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慣)比喻看見不合理的現象裝聾作啞,容忍遷就,敷衍了事。 也作睜只眼,閉只眼。 睜一眼,閉一眼。
【第2句】:【有理走遍天下】(諺)人只要占理,走遍天下也不怕;要是沒理,抬腳動步也為難。指有理處處通行,無理到處受制。 也作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有理天下去得,無理寸步難行。
【第3句】:【饑梳頭,飽洗澡】(諺)餓著肚子梳頭,吃飽了飯洗澡。指梳頭宜在飯前,洗澡宜在飯后。
【第4句】:【泥多佛大】(慣)佛像是用泥土塑的,泥土用得多,佛像就高大。比喻依附者眾多,根基深厚。
【第5句】:【交人交心,澆樹澆根】(諺)指和人交往,貴在交心,這道理就像澆樹要把水澆到根上才能枝繁葉茂一樣。
【第6句】:【不行春風,難得秋雨】(諺)沒有和順的春風,就難得及時的秋雨。 比喻給別人以方便,也就會得到別人相應的回報。 也作“不行清風,難下細雨”。
【第7句】:【餓咽糟糠甜似蜜,飽飫烹宰也無香】(諺)飫(yu):飽時進食。烹宰:經過烹調的肉食佳肴。人在饑餓時,吃糠咽菜也香甜;在肚飽時,美食佳肴也不香。指飯菜香不香,關鍵在于人是饑是飽。 也作餓了糠如蜜,不餓蜜不甜。 饑了吃糠甜如蜜,飽了吃蜜也不甜。
【第8句】:【弓開如滿月,箭發似流星】(慣)形容弓弦拉得足,射出的箭又快又多。
【第9句】:【東道主】“東道主”一詞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家。“東道主”一詞最早見于左丘明的《左傳》一書中的《燭之武退秦師》。 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30年),秦晉聯軍包圍了鄭國國都,鄭國危在旦夕。鄭文公派老臣燭之武赴秦,私下會見了秦穆公,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巧妙地游說秦穆公:“秦晉聯軍攻打鄭國,鄭國必亡,但鄭國亡了,似乎對貴國也沒有什么好處。從地理位置上講,秦國和鄭國之間隔著晉國,貴國要越過晉國來控制鄭國的土地,恐怕也難以做到吧?到頭來得到好處的還是晉國。 晉國的實力增加一分,就等于秦國的實力削弱一分啊!”秦穆公聽后,覺得燭之武說得有理。燭之武進一步分析說:“如果你能把鄭國留下,讓它作為你們東方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來往經過鄭國,鄭國可以供給財物,這對您有什么不好呢?”秦穆公終于被說服了,不但跟鄭國簽了和約,還派了部分秦軍留守鄭國。晉國無奈只得退兵了。鄭國的一場危機得到了化解。因為秦國在西,鄭國在東,所以鄭國對秦國自稱“東道主”,從此,“東道主”就成了主人的代稱。
【第10句】:【只有錦上添花,那得雪中送炭】(諺)比喻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有權有錢時,阿諛奉承者多;貧窮困境中,伸出援助之手者少。 也作“只有錦上添花,誰來雪中送炭”。
【第11句】:【吃江水,說海話】 釋義:比喻口氣大,凈說不著邊際的大話。 例句:“你真是吃江水,說海話,口氣那么大,也不怕閃了舌頭。”
【第12句】:【書呆子經商,老本兒賠光】(諺)書呆子:只知道死讀書而不知變通的人。指書呆子做生意,不通變,不懂行,會把血本也賠光。
【第13句】:【萬頃地,獨根苗】(慣)獨根苗:比喻獨生子。指家里財產很多,卻后繼乏人,只有獨子一人,非常嬌貴。
【第14句】:【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見“茶為花博士,酒是色媒人”。
【第15句】:【同行是冤家】(諺)冤家:仇敵,對頭。舊指同一行業的人為了競爭求利,不免互相排擠,互相嫉妒。
【第16句】:【拖后腿】見“拉后腿”。
【第17句】:【兩邊倒】(慣)指沒有主見,對兩邊的意見都隨聲附和。
【第18句】:【公雞下蛋,河水倒流】 釋義:強調事情不可能,也指事情顛倒過來了。 例句:叫我們走回頭路,受二遍苦,再給看召草當奴隸,趴在地下讓他們踩,除非公雞下蛋,河水倒流,辦不到!
