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大洋馬生騾子——雜種
【第2句】:【廳上一呼,階下百諾】見“堂上一呼,階下百諾”。
【第3句】:【挽歌】現在,人死后在追悼會上放哀樂,古人怎么表達哀悼之情呢?當然是唱挽歌。那么,挽歌是怎么來的呢?傳說漢初齊王田橫死后,其部下非常悲痛,就作了喪歌,這便是挽歌的源頭。崔豹《古今注》云:“《薤露》、《蒿里》,并喪歌也。本出田橫門人。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到漢武帝時,在音樂家李延年的加工制作下,《薤露》、《蒿里》二歌定了曲調,其歌詞分別為:《薤露》:薤上露,何易唏!露唏明朝更復落,人生一去何時歸!《蒿里》: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從此以后,《薤露》歌就適用于王公貴族,《蒿里》歌就適用于士大夫和庶人。“使挽柩著歌之,亦呼為挽歌”。但據研究發現,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人們唱挽歌的記錄。比如《左傳·哀公十一年》記載吳國伐齊國“將戰,公孫夏命其徒歌《虞殯》”。杜預注:“《虞殯》,送葬歌曲也。公孫夏示必死,故命其徒而歌之。”孔穎達疏說:“蓋以啟殯將虞之歌謂之‘虞殯’。歌者,樂也;喪者,哀也。舊說,挽歌漢初田橫之臣為之,據此,挽歌之有久矣。”由此可見,杜預認為《虞殯》是送葬歌曲,博學的孔穎達更直接指出挽歌早于田橫之死。只不過到了漢代,國家正式規定挽歌成為喪禮內容,漢武帝時指定的官方挽歌就是紀念田橫的《薤露》、《蒿里》。盡管后世挽歌的內容在不斷變換,但挽歌這種形式卻流傳至今。
【第4句】:【近不過夫妻,親不過父母】(諺)世間夫妻之間的關系最親近,父母對子女的情感最真切。指論親近數夫妻,論恩情數父母。 也作至親不過爹娘,至近不過夫妻。 最親不過父母,最近不過夫妻。
【第5句】:拿針眼當煙筒——小氣
【第6句】:【刮大風吃炒面——張不開嘴】(歇)炒面:炒熟的面粉。本指張不開嘴巴,轉指礙于某事,不好或不能開口說話。
【第7句】:【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釋義:瓜兒甜,但瓜蒂卻是苦的,可見天下事物難以十全十美。例句:甘瓜苦蒂,天下物無全美。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以說人——言過而行不及。
【第8句】:有兩個婦女,人稱“尖薄溜能”。有一次,為一元錢發生了糾紛。媽媽說:“這兩個人是尖對尖,能對能,皂角刺對住葫蘆蜂。”(河南·淅川)
【第9句】:【兔子急了也咬人/兔子不急不咬人】被逼反抗。張孟良《兒 女風塵記》:“什么叫有膽子沒膽子,兔子急了還咬人咧,何 況一個人?”
【第10句】:【捋虎須】(慣)比喻冒險去觸犯強者或有權勢的人。 也作捋老虎須。 撩虎須。
【第11句】:【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諺)緣:緣分。舊指人與人能否相遇、相識,主要靠緣分。 也作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卻成仇。 有緣千里巧相投,無緣對面不能留。
【第12句】:【危難見人心】(諺)在危急艱難之中,最能看清一個人的本質。指人心難測,只有在危難關頭,才能識別人心的善惡真偽。 也作“危難關頭見人心”。
【第13句】:【刀子嘴,豆腐心】釋義:比喻嘴硬心軟。例每:村里人都知道,別看秀英姑娘說話厲害,心里卻善良,都說她是刀子嘴,豆腐心。
【第14句】:【賣飯的不怕大肚漢】(諺)賣飯的總希望食客吃得多,吃得越多,越能賺錢。指做生意歡迎的是顧客多,顧客多生意才能興旺。 也作賣面的不怕吃八碗。 賣面的最喜歡餓漢子。 賣飯的不怕大肚子漢,賣酒的不怕海量客。海量:酒量極大。
【第15句】:【 汗珠落地摔八瓣】形容干活用力,辛苦。成語:汗流浹 背。浩然《山水情》:“我一個人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兒拉扯 大的孩子,你一點力不費,一點情不領,就進了你家的門兒, 成了你家的人。”
【第16句】:奶奶用了多年的龍頭拐杖被我弄壞了,我請爸爸又給買了一根新的。奶奶卻并不高興,說:“砸爛舊缸賠新缸,新缸沒有舊缸光。”(江蘇·邗江)
【第17句】:【各打各的算盤】釋義:各人作各人的打算。例句:擾你們五十四個大包子,就算手工錢。哎,倒也罷了,各有各的想法,各打各的算盤。
