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生日吹蠟燭】孩子們過生日,生日蛋糕是少不了的,精明的蛋糕店老板又開始贈送生日蠟燭。生日那天,吃著蛋糕,又吹蠟燭,別提有多高興了。不過,過生日吹蠟燭的來歷恐怕孩子們不知道。過生日要吹滅插在蛋糕上的蠟燭,這一做法最早始于古希臘。古希臘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彌新的崇拜者們在慶祝月亮女神生日時,在圣壇上擺上插著蠟燭的甜蜜蛋糕。后來,古希臘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燒著的蠟燭,并增加了吹蠟燭的內容。他們相信,燃燒著的蠟燭具有隱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們要求一個心愿,并且一口氣吹滅所有的蠟燭,他們便可以如愿以償。這一習俗一直流傳至今,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第2句】:【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釋義:挎籃的:指挎著籃子討飯的人。即乞丐。比喻壞人專門欺壓窮人。例句:天保沒好氣地答道:“安定!‘狗咬挎籃的,賊搶有錢的’,一點不假!我這沒逃跑的也還活著。”
【第3句】:【狀元】“狀元”指古代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它源于隋代。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在隋煬帝統治時期便已開始,在當時,并沒有殿試,但參加科考的各地士子到達京城后,在應試前需要向有關部門遞送“投狀”,考試結束后,成績最優異者的“投狀”便被放在全部“投狀”最前面,稱作“狀頭”。因古代以魁為首,以元為開始,故也以“魁甲”和“狀元”的名號稱呼第一名。從唐代開始,有了殿試,殿試的第一名仍舊稱狀元。到了宋代,殿試制度化之后,發榜之時,狀元總是排在首位,故又稱榜首。“狀元”稱號伴隨著科舉制度的始終,使用時間最長。若從殿試開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狀元是唐武德五年(622年)壬午科狀元孫伏咖,最后一位狀元是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狀元劉春霖。中國的科舉考試延續了一千多年,共產生狀元551人,’其中唐139人,五代十國11人,宋118人,遼18人,金15人,元32人,明89人,清114人。另外,張獻忠的大順政權狀元1人,太平天國有狀元14人。
【第4句】:【茶不思,飯不想】釋義:形容十分思念,不想飲食。例句:我如今未曾讀書。心意還丟他不下,坐不寧,寢不寧,茶不思,飯不想,梳洗無心,神思恍惚。
【第5句】:【藥不對癥,參茸亦毒】參茸:人參和鹿茸,中藥里最有滋補功能的兩味藥物。指用藥如果和病癥不相投,再名貴的藥物也會對身體有損害。
【第6句】:【扯后腿】見“拉后腿”。
【第7句】:小軍平日很驕傲。這次考差了,神態沮喪極了,他爸爸說他“就像老綿羊的尾巴——翹不起來了”。(河南·浚縣)
【第8句】:【馬上吃豬蹄——不知骨頭落哪里】(歇)骨頭:本指豬蹄里的骨頭,轉指人的骨頭。指某人下落不明.不知死在哪兒。
【第9句】:【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歇)據《三國演義》描寫,劉備在長坂坡慘敗后,趙云殺入重圍救出劉備的兒子阿斗;劉備為籠絡人心,故作姿態地將阿斗摔在地下,說:“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指用手段籠絡人心,使人甘愿受其利用。 也作劉備摔孩子——籠絡人心。 劉備摔阿斗——刁買人心。
【第10句】:【點起一盞燈,亮了一屋人】(諺)在黑夜里點起一盞燈來,就能使滿屋子的人都見到光亮。比喻一人傳播真理,能使眾人心明眼亮。
【第11句】:戲臺上起年號——稱王稱霸
【第12句】:【前有車,后有轍】釋義:借指前人做過的事,后人可以學著做。例句:“前有車,后有轍,雙喜就是我們的榜樣!”
