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世間雜五色,彼非為愛欲,貪欲覺想者,是則士夫欲。眾色常住世,行者斷心欲。《雜阿含經》卷二十八,第752經
【第2句】:菩薩歡喜地:學佛,始自凡夫,終至成佛。而中間須經“菩薩十地”的心路歷程。
【第3句】:【佛心禪語】※大富大貴不難,平平安安難;吃喝玩樂不難,自由自在難。
【第4句】:【禪語人生】因此,只需稍加觀察,我們便不難明白,佛說“輪回皆苦”并非對現實的否認,恰恰是對世間真相的如實描述。
【第5句】:【禪心佛語】如果因緣也是因緣所生,甲因緣是乙因緣所生,乙因緣是丙因緣所生,丙因緣也是因緣所生,落入無盡過。
【第6句】:所謂淫欲及飲酒,是謂二法無厭足,若有人習此二法,終無厭足。緣此行果,亦不能得無為之處。《增一阿含經》卷九,慚愧品
【第7句】:【佛心禪語】聲聞:“若諸世間眾生,彼一切皆依于地而得建立;如是一切諸眾,如來聲聞眾最為第一。”
【第8句】:【圣經文案】206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里來,不要禁止他們,因為在天國的,正是這樣的人。”(太19:14)
【第9句】:【佛心禪語】無論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東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別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第10句】:【禪心佛語】老是戰戰兢兢怕失去什么的人,一定不能體會到人生的喜悅。
【第11句】:佛家禪語:園子里有朵很美的花,燒火僧把它移植到花盆里放在房間里,沒想到,幾天后,花死了。禪師:有些東西因為想得到才會失去。
【第12句】:猶如礦鐵,數人百煉,則成精金,。晝夜役心不止,便獲果證。《出曜經》卷九
【第13句】:夫佛法本平常,而世人以奇特求之,故往往不得佛心也。故日“平常心是道”。——《紫柏尊者全集》
【第14句】:許多“聰明人”在見到“便宜”的時候,就忘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的道理。只要你堅持正道,騙子就無隙可鉆。
【第15句】:【禪心佛語】生命存在的意義在于承擔。無論是什么方式存在的生命都需要相應的承擔。
【第16句】: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中,最難做到的是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愛的也放不下。因此,愛憎之念常常占著我們的心房,哪里還有快樂存在的地方?
【第17句】:正信的宗教在于心正,心正則氣盛,氣盛方能自在。迷信就會疑心生暗鬼、問神卜卦,取信于簽詩、筊杯,而無法真正深入教理。
【第18句】:【禪語人生】只不過為了儲存足夠的愛、足夠的溫柔和狡滑,以防萬一醒來就遇見你;我只不過為了儲存足夠的驕傲、足夠的孤獨和冷漠,以防萬一醒來你已離去。
【第19句】:一阿那波那門,二不凈觀門,三慈心門,四因緣門,五念佛三昧門。此五法門,通攝一切諸禪。(隋)智額《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三
【第20句】:禪在生活中,凈土也在生活中,八萬四千法門都在生活中。在生活中起觀照,在生活中得自在,我們才沒有空過的時間。
【第21句】:淡淡的生活,給我們帶來了生活的真味。淡淡的幸福,給我們留下了真誠和美麗,淡淡的親情友情,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快樂。面對生活,我始終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第22句】:尊師非在文字或口傳,而重身體力行;要有舍身、遵從大法的決心,以師志為己志,守志奉道,才算是報師恩。
【第23句】:【禪心佛語】生活中有很多問題司空見慣,但是我們不但沒有在其中見到真理,我們反而在其中迷惑了。如果我們在其中見到真理,這個就叫什么啊——覺悟。
【第24句】:【禪心佛語】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第25句】:如龜善方便,以殼自藏六,比丘習禪思,善攝諸覺想,其心無所依,他莫能恐怖,是則自隱密,無能誹謗者。《雜阿含經》卷二十二,第600經
【第26句】:道理悟了,悟與修行的次第都不存在,只有一個真實無為法,用不著修因求果。一耕云先生
