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流通《最勝王經》卷三:“安穩豐樂,正法流通。”比喻佛法的傳播暢通無阻。《十地義記》卷一:“傳布名流,無壅日通。”多指傳布教法,使其流暢而無阻塞。佛經巾最后一部分稱“流通分”,寺院中出售佛教用品的處所稱“法物流通處”。俗語中亦以指在商品經濟條件下社會再生產過程的一個環節。
【第2句】:【吃瓜子吃出個臭蟲來——啥仁都有】見“嗑瓜子兒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兒都有”。
【第3句】:【火燒烏龜——肚里痛】(歇)烏龜被火燒著時,外面硬殼沒事,里面疼。指內心感到痛苦。 也作“火燒烏龜——里面疼”。
【第4句】:有話說在當面,有事擺在眼前。
【第5句】:【逢橋須下馬,過渡莫爭先】(諺)過橋時必須下馬步行,渡小時不可爭先恐后地上下船。泛指在出門上路時要特別注重安全。 也作逢橋須下馬,有路莫登舟。 臨橋須下馬,過渡莫爭船。
【第6句】:【六畜】農民盼望的是“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六畜”的說法最早見于春秋戰國時期。《韓非子·難二》中說:“務于蓄養之理,察于土地之宜,六畜遂,五谷殖,則人多。”它說明了掌握蓄養的規律和明了土地的特性,六畜才能順利生長,五谷才能迅速繁殖,收入就會增多。 六畜,指的是牛、馬、羊、豕(豬)、雞、犬(狗)六種家畜。《左傳·僖公十九年》說:“古者六畜不相為用。”六畜之中,牛和馬主要用來耕作、馱運、拉車,羊、豕、雞主要供食用,犬則守戶。現在,六畜的使用價值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羊來說,除了食用外,增加了毛紡,以牛和豕來說,增加了皮革制品。而牛和馬的耕種作用大大弱化,被現代科技所取代。
【第7句】:【閻王叫你三更死,誰敢留你到五更】指無法避免死亡。《臺 灣鄉土作家選集》:“這都是命呀!閻王注定三更死,決不留 人到五更!天公的安排要怎么逃呢?”
【第8句】:【擠牙膏】(慣)比喻靠外界施加壓力才肯交代問題。
【第9句】:【賊人的腿,藝人的嘴】(諺)賊人怕捉,腿跑得快;藝人嘴巧,能說會道。指不同營生的人,都根據需要,發展著自己的特長。
【第10句】:【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諺)文章寫得再好的人,也不敢自夸自己的文章是天下第一;武藝高強的人,卻往往自夸自己的武藝蓋世無雙。 指習武的人總是技高不讓人。
【第11句】:【蘿卜上了街,藥方把嘴撅】(諺)把嘴撅:翹起嘴唇,表示生氣或不高興。蘿卜上市出售,醫生就沒病人來看病開藥了。指蘿卜對人的健康十分有益,有防病的功效。
【第12句】:【賊偷賊,難防備】(諺)指賊熟悉賊的生活規律,偷起來很難防。也泛指同行人或知底細的人,要起了偷盜同伴的心,很難防備。
【第13句】:【坐化】謂修行有素的人,端坐安然而命終。如趙熙《長城魂》五:“只有幾天,她顯然衰老了,仿佛成了一個啞女,仿佛是一個病婦,一個坐化在這泥屋里的信女。”又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可常坐化了,正欲下火。”佛門常用的坐式是結跏趺坐,修禪入定大多采用這種坐式。據說,定力深的信徒,臨終時能夠預知時間,安然而逝。坐化又稱坐亡、坐脫、坐逝等,歷代有關記載甚多。如唐·黃滔《莆山靈巖寺碑銘》載:“了公八年冬十月坐亡,色身(肉體)不壞。”又如清·姚福均《鑄鼎余聞》卷四記載:五代間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東廊坐逝,偈云: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李明權)
【第14句】:【管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找話】(歇)指本來無話可說,硬要找些話來說。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見了丈母娘叫大嫂子——沒話搭拉話”。搭拉:方言,閑談,閑扯。
