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吸西北風】見“喝西北風”。
【第2句】:【錢有眼,谷有鼻,飛來飛去無定地】(諺)錢財有眼,谷物有鼻,它能看能嗅,隨意游動,不會固定在一處。指錢谷是流通的,在人們中間轉來轉去,不斷交換。
【第3句】:【中吃不中看】(慣)中:適于。好吃不好看。比喻人有本事,但長相不濟。
【第4句】:【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 釋義:比喻主管的人不在家,下屬無人管束,就會胡亂行動。 例句:這時,就聽見屋里三人拉扯的聲音,接上又是撲通一下響。燕西嚷道:“呵唷!貓不在家,耗子造了反了。”
【第5句】:【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語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實現同一目標。它的反面是“一條道走到黑”。那么,為什么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呢? 公元三世紀,羅馬在統一意大利之后,由一個小小的城邦發展為強盛的國家,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達,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為了便于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治,它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從而溝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商業貿易,各地產品如葡萄、橄欖,金屬、紡織、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貿易交換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于是,歐洲各地便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的傳語。 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成了固定的語匯。
【第6句】:海潮音海潮的聲勢雄壯,漲落有時,常用來比喻佛、菩薩應時對機的說法。
【第7句】:【蝎蝎螫螫老婆漢像】(慣)螫(shi):蜂、蝎等用毒刺刺人。蝎蝎螫螫:指在小事上過分留意。形容人畏畏縮縮、膽小怕事,雖是男人,卻一副婆婆媽媽的樣子。
【第8句】:【一肚子苦水】(慣)指心中有說不完的痛苦辛酸的事。
【第9句】:【酒病酒藥醫】(諺)指人因飲酒而得的病,還要用酒來醫治。也泛指人從哪方面引出的問題,還得從哪方面去著手解決。 也作“酒病還須仗酒醫”。
【第10句】:【廟里撞鐘——驚神】(歇)驚:諧”精”。形容人有生氣,有活力。
【第11句】:【吹牛皮】人們常用“牛皮不是吹的,火車不是推的”這句話來諷刺那些說大話的人。為什么把說大話稱為“吹牛皮”或“吹牛”呢?有兩種說法。 先說吹牛。關于牛,認為它與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關。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最重要的財產就是牛和馬。因此,人們聚在一起時總喜歡談論自己的牛和馬,其中就難免有夸大的成分,特別是到了提親年齡的小伙子,托媒人夸富,夸富的內容就是有很多牛馬。能說會道的媒婆樂此不疲,領著女方的親戚指著別人家的牛群,說成是小伙子家里的財產,反正游牧也沒有定所,多說點比少說點強。日久天長,“吹牛”之說流傳開來,成了說大話的代名詞。 再說吹牛皮。古時候,我國黃河上游一帶居民,還沒有學會造船技術,他們用牛皮縫制成一種皮筏子當做渡河的工具。下小時得靠人用嘴巴把皮筏子吹起來,筏子才能在水面上當船使用。可是沒有足夠的力氣,皮筏子是吹不起來的。因此,對那些光會說大話沒有真本事的人,人們便會對他說:“你有本事把牛皮吹起來!”這就是吹牛皮的來歷。
【第12句】:若要健,天天練。
【第13句】:有心燒香,不論早晚.
