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古詩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正月十五等,是我國傳統的重要節日之一。在這個充滿歡樂和祥和氣氛的日子里,人們會點亮各種彩燈,猜燈謎、賞花燈、吃湯圓等活動也格外豐富多彩。而對于詩人來說,寫下關于元宵節的詩歌更是成為了一種傳統文化。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曾有一首《夜行黃沙道中》中寫到:“城頭帶晚角,風送落梅聲。殘雪壓枝櫻,曉燈照樹梢。”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深夜里漫步黃沙路上的情景,在這個清寂中,能聽到遠處傳來號角聲和落梅所發出的清脆聲音,同時零散地散落在枝頭上的櫻花被積雪壓彎了枝條。而整個畫面則被點綴著層層疊疊的彩燈勾勒出來。
宋代文學家蘇軾也曾在元宵節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十五閑行夜已深,燈花不盡酒初醒。半壁江山雪滿天,一江明月入樓臺。”這首詩把元宵節的景象描繪得十分絢爛,大街上點綴著燦爛的彩燈,屋內則是燈花和美酒香氣撲鼻。而從窗戶望出去,則可以看到半邊天空都被白茫茫的雪覆蓋住,但遠處依舊有明月高懸于樓臺之上。
《元夕》是唐代文學家王安石所作的一首詞,在其中他寫道:“時亨極目皆興嘆,眾中何事最堪悲?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這首詞雖然并沒有像其他的元宵節詩歌那樣直接描述景象或者表達情感,但卻表達了一種深沉的思考。普通人們在歡度元宵節時會為什么事情感到憂傷呢?是因為還有很多不幸和悲哀在世界上存在嗎?因此王安石希望自己能夠為國家盡一份力,做出自己的貢獻。
上面這些詩歌只是元宵節古詩中的一小部分,但卻都在自己的領域里表達了對于這個節日的思考和感悟。而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從這些用文字描繪出來的畫面中感受到元宵節所帶來的歡樂與祥和。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