(nèi)容?
12、最后兩句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案:
1.①C②D③C④C
2、情;物;悲切;對偶、擬人
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4、望;憂國傷時,思親悲己
5、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6、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草茂人稀,荒涼蕭條,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因戰(zhàn)亂而荒蕪的景象
7、感時憂國、思家念親
8、安史之亂
9、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于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
10、運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
11、抒發(fā)了詩人對家破國殘的感傷之情
12、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xiàn)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春望》閱讀答案4
天津橋春望
雍陶①
津橋春水浸紅霞,煙柳風絲拂岸斜。
翠輦不來金殿閉,宮鶯銜出上陽②花。
注:①雍陶,晚唐詩人。此時,唐王朝國勢衰敗,社會危機日益嚴重。②上陽:上陽宮,武
則天曾將其修葺得豪華富麗,作為寢宮。
(1)詩的前兩句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請作簡要分析。(4分)
(2)這首懷古詩主要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結合詩句進行分析。(3分)
參考答案:
10.本題考查賞析作品思想內(nèi)容、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層級D.
(1)天津橋下,春水溶溶,絢爛的云霞倒映在水中(1分);天津橋畔,翠柳如煙,縷縷柳絲隨風飄蕩,斜拂岸邊(1分)。描繪了一幅明媚綺麗(1分)的津橋春日圖(1分)。
(2)運用了對比的手法(1分)。先描繪天津橋邊明媚、綺麗的春光,后轉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之景(1分)。人們從這種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的感受到自然界的春天歲歲重來,而大唐盛世卻一去不復返了(1分)。
或:運用了以樂景襯衷情的手法(1分)。詩的一、二兩句,繪出一幅津橋春日圖,明媚綺麗,引人人勝;三、四句寫金殿閉鎖、宮苑寂寥。前后映襯,對照鮮明(1分),烘托出上陽宮凄涼泠落的景象,從而表達了詩人對唐王朝國運衰微、今非昔比的傷感和哀嘆(1分)。
《春望》閱讀答案5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4~15題。
春望寄王涔陽
劉長卿
清明別后雨晴時,極浦空顰一望眉。
湖畔春山煙點點,云中遠樹墨離離。
依微水戍聞鉦鼓,掩映沙村見酒旗。
風暖草長愁自醉,行吟無處寄相思。
11.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 首句即點題中“春望”,交代了時間和天氣,而“別后”二字暗扣題中“寄”字。
B. 詩人隱約聽聞鉦鼓之聲,看到沙村里酒旗時隱時現(xiàn),頸聯(lián)視聽結合,以動襯靜。
C. 尾聯(lián)詩人直抒胸臆,以“愁”字點明情感,以“無處寄相思”表達對友人的思念。
D. 整首詩融情入景,卒章顯志,通過描寫春天野外凄涼的景色,襯托詩人的孤寂之情。
12. 本詩第二句“極浦空顰一望眉”極為精妙,請賞析其獨到之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D
12比喻,用皺起的眉 頭來比吹皺的水紋,表達作者的悵然之情;空,徒然的。詩人遠望,卻什么也望不到表達失望之情;這一句呼應題目的春望,并且引出頷聯(lián)的景
《春望》閱讀答案6
鳴雁療療北向頻,淥波何處是通津。
風塵海內(nèi)憐雙鬢,涕淚天涯慘一身。
故里音書應望絕,異鄉(xiāng)景物又更新。
便拋印綬從歸隱,吳渚香莼②漫吐春。
【注】①顧況:中唐著名詩人,蘇州(古屬吳地)人。②香莼:莼菜。《世說新語》記載,晉人張翰在秋季西風起時,想到家鄉(xiāng)莼菜羹和鱸魚膾的'美味,便立即辭官歸鄉(xiāng)。
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聯(lián)起興,以聲聲鳴B4、頻繁北返的大雁反襯宦游難歸、充滿苦悶的自己。
B.頷聯(lián)第一句“風塵”喻指戰(zhàn)亂,因天下處處動蕩不安,詩人兩鬢斑白,顧影生憐。
C.頷聯(lián)第二句直抒胸臆,詩人涕淚交流,為淪落天涯、孤孑一身而深感凄楚、哀痛。
D.頸聯(lián)上句寫對“故里音書”已絕望,下句白描春日他鄉(xiāng)之景,以哀景襯哀情。
15.請簡要賞析本詩的尾聯(lián)。(6分)
答
14.(3分)D【解析】“以哀景襯哀情”錯,應為樂景哀情。