【第27句】:【凡事靠自己】怎樣才能消業、消災?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分災。事都得靠自己,福要自己造,業要自己了,而非求佛消災解厄。
【第28句】:【禪心佛語】另外,按照僧伽自身的修證水平,可劃分為三類:凡夫僧、有學僧、無學僧。
【第29句】:【禪語人生】有的時候,演員會忘記這只是外在的身份,忘了自己是個演員,忘了在舞臺上,其他人也只是演員。
【第30句】:【禪心佛語】人當變故之來,只宜靜守,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志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
【第31句】:【禪心佛語】禪悟人生:僧人:雁過長空,影沉寒水,雁無遺蹤之意,水無沉影之心,是不是得了禪意?禪師:蘆花兩岸雪,江水一天秋。
【第32句】:如果學佛法執著一篇理論,或者一個概念,就是理障。一天要拜多少拜,要念多少佛,叫做事障。——耕云先生
【第33句】:人的愛好,在生死關頭總會拯救他。因為漫長的時光是無法打發的,這些愛好,可以與時間為敵。雪小禪《瘦金體》
【第34句】:親愛的朋友們,讓我們學會發現問題及時回頭,一切都還來的及。不要等到大限將至,讓自己后悔終生。
【第35句】:【禪心佛語】利他心強的人比較快樂,愛與不愛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判別出來的。
【第36句】:【禪語人生】只有端正身心,用智慧化解掉心里的障礙,去除執著偏見、分別妄想,所有的煩惱才會云開霧散。
【第37句】:【禪心佛語】世上有四種人:人渣,人手,人才,人物。我們要蔑視人渣,不甘人手,羨慕人才,爭當人物。
【第38句】:存有缺憾,生命才擁有張力,正是那個缺失的部分,使我們保持著生命的彈性,不斷聚集能量、力量和度量,一步步接近目標。
【第39句】:【禪心佛語】孔子曰:“祭神如神在。”神明有沒有來應供,那是另外一個問題。從有為道無為,從有相到無相,從生滅到無生滅,那是解脫的問題了。
【第40句】:【禪語人生】真正的愛情不在于你知道他(她)有多好才要在一起;而是明知道他(她)有太多的不好還是不愿離開。
【第41句】:能夠正視自己的人,會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從而才有更嚴格的要求與更高的追求,人生才能達到新的高度。
【第42句】:【禪心佛語】根據強者恒強的規律,您現在買入,持有半年到一年,到時候您一定會感受到投資的欣喜。
【第43句】:【經典佛語】讓愛如同午后陽光溫暖每個人的心房。(---學會愛別人)
【第44句】:生命是由一連串的因緣組成的,我們要體驗更深刻的生命,發現內在的靈性,就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物質生活。
【第45句】:如果視別人如冤家,看他人一無是處,最終自己也將難有大的作為。社會是一個大舞臺,也是一個競技場,人生是場表演,也是段奮斗歷程,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喝彩。
【第46句】:為遣妄執心心所外實有境故,說唯有識,若執唯識真實有者,如執外境,亦是法執。(古印度)護法等《成唯識論》卷二
【第47句】:【禪心佛語】開口不說他人非,閉目心中生蓮花。能吃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
【第48句】:【禪心佛語】人們常常會用官銜和才能來衡量男人的品級,用相貌和氣質品評女人的品級,卻很少有人去思量心靈的品級。心靈是有品級的。而它的品級決定一個人一生的成敗。
【第49句】:【禪語人生】遇到別人不公正的評論,只要不傷及到你個人的尊嚴,那就讓他說去吧。
【第50句】:感恩是一種善行,我們要感恩一切善待自己的人,感恩世間萬物,并且要知恩圖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大智慧。
【第51句】:【禪心佛語】人生一夢,白云蒼狗。錯錯對對,恩恩怨怨。終不過日月無聲,水過無痕。所為棄者,一點癡念而已。
【第52句】:而菩薩入一切處山林川野,皆使一切眾生發菩提心。是菩薩若不發教化眾生心者,犯輕垢罪。《梵網經》卷下
【第53句】:【禪語人生】義凈大師所記載的求法高僧大都廣聞多參,義凈大師本人也是如此。他21歲受具足戒,此后四年間精求律典,并生起西行求法的愿望。
【第54句】:因緣成熟果報自然現前,那是因為之前早已種下了前因,才有今天的果。試問,潛在的因你種下了嗎?你種的是什么因?
