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卷地皮】(慣)比喻貪官對百姓殘酷地剝削掠奪。 也作“刮地皮”。
【第2句】:【上了山尖想上天】(慣)形容十分貪心,得寸進尺。
【第3句】:【無根的浮萍,長不成棟梁之材】 釋義: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池塘、河渠中。比喻浮在表面、沒有根底的人,不會有大的作為。 例句:他又想到自己前一段工作,所遇到重重困難,屢次碰壁,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沒有在群眾中扎下根去。無根的浮萍,長不成棟梁之材。
【第4句】:【程咬金,三板斧頭】 釋義:程咬金:唐初大將,《說唐》中說他與人交戰,就是開頭三板斧厲害,以后就沒勁兒了。比喻做事莽撞、毛躁,虎頭蛇尾。 例句:小其皺了皺眉,對達南做這事不假思索有點意見,他說:“你老是這樣,程咬金,三板斧頭,不前思后想。”
【第5句】:【喝水的別忘了掏井的】(諺)喝上水的人不要忘記挖井人的恩情。 泛指人在享受生活時不能忘記開創人的功勞。 也作“吃水不忘打井人”。
【第6句】:【瘋癆臌脹膈,閻王請下客】(諺)舊時認定,凡患瘋、癆、臌、膈這類病的,都屬于不治之癥,必死無疑。 也作“瘋癆臌膈,閻羅王請的上客”。
【第7句】:【饅頭落地狗造化】(慣)造化:福氣,好運氣。諷刺人意外地得了好處。
【第8句】:【蒼蠅不抱無縫的蛋】 釋義:比喻事物有了漏洞才會被人鉆空子。“抱”又作“叮”。 例句:有道是“蒼蠅不抱無縫的蛋”。雖然這柳家的沒偷,到底有些影兒,人才說他。
【第9句】:【千年松,萬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諺)松樹的樹齡可達千年,柏樹的樹齡可達萬年,但都比不上槐樹的樹齡。指天下樹齡最長的要數槐樹。
【第10句】:【臉皮薄】(慣)指人容易害羞,不好意思。 也作“臉皮嫩”。
【第11句】:【拔短梯】(慣)拔:抽掉。比喻無端毀約失信,置人于困境或死地。
【第12句】:【由你奸似鬼,也吃洗腳水】見“饒你奸似鬼,吃了洗腳水”。
【第13句】:【執牛耳】(慣)古代諸侯歃血為盟時,主盟者親手割牛耳取血。比喻在某一方面居領導地位。
【第14句】:【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導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歷,與象征權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生之日起就與權力是緊密相連的。 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后,歷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對印文、材質、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的規定,以區別不同的等級和權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地,螭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里的“鈕”,根據《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飾物。 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朱疊文,又稱為“關防”。由于尺寸較大,材質厚,質量重,為了便于蓋章,出現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力的確認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進入現代社會以后,橡膠印章大量應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穩定下來,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于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范圍的最高權力和主要負責人。
【第15句】:【六月里下雪】 釋義:比喻事情稀奇,少有,意外。 例句:孫生旺有點驚異地問道:“六月里下雪哩,真是稀罕事呀!從來也沒見你喝酒,今天這是怎么啦?”
【第16句】:【什么風把你們刮來了】見“哪陣風兒吹來的”。
【第17句】:【水有源,病有根】 釋義:比喻事情發生總有根源。 例句:吳為才也哭喪著臉說道:“都是你爹的罪過,可是水有源,病有根,你爹昧了良心也是日本人逼的呀!”