【第14句】:【吃啞巴虧】(慣)指受了損失不便聲張或無法申訴。
【第15句】:【十個孩子九隨母】(諺)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是緊隨母親的。指孩子跟隨母親的時間長,脾性、志趣等總是受母親的影響大。
【第16句】:【挑水瞞不了井臺,上炕瞞不了鍋臺】(諺)鍋臺:我國北方農村的鍋灶與炕洞相連,冬天便于取暖。挑水要上井臺,上炕要經鍋臺。比喻做任何事情總瞞不過知根知底的人。
【第17句】:靜坐常思已過,閑談莫論人非
【第18句】:【孝重千斤,日減一斤】(諺)指父母死后守孝三年,孝心重千斤,一天減少一斤,三年千日,漸漸就會消失,沒了孝心。也泛指凡事時間一長,就會逐漸淡化,以至消失。
【第19句】:【人心不足蛇吞象】 釋義:蛇吞象:蛇要把大象吞下去。比喻貪心不足。 例句:不要這山望著那山高,端著粗碗想細碗,吃了糠粑想細糧,人心不足蛇吞象。
【第20句】:【七股子八權】(慣)形容事情頭緒太多、太亂。
【第21句】:【烏白頭,馬生角】(慣)烏鴉白了頭,馬生出角來。比喻事情不可能出現或成功。
【第22句】:【人心齊,泰山移】見“大伙心齊,泰山能移”。
【第23句】:【提著頭過日子】(慣)比喻時時處于危險的境地。
【第24句】:【自唱曲子自做戲】(慣)比喻事情由自己干,沒有旁人參加。
【第25句】:【有了老婆不愁孩,有了木匠不愁柴】(諺)有妻就會生孩子,有木匠就有柴燒。比喻具備了充分的條件,需要的東西自然就會得到。
【第26句】:【拿皇杠壓人】 釋義:比喻用皇家或官府的權勢壓服別人。 例句:什么尊重不尊重國府,你別拿皇杠壓人,這是咱地方上的事兒。
【第27句】:【瘸驢配破磨】(慣)比喻有缺陷的兩個人正好相配。 也作“破磨對瘸驢”。
【第28句】:【城頭上跑馬——遠兜遠轉】(歇)城頭:城墻的頂部。本指沿著城頭兜圈子,轉喻人說話拐彎抹角或辦事不干脆利索。
【第29句】:【放逸】梵語Pramada的意譯。心所(心的作用)之名,略稱“逸”。即放縱欲望而不精勤修習諸善的精神狀態,亦謂不守佛門規矩。如唐·白居易《東都圣善寺缽塔院主智如和尚荼毗幢記》:“大師自出家至即世……施法行化者五十五載,而身相長大,面相端嚴,心不放逸,口無戲論。”后指豪放不羈。如元·辛文房《唐才子傳·于鵠》:“有詩甚工,長短間作,時出度外,縱橫放逸,而不陷于疏遠,且多警策。”又如清·嚴有禧《漱華隨筆·文三橋》:“意氣放逸,旁若無人。”(文賢)
【第30句】:【老虎跟著貓學藝】 釋義:民間故事說,老虎拜貓為師學藝,當它學會一些本領以后,就想吃掉貓,幸虧貓還沒把上樹的本領教給老虎,才得以上樹脫險。比喻忘恩負義,學會了本領反過來加害于傳授者。 例句:孫大伯磕了煙灰,把煙管吱吱地吹了兩下,又指著虎子說,“小伙子呀,咱先說明白——我怕你老虎跟著貓學藝,最后要吃你孫大伯吶!”
【第31句】:【爹有娘有,不如自個有】(諺)爹娘再有錢,也比不上自己手里有錢。指人要靠自己,貴在自立。
【第32句】:【打破腦袋用扇子扇】(慣)比喻把生死置之度外,豁出去了。 也作“腦袋破了用扇子扇”。
【第33句】:只勤不儉無底洞,只儉不勤水無源
【第34句】:【容得虎擋道,不是好獵手】(諺)比喻容許惡人橫行霸道,為非作歹而不聞不問,絕不是熱血男兒應有的風格。
【第35句】:為人不做虧心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第36句】:宰相肚里好撐船
【第37句】:【碾砣生芽,狗生角】(慣)碾砣:即碾磙子。比喻事情不可能發生。