15.(6分)①尾聯(lián)用典。詩人以張翰因思念家鄉(xiāng)蒓菜美、鱸魚膾,從而棄官歸隱的故事,表達作者也要效法前賢,棄官不做,歸隱于故鄉(xiāng)。②虛寫(想象)詩人想象故鄉(xiāng)小洲邊蒓菜茁壯生長,散發(fā)出陣陣清香的情景,從而表達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③以景結情。以想象之景結束抒情,表達了強烈的思鄉(xiāng)歸隱之念。(每點2分)
《春望》閱讀答案7
導語:學完一課,應該通過練習來溫習課堂知識,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語文學習水平。下面是杜甫《春望》閱讀練習,歡迎同學們過來練習。
9、閱讀下面的詩歌,選出賞析有誤的一項( )。(3分)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A、首聯(lián)的“國破”直說國家殘破,“草木深”中的“深”字則以春草的茂盛暗寫戰(zhàn)后長安城的荒涼。
B、花、鳥本是春天最常見、最美好的景物,詩人卻因“感時”“恨別”而見花落淚、聞鳥驚心。頷聯(lián)融情于景,讀來令人無限感傷。
C、尾聯(lián)運用細節(jié)描寫,寫盡詩人在國破離亂之際的愁苦焦慮。
D、這首詩作于唐朝“安史之亂”之時,集中表達了詩人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情感。
【分析】《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這首詩格律嚴整,頷聯(lián)分別以“感時花濺淚”應首聯(lián)國破之嘆,以“恨別鳥驚心”應頸聯(lián)思家之憂,尾聯(lián)則強調(diào)憂思之深導致發(fā)白而稀疏,對仗精巧,聲情悲壯,表現(xiàn)了詩人愛國之情。
【解答】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春望所見。“破”字寫出了國破城荒的悲涼景象;“深”字寫出了荒無人跡的凄涼。這兩句營造了荒涼凄慘的氣氛,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A選項正確;B、“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運用擬人手法,移情于景,借花鳥表達了作者感時傷世的感情。B選項正確;C、“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刻畫出詩人滿頭白發(fā),愁苦不堪的形象,傳神地表達出詩人內(nèi)心難以排遣的感時傷懷,憂國思家之情。C正確;D、這首《春望》圍繞“望”字展開,通過描寫戰(zhàn)亂后長安城破敗荒蕪的景象,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D錯誤。故選D。
【點評】這首詩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充分體現(xiàn)了“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這首詩結構緊湊,圍繞“望”字展開,由開篇描繪國都蕭索的景色,到眼觀春花而淚流,耳聞鳥鳴而怨恨;再寫戰(zhàn)事持續(xù)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無,最后寫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表現(xiàn)了在典型的時代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時代的人們熱愛國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達了大家一致的內(nèi)在心聲,也展示出詩人憂國憂民、感時傷懷的高尚情感。
《春望》閱讀答案8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22.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lián)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么?(2分)
23.請展開想象,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4分)
參考答案:
22.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
23.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fā)如今紛紛斷落,已經(jīng)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ji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
《春望》閱讀答案9
杜甫《春望》的閱讀理解題:
1.詩的前四句都統(tǒng)領在一個“ ______”字中,詩人的視野由遠及近,由大到小,由______到______。(2分)
2.請展開想像,描述“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 (2分)
(以下為08年大慶中考題)
3.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請你說說了在哪里?