【第18句】:【膠粘著胯】(慣)譏諷人走不動或行動遲緩。
【第19句】:【一言不實,百事皆虛】(諺)指說一句假話,其他事都會讓人懷疑是不真實的。
【第20句】:【叫化子烤火——凈往自己懷里扒】(歇)比喻各人只為自己打算,不顧別人。 也作“叫化子烤火——只往自己懷里扒”。
【第21句】:【近人不說遠話】 釋義:給親近人說話不用繞彎子(yipinjuzi.com)。 例句:“咱們是近人不說遠話,沖著孩子們,你也別跟彎彎繞這群家伙們跑了。”
【第22句】:【處家人情,非錢不行】(諺)安排家計生活,支應往來人情,無法離開錢財。指生活中錢財不可缺少。
【第23句】:【吃小虧占大便宜】 釋義:受一點小的損失,卻得到很大的利益。 例句:“楊吉利搶走了于芝秀,我來嫁給你!”天香粗野而又嬌媚,“丟了一個殘花敗柳,得到一個清白女兒身,你吃小虧占了大便宜。”
【第24句】:【吃飽了一家不饑,鎖住門不怕餓死板凳】(慣)指家里只有單身一人。為對單身漢的諧謔語。
【第25句】:【低頭不見抬頭見】見“抬頭不見低頭見”。
【第26句】:【八百畝地的一棵苗——獨生】(歇)八百畝的地里只生出了一棵苗。指獨生的子女。
【第27句】:【君子斷交,不出惡聲】(諺)斷交:斷絕交往。惡聲:傷人的話語。指有修養的人和人斷交時能保持冷靜的態度,不以惡語相向。
【第28句】:【賣螃蟹的搭戲臺——架子大】見“搭起戲臺賣螃蟹——買賣不大,架子倒不小”。
【第29句】:【蘿卜花了肉價錢】 釋義:比喻成本過高,劃不來。 例句:“便宜?如果把所吃的谷子算上去,那就‘蘿卜花了肉價錢’不合算……”童少英將不合算的道理,算給越華聽。
【第30句】:【遠怕水,近怕鬼】(諺)舊指人逃離險境時,最怕大河擋道和暗鬼跟蹤。
【第31句】:【捧金飯碗】(慣)比喻有了一個非常好的職業,或跟著一個有權勢、有錢財的人做事。
【第32句】:【撥開云霧見青天】(慣)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清除障礙,看到了希望。 也作“撥開烏云見青天”。
【第33句】:【女大不中留】(諺)指女兒長大了就應該出嫁,不可久留娘家。 也作女大不中留,留下結冤仇。 女大留不得,留下惹是非。
【第34句】:【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見“佛在心頭坐,酒肉穿腸過”。
【第35句】:【四六不懂】是一個俗語,在百姓當中比較流行。它是形容一個人不懂事理,形同“二百五”。 “四六不懂”源自駢文體。駢體文詞語,四字和六字相間,是為基本句式,俗名“四六文”,曾是撰文造句的經典參照。故此,說某人“四六”,指的是有文化素養,是對其行為規范的褒獎。如果在“四六”后面加上“不懂”二字,形成“四六不懂”句式,就是貶斥。“四六不懂”如同“不三不四”一樣,“三四”為好,三、四前面加上“不”字就是貶義。
【第36句】:【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欲得富,趕著行在賣酒醋】(諺)招安:勸招農民武裝向統治階級投降。 行在:專指封建帝王行幸所至的地方。舊指做官、發財都有捷徑可走。
【第37句】:紙做花兒不結果,蠟做芯兒近不得火.
【第38句】:【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諺)指躲得了今天躲不了明天,終歸躲不過去。
【第39句】:【吃了砒霜藥老虎】(慣)砒霜:無機化合物,白色粉末(有時略帶黃色或紅色),有劇毒。為毒死老虎,自己先吃砒霜中毒,再讓老虎吃自己的死尸中毒。比喻做事太愚蠢,得不償失。
【第40句】:【樹老焦梢,人老彎腰】 釋義:樹老,樹枝干枯;人老,駝背彎腰。比喻人老不中用了。 例句:谷老五抹搭著眼皮,陰沉地說:“小拴,你說到我心里了,樹老焦梢,人老彎腰,我給大德堂看墳墓,總像矮了半截子。”
【第41句】:【開方子】(慣)原指醫生給病人開處方,比喻提出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或辦法。
