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雞市鴨市——鴿子另一市】(歇)鴿子:諧“各自”。市:市場,第三個“市”諧“事”。指各人有各人的事。
【第2句】:人上一百,五顏六色;人上一千,樣樣都全。
【第3句】:【龍交龍,鳳交鳳,老鼠的朋友會打洞】(諺)龍和龍交往,鳳和鳳交往,老鼠交往的盡是會打洞的老鼠。比喻什么樣的人就和什么樣的人交朋友。
【第4句】:【有男不娶老生囡】(諺)老生囡:父母年老時生下的女兒;老生女兒容易被溺愛、嬌慣,養成任性、懶惰等不良習性。指有兒子的話,不可讓他娶老生女兒。
【第5句】:【釘是釘,板是板】(慣)形容態度鮮明,毫不含糊。
【第6句】:【氣死人,不償命】(慣)指說話、做事太讓人生氣。也指故意氣對方,幸災樂禍。 也作“氣死活人不償命”。
【第7句】:【油干燈草盡】(慣)燈草:燈芯草莖的中心部分,用作油燈的燈芯。 油燈里的油干了,燈芯燒盡了。比喻生命枯竭或精疲力盡。
【第8句】:【打花胡哨】(慣)指虛情假意地應酬或應付。
【第9句】:【寧可玉碎,不能瓦全】(諺)寧愿作為美玉被擊得粉碎,也不作為瓦片而被保護得完好。比喻有氣節的人,寧可忠貞而死,絕不茍且偷生。 也作寧為玉碎,不作瓦全。 寧甘玉碎,必不瓦全。
【第10句】:【君不正,臣投外國】(諺)君王無道,做臣子的就可以離開他,投奔別的國家。指上級不正,手下人員采取叛離的行動是合理的。
【第11句】:【八月十五大過年】 釋義:指中秋節比過年還重要。 例句:至于姑娘們,這一天則是無論窮富,外表上看來總是比平時快活的,其原因是她們都忙著拜月。有句俗話:“八月十五大過年。”
【第12句】:【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釋義:舊指人或早或晚總會碰到好運氣的。 例句:就是那李九強得了那兩吊錢,二十多兩銀子,也成了個過活。雖說是“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畢竟還得那“貴人提掇起,才是運通時。”
【第13句】:【一而再,再而三】(慣)比喻由此及彼,連續多次。
【第14句】:【石榴裙】“拜倒在石榴裙下”是句大家都熟悉的俗語,多比喻男子對女子崇拜傾倒之意。那么,石榴裙是一條什么樣的裙子,誰穿的裙子,居然有如此神奇的魅力?這其間又有什么故事呢? 先說石榴裙。古代的女子穿裙,多喜歡紅色,而當時染紅色的顏料,也主要是從石榴花中提取出來的,因此,人們把紅裙稱為“石榴裙”。梁元帝的《烏棲曲》中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的填詞,這是石榴裙的早期文字記載。 而在唐朝的時候,石榴裙是一種流行的服飾,深受廣大女子的喜愛,從唐詩中可見一斑。如李白的詩中“移舟木蘭棹,行酒石榴裙”;白居易的“眉欺楊柳葉,裙妒石榴花”;還有杜審言的“桃花馬上石榴裙”;萬楚的“眉黛奪將萱草色,紅裙妒殺石榴花”;武則天的“不信比來長淚下,開箱驗取石榴裙”……再說“拜倒在石榴裙下”。相傳楊貴妃非常喜歡石榴花,當然也喜歡穿石榴裙。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祠中廣種石榴。 每逢石榴花開之時,這位風流天子便攜帶愛妃去賞花游玩,飲酒作樂。由于寵愛美人,天子不理朝政,疏于政務。但文武大臣誰也不敢指責皇上,他們只能遷怒楊貴妃,見了她,拒不行禮,楊貴妃很生氣。這天唐明皇設宴招待群臣,并請愛妃獻舞助興。但見楊貴妃卻將酒杯端起送到皇帝唇邊,耳語道:“這些臣子對臣妾非常不恭敬,我不愿意為他們獻舞。”唐明皇一聽,愛妃受了這么大的委屈,這怎么行。于是下令,所有的文武百官,見了貴妃一定要下跪行禮,如果不這樣做,就以欺君之罪嚴懲。所有的大臣們無可奈何,只得遵從。從此之后,只要一見到楊貴妃,莫不俯首叩拜。從此以后,“拜倒在石榴裙下”便流傳開來,演繹成對女子崇拜傾倒之意,含有諷刺意味。