【第13句】:松木椽子——寧折不彎
【第14句】:【手中沒把米,叫雞雞不來】(諺)比喻不給人點實惠或沒有吸引人的環境與條件,別人就不會向你靠攏。
【第15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釋義:明知不是伴侶,因事情急迫,只得暫且跟隨。例句:到得草堂之上,分付殺羊備酒,與劉大娘子成親。……正是: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
【第16句】:【一口吃成胖子】(慣)比喻一次就取得成功或一下子發了大財。也泛指急于求成。 也作一口吃個胖子。 一嘴吃個胖子。
【第17句】:【五十步笑百步】(慣)兩個士兵從戰場敗逃,退了五十步的譏笑另一個退了一百步的,說他沒用。比喻與他人有同樣的缺點或錯誤,只是程度上輕一點,卻譏笑他人。
【第18句】:【酒能成事,酒能敗事】(諺)偏指飲酒過量,能使人失去理智,以致把事情搞糟。
【第19句】:綠豆掉進芝麻里——總覺得自己大
【第20句】:【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采樵人,打柴的。謂有意偽裝, 以智謀取勝。清代《說岳全傳》:“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因你城中固守難攻,故用此計。”
【第21句】:【干杯】在宴會上,“干杯”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杯不干,罰酒三杯。孰料,在國人面前如此普及的“干杯”一詞,卻是個外來語。據說“干杯”一詞起源于十六世紀的愛爾蘭,原意為“烤面包”。當時的愛爾蘭飲酒者常有這樣的習慣,將一片烤面包放入一杯威士忌酒或啤酒中,以改善酒味和消除酒的不純性。直到十八世紀,“干杯”才有今天的含義,并且發展成為祝酒頌詞。
【第22句】:含著骨頭露著肉——吞吞吐吐
【第23句】:【雙手難捉兩條魚】(諺)人的兩只手不能同時捉住兩條魚。指做事得有先有后,不能不分輕重緩急,同時完成兩方面的任務。
【第24句】:【驢糞球兒——面前光】(歇)驢糞球兒:驢子的糞便,呈球形,里面是食物經消化后排泄的渣滓,而外表很光滑。形容表里不一,外表好看而實際不行或很壞。常含責罵意。 也作驢糞球兒——外面光。 驢糞蛋子——外面光。 驢糞蛋——皮兒光。
【第25句】:鉆塔頂上點燈——高明
【第26句】:妹妹長得慢,比同齡人矮了一截,總是悶悶不樂的。媽媽安慰她說:“柳樹早發芽,但是不結果;棗樹晚長葉,果實卻墜滿枝頭。你個子比別人矮.可不能因此而短了志氣啊!”(河北·深州)
【第27句】:【大海無風三尺浪】(諺)大海即使無風,海面也有三尺浪。指大海的浪濤在任何時候都不會平息。 也作“海上無風三尺浪”。
【第28句】:【指到哪兒打到哪兒】(慣)比喻對某人言聽計從。
【第29句】:【女大自巧,狗大自咬】(諺)指女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就心靈手巧,就和狗長大自然會吠叫一樣。
【第30句】:賣了兒子招女婿——顛倒著做
【第31句】:【沾手三分肥】(慣)比喻凡有錢物經手,都要從中撈取一部分私自享用。
【第32句】:尿盆栽花——根底不干凈
【第33句】:【橄欖枝】“橄欖枝”即油橄欖的枝葉。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這一用法的產生,要從《圣經》說起。《圣經·舊約·創世紀》載,上帝創造亞當和夏娃后,人類繁衍生息,數量越來越多。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的盡都是惡”,使地上充滿了強暴。上帝為此而憤怒,決心“使洪水泛濫在地上,毀滅天下”。由于諾亞是義人(無罪的人),上帝不忍讓他一家人與眾惡人一同被除滅,就指示諾亞造一只方舟,帶領全家及各種成對的飛禽走獸進入方舟保命。 “當諾亞600歲,2月17日那天,大淵的泉源都裂開了,天上的窗戶也敞開了。四十晝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勢浩大,持續漲了一百五十天。諾亞放出鴿子,試探洪水情況,其時天下滔滔,鴿子無法落地,便又飛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諾亞又一次放飛鴿子,晚上鴿子回來時,嘴里叼著一片橄欖葉,諾亞由此獲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來,人們便把橄欖枝作為和平的象征。雙方交戰,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說伸出橄欖枝。鴿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稱為“和平鴿”。
【第34句】:【書讀千遍,其意自見】強調熟讀背誦的重要。書讀,也說: 讀書。清代《鏡花緣》:“古人云:書讀千遍,其意自見。我們 既不懂得,何不將這十一字讀的爛熟?”
