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節氣的物候現象及由來夏至,在很多人眼中也是夏天的開始,夏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夏至以后,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夏至的物候現象及由來四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夏至的物候現象及由來1
1、生姜進補
有俗話說:“飯不香,吃生姜”、“冬吃蘿卜,夏吃姜”、“早上三片姜,賽過喝參湯”,都是對生姜所具有的營養價值和醫療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夏季暑熱,多數人食欲不振,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對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處。
2、情志調養
夏季炎熱,宜調息靜心,常如冰雪在心。即“心靜自然涼”。夏對應心,心臟對應喜悅,尤其在夏至這個夏陽極致的節氣,一定要保持快樂,精神養生方面,切忌懈怠厭倦,惱怒憂郁。
3、宜晚睡早起,多鍛煉
在此時節,為順應自然界陰陽盛衰的變化,一般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來彌補夜晚睡眠的不足,并且每日溫水洗澡。
夏至節氣,最重要的養生功課就是睡“子午覺”:晚上在子時(23時至1時)之前進入最佳睡眠狀態,白天在11時至13時午休。子午覺的原則就是子時大睡,午時小憩。
進入夏至,中午盡量午休,但時間不用太長,睡半個小時即可。在這個節氣把“子午覺”睡好了,就是最好的保養方式。
此時可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參加晨練,以舒緩運動為主,不宜做過于劇烈的運動,避免出大汗,以傷陰陽。
4、注意防病、防暑
做好防暑工作,應避免在強烈的陽光下暴曬,外出時,應采取防曬措施,如打傘、戴遮陽帽、涂防曬霜等。
同時要注意防夏病,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氣血瘀滯,以防心臟病的發作。患病不可輕易運用發汗之劑,以免汗多傷心。
5、夏至冬病夏治,推薦艾灸養生
夏至還是冬病夏治的好時節!體質寒涼,易生病的朋友可以多服用紅糖姜湯水,祛濕排寒、溫熱暖胃。暑天服用可等到自然涼下來再喝。
同時也推薦艾灸養生,生病的人大多屬于陽虛體質。艾葉是溫性的,屬于純陽之物。艾灸能夠溫通經絡,祛除寒濕,補益人體陽氣。夏天又正好是自然界陽氣最重的時候,兩者的陽熱合在一起,溫補的作用更強。所以在夏季大自然陽氣最盛的時候艾灸足三里、陰陵泉、中脘、神闕等,補益的效果能夠達到最佳。
夏至的物候現象及由來2
我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意思是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并且認為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開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 二候蟬始鳴,意思是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 三候半夏生,意思是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夏至的物候現象及由來3
1、忌夜食生冷、空腹飲茶
夏天的時候黑夜短,夜間要注意不要吃生冷、粘膩之物,否則可見腹脹、吐瀉交作等病癥。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極易導致茶水消耗人體的陽氣。因此,夏季飲茶,應是在餐后飲二到三杯為宜,有饑餓感則立刻停飲。
二、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人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于開泄狀態,因此,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導致陽氣暗損。會出現如手足發冷,小腿轉筋,雙目視物不清,甚至會有不明原因的發熱。
夏至的物候現象及由來4
夏至是烤爐的起始,卻還未到巔峰。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才是最熱的天氣。
“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表示,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面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蓄積,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
夏至來臨之時,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已進入梅雨季節,而梅雨天氣溫高、濕度大、日照少,正是農作物病蟲害的高發季節。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在南方,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
“不過夏至不熱”,“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夏至后的一段時間內氣溫仍繼續升高,大約再過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熱的天氣了。
夏季陽氣盛于外,在夏至后,飲食要以清泄暑熱、增進食欲為目的。綠葉菜和瓜果類等水分多的蔬菜水果是不錯的選擇。在中國北方流行一句諺語:“冬至餃子夏至面”,而面條,也是夏至后被推薦的美食之一。
我國古代將夏至分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三候半夏生。”糜與鹿雖屬同科,但古人認為,二者一屬陰一屬陽。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屬陽。夏至日陰氣生而陽氣始衰,所以陽性的鹿角便丌始脫落。而糜因屬陰,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脫落;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陰氣之生便鼓翼而鳴;半夏是一種喜陰的藥草,因在仲夏的沼澤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由此可見,在炎熱的仲夏,一些喜陰的生物開始出現,而陽性的生物卻開始衰退了。
我國民間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時”,一般頭時3天,中時5天,末時7天。這期間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長很快,生理和生態需水均較多。此時的降水對農業產量影響很大,有“夏至雨點值千金”之說。一般年份,這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黃淮地區降水一般可滿足作物生長的要求。《荊楚歲時記》中記有:“六月必有三時雨,田家以為甘澤,邑里相賀。”可見在1000多年前人們已對此降雨特點有明確的認識。
上一篇:百度年度精選歇后語的文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