5.(07年沈陽)對該詩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含蓄蘊藉,耐人尋味。
B.這首詩的首聯(lián)表面描寫都城破敗、人煙稀少、草木茂密幽深的荒涼景象,實際深藏詩人的無限感慨。
C.這首詩的頷聯(lián)借對花鳥的感覺,將詩人抑制不住的感傷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
D.這首詩的頸聯(lián)、尾聯(lián)極力渲染詩人在戰(zhàn)火連綿時期收到家書時的無比喜悅之情。 (以下是03年咸陽中考題)
6.讀上面的詩,請簡要說說作者是怎樣通過寫景來表達內(nèi)心世界的。
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請你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對這兩句詩作簡要評析。
8.“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聯(lián)中,詩人用“抵萬金”來形容什么?
9.對“國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兩句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p>
A.這兩句詩寫春望所見。一個“破”字,視野從城到山河,觸目驚心;一個“深”字,視野從滿城到花鳥,滿目凄然。詩人的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
B.這兩句詩對仗工巧,圓熟自然,詩意變化。“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國破”的殘垣斷壁同富有生機的“城春”對舉,對照強烈。
C.詩意變化的又一例為“國破”與“山河在”。前寫國都淪陷,城池殘破,后寫山河依舊,意思相反;“城春”與“草木深”前寫明媚春景,后敘荒蕪之狀,前后相悖,這種詩意的變化,突出了山河破敗的景象。
D.這兩句詩以寫景為主。句中的“國”、“山河”、“城”、“草木”都是詩人親眼所見的景物。 杜甫《春望》的閱讀理解題答案:
1.望(1分)山河 草木花鳥(1分,每空0.5分)
2.參考示例:面對淪陷的山河,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人因焦慮憂愁不停地撓頭嘆息。老人昔日那長長的頭發(fā)如今紛紛斷落,已經(jīng)短得無法梳髻插簪。詩句所描寫的這一細節(jié),含蓄而深刻地表現(xiàn)了詩人憂國思家的情懷。(2分,畫面描寫、揭示含義各1分,意同即可)
3.憂中思家
4.示例:①詩人觸景生情,原本能愉悅心情的花鳥,但因感時恨別,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更烘托了自己“感時”、“惜別”之悲。
②詩人移情于景,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也驚心,其實是詩人自己內(nèi)心感情的寫照,形象動人。
5.D
6.描寫破敗的春城,草木蔓生,花也落淚,鳥也驚心,感時憂國,思家念親,借景抒情,深沉真摯。
7.用對偶的手法寫出了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連綿不斷,詩人跟家人難通音信,此時的一封這家信顯得極其珍貴,可以勝過萬金,表達了詩人眷念家人的美好感情。尤其是“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信不至的急迫心情,使人產(chǎn)生共鳴。
8.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對妻子兒女強烈的思念之情。
9.D
《春望》閱讀答案10
二、閱讀(共44分)(一)(共4分)
閱讀下面古詩,完成9-10題。
春望
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9.下列各項中對本首詩歌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后已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的樣子;春天降臨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表達了詩人念家悲己的感情。
B.頷聯(lián)將人的情感賦予花和鳥。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詩人面對國都破敗的無奈感慨和綿綿愁緒。
C.頷聯(lián)“三月”表明喪亂之久,“抵萬金”形容家書珍貴,表達了詩人對妻兒的強烈思念。
D.全詩所寫意象甚多,從“遠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殘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飛鳥。一直到“自身”的白發(fā),步步推進,“鏡頭”越來越小,將宏大的家國之悲,漸漸滲透凝縮在詩人自己身上。
10.詩的尾聯(lián)“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刻畫了詩人怎樣的形象?
