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劉寄奴】“劉寄奴”是一味中草藥,它是用人名命名中草藥的級別最高的人。 “劉寄奴”本是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小名。傳說劉寄奴小時上山砍柴,見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負傷逃躥。第二天他又上山,隱隱約約從遠處傳來一陣陣搗藥聲,即隨聲尋去,只見草叢中有幾個青衣童子搗藥,便上前問道:“你們在這里為誰搗藥?治什么病呢?”童子說:“我王被寄奴射傷,故遣我們來采藥,搗爛敷在患處就好了。”寄奴一聽,便大吼道:“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們嚇得棄藥逃跑,寄奴便將其草藥和臼內(nèi)搗成的藥漿一并拿回,用此藥為人療傷,頗有奇效。后來,劉寄奴領(lǐng)兵打仗,凡遇到槍箭所傷之處,便把此藥搗碎,敷在傷口,很快愈合,甚為靈驗。但士兵都不知道叫什么藥,只知道是劉寄奴射蛇得來的神仙藥革,于是就把它叫“劉寄奴”。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藥,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第2句】:【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隨】(諺)明明知道對方不是可靠的伴當,只因為事情急迫,只好暫且相隨。指事出無奈,只能作權(quán)宜之計,將就敷衍。 也作明知不是伴,無奈且相隨。 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從。
【第3句】:【老墳地里不長彎腰樹】釋義:比喻祖祖輩輩沒有卑鄙懦弱的人。例句:你爹姓海,你也姓海,姓海的老墳地里不長彎腰樹。人人要活得干凈,活得清白,活得正直,活得有志氣!
【第4句】:墳場里演戲——給鬼看
【第5句】:【狗咬刺猬——沒處下嘴】(歇)刺猬:哺乳動物,身上有硬刺,遇敵害時身體縮成一團,用長而尖的刺保護自己。形容事情極其難辦,不知從哪里下手。也指談話過程中插不上嘴。
【第6句】:【明人重炮,清人重馬】(諺)明朝人打仗,重視用炮轟;清朝人打仗,重視用騎兵。指傳統(tǒng)、習(xí)慣不同,則各自利用自己的特長與優(yōu)勢。
【第7句】:【若要佛法興,除非僧贊僧】(諺)要想讓佛法興盛,除非佛門信徒能做到彼此敬重。指佛門信徒不互相拆臺,佛法自然興盛。比喻行內(nèi)的成員能彼此尊重,該行業(yè)就必定興旺。
【第8句】:背媳婦走獨木橋——又喜又憂
【第9句】:【空桶的響聲比實桶大】(諺)空桶敲起來聲音要比裝有實物的桶大。比喻輕薄無知的人總愛自我炫耀。
【第10句】:好幫好底做好鞋,好爹好娘養(yǎng)好孩。
【第11句】:【嬌養(yǎng)不如歷艱】(諺)歷艱:經(jīng)歷艱難困苦。指對孩子嬌生慣養(yǎng),比不上讓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環(huán)境中接受磨煉為好。
【第12句】:劉備對諸葛亮——無話不說
【第13句】:水龍頭失靈——放任自流
【第14句】:【面笑心不笑】(慣)指表面裝出笑容,內(nèi)心卻并不高興。
【第15句】:【三杯和萬事】(諺)幾杯酒喝過后,什么事情都可解決,都能消除。 指酒有和事、消愁的功效。 也作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三杯通大道,一醉解千愁。
【第16句】:【兒行千里母擔憂】釋義:兒女出門在外,母親總是惦念他們。例句:“嗯!常言說:‘兒行千里母擔憂’啊!你娘雖說死了,還有我,還有你姐姐哩!心上牽你,孩子!”