【第42句】:【谷怕碾不出米,人怕來個比】(諺)谷經過碾,才能看出顆粒是飽是癟;人經過比,才能見出品行才學是優是劣。指比較能夠顯出人與人的差別來。
【第43句】:【搟面杖抹油——光棍一條】(歇)指單身漢一個。
【第44句】:【吃得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釋義:吃過端午節的粽子,還要一凍再凍。形容端午節后天氣仍可能返寒。
【第45句】:【嫌吃嫌穿沒吃穿】(諺)在吃穿上過于挑剔,必然造成無度的揮霍浪費,最終落得吃不上穿不上的結局。指在吃喝上追求奢侈是注定要貧困的。
【第46句】:【當著和尚罵賊禿】 釋義:借指當面揭短。 例句:副廠長邵順寶聽了這些話,明知這是當著和尚罵賊禿,也只好打落牙齒往肚里咽。
【第47句】:【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諺)少壯:年少力強。徒:徒然,白白地。指人在年少力強時不知努力進取,到得年老無為時就悔恨不及了。勸少年要及時努力語。 也作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悲傷。
【第48句】:【脫了褲子打老虎】(慣)形容人既無恥,又膽大包天。
【第49句】:【有根才開花,有蔓才結瓜】(諺)沒有根的草木開不了花,沒有蔓的植物結不出瓜。指凡事必定先有根本,然后才能發展壯大。
【第50句】:【隱疾難為醫】(諺)指生于幽隱處的疾病難以治療。也指隱瞞真實病情就難以下藥。
【第51句】:【黃泉路上沒老少】(諺)黃泉:黃土下的泉水;人死埋葬地下,故以黃泉代指人死。死亡的路上,是不分年老年少的。指人死不在歲數,年輕人往往死在年老人的前頭。 也作“生死路上沒老少”。
【第52句】:【打蛇打七寸】(諺)七寸:蛇的要害處,在蛇的頭之下,腹之上。打蛇必須打在它的致命部位——七寸上。比喻打擊敵人,要擊中他的要害。也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第53句】:【驢唇不對馬嘴】這個俗語比喻答非所問或兩下不相合。 它最早的出處是宋《五燈會元》卷十五:“驢唇馬嘴夸我解問,十轉五轉話繞你從朝問到夜。”這里的“驢唇馬嘴”本意是指眾人紛紛詢問,形容人多嘴雜的意思。后來演化出“驢唇不對馬嘴”,用來表示兩不相干的事物。 其實,從生物學的角度講,驢唇是可以對馬嘴的.因為它們是同科動物,猶如獅虎和狼犬一樣,獅虎配生下獅虎獸,狼犬配生下狼狗,驢和馬配生下騾子。所以,“驢唇”對“馬嘴”沒有什么稀奇,倒是驢唇對上其他動物的嘴,那就稀奇了。不過,這也證明了中國的詞匯是豐富多彩的。
【第54句】:【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此語的意思是薦舉人才,對外不避仇人,對內不避親屬。形容任人唯賢,公正無私。 此語源自《呂氏春秋·去私》,講的是春秋時,晉國大夫祁黃羊年老退官,晉悼公要他薦舉賢良。祁黃羊推薦仇人解狐做了南陽縣令,又推薦自己兒子祁午在朝中做了軍尉。孔子聽說后贊嘆道:“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真可以說是公正無私啊!”
【第55句】:【盼星星,盼月亮】(慣)形容盼望的心情非常急切。
【第56句】:【哈叭狗帶串鈴——充大牲口】(歇)哈叭狗:也作哈巴狗,也叫巴兒狗、小叭兒狗,一種體小、腿短、毛長、供觀賞的家養狗。串鈴:成串的鈴鐺,掛在騾馬等大牲口的脖子上。比喻冒充大人物。
【第57句】:【宋體字】現在使用最多的字體是宋體,宋體是通行的漢字印刷體。那么,你知道宋體字是誰創立的嗎? 中國的字體有很多種,每種字體中,又根據各種風格,以書家的姓氏來命名,像楷書中有歐(歐陽詢)體、顏(顏真卿)體、柳(柳公權)體、趙(趙孟頹)體等等。 而宋體并不是姓宋的人創始的,而是用朝代名來命名的,這是為什么呢? 說起這個創始人,可謂世人皆知,就是臭名昭著的大奸賊秦檜。其實,秦檜也有他的另一面,此人博學多才,尤其在書法上造詣很高。他綜合前人之長,自成一家,創立了一種適用于印刷的字體。按一般的習慣,這種字體應該叫“秦體字”才對。可是由于他人品太差,人們痛恨他,雖然應用他創立的字體,卻不愿以他的姓氏來命名,怕玷污了這美字,最后把字體用朝代號命名為“宋體”。