【第35句】:【上眼皮只看見下眼皮】(慣)形容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第36句】:海龍王打哈欠——好大的口氣
【第37句】:【淡淡長流水,釅釅不到頭】(諺)釅(yan):濃烈。指清清淡淡,長流不斷;濃濃釅釅,不會久遠。比喻人際交往,平淡可以保長久,過熱往往難到頭。
【第38句】:【一刀切】(慣)比喻對不同的情況不加區分,用同一種方式處理。
【第39句】:【九牛二虎之力】釋義:形容力氣非常大。例句:爬呀爬呀,仿佛爬了很久很久,以為就要爬到山頂了,可是,……上下一看,心立刻涼了,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剛剛爬到半山腰。
【第40句】:【書三寫,魚成魯,虛成虎】(諺)三:泛指多。字如果輾轉傳抄多次,魚字就會寫成魯字,虛字就會寫成虎字。指漢字傳抄的次數越多,出錯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作書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字三寫,魚成魯,帝成虎。
【第41句】:【千里姻緣一線牽】釋義:舊謂月下老人能將遠隔千里的有緣男女用紅線連起來,結為夫妻。例句:“我的兒,你們女孩兒家哪里知道?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絲,把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哪怕隔著海呢,若有姻緣的,終究有機會作成夫婦。”
【第42句】:【 放個屁也是香的】盲從,認為說的什么話都好,什么話都 對。清代《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無論什么,都說是外國 人好,甚至于外國人放個屁也是香的。” 糞桶也有兩個耳朵人比糞桶強,應該能夠聽到。韓志君 等《古船·女人和網》:“糞桶也有倆耳朵!我問你話,你聽見 沒有啊!”
【第43句】:【要打看娘面】(諺)要責打孩子,也要給孩子母親留些情面。指母親的情面重。也指采取行動要照顧到方方面面。
【第44句】:【 槍打出頭鳥】謂先出頭危險,也指懲治為首的。王蒙《風 息浪止》:“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樹大招風,槍打出頭鳥,說 穿了不過是嫉妒二字!”
【第45句】:夜貓子進宅——兇多吉少;準沒好事
【第46句】:【勤儉免求人】(諺)勤儉:勤勞而節儉。指勤儉能積累財富,避免因生活無著落而向人求助。
【第47句】:【三個臭皮匠,抵個諸葛亮】(諺)諸葛亮:《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足智多謀。三個普通人的智謀,能頂個諸葛亮。指人多出智慧。 也作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 三個縫皮匠,頂個諸葛亮。 三人頂個諸葛亮。
【第48句】:【頑妻逆子,無法可治】見“蠻妻拗子,無法可治”。
【第49句】:【耍花招】(慣)比喻玩弄欺詐的手段。 也作耍花樣。 耍花槍。
【第50句】:【貴人多忘事】(諺)原指地位高權勢大的人最容易忘卻故舊的交情,后泛指人善忘。也用作對人健忘的安慰或戲謔語。 也作貴人多健忘。 貴人愛忘事。
【第51句】:鐵絲做門閂——經不起推敲
【第52句】:【心肝跌進肚里頭】(慣)指終于放下心來。 也作“心放在肚子里”。
【第53句】:鐵叉子刷牙——硬找渣(岔)
【第54句】:光底鞋走冰道——滑得厲害
【第55句】:娃兒們在一塊兒玩,盧二奶總說自家孫子心善要吃虧。王三嬸聽不慣,嘴一撇說:“黃鼠狼只說它娃兒香,刺猬總覺它娃兒光。誰家的娃兒誰看不順溜?”.(河南·南陽)
【第56句】:爸爸坐在沙發上說:“天太冷了。”媽媽一邊做飯一邊說:“冷的是閑人,餓的是饞人。”(河北·深縣)
【第57句】:【二虎相斗,必有一傷】釋義:比喻雙方互相爭斗,終有一方失敗、受損失。“相斗”又作“相爭”、“爭斗”。例句:他無情,咱們不能無義。如今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咱們還不很清楚。二虎相斗,必有一傷,正中楊嗣昌的心懷。
【第58句】:【一個人吃飽了,一家子都不餓】(慣)指過單身生活,無牽無掛。 也作一個人吃飽,全家不餓。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饑。 一個人吃飽一家人不鬧饑荒。
【第59句】:【可著頭做帽子】比喻根據實際情況,盡量節省,不要浪 費。類似的:比著肚子裁褲子。清代《紅樓夢》:“如今都是 可著頭做帽子了,要一點兒富裕也不能的!”