【第19句】:【既在佛會下,都是有緣人】(諺)原指佛教徒聚會在佛門下,都是有緣分的,泛指人與人能相聚一處,就是有緣分。
【第20句】:【城墻上跑馬——難掉頭】(歇)本指難以掉轉馬頭往回跑,轉指面臨困境,難以退縮或走回頭路。
【第21句】:【休道黃金貴,安樂價更高】見“黃金未為貴,安樂值錢多”。
【第22句】:【生姜斷了辣氣】(慣)比喻人改變了本質、秉性。
【第23句】:【正沒窟窿下蛆,來了個賣藕的】(慣)比喻正好給干壞事的人提供了方便。
【第24句】:【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見“耳聽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第25句】:【十年不下雨,也有怨雨人】見“大旱三年,還有恨雨之人”。
【第26句】:【成氣候】(慣)比喻有成就或有前途、有出息。
【第27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 釋義:指待在家里不出門,不與外界接觸。“邁”又作“進”、“跨”。 例句:李德才舔著長胡子,說:“你跟她不一樣,你是大家閨秀,應該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跑出來跟黃毛丫頭們一塊放牛割草?”
【第28句】:【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諺)在家孝敬父母,這就是最神圣的行為,何必再到遠地去燒香拜佛。指行善事就在眼前,舍近求遠沒有必要。
【第29句】:【越熱越出汗,越冷越打戰】(諺)打戰:顫抖。越熱得出汗就越熱,越冷得打戰就越冷。比喻有錢的就越有錢,貧窮的就越貧窮,或走紅的就越走紅,倒霉的就越倒霉。
【第30句】:【獅舞三趟無人看,話說三遍沒人聽】(諺)三:泛指多數。重復多次舞獅,就沒人愛看;重復多次說話,就沒人愛聽。指說話沒有新意,一味重復,必定惹人膩煩。
【第31句】:【五個騾子一條線,三個毛驢一大片】(諺)騾子成群走路,習慣走成一條線,不會散亂;毛驢走路,有三個就會散成一大片。指騾、驢行路,各有習慣。
【第32句】:【只有窮秀才,沒有窮舉人】(諺)秀才只取得了進學的資格,所以可能還很窮;舉人卻已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因此不會再窮。指只有窮的讀書人,沒有窮的做官人。
【第33句】:【媳婦進房,媒人靠墻】(諺)新媳婦娶進門入了洞房,媒人就靠墻一邊站,沒用了。指娶親后容易把媒人忘記掉。 也作“媳婦進門,媒人出門”。
【第34句】:【根深葉茂,本固枝榮】(諺)指樹根扎得深,樹葉才能茂盛;樹根扎得牢,樹枝才能繁榮。比喻有了牢固的基礎,才能有大的成就與發展。 也作“根深才會葉茂”。
【第35句】:【家和萬事興】 釋義:家庭和睦就能興旺。 例句:六叔兩邊勸解地說:“好了,好了,家和萬事興。睡覺去吧,有話明天再說!”