【第15句】:【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此語比喻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語出宋代戴復古《寄興》:“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愿老君家。”足赤:足金、純金。沒有純而又純的金子,也沒有白璧無瑕的美玉。比喻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也比喻不能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缺點和錯誤。 古人說得好:人非圣賢,孰能無過?世界上本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像沒有十足之赤的金子。這是符合辯證法的普遍規律。
【第16句】:【鹽緊好賣,賊緊好偷】(諺)鹽在緊缺時容易賣出,賊在人們緊張忙亂中容易行竊。偏指人應當從容謹慎做事,不要匆忙慌亂,給竊賊留下可乘之機。
【第17句】:【人來投主,鳥來投林】見“鳥來投林,人來投主”。
【第18句】:【大暑在七,大寒在一】 釋義:最熱天在七月,最冷天在正月。 例句:“死生有命,富貴在天。”補更小事,何乃成災?原其所以,正月之時,天甫凄栗,里語:“大暑在七,大寒在一。”一謂正月也。
【第19句】:【好花插在牛屎上】見“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
【第20句】:【強龍不壓地頭蛇】 釋義:比喻外來人盡管厲害,也斗不過當地的勢力。 例句:行者道:“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第21句】:【簸箕大的手,掩不住眾人的口】(諺)簸箕:用竹篾或竹條編成的器具。即使手掌大得像簸箕,也難以遮住大家的口不讓說話。指再大的權勢也無法不讓人品評議論。 也指有了丑事就不可能不讓人們傳播。
【第22句】:【深山出俊鷂,十字街頭出餓殍】(諺)鷂(ya。):-種猛禽,捕食鼠類等。殍(pia。):餓死倒地的尸體。 深山野林里會出俊美的人才,繁華鬧市里會有無力生存的人。指人才不擇地而生。 也作深山出俊鳥。 深林出俊鳥,山溝出鳳凰。 深山出俊鳥,大海出珍奇。
【第23句】:【人好不如家伙妙】(諺)家伙:工具的俗稱。人再有能耐,也總比不上先進、得力的工具效果好。指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須大力發展科技,改進機械工具。 也作人巧不如家什妙。 人快還要工具利。
【第24句】:【茄子不開空花,男兒不說空話】 釋義:茄子開的花都結茄子。比喻不說空話,說話算數。“空花”又作“虛花”。 例句:于小拴仰著直溜身板,正經八百地說:“茄子不開空花,男兒不說空話。”
【第25句】:【賣嘴皮】見“耍嘴皮子”。
【第26句】:【下海】“下海”這個詞在當今比較流行,它并存兩義,一是指業余戲劇演員即票友正式人班唱戲;二是放棄原來的工作去經商。這兩義顯然不是下海的本義“下到大海里去”.而是它的引申義。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舊時稱戲院里觀眾的座位為“池子”,舞臺稱為“海子”。非職業演員正式登臺演戲為“下海”。將演出劇目和飾演演員姓名寫在紙上張貼出去謂之“海報”。此說應是票友正式入班唱戲稱下海的正源。時至今日在戲劇界還是如此稱呼。如全國京劇票友大賽的獲獎者時有下海唱戲的,成為一名京劇團的正式演員。 