【第15句】:【坐冷板凳】(慣)比喻不被重用,受到冷遇。
【第16句】:明知山有虎,故作采樵人
【第17句】:【癡人說夢】比喻荒謬至極,不可相信。宋代僧人惠洪的《冷齋夜話》卷九記載:唐代龍朔年間,有異僧名僧伽者游江淮間。有人問:“汝何姓?”僧伽答:“姓何。“又問他是“何國人?”回答“何國人。”李邕據此為僧伽作碑云:“大師姓何,何國人。”惠洪說罷這件事,掩卷笑道:“此正所謂對癡人說夢耳!”按,隋唐時有一個西域城國,名為“何國”,居那密水南,為碎葉國的屬國,與漢地有來往。西域僧人多用國名為姓,如安世高是安息國人,康僧會是康息國人。僧伽來是何國,自稱姓“何”,不足為奇。看來,“癡人說夢”不是別人,倒是惠洪了。此外,《五燈會元》作“癡人前不得說夢”。卷二十謂:“佛說三乘十二分,頓漸偏園,癡人前不得說夢。”意謂佛法廣大深奧,應時說機,難以對愚癡人隨便講說,恐其執著誤解。俗語多用之。如《鏡花緣》第十八回:“今大賢說他注的為最,甚至此書一出,群書皆廢。何至如此?可謂癡人說夢!”又如鄧拓《燕山夜話·不要空喊讀書》:“當然這只不過是癡人說夢而已,決不會真有人做這樣的想法。”亦作“癡兒說夢”、“癡人說夢話”。例如:清·錢泳《履園叢話·考察·墓碑》:“后之人習焉不察,以為昌黎曾有此例,刻之文集中,而其子孫竟以原稿上石者,實是癡兒說夢矣!”(李明權)
【第18句】:【山依嶺,嶺依山】 釋義:比喻互相幫助,互相依靠。 例句:咱們近人不說遠話,互助組里,魚幫水,水幫魚,山依嶺,嶺依山,年輕人照顧你們上歲數的老人,是應該的。
【第19句】:【熬過九九八十一難】 釋義:中國古代著名神話小說《西游記》中說,唐僧去西天取經,經過了八十一難。比喻經受了種種艱苦的磨煉。 例句:自己常覺著好像上西天取經的唐三藏似的,為了要成正果,只好咬著牙;去受罪吃苦,去熬過那九九八十一難。
【第20句】:【人在曹營心在漢】見“身在曹營心在漢”。
【第21句】:【人望幸福樹望春】(諺)比喻人總希望過上幸福生活,享受人生。
【第22句】:【若要好,問三老】(諺)三老:泛指多位老者。指要想把事情辦得妥當,就得多請教幾位經驗豐富的長者,聽取他們的意見。
【第23句】:【金龜婿】“金龜婿”指稱心如意的女婿。龜,烏龜也,用在男人身上是罵名,為什么老丈人還稱心如意呢?這里的“金龜婿”保留了古代的含義,沒有受到半點污染。 《禮記》載:“麟、風、龜、龍,謂之四靈。”龜能躋身于神物之列確實不凡。龜作為地球的古老居民,生存已有若干億年。它行動遲緩,適應能力卻很強,壽命也很長,是長壽的象征。另外,“龜”與“貴”諧音,又是富貴的象征。周代專設“龜人”的官職,由其“掌六龜,若有祭禮,則奉龜以往”(《周禮》)。在漢代,丞相、列侯、將軍所用的金印,印紐一律作龜形;俸祿二千石以上的大官所用的銀印,印紐也是如此,簡稱金龜。在官飾上,武則天改佩魚袋為龜袋,三品以上,龜袋飾以金,四品以銀,五品以銅。陸游到了晚年,自號“龜堂”,并用龜殼做了一頂帽子戴在頭上,以示尊貴。直到元代以后,龜的名聲一落千丈,變為丑陋不堪。 古代,龜曾與高官聯系在一起,高官握有“金龜印”,嫁得高官,也就得到了金龜婿。詩人李商隱一首名為《為有》的詩中這樣寫道:“為有云屏無限嬌,風城寒盡怕春宵。無端嫁得金龜婿,辜負香衾事早朝。”描寫了一個貴族女子在冬去春來之際,埋怨身居高官的丈夫因為要赴早朝而辜負了一刻千金的春宵。可見,在唐代時“金龜婿”就是當高官的丈夫了。 稱心如意的女婿稱為“金龜婿”,沿用至今。
【第24句】:【有的說,沒的道】(慣)有根據的說,沒有根據的也出去說。指人不負責任,喜歡亂說。
【第25句】:【膛地雷】(慣)比喻冒險。
【第26句】:【三人說著九頭話】(慣)指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
【第27句】:離開了山的老虎無能為力,離開了水后魚兒難以生存
【第28句】:【日思夜夢】(諺)白天想的什么,夜間就容易夢到什么。指入睡覺做夢,往往是醒時心里想的事情,睡著后反映到夢境里。 也作日之所思,夜之所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第29句】:【生成的棒槌成不了精】(諺)棒槌:捶布用的粗短木棒。比喻本質低劣的人成不了大器。
