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春風得意馬蹄疾】釋義:這是孟郊《登科后》詩句。原形容封建時代文人科舉及第的歡快心情。現用來形容人心情愉快,動作敏捷。例句:春風得意馬蹄疾。王一民邁著輕快的腳步,順著霽虹橋往道里走去。
【第2句】:【寧挑千斤擔,不抱肉疙瘩】(諺)肉疙瘩:對嬰兒的戲稱。寧肯肩挑千斤重擔,也不愿在懷里抱個嬰孩。指抱著不會立不會走的嬰孩是最費力的。
【第3句】:【千金難買一句話】(慣)形容人沉默寡言,不輕易說話。
【第4句】:【受盡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5句】:【牛圈里頭伸進馬嘴來了】(慣)罵人多嘴多舌,多管閑事。 也作牛圈里插進馬嘴來。 牛槽里伸進馬腦殼來。
【第6句】:【有彎彎田就有彎彎路,有渾渾水才養渾渾魚】(諺)渾渾:渾濁不清。比喻出現什么問題,就要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第7句】:老虎的崽兒———個
【第8句】:孫子用兵——以一當十
【第9句】:【吃江水,說海話】(慣)指人愛吹牛皮,說大話。
【第10句】:【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諺)千里長的堤壩,會因小小的螞蟻洞而潰決。泛指小小的隱患如不及早防治,會造成不可收拾的大患。 也作千里之堤,毀于蟻穴。 千里長堤,潰于一穴。
【第11句】:【衣裳】“衣裳”指一年四季能穿的所有衣服,都叫衣裳。最初的衣裳應該是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到有文字記載時,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已形成。如殷商時期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到春秋戰國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中多次提到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衣和皮衣。可見,當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
【第12句】:豬板油掛在頸上——膩了
【第13句】:國泰民可安,國強民也富。
【第14句】:【窮嫌富不愛】(慣)形容東西沒有價值,誰都不喜歡。 也作“窮嫌富不要”。
【第15句】:刀尖上打拳——站不住腳
【第16句】:【一醉能消萬古愁】(諺)只要喝醉了酒,就能把心頭所有的愁煩事都消解掉。指酒有暫時排憂解愁的功能。 也作一盞能消萬種愁。 一醉解干愁。 一杯熱酒解干愁。
【第17句】:【 黃泥巴落在褲檔里,不是屎來也是屎】謂處境令人懷疑。 屎、事同音借用,借指事情說不清楚。類似的:黃鼠狼站在 雞棚上,不是偷雞也是偷雞。汪幸福《浪跡臺灣島》:“那些 家伙一口咬定我們支持淫亂,我們現在是黃泥巴落在褲襠 里,不是屎來也是屎。”
【第18句】:我天性好動,又聽不進別人的批評,媽媽說我是“猴子屁股坐不住,老虎屁股碰不得”。(江蘇·如皋)
【第19句】:六月的云,少女的心——變幻無常
【第20句】:【事無不可】對人言襟懷坦白,無可隱瞞。老舍《四世同 堂》:“他不能把自己的計劃說出來,又覺得這是違反了事無 不可對人言的道理。”
【第21句】:【人心都是肉長的肉長的】心軟,謂人是有感情的。曹禺 《日出》:“我好些年沒有眼淚了。我跟你說,人心都是肉長 的。”
【第22句】:【得便宜翻做落便宜】(慣)便宜:利益,好處。翻:反。落:失去。 指討了便宜,最后反倒吃了虧。
【第23句】:【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釋義:比喻要抓住主要的,重要的。例句:你可挑揀那大而珍貴的,捉住一個打鐵的,頂一群小爐匠;拿到一根金剛鉆,勝過一箱鐵釘子。
【第24句】:【不是省油的燈】(慣)比喻不是省事的人或不是好對付的人。
【第25句】:【娘想兒,流水長;兒想娘,筷子長】(諺)母親想念兒女,像流水一樣長流不斷;兒女想念母親,卻像筷子那樣很短很短。指母親對兒女的情愛是永無休止的。
【第26句】:【善者不來,來者不善】謂找上門來就有麻煩事。香港金庸 《射雕英雄傳》:“咱們一對一地跟他動手,誰也抵擋不住。 他是善者不來,來者不善。”
【第27句】:【顧了吹笛,顧不了捏眼】忙不過來,照顧不到。成語:手忙 腳亂。電視劇《轆轤·女人和井》:“你一個人又要上灶,又要 管店,顧了吹笛,顧不了捏眼,你忙不過來呀。”
【第28句】:【為朋友兩肋插刀】幫助朋友,不惜犧牲自己。朋友,也可 換成其他親近的人。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這就是 說,姓高的走江湖,講義氣,為朋友兩肋插刀。”
【第29句】:我和媽媽這幾天花錢如流水,爸爸提醒道:“我在東溝摸魚,你們在西溝扔。咱們還得節儉點啊!”(江蘇·通州)
【第30句】:【拉長線兒】(慣)比喻作長遠打算或安排。