【第18句】:【餓死不做賊,屈死不告狀】(諺)指寧肯餓死也不做賊,因為偷竊是擔賊名、喪人格的;寧肯屈死也不告狀,因為官府衙門敲詐勒索,不為民作主。
【第19句】:我在樓下玩,看見了白發蒼蒼的李奶奶正抱著她那寶貝孫子,就走過去對李奶奶說:“李奶奶,你這么大年紀了,還抱得動你這胖孫子啊?”李奶奶笑著說:“我是抱孫子,攢金子。”(河南·安陽)
【第20句】:爛網打魚———無所獲
【第21句】:【亮紅燈】(慣)紅燈:安裝在交叉路口,禁止車輛通行的紅色信號燈。比喻出現了問題、麻煩或事情無可挽救。
【第22句】:老牛拉著磨盤轉——個心眼
【第23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釋義:把恥辱當光榮。例句:“哈哈哈!”幾個小青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竟張著嘴樂開了。
【第24句】:【好鞋不踏臭糞】(諺)比喻善良的人要遠離邪惡小人,以免招惹是非,玷污了自己清白的名聲。 也作好鞋不踩臭狗屎。 新鞋不踩臭狗屎。
【第25句】:【拉到老虎當馬騎】(慣)比喻把危險的事情看得過于簡單了。
【第26句】:【烈火見真金】比喻經過考驗,才能看出好的品質。相關 的:真金不怕火煉。馬烽《劉胡蘭傳》:“不能棗子核桃一齊 數。通訊員里有的是硬骨頭。張大爺說得對,烈火才見真 金哩!”
【第27句】:【插翅也飛不出去】(慣)形容封鎖極其嚴密,無法逃脫困境。 也作“插翅也難飛”。
【第28句】:小軍平日很驕傲。這次考差了,神態沮喪極了,他爸爸說他“就像老綿羊的尾巴——翹不起來了”。(河南·浚縣)
【第29句】:【吃定心丸】(慣)定心丸:想象中的能使人心神安定的藥丸。比喻因得到某種許諾,而心緒安寧。 也作吃鎮心丸。 吃安心丸。
【第30句】:【癡人說夢話】(慣)傻子說的夢話,根本辦不到。比喻說的話根本實現不了。
【第31句】:撐著陽傘戴涼帽——多此一舉
【第32句】:出須的蘿卜——肚子空
【第33句】:【耗子偷米湯,勉強糊得著嘴巴】釋義:比喻勉強填飽肚子。例句:我們家一共有八畝田,有豬有牛有泉水,農具什樣也將就拖得過去。一年到頭,只要不懶,按說也耗子偷米湯,勉強糊得著嘴巴的。
【第34句】:【 三人拾不過理字去】凡事得講理,人多也沒有用。清代 《紅樓夢》:“二姐笑道:‘可是撒謊,這么一個夜叉,怎么反怕 屋里人呢?’興兒道:‘就是俗話說的:三人抬不過理字去 了。”’
【第35句】:【出門一把鎖,進門一把火】見“進門一把火,出門一把鎖”。
【第36句】:【大姑娘上轎——頭一遭】(歇)指初次經歷某事。
【第37句】:【朝臉上抹黑】見“往臉上抹黑”。
【第38句】:【糠菜半年糧】(慣)指生活貧寒,一年中有半年吃糠咽菜。
【第39句】:【北辰三夜,無雨大怪】釋義:指半夜三更北天閃電定有大雨。例句:夏秋之間,夜睛而見遠電,俗謂之熱閃。在南,主久睛。在北,主便雨。……北閃俗謂之北辰閃,主雨立至。諺云:“北辰三夜,無雨大怪”,言必有大風雨也。
【第40句】:【喝酒喝厚了,耍錢耍薄了】(諺)耍錢:賭博。彼此在一起喝酒,越喝友情越厚;要是在一起賭博,不免爭贏論輸,越賭友情越薄。常指賭博對人有百害而無一益。
【第41句】:吃飯的時候,小姑給我盛粥。最后,鍋里還剩下一點又盛給我了。她說:“寧叫糊涂‘黃面稀飯’撐死人,不叫糊涂占了盆。”(山東·莒南)
【第42句】:八個人抬大轎——步調一致
【第43句】:【自己絆住自己的腿】(慣)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使行動不自由。
【第44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各自施展本領,互相競賽。它是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故事,它是怎么來的呢?有關“八仙”的傳說很早,早在晉代就產生了八仙群體,可惜已無據可考。要沒有這些傳說,也不會有杜甫的《飲中八仙》,稱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詩人是酒仙。也就不會有西蜀道士張素卿所畫的“八仙圖”,圖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們都是鮮活的凡人,與八仙毫不搭界。不過,這也證明“八仙”的傳說早就存在。經過中唐、五代、兩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員逐漸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間才算固定下來。