二是“下海”一詞源自一出戲曲《洛陽橋》,此戲20世紀20年代曾在上海舞臺上演出。說的是清朝有一位蔡狀元,他遵照母親“為家鄉辦一件好事”的遺愿,決定在流經村邊的小河上建一座橋,取名“洛陽橋”。 開始施工后,可橋樁就是打不進去。于是人們議論紛紛:“海龍王不同意,所以使了絆子。”無奈,蔡狀元便貼出布告:“茲為家鄉建造洛陽橋,由于疏忽,事前未征得海龍王諒解,迄今未能建成。今擬委派一位能下得海的人與海龍王面淡架橋事宜,如有自愿當此重任者,必有重酬,絕不食言。” 誰知布告貼出三月有余,竟無一人應征。縣太爺便限令兩個衙役必須在三日內找到“下得海”的人,否則就要他們的性命。到第三天,正當兩人在飯館邊喝酒邊流淚哀嘆時,忽聽見有人向一醉漢喊道:“夏德海,這幾天怎么見不到你的人影兒,你干啥去了?”“下得海?”二位衙役誤把“夏德海”聽為“下得海”,非常高興,于是,不分青紅皂白把醉漢架到了縣衙。 幾天后,夏德海被帶到海邊,并又被灌了個爛醉。接著,蔡狀元宣布“下海典禮”開始。人們在海邊擺上供品,縣太爺和蔡狀元率先跪拜,然后大小官員分別叩頭,在一片歡呼聲和鞭炮聲中,夏德海被投進了大海。 后來,人們就把稀里糊涂地干某件事統稱為“下海”。之后,又有了引申,變成了現在所流行的“下海”一詞,即放棄原來工作去唱戲或經商。
【第27句】:【干星照濕土,來日依舊雨】(諺)干星:稀稀疏疏的寒星。指連日陰雨,晚上晴朗,夜空中有星星,是隔天仍要下雨的征兆。
【第28句】:【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諺)是是非非的閑言碎語天天都有,只要不去聽它,自然就沒有了。指不聞不問,是對付是非的最好方法。 也作“是非朝朝有,不聽自然無”。
【第29句】:【老醫少卜】(諺)卜:占卜,用占卦的手段預測福禍吉兇。舊指醫生以年老經驗多為貴,卜者以年輕敢決斷為貴。 也作老醫少先生。先生:指算命先生。 老醫生,少巫婆。巫婆:女·巫,舊時以跳神的方式為人祈禱的女人。
【第30句】:【長蟲鉆竹簡——死不轉彎】(歇)本指蛇鉆進竹筒后身體不能轉彎,轉以形容人固執,死不改變主意。
【第31句】:【打破沙鍋——璺到底】(歇)璺:沙鍋等陶器上的裂紋,諧“問”。本指沙鍋性脆,一打破就從上裂到底,轉指對事情追問到底。 也作打破沙鍋——問到底。 打破沙罐——問到底。 打爛沙鍋——璺到底。
【第32句】:【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 釋義:朋友越多越好,冤家越少越好。 例句:“……俗話道:‘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冤家多道墻。’我們做人心胸總要豁達。”
【第33句】:【江河千百條,條條歸大海】 釋義:比喻遲早要歸到某處去或要走某一條路。 例句:江河干百條,條條歸大海。今日言別,明日重逢,這也是常有的事。
【第34句】:【小巫見大巫】(慣)巫:巫師,以裝神弄鬼、替人祈禱為業的人。法術低下的巫師遇見了法術高超的巫師。比喻二者的本領相差太遠。
【第35句】:【拉下水】(慣)比喻用卑鄙的手段使人上鉤,迫使其同流合污。 也作拉人落水。 拖下水。 扯下水。
【第36句】:【缸里擲骰子——沒跑兒】(歇)骰子:又稱“色子”,賭具,用骨、木或塑料等制成的小立方體,六面分刻一至六點。本指骰子滾不到哪兒去,轉指人陷入困境無法解脫,或者跑不掉。
【第37句】:【才說了嘴就打了嘴】(慣)說嘴:自夸,自我吹噓。剛夸了口就出丑了。 也作“說嘴打嘴”。
【第38句】:【打開天窗說亮話】(慣)天窗:開在房頂上用來采光的裝置,似窗。 比喻有話明講,不隱諱。 也作“推開天窗說亮話”。
【第39句】:【張和尚的帽子,抓給李和尚戴】 釋義:比喻弄錯了對象或事實,張冠李戴。 例句:你老東西聽明白:那是竹子錢!我賣竹子給你們紙廠的錢!莫張和尚的帽子,抓給李和尚戴!