【第17句】:【認錢不認人】(慣)指人只認錢財,沒有情意。
【第18句】:【敵強用智,敵弱用勢】(諺)如果敵人強大,就用智謀取勝;如果敵人弱小,就用強力征服。指或用智,或用勢,不能死守一法,要視敵方的強弱而定。
【第19句】:射出槍口的子彈——不會拐彎抹角
【第20句】:【是粥是水,揭開鍋蓋】(諺)比喻人或事物的真相,揭開表層,自然就一清二楚。
【第21句】:【三九四九凍死狗】(諺)三九四九:從冬至節(jié)算起,每九天為一“九”;三九是冬至后第三個九天,四九是冬至后第四個九天。指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冷的天氣。 也作三九四九,凍破石頭。 三九四九,凍死忙牛。 三九四九,隔門叫狗。
【第22句】:荷花結(jié)籽——心連心
【第23句】:【條條大路通羅馬】此語比喻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達到相同的目的,實現(xiàn)同一目標。它的反面是“一條道走到黑”。那么,為什么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呢?公元三世紀,羅馬在統(tǒng)一意大利之后,由一個小小的城邦發(fā)展為強盛的國家,社會相對穩(wěn)定,經(jīng)濟發(fā)達,文化繁榮,人民安居樂業(yè)。為了便于自己的軍事和政治統(tǒng)治,它修建了以羅馬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大道,使交通更加便利,從而溝通了各城市和行省之間的文化交流,促進了商業(yè)貿(mào)易,各地產(chǎn)品如葡萄、橄欖,金屬、紡織、陶器、玻璃、谷物、酒等等的貿(mào)易交換達到了空前的地步。于是,歐洲各地便有了“條條大路通羅馬”這樣的傳語。后來,傳遍了世界各地,成了固定的語匯。
【第24句】:小峰貪玩,不好好學(xué)習(xí),他爸爸正在狠狠地訓(xùn)斥他。這時,一向?qū)櫵哪棠套哌^來解圍說:“罵他干啥?成人的楊六郎,不成人的賣麻糖。由他去好了。”(山西·太原)
【第25句】:【吃飯先喝湯,不用請藥方】(諺)指飯前宜先喝湯水,有益于腸胃消化,避免生病吃藥,保持健康。
【第26句】:【英雄不怕出身低】人可貴的是成就,而不是出身。英雄, 也說:好漢。香港侶倫《窮親戚》:“俗語說得好,英雄不怕出 身低。人最怕先甜后苦,反過來,先苦后甜,有什么怕人家 知道?” 英雄出在少年青年時代,是人大有作為的時候。清代 《儒林外史》:“大先生,我和你是老了,沒中用的了。英雄出 在少年。”
【第27句】:【臉皮厚】(慣)指人不知羞恥。 也作臉皮三寸厚。 臉皮銅錢厚。
【第28句】:木魚命——輩子挨打
【第29句】:【三年郎中妻,抵得半個醫(yī)】(諺)郎中:中醫(yī)醫(yī)生。指醫(yī)生的妻子經(jīng)常見識醫(yī)生治病用藥,自然就懂得些藥性和醫(yī)理。也泛指長期經(jīng)見事物,就會熟悉懂行。
【第30句】:石頭砌墻——好的一面在外頭
【第31句】:【阿拉伯數(shù)字】“阿拉伯數(shù)字”在我國又稱“小寫數(shù)字”,比起中國的大寫數(shù)字簡省、方便得多。它現(xiàn)在是世界通用的數(shù)字,發(fā)明者可謂對世界科學(xué)進步貢獻大焉。阿拉伯數(shù)字并非起源于阿拉伯國家,它的發(fā)源地在印度。印度在自然科學(xué)方面,最杰出的貢獻就是發(fā)明了目前世界通用的計數(shù)法,創(chuàng)造了包括“。” 在內(nèi)的10個數(shù)字符號。那么,為什么叫阿拉伯數(shù)字呢?是因為這種數(shù)字符號和計數(shù)法產(chǎn)生后,通過阿拉伯人傳播到了西方,被命名為“阿拉伯數(shù)字”。