【第31句】:【河里無魚市上取】(諺)河里沒有魚,到市場上就能買到。指出產的地方缺貨,聚賣的市場上卻有的是。也指這里沒有那里有,要把眼界放寬點。 也作“河里沒魚市上看”。
【第32句】:毛驢蛋子不戴籠嘴套——占了嘴的便宜,也吃了嘴的虧
【第33句】:【十個指頭和一個指頭】喻全體和局部的關系。劉紹棠《鷓 鴣天》:“我工作上也不是沒有缺點,可是也不該十根手指只 抓一個小手指頭。”
【第34句】:樹蔭遮景致——不快意
【第35句】:盧生借枕頭——黃梁一夢
【第36句】:【你知我知,天知地知】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第37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各自施展本領,互相競賽。它是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故事,它是怎么來的呢?有關“八仙”的傳說很早,早在晉代就產生了八仙群體,可惜已無據可考。要沒有這些傳說,也不會有杜甫的《飲中八仙》,稱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詩人是酒仙。也就不會有西蜀道士張素卿所畫的“八仙圖”,圖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們都是鮮活的凡人,與八仙毫不搭界。不過,這也證明“八仙”的傳說早就存在。經過中唐、五代、兩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員逐漸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間才算固定下來。現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吳元泰寫的神話小說《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他們的姓名和神通本領如下:鐵拐李,腿跛挾拐能借尸還魂;漢鐘離,能點金濟眾,飛劍斬虎,本領全面;藍采和,居無定所,到處旅游,有些散漫習氣;張果老,倒騎驢,可以萬變,高深莫測;呂洞賓,文武兼備,到處點化,組織能力強;韓湘子,不避艱危,樂于助人;曹國舅,瀟灑風流,人物俊俏,不擺架子,很受女士們青睞;何仙姑,堅持獨身,行走如飛,是個性格比較孤僻的女子。他們無門戶之見,也不嫉賢妒能,在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歸途當中來到東海,借著酒力,各顯神通,漂洋過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傳奇故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頭民間傳說逐漸結集起來的。換句話說,它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作。八仙過海的故事雖是虛構,但也不是一點原型也沒有。據資料介紹,它來源于宋初建隆年間的真實故事。當時東海中的沙門島(今山東長島縣廟島群島)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開始,這里只關押犯罪軍人。后來島上的人犯越來越多,但朝廷只發給三百人的口糧,人多糧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頭目李慶很傷腦筋,無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進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魚腹。這天,有幾十名犯人聞知會遭毒手,他們每人抱了根木頭,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萊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風,只有八人僥幸游到蓬萊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個山洞中隱藏下來。不久,這八個人被當地漁民發現,他們害怕暴露真實身份,隨口編了來自遠洋的假話,漁民們驚異其為神人。此事傳開,有人加以附會,編成了神話故事,于是,“八仙過海”之說不脛而走,一些漁民甚至為其祭祀。后來廟島群島顯應官建有“八仙過海”的雕塑群像。想當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漢,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八仙”。
【第38句】:【進面糊盆】(慣)形容十分糊涂。
【第39句】:【 啞巴夢見娘,說不出的苦】內心痛苦,無法訴說。類似的: 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成語:有口難言。清代《儒林外 史》:“早晨開船,這客人情思還昏昏的,到了此刻看見被囊 開了,才曉得被人偷了去。真是啞子夢見媽,說不出來的 苦!”