【分析】
《春望》是唐朝詩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的前四句寫春日長安凄慘破敗的景象,飽含著興衰感慨;后四句寫詩人掛念親人、心系國事的情懷,充溢著凄苦哀思。
【解答】
(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nèi)容和寫法的賞析。結合詩歌內(nèi)容,逐項研讀選項,找出理解有誤的一項即可。
A.有誤,首聯(lián)抒發(fā)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情感,不是家悲己的感情。
BCD.正確。
故選:A
(2)本題考查的知識點是詩歌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詩歌在尾聯(lián)中“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對詩人的形象有一個具體的刻畫。“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連月,家信不至,國愁家憂齊上心頭,內(nèi)憂外患糾纏難解。眼前一片慘戚景象,內(nèi)心焦慮至極,不覺于極無聊賴之時刻,搔首徘徊,意志躊躇,青絲變成白發(fā)。自離家以來一直在戰(zhàn)亂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長安數(shù)月,頭發(fā)更為稀疏,用手搔發(fā),白發(fā)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可見其蒼老之態(tài),他因憂國傷時而過早衰老,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憂愁蒼老的詩人形象。
譯文: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只有山河依舊;春天來了,人煙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感傷國事,不禁涕淚四濺,鳥鳴驚心,徒增離愁別恨。
連綿的戰(zhàn)火已經(jīng)延續(xù)了半年多,家書難得,一封抵得上萬兩黃金。愁緒纏繞,搔頭思考,白發(fā)越搔越短,簡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閱讀答案11
長安春望
盧綸
東風吹雨過青山, 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 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云外, 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 獨將衰鬢客秦關。
【注】 盧綸( 7 3 2年-7 2 2年) , 字允言, 大歷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寶末年中進士, 旋即安史之亂爆發(fā), 未能為官, 后重新應試, 但屢試不第。受舉薦為官, 但因政治斗爭受到牽連, 終身不得重用。
1. “ 卻望千門草色閑” 一句中的“ 閑” 字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請賞析。( 5分)
2. 詩中抒發(fā)了詩人的哪些情感? 請簡要概括。( 6分)
試題答案:
1.【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語言,淺層次是理解句意的能力,能力層級為B級(理解賞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閑,意為悠閑、自在,(2分)運用擬人的手法,(1分)形象地寫出了春草的自由、舒展,(1分)反襯了詩人內(nèi)心的愁苦。(1分)
解析:解答這類題:①解釋“閑”字在句中的含義。②展開聯(lián)想把該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點出該字烘托了怎樣的意境,或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思路點撥】古人作詩講究煉字,這種題型是要求品味這些經(jīng)錘煉的字的妙處。答題時不能把該字孤立起來談,得放在句中,并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來分析。
2.【知識點】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層次為D(鑒賞評價)。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思鄉(xiāng);②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憤懣;③對年華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傷;④客居異鄉(xiāng)的孤寂與惆悵。 (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得6分)
