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前有埋伏,后有追兵——四面楚歌:無處逃生
【第2句】:開水泡黃豆——自大
【第3句】:【不吃涼粉騰板凳】釋義:比喻不干工作就別占職位。例句:“你這是什么話!不想當干部,就早吭聲,不吃涼粉騰板凳,離了你這塊云,天也照樣下雨。”
【第4句】:啄木鳥——嘴硬心軟
【第5句】: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各隨其便;奈何不得;你管不著;隨他的便;有什么辦法
【第6句】:【要的般般有,才是買賣】(諺)顧客進了商店,要什么貨物就有什么貨物,這才算是做買賣。指貨物齊全,生意才能興隆。
【第7句】:【外披羊皮,內藏狼心】(慣)形容人外表裝得善良,內心卻十分狠毒。
【第8句】:喝著蜜水吹笛子一又甜又樂
【第9句】:【一打三分低】(諺)只要先動手打人,就輸了三分理。指動手打人是輸理的行為。
【第10句】:小莉買衣服從不挑選,拿著哪件就是哪件。她媽媽說:“人家買個燒餅還捏捏厚薄呢,你倒大方。”(安徽·廬江)
【第11句】:叔叔見義勇為,各方面的表揚獎勵紛至沓來,這讓叔叔很不好意思。嬸子說:“好馬配雕鞍,好人配稱贊。你又不是袁世凱做皇帝——欺世盜名的,有什么難為情的呢?”(河南·南陽)
【第12句】:下午我和媽媽從姥姥家回來時,天還明亮亮的,可剛走到半路上,天就黑了。媽媽說:“太陽是早晨騎著馬,中午騎著牛,晚上騎著轱轆球。”(河北·深縣)
【第13句】:【賺錢打棺材釘】詛咒人貪財,吝嗇。汪幸福《浪跡臺灣 島》:“叫你多出兩個菜,你為何當耳邊風?你賺那么多錢打 棺材釘?”
【第14句】:【憑三寸不爛之舌】具有游說的口才。明代《水滸》:“小生 必須親自去那里,憑三寸不爛之舌,說他們入伙。”
【第15句】:媽媽說我寫字潦草看不清,爸爸說:“他的字是木工的道,自己的號——自己清楚,別人不知道。”(河北·廣平)
【第16句】:【站干岸兒】(慣)比喻冷眼旁觀或站在一旁不介入。
【第17句】:【抓住旋風就是鬼】(慣)旋風:呈螺旋狀運動的疾風。比喻認假為真,搞錯了對象。
【第18句】: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第19句】:小車不拉——推(忒)好;推行
【第20句】:狗鼻尖吊肥肉——聞得吃不得
【第21句】:【曉行夜住,饑餐渴飲】見“饑餐渴飲,夜住曉行”。
【第22句】:【靠著大樹好乘涼】(諺)指有了大樹遮蔭,乘涼就很方便。比喻晚輩在長輩的庇護下,得益很大。也比喻靠著某種權勢,做事就有靠山。
【第23句】:【 天狗吃不日頭】舊時習俗,認為日蝕、月蝕是天狗要吃 太陽月亮,敲鑼以便嚇退。此語借指事情不會有危險,仍會 恢復正常。日頭,也說:月亮。李季《王貴與李香香》:“世上 有怪事,天上也一樣,天狗還能吃月亮。”
【第24句】:玉皇大帝上戰場——大動干戈
【第25句】:【造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指職業收入倒掛的現象,高科技 職業收入低于簡單勞動。《中國青年報》( 1999,7,7):“舊的 平衡打破了,新的平衡尚未形成。在分配上,出現了‘制導 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畸形格局。”
【第26句】:狗咬屁股——啃腚(肯定);一口咬腚(定)
【第27句】:【會吃千頓香,亂吃一頓傷】(諺)會吃的,百頓千頓都是香的;不會吃的,只一頓就能吃壞肚子。指吃飯要節制,講衛生,暴飲暴食會生病。
【第28句】:【木匠戴枷,自作自受】枷,木制刑具。謂自己做事害自己。 成語:自食其果。《北京日報》(1986,9,1):“用‘木匠戴枷, 自作自受’來形容他——最近被崇文公安分局查獲的一個 外地來京木匠,真是恰當不過。”
【第29句】:【現鐘不打打鑄鐘】釋義:比喻現有的不要,卻尋求沒有把握的。例句:眾人道:“說甚么亂話!‘現鐘不打打鑄鐘’?你現揭了榜文,教我們尋誰!”