【第55句】:【禪語人生】星云大師云:這一世界,是屬于有勇氣的人所有;一個人'智仁勇'具備,才是真正的勇氣。
【第56句】:【佛心禪語】最高大的不一定是最受尊敬的,最受尊敬的才是最高大的;最優美的不一定是最動聽的,最動聽的才是最優美的。
【第57句】:【心靈禪語】飲水不忘掘井人。無論是誰,對你有滴水之恩,都應當以涌泉相報。
【第58句】:一切諸法不可得故,非方不離方,隨所至處,即處自滅。《集一切福德三昧經》卷二
【第59句】:【禪心佛語】佛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其實都是貪念惹的禍,如果舍掉了這些東西,人與人之間就不會有你爭我奪的情況發生,說到底這些人最后都成了金錢的犧牲品。
【第60句】:【經典佛語】造物所忌,曰刻,曰巧。萬類相感,以誠,以忠。(大巧若拙,大拙若巧;至誠至敬,天人感應,敬至無求,同至無分。)
【第61句】:【禪語人生】我們來世界的目的,是為了給自己愛,為了能夠接納自己;都是為了自己,不是為了拯救世界。
【第62句】:當我們處于順境的時候,不應該得意忘形、心存僥幸,而應該懷有感恩之心;當我們遇到挫折的時候,不應該灰心喪氣、怨天尤人,而應該懷有懺悔之心。
【第63句】:【禪語人生】一個人如果太努力在活給別人看,就會痛苦得不得了。今天如果你相信自己做得還不錯,不在乎別人怎么看你的時候,你真的可以很自在。
【第64句】:【經典佛語】“那聲音我非常熟悉的,貴府一定有人在念佛經。”比丘邊說邊坐下來,長者莫名其妙,心里很不高興。
【第65句】:【經典佛語】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第66句】:若有布施于少食,修善供養于世間,所施大小如蚊蚋,亦獲快樂得半日。《菩提行經》卷一
【第67句】:【佛心禪語】最難以讓人面對的,不是外境的尷尬或困頓,是自我內心的不完整或缺陷。
【第68句】:行菩薩道,要經常接受考驗。遇到困難與危險時,要學佛陀大無畏、大勇猛的精進精神,心無怖畏、志不退縮,不斷向前邁進。
【第69句】:【文案基地經典禪語】生活原不苦,苦的是欲望過多;心靈本無累,累的是攫取太甚。
【第70句】:【禪語人生】一個志在有成就的人,他必須如歌德所說,知道限制自己。
【第71句】:與其被忙不完的工作所驅使,不如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之內坦然面對,做得到的就去做,做不到的不強求。
【第72句】:【禪語人生】雜念無實性,也無法停留,來去如云,若執有痕,不執無跡,何需拒壓?菩提自性不被萬物染,不和萬物為伍,修與不修皆俱足萬法,但能起用,莫作別想。
【第73句】:【禪語人生】心性須要修養,就像生命需要滋潤一樣;心靈需要修繕,就像容貌需要美容一樣。
【第74句】:其實我們遇到的種種災難都是不善的意念變現出來的。只要我們把不善的意念放下,提起正念、善念和凈念,這個地球上將不再有災難。
【第75句】:若諸菩薩,求諸世間工巧明處,以少功力,多集珍財,為欲利益諸眾生故。(古印度)彌勒《瑜伽師地論》卷三十八
【第76句】:【禪心佛語】人生修養四句真言: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暗中不欺隱,明處有受用;靜中不落空,動處有受用;動中不妄練,靜處有受用。
【第77句】:百千萬劫久習結業,以一實觀,即皆消滅。《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78句】:【佛家禪語】孝敬父母,不僅物質奉養,還要服從、尊重,才是既“孝”且“順”。