【第32句】:星期天,我在家煮湯圓吃。煮第一遍沒熟。正準備煮第二遍,婆婆看見了說:“回鍋不熟一世生。別再煮了。”(廣西·南寧)
【第33句】:【大象口里拔生牙】釋義:比喻做事冒險,或觸犯強者。例句:那官員每(們)手里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第34句】:【打官司】“打官司”一詞是個俗語,就是現(xiàn)在的訴訟。那么,“打官司”一詞是怎么來的呢? “官司”一詞原來泛稱舊時的官吏或官府,最早見之于春秋時期的《左傳》:“皂隸之事,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于是秦始征晉河?xùn)|,置官司焉。”西晉學(xué)者杜預(yù)解釋說:“官司,百官也。”這里說的官司,是指官吏。 “官”是處理國家事務(wù)的人;“司”是掌管、負責的意思,后來人們稱“官司”是官事。為什么將訴訟稱作“打官司”呢?有三種說法。其一是訴訟的雙方即原告與被告很少能夠心平氣和地解決其訟事,常常為此大打出手,鬧個你死我活,故將訴訟稱為“打官司”,時間一長成為口頭俗語。其二是說“被官打”。從戲劇當中的“擊鼓升堂”看確實是被官打。告狀人不管有理沒理,有冤無冤,只要擊鼓,上堂后先打三十大板,然后再遞狀子。“打官司”一詞是主謂語倒置,應(yīng)當是“官司打”,就像戲曲《三打陶三春》一樣,陶三春是打的主角,不是被動挨打。因此,上官府訴訟稱為“打官司”。其三是說與“打”的詞義有關(guān),左邊偏旁是手(扌),右邊偏旁是人(丁),做什么事情都離不開手,所以“打”是個廣義詞,如打醬油、打電話、打籃球等,所以,“打官司”也類同,打官司就是請官吏公斷。以上三說都有一定道理,觀者自判。
【第35句】:三叔愛和老嫂們罵著玩兒,我爺爺時常提醒他說:“對她們放尊敬些,老嫂比母啊!”(河南·長葛)
【第36句】:【惜子如殺子】見“慣子如殺子”。
【第37句】:【船過水無痕】事后不留痕跡。電視劇:“你們的熱戀過去 了,船過水無痕,可能嗎?”
【第38句】:【看見墳堆兒就磕頭】(慣)比喻不了解情況,對人盲目恭敬。
【第39句】:【窮算命,富燒香】(諺)算命:用迷信方法預(yù)測人的前途命運。舊指窮人喜歡算命,指望改變自己的命運;富人喜歡燒香,祈求神靈保佑自己長富不貧。
【第40句】:【草字出了格,神仙認不得】(諺)胡亂潦草的字就算仙人也不認得。 指草書是書法的一體,也有規(guī)格,不能任意潦草。
【第41句】:歡喜與悲哀的聚散地——車站
【第42句】:爸爸是車間主任,媽媽經(jīng)常勸他不能光聽好聽話,要聽得進不同意見。媽媽說:“冰糖只能使嘴巴甜一陣子,忠言卻能讓人受用一輩子。”(河南·許昌)
【第43句】:水缸里的葫蘆瓢——沉不下去
【第44句】:【風不吹,樹不搖】釋義:風要是不吹,樹不會搖動。比喻事出有因。例句:馬長勝說:“風不吹樹不搖,說你有缺點,也不是平白無故的。”
【第45句】:【嚴霜偏打洼處草】釋義:本來已經(jīng)處在困境當中,卻偏偏又遇上了不幸。例句:俗話說,“嚴霜偏打洼處草。”這一年春天,大榆樹上已經(jīng)長滿了黃綠色的樹葉子了。劉春田的老娘得了重病,兩口子又急又疼,取借無門。
【第46句】:老鷹見小雞——個喜來一個憂
【第47句】:【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龍燈】釋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謂中秋日晴,元宵節(jié)就無雨雪,可以看燈了。例句:諺語不是說:“八月十五睛,正月十五看龍燈。”看來,來年的元宵節(jié)就可以把龍燈看個夠了!