【第38句】:【八字沒見一撇】源于禪宗。《續燈錄》卷二九:“若問是何宗,八字不著丿。”意為不露端倪。后作“八字沒見一撇”、“八字還沒有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一點眉目。如《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不然,姐姐只想,也有個八字兒沒見一撇兒,我就敢冒冒失失把姐姐合他畫在一幅畫兒上的理嗎?”又如老舍《四世同堂》九四:“雖說救錢先生的事兒八字還沒有一撇,可他總算有了指望。” (李明權)
【第39句】:火聚原為佛教語,地獄中有所謂“火焚地獄”、“火車地獄”等,是極惡之輩死后輪回的地方。《正法念處經》卷十一說:“彼不善業,作而復集,勢力堅聊,所得果報,有大火聚。……彼人所作惡業勢力,急擲其身,墮彼火聚。”
【第40句】:【門縫里瞧人——把人看扁了】見“從門縫里看人——把人看扁了”。
【第41句】:【提起一條,放下一堆】(慣)形容人麻木、不上進,無論怎樣對待他都無所謂。
【第42句】:【老鴉嫌豬黑】 釋義:比喻只知嫌惡別人的缺點毛病,不知自己的缺點毛病也和別人一樣。 例句:俗語道:“……老鴉嫌豬黑,烏龜笑鱉跛。”
【第43句】:六賊戲彌陀“六賊”比喻色、聲、香、味、觸、法六種塵境,“六賊”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為媒介擾亂人心,使人失去智慧、定力等“善法”。正如《涅檠經》卷二三所說:“六大賊者,即外六塵。菩薩摩訶薩觀此六塵如六大賊。何以故?能劫一切諸善法故。”眾生常在“無明”(愚癡)黑暗中,故六賊得以乘黑暗而劫掠眾生性中的善法。彌陀,即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旨為法藏比丘時,曾發四十八愿,其巾有“住正定聚愿”、“住定見佛愿”等(見《無量壽經》),可見其定力之深。再者,依恃“彌陀愿力”修習凈土宗者,須一心不亂地念佛。這些都是民間比較熟悉的。因此,俗有“六賊戲彌陀”之說,謂彌陀定力深厚,外境六賊不能擾動其心。比喻某人不受外境干擾。亦用為調侃語,《喻世明言》第二七卷:“七八個老嫗。r鬟扯耳朵、拽胳膊,好似六賊戲彌陀一般。”
【第44句】:【死者復生,生者不愧】(諺)指為人處世要誠實,對得起活人,也對得起死人,即使死去的人活轉來,也經得住死者的對質。
【第45句】:一葉浮萍歸大海,人生何處不相逢
【第46句】:【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諺)真人:本指成仙或修煉圓滿的人,此處指本領高強的人。指真正本領高強的人,不輕易顯露高超的技藝。
【第47句】:【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釋義:三尺堅厚的冰,不是一天的寒冷造成的。比喻事物達到目前的狀況,不是一時一日完成的,而是經過了量的積累才形成了質的飛躍。 例句:他苦笑了一下,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孩子墮落已久,一時半時是不容易改掉他的毛病的!”
【第48句】:【有恩不報非君子】 釋義: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意謂得到了別人的好處,一定要報答。 例句:“有恩不報非君子,我‘雷神爺’走遍天涯海角,他忘不了你這個女中豪杰!”
【第49句】:人怕沒臉,樹怕沒皮.