【第30句】:【大魚奔深水】 釋義:比喻有本事的人向往重要部門或大單位。 例句:“縣上水就深,省里的更深。”朱升瑤瑤鞭桿,大魚奔深水、古今一理。”
【第31句】:【烏云遮不住太陽】(諺)比喻黑暗勢力只能橫行一時,它終究阻擋不住光明前景。
【第32句】:【當眾教子,背后教妻】(諺)教育子女,可以當著人們的面,批評妻子卻要避開他人。指教育批評的對象不同,方式方法也要隨之改變。
【第33句】:【半斤對八兩】(慣)舊制一斤是十六兩,半斤是八兩。形容雙方一樣,不分上下。 也作“一個半斤,一個八兩”。
【第34句】:【寧挨杠子不挨針】 釋義:比喻小虧不吃吃大虧。 例句:“像他這號人,給他面子他不要,非給他個厲害看看他不會做出血筒子!”“奴婢也看他是一個寧挨杠子不挨針的人。”
【第35句】:欲火形容情欲熾盛如火。《楞嚴經》卷八詳明其業因、業相、業果,皆如猛火。經文是:“淫習(業因)交接,發于相磨;研磨不休,如是故有大猛火光于中發動,如人以手自相摩觸,暖相現前(業相)。二習相燃,故有鐵床銅柱諸事(業果)。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淫,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
【第36句】:單位指禪林僧堂中僧人坐禪的座位。在座位上方貼有各人的名字,故稱“單位”。如《敕修百丈清規·日用軌范》謂:“昏鐘鳴,須先歸單位坐禪。”此詞以后用于計算事物數量的標準。如“米”為計量長度的單位,“時”為計算時間的單位,“克”為計算重量的單位等。機關、團體或其所屬的某一部門稱為工作單位。如柳青《銅墻鐵壁》第十八章:“晚霞映紅的平鄢里,盡是一片各單位交上來的俘虜。”何為《最初的帶路人》:“我想這大概就是老喬的工作單位。”
【第37句】:一鍬煤炭難煉鋼,一塊磚頭難砌墻。
【第38句】:行得春風必有夏雨
【第39句】:【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諺)指陰雨天,開始是牛毛細雨,這雨肯定下不大;雨后下著牛毛細雨,這是天不放晴的預兆。
【第40句】:【發國難財】(慣)指趁國家陷入危難而大發其財。
【第41句】:【鉆牛犄角】(慣)比喻人固執地研究不值得研究且無法解決的問題。 也形容人心眼死,遇事過于較真。 也作鉆牛角尖。 鉆牛角。
【第42句】:【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 釋義:開一條路,指遇到困難得到幫助;堵一道墻,指給自己增加障礙。意為不要得罪人。 例句:他喃喃地說:“我是說犯不著去得罪人呀!自古道:‘交一個朋友開一條路,得罪一個人堵一道墻’。都是街坊鄰居,一出門就見面,鬧翻臉多不好!……”
【第43句】:【能站著,也能蹲下】(慣)比喻人能屈能伸。
【第44句】:【看景不如聽景】見“觀景不如聽景”。
【第45句】:有心燒香,不論早晚。
【第46句】:【普遍】廣泛而全面,謂之“普遍”。如明·陳大聲《集賢賓·中秋》套曲:“月有意清光普遍,人幸得此身康健。”又如柳青《銅墻鐵壁》第十一章:“村里普遍地點著了燈,上下渠有幾道手電光一閃一晃。”“普遍”源出佛經。唐代不空譯有《普遍光明焰鬘清凈熾盛如意寶印心無能勝大明王大隨求陀羅尼經》二卷。這是一部密教的經典,說的是佛在金剛須彌峰,放頂毫之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土(“普遍光明”),為大眾說的是大神咒。此外,《大阿彌陀經》中講到“普遍三摩地”(三摩地,三昧,猶言定),謂入此三昧定力中,遍見一切諸佛。(李明權)
【第47句】:【一會兒風,一會兒雨】 (一會兒陰,一會兒陽)釋義:比喻情況或人的態度變化無常,無法捉摸。 例句:你們爺倆一會兒風,一會兒雨,把我弄得五迷轉向,也摸不準你們準脈窩了。 他這個人真是猜不透:一會兒陰,一會兒陽,多可怕呀,千萬得小心他一點兒…——