【第48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的本意是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從不自我宣傳,但開出的花艷麗動人,結(jié)出的果實甘甜可口,所以大家就會經(jīng)常來欣賞,時間久了,樹下自然就會踏出一條小路來。它的寓意是比喻為人真誠,踏實自律,成就突出而不炫耀,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敬,朋友和學(xué)生就會多起來。此語典出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西漢名將李廣,為人謙恭謹慎但不善言辭,以驍勇善射、智謀超群著稱。因在一次戰(zhàn)斗中飛身奪得敵人馬匹,射殺追騎無數(shù),被匈奴人稱為“漢之飛將軍”。李廣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幾次仗,戰(zhàn)功卓著,雖然身居高位,但他從不居功自傲,始終和士兵同甘苦,深受廣大官兵和百姓的愛戴。他的事跡,有詩為證:“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前是唐代詩人盧綸的《塞下曲》,后是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的《出塞》,都描寫了李廣將軍的傳奇故事。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稱贊道:“諺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此典就來源于此。李廣雖然戰(zhàn)功赫赫,但命運多舛,始終未能封侯,有一成語日:李廣難封。盡管如此,他能忍辱負重,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盛贊他,非常貼切。不是嗎?朝廷不封,后人自有公論。
【第49句】:【鼓樓上小雀——耐驚耐怕】(歇)本指鼓樓上的小雀因聽慣了鼓聲經(jīng)得起驚嚇,轉(zhuǎn)指人久經(jīng)磨煉,遇事不會膽怯。
【第50句】:【心急喝不了熱鍋粥】謂操之過急,達不到目的。類似的: 性急吃不上熱豆腐。陸文夫《圍墻》:“其實大可不必,心急 吃不了熱粥,你不讓虱子叮,就得被蛇咬,脫光了膀子是會 傷風的,這是經(jīng)驗。”
【第51句】:【噙著骨禿露著肉】(慣)骨禿:骨頭。形容說話吞吞吐吐。
【第52句】:哥哥考上大學(xué)后,媽媽準備拼死拼活地也讓我考學(xué)。鄰居二伯勸道:“隔手的金子不如在手的銅,你還是讓他下地干活吧!”(甘肅·鎮(zhèn)原)
【第53句】:【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釋義:比喻顛倒黑白,不辨是非,錯怪了人。例句:他祖祖輩輩欺壓七里鋪人還不夠!你倒好,不怨狼吃羊,是怨羊上坡。心疼肚熱,咋下得手打孩子?
【第54句】:【 愛吃蘿卜不一定愛吃梨】人的愛好、需要,各有不同。《人 民日報》(1981,4,7):“俗話說,愛吃蘿卜不一定愛吃梨。很 多人因職業(yè)、年齡、氣質(zhì)、生活習(xí)慣不同,而有獨特的消費要 求,怎可強求一律?”
【第55句】:【少吃咸魚少口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省得麻煩。周立 波《山鄉(xiāng)巨變》:“我勸你少吃咸魚少口干,不要探這些匡殼 子事了,伢子也大了,再過幾年,他接得腳了,我們怕什么?”