【第36句】:【樹根兒不動,樹梢兒白搖】(諺)只要樹根扎得穩,樹梢再擺動也是白搖。比喻主事人不發言、不表態,旁人說得再多也不起作用。
【第37句】:【長處掏,短處捏】(慣)形容人貪婪吝嗇,處處占便宜。
【第38句】:【不看僧面看佛面】 釋義:僧:和尚。佛:佛教徒信仰的對象,一般指釋迦牟尼。即使不看和尚的面子,也要看佛的面子。意謂要講情面。 例句:聽說那五落魄,云奶奶跟哥哥商量,要把他接來同住。她說:“不看僧面看佛面。不能讓街坊鄰居指咱脊梁骨,說咱不仗義。”
【第39句】:【豁唇騾子賣了個驢價錢——吃虧就在嘴頭子上】(歇)豁唇:唇裂,上唇直著裂開。指入吃虧是因說話不注意。
【第40句】:【吃得筵席打得柴】 釋義:筵席:酒席。即能在宴席上做客,也能去深山打柴。比喻既能享受,也吃得起苦,能上能下。 例句:開門七事:吃得筵席打得柴,言窮達因時者也。
【第41句】:【酒肉朋友,柴米夫妻】見“柴米夫妻,酒肉朋友”。
【第42句】:【滾湯潑老鼠——一窩都是死】(歇)滾湯:開水。指在場的全都逃脫不了死亡的下場。 也作滾湯潑老鼠——一窩兒死去。 熱湯潑老鼠——一窩兒都完蛋。
【第43句】:【酒是高梁水,醉人先醉腿】(諺)高梁水:用高梁蒸餾出來的水。指喝醉酒的人,首先兩腿發軟,走路不穩,把持不住身子。
【第44句】:【吃得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釋義:吃過端午節的粽子,還要一凍再凍。形容端午節后天氣仍可能返寒。
【第45句】:【深一腳,淺一腳】(慣)形容路面不平,走起來不平穩。 也作“深一步,淺一步”。
【第46句】:【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琢芝麻】 釋義:比喻人不不在大小,有本事就辦得成事。 例句:楊叔叔,有什么事,你就吩咐吧。狗熊嘴大啃地瓜,麻雀嘴小啄芝麻。 別聽哥哥的話,他總是說我年齡小。
【第47句】:【人過留名,雁過留聲】(諺)人無論到了哪里,都要盡量留下自己的好名聲,就像大雁經過哪里,都要留下叫聲一樣。指人活一世,應留下好名聲。 也作“人過留名傳后世,雁過留聲待來春”。
【第48句】:打柴問樵夫,駛船問艄公。
【第49句】:【刮胡子】(慣)比喻批評人。
【第50句】:【千朵桃花一樹生】(諺)盛開的眾多桃花,都是一棵樹上生出的。比喻一母同胞,總是親如骨肉。也比喻兒女雖強,總離不開生身的娘親。 也作干朵桃花,一樹所生。 干朵鮮花一樹開。
【第51句】:【得意時車馬盈門,失意時門庭冷落】(諺)車馬盈門:門前你來他往,車馬不斷。門庭冷落:門里門外冷冷靜靜。舊指人情冷暖,得勢時都來奉承,失勢時無人往來。
【第52句】:【娶婦得公主,平地生公府】(諺)公主:皇帝的女兒。公府:官府。 娶來皇帝的女兒做妻子,就像平地里建起官署一樣。指突然間大富大貴,是喜,也是愁。 也作娶婦得公主,無事取官府。 娶婦得公主,平地實公府。 娶婦得公主,無事招官府。
【第53句】:【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諺)成人:成就有用的人材。自在:舒適安逸。指人要想成材,就不可貪圖安逸享樂;貪圖安逸享樂,就不能成材。 也作成人的不自由。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第54句】:【說著錢,便無緣】見“若說錢,便無緣”。
【第55句】:【攢錢好比針挑土,花錢好比浪淘沙】(諺)攢錢:積蓄錢財。浪淘沙:大浪沖擊沙岸。指積攢錢財像用針挑土一樣艱難緩慢,花費錢財像大浪沖沙一樣容易快速。