【第40句】:【掏心窩子】(慣)指說心里話,表達真實思想。
【第41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 釋義:比喻在各種能人之中,缺少一位女的。 例句:八仙過海,缺少一個何仙姑。進據點,在敵人的肚子里戰斗,海潮鄉那個勇猛的女民兵,馬國本覺得不能輕易使用,瞎子媽媽又只有那么一個女兒,萬一有個兇險,不好。
【第42句】:【大旱三年,餓不死廚官】(諺)廚官:管理伙食的人。指即使連遭三年旱災,發生大饑荒,也不會餓死做飯的廚師。泛指務的什么營生,就會在這方面得便宜沾光。 也作“荒旱三年,餓不死廚子”。
【第43句】:【施恩不望報,望報不施恩】(諺)施恩:給予別人好處。指真正的好心人,施給人恩惠不圖報答;施恩希望厚報的,不是真正的施恩。
【第44句】:【燒酒(白酒)】中國的酒文化可謂歷史悠久。相傳,杜康造酒,其子造醋。那時的酒與現在的酒一樣嗎?比比飲酒的器皿和飲量就知道了。古時飲酒用爵(有三條腿)、樽或碗,都比現在的盅大,古人酒量大得驚人,如李白斗酒詩百篇,武松連喝十八碗。顯然,那時的酒與現在的燒酒不同。那么,燒酒源自何時呢?有唐說,有宋說,有元說。 目前,學術界認為“蒙元”說比較可信。李時珍《本草綱目》云:“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創始。其法用濃酒和糟人甑,蒸令氣上,用器承滴露。 凡釀壞之酒皆可蒸燒。近時唯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甕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極濃烈。”這些敘述已頗準確可靠。同時考古上有江西李渡燒酒作坊、成都水井街酒坊等元末明初考古遺跡發現,爐灶、晾堂以及蒸餾設施一應俱全。可見,這一時期有燒酒生產確鑿無疑。 其實,一種東西的傳播不見得一蹴而就,我們不能武斷否定經過蒸餾的燒酒在唐代就確實沒有,因為很可能這時燒酒只是初期,還沒有獲得人們適應和較大規模生產。即使到了宋、元時期,有了這種釀造技術,但也是逐步推廣的,完全可以米酒和白酒同時發展。就是今天,米酒也沒有完全消失,米酒在陜西、浙江等許多地方照舊流行著。
【第45句】:【賣完了小魚——光剩抓蝦】(歇)蝦:諧“瞎”。指事前無準備,事到臨頭急得手足無措。
【第46句】:【掩耳盜鈴——哄人】(歇)掩耳盜鈴:捂住耳朵去偷鈴鐺。指自欺欺人。
【第47句】:【豆腐】“豆腐”是深受大眾喜愛的家常菜。豆腐不僅味美價廉,營養豐富,還具有相當的養生保健作用,自問世以來,頗受大眾的喜愛。 中國是豆腐的故鄉,這種傳統美食的歷史可追溯到漢朝。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后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于世。”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欣的《物原》等著作,都把豆腐的發明權歸功于西漢淮南王劉安。有詩為證,明代一個名叫蘇平的人創作了一首豆腐詩:“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去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有沸湯中滾雪花。瓦缸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瑕。個中滋味誰得知,多在僧家與道家。”這首詩通俗易懂,只有兩個地方需要稍作解釋,一是“淮南”,指淮南王劉安;一是“蟾”,指明月。 據說,劉安的這項發明得益于他的神仙夢。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被封為“淮南王”。他生性喜好煉丹之術,潛心煉丹欲求長生不老。眾所熟知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就和他有關。劉安一生耽于修煉丹藥,他在一次煉丹過程中用磨制的豆汁來培育丹苗,結果豆汁與鹽鹵意外凝結成美味可口的“豆腐”,并最終走進了千家萬戶,還漂洋過海到了日本、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等周邊國家。現在恐怕遍及全世界。
【第48句】:【入深水者得蛟龍,入淺水者得魚蝦】(諺)比喻敢冒風險、下大苦的,才有可能獲得大的成就;怕付出大的代價,就只能有小收獲。