【第56句】:【青史】“青史”即史書。那么,歷史為什么被稱為“青史”呢? “青史”里的“青”指的是竹簡。制作竹簡其實并不容易,要選擇上等的青竹,其他竹不堪用,所以稱為“青”;“史”指歷史或史書。因為在還沒有發(fā)明紙張的古代,平常的書籍大都是用竹簡制成。制作竹簡還有個程序,就是將竹筒放到火上炙烤,經(jīng)火烤處理的竹簡不僅刻字方便而且能夠防蟲蛀,可長久保存。當時人們把這種火烤的程序叫做“殺青”,也叫“汗青”。古人將這些竹簡編連成形狀像“冊”字的書,它是古代人用作書寫的工具,也用來記載歷史,所以后來就以“青史”或“汗青”作為史書的代稱了。如文天祥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第57句】:【飲酒須飲大深甌,戴花須戴大開頭】(諺)甌(。u):盆盂一類的器皿。大開頭:盛開的花。喝酒就要盡情暢飲,戴花就要戴大紅花。比喻做事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成績。
【第58句】:【東山看著西山高;真到西山,西山還不到東山的腰】(諺)人在東山,總羨慕西山高;到西山一看,卻比東山矮得多。借指不務(wù)實的人見異思遷,結(jié)果只落得個失望與悔恨。
【第59句】:【 光許愿,不供獻】說空話,不兌現(xiàn)。成語:輕諾寡信。馬 烽《太陽剛剛出山》:“我知道你這個人光許愿,不供獻。”
【第60句】:三畝竹園出根筍——獨一無二;格外珍貴
【第61句】:【賣飯的不怕大肚漢】(諺)賣飯的總希望食客吃得多,吃得越多,越能賺錢。指做生意歡迎的是顧客多,顧客多生意才能興旺。 也作賣面的不怕吃八碗。 賣面的最喜歡餓漢子。 賣飯的不怕大肚子漢,賣酒的不怕海量客。海量:酒量極大。
【第62句】:老包斷案——臉黑心正
【第63句】:王某橫行鄉(xiāng)里,無法無天,最終被公安局抓去判了刑。李大爺說:“馬橫有韁繩,人橫有王法,就知道他橫行不了幾時。”(河北·撫寧)
【第64句】:羊毛出在羊身上——都是你的;勿吃虧;一份賬
【第65句】:爸爸下班回來說,老張家三個兒子,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整天閑逛啃老子。爺爺在一旁說:“好虎一只能鎮(zhèn)山,耗子一窩喂貓的貨。”(黑龍江·哈爾濱)
【第66句】:【 提起千斤重,放下二兩】輕感到重,實際上并不重。謂把 容易的事情看得太難。《燕山夜話》:“俗話說:提起千斤重, 放下二兩輕。有若干問題往往看得太嚴重了反而無法解 決,也許無意中很隨便就解決了問題。”
【第67句】:【烏鴉別笑豬兒黑】見“老鴰別嫌豬黑”。
【第68句】:【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漢”。這年他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mào)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chuàng)浔窍悖瑖L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奉皇帝。”旁邊的人看了,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shù),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而今是轉(zhuǎn)運了。” 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第69句】:屬王八的——縮頭縮腦
【第70句】:【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釋義:比喻有了成績歸自己,出了差錯怪別人。例句:他覺得,作為一級黨的領(lǐng)導(dǎo),遇有這種情況,必須給下邊承擔責任,下邊同志,往后才敢大膽工作(yipinjuzi.com)。不能炒下豆子自己吃,打破砂鍋讓人賠。
【第71句】:不要虛胖,但求實壯。
【第72句】:弟弟考試得了第一名,就驕傲起來。爺爺看他不認真學(xué)習(xí)的樣子語重心長地說:“驕傲的人只會跌進門檻,謙虛的人才能走遍天下啊!”(廣東·龍門)