【第56句】:【裙帶關系】“裙帶關系”指官場上任人唯親的用人不正之風。 “裙帶”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趙升《朝野類要》卷三:“親王南班之婿,號日西官,即所謂郡馬也。俗謂裙帶頭官。”同是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也記載:“蔡卞之妻七夫人頗知書,能詩詞。蔡每有國事,先謀于床第。 然后宣之于廟堂……,蔡拜右相,家宴張樂,伶人揚言日:‘右丞今日大拜,都是夫人裙帶。’譏其官職自妻而致。”原來卞妻為王安石之女。在宋朝時,民間管官職由妻而得叫“裙帶頭兒官”。通常人們所稱的“裙帶關系”一詞即起源于此。 由此可見,古人所謂“裙帶關系”,主要指由妻妾親緣聯絡紐結的官場利益關系。后泛指因血親、姻親和密友、師生等關系而獲得政治、經濟上的利益,以及領導人物對效忠者、追隨者給予特別的庇護、提拔和獎賞都歸為“裙帶關系”。
【第57句】:【屬長生果的——表是一把柴,瓤是一包油】(歇)長生果:即落花生,外表是殼,可當柴火燒,花生仁可以榨油。比喻人外表不起眼,實際上很優秀。
【第58句】:【樹倒猢猻散】“樹倒猢猻散”比喻以勢力(利)相聚合的人,為首者一倒,跟從的人一哄而散,含有貶義。它源自南宋。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記載:“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依附者甚眾,獨其妻兄厲德新不以為然。詠百端威脅,德新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新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猴散賦》一篇。”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宋高宗時,有個侍郎叫曹詠,他善于逢迎拍馬,深得奸相秦檜的歡心,所以官運亨通,當了侍郎。曹詠當了大官以后,有很多人來巴結他,獨有他的大舅子厲德新卻從不向他獻殷勤。厲德新知道曹詠并非憑真才實學,而是靠依順秦檜才得以升官的,所以料定曹詠這種人沒有好下場。對此,曹詠耿耿于懷,一心想找個茬整整厲德新。后來,秦檜死了,那些依附秦檜的家伙一個個倒臺了,曹詠也被貶到了新州。厲德新得到消息后,非常高興,就寫了一篇《樹倒猢猻散賦》寄給曹詠。文中說如今大樹一倒,猢猻四散,于國于家,真是可喜可賀。將秦檜比作一棵大樹,把曹詠等人比作樹上的猴子。這篇賦很快便在臨安傳開,遂成俗語。
【第59句】:【兒孫自有兒孫計,莫為兒孫作馬牛】(諺)子孫后代自會有他們的生活安排,前輩人不必為他們做牛做馬苦苦勞神費力。指前輩人為子孫后代苦心經營全是不必要的徒勞。 也作“兒孫自有兒孫福,莫與兒孫作馬牛”。福:福分。
【第60句】:【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慣)指明知是圈套,卻還是禁不住誘惑上了鉤。
【第61句】:【債多不愁,虱多不癢】見“虱子多了不怕咬”。
【第62句】:【發面饅頭——擱不住一咬】(歇)本指發面饅頭松軟,經不住咬,轉喻人或某種勢力軟弱,經受不住一次打擊。
【第63句】:【愛叫的麻雀不長肉】(諺)比喻輕浮而不務實的人,不會有什么作為。
【第64句】:【耍筆桿兒】(慣)指人有文化、能寫會算。也指靠給別人抄抄寫寫或寫文章為生。
【第65句】:【高梁稈子架秋千,太軟】 釋義:形容人膽小,軟弱。 例句:那些不成器的東西,要說搶個東西,抓個人兒嘛,還對付。要說打仗,那可真是高梁稈子架秋千——太軟。
【第66句】:【有鹽同咸,無鹽同淡】(慣)比喻同甘共苦。
【第67句】:【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慣)指重新遭受苦難。
【第68句】:【人不壓眾,貌不驚人】(慣)指人的相貌不出眾,很普通。 也作“衣不壓眾,貌不驚人”。衣:衣裝,衣飾。
【第69句】:【有錢不住東南房】(諺)東南房:舊時四合院中的東房和南房。東房夏天太陽光照多,太熱;南房冬天刮西北風,太冷。指有錢人家不住東南房。
【第70句】:【赤腳的趕鹿,著靴的吃肉】(諺)赤腳的:光著腳板的窮苦人。著靴的:穿著官靴的權勢者。指窮苦人辛辛苦苦勞作,權勢者則坐享其成。 也作“赤腳攆兔,穿靴吃肉”。
【第71句】:【不吃魚,口不腥】 釋義:比喻不貪小便宜,就不會惹出是非。 例句:我們不要占便宜,不吃魚,口不腥!
