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壞人先告狀】見“惡人先告狀”。
【第2句】:塵勞佛教徒謂世俗事務的煩惱為塵勞,.如《無量壽經》卷上:“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因煩惱能染污心性,猶如塵垢之使身心勞累。如清代龔自珍《發大心文》:“有境相應行心,有非境不相應行心;若廣分別言,則有八萬四千塵勞,皆起一心。”后多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如宋代秦觀《滿庭芳》詞之二:“飲罷不妨醉臥,塵勞事,有誰聽。”又如郭沫若《(屈原)與(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樣從香港回來的,在極端的險厄之后,塵勞未定,便委屈他來擔任了這一次的苦役。”
【第3句】:俗語中形容某人的穿著打扮或行為不倫不類,謂之“僧不僧,俗不俗”。如元代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楔子:“我經文也不會談,逃禪也懶去參……別的都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也作“僧不僧,道不道”。“道”,指道士。
【第4句】:【綠豆皮兒——青退】(歇)青:青色,綠豆皮的顏色,諧“請”。退:本指脫去(皮),轉指退還。指請求退還。
【第5句】:【家丑不可外揚】內部的錯誤缺點不可宣揚出去。明代 《醒世恒言》:“家丑不可外揚。倘若傳到外邊,被人恥笑。”
【第6句】:刀不磨不利,人不磨不精
【第7句】:【挨打不記數】(慣)比喻吃虧受挫卻不記取教訓。
【第8句】:論旁人斤斤計較,說自己花好稻好.
【第9句】:【臨崖立馬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見“船到江心補漏遲”。
【第10句】:【大意失荊州】 釋義:荊州:今湖北江陵,三國時是蜀漢政治、軍事重鎮,據《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描寫,關羽鎮守荊州,由于出兵進攻曹操,荊州沒有嚴密設防,上了東吳的當,孫權派兵襲取了荊州。比喻麻痹大意,造成重大損失。 例句:他推了推眼鏡說:“也要防備他們惱羞成怒,來個不管三七二十一,亂搞一氣,怎么辦?‘大意失荊州’,想得太簡單,容易出事。”
【第11句】:【只要槳花齊,不怕浪花急】(諺)槳花:用槳劃船時濺起的水花。劃船時只要大家動作一致,水浪再猛也不怕。比喻齊心協力,就能克服困難。
【第12句】:【火上弄冰凌】(慣)冰凌:冰。在火上玩冰凌很快就化掉了。比喻事情很容易做成。
【第13句】:【花又不損,蜜又得成】 釋義:花不受損傷,蜜又能釀成。比喻既要有所得,又不要又有所失。 例句:人云:“花又不損,蜜又得成。”予謂花不損,何由成蜜?且京師危急,今欲存社稷耶?存百姓耶?
【第14句】:【寧惱遠親,不惱近鄰】(諺)寧可惹惱遠方的親戚,也不惹惱緊挨的鄰居。指在人際關系中,經常打交道的左鄰右舍,比遠居的親戚重要得多。
【第15句】:【面笑心不笑】(慣)指表面裝出笑容,內心卻并不高興。
【第16句】:【家有黃金,外有斗秤】(諺)家里有多少金銀,四鄰八舍有斗有秤給你稱量得一點兒不差。指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如何,瞞不過鄰里鄉親。 也作“家有黃金外有秤”。
【第17句】:友誼貴在誠,談吐貴在實
【第18句】:【和顏悅色買人心】(諺)態度謙和,言談友善,就會得到別人的好感和支持。指待人和顏悅色是受人敬愛的重要條件。
【第19句】:【耳朵磨出了繭子】(慣)繭子:趼子,手掌或腳掌的某些部位因摩擦過多而生成的硬皮。形容對某些話聽得太多而厭煩。 也作耳朵都聽起繭了。 耳朵眼兒聽得長繭子了。
【第20句】:貓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第21句】:【牽著不走,打著走】(慣)比喻好言相勸不聽,被強制或受到懲罰才肯聽從。