【第60句】:【當面鼓,背后鑼】(慣)指當面說的是一套,背后做的是另一套。
【第61句】:鬼兒爺拍胸口——沒心沒肺
【第62句】:【膽小落個怕死鬼】膽小沒有好處。西戎《一個年輕人》: “這時有些人感到桂梅答辯得好,立刻跟著幫腔:對,膽小落 個怕死鬼!”
【第63句】:【屎一把,尿一把】見“一把屎一把尿”。
【第64句】:我纏著媽媽買橘子吃,媽媽很不高興地說:“今天要吃這樣,明天要吃那樣,你真是一個小饞貓。”爺爺在一旁插話說:“這就叫‘生根的要肥,長口的要吃’。”(湖南·沅江)
【第65句】:【櫻桃好吃樹難栽】指好事開頭難。李季《王貴與李香 香》:“小曲好唱口難開,櫻桃好吃樹難栽;交好的心思兩人 都有,誰也害臊難開口。”
【第66句】:【你有長蘿繩,我有翹扁擔】釋義:說明有辦法對付對方。例句:“說實話,你有長蘿繩,我有翹扁擔。有一條做不到,我們不光是吹燈,還要端掉烏龜樓!”
【第67句】:煮熟的鴨子飛上天——怪事一樁;彌天大謊
【第68句】:【人不宜好,狗不宜飽】(諺)待人不可過好,喂狗不可太飽。指處人處事,貴在適度。
【第69句】:鋸大樹做鐮把——大材小用
【第70句】:【六月不熱,五谷不結】(諺)五谷:泛指糧食作物。農歷六月,三伏天氣,是一年當中最熱的時候,此時要是天氣不熱,五谷就難以結出果實。指六月大熱,是農業生產的需要。
【第71句】:石頭縫里長山藥——兩頭受夾
【第72句】:【光說過五關斬六將,不說走麥城】關云長曾過五關、斬六 將,威震一時。但也喪失荊州,敗走麥城。此語表示只夸功 勞,不說缺點。《新鳳霞回憶錄》:“戲班有句話:老是說自己 當年過五關,斬六將,從不說走麥城。你是屬關公的。”
【第73句】:一天中午,小亮吃完飯,倒在床上就睡著了。小亮媽低聲說:“真是鸕鶿吃飽不下水啊!”(四川·酉陽)
【第74句】:【 爭破被兒沒得蓋】自己人相爭沒有好處,內訌對大家都 不利。明代《金瓶梅》:“爭破臥單沒的蓋,狗咬尿泡空喜歡! 如今做濕親家還好,到明日休要做了干親家才難。”
【第75句】:老鼠抬轎子——擔當不起
【第76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釋義:比喻不出去見世面就缺少見識。例句:“池里的魚蝦曉不得大海大,籠里的雞鴨曉不得天空寬”,我們不出去參觀,曉不得自己落后。
【第77句】:【拆穿西洋鏡】西洋鏡即洋片,通過放大鏡看畫片,貌似真 實。指揭露真相,揭穿騙局。鏡,也說:景。香港唐人《金陵 春夢》:“剛才我們分析得很清楚了,拆穿西洋鏡,也沒有什 么奧妙。”
【第78句】:半個銅錢——不成方圓
【第79句】:爸爸聽說我考試不及格,就說:“這真是笑人前,落人后啊!上次你還笑話人家小軍呢。”(湖南·保靖)
【第80句】:【人不親土親】(諺)土:鄉土,故鄉的土地。指本鄉本土的鄉親有著天然親情,即使彼此不多往來,故鄉的情誼也會使他們親熱。 也作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 人不親土親,心不熱血熱。
【第81句】:【上刀山,下火海】(慣)指奮不顧身去做最危險、最艱難的事情。 也作入火海,上刀山。 爬刀山,下火海。
【第82句】:【剛出穿的瓦盆——一套一套的】(歇)本指瓦盆規格齊全成套,轉以形容人口才好,說起話來滔滔不絕,頭頭是道。
【第83句】:【裝洋蒜】(慣)比喻裝糊涂或裝腔作勢。
【第84句】:一鍬煤炭難煉鋼,一塊磚頭難砌墻。
【第85句】:玉帝爺出告示——神話
【第86句】:【遠女近地家中寶】(諺)遠女:遠嫁的女兒。近地:離家近的地。家中寶:指丑妻。舊指遠女少生閑氣,丑妻不惹是非,近地種收方便,是農家過平安日子的基本條件。