【第30句】:【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釋義:無房無地,一無所有,形容非常窮困。例句:三間爛草房也讓馬大頭奪了去。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她們母女只得沿街乞討,漂泊他鄉。
【第31句】:【人有三分怕虎,虎有七分怕人】(諺)人怕虎只有三分,虎怕人卻有七分。指人怕老虎,其實老虎更怕人。也比喻善良的人害怕惡人,惡人更怕善良的人。
【第32句】:【沒事人一大堆遇事沒有反映】好像什么也沒發生。成 語:若無其事。清代《紅樓夢》:“奶奶不敢惹人家,何苦來拿 我們小軟兒出氣呢?正經的,奶奶又裝聽不見,沒事人一大 堆了。”
【第33句】:【 功夫不負有心人】勤奮努力,終能成功。葉辛《蹉跎歲 月》:“不過,功夫不負有心人,華雯雯的臉蛋在她的精心保 護之下,確是白皙紅潤,光滑鮮嫩。”
【第34句】:【人心都是肉長的】釋義:借指人都是有感情的。例句:人心都是肉長的,唐二古怪本來就是個軟心腸的人,他從地上攙起了娥眉,顫聲問道……
【第35句】:程老太太雖然什么都省儉,可待起外人來,那就大方多了。她有一套這樣的理論:“自己吃了填坑,客人吃了揚名。”(安徽·利辛)
【第36句】:客堂里掛驢皮——啥畫(話)
【第37句】:【有麝自然香,何必當風立】(諺)麝(she):又名香獐,似鹿而小,無角,腹部有香腺,分泌物名麝香,可入藥。麝自然帶有香味,不必借助風力張揚。比喻人的德才名聲貴在深孚眾望,不在于自我炫耀。
【第38句】:【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釋義:在天氣最冷和最熱的時候進行鍛煉。例句:早先在院子里芭蕉葉上練字,后來砌了一堵磚壁粉墻,常在上面練習草字。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幾年一過,自成~體,果真是“飛鳥出林,驚蛇入草”。
【第39句】:【涼水澆頭】見“冷水澆頭懷抱冰”。
【第40句】:【外無救援,內絕糧食】見“內無糧草,外無救兵”。
【第41句】:【有牛使牛,沒牛使犢】以次者代替。犢,也說:驢。電視 劇:“俺也是沒有辦法,她爹病了,只好沒牛使犢,讓孩子也 幫著抬水。”
【第42句】:奶奶聽說慣偷王五的兒子在學校偷人家的鋼筆,就說:“唉!根不正,秧不正,結個葫蘆扭著腚啊!”(河南·南召)
【第43句】:【樹大招風】(諺)樹木高大了,就容易招來大風。常比喻名聲大或權勢重了,就容易招來非難、嫉妒與仇恨。 也作樹大招風,官大招禍。 樹大招風,錢多惹事。 樹大招風,名高招忌。
【第44句】:【借著中秋買月餅】(慣)指趁著某種機會為自己撈取好處。
【第45句】:【九牛去得一毛】(慣)形容損失非常少或所占比例極小。 也作“九牛身上拔一根毛”。
【第46句】:媽媽叫我去割草,我嫌門口草太矮,不好割,想到村后去割。媽媽說:“遠跑不如近磨,你有跑的工夫,在門口早就割好了。”(江蘇·丹陽)
【第47句】:【一虎難敵群狼】見“獨虎架不住群狼”。
【第48句】:【隔墻須有耳,門外豈無人】(諺)“壁間猶有耳,窗外豈無人”。
【第49句】:【神仙眼睛看得寬,看不到自家鼻子尖】(諺)比喻即使是有才智的人,也往往很難看清自身的缺點。
【第50句】:鱉蛋上抹香油——圓滑;又圓又滑
【第51句】:【春天后母面】(諺)后母:繼母。 指春天的天氣是多變的,就像繼母對待繼子女的態度一樣,說變就變。
【第52句】:【向火坑里推】見“往火坑里推”。
【第53句】:【讓人三分不吃虧】(諺)指待人接物常存忍讓之心,對自己是有益的。
【第54句】:【地是大家種,路是眾人走】(諺)土地,是大家種的;道路,是大家走的。偏指道路是天下人的道路,不是私有的,人人都有權利行走。
【第55句】:【捉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56句】:百年的歪脖子樹——定型了
【第57句】:【的】“的”本是助詞,不和其他詞語結合無意。這里講的“的”,已經在20世紀初左右升任成名詞了。這個“的”字,源于“的士”,其發音也發生了變化,發“di”音。它是“的士”的簡化,港語用于計程車(內地叫出租汽車)的音譯之字。內地人先是將“的士”拿去照用,能彰顯特殊的時髦就行了。接著,令香港人吃驚的“打的”(乘坐的士)發明出來,而且傳遍全國。可見“打”字的特殊功能,一有機會就“打”一下,不僅打醋、打醬油、打酒、打電話,這不,又開始“打的”了。開“的士”的人,被人們稱作“的哥”、“的姐”,這新名詞傳播速度也頗快,人們興致勃勃地使用時,又創造了“的士”的不同分類簡稱呢。他們把充當“的t”的小型客車起名“面的”(意思是面包車的士);內地還有摩托車載人的收費服務,被人們稱為“摩的”;自行車載客收費服務也開始叫“單的”了。面包車稱“的”還接近“的士”,摩托車、白行車稱“的”也真的是太絕妙了,發明者是太有才了。