【第22句】:【文字因緣】作為本體的“實相”,是沒有文字的。然而,不憑藉文字,便無以詮釋“實相”。比如說,花草不等于春天;而沒有花草,也就感覺不到春天了。禪宗所說的“不立文字”,并不是摒棄一切文字,而是不執著文字,要因文字而悟“實相”。通過讀經、印經、作文、寫字等同佛法結下善緣,均可稱為“文字因緣“。《居土傳》卷十九記載,白居易曾說:“愿以文字因緣,回向實地。希于來世,贊嘆佛乘,勸轉法輪。”后因以稱詩文等往來而結下的緣分、友誼。如清·馮桂芬《皖水迎師記》:“越三年,謁公金陵,猶縱言及之曰:‘厥后東南事,不出君一書。’亦一段文字緣也。”(李明權)
【第23句】:【鋸子】“鋸子”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相傳是魯班發明的。 有一天,魯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選木料。天剛蒙蒙亮,魯班艱難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腳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覺得一陣刺痛。待他爬起來時,魯班才發現,他的手掌竟然讓野草劃開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 魯班十分驚訝,仔細觀察起手掌中的那把野草,發現野草的葉子兩邊都長著一排非常整齊的小細齒。魯班摘下一片葉子,在手掌上又試了一下,果然又劃開一道口子。魯班從中受到啟發,找來一段薄薄的鐵片,在鐵片邊緣上磨出像草葉上那樣的小細齒,然后就用它來鋸樹,結果,不一會兒就鋸倒了一棵樹。就這樣,魯班發明了鋸子。
【第24句】:【槍對槍,刀對刀】見“刀對刀,槍對槍”。
【第25句】:【步步生蓮花】蓮花,是一種吉祥清凈的花,出污泥而不染,清香可愛。佛教視蓮花為圣潔的象征。所以佛、菩薩像都設有蓮花寶座。佛典中說在印度,蓮花分為四種:一、優缽羅華(華同“花”),青色;二、拘物頭華,黃色;三、波頭摩華,赤色;四、芬陀利華,白色。雖然因顏色不同而各有其別名,但總稱之為蓮華。《雜寶藏經》卷一有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據說鹿女每走一步,都生出一朵蓮花。后來鹿女被梵豫國王娶為第二夫人,生千葉蓮花,每片葉上有一個小孩,共得一千個兒子。據《南史》記載:南齊東昏侯肖寶卷窮奢極欲,仿照鹿女步跡生蓮花的故事,在宮中用金片雕蓮花鋪地,令其寵妃潘玉兒在上面行走,稱她為“步步生蓮花。”后來就用這句話形容女子步態的輕盈多姿。(無名氏)
【第26句】:【擺架子】(慣)指高傲自大,裝腔作勢。
【第27句】:【人硬了傷錢,弓硬了傷弦】(諺)人過于剛強,會招災損錢,就如同弓過于強硬,容易拉斷弦一樣。指人固然不可軟弱,但也不可太強硬。
【第28句】:【力氣是壓大的,膽子是嚇大的】(諺)力氣是靠不斷承受壓力增大的,不承受壓力就出不來力氣;臚量是在驚嚇中練大的,不經受驚嚇就出不來膽量。指人的力和膽是在艱難險阻中不斷增強的。 也作“壓大的力氣嚇大的膽”。
【第29句】:【有本不愁利】(諺)要做生意,只要有本錢,就不愁求不到利。指要想謀取到利,本錢是基礎。
【第30句】:【猴子屁股——坐不住】(歇)本指猴子生性好動,一刻也坐不穩;轉以形容人性情急躁,不穩重。
【第31句】:【塵勞】佛教徒謂世俗事務的煩惱,稱作塵勞。如《無量壽經》卷上:“散諸塵勞,壞諸欲塹。”因煩惱能染污心性,猶如塵垢之使身心勞累。如清·龔自珍《發大心文》:“有境相應行心,有非境不相應行心;若廣分別言,則有八萬四千塵勞,皆起一心。”后多指事務勞累或旅途勞累。如宋·秦觀《滿庭芳》詞之二:“飲罷不防醉臥,塵勞事,有誰聽。”又如郭沬若《<屈原>與<厘雅王>》:“他是和你一樣從香港回來的,在極端的危險之后,塵勞未定,便委屈他來擔任了這一次的苦役。”(文賢)
【第32句】:【千穿萬穿,馬屁不穿】(諺)馬屁:拍馬屁,即專門用甜言蜜語奉承討好人。舊指無論什么東西都有可能被人看穿厭棄,惟有奉承話是人人愛聽的。
【第33句】:《西游記》描寫孫悟空神通廣大,—個筋斗能翻十萬八千里,但卻無論如何也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此俗語比喻不管有多大本事,用盡解數,也擺脫不了某種力量的控制。如羅廣斌、楊益言《紅巖》第六章:“果不出所料,眼前這一套全是美國顧問處的設計,可是不管嚴醉有天大本事,還是跳不…如來佛的掌心!”