【第73句】:【比登天還難】極言困難,簡直做不到。李白詩:蜀道之 難,難于上青天。老舍《駱駝祥子》:“我算是明白了,干苦活 兒的打算一個人混好,比登天還難。”
【第74句】:【揀有頭發(fā)的揪】(慣)頭發(fā):比喻把柄、短處。比喻挑有把柄的或軟弱的欺負。 也作“揀有頭發(fā)的抓”。
【第75句】:【開著眼做,合著眼受】見“睜著眼做,合著眼受”。
【第76句】:【上馬金,下馬銀】(慣)上馬給金子,下馬給銀子。1形容招待非常熱情或待遇十分優(yōu)厚。2形容家境很富有。 也作上馬一提金,下馬一提銀。 上馬一錠金,下馬一錠銀。 上馬提金,下馬提銀。
【第77句】:【進可攻,退可守】(慣)l指地理位置十分險要,既可以主動出擊進攻,也可以防御守衛(wèi)。2指有一塊能維持生活的地盤,使自己進退自如。
【第78句】:【偷香竊玉】“偷香竊玉”常用來比喻男子暗中引誘、玩弄女子的行為,屬貶義。其實,它的原意不是貶義,是好事多磨,有情人終成眷屬。典出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溺惑》。據(jù)載,晉人韓壽,是三國時魏司徒韓暨的曾孫,英俊瀟灑,才華出眾,在當時權(quán)臣賈充門下任司空掾(相當于今天的秘書長吧)。賈充有兩個女兒。大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史上著名的白癡太子司馬衷,小女兒賈午,尚未出閣。賈午在府中偶見韓壽,就被韓壽的美貌迷住,經(jīng)常到韓壽辦公的地方偷窺。但是,一連好多天,韓壽也沒來,賈午相思成疾,臥床不起,不吃不喝。婢女大多知道小姐是暗戀成疾。一婢女自告奮勇愿往韓壽住處,將賈小姐的意思代為轉(zhuǎn)達。韓壽聞言心花怒放,當即與婢女定下三更時分前往賈午小姐的閨房,與美人幽會。兩人一番恩愛纏綿之后,韓壽驚奇賈午身上有一種幽香,這種幽香非常特別,從未從別的女人身上聞到過。賈午告訴他,這是外國人進貢給皇帝的異香,皇帝特賜給她老爸,她從老爸那里要來的,一經(jīng)沾到身上,幾個月都不消失。自打那以后,韓壽欲罷不能,隔三差五跳墻人室與賈午小姐約會。時間長了,搞得韓壽身上也有了異香。同事們不解,大男人擦什么香水。賈午的父親也嗅出來了,好熟悉的味道啊。他終于想起來了,那是皇上特意賞給自己的香水,別人有錢也買不到啊。在家中我也只給了寶貝女兒,難道她和他….賈充和夫人把幾個婢女叫過來,一番軟硬兼施,婢女全招了:“小姐和那韓公子早就在一起了。” 賈午知道是香水惹了禍,怕老爸加害于情郎,哭著鬧著說除了韓壽寧死不嫁。生米既已做成熟飯,賈充把韓壽叫來,韓壽是又恐又羞,急忙認錯。賈充說:“你要真喜歡我的午兒,就娶她吧。”韓壽巴不得有這種好事,連忙叫道:“岳父大人在上,請小婿一拜!” 后人津津樂道韓壽偷香的風流韻事,便有了“偷香竊玉”之說。只可惜“偷香竊玉”之好事多磨終成眷屬,卻變了味兒,轉(zhuǎn)意成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拈花惹草。
【第79句】:【尚方寶劍】“尚方寶劍”現(xiàn)多比喻上級特許的權(quán)力。在中國傳統(tǒng)戲曲當中常會看到手持尚方寶劍先斬后奏的情節(jié)。尚方寶劍何來那么大威力?所謂“尚方”,是官署名,漢代的尚方是少府屬官,專門掌管供應(yīng)制造皇帝所用器物。尚方劍本名斬馬劍,很鋒利,可以斷馬,是真正的寶劍。由于斬馬劍藏于尚方,所以,俗稱“尚方寶劍”。因尚方寶劍屬于皇帝所用器物,代表皇權(quán)威儀,一旦賜給大臣持有,便代表皇上,擁有先斬后奏特權(quán)。所以,能得到尚方寶劍的,必是皇上信得過的近臣。京劇《遇皇后》、《打龍袍》之后包拯獲尚方寶劍,在《鍘美案》劇中,開鍘陳世美之前,他有句唱腔“先打官司后上朝”,斬美之后再奏。
【第80句】:我給報社投了許多稿,可都石沉大海。媽媽安慰我說:“敗事之路順溜溜,成事之路彎曲曲。只要不灰心,你會成功的。”(福建·福州)
【第81句】:【死店活人開】(諺)店是死的,開店的人是活的。指會做生意的人,會把生意做得很活、很興旺。也泛指凡事貴在靈活處理,不死守成規(guī)。
【第82句】:賣孩子唱大戲——慶的什么功
【第83句】:【一人難稱百人意】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滿意。稱,也說: 順、合。成語:眾口難調(diào)。浩然《金光大道》:“我的心到了, 力到了。一人難稱百人意,眾口難調(diào)哇!”