【第50句】:【十個指頭不一般齊】(諺)比喻人或事物相互間總有差異,不會人人都一樣,事事都一般。 也作十個指頭往外伸,長短大小不一樣。 十個指頭有長短,荷花出水有高低。
【第51句】:【砸飯碗】(慣)比喻失業,沒有了經濟來源。
【第52句】:【口頭禪】“口頭禪”是指一個人習慣在有意無意間時常說的話語,多無實際意義。 口頭禪一詞來源于佛教的禪宗,本意指不去用心領悟,而把一些現成的經驗掛在口頭上,沒有把禪理踐行到現實生活中去。禪,是要用心去學,用心來悟的,是需三關悟漸,閉關打七的功夫。禪宗的末流,好取現成的經語,掛在口頭上。如果單單靠從口中滔滔不絕說出來的禪學,那就不是真正的禪,而是“口頭禪”。口頭禪完全違背了禪宗“頓悟見性”的宗旨。 今天,口頭禪已經完全成了個人習慣用語的意思了。
【第53句】:一人說話全有理,兩人說話見高低。
【第54句】:【捏一把汗】(慣)手心里攥了一把汗。形容人非常緊張或害怕。 也作捏兩把汗。 拿著一把汗。
【第55句】:【強龍壓不過地頭蛇】這一俗語比喻即使是強有力者,也難以對付盤踞當地的惡勢力。此典出自《西游記》第四十五回。 孫悟空、沙僧、豬八戒一行,歷經千辛萬苦,保護唐僧到西天取經。一天,路過車遲國,本要進見國王倒換關文,卻與國王的假國師發生了沖突。 正當國王疑惑的時候,忽然殿前來了三四十名鄉佬,朝上磕頭道:“萬歲,今年整個春夏都無雨,莊稼受旱,特來啟奏,請哪位國師爺爺祈一場甘雨,普濟黎民。”國王應允,并對悟空說:“你今遠來,冒犯國師,如你敢與國師賭勝求雨,勝了,饒你罪名,倒換關文,放你西去;不勝,就將汝等沙場典刑。”悟空笑著答應了。 那位假國師原是虎力大仙,準備登壇求雨。孫悟空說道:“你也太自以為是了,對我這個遠方僧人一點也不謙讓,不過也難怪,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虎力大仙搶先一步,祈雨去了。孫悟空隨后施展威力,讓虎力大仙一敗涂地。而他自己倒是祈來了瓢潑大雨,為當地老百姓解除了燃眉之急。 “強龍不壓地頭蛇”,話雖那么說,只要正義在手,神龍沒有斗不過地頭蛇的。
【第56句】:根深不怕風動搖,樹正何愁月影斜
【第57句】:翻譯把一種語言文字的意義轉換為另一種語言文字來表達。也指方言與民族共同語、方言與方言、古代語與現代語的對譯。如丁玲《夢珂》:“這是一個剛滿二十五歲的青年,從法國回來還不到半年,好久以前便常常在雜志上看到他的名字,大半是翻譯點小說。”又如清代昭褳《嘯亭雜錄·太宗讀金史》:“曾命儒臣翻譯《三國志》及遼、金、元史,性理諸書,以教國人。”此指皇太極詔令譯漢籍為滿文。還有,把符號、數碼的意義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也叫翻譯。如巴金《春天里的秋天》一:“他很關心地幫忙我翻譯電報。”又指擔任翻譯工作的人,如陳毅《在朝鮮的上陽村》:“翻譯同志快來翻譯,老太太的話,很有意思。”至于以今譯古,至少在漢代已經有了。如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中將《尚書》“允厘百工,庶績咸熙”譯為“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第58句】:又如《紅樓夢》第一一九回:“果然有來頭成了正果,也是太太幾輩子的修積。”后也用正果比喻正經的、好的歸宿。如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十:“解放前,我也算是一個賴皮子,解放后,才歸正果的。”
【第59句】:【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 釋義:比喻人多,情況復雜,什么樣的人都有。 例句:“不是說,樹林子大,什么鳥兒都有嗎!”俞秋蘭感嘆地說,“人也是—樣呵!并不都像馬俊友那樣,用感睛叫報感睛,冷冰冰的人也還是有的。”
【第60句】:【天花亂墜】傳說佛說法時,諸天感動,撒下香花作為“供養”和皈教。如《心地觀經·序分》云:“六欲諸天來供養,天花亂墜遍虛空。”又傳說梁武帝時,云光法師講經時感動上天,香花從空中紛紛落下,后多形容講經說法,有聲有色,極其動聽。亦指言談虛妄,不切實際,或用甜言密語騙人,如《紅樓夢》六十四回:“說得天花亂墜,不由的尤老娘不肯。”又如《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憑那哥哥說得天花亂墜,只是不肯回去。”(無名氏)