現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吳元泰寫的神話小說《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他們的姓名和神通本領如下:鐵拐李,腿跛挾拐能借尸還魂;漢鐘離,能點金濟眾,飛劍斬虎,本領全面;藍采和,居無定所,到處旅游,有些散漫習氣;張果老,倒騎驢,可以萬變,高深莫測;呂洞賓,文武兼備,到處點化,組織能力強;韓湘子,不避艱危,樂于助人;曹國舅,瀟灑風流,人物俊俏,不擺架子,很受女士們青睞;何仙姑,堅持獨身,行走如飛,是個性格比較孤僻的女子。他們無門戶之見,也不嫉賢妒能,在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歸途當中來到東海,借著酒力,各顯神通,漂洋過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傳奇故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頭民間傳說逐漸結集起來的。換句話說,它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八仙過海的故事雖是虛構,但也不是一點原型也沒有。據資料介紹,它來源于宋初建隆年間的真實故事。當時東海中的沙門島(今山東長島縣廟島群島)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開始,這里只關押犯罪軍人。后來島上的人犯越來越多,但朝廷只發給三百人的口糧,人多糧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頭目李慶很傷腦筋,無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進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魚腹。這天,有幾十名犯人聞知會遭毒手,他們每人抱了根木頭,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萊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風,只有八人僥幸游到蓬萊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個山洞中隱藏下來。不久,這八個人被當地漁民發現,他們害怕暴露真實身份,隨口編了來自遠洋的假話,漁民們驚異其為神人。此事傳開,有人加以附會,編成了神話故事,于是,“八仙過海”之說不脛而走,一些漁民甚至為其祭祀。后來廟島群島顯應官建有“八仙過海”的雕塑群像。想當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漢,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八仙”。
【第45句】:【拿著黃牛便當馬】(慣)比喻隨便拉人來替罪。也比喻拿不合格的來頂替。 也作“拿了黃牛當馬騎”。
【第46句】:【五服】“五服”是說古時候喪服按跟死者關系的親疏分為五種,指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后來用出沒出五服表示家族關系的遠近。習慣上出了五服就不再穿孝衣。那么,“五服”一詞是怎么來的呢?五服,原是指古代喪服的五個等級,它是按照生者和死者之間親屬關系的遠近而制定的。喪服分五等,重輕有差,越親近者喪服越重,是為“重孝”。一等是斬衰。為期三年之服。這種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制成,衣旁和下邊不縫。斬就是斬布制成喪服,不縫輯。兒子、未嫁女為父母,嫡孫為祖父母,妻為夫,都用一等喪服。二等是齊衰。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縫邊整齊。細分起來,齊衰又有杖期、不杖期、五月、三月之別。孫為祖父母服喪為期年,曾孫為曾祖父母服喪為五月,玄孫為高祖父母服喪為三月。三等為大功。這種喪服用粗熟麻布制成,較齊衰所用精細。服喪九月。如妻為夫之祖父母。四等是小功。這種喪服用熟麻布制成,較大功服更為精細。服喪五月。如為伯叔祖父母,為在室祖姑等,均服小功。五等是緦麻。這種喪服用細麻布(緦)制成。服喪三月。如夫為妻的父母,妻為夫的曾祖、高祖父母等,均服緦麻。現在喪服沒有這么復雜,且各地戴孝風俗不同。尤其是城市和官辦的追悼會,改為一律戴黑紗。后來,喪服又用來直接表示親屬關系的遠近。“五服”遂由指喪服向指親屬關系轉化。“五服”之內者為親屬,五服之外者就不是親屬了,即所謂“六世親屬竭矣”(《禮記·大傳》),出了五服,不再穿孝。