【第40句】:【一失足成千古恨】(諺)失足:失腳跌倒,借指犯了大錯。指在關鍵時刻行為不慎,犯了大錯,就會造成終生遺憾,至死無法彌合。 也作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身。 一失腳成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一失足為千古恨,驚回首已百年身。
【第41句】:【耳聞不如目見】(諺)耳朵聽來的,不如親眼看到的準確可靠。指耳聽是虛的,眼見是實的。 也作耳聞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身受。 耳聞不如目睹,目睹不如親歷。 耳聽不如眼見,眼見不如手摸。
【第42句】:【財帛動入心】(諺)財帛:錢財(古時以布帛為貨幣)。謂錢財能打動人的心。
【第43句】:【天道好還】(諺)天道:舊指掌握賞善懲惡之權的天意。好還:樂于主持報應。指天道總是公正無私的,善的就賞,惡的就懲。 也作天道好還,絲毫不爽。不爽:不差。 天道好還,報應不爽。 天道好還,無惡不報。
【第44句】:【 自家有病】自家知了解自己的弱點。魯迅《墳》:“但我以 為自家有病自家知,旁人大概是不很能夠明白底細的。”
【第45句】:【賺錢打棺材釘】詛咒人貪財,吝嗇。汪幸福《浪跡臺灣 島》:“叫你多出兩個菜,你為何當耳邊風?你賺那么多錢打 棺材釘?”
【第46句】:【一日相思十二時】(慣)十二時:十二個時辰;舊時計時,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指日夜都在思念。
【第47句】:【上眼皮只看見下眼皮】(慣)形容目光短淺,胸無大志。
【第48句】:心里塞團麻——亂糟糟
【第49句】:奶奶對社會上的不正之風很不滿,說是普通老百姓辦個事真難,不送禮辦不成事,送禮又不知道該送給誰,真是“拿著豬頭,摸不著廟門”。(河南·滎陽)
【第50句】:【雞急上房,狗急跳墻】(諺)雞逼得急了,會飛上屋頂;狗逼得急了,會跳躍過墻。比喻人被逼到走投無路時,會做出意想不到的冒險事。 也作“雞慌了上房,狗急了跳墻”。
【第51句】:【 一個媳婦,十個婆】婆謂指揮者太多,下面人無所適從。 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現在你們又叫返工!一個媳婦 十個婆婆,哪個婆婆說了算?”
【第52句】:【和事老】“和事老”通常是指那些沒有原則立場來調解爭端的人,意同“和稀泥”,多含貶義。那么,和事老源自哪里呢? “和事老”始于唐,成于宋。“和事”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在唐朝。據《新唐書》載,唐中宗景龍三年,監察御史崔琬彈劾宰相宗楚客“專威福,有無君心,納境外交,為國取怨。”并請求將其下獄。而宗楚客則怒目爭辯,聲稱自己“忠誠鯁直”,為崔琬所嫉恨,故遭陷害。而性格軟弱的唐中宗競不問是非,親自為他們調和,詔令崔琬和宗楚客“約為兄弟”。由于唐中宗無原則和稀泥的態度,故而時人竊稱其為“和事天子”。因此歷史上第一個“和事老”就是唐中宗。但“和事老”這一完整的專有名詞的出現是在宋朝。北宋著名文學家黃庭堅在《南鄉子》詞中寫道:“風力裊萸枝,酒面紅鱗愜細吹。莫笑插花和事老,摧頹,卻向人間耐盛衰。”這首詞是重陽節懷念他遠在成都的弟弟而做的。這里描寫的“插花和事老”,是指頭上戴花、萬事隨和、無所爭競的老者,雖然“和事老”沒有原則,但也無憂無慮,更能經得起人間的盛衰。自此,“和事老”常用來代指那些調解爭端的人。如南宋初,洪皓出使金國,和金人力爭和議條件,金朝宰相怒道:“汝作和事官,而口硬如此,謂不能殺汝耶?”露出一副霸道嘴臉。那時的和事老、和事官用起來已很普遍。
【第53句】:【虎大傷人】釋義:比喻壞人勢力大了要傷害別人。例句:這會兒這么由著大叔,將來“虎大傷人”,后悔也就來不及了。
【第54句】:【賈家的姑娘嫁賈家——賈門賈氏】(歇)賈:諧“假”。氏:諧“事”。 形容十分虛假。 也作“姓賈的姑娘配姓賈的小子——賈門賈氏”。
【第55句】:穿皮襖喝燒酒——里外發燒;里外熱乎
【第56句】:含著冰塊說話——冷冰冰:硬邦邦