【第87句】:【有錢難買子孫賢】(諺)指子孫的賢良,是一個家庭最難得的財富,是用金錢買不到的。
【第88句】:【吃葷飯】(慣)比喻靠敲詐勒索為生。
【第89句】:【不三不四】稱不正派、行為不端正的人為“不三不四”。顯然,人們對三與四這兩個數字有很大的好感。它源于古人對三和四的認識,古代,人們對三和四的解釋有著特殊的意義。據史料記載,古代將天看做“一”,將地看做“二”(水陸合計為二),“天地相加為三”。“三”不僅作為一個數,而且還作為事物整體象征,有的甚至把三看做事物的本源。由于三的這個特性,常把事物的約數用三來表示,如“三軍”、“三思”等。漢字的構成也有一個特殊現象,三人成眾、三木成森、三金成鑫、三土成真、三日成晶、三口成品,三火成焱,三牛成舞、三水成淼等,組成的新字都與本字有關,且字義更深刻。此外,還有許多BBB、名劇與三有關,如“三十而立”、“三人行,必有我師”、“三省吾身”、“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光日月星”等。名劇有“三打”、“三氣”、“三顧”、“三讓”等。細細品味,其味無窮,含義深遠。古人認為“天地相加成三”,“三”自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而對于四.則另有一番說法,謂之“周全”、“稱心”。故古詩原以四式為主;西天如來佛旁必是“四大金剛”;《西游記》中“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四人為伍,西天取經;文房四寶:筆、墨、紙、硯;古之文人操四世:琴、棋、書、畫;漢字有四體:真、草、隸、篆;楷書有四大家: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頻;唐初四杰:王勃、盧照鄰、楊炯、駱賓王;北宋文壇有四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黃庭堅。至于其他方面,如春、夏、秋、冬四季,東、南、西、北四方之類,舉不勝舉。縱觀“四”,可以發現,人們把“四”視為吉祥,取“四”而呼之,成為習俗。古代文化中的“三”與“四”,集中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是古代文化的結晶,“三”與“四”的用法,寄托了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贊譽。好與壞只差一個字——“不”,不好就是壞,不壞就是好(如這東西不賴),而形容行為不端的人為“不三不四”,大概就是這個緣由。
【第90句】:【棋力酒量】(諺)指下棋比的是智力,智力不高,棋就下不贏;飲酒比的是酒量,酒量欠缺的人,多飲一杯就會醉倒。
【第91句】:【暗室虧心,神目如電】(諺)虧心:指對不起良心。指人即使在暗處偷偷做了昧良心的事,神靈的眼睛也會看得很清楚。勸人在任何情況下不要做壞事,不然,必將受到應有的懲處。
【第92句】:【山杏核——苦仁兒】(歇)山杏核里的仁味苦。仁:諧“人”。指窮苦人或苦命人。 也作“杏核子——仁兒苦”。