【第48句】:【供養】敬獻奉養佛、法、僧三寶,謂之“供養”。如晉《法顯傳》:“諸國王競興供養,今故現在。”又如宋·蘇軾《答寶月禪師書》:“軾有吳道子絹畫釋迦佛一軸,雖破爛,妙跡如生,欲送院中供養。”修行供養是為了成就“布施”。如《莊嚴經》卷十二指出:“一者必應供養,此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為兩種供養,一是供財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養,即修行弘法等。供養多有一定的儀軌。也指供養“三寶”的供具。如晉《法顯傳》:“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王入其宮中,觀諸供養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燈、果、纓珞、幢幡等。后亦用供養泛指供奉神靈、亡靈等。如《水滸傳》第一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請將詔書,居中供養著。”又如《水滸傳》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養在靈前。”又指供給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說·菩薩蠻》:“先前他許供養你一家,有甚表記為證!”(李明權)
【第49句】:【雨花臺】在南京中華門外,是個高約100米的平曠山崗,因歷代的革命史跡而名揚中外。南宋抗金英雄楊邦義,大義凜然,拒絕金兵勸降,在山下被剖心而殉國。太平軍曾在這里同清軍數次血戰。辛亥革命軍曾在此奮戰,今有陣亡將士人馬冢。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許多革命志士被反動派殺害在此,今建有雨花臺革命烈士陵園和紀念碑。傳說佛說法時,諸天神飄灑香花以示贊嘆,形成壯觀的景象,佛家稱為“雨花瑞”。后來,“雨花”又不限于佛說法了。梁武帝信佛,也善于講經,相傳他“常披袈裟,講《放光般若經》,感得天花亂墜,地變琉璃”(《碧巖錄》第一則評唱)。梁武帝又延請高僧云光法師在建業(今南京)城南講經,據說當時花雨墜落,著地化為美麗的雨花石。云光說法處的山崗平廣如臺,故稱雨花臺。(見南朝梁·慧皎的《高僧傳》)(李明權)
【第50句】:【走后門】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某種目的,通過找關系謀取不當利益叫“走后門”。“走后門”已成一種潛規則,發展成不僅單靠親朋好友的情感謀取好處,必須以金錢開路才能奏效。如買官叫“跑官”,“走”古義“跑”也。此典故起源于北宋末年。 公元1100年,宋哲宗死后,徽宗繼位,任蔡京為相,蔡拼命排斥和貶謫哲宗時的舊吏,因此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一次朝廷設宴,安排文藝演出,藝人們在筵間演出這樣一幕:一個大官高座,傳判各事。有個和尚要求離京出游,經查看戒牒是元祐年間的(哲宗時的年號),大官立即令其還俗;一個道士遺失廢牒要求補發,一問又是元祐年間出家的,大官又立即令剝下道袍,復為百姓。總之,凡涉“元祐”之事一概排斥。這時,一個屬官上前低聲說:“今國庫發下俸金一千貫,皆為元祐錢,該如何處置?”這大官略沉思后,悄悄地說:“那就走后門,從后門搬進來吧。”
【第51句】:說話看勢頭,辦事看風頭.
【第52句】:【時來頑鐵也生光】(諺)人在走紅的時候,事事如意,明明是一塊頑鐵,也會發出光輝。舊指人總是受著命運的支配。 也作時來頑鐵皆光彩,運去良金不發明。發明:閃耀著明亮的光澤。 時來鐵也生光,運退黃金失色。
【第53句】:【凡事只因忙里錯】(諺)凡事出差錯,總是由于忙亂造成的。指做事務必從容持重,越忙越要謹慎細心。
【第54句】:【君子動口,小人動手】(諺)指發生爭端后,修養好的人講道理,沒有修養的人往往會動武。 也作君子動口不動手。 君子動言,小人動拳。
【第55句】:【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邊】 釋義:木锨:揚場時用來鏟糧食的木制工具,樣子像鐵锨。比喻更重要的人或事還在后面,沒有出現。 例句:周任民看火候不到,坐在陳二僧一邊,澆開了油,說:“這才算開了個頭兒,告訴你吧,老鼠拉木锨,大頭在后邊哪!”