【第57句】:【戴著木頭眼鏡——只看見一寸遠】(歇)形容目光短淺,缺乏遠見。
【第58句】:車把式扔鞭子一下趕(敢)
【第59句】:百年的歪脖子樹——定型了
【第60句】:【久病成醫】(諺)指患病時間長了,對病因、病情以及用藥治療等都有切實的了解,幾乎算得個醫生了。
【第61句】:【腳下泥皮——滿不要緊】(歇)指事情無關緊要,不放在心上。
【第62句】:狗撕皮襖——亂扯
【第63句】:【提起心頭火,咬碎口中牙】形容人惱怒或仇恨。成語:怒 火中燒、明代《古今小說》:“陳巡檢在屏風后聽得說,正是: 提起心頭火,咬碎口中牙。陳巡檢大怒,拔出所佩寶劍,劈 頭就砍。”
【第64句】:小明做題馬虎,媽媽勸了好幾次,他都不以為然。爸爸說:“水不大,沖走村莊;雨不大,淋濕衣裳。可不能忽視這些小毛病。”(河南·輝縣)
【第65句】:【烹牛而不鹽,敗其所為也】(諺)煮牛肉不舍得放鹽,結果把牛肉煮壞了。比喻做事因小失大,甚不可取。
【第66句】:【饃熟該揭鍋】時機成熟,應采取行動。申躍中《掛紅燈》: “饃熟該揭鍋了,他隨即下了命令。”
【第67句】:【早不忙,晚發慌】不及早抓緊時間,事情做不完,陷于慌 亂。電視劇《轆轤·女人和井》:“早不忙晚發慌,晚上熬油補 褲襠,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第68句】:【拳來拳打,刀來刀當】(慣)當:抵擋,阻擋。比喻以對方的手段來對付對方。
【第69句】:自從我們學校開展了“家庭小任務”活動,我在家再也不當小公主了,一放學就幫媽媽干許多小活兒。媽媽高興極了,親著我的臉蛋說:“小娃兒勤,愛死人;小娃兒懶,扎人眼。”(河南·內鄉)
【第70句】:【秀才遇見兵,有理講不清】(諺)舊指說理的秀才遇到不講理的大兵,再有理也沒法說清。泛指和蠻不講理的人是無法講道理的。或指講理要看對象。 也作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 秀才碰上兵,有理講不清。 秀才見了兵,有理說不清。
【第71句】:【哭了半天,還不知道是誰死了】謂不了解實情,瞎擔憂。浩 然《艷陽天》:“真是大馬虎,哭了半天,還不知道是誰死了! 我們說的是分麥子的事兒!”
【第72句】:【八點上班九點到,九點半再睡一覺】指辦公室的工作人員 作風散漫拖拉,紀律松弛。成語:無所事事。電視《實話實 說》:“人們說:八點上班九點到,九點半再睡一覺。機關于 部作風自由散漫,要設法改變。”
【第73句】:石獅子的鈴鐺——搖不動敲不響
【第74句】:十年寒窗中狀元——先苦后甜
【第75句】:老沒牙的喝稀飯——無齒(恥)下流
【第76句】:【 冤有頭,債有主】各有當事人,與別人無關。茅盾《子 夜》:“你發瘋了么?不干你的事,冤有頭,債有主。到后面 去吧!不許亂跑。”
【第77句】:【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歇)指分不清好人、壞人,好意、歹意,錯把好人當成壞人,或錯把別人的好心當作歹意。常含責罵意。 也作狗咬呂洞賓——不知好丑人。 狗咬呂洞賓——有眼不識好人。
【第78句】:【看哈哈笑】(慣)比喻見別人出了事而幸災樂禍。 也作看哈哈。 看笑話。
【第79句】:包公升堂——盡管直說;青天在上
【第80句】:掉進面缸里的老鼠——翻白眼
【第81句】:【胡同】城鎮、村子的巷子、小街道,在北方叫“胡同”。據明朝末年出版的《正字通》說:“街也,今京師巷叫‘衙衙’。”“衚衙”乃“胡同”的異體字。明朝沈榜《宛署雜記》說:“元人呼街巷為胡同。”可見,“胡同”一詞產生于元代。據考證,“胡同”一詞源于女真族的“霍通”一詞。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蒙古語和女真語同屬于阿爾泰語系,語調和語音都很接近,女真族叫“霍通”、“火瞳”都指“聚族而居”的意思。后來漢族人把“火瞳”譯為“胡同”,成為漢字化的外來語詞。城市里的小街道大多直呼“胡同”,如李家胡同、于家胡同等。胡床人們常在古代文獻或詩詞中見到“胡床”或“床”字,有時誤解為是睡覺的臥具,即現在的床。其實,古時候,“床”并不是專指臥具,而大部分作為坐具使用。