【第47句】:吃了包子開面錢——混賬
【第48句】:【打埋伏】(慣)1指隱藏起來,待機行動。2比喻隱瞞一些實際情況。
【第49句】:那年,李兵家遭了火災,我爸主動給他們送去了四袋麥子。今年我家遭了賊,糧食全被偷走了,這時李兵的爸爸忙給我們送來八袋麥子。媽媽說:“不行春風,難得秋雨啊!”(河南·虞城)
【第50句】:【上門買賣好做】(諺)找上門來愿意和你做交易的,這種生意最容易成交。指送上門來的事容易辦成。
【第51句】:【光腳不怕穿鞋的】窮困者不怕失去什么,沒有顧慮,膽子 大。曹禺《原野》:“光腳不怕穿鞋的漢,我虎子是從死口逃 出來的,并沒打算活的回去。”
【第52句】:【費力不討好】見“吃力不討好”。
【第53句】:【見貧休笑富休夸,誰是長貧久富家】(諺)見窮家別笑他窮,見富家也別夸他富;因為窮不會常窮,富也不會久富。指窮富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可嫌貧愛富。 也作“窮休笑,富休夸,沒有長貧久富家”。
【第54句】:【賣關子】(慣)說書人在說到重要之處打住,以吸引聽眾接著往下聽。比喻說話或講故事在關鍵處故弄玄虛,讓聽者著急而央求自己或答應自己提出的要求。
【第55句】:【 泥人也有個土性兒】人有自己的個性脾氣。老舍《駱駝祥 子》:“賣力氣掙錢,不是奴才;你有你的臭錢,我泥人也有個 土性兒;老太太有個伺候不著!”
【第56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釋義:聽到的不可輕信,只有親眼看見的才是真實的。例句:“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天香更把臉一沉,“人家又當上大官,大老遠從北京下來,為的是解決咱們兩家的老大難問題……”
【第57句】:【捉虎容易放虎難】見“伏虎容易縱虎難”。
【第58句】:九頭鳥拾到帽子——不曉得給哪個頭好
【第59句】:小車不拉——推(忒)好;推行
【第60句】:拿著搟面杖當簫吹——實心眼兒
【第61句】:【水中月,鏡中花】指虛幻。成語:鏡花水月。《傅雷家 書》:“像水中月,鏡中花,始終可望而不可及。”
【第62句】:【城頭上跑馬——遠兜遠轉】(歇)城頭:城墻的頂部。本指沿著城頭兜圈子,轉喻人說話拐彎抹角或辦事不干脆利索。
【第63句】:【土幫土成墻,人幫人成王】人們團結起來就有力量。周立 波《暴風驟雨》:“趙主任告訴我們說:‘土幫土成墻,窮幫窮 成王。’咱們團體抱得緊,啥也不怕呀。”
【第64句】:【只愁不養,不愁不長】(諺)只怕生不下孩子,不怕孩子長不大。指孩子生下后,自然會長大。
【第65句】:【敲開場鑼鼓】見“打開場鑼鼓”。
【第66句】:【識得秤來姜賣完】謂學會了本領用不上,有力無處使。 文章:“到了這種地步,后悔也晚了,正應了那句老話:識得 秤來姜賣完。”
【第67句】:晴天下雹子——冷不防
【第68句】:布娃娃的眼睛——有眼無珠
【第69句】: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第70句】:司馬懿父子行軍——你要進我要退:一個要進,一個要退
【第71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諺)窮人家的孩子經受的磨煉多,懂事早,小小年紀就知道為家計操心。指比起富家子弟,窮家孩子成熟早。
【第72句】:【王八掉進灶坑里——又憋氣又窩火】(歇)氣:本指氣息,轉指怒氣。火:本指火兒,轉指火氣。指心里有怨氣或怒氣而發泄不出來。
【第73句】:【人不出門,不長見識】(諺)指人要想見識廣,必須走出家門。
【第74句】:核桃樹旁種棉花——軟硬兼施
【第75句】:【頭枕著烙餅挨餓】見“枕著烙餅挨餓”。
【第76句】:【另打鑼鼓重開張】見“重打鼓,另開張”。
【第77句】:【打倒不如就倒】(諺)指與其被人打倒,還不如自己順勢倒下。借指凡事要順應形勢,靈活通變,不必自討苦吃。
【第78句】:菖蒲花兒——難見面
【第79句】:【不遇盤根,誰別利器】(諺)盤根:樹根盤繞。指不遇到盤根錯節,誰能識別出斧子的鋒利。比喻不遇到棘手難辦的事,就顯現不出英杰之材。