【第49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子】 釋義:巴豆:植物名,果實含毒性蛋白,陰干后可入藥,但有大毒,宜慎用。 黃連:植物名,中藥學以其根狀莖入藥,性寒,味苦,功能瀉火解毒。 巴豆花還沒開,黃連卻已結子。指黃連早熟,可解巴豆之毒。 例句:巴豆未開花,黃連先結子。黃連能治巴豆毒也。
【第50句】:【甕中之鱉,釜中之魚】 釋義:甕:陶制大壇。釜:古代的炊具,相當于現代的鍋。困在甕中的鱉,放在釜里的魚。比喻無法擺脫困境的人。 例句:楊八老和一群百姓們,都被倭奴擒了,好似甕中之鱉,釜中之魚,沒處躲閃,只得隨便。以圖茍活。
【第51句】:【神龍見首不見尾】(慣)形容行動巧妙迅速,或行動詭秘,不見蹤影。
【第52句】:【亂成一鍋粥】(慣)形容秩序非常混亂。 也作亂成一團。 亂成一團麻。
【第53句】:【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 釋義:舊時北方民俗,臘月二十三用麻糖祭灶,端午節吃黃米包棗做的粽子。 指過了端午青黃不接,窮人日子難熬。只有過了臘月二十三,日子才會好過一些。 例句:人常說:“不怕麻糖棍棍,就怕黃米包粽。”一過五月端午,窮人就又該受冷挨凍。要是一過臘月二十三,吃了祭灶王爺的麻糖棍棍,話說就又是春暖花開,窮人也就又熬出頭來。
【第54句】:【求人須求大丈夫,濟人須濟急時無】(諺)指求助于別人,必須求那以濟人為樂、慷慨大度的豪杰之士;救濟別人,必須是在他處境窘困、急需救助的關鍵時刻。 也作求人須求大丈夫,救人須救急時無。 求人須求英雄漢,濟人須濟急時無。
【第55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 釋義:天下沒有人比親娘待自己更好的了。 例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看來還是其產黨好,我,我一家準備搬回雷坪來住。
【第56句】:【光禿禿的樹杈留不住鳥】(諺)比喻沒有吸引人的物質條件與良好的環境,就留不住人才。
【第57句】:【畫虎不成反類犬】 釋義:想畫老虎,結果畫得像條狗。比喻想把事情辦好,結果反倒弄糟了,惹人恥笑。“反類犬”又作“反類狗”、“像只犬”。 例句:他很想飛起一腳,踢掉林榕手里的槍,但又擔心畫虎不成反類犬。因此,他聽到林榕的命令之后,不得不挪動起腳步。
【第58句】:【手中沒把米,叫雞雞不來】(諺)比喻不給人點實惠或沒有吸引人的環境與條件,別人就不會向你靠攏。
【第59句】:【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釋義:相互牽連,榮辱與共。 例句:“《紅樓夢》里有句話:‘—榮俱榮,—損俱損’,反正我是跟定了。”
【第60句】:【東打一耙子,西撈一勺子】 釋義:比喻沒有固定的職業和收入,靠臨時性的收入維持生活。 例句:馬老哥有些酸楚地苦笑一下,說道:“過了年的黃歷看不得。那是自由自在,熱鬧紅火。可是頂得了啥用哩?東打一耙子,西撈一勺子,今兒有酒今兒醉,明兒也許連水都喝不上。”
【第61句】:【一腦門子官司】(慣)形容人氣不順,想吵架。
【第62句】:【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 釋義:說明壞人看準時機才干壞事。 例句:“俗語說:‘夜貓子不黑天不進宅,黃鼠狼不深夜不叼雞。’狗東西再來,它就得瞅上個空子才下嘴。”
【第63句】:【馬路】“馬路”一詞本出于中國,結果被外國人搶注了商標。早在戰國時代,我國就出現了“馬路”一詞。《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衛靈公聽到動亂的消息,坐上馬車,從閱門進入國都,到達王官,裝載了寶物由寓室出來,“褚師子申遇公于馬路之衢,遂從”。就是褚師子申在馬路的_f.字路口遇到靈公,就跟隨著靈公一起去了。從卜文看,“馬路”是指由馬拉著車子所行駛的大路。自古以來,馬路多是公路,這就是“馬路”的最早出處,可惜卻沒有流傳下來。相反,“馬路”一詞卻成了舶來品。 據說,英格蘭人約翰·馬卡丹發明了用碎石鋪路,在英國格蘭沼澤地區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條現代意義上的公路,為世界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英國人為了紀念馬路的發明者而把“公路”叫做“馬路”,并風靡世界。