【第34句】:【夙緣】依據佛家的三世因果報應之說,一個人在今生今世的遭遇,或順或逆,或苦或樂,都是由前生的行為決定的,所謂“欲知前生因,現在受者是”。俗語“夙緣”,即源于此說,意為前生而來的緣分。如《敦煌曲子詞·鵲踏枝》:“自嘆夙緣作他邦客,辜負尊親虛勞力。”又如清·吳騫《扶風傳信錄》:“是夕生在他宅,聞仲仙戶外呼之曰:‘夙緣已盡,別君去矣!’”也寫作“夙世有緣”。如茅盾《秋收》二:“可是現在,那阿多頭和這刀就像夙世有緣似的!”(李明權)
【第35句】:【留尾巴】(慣)比喻事情沒有徹底得到解決,還留有問題。
【第36句】:【七兩為參,八兩為寶】(諺)參:人參,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肥大,有滋補作用。七兩、八兩:均為舊制,一斤等于十六兩。七兩重的參稱人參,八兩重的參稱寶參。指人參能長到半斤重,就是難得的寶物。
【第37句】:【先明后不爭】(諺)指事先把該講的條件講明,該劃的界限劃清,事后就不會發生糾纏,引起爭端。
【第38句】:事出有因《古尊宿文案·云峰悅和尚》:“德山入門便棒,臨濟入門便喝。
【第39句】:【橫插一杠子】見“插杠子”。
【第40句】:【空花不結實,空話不成事】(諺)空花結不出果實,空話辦不成實事。指說話必須實在,才有助于事情的成功。
【第41句】:【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慣)比喻各干各的,各行其是。也比喻說法各不相同。 也作各唱各的調,各吹各的號。 各打各的鑼,各唱各的調。 各敲各的磬,各行各的令。 磬:古代打擊樂器,用石或玉制成。
【第42句】:一家蓋不起龍王廟,萬人造得起洛陽橋。
【第43句】:【鋼要用在刀刃上】見“好鋼使在刀刃上”。
【第44句】:【各人自掃門前雪】(諺)比喻人應該做好自家的事,不必插手去管別人的事。 也作各家自掃門前雪,莫管他家屋上霜。 自己各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
【第45句】:【只掃自己門前雪,莫管別人屋瓦霜】見“各人自掃門前雪”。
【第46句】:【指著和尚罵禿子】(慣)比喻明指著這個人罵,實際上罵的是那個人。
【第47句】:【旱苗正盼及時雨,行船偏遇打頭風】(慣)比喻困難之中急切盼望有人幫助,沒想到卻遇到了更大的阻力。
【第48句】:【餓不死的傷寒,吃不死的痢】見“吃不死的痢疾,餓不死的傷寒”。
【第49句】:【公雞頭上一塊肉——大小是個冠】(歇)冠:雞冠,諧“官”。指不管職位高低,總還是個官。
【第50句】:莫信一人話,要聽百人意
【第51句】:三分靠教,七分靠學
【第52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第53句】:【暖水瓶兒——外面冰涼,里邊熱乎】(歇)冰涼:本指溫度低,轉指冷淡。熱乎:本指溫度高,轉指熱情。指外表看似冷淡,而內心很熱情。 也作暖水瓶——表面冷,心里熱。 屬暖水瓶的——外頭冷,里頭熱。
【第54句】:【念佛】念佛吃齋,是佛教信徒的基本特征和較普遍的修行方法。《觀佛三昧經·十觀佛密行品》謂:“佛告阿難:住于念佛者,心印不壞,亦復如是。”念佛就是一心專注地觀想佛(也指菩薩)的相好光明,或者一心念誦佛的名號。據說,念佛可以消除煩惱、業障。原始佛教一般專念釋迦牟尼佛,后起的大乘佛教則主張念十方世界諸佛。其中,凈土宗又主張念西方凈土教主阿彌陀佛(包括阿彌陀佛的脅侍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如著名的凈土經《觀無量壽經》云:“若念佛者,當知此人是人中分陀利華。”凈土宗的念佛法門包括持名念佛、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和實相念佛。其中,最流行的是持名念佛。這也是凈土宗的主要特色。行住坐臥皆可念佛,有時默念,有時出聲。強調佛號要從心起,從口出,從耳入,念得歷歷分明,一心不亂。著名的唐代詩人白居易晚年好念佛,“朝也阿彌陀,暮也阿彌陀”。念佛的歸俗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如清·省庵《觀修凈土詩》云:“勸君念佛歸西去,利比娑婆萬信贏。”又如老舍《茶館》第二幕:“可是呀,這兵荒馬亂的年月,能有個事兒作,也就得念佛!”(李明權)
【第55句】:【好言難勸該死的鬼】見“良言難勸該死鬼”。
