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紹
“若使當時身不遇”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篇《登高》中的一句。該詩寫于公元759年,是杜甫登高望遠時所作。在這首詩中,杜甫用極為激昂的語言表達了他對國家深深的憂慮和對民生的關切。
詩意解析
“若使當時身不遇”,指的是如果自己早些年出生,在唐玄宗開元盛世之前,就能夠目睹唐朝的全盛時期,享受到那個時代給人們帶來的繁榮和安定。但事與愿違,杜甫出生在安史之亂后,經歷了戰亂、流亡和貧困,看到了社會動蕩和人民疾苦。
然而,“身不遇”并沒有讓杜甫失去信心和斗志。他堅信自己有責任為國家和民族作出貢獻,擔起了守護家國、振興中華的重任。
現實意義
“若使當時身不遇”的內涵不僅僅是對歷史的悼念,更是對當下的警醒和呼喚。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穩定的時代,享受著現代文明帶來的便利和舒適,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沉迷于個人私利,忘卻了社會責任和使命。
正如杜甫所言,“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為國家、為民族做出貢獻,在實現自身價值的過程中回報社會、造福他人。
結語
“若使當時身不遇”這句話雖然出自一首古詩之中,但它蘊含的思想深邃而廣泛。它提醒我們珍惜當下、勇擔歷史重任,用自己的力量為世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