【第72句】:【開天辟地頭一遭兒】(慣)指第一次,以前從來沒有過。 也作“開天辟地第一次”。
【第73句】:走路不怕上高山,撐船不怕過險灘。
【第74句】:【凍死不烤燈前火,餓死不舔貓剩食】 釋義:寧愿饑寒而死,也不接受屈辱的施舍。 例句:辣椒嫂惱了,一股怒氣直沖腦門,嘴唇亂哆嗦。“凍死不烤燈前火,餓死不舔貓剩食”,這個從小剛強的女人,從來沒受過這樣的侮辱,也沒想到姐姐是這種人。
【第75句】:【瞎子發眼——豁出去】(歇)發眼:害眼病。豁出去: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去做。本指眼睛已經瞎了,再害眼病也不在乎;轉指沒有顧忌,舍得付出任何代價。 也作瞎子發眼——豁出來。 瞎子害眼睛——豁出去。
【第76句】:【牙齒打掉朝肚里悶】見“打落牙齒向肚中咽”。
【第77句】:【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 釋義:比喻接近什么,對什么就熟悉。“近山識鳥音”又作“靠山知鳥音”。 例句:俗話都有得說啦,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你摸得多了,也就自然知道它們的脾性了。
【第78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 釋義:百藝:各種技藝。窮:尋根窮底。百種技藝都想學,九十九種落空。比喻學不專一,必無所成。 例句:百藝百窮,九十九藝空。言多則不精也。鄙語雖小,比喻大。
【第79句】:【天要落雨,娘要嫁人】(諺)娘:寡婦。就像天要下雨一樣,寡婦決意要嫁人,是誰也阻攔不住的。多泛指鐵了心要干某事的人很難勸阻。 也作“天要下雨娘要嫁”。
【第80句】:【凍死迎風站,餓死不折腰】 釋義:窮要窮得有骨氣。 例句:我家從老爺爺那輩,傳下來兩句話:“凍死迎風站,餓死不折腰。”窮要窮個骨頭硬,直個兒。
【第81句】:【誰人背后無人說,哪個人前不說人】(諺)人人在背后都被人說長道短,在人前也都會對人品頭評足。 指人前議論人,背后被議論,這是人情之常,用不著大驚小怪。 也作誰人背后無人說,誰人背后不說人。 誰個背后不說人。
【第82句】:【調皮的騾子能拉套】(諺)拉套:套在車轅的前面或側面拉車。不馴服的騾子拉套往往很得力。比喻頑皮的年輕人,只要引導得法,往往很有出息。
【第83句】:【覆水不可收】(諺)潑出去的水是沒法再收回的。比喻事情一成定局,就無法再行改變;或錯誤一經鑄就,便后悔也來不及了。 也作“覆水定難收”。
【第84句】:【一頭抹了,一頭脫了】(慣)形容兩頭落空,一無所獲。
【第85句】:【虎毒不食子】“虎毒不食子”出自宋代一位僧人釋普濟的《五燈會元·杭州龍華寺靈照真覺禪師》:“山僧失口日:‘惡習虎不食子’。”后來經演變,成為“虎毒不食子”。這個俗語在人類極端情況下,會反其道而行之,是人性丑惡的極端表現,他們可能殺死親生,這些人是喪盡天良的父母。 人有善和惡兩個方面,一旦人性的丑惡和權力利益糾纏在一起,會變得很可怕。在權力利益面前,親情有時也會變得不重要。唐朝武則天為爭后位,竟親手掐死自己幼小的女兒,嫁禍于人,就是最典型的“惡虎食子”的實例。 還有一例是春秋時期的“易牙烹子”。易牙是齊桓公的一個廚師,一天聽齊桓公無意之間說:“天下什么肉都吃過了,唯獨不知道人肉什么味。”易牙便把自己的小兒子烹了給齊桓公吃,還問齊桓公:“這肉好吃嗎?”齊桓公不知道是人肉,連聲說:“好吃,好吃。”易牙因此博得了齊桓公的信任。后來是他和一伙兒奸臣害死了齊桓公,成了歷史上有名的奸臣。
【第86句】:【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 釋義:比喻事理顛倒。 例句:他忽然把胳膊一甩:“反正沒有死罪,耗子倒管起山貓來啦。走!”