【第61句】:真實“真實”的反面是虛妄、虛假。與事實完全符合,沒有虛假的成分,稱為“真實”。如《心經》謂:“般若波羅蜜多(意謂大智慧可達到解脫的彼岸)……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佛教亦用“真實”指唯一不變、與萬法同一的本體。本體與變幻的現象相對而言,也稱“真如”、“法界”,在佛稱“法身”,在眾生稱“佛性”,在草木瓦石、山河大地稱“法性”。所謂“唯一真實,不可思議,名一真法界”(《三藏法數》)。又如清代吳偉業《贈愿云師》:“世法夢幻,唯出世大事,乃為真實。”后亦用“真實”表示真心實意。如明代李贄《復楊定見書》:“蓋真實下問,欲以求益,非借此以要名,如世人之為也。”也指清楚真切。如明代馮惟敏《不伏老》第二折:“且是眼花花的,怎生去看得真實。”又如楊朔《海市》:“這真實的海市并非別處,就是長山列島。”
【第62句】:水流千里歸大海,人行千里歸故鄉
【第63句】:【趕著鴨子下河】(慣)比喻強迫別人做事。
【第64句】:為別人開路的人是走在最前面的人
【第65句】:【看著星星想月亮】(慣)譏諷人貪心不足。
【第66句】:沒有太陽,月亮發不出光來
【第67句】:有情哪怕隔千里,無情哪怕門對門
【第68句】:吃不俗的老米飯,穿不俗的粗布衣
【第69句】:【六十勿過夜,七十勿過旰】(諺:勿:不要。旰:晚上。年上六十,不要在別人家過夜;年上-十,不要在別人家逗留到晚上。指人上了年紀后,要隨時防止意外。 也作“六十不借債,七十不過夜”。
【第70句】:【繞圈子】(慣)1比喻說話不直截了當。2指局限在某一范圍內出不來。 也作繞脖子。 繞彎子。
【第71句】:【恩愛】于父母、夫妻間相互感恩溺愛之情,謂之恩愛。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活活的把一對熱刺刺的恩愛夫妻拆開。”佛教提倡知恩報恩,教人報酬四恩(據《心地觀經》: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應盡心致力。佛教對于愛,基本的分為有污染和無污染二種。有污染即貪愛,如女色錢財等;無染污即信愛,如師長、父母等。佛教主張斷愛,但所斷的是有染污的貪愛。同時以斷除愛念為實踐佛法的基礎。《圓覺經》說:“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回。”又說:“輪回愛為本。”《楞嚴經》卷四說:“異見成僧,同見成愛”。又說:“愛河枯干,永令斷絕”。《后漢書·襄楷傳》上說:“浮屠(佛教僧徒)不三宿桑下,不欲久生恩愛。”這就是佛教徒把斷愛貫徹于日常生活中之一例。
【第72句】:【臨陣磨槍,不快也光】(諺)臨上陣打仗才磨槍,縱然磨不鋒利,也能磨得光亮。指平時不下功夫,臨時突擊準備,多少也能頂點事。 也作“臨陣磨槍三分光”。
【第73句】:【人不解甲,馬不停蹄】(慣)甲:古時打仗穿的盔甲。人不卸掉盔甲,馬一直在前行。形容事情緊急,不能停頓或休息。也比喻非常忙碌,顧不上休息。 也作人不歇腳,馬不停蹄。 人不解甲,馬不卸鞍。
【第74句】:【墻頭的冬瓜——兩邊滾】(歇)比喻兩頭討好。
【第75句】:一轉語禪宗機鋒往來的關鍵處,稱“玄關”。破“玄關”必須親證實悟。以片言只語,撥轉對方的心機,使之沖破“玄關”,“柳暗花明又一村”,謂之“轉語”。《禪宗頌古聯珠通集》卷十指出:“古人錯只對一轉語,五百生墮野狐身。”可見“轉語”的重要。舉幾個例子。問:“不起一念,還有過也無?”答:“須彌山。”(《從容錄》第十九則)又如問:“磨磚豈得成鏡耶?”答:“磨磚既不成鏡,坐禪豈得成佛耶!”(《景德傳燈錄·南岳懷讓禪師》)后亦用“一轉語”指別出心裁,如宋張元斡《青玉案》詞序:“賀方回所作,世間和韻者多矣。余經行松江,何啻百回,念欲下一轉語。”也指用一兩句話讓人恍然大悟。如胡適《嘗試篇》:“‘嘗試成功自古無’!放翁這話未必是。我今為下一轉語:自古成功在嘗試!”