【第56句】:【一個蘿卜頂一個坑】 釋義:比喻一個人有一份工作,各有專職。也比喻錢物每人一份,不多不少。 還比喻工作踏實,一步一個腳窩。“坑”又作“窩”。 例句:留下的都一個蘿卜頂一個坑,兵是精的,將是強的。
【第57句】:【羅剎】羅剎是楚語raksasa的音譯,意為兇惡可畏,泛指惡鬼,最早見于古印度的宗教頌詩《梨俱吠陀》,傳為當時土著之稱。自雅利安人征服印度后,便成為惡鬼之稱了。相傳羅剎有男女之分。羅剎男形容猙獰,紅發、綠眼、黑身。羅剎女妖艷而食人。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二五說:“羅剎,此云惡鬼也。食人血肉,或飛空,或地行,捷疾可畏也。”據說羅剎居住在大海中。《法華經·普門品》說:“入于大海,假使黑風,吹其船舫,飄墮羅剎鬼國。”清·蒲松齡據以寫成小說《羅剎海市》,編入《聊齋志異》中。后亦用羅剎指惡人。如清·艾衲居士《豆棚閑話》第六則:“寺內止有二三十眾僧人,都是茹葷飲酒的羅剎。”(李明權)
【第58句】:【聰明一世,懵懂一時】(慣)懵懂:糊涂,不明事理。指明白人一時糊涂做錯了事。也指人一向聰明,腦子卻一時轉不過彎來。 也作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精明一世,糊涂一時。
【第59句】:【峨眉山上活猴,看精的你】 釋義:形容人十分聰明、機靈。 例句:元英說:“觀音堂大殿椽頭上,不就畫的是夜蝙蝠。”保他娘說:“真是峨眉山上活猴,看精的你。”
【第60句】:忍一句,息一怒;饒一著,贏一步
【第61句】:自稱好,爛稻草。
【第62句】:【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諺)取:諧“娶”,娶親。隔河叫:隨叫就到。舊指姑表兄妹或姐弟最易成親。
【第63句】:人上一百,武藝皆全。
【第64句】:【十個指頭不一般齊】(諺)比喻人或事物相互間總有差異,不會人人都一樣,事事都一般。 也作十個指頭往外伸,長短大小不一樣。 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第65句】:【丟把芝麻賺個西瓜】(慣)指以小的代價換取大的收獲。
【第66句】:【狗怕彎腰狼怕站】(諺)狗怕人彎腰,是怕人們從地上撿磚頭砸它;狼怕人站直,是怕人站直身子瞄準它開獵槍。指狗和狼雖兇,但都有它們的恐懼點。
【第67句】:【踢皮球】(慣)比喻互相推諉,把本該由自己解決的問題推給別人。
【第68句】:老牛肉有嚼頭,老人言有聽頭.