解析:抓住關鍵詞“望”“何日到”可體現(xiàn)出思鄉(xiāng)之情;結合注釋和尾聯(lián),可體現(xiàn)出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憤懣。
【思路點撥】鑒賞古代詩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幾項逐項落實。①理解詞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樹立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詞義的觀念;②把握詩歌的結構層次。一首詩多半是有幾層意思組合而成的,即使是絕句、律詩這樣的短詩,我們?nèi)钥梢詫⑵浞殖蓭讉€層次(一般是兩句一個層次),分解以后再進行綜合,就容易準確地理解詩意,把握詩人的情感。分層后,還應琢磨一下層與層之間詩意是如何轉換的,即如何過渡銜接的;③掌握詩歌常用的修辭方法和表達技巧;④體味詩歌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所抒發(fā)的情感。
【詩詞鑒賞】
此詩首聯(lián)“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開篇緊扣題目,寫在長安“春望”。“東風”句,側重寫望中所見。盧綸是河中蒲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家鄉(xiāng)剛好位于長安的東面,說“東風吹雨”,是說東風從家鄉(xiāng)吹來,自然引出思鄉(xiāng)之情。“卻望”,是回頭望。“千門”,泛指京城。“草色閑”的閑字用得巧,春草之閑正好與人心之愁形成強烈對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首聯(lián)是登高而望,在景語之中,流露出復雜感情。
頷聯(lián)正面抒發(fā)思鄉(xiāng)望歸之情。“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這兩句為全詩的警句,是春望時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出句是恨自己不能回去,家鄉(xiāng)只能在夢中出現(xiàn),對句是妒他人得歸,恨自己難返,語中有不盡羨慕之意。“大歷十才子”擅長描寫細微的心理情態(tài)。(《小澥草堂雜論詩》)他們傷時感亂的情緒,常通過“醉”和“夢”表現(xiàn)出來,像“我有惆悵詞,待君醉時說”(李端《九日寄司空文明》),“別后依依寒夢里,共君攜手在東田”(《送冷朝陽還上元》),“宿蒲有歸夢,愁猿莫夜鳴”(錢起《早下江寧》)等等。他們寫醉,是因為清醒時感到痛苦而無奈,只有在醉中才會稍微得到解脫。寫“夢”,是感到時代動亂,浮生短促,或者想在夢中召回一些因戰(zhàn)亂喪失的美好事物,這種心情相當悲哀、細微。
頸聯(lián)又轉入寫景,仍然景中含情。“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川原”即家鄉(xiāng),這句說極目遠望,家鄉(xiāng)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見,遠不可及。“宮闕”句又接至眼前近景,只見長安的宮殿,錯落有致,籠罩在一片夕陽之中,這一聯(lián)表面上寫景很壯觀,其實隱含著一種衰颯之意。
尾聯(lián)收束到感時傷亂和思家盼歸的主題。“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大意是說: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難,獨自客居長安,又有誰來憐憫我呢。“衰鬢”,并非指衰老,而是表現(xiàn)一種衰頹感傷的神態(tài)。沈德潛說“遭亂意上皆蘊含,至末點出”,確實如此。
金圣嘆批后兩聯(lián)(后解)云:“‘川原’七字中有無數(shù)親故,‘宮闕’七字中止夕陽一人。‘誰’便是無數(shù)親故也,‘獨’便是夕陽一人也。不知唐詩(之)人,謂五六只是寫景。”(《金圣嘆選批唐詩》)認為五六句不是純粹寫景,而與七八句的抒情密切關聯(lián),分析得相當精辟、透徹。
這首詩中抒發(fā)了詩人在亂離中的思家之情。詩體現(xiàn)了“十才子”詩中的“陰柔之美”。沈德潛《唐詩別裁》用這首詩作例子,將大歷詩與盛唐詩進行了一番比較:“詩貴一語百媚,大歷十子是也,尤貴一語百情,少陵摩詰是也。”并說這首《長安春望》“夷猶綽約,風致天然”。這種“陰柔之美”,主要表現(xiàn)在詩中濃重的悲哀情緒。詩人感亂思家,眼中所見,心中所思,無非都是傷心之景,悲哀之情,淺吟低唱,一詠三嘆,讀后很容易引起人們的同情和憐憫,這正是陰柔美的表現(xiàn)。姚鼐《復魯絜非書》論具有“陰柔之美”的文章云:“其得于陰與柔之美者,則其文如鴻鵠之鳴而入寥廓;其如人也,謬乎其如嘆,邈乎其如有思,乎其如喜,愀忽其如悲。”所謂“如嘆”“如有思”“如悲”的陰柔這美,正是《長安春望》及“十才子”許多詩篇審美特征的概括。
《春望》閱讀答案12
長安春望
盧綸
東風吹雨過青山,卻望千門草色閑。
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
川原繚繞浮云外,宮闕參差落照間。
誰念為儒逢世難,獨將衰鬢客秦關。
【注】盧綸(739年-799年),字允言,大歷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寶末年中進士,旋即安史之亂爆發(fā),未能為官,后重新應試,但屢試不第。受舉薦為官,但因政治斗爭受到牽連,終身不得重用。