【第76句】:【盜雖小人,智過君子】(諺)盜賊雖說是小人,但其機智程度,往往超出常人。指智謀的高下并不完全受社會文明層次的制約。
【第77句】:【喝口涼水都塞牙】(慣)形容非常倒霉,干什么都不順利。 也作“喝涼水塞牙,放屁砸腳后跟”。
【第78句】:【發怒的母豹賽猛虎】(諺)指發怒的母豹常表現得格外兇猛,尤其是帶仔的母豹。
【第79句】:【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人們久別重逢,有時會用老眼光看人,一旦發現此人進步很大,便會感慨地說:“真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那么,這個“士”最早是說誰呢? 呂蒙是三國時期東吳著名的大將。但自當兵以來,不愛讀書學習。有一天,孫權對呂蒙說:“你從十五歲起,一年到頭打仗,沒有時間讀書,現在做了將軍了,不能再不學習啦!”呂蒙說:“我實在因為軍務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啊。”孫權擺擺手說:“你雖然很忙,但能有我忙嗎?我每天還能抽去點時間讀書,覺得大有好處。” 呂蒙聽了大受啟發,開始發奮讀書,知識大有長進。 后來魯肅做都督的時候,以為呂蒙還是那么無知。有一日,魯肅路過呂蒙的駐地,同呂蒙聊天。呂蒙十分誠懇地向魯肅闡述了吳、蜀兩國的形勢,提出了五點建議。魯肅聽了,非常佩服,不禁走到呂蒙身邊,拍著他的肩膀贊揚道:“我一直認為老弟只會帶兵打仗,今天同你談話,才知道你還是有學問、有見識的人,真是文武全才呀,已不是當年的阿蒙了。”呂蒙也笑著說:“人們離別三天,便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咱們兩個人隔了這么久的日子沒見面,老兄怎么能再用老眼光來看我呢?” 呂蒙果然不負眾望,用計巧取荊州,逼迫關羽敗走麥城。魯肅、呂蒙二人的對話,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源頭。
【第80句】:【人沒名難呼喚,地沒名難送飯】(諺)人要是沒個名,想呼喚他也難;地要是沒個名,想給地里勞作的人送飯也難。指地和人一樣,都必須有自己的名字。
【第81句】:【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熱難熬的日子。那么,三伏天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三伏天得名較早,早在漢代以前就已創立。顏師古注解《漢書·郊祀志》時曾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這段話告訴我們“伏日”得名是因為當時陰冷之氣潛伏,還沒有進入冷天,所以叫“伏日”。伏日有三個,所以叫“三伏天”。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頭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干支紀日法”確定的。
【第82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釋義:道:僧道修煉的工夫。魔:魔鬼,鬼怪。比喻反面力量超過正面力量,無法制伏。舊社會統治者把自己的反動統治比作“道”,把人民的反抗比作“魔”。現在比喻革命力量勝過反動勢力。 例句:正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冤業隨身,終須還賬。
【第83句】:【公婆愛長孫,爹媽疼小兒】(諺)公婆:此處指祖父、祖母。長孫:孫子里最大的。指祖輩愛的是孫子里最年長的,父輩疼的是兒子里最年幼的。 也作“公疼頭孫,爺疼晚崽”。
【第84句】:【哈巴狗帶咕冬鈴,充大牲口】 釋義:諷刺人本事不大,卻裝作有很大本事的樣子。 例句:說你是哈巴狗帶咕冬鈴,充大牲口,你說這是咒你哩。看,八字沒一撇,就哼呀嗨呀,你給誰夸功哩!
【第85句】:摩登“摩登伽”簡作“摩登”,梵語Matanga,系古印度旃陀羅族的賤民,以清道為業。佛經中有一部《摩登女經》,謂阿難持缽乞水,遇摩登女。女悅阿難,告母:“非阿難不嫁。”母請阿難赴宴,具述女意。阿難道:“我持戒,不蓄妻。”欲辭去。母以邪術蠱惑威逼阿難。阿難方窘迫間,佛持神咒救阿難出。
【第86句】:好男不爭財和產,好女不爭嫁時衣.