【第84句】:爸爸在演算一道數(shù)學(xué)題,長時間后,忽聽爸爸說:“我這是扳倒樹捉烏鴉啊!”(江蘇·泗陽)
【第85句】:老鼠偷秤砣——盜鐵(倒貼)
【第86句】:【百行孝為先】(諺)人有各種行為,當以孝敬老人為第一位。 也作“百善孝為先”。
【第87句】:【大廟不收,小廟不留】(慣)形容孤苦無依,無人收留。 也作“大廟不收,小廟不要”。
【第88句】:【急出來的主意,逼出來的禍】(諺)指人在急迫中容易想出應(yīng)急的辦法,在被逼到走投無路時容易發(fā)生禍端。
【第89句】:狗咬屁股——啃腚(肯定);一口咬腚(定)
【第90句】:【大海禁不起瓢兒舀】只減少,不增加,總會有窮盡的時候。 李英儒《還我河山》:“只要埋頭下工夫,大海擱不住勺子舀, 一萬重山也有爬到頭的時候。”
【第91句】:【墻上畫的餅——好看不中吃】(歇)指空有好看的外表而無實際作用。
【第92句】:【佛是金裝,人是衣裳】(諺)佛像是靠金粉來裝飾的,人是靠衣裳穿戴來裝扮的。指人的服飾對儀容關(guān)系很大。 也作佛要金裝,人要衣裳。 人靠衣裝,神靠金裝。
【第93句】:【不怕年災(zāi),就怕連災(zāi)】(諺)年災(zāi):當年農(nóng)作物遭受災(zāi)害。連災(zāi):接連數(shù)年遭災(zāi)害。指一年遭災(zāi),災(zāi)情雖重容易渡過;接連數(shù)年遭災(zāi)就難以活命。
【第94句】:【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慣)指人們?nèi)恕⑽迦俗杂山Y(jié)成團伙。 也作三一群,五一伙。 三個一群,五個一堆。 三個一組,五個一伙。
【第95句】:弟弟很調(diào)皮,爸爸讓他喊媽媽回來吃飯,他跑到別人家去看電視;讓他做作業(yè),他卻手不識閑兒地玩玩具。爸爸生氣地說:“叫你去東你去西,叫你打狗你攆雞。你這是前襟穿在后背上,盡跟我反著板兒,別筋兒哩!”(河南·汝南)
【第96句】:【冬走十里不明,夏走十里不黑】(諺)冬季里,早晨走十里路天還未明;夏季里,傍晚走十里路天還不黑。指冬季夜長,天亮得遲;夏季晝長,天黑得晚。 也作“夏走十里不黑,冬走十里不亮”。
【第97句】:【老牛走道兒——一步一個坑兒】(歇)形容做事踏實,一步一個腳印。
【第98句】:張明非常懶,常常不做作業(yè),還說他不會。老師說:“笨人怨刀鈍,懶人怪草韌。”(廣東·龍門)
【第99句】:牲口進磨房一兜圈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