【第87句】:【大口小口,一月一斗】(諺)不論大人或小孩,在吃糧上,一人一月總得一大斗。指口糧的耗費是硬指標,不容含糊。
【第88句】:【男僧寺對著女僧寺——沒事也有事】(歇)男僧:和尚。女僧:尼姑。指身處是非之地,即使沒事也會招惹嫌疑。
【第89句】:【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 釋義:蔸:量詞,相當于“棵”或“叢”。比喻小人物,根本數不著。 例句:呸!小菜園里的韭菜,你算哪一蔸?敢來教訓我?敢來拉我做壞事?
【第90句】:【官憑印,虎憑山,女人憑的是男子漢】(諺)指官員憑借印信,行使職權;老虎憑借山林,施展雄威;婦女依靠丈夫,才能過好日子。
【第91句】:【二齒鉤撓癢癢——是把硬手】(歇)二齒鉤:一種頭端有兩個齒的鉤子。比喻人是強手、能手。常含贊揚意味。
【第92句】:【佛面上貼金】(慣)比喻到廟里去燒香拜佛并以供品供奉神佛。
【第93句】:【見臺階就下】(慣)比喻及時尋找機會擺脫困境。
【第94句】:【爹娘親,娘舅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諺)娘舅:母親的兄或弟,即舅父。指子女跟父母和娘舅的親情,任何外力都不能隔斷。 也作“娘舅親,骨肉親,打折骨頭連著筋”。
【第95句】:【心頭不似口頭】(慣)心里想的跟嘴里說的不一樣。指人說一套做一套,要兩面手法。
【第96句】:【筷子】“筷子”是中國的特產,是古人的發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實踐證明,筷子不僅沒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領域獨領風騷,筷子使用的靈活性和效果,令老外們感到神奇。 早在商朝的時候,我國就已有使用筷子的習慣了。筷子,原稱“箸”,它的異體字是“筋”。今天還有這種稱呼,如民諺里的“人廚需洗手,舉箸勿多言”。 為什么“箸”后來又改稱“筷子”呢?據明朝陸容《菽園雜記》說,“筷子”這一稱呼起源于江蘇一帶。那里是江南水鄉,人們以船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諱很多,如坐船不能說“翻”字。也忌諱“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諧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時不吉利之語,于是就改“箸”為“筷”,用于隱喻船走得快。
【第97句】:【各人頭上一片瓦】 釋義:各人只管各人的事。 例句:“他們鄉里干都會你‘半二流子’,我就不服氣,‘各人頭上一片瓦’,過日子的事情也用得著他們管?”
【第98句】:【冤仇可解不可結】(諺)只可化解冤仇,不能結下冤仇。指冤仇化解了,就能構成人際間的和諧;冤仇結下了,就會沒完沒了,永無寧日。 也作冤仇宜解不宜結。 冤宜解,不宜結。
【第99句】:【張天師著鬼迷——無法可使】(歇)法:本指法術,轉指辦法。指毫無辦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