(1)“卻望千門草色閑” 一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分)
(2)頸聯(lián)刻畫了一位什么樣的主人公形象?請簡要分析。(4分)
(3)請概括尾聯(lián)詩人抒發(fā)的豐富情感。(4分)
[答案]
(1)(2分) 借代,“千門” 代指京城長安;擬人,以“草色閑” 襯托詩人內(nèi)心之愁。
(2)(4分)主人公遠望家鄉(xiāng),浮云繚繞,遙不可及(1分);近看宮闕,錯落有致,落日籠罩(1分)。刻畫了一位內(nèi)心孤寂愁苦的思鄉(xiāng)游子的形象(2分)。
(3)(4分) ①“逢世難” 表達了對遭逢世難的傷感;②“獨將” 表達了孤獨寂寞的愁苦;③“衰鬢” 表達了對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憂憤;④“客秦關” 表達客居他鄉(xiāng)的羈旅的惆悵。
[解析]
(1)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只要能指認出兩種修辭手法即給2分。
(2)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的能力。分析2分,涉及對頸聯(lián)的出句(川原繚繞浮云外)、對句(宮闕參差落照間)的分析;形象概括內(nèi)容2分,含情感(如思鄉(xiāng))、身份(如游子、仕途失意者)此中每一個點1分。
(3)本題考查分析概括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情感揭示不必拘泥于“獨將” 表達了……” 、“衰鬢表達了……”、“客秦關表達了……” 這一形式,但必須結合具體詩句展開。
《春望》閱讀答案13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1. 杜甫是唐朝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被后世尊稱為( )。
A. 詩圣 B.詩仙 C.詩鬼
2.杜甫和( )齊名,世稱“李杜”。
A. 李賀 B.李白 C.李商隱
3.這首詩的主題是( )
A. 春日觀景,熱愛自然。
B.胸懷大志,報效國家。
C.傷感國事,懷念家人。
D.老有所為,奉獻余熱。
4.對詩句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
A. 首句寫望中所見,“草木深”寫出了景色的秀美,令人賞心悅目。
B.三、四兩句寫詩人觸景生情,見了花、鳥反而墜淚驚心。
C.五、六兩句寫因戰(zhàn)火不斷,與家人隔絕,表達了詩人盼望音信的迫切心情。
D.七、八兩句用一個細節(jié)寫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心情。
參考答案:
1.A
2.B
3.C
4.A
《春望》閱讀答案14
閱讀下面的宋詩.完成14-15題。
曲江春望懷江南故人 趙嘏
杜若洲邊人未歸,水寒煙暖想柴扉。
故園何處風吹柳,新雁南來雪滿衣。
目極思隨原草遍,浪高書到海門稀。
此時愁望情多少,萬里春流繞釣磯。
[注]①趙嘏,字承佑,楚州山陽(今江蘇淮安)人,唐代詩人。②杜若,香草名。③海門,河流入海之處。④釣磯,釣魚時坐的巖石。
14.下列對詩歌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作者首聯(lián)寫“人未歸”“想柴扉”,緊承題目“懷”字,足見其雖身處曲江之畔,但思念江南故鄉(xiāng)的心情。
B.“水寒、煙暖”等意象點明早春時節(jié),寫出作者眼中所望之春景,為后三聯(lián)表達感情烘托了氣氛。
C.頸聯(lián)作者極目遠望,思念之情隨離離原草而更顯渺遠,風浪阻隔使投遞之信也愈顯稀少。
D.尾聯(lián)詩人發(fā)問“愁情不知多少”,轉而以萬里春江”的宏闊氣勢消解愁苦,以此收尾提升了詩歌的格調(diào)。
15.后人讀此詩領聯(lián),言有“楊柳依依,雨雪霏霏”之感。請就此賞析頷聯(lián)的描寫角度。(6分)
閱讀答案:
14.D(3分)[答案解析]以“萬里春江的宏闊氣勢消解愁苦,……提升了詩歌的格調(diào)”錯。詩歌所表達的是愁苦如萬里春江,繞磯遠逝,使得思鄉(xiāng)之情更加綿長濃郁,而非消解。再者以景結語擴大意境,并未提升格調(diào)。
15.虛實結合,今昔對比;(1分)上句想象:身在異鄉(xiāng)春風乍起,想故園何處風吹柳拂,但回憶當年“楊柳依依”之往事(2分);下句寫實:遠離故人,忽見南來大雁盡著風雪,實感嘆已身“雨雪霏霏”之風霜;(2分)兩句虛實結合,今昔對比,表達了對故人與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1分)。
[答案解析] (6分)此題分析詩歌寫作角度。寫作角度在領聯(lián)的表現(xiàn)看似明顯,實則需要細節(jié)描摩,分析意象。
《春望》閱讀答案15
漢壽城春望
劉禹錫
漢壽城邊野草春,荒祠古墓對荊榛。
田中牧豎燒芻狗,陌上行人看石麟。
華表半空經(jīng)霹靂,碑文才見滿埃塵。
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
【注】①這首詩是作者貶任朗州司馬時所作。②芻狗:古化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祭后就被拋棄。③東瀛:東海。東瀛變,指滄海桑田的變化.