【第58句】:【小財不去,大財不來】(諺)舍不得投入少量的錢財,就沒有大量錢財的到手。指要想有大的收獲,必須先付出一定的代價。 也作小財不出,大財不進。 小錢不出,大錢不入。
【第59句】:【石頭蛋腌咸菜——一鹽難進】(歇)鹽:諧“言”。進:諧“盡”。指事情說來話長,一句話講不清楚。
【第60句】:【百行孝為先】(諺)人有各種行為,當以孝敬老人為第一位。 也作“百善孝為先”。
【第61句】:【混飯吃】(慣)1指謀個職業,聊以維持生計。2指白吃飯不干活。
【第62句】:【哈密瓜】“哈密瓜”外形金黃燦燦,肉質豐厚,芬芳誘人,香甜滿口,揚名四海。新疆正好有個地方叫哈密,所以人們以為哈密瓜的故鄉在哈密。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哈密瓜的故鄉可不是哈密。哈密瓜的種植歷史超過千年,它的故鄉確實在新疆,但不是哈密,而是鄯善。鄯善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種植條件,綠水環繞,晝夜溫差大,極適合甜瓜生長。鄯善瓜之所以變成哈密瓜,源于人們張冠李戴的誤傳。清代時,康熙皇帝封賞統治哈密的額貝都拉為哈密王。額貝都拉對清廷賜予他封號感激涕零,他親自率領一個使團前來京城,以叩謝皇帝賜予的榮耀。出發前,特意從鄯善帶了一大批鄯善甜瓜,當做送給皇帝的貢品。因為古代交通不便,那么遙遠帶來的瓜果自然非常珍貴,這種瓜果從來沒有在京城出現過。康熙帝第一次吃鄯善甜瓜,感覺芳香撲鼻,味甘如蜜,于是贊不絕口,龍顏大悅。便問大臣:“這瓜享何貴名,產于何地?”大臣們從來沒見過這種瓜,哪里知道它的名稱呢。有一個大臣靈機一動,立刻回復皇帝說:“這瓜是哈密王上貢的,就是哈密瓜了。”自此之后,鄯善甜瓜便更名改姓,變成了“哈密瓜”。
【第63句】:【反貼門神——不對臉】(歇)門神:舊俗貼在兩扇門上以為能驅鬼避邪的神像,多為唐朝秦瓊、尉遲恭的畫像,也有以鐘馗和溫(溫嶠)、岳(岳飛)二元帥等為門神的。 比喻雙方意見不相合,不來往,或不理睬。
【第64句】:【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慣)指遇到不公平的事,出手相助弱者或有理的一方。 也作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路見不平,拔刀相向。 路見不平,拔拳相助。
【第65句】:【兒時練功易,老來學藝難】(諺)小時練功容易,老來學藝就很困難。指練功學藝要在年少時抓緊,年老就難以學練。
【第66句】:二姐外表穿戴整潔,但臥室卻臟亂不堪,大姨說她是“馬屎外表光,里面全是糠”。(貴州·貴定)
【第67句】:【毛坑越掏越臭】(諺)毛坑:糞坑,也稱茅廁。指糞坑越攪動,臭氣越濃。比喻丑事越張揚越糟得不可收拾。 也作“茅廁越掏越臭”。
【第68句】:【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釋義:比喻小人物辦不了大事。例句:他指著鼻子罵歪嘴子是“狗腦袋上擺不了大席面,誤了太君的軍機,應該軍法從事。”
【第69句】:大哥不下地勞動,成天跟著別人在生意場上混。爸爸說:“生意買賣眼前花,鋤頭落地是莊稼。咱莊稼人還是要先把莊稼種好。”(貴州·江口)
【第70句】:【鋤頭自有三雨澤,斧頭自有一倍桑】釋義:澤:雨露。鋤頭底下有三場雨水分,斧頭下面有一倍桑葉,指勤鋤地可抗旱,適時整治枝條會使桑葉茂盛。例句:“如其得法,使樹頭易得其條,條上易得其葉,蠶不待食,葉以時至,又其葉潤厚。農語云‘鋤頭自有三雨澤,斧頭自有一倍桑’。”
【第71句】:吃了豬下巴——愛搭嘴
【第72句】:【蜻蜓撼石柱——越撼越堅牢】(歇)形容對方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根本無法動搖。 也作蜻蜒撼石柱——動也不動。 蜻蜒搖石柱——休想動得分毫。 蜻蜒撼石柱——不動分毫。
【第73句】:【人生能有幾回搏】(諺)搏:拼搏。指人的生命有限,機遇不多,應該積極拼搏,成就事業。
【第74句】:【船過大悲口,鹽方是你的】釋義:大悲口:在四川省巫溪縣境內,溪心有兩巨石相對,水流湍急,船只經常遇險沉沒。船過得大悲口,船上裝的鹽才算是貨主的。形容大悲口水情險惡,航行艱難。例句:大悲口:在郡西十六里,溪心兩巨石相對峙,上廣下狹,故名,行人乞靈之祠也。諺云:“船過大悲口,鹽方是你的。”
