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詩句經典古詩通用53句。下面的“春天詩句經典古詩”相關內容主題,是由小編為您提供的。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鳥鳴,想必大家小時候都學習一些詩詞。你肯定讀到過描寫春天的詩句。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春天詩句經典古詩53句(合集三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篇1】春天詩句經典古詩53句
19、細雨霏霏梨花白,燕拂畫簾金額。——韋莊《清平樂·春愁南陌》
20、樹根雪盡催花發,池岸冰消放草生。——白居易《嘆春風兼贈李二十侍郎二絕》
21、萋萋春草秋綠,落落長松夏寒。——王維《田園樂七首·其四》
22、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于謙《觀書》
23、巴子城頭青草暮。巴山重疊相逢處。——張先《漁家傲·巴子城頭青草暮》
24、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辛棄疾《蝶戀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25、渭北春天樹,江東日暮云。——杜甫《春日憶李白》
26、春來芳草踏成蹊,半是車輪半馬蹄。——楊基《故山春日(四首)·春來芳草踏成蹊》
27、鑒湖春日雁啼秋水移冰柱,蟻泛春波倒玉壺,綠楊花謝燕將雛。——張可久《喜春來·鑒湖春日雁》
28、館娃宮中春日暮,荔枝木瓜花滿樹。——王建《白纻歌二首》
29、杜鵑又啼春去也,兩無情水流花謝。——張可久《雙調·落梅風·湖上山翁醉》
30、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31、綠野芳城路,殘春柳絮飛。——劉禹錫《洛中送崔司業使君扶侍赴唐州》
32、吳苑四時風景好,就中偏好是春天。——白居易《早春憶蘇州寄夢得》
33、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杜甫《曲江二首》
34、青春坐南移,白日忽西匿。——沈佺期《和杜麟臺元志春情》
35、紅杏園林初過雨,綠楊庭院欲生煙。——虞儔《清明》
36、桃奇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范成大《四時田園雜興》
【篇2】春天詩句經典古詩53句
1、白云峰下兩槍新,膩綠長鮮谷雨春。——林逋《嘗茶次寄越僧靈皎》
2、野田春水碧于鏡,人影渡傍鷗不驚。——汪藻《春日》
3、雪藏梅,煙著柳。依約上春時候。——晏殊《更漏子·雪藏梅》
4、客里逢春須盡醉,只無生菜試春盤。——烏斯道《甲寅臘月十日自石龍赴廣州會城途中紀行·其十六》
5、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晏殊《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
6、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青門柳枝軟無力,東風吹作黃金色。——白居易《長安春》
8、江花江水每年同,春日春盤放手空。——陸游《立春日·江花江水每年同》
9、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李白《勞勞亭》
10、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萬俟詠《三臺·清明應制》
11、留春不住。又早是清明,楊花飛絮。——何夢桂《喜遷鶯·留春不住》
12、戊午正月春已立,臘月又逢立春日。——張萱《戊午臘月立春日攜諸小婦及幼稚兒孫從游西園戲筆》
1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王昌齡《閨怨》
14、夾道梅花有春色,不妨沖雪到錢塘。——韓元吉《送沈信臣赴試南宮五首·山城寒陟夜飛霜》
15、春風一夜吹鄉夢,又逐春風到洛城。——武元衡《春興》
16、五日緩行三百里,夾溪隨處有桃花。——方回《舟行青溪道中入歙十二首·蕨拳欲動茗抽芽》
17、東方風來滿眼春,花城柳暗愁殺人。——李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三月》
18、濯錦江邊兩岸花,春風吹浪正淘沙。——劉禹錫《浪淘沙·濯錦江邊兩岸花》
【篇3】春天詩句經典古詩53句
37、對溪桃羞語,海棠貪困,鶯聲喚醒愁仍舊。——仇遠《薄幸·眼波橫秀》
38、披香殿前花始紅,流芳發色繡戶中。——李白《陽春歌》
39、蘭蕊殘妝含露泣,柳條長袖向風揮。——劉禹錫《送春詞》(Www.968OK.COMOK語錄網)
40、幾許傷春春復暮,楊柳清陰,偏礙游絲度。——賀鑄《蝶戀花·幾許傷春春復暮》
41、東郊春好近清明,小隊相羊為省耕。——陳造《次韻張守勸農·東郊春好近清明》
42、一庭春色惱人來,滿地落花紅幾片。——魏承班《玉樓春·寂寂畫堂梁上燕》
43、陰陰樹色春城抱,漠漠村墟春日斜。——姚燮《南城春步》
44、帝城寒盡臨寒食,駱谷春深未有春。——元稹《南秦雪》
45、韶華迤邐三春暮。飛盡繁紅無數。——趙長卿《水龍吟·韶華迤邐三春暮》
46、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晚晴》
47、綠楊枝上五絲繩,枝弱春多欲不勝。——張籍《寒食》
48、兩岸人家插楊柳,不知今日是清明。——全室宗泐《吳松江逢清明》
49、新妝宜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劉禹錫《和樂天春詞》
50、麥田小雨隴微于,草樹欣欣照晚晴。——司馬光《小詩招僚友晚游后園二首·麥田小雨隴微于》
51、十日春寒不出門,不知江柳已搖村。——蘇軾《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東禪莊院》
52、桃花開東園,含笑夸白日。偶蒙春風榮,生此艷陽質。——李白《古風其四十七·桃花開東園》
53、朝日殘鶯伴妾啼,開簾只見草萋萋。——劉方平《代春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