【第93句】:【出洋相】“出洋相”這一俗語,可謂婦孺皆知,指那些不學無術、愚昧無知的人不懂裝懂,當眾弄出許多笑話。那么,出洋相是怎么來的呢?它確實與出洋有關。清朝末年,光緒帝施行新政,要引進洋人的堅船利炮,于是派出許多官員到各國考察。當時的官員大多腹內空空,裝腔作勢,不學無術,卻爭相出洋,到了國外丑態百出,鬧出許多笑話,僅舉兩例可見一斑。李鴻章出使到英國,受到英國貴族的熱情款待。英國已故將軍戈登的家人特地把曾在競犬會上獲得第一名的名貴愛犬贈送給他。不料,第二天收到李鴻章的一紙謝柬,上面寫道:“感謝您的盛情款待,只是我現在年事已高,胃口不佳,只嘗了一點,就覺得美味無比,真是三生有幸。”原來,那只名貴可愛的小狗,競被李鴻章燉著吃了。當地報紙一時嘩然,傳為笑柄。駐英國使館的~位官員,是個愛財如命、見錢眼開的家伙。他經常在飯店賓館偷竊毛巾、刀叉這類小玩意兒,后來被警察搜出。這位官員為了賺外快,還讓他的夫人包洗使館全體人員的衣服。他的夫人更是個粗俗之人,把洗完的衣服全部都晾在使館門口。一次英國人看見中國使館門口忽然白帶飄揚,以為中國皇帝駕崩,專門派外交大臣前來探問,才知道那是裹腳布。西方記者曾想把它拍下來,刊登在報紙上,成為當時一大丑聞。這些令人難堪的丑聞,都出在這些出洋要員們身上,人們就把“出洋的丑相”概括為“出洋相”。
【第94句】:茶杯蓋上放雞蛋——靠不住;不可靠
【第95句】:只差幾天就要升級考試了,我這才慌了手腳,早晨學,中午學,晚上很晚了還在學。奶奶說:“孩子,一鍬挖不出一眼井,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干什么事都要一步一個腳印,把工夫下在平常才行。”(河北·鹿泉)
【第96句】:【癩蛤蟆跳到腳背上——不咬人硌癢人】(歇)硌:也作圪、格,用作詞頭,使形容詞變為動詞。癢:諧“厭”。指某人或某物雖沒大礙,卻叫人厭煩。常含責罵意。 也作“癩蛤蟆上腳面——不咬人格癢人”。
【第97句】:眼睛下貼鈔票——認錢不認人
【第98句】:【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釋義:鵪鶉:一種小烏,也叫鶉,雄性好斗。比喻人失利后,完全喪失了戰斗力。例句:“是啊,打敗的鵪鶉斗敗的雞,這家伙上不了陣勢。”老孟也附和道。
【第99句】:【清明節插柳】我國有清明節插柳的風俗,特別是江南,每逢清明節,家家戶戶將柳條插在井邊。“井井有條”的成語就來源于清明插柳活動。現在看來是個植樹造林美化環境的好習慣。據說,清明節插柳與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宮馬娘娘有關。有一年清明節,馬娘娘身穿便裝出城游玩。可鄉下路窄,不能過車,她只得下車步行。不知底細的人見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雙腳。”馬娘娘聽見后十分生氣,叫人記住這個村名轉身就走。忽聽得有人哭著走來,馬娘娘一看,原來是個老太婆,老太婆那雙腳,比自己的還大。馬娘娘問其原委,原來是人們譏罵她生有一雙大腳。馬娘娘聽后,產生了憐憫之情,便說:“那些無知村民,回頭都得殺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門前插上兩枝柳。” 原來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裝扮的,他見村民奚落馬娘娘,知道闖了大禍,便改裝前往打探虛實。結果不出所料,他趕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門前插上柳條。馬娘娘回宮后,立即派兵將那個村子圍得水泄不通,打算將門前無柳的人家全部殺掉。可官兵進村,看見家家門前都插上了柳條,只好作罷。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馬娘娘又來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條。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