【第58句】:【不服藥,勝中醫】(諺)中醫:中等的醫生。指有病不請醫,不服藥,自我調理,也不失為一種中等療法。
【第59句】:【好得伙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慣)形容關系非常密切,不分你我。 也作好得穿一條褲子還嫌肥。 好得穿一條褲子。
【第60句】:【當面燒香,背后拆廟】(慣)比喻人前假裝善良,背地里干壞事。
【第61句】:【守著井喝不到水】(慣)比喻有現成的東西卻沒有辦法享用。
【第62句】:【千中不挑一,萬中不挑一】(慣)千萬個人中也挑不出一個來。形容人極其優秀,誰也比不上。
【第63句】:【顧頭不顧尾】(慣)比喻只考慮眼前,不作長遠打算。也比喻做事情不能善始善終,或不能通盤安排。 也作顧前不顧后。 顧腦袋不顧屁股。
【第64句】:【沒有三分利,誰肯起五更】(諺)三分利:三分的利潤。五更:一夜分五個更次,第五個更次在黎明時分。指人們起早摸黑苦干,無非就是為了財利。
【第65句】:【秤砣雖小壓千斤】(諺)指桿秤上的秤砣雖然小,卻能壓住千斤的重量。比喻歲數小或身材矮的人往往很有智謀與才能,不可小覷。
【第66句】:【蓮花出于污泥】 釋義:比喻極差的條件、環境中會產生品格高尚的人物。 例句:老殘道:“空谷幽蘭,真想不到這種地方,會有這樣高人,而且又是年輕的尼姑,外像仿佛跟妓女一樣。古人說:‘蓮花出于污泥。’真是不錯的!”
【第67句】:【醉漢嘴里出真言】見“酒后吐真言”。
【第68句】:【撈一把】(慣)比喻趁著某種機會得到非分的利益。 也作“撈一票”。
【第69句】:【大家馬兒大家騎】(諺)指屬于公眾的馬,人人都有權利騎。泛指凡是公眾的福利,應歸公眾享受,不應被個人獨占。 也作“公眾馬,公眾騎”。
【第70句】:【老鼠眼睛——寸寸光】(歇)形容目光不明亮,或目光短淺。 也作“老鼠眼兒——就看鼻子尖兒”。
【第71句】:【地和生百草,人和萬事好】(諺)地通和,各種各樣的花草都會長得茂盛;人和睦,辦事就會順利方便。 指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都以和為貴。
【第72句】:【打偏手】(慣)1指替人辦事做手腳,從中撈取好處。2指獨占好處或多占便宜。
【第73句】:【人急了造反,狗急了跳墻】(諺)人逼急了,就會死命反抗;狗逼急了,就會跳過高墻。指人被逼到無路可走時,什么冒險事都做得出來。 也作人急懸梁,狗急跳墻。懸梁:繩子掛在梁上,上吊自盡。 人急燒香,狗急跳墻。 人急拼命.狗急跳墻。
【第74句】:【上眼皮同下眼皮直打架】(慣)形容非常困倦,直打瞌睡。 也作上眼皮粘下眼皮。 上眼皮直粘下眼皮。
【第75句】:【面朝黃土背朝天】見“臉朝黃土背朝天”。
【第76句】:【鳥貴有翼,人貴有志】(諺)翼:翅膀。指鳥兒可貴的是有翅膀,可以自由飛翔;人可貴的是有志氣有智慧,能夠創建事業。
【第77句】:【前人躓,后人戒】(諺)躓(zhi):被絆倒。前邊的人被絆倒了,后邊的人就要提防戒備。喻指人要善于總結歷史教訓,加強防范意識。
【第78句】:【龍生龍子,鳳生鳳兒】(諺)龍生下的是龍,鳳生下的是鳳。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兒女,家庭傳統會通過血緣關系得到繼承。 也作龍生龍,鳳生鳳,賊養兒子掘壁洞。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第79句】:【城隍廟的鼓槌——一對】(歇)本指鼓槌成對,轉指青年男女相般配。也指人品、能力等相當。
【第80句】:【春江水暖鴨先知】 釋義:這是蘇軾《惠崇春江晚景》詩句。比喻首先體察和領受到。 例句:雷公樂呵呵地說:“你們看,這真是‘春江水暖鴨先知’呵!”