【第75句】:鹽溝子里的水——流到哪里哪里咸(嫌)
【第76句】:騎驢吃豆包——樂顛了餡
【第77句】:【少叫一聲哥,多爬十里坡】(諺)指出門上路不以禮待人,就得多跑許多冤枉路。也泛指人態度粗野,就得不到人們的幫助和照應。
【第78句】:【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諺)比喻做事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能主觀臆斷。 也作看菜吃飯,量布裁衣。 量體裁衣,看菜吃飯。
【第79句】:【天下無難事,只怕心不堅】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第80句】:【死了老子賣了娘】(慣)老子:父親。父親死了連母親也能賣了。 形容心腸狠毒,沒有一點兒人性。
【第81句】:【 只管耕耘,不問收獲】只是努力工作,無過高要求。中杰 英《在地震的廢墟上》:“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無論什么樣的 災難降臨也不罷手,像一個苦行僧那樣虔誠。”
【第82句】:【二月二,龍抬頭】“二月二,龍抬頭”是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二月二”是華夏民族的傳統節日,從漢代就開始了,那時,二月二又稱青龍節、春龍節。 “二月二,龍抬頭”源自古老的天文學。人們曾經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此判斷季節。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黃昏,角宿一星和二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類似龍的雙角,東方在五色為青,故稱“青龍抬頭”。雖為驚蟄節令,其時,興云播雨的龍,卻還在睡懶覺,故此,或供饗以六畜犧牲,討好哄之;或以木桿敲擊房梁,驚而擾之。種種招數,皆為呼喚龍的醒來。北方滹沱河一帶有個習俗叫“二月二,通地氣兒”。在二月二日早晨,人架龍而動:那耕地的犁杖,一對扶手,若龍角高翹;雪亮的犁刃,呈龍頭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攪動煙霧氤氳,叫做“二月二,通地氣兒”。二月二,在民間是個重大節日,傳說之多,民謠之多,是其他節日不可比擬的: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抬頭,孩子大人要剃頭;二月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二月二,敲鍋底,燒陳菜,吃陳米;二月二,龍抬頭,人抬腳……
【第83句】:拔了樁的籬笆——七倒八歪
【第84句】:【公門好修行】(諺)公門:舊時的衙門。修行:本指學佛學道的修煉,此處指行菩事。指在衙門里供職,固然做傷天害理的歹事容易,但要為百姓做好事也很方便。 也作公門里好修行。 公門好修德。
【第85句】:【開快車】(慣)比喻加快速度。
【第86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第87句】:【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釋義:比喻進退兩難。例句:一時間,他真有點像“公雞鉆籬笆,進不去又退不回。”
【第88句】:【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釋義:比喻互不相干,各走各的路。你好你的,我不稀罕。例句:“蕭支書,反正我把話說給你了,今年土地不分紅,我的困難解決不了,解決不了我就單干,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第89句】:【買賣買賣,和氣生財/買主買主,衣食父母】做生意,態度和 藹,才能招攬顧客,有顧客才能生意興隆。古華《芙蓉鎮》: “買賣買賣,和氣生財。買主買主,衣食父母。這是胡玉音 從父母那里得來的家訓。”
【第90句】:【牡丹雖好,綠葉扶持】釋義:牡丹花雖然艷美,還得靠綠葉來襯托它。比喻能力強的人也需要別人幫助配合。例句:南都聞巷中常諺,往往有粗俚而可味者,漫記數則,如日……:“牡丹雖好,綠葉扶持。”