【第56句】:【扣帽子】(慣)指給人無端加上罪名或不實之詞。
【第57句】:【嬌養不如歷艱】(諺)歷艱:經歷艱難困苦。指對孩子嬌生慣養,比不上讓他們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接受磨煉為好。
【第58句】:幼小讀書要琢磨,休恨嚴師教訓多
【第59句】:【量大福大】(諺)度量大的人,福分自然就大。指度量和福分是相連的,量大容人,福分就大;度量狹窄,只能自找苦吃。 也作“有大量者,必有大福”。
【第60句】:【雞毛當了令箭】見“拿了雞毛當令箭”。
【第61句】:緣起佛教的核心理論之一。經中關于“緣起”的論證很豐富,各宗派也有不同的解釋,如業感緣起、賴耶緣起、如來藏緣起、一真法界緣起等。佛家很重視“緣起觀智”,所謂“深入緣起,斷諸邪見”(《維摩詰經·佛國品》)。概括地說,事物(有為法)處在因果聯系的網絡中,依特定的條件而產生,因相互的作用而變化,稱為“緣起”。唯其如此,任何事物都沒有獨立不變的自性,稱為“緣起性空”。“緣起”說明現象是存在的,而本質是“空”的,也說明了沒有造物主可以主宰宇宙、人生。在佛籍中,有一種闡明編述始末的書,稱為“緣起”,如《付法藏緣起》。后亦用以代稱某些序言,甚至泛指一事物產生的緣由。如清代張岱《陶庵夢憶》卷六:“凡四閱月而成,余為作緣起。”此外,在敦煌變文中,有一類演述佛經故事的通俗文體也稱為“緣起”,如《丑女緣起》、《目連緣起》。
【第62句】:【山高高不過太陽】(諺)再高的山,也比不過太陽高。比喻地位低下的人,無論怎樣攀附,也總在地位高的人之下。
【第63句】:【無祀鬼神壇——憑你自來自去】(歇)無祀鬼:不享有固定祭祀的鬼神。神壇:祭祀鬼神的高臺。指可以任憑人自由來去。
【第64句】:娘痛兒,路樣長;兒痛娘,線樣長。娘想兒,長江水,兒想娘,扁擔長。
【第65句】:戀愛是開啟人生秘密的鑰匙,感情是掌握鑰匙的守門人
【第66句】:人爭氣,火爭焰,佛爭一炷香.
【第67句】:【大象口里拔生牙】 釋義:比喻做事冒險,或觸犯強者。 例句:那官員每(們)手里東西,有進無出。“老虎喉中討脆骨”,“大象口里拔生牙”,都不是好惹的,不要思想到手了。
【第68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吃飯著衣裳】(諺)三百六十行:泛指社會上的各行各業。指三百六十行,哪一個行業都要解決生活問題,哪一個行業都能解決生活問題。
【第69句】:【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釋義:種樹多果實就多,蔓梢上也會結大瓜。 例句:婆日:“花有重開日,天時也;人無再少年,人道也。且樹密多收果,梢頭結大瓜。”
【第70句】:【牛老了奸,馬老了滑,兔子老了不好拿】(諺)牛老了拉犁就不老實,馬老了跑路就偷懶,兔子老了就有藏身經驗,不好捉拿。比喻人老見識廣,待人處事就會圓滑世故。
【第71句】:【打有鞭子寫有筆】 釋義:比喻掌握文武大權。 例句:走到路上,小石說:“除了灶王爺就屬高國權大哪。他和鮑耀良這些人,打有鞭子寫有筆,一手遮天。”
【第72句】:【請神請到鬼】(慣)比喻本想請人幫忙,結果請來了壞人。
【第73句】:【碾盤上洗澡——淺得很】(歇)淺:本指不深,轉指淺薄。形容人學識淺薄或見識膚淺。
【第74句】:儉可以助廉
【第75句】:【又當爹,又當媽】父親兼負母親的職責。相關的:又當男 人,又當媳婦/又當爺們,又當娘們。汪曾祺《大淖記事》: “他就又當爹又當媽,和女兒巧云在一起過了十幾年。”
【第76句】:勿盛怒多言,免動火傷肝
【第77句】:【斷了線的風箏】 釋義:形容飄搖不定,沒有著落。 例句:他從楊樹后邊偷偷地跑回來,心就像個斷了線的風箏,飄飄悠悠地沒地方放了。
【第78句】:【叉手不離方寸】(慣)方寸:指心。兩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
【第79句】: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第80句】:【遠水不救近火】此俗語比喻用較遠的辦法或工具解決不了當前急迫的問題。意同“遠水解不了近渴”。 此典出自《韓非子·說林上》,記載了春秋時,魯穆公不與鄰國齊國搞好關系,卻派幾個兒子到遠方的晉國和楚國做官。犁組進諫說:“你這樣做就好比請越國人來解救落水之人,越國人水性再好,等他來了,魯人也必定活不了;又好比取來海水解救火災,海水水量再大,火也必定不會被撲滅,因為遠水不救近火!”