【第69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諺)緣:緣分。舊指人與人能否相遇、相識,主要靠緣分。 也作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卻成仇。 有緣千里巧相投,無緣對面不能留。
【第70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71句】:【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喜歡】(諺)指丈母娘愛女兒,自然就喜歡自己的女婿。 也作丈母娘看女婿親。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
【第72句】:【走路衣裳角都能打死人】(慣)形容人驕橫強悍。
【第73句】:【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 釋義:男孩子七八歲就能干活,不再吃閑飯。 例句:當地人常說:“好男子不吃八年閑飯”。劉志丹六歲上就由爺爺帶著,邊念書邊干活。
【第74句】:【恒河沙數】恒河,是印度的一條大河。《大智度論》卷七說:“問曰:‘如閻浮提中,種種大河,亦有(超)過恒河者,何故常言恒河沙數等?’答曰:‘恒河沙多,馀河不爾。復次,是恒河是佛生處,游行處,弟子現見,故以為喻。復次,諸人經書皆以此恒河為福德吉河,若入中洗者,諸罪垢惡,皆悉除盡。以人敬事此河,皆共識知,故以恒河沙為喻。復次,余河名字屢轉,此恒河世世不轉,以是故以恒河沙為喻。’”后來用以形容數量多得像恒河里的沙粒那樣無法計算。如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顧自古及今,遭喪者恒河沙數,何以獨示兆于是夜?”(寬忍)
【第75句】:【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見“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
【第76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77句】:【千刀萬剮】“千刀萬剮”是民間俗語,它的正式名稱叫“凌遲”。在民間,知道“千刀萬剮”的多,知道“凌遲”的少。“千刀萬剮”還能和“恨透了”相搭配,如說“就是把他千刀萬剮也不解恨”。如果用“凌遲”就顯得遜色多了。不過,要尋找“千刀萬剮”的來源,還得從“凌遲”人手。 “凌遲”也稱“陵遲”,是我國封建社會死刑中最殘酷的刑罰。 “凌遲”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宥坐篇》:“百仞之山,任負車登焉,何則?陵遲故”。本義是指逐漸緩慢升高的山坡。把“陵遲”一詞借用來做一種刑罰的名稱,始于五代時期。唐代以前最重的刑罰是“斬首”,五代才開始在刑法之外增設了“凌遲”的條款,元朝開始把“凌遲”作為正式條款列入刑法,直到清末。 “凌遲”“是殺人者欲其死之徐而不速也,故亦取漸次之義。”凌遲用于死刑,則是指處死人時將人身上的肉一刀刀割去,使受刑人痛苦地慢慢受罪死去。 “凌遲”主要針對犯了謀反、犯上作亂、口語狂悖等大逆、逆倫罪的人設置的。也就是說,“凌遲”主要是用來處死危及封建統治階級利益的政治犯的。到了清朝時期,如果打罵父母或公婆、兒子殺父親、妻子殺丈夫,也是觸犯倫理道德的重罪,要處凌遲刑。但后來為了鎮壓農民反抗,對于不按時交納賦稅的也要處以凌遲刑,這在明太祖時期尤為突出。 人類在發展,社會在進步,人權人性得到進一步體現,在死刑執行上進一步人性化,注射死漸成執行方式的主流。
【第78句】:【青草發芽不離舊根】 釋義:比喻走老路,按老辦法干。 例句:兄妹倆唾沫說干,余家富全然不聽,忽而跳下床來比手畫腳說理,忽而又上床去躺著嘮叨:“百樣雀烏百樣音,我青草發芽不離舊根。”
【第79句】:寧可一日沒錢使,不可一日壞行止.
【第80句】:答日:“不落因果。”結果五百生為野狐身。后承百丈懷海禪師代下一轉語:“不昧因果。”老人遂脫去野狐身。(見《五燈會元》卷三)原來,佛教的修因證果,正是因果律的體現。老人以為修行人可以“不落因果”,恰恰陷入了邪見,屬于“大妄語”,結果受了“野狐身”之報。又有個瑞巖和尚,整日價自喚“主人公”,復自應諾。宋代慧開批評他誤把“識神”認為“真心”,是“野狐見解”(《無門關》)。后以“野狐禪”泛指歪門邪道。如《儒林外史》第卜—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第81句】:【偏憐之子不保業,難得之婦不主家】(諺)偏憐:偏寵愛憐。慣寵的子弟守不住家業,高攀來的媳婦不會主持家事。指一味寵愛偏袒之下出不了實干的人才。
【第82句】:【百樣通,不如一樣精】(諺)指在技藝上樣樣都會,不如有一樣是精到的。 也作“寧要一藝精,不要百藝通”。
【第83句】:【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見“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
【第84句】:【成家子,糞如寶;敗家子,錢如草】(諺)創立家業的后生,把肥田的糞土當寶貝一樣愛惜;敗家的后代,把家產錢財當作野草一樣拋擲。指成家子勤勞儉樸,敗家子揮金如土。
【第85句】:【人靠衣服馬靠鞍】(諺)人穿上一身得體的衣服,就會顯得分外精神;馬備上一副講究的鞍韉,就會顯得特別駿美。指衣服對人體的形象美有極大的影響。 也作人的衣裳馬的鞍。 人是衣裝,馬是鞍裝。
【第86句】:勞其身者長命,安其樂者短命
【第87句】:【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財不富】 釋義:人得了額外收入才能富起來。 例句:懶蟲瞇著眼,打量楚世杰的表情,嬉皮笑臉地說:“常言道,馬不得夜草不肥,人不得外財不富呀!”