8.古人認為此春望詩,最奇,請指出這首詩奇在哪里,并簡要賞析。(5分)
9.全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8.①內(nèi)容奇特。此詩雖題為春望,但所望之景卻是野草荊榛,荒祠古墓、頹垣敗碑等荒涼衰敗的景象。
②構思新奇.這首詩首聯(lián)、頷聯(lián)、頸聯(lián)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破敗和荒涼,為尾聯(lián)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作準備,構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次。
9.①詩人遭貶謫后的凄涼之感:通過寫登臨古城所望見的破敗荒涼景象可以看出。
②昔盛今衰之感:借荒臺頹垣、荒祠敗碑,抒發(fā)了此種感慨。
③詩人不甘沉淪的樂觀進取精神: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在此地還成要路津中可以看出。
賞析
這首詩雖然極力地描繪了漢壽城遺址的荒涼、破敗的景象,但是格調(diào)毫不低沉。在興和廢的轉化之中,充分地表現(xiàn)了詩人發(fā)展變化的樸素辯證觀點,使全詩充滿了積極的進取精神。這首詩打破了一般律詩起、承、轉、合的框框,首、頷、頸三聯(lián)渾然一體,極力鋪陳漢壽城遺址的荒蕪、破敗的景象,構成了全詩的整體層次。
首聯(lián)的出句點明了春望的地點,含蓄而又凝煉地表現(xiàn)漢壽城已是一片廢墟了。野草春三字讓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如果漢壽不是一片蕪城,還象當年那樣人煙輻輳,無比繁華,春日遲遲,一派生機的話,詩人怎么會用城邊野草剛剛發(fā)芽來描繪它的春色呢。首聯(lián)對句勾勒出來的景物頗多,有荒祠、有古墓、有射棘、有榛莽,唯獨沒有人煙。正因為此,詩人用對字組合起來的柯、墓、荊、榛之類愈多,便使人愈感荒涼。[5]
頷聯(lián)雖有牧童和行人出現(xiàn),但也沒有增添任何生氣。牧豎燒芻狗予田中,說明墳山冷落,祭掃無人田地荒蕪,可牧牛羊。符人著石麟于陌止。是因為荊榛莽莽,別無可以觀賞盼景物,唯古墓前石獸群尚可注目而已。
頸聯(lián)清楚地告訴人們漢壽城今非昔比,當年繁華的交通要道,如今已破敗不堪了。當年指示路途的華表,如今已經(jīng)被雷電轟擊得半殘,縱橫的斷碑,通體蒙塵,碑文依稀可辨。昔日繁華,今朝破敗,盡在殘缺華表,斷裂石碑中顯露了出來。詩人不惜耗費大量筆墨大寫特寫這樣的破敗和荒涼,完全是為著尾聯(lián)的富有哲理性的議論作準備的。
從這首詩的尾聯(lián),不知何日東瀛變,此地還成要路津,談出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即興和廢是互相依存,互相轉化的。詩人認為:興和廢不是永恒的,不變的;而是有興就有廢,有廢就有興,興可以變成為廢,廢亦可以變成為興的。這正如老子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一樣,是具有樸素辯證法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