【第81句】:【風中之燭,草上之霜】(慣)比喻上了歲數的人,身體衰弱,經不起折騰。 也作“風前的殘燭,瓦上的霜雪”。
【第82句】:【重打鼓,另開張】(慣)比喻從頭干起或作新的打算。 也作重打鑼鼓另開張。 另打鑼鼓重開張。
【第83句】:不二法門獨一無二的方法和訣竅。元代方回《贈刊工程禮》詩:“鏤金鐫石切瑤琨,深入詩家不二門。”佛法中有無數“法門”。簡單地說,“法r_]”就是人道的門徑。所謂“不二法門”,就是不可思議、無所分別的絕對真理。《大般涅檗經·師子吼品》說:“一者名為涅粲,二者名為生死。”可見“不二法門”也就是超越生死的涅檠境界。語本《維摩詰經·入不二法門品》:先有三十一位菩薩,認為消除生滅、垢凈、罪福等對立面,即“不二法門”。文殊菩薩認為,“無言無說”才是“不二法門”。文殊又問維摩詰,維摩詰“默然無言”。文珠贊嘆:這才“是真人不二法門”!
【第84句】:地藏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中國民間熟悉的菩薩。也稱為“地藏王菩薩”,簡稱“地藏”。如巴金《秋》四三:“這天(指農歷匕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又如端術蕻良《科爾沁旗草原》十六:“請來了便贊。從觀音大士、玉帝、地藏,到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地藏菩薩,梵名Ksitigarbha。據《地藏十輪經》等記載,他“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秘藏”,故名。
【第85句】: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第86句】:【破船還有三千釘】見“船爛還有三千釘”。
【第87句】:【上山砍柴,過河脫鞋】 。釋義:比喻碰到什么情況,采取什么樣辦法對付。“砍柴”又作“打柴”。 例句:“上山砍柴,過河脫鞋”——到哪說哪。生死福禍有個天命管著哪! 只要這會兒不被打死,到時候,咱哥倆就在一起混,你聽我的,不會叫你吃虧。
【第88句】:聽其言,觀其行
【第89句】:【宰相肚里好行船】(諺)宰相:朝廷中官職最高的大臣。指大人物胸襟開闊,度量大。也泛指有修養的人能寬容別人,不計較小事。 也作宰相腹中撐得船過。 宰相肚里橫開船。
【第90句】:歲寒知松柏,患難是交情
【第91句】:【老實的終須在】(諺)為人老實厚道,最終會有個好結局。指人要老實,才能長久。 也作“老實常常在,奸狡是禍害”。 奸狡:為人奸詐狡猾。
【第92句】:【新婦騎驢阿家牽】新婦,指媳婦;阿家,指婆婆。謂媳婦騎驢,而婆婆替媳婦牽驢。比喻事理顛倒反常。如《五燈會元》卷十九:“顛倒顛,顛倒顛,新婦騎驢阿家牽。便恁么,太無端,回頭不覺布衫穿。”(李明權)
【第93句】:【若要好,問三老】(諺)三老:泛指多位老者。指要想把事情辦得妥當,就得多請教幾位經驗豐富的長者,聽取他們的意見。
【第94句】:【天打五雷轟】 釋義:賭咒發誓要遭到應有的報應。 例句:我們是結拜兄弟,我要是做對不起你的事,那就天打五雷轟。
【第95句】:會走走不過影,會文案不過理.
【第96句】:【貧不學儉,而儉自來;富不學奢,而奢自至】見“富不學奢而奢,貧不學儉而儉”。
【第97句】:【說時遲,那時快】(慣)形容非常迅速、快捷,說話的功夫事情已經發生了。 也作“說時遲,那時疾”。
【第98句】:【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第99句】:賞一個而萬人悅者,賞之
上一篇:安慰失戀男生的話搞笑:若真愛,時間和距離都不會是阻礙。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