【第91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詞是個俗語,就是現在的訴訟。那么,“打官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官司”一詞原來泛稱舊時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見之于春秋時期的《左傳》:“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西晉學者杜預解釋說:“官司,百官也。”這里說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處理國家事務的人;“司”是掌管、負責的意思,后來人們稱“官司”是官事。為什么將訴訟稱作“打官司”呢?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很少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其訟事,常常為此大打出手,鬧個你死我活,故將訴訟稱為“打官司”,時間一長成為口頭俗語。其二是說“被官打”。從戲劇當中的“擊鼓升堂”看確實是被官打。告狀人不管有理沒理,有冤無冤,只要擊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遞狀子。“打官司”一詞是主謂語倒置,應當是“官司打”,就像戲曲《三打陶三春》一樣,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動挨打。因此,上官府訴訟稱為“打官司”。其三是說與“打”的詞義有關,左邊偏旁是手(扌),右邊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手,所以“打”是個廣義詞,如打醬油、打電話、打籃球等,所以,“打官司”也類同,打官司就是請官吏公斷。以上三說都有一定道理,觀者自判。
【第92句】:【漏眼不藏絲】有目共睹,沒有營私舞弊。明代《金瓶梅》: “你兩親家都在此,漏眼不藏絲,有話當面說,省得俺媒人們 架謊。”
【第93句】:綿羊進狼窩——自投羅網
【第94句】:【各人腳下都有一條路】(諺)每個人的腳下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借指人的生命歷程,要靠自我選擇,自我奮進。
【第95句】:【又想吃,又怕燙嘴】(慣)比喻既想得好處,又怕付出代價。 也作“又想吃又怕燙”。
【第96句】:【飯飽肉不香】(諺)指飯吃飽后就沒了食欲。借指物品多了,就不那么稀罕貴重了。
【第97句】:【人怨語聲高】人有怨氣,說話嗓門就大。明代《三寶太監 西洋記》:“老爺在上,我們都是人怨語聲高,怎么敢欺負判 官?”
【第98句】:貓被老虎攆上樹——多虧留了一手
【第99句】:【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在給老人或長輩祝壽時,常用“福如東海,壽比南山”作為祝詞。它作為完整的一句話最早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話本·花燈轎蓮女成佛記》:“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從今后,兒孫昌盛,個個赴丹墀。”可是,“福如東海,壽比南山”這兩句話原本并不在一起使用。先說“壽比南山”。南山之名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大致意思是說,如同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陽,恰似南山之壽,不會崩塌陷落。因為《詩經》是中國最古老、最知名的經典,好多成語典出《詩經》,《詩經》被稱為典故的搖籃。 “壽比南山”源出于此,應十分確定。再說“福如東海”。比喻福氣像東海那樣浩大,一望無際,永無盡時。此是泛指東方的海。祝詞中借用“東海”,就是祝愿老人或長輩富足、長壽,福氣像東海那樣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到了明代,人們才把“壽比南山,福如東海”連起來用,自有道理,壽長福大,才為幸福,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