漢朝人許慎在《說文》中稱床為“安身之幾坐也”,明確說是坐具。至遲到唐代時,“床”仍然是“胡床(即馬扎,一種坐具),而不是指我們現在睡覺的床(寢具)。 “胡床”亦稱“交床”、“交椅”、“繩床”,是古代一種可以折疊的輕便坐具,類似于現在的馬扎。胡床早期系用于軍旅之中,相傳大約是公元二世紀的漢靈帝從北方游牧民族中引入,故稱“胡床”。可見,“床”在前,“胡床”在后,床與胡床是兩種不同的坐具,胡床更加小巧靈活。胡床若用繩繃扎,則稱“繩床”,又因其形制可以轉動折疊,故又稱“交床”。《演繁露》云:“今之交床,制本自虜來,始名胡床,隋以讖有胡,改名交床。”看來這種坐具非常便于攜帶,因而常為戰爭時將軍出征所帶,所以后來便發展為權力的象征——交椅。
【第82句】:【千年紙墨會說話】釋義:紙墨:指文據契約。指文據契約時間再長也能作為憑證。例句:他一想,“不成,賬上還欠支了四斗米,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得寫個文約落住一筆。”又一想:“空口無憑,有字據為證,你不識字,千年紙墨會說話,還可以請旁人給念念聽聽。”
【第83句】:【谷雨前后,栽瓜種豆】釋義:谷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4月I【第9句】:20或2舊。谷雨前后是栽瓜種豆的時候。例句:農諺說:“谷雨前后,裁瓜種豆。”“頭伏蘿卜二伏菜。”雖然按照時令季節,各種蔬菜種得有早有晚,有時收了這種菜才種那種菜。
【第84句】:【打死不離親兄弟】(諺)指同胞兄弟情深義重,縱然有時起沖突,也還是情同手足。
【第85句】:背著手爬泰山——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第86句】:看戲挑媳婦——頭滿意
【第87句】:穿沒底鞋——腳踏實地
【第88句】:【不是強龍不過江】(諺)比喻沒有高強的本領,就不敢承擔重任。
【第89句】:孩兒不離娘,瓜兒不離秧。
【第90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釋義:說明師父就是終身的長輩,尊師如同敬父。例句:“俗語云:‘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豈有為弟子者高坐,教師父去化齋之理?”
【第91句】:【借棍子打狼】利用一個打擊另一個。成語:借刀殺人。 張賢亮《男人的風格》:“西北人有句土話:借棍子打狼。有 人是借你這根棍子打我這只老狼。”
【第92句】:沒長腳后跟——站不住
【第93句】:【關公門前耍大刀】(慣)關公:即關羽,字云長,三國時蜀國大將,善使大刀。比喻在行家面前賣弄本領。 也作關夫子門前耍大刀。關夫子:指關公。 關老爺營前耍大刀。關老爺:指關公。 關帝廟門前耍大刀。關帝廟:祭祀關公的寺廟。
【第94句】:【唱戲的腿,說書的嘴】(諺)指舞臺演員憑的是腿功,說書藝人憑的是嘴功。泛指各個行業的把式,都以本行業的特技見長。
【第95句】:門角里晾衣裳——陰干
【第96句】:【跟著狼吃肉,跟著狗吃屎】釋義:比喻跟著能力強的人吃香享福,跟著能力差的人吃苦受罪。例句:鄭書記,原來大伙兒還不覺得您怎樣,龍書記這么一來,大伙兒還是覺得您親。跟著狼吃肉,跟著狗吃屎。
【第97句】:【敲鑼賣糖,各執一行】釋義:比喻各干各的,互不干連。例句:他們見我對他們望,有一個猴子臉的人,口中自言自語道:“朋友敲鑼賣糖,各執一行。”
【第98句】:【硬叫掙死牛,不叫打住車】(諺)遇到難行的路,寧可把拉車的牛掙死,也不能讓車停住。比喻在關鍵時刻,寧可人作出犧牲,也不能讓事業受損。
【第99句】:【龍生龍子,鳳生鳳兒】(諺)龍生下的是龍,鳳生下的是鳳。比喻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兒女,家庭傳統會通過血緣關系得到繼承。 也作龍生龍,鳳生鳳,賊養兒子掘壁洞。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上一篇:抖音民間俗語【1005】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