【第88句】:隨方逐圓指處事順應形勢和情況的變化,待人隨和而不固執。明代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五八回:“(溫必古)和光混俗,惟其利欲是前;隨方逐圓.不以廉恥為重。”清代錢泳《履園叢話·藝能·營造》:“今蘇杭庸工皆不知此義,惟將磚瓦木料搭成空架子,千篇一律,既不明相題立局,亦不知隨方逐圓。”又作“隨方就圓”。元代馬致遠《青衫淚》第二折:“狠毒呵娘!好使的錢,你好隨的方就的圓,可又分的愚別的賢。”沙汀《淘金記》十:“他是全鎮最受歡迎的腳色,因為他從來不做挖苦事情,總是隨方就圓。”語本宋代《圓悟佛果禪師文案》第四卷:“此猶是應機接物,隨方逐圓時節。”意思是:這時,要順應對方的“禪機”回答問題,問方答方,問圓答圓。亦作“隨方就圓”。宋代《楊岐方會文案》:“楊岐一言,隨方就圓。若也擬議,十萬八千。”
【第89句】:【不怕紅臉關爺,就怕抿嘴菩薩】 釋義:關爺:關羽,三國時蜀國的名將,性格耿直。性格爽直的人容易相處,表面和善的人難以對付。 例句:“我們的對手是這樣一只九尾狐。常言道:‘不怕紅臉關爺,就怕抿嘴菩薩。’我們對付這樣的敵人,可要動動腦子才行啊!”
【第90句】:自稱好,爛稻草.
【第91句】:光說不練假把式,光練不說真把式,連說帶練全把式。
【第92句】:【隨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見“饒你奸似鬼,吃了洗腳水”。
【第93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釋義:馮唐:西漢人,頭發都斑白了還只做郎官,一次文帝過郎署,跟他談論任用將帥的事,談得很投機,拜他為車騎都尉。景帝時,被貶,出為楚相。武帝時,廣求賢才,有人推薦他,可他已經九十多歲,不能任職了。“馮唐易老”是說在能發揮聰明才智時不去發現使用,當要使用時,人已經老了。李廣:西漢人,文帝時因征討匈奴有功,封為武騎常侍,景帝時擢為將軍,在同匈奴作戰中屢建戰功,匈奴畏懼他,稱為“飛將軍”。到武帝時,李廣手下的人因戰功封侯的已達數十人,而李廣卻未能得封。現用“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形容用人之弊,不能知人善任。也表示一種牢騷,批評人用人不當。 例句:“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歷史上早就有這樣的教訓。如果發現了確實是人才,就要果斷地把他放到一定的位置上去。
【第94句】:妄語佛教以“殺、盜、淫、妄”為“四根本性罪”,《大智度論》卷十_二廣說其義。關于“妄語”,《大智度論》云:“妄語者,不凈心欲誑他,覆隱實,出異語,生口業,是名妄語……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后誑人。以實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塞天道、涅粲之門。……實語之人,其心端直。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Jm。”后沿用其義,指說假話,胡說。如《梁書·何遠傳》:“每戲語人云:‘卿能得我一妄語,則謝卿以一縑。’眾共伺之,不能記也。”
【第95句】:【拿了雞毛當令箭】(慣)令箭:古時軍中發布命令時用作憑據的東西,形狀似箭。本指假借名義,發號施令。比喻把別人不重要的話當作命令來執行。 也作拿著雞毛當令箭。 雞毛當了令箭。 拾到雞毛當令箭。
【第96句】:【真人面前說不得假話】(諺)真人:明察一切的人。指在閱歷豐富、深諳世情的人面前,只可實話實說,說假話是無用的。 也作真人面前不說鬼話。 真人面前莫打誆語。 真人面前莫說假,假人面前莫說真。
【第97句】:【掉下個樹葉也怕砸死】(慣)形容人非常膽小怕事。
【第98句】:【你一言,我一語】(慣)指兩人或眾人交談、討論或爭辯。 也作你一言,我一句。 你一句,我一句。 你一舌,我一嘴。
【第99句】:寧可身冷,不可心冷;寧可人窮,不可志窮。
上一篇:歇后語文案句句戳心入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