【第80句】:【近水樓臺先得月】比喻由于關系近而優先得到好處。它出自宋俞文豹的《清夜錄》,講的是北宋范仲淹任杭州知府時,推薦提拔了許多關系親近的人。當時,他手下一名官員蘇麟由于在外縣任巡檢,一直沒有得到升遷。蘇麟意見很大,給范仲淹寫了首詩,發泄自己的不滿。其中有這樣兩句:“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一作‘逢’)春。”不久范仲淹提拔了他。
【第81句】:【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諺)農業生產最難得的是農歷五月干旱六月澇。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復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長。
【第82句】:【年糕】“年糕”是春節必備食品,進入臘月二十幾,家家戶戶蒸年糕。 “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說起年糕,這里面還有一個既美麗又凄楚的傳說。春秋時期,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幫助吳王強兵富國,稱霸一方。國家強盛起來以后的吳王產生了驕奢輕敵思想,開始大興土木。吳王闔閭命伍子胥筑“闔閭大城”,建成后,大宴眾將群臣。唯有伍子胥悶悶不樂,他料吳王驕奢不防備越王勾踐和范蠡,國家遲早將亡。回營后他密囑身邊隨從說:“我死后,如果國家遭難,民饑無食,可往相門(蘇州六個主要城門之一)城下掘地三尺得食。”果如所料,伍子胥遭誣陷身亡,吳國被越國橫掃而滅。這時都城糧斷,餓殍遍野。隨從們帶領百姓前往相門拆城掘地,這才發現原來相門的城磚不是泥土做的,而是用糯米磨成粉做成的。從此,人們為了銘記伍子胥的功績與忠烈,就在春節這一天家家吃年糕。
【第83句】:星期天我去姥姥家,想走小路,可媽媽卻說:“大路雖然沒有小路近,可小路坑坑洼洼的,不好騎車。俗話說‘寧走十里遠,不走一里喘’,你還是走大路的好。”(河南·寧陵)
【第84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琢芝麻】釋義:比喻人不不在大小,有本事就辦得成事。例句:楊叔叔,有什么事,你就吩咐吧。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別聽哥哥的話,他總是說我年齡小。
【第85句】:【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見“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第86句】:扳不倒兒的屁股——坐不穩當(扳不倒兒:不倒翁)
【第87句】:斑鳩吃小豆——心中有數
【第88句】:【發橫財】(慣)橫(heng)財:指意外得來的錢財。指一下子得到了許多錢財(多指不義之財)。
【第89句】:草帽子端水——場空
【第90句】:【黃忠人老心不老】釋義:比喻人老志不衰。例句:好啊!咱說這年紀上了,再趕不上世道兒。誰知道又要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日本鬼子,你來吧!咱黃忠人老心不老!
【第91句】:石頭人打架——硬碰硬
【第92句】:【開口告人難上難】(諺)告人:求人。指張嘴求人是非常為難的事。 也作“開口求人難”。
【第93句】:【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慣)任何時候都不改變自己的姓名;表示自己光明磊落,無所畏懼,對事情敢于負責任。 也作行不改名,坐不改姓。 行不更名,住不改姓。 行不改姓,坐不改名。
【第94句】:大麥芽做飴糖——好料子
【第95句】:【屬啄木鳥的——嘴硬屎稀】(歇)啄木鳥:一種益鳥,嘴尖而直,能啄開木頭。嘴:本指啄木鳥的嘴,轉指說話。指人說話的口氣很強硬,行動卻松懈、無能。含譏諷意味。
【第96句】:媽媽讓我寫作業,我總說“明天再寫吧”。爸爸聽得不耐煩了,批評我說:“你可真應了那句話: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又涼來冬又冷,收拾書包過大年。”(吉林·柳河)
【第97句】:【轉不過彎來】(慣)比喻想不通,思想上轉變不過來。 也作轉不過磨盤來。 轉不過軸來。
【第98句】:自鳴鐘的擺——左右搖擺
【第99句】:【以一當十,以十當百】(慣)當:抵擋,阻擋。一人抵擋十人,十人抵擋百人。形容軍隊士氣大振,士兵奮勇拼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