【第64句】:要知山中事,鄉間問老農。
【第65句】:【紅牛黑牛,能曳犁的都是好牛】 釋義:比喻不看外表或形式,而從實際效果判斷好壞。 例句:有時候,他將不這樣直說,他只含蓄地說:“紅牛黑牛,能曳犁的,都是好牛。”莊稼人一聽,都能明白他的意思啦。
【第66句】:【狗肉滾三滾,神仙站不穩】(諺)狗肉煮熟了,發出的香味連神仙都忍不住想吃。指狗肉在肉類里是非常美味的。也泛指美味佳肴對人極有誘惑力。
【第67句】:【多得不如現得】(諺)多得:得利多多。沒有兌現的多得,不如現錢到手的少得。指凡利益或金錢,只有到手的才是真正可靠的。
【第68句】:【陛下.殿下、閣下】這三個詞都是敬辭,“陛下”指皇帝,“殿下”指太子,“閣下”一般指宰相。這三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高帝紀下》,其中有“大王陛下”的說法。顏師古注引漢應劭的話:“若今稱殿下、閣下、侍者、執事,皆此類也。” 古人的尊稱有陛下、殿下、閣下、足下。這四種稱呼共同的一個意思就是:表示對對方的尊重,不敢正視對方,因為對方地位太高。 陛下。見到皇帝,不能正視,只能站到臺階之下,更不能直接與皇帝說話,寶座上面有臺階,那個臺階叫做陛,因此“陛下”代指皇帝,表示對皇帝的尊稱。 殿下。見到太子或王子,也不能正視他們,只看他們的宮殿之下,因此,用“殿下”代指太子、王子,表示對他們的尊重。 閣下。見到宰相,也不敢正視,只能看到他的樓閣之下,于是稱之為“閣下”。“閣下”可解釋為在你的閣樓之下。到了明代,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政府機構——內閣。到了明朝中后期,內閣才成為權力的中樞,內閣成員稱為閣老。在這時,閣下又增加了一層意思,就是對內閣大臣的尊稱。現在“閣下”多用于外交場合,如:首相閣下、大使閣下。 陛下、殿下、閣下是對他人的敬稱,以自稱的“在下”地位來襯托出他們的高貴地位。
【第69句】:【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釋義:人面好認,人心難測。多指了解人的真實思想很不容易。 例句:薛婆本是個不善之人,一般甜言軟語,三巧兒遂與他成了至交,時刻少他不得。正是: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第70句】:【三年護林人管樹,五年護林樹養人】(諺)栽樹育林,三年之內人要費神打理,五年之后,樹木長大成林,就能給人帶來利益。指栽樹育林初時辛苦,往后受益無窮。
【第71句】:【只要苦干,事成一半】(諺)做事只要肯下苦功,成功就有一半把握。指無論做什么事,勤奮苦干總是成功的基礎。
【第72句】:【除夕】“除夕”是農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上,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故又稱該日為大年三十。那么,除夕這一名稱是怎么來的呢? 據《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逐“疫癘之鬼”,這就是“除夕”節令的由來。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除是除舊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歲守》“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之詩句。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節日之一。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千干凈凈,還要貼門神、對聯、掛燈籠等,晚上吃餃子放鞭炮,供神靈,達到高潮。
【第73句】:【狗咬呂洞賓——不認得真人】(歇)呂洞賓:道教傳說中的八仙之一,也叫呂祖。真人:道教稱修行得道的人。指不認得真正有身份的人,或真正好心的人。常含責罵意。