【第87句】:【打掉了牙齒往肚子里咽——有苦難言】(歇)指心里有隱痛,難以啟齒。
【第88句】:手續“手續”一詞當與密教有關,多見密宗儀軌的鈔本。密法的修持,最重視“次第”(猶言程序)。每一種修持方法,都有加行、正行、后行,這就是“次第”。藏傳密法還用“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光明次第”、“大網滿次第”,標明修持的階梯,密乘強調“漸修”,必須循序漸進,不得躐等,次第極嚴,違反這種次第,謂之“違三昧耶”(猶違戒)。在每一個“次第”中,動作次序,謂為“手續”。如密法抄本中常有“其手續更問”一類字句。可以這么說,小次第即“手續”,而大手續即“次第”。“續”有繼續、相繼之義。密法修持重視“三密相應”。其中“身密”即結手印。手印巾的后續動作,亦名“手續”。可見“手續”確與密宗儀軌的傳承有關,然而在經綸方面的出處和依據,尚待查考。密宗在唐代傳人中罔,不久即由日本留學僧空海和最澄分別將密法帶回日本,形成空海(弘法大師)所傳“東密”和最澄(傳教大師)所傳“臺密”兩大系統。‘手續”一詞,當隨密法的流行而普及。今查各類日語辭典,均收有“手統”(即手續)一詞。“手續”在中國古籍巾查無用例,應是近代從日語巾轉化而來的,《中華大字典》“手續”條說:“手續,日本謂行事之次敘也。如民事訴訟法,刑事訴訟法.均謂手續法。我國近作‘程序’。”這就是“手續”的語詞義。例如巴金《新生·五月二十六日》:“為什么不,Ⅲ逮捕的手續,卻川這綁票的行為?”
【第89句】:【曾被賣糖君子哄,至今不信口甜人】(諺)指受過甜言蜜語哄騙的人,對于甜言蜜語就有一種本能的反感與警惕。
【第90句】:【無情未必真豪杰】(諺)對人冷漠、毫無熱情關愛的人,不見得就是超然物外的英豪。指真正的英雄豪杰往往是富有感情的。 也作“無情未必是英雄”。
【第91句】:【六月里的梨疙疸——有點兒酸】(歇)疙疸:同“疙瘩”,小球狀或塊狀的東西。本指六月的梨不成熟,味兒有些酸;轉指人有些迂腐。
【第92句】:【一淵不兩蛟】(諺)淵:深潭。 蛟:蛟龍。一潭深水中,不能同時容得兩條蛟龍。比喻在同一處地域里,不能同時并立兩個實力相當的人物或集團。
【第93句】:有斧砍得樹倒,有理說得人倒
【第94句】:【楚人沐猴而冠】 釋義:沐猴:獼猴。冠:戴上帽子。楚國人給獼猴戴上帽子,使其裝成人樣。 比喻人虛有儀表或地位,并沒有本領。 例句:韓生趨出,顧語他人道:“我聞里諺有言:楚人沐猴而冠,今日果然相驗,才知此言不虛了。”
【第95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慣)比喻做事時斷時續,不能持久。 也作“三日打魚,兩日曬網”。
【第96句】:【靠山吃山,靠山養山】(諺)靠著山區居住,就要憑山區的資源養活自家;靠山區資源養活,就必須愛護與建設山區。指在什么環境就靠什么生活,靠什么生活就必須在這方有所投入。 也作靠山吃山,吃山養山。 靠山吃山要養山,造林成林要護林。
【第97句】:【西鶴年堂去討刀傷藥】(慣)西鶴年堂:北京一家中藥鋪。罵人將要被殺頭。
【第98句】:【見人挑擔不吃力】(諺)吃力:費力。比喻凡事不經過親身實踐,就不知其中的甘苦。 也作“見人挑擔不吃力,自家挑擔重千斤”。
【第99句】:【讓圓就圓,讓扁就扁】(慣)形容非常聽話,讓怎么樣就怎么樣。也形容人軟弱,由人欺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