【第81句】:【荒年餓不死手藝人】(諺)荒年:饑荒年景。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的人。指手藝人憑手工技術謀生,人們處處離不了他們,故謀生容易。 也作“饑荒年餓不死手藝人”。
【第82句】:【富家一席酒,貧漢一年糧】(諺)富家豪華奢侈,一席酒筵的費用,就是夠買貧窮人家一年的口糧。 指富人生活極其鋪張浪費。也指貧富之間的差距驚人。
【第83句】:【心中有事入夢難】(諺)指心里有事困擾,人就很難睡著。
【第84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釋義:窺:暗中察看。良馬不待鞭起,側耳便能領會御者的心意。比喻才智很高的人,辦事不待驅策。 例句:魏府大覺和尚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日:“良馬不窺鞭,側耳知人意。”
【第85句】:【盛喜中不許人物,盛怒中不答人簡】(諺)簡:書信。大喜的時候不答應給人財物,那會給得過量;大怒的時候不回復書信,以免措辭失當。指人在情緒波動中,言行很容易偏頗。
【第86句】:一縷棉絲難織布,一粒大米難做飯。
【第87句】:【簾子做的——要卷上去就卷上去,要放下來就放下來】(歇)形容態度、臉色等變化無常,想變就變。
【第88句】:【熱鏊子上螞蟻——走投無路】(歇)鏊子:一種鐵制的烙餅用的器具。本指燒熱的鏊子上面的螞蟻無處躲藏;轉以形容人陷入絕境,無路可走或無計可施。
【第89句】:【半天云里的風箏——半點不由己】(歇)指失去自主能力,受制于人。
【第90句】:【羊在山坡曬不黑,豬在圈里捂不白】(諺)捂:封閉,悶著。比喻人與事物的本質難以改變。
【第91句】:【船不離舵,客不離貨】(諺)舵(du。):船上控制方向的工具。就像船不能離開舵一樣,客商不能離開自己的貨物。指客商離開貨物,沒有保管好,就容易失盜。也指貴重財物必須隨身帶好。
【第92句】:【丟去東洋大海】(慣)東西扔到大海里,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喻東西白扔了,再也回不來。也比喻徹底忘掉。 也作丟到東洋大海。 拋在東洋大海里。
【第93句】:【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諺)做事能有個良好的開頭,成功就有一半的把握。指凡事打好基礎很重要.沒好基礎就難開展,有好基礎就會順利進行。
【第94句】:【蜂刺入懷,解衣去趕】(諺)指黃蜂要是鉆進衣襟里,就必須馬上解開衣襟趕跑它。比喻情況緊迫時,不容有任何遲疑,必須立即采取緊急措施。 也作蜂蠆入懷,隨即解衣。蠆(chai):蝎子一類的有毒動物。 蜂蝎入懷,各自解衣。
【第95句】:【勿謂尺五,后且不補】(諺)不要認為裂縫只有一尺五寸,要是任其發展下去,就會無法彌補。比喻微小的問題不及時解決,釀成大禍就后悔不及。
【第96句】:【出污泥而不染】 釋義:比喻人從污穢的環境中出來,卻能保持純潔的品質,不沾染壞習氣。 “污”又作“淤”。 例句:田月軒立刻尊敬地說:“對。這就是叔的可貴之處。‘漸于蘭則芳,漸于鮑則臭’,叔久居鮑魚之肆,尚能分別香臭,出污泥而不染,難得呀!”
【第97句】:【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諺)指暗了東方,西方還亮;南方黑了,北方還明。比喻一處情況不利,還有別處,做事應當靈活通變,不可拘泥。
【第98句】:【鳳凰飛在梧桐樹】(慣)比喻英雄或有功之人,地位得到提升。也比喻漂亮的女子找到了好歸宿。 也作鳳凰飛在梧桐上。 鳳凰落在梧桐樹。
【第99句】:【亂世出英雄】(諺)戰亂的年代,往往會涌現出收拾局面的英雄人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