【第74句】:【鬼話】“鬼話”,指的是騙人的謊話。“鬼話”一詞,源自一百多年前的穗、港、澳一帶,與今日詞義不同。那時的“鬼話”曾指鬼佬之話——英語。 約一百六十年前,廣州出版過英語學習讀本,封面大字標明書名是《鬼話》。 如當時已有今義,斷然不會將英語學習讀本命名為《鬼話》。那樣,誰還敢學習英語呀! 這本早年英語課本《鬼話》很有趣,是中文英語書。如在“球”后面用漢語注音為“波”,所以后來粵語干脆不說“球”了,改用“鬼話”之“波”了。《鬼話》書已罕見,美國有本《廣州番鬼錄》對此有較多介紹。 何以稱英語為“鬼話”呢?許多文獻記載,“鬼”多指“遠國蠻夷”或“異族外國”之人。如朱熹集注:“鬼方,遠夷之國也。”“鬼話”顯然來自古代中國對外國的稱謂,無貶義。 鬼話轉義為今義,顯然是中文特點一詞多義之故,國人又極善于聯想,“鬼”在古代許多小說中是壞東西,能妖言惑眾,借《鬼話》為“鬼話”。
【第75句】:【看戲問名角,吃飯問名廚】(諺)名角演戲,會吸引眾多的觀眾;名廚掌勺,會招徠眾多的食客。指無論哪個行業,要想繁榮昌盛,必須提高知名度。
【第76句】:【留得住人的身,留不住人的心】(諺)人決意要去時,你能留住他的身,卻留不住他的心。指人心難留。
【第77句】:【黃鼠狼在雞窩邊——不偷雞也偷雞】(歇)比喻品質不好的人即使不做壞事,也會被懷疑。 也作“黃鼠狼躲在雞棚上——不吃雞也吃雞”。
【第78句】:【一竿子插到底】(慣)比喻把事情徹底做好或負責到底。 也作“一竿子扎到底”。
【第79句】:【愁一愁,白了頭;笑一笑,十年少】(諺)指頭發早白,是由愁郁引起的;歡笑能使人變得年輕。
【第80句】:【喇叭是銅鍋是鐵】 釋義:比喻從本質上認識一個人的價值和作用。 例句:哼,總有一天,你會知道喇叭是銅鍋是鐵,小韋!現在我只能對你說,你有值得驕傲的年齡;我呢,也有不算太貧乏的經驗。
【第81句】:【晌鼓不用重錘】見“好鼓不用重錘敲”。
【第82句】:【半路上出家】(慣)出家:離開家到廟里去做和尚、尼姑或道士。比喻放棄原來從事的職業,中途改行。
【第83句】:【咸吃蘿卜淡操心】(慣)指人愛管閑事,瞎操心。
【第84句】:【比死人多出一口氣】(慣)形容人無能,不起作用。 也作比死人多半口氣。 比石頭人多一口氣。
【第85句】:【揀了芝麻,丟掉西瓜】見“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第86句】:【趕著鴨子下河】(慣)比喻強迫別人做事。
【第87句】:【綁雞的繩子,捆不住大象】(諺)比喻用制伏弱小者的方法,根本無法制伏強大的對手。
【第88句】:日光、空氣和清水.鍛煉身體三件寶。
【第89句】:【秀才人情紙半張】(諺)指舊時讀書人大多窮困,與人交往,只能用書畫作饋贈。后用作以薄禮相酬的常語。
【第90句】:【水米不打牙】(慣)指沒吃飯、沒喝水或沒飯吃。 也作水米不沾牙。 水米沒打牙。 水米沒沾牙。
【第91句】:狗咬人,有藥治;人咬人,沒藥醫。
【第92句】:【眼皮也不眨一下】(慣)形容人滿不在乎的樣子。 也作“眼也不眨”。
【第93句】:【推山山倒,填海海平】 釋義:比喻力量大,無往而不勝。 例句:只有天下窮人都團結起來,扭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個點上使,共同對敵,才能推山山倒,填海海平,把舊世界砸個落花流水。
【第94句】:【房檐滴水照道描】 釋義:下輩照著上輩的樣子學。 例句:說話的婦女學著老頭腔:“……你們壞良心,將來你們的孩子也房檐滴水照道描!”
【第95句】:【生在福中不知福】見“人在福中不知福”。
【第96句】:【保飯碗】(慣)指保住職業,使生活有基本保障。
【第97句】:【漢子做事漢子當】見“好漢做事好漢當”。
【第98句】:【人到知羞處,方知藝不高】(諺)指人能因為技不如人而感到羞愧,才會深感自己的技藝不高,需要更加刻苦地磨練。
【第99句】:【促膝談心】“促膝談心”形容兩個人談話很投機,能把心里話說出來,是心與心的交流。“促膝談心”與古代人的坐姿有關系。 “坐”字形狀是“二人土上坐”,古代沒有凳子,所以古人生的姿勢跟我們現代人的坐姿有很大區別。其中最常見的一種坐法是:兩個膝蓋著地,臀部壓在腳后跟上,叫做“安坐”。三國時候有一個人,名叫管寧。他經常坐在一個木榻上,時間長了,木榻上放膝蓋的地方都被磨穿了。可見,三國的時候人們還是這樣坐的。 “促膝談心”就是兩個人面對面地坐著談心,越談越近乎,兩個膝蓋就不知不覺地向前蹭,直到蹭不動了,這才發現兩人的膝蓋已經頂在一起了。如果像我們現在這樣坐在凳子上,要想促膝談心,那可就不容易了,因為你的重心全在凳子上,無法向前“促”,要想前進,只能搬。 我們今天用“促膝談心”,不是非要頂膝而談,只要是發自內心的交談,坐著、站著都一樣。
上一篇:諺語俗語文案你肯定喜歡!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