【第79句】:【圣經文案】116主耶和華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說: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你們竟自不肯。(塞30:15)
【第80句】:佛誡羅喉羅頌云:“十方世界諸眾生,念念已證善逝果,彼既丈夫我亦爾,何得自輕而退屈!”(五代)延壽《宗鏡錄》卷七十六
【第81句】:【佛心禪語】保持一顆清凈純潔的心,唯有不停凈化我們的身心,改變我們的氣質,并且不斷地懺悔、檢討,改進陋習、缺點,才能保持長久的清靜。
【第82句】:真正的智慧人生,必定有誠意、謙虛的態度。有智慧才能分辨善惡邪正,能謙虛才能建立美滿人生。
【第83句】:“禪”的功夫,應在日常生活中參,將人生與宗教融會貫通,以宗教精神,立于處世的事業。
【第84句】:人們的煩惱都是因為欲念而起,而欲念就像一個破桶一樣,無論添進多少水也會逐漸漏失,永遠填不滿。欲望得不到滿足所以會有憂愁,有憂愁就會生起驚惶不安之心。
【第85句】:譬如有人塊擲獅子,獅子逐人而塊自息。菩薩亦爾,但斷其生,而死自滅。犬唯逐塊,不知逐人,塊終不息。外道亦爾,不知斷生,終不離死。《勝天王般若經》卷三
【第86句】:【禪心佛語】使用雙手的是勞工,使用雙手和頭腦的舵手,使用雙手、頭腦與心靈的是藝術家,只有合作雙手、頭腦、心靈再加上雙腳的才是推銷員。
【第87句】:無住相布施等心行布施,奉諸得道者,亦敬諸天人,是為最吉祥。《法句經》卷下,吉祥品
【第88句】:【禪心佛語】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抵制各種各樣的誘惑,保持一種禪定的境界,才能心性安寧,遠離煩惱,從而實現寧靜的自我。
【第89句】:【經典佛語】景岑禪師長沙人,是南泉禪師的弟子,由于談禪論道,機鋒敏捷,同道們均尊稱為“虎和尚”.
【第90句】:如果稱別人為傻瓜,自己也就成為傻瓜。《經集》第四品,第十二章《小積集經》
【第91句】:十二緣甚深,難見難識知,唯佛能善覺,因是有是無。若能自觀察,則無有諸入,深見因緣者,更不外求師。《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
【第92句】:欲修佛法,當勤精進。。所以者何?是身無常,無有決定壞敗之相,不得久住,終歸磨滅,未得法利,恐中壞故。《大寶積經》卷一一二,普明菩薩會
【第93句】:做人要以靜修身,以儉培德,以退處事,以讓養心。人心何時知足,知足便足。人生何時閑,偷閑便閑。知足常足心,終身不辱人。知止常止心,終身不恥人。
【第94句】:【禪語人生】悟門了當,澈見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盤不二,有情無情不二。
【第95句】:【佛家禪語】愛心與智慧是最好的心靈良藥。心能感化他人,智慧可凈化自己。有愛心與智慧的人生,是最完美的人生,也是最有價值的人生,更是有意義的人生。
【第96句】:愛是理性的犧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愿的奉獻,愛是美化外在環境,凈化內在心靈的源頭,愛是慈悲的顯現。—一海濤法師
【第97句】:【禪心佛語】凡人的心識,猶如焦距沒有調整好的相機般,沒有辦法對現實或真理,拍下明確清晰的影像。
【第98句】:【禪心佛語】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第99句】:【禪心佛語】多少個你以為「再也活不下去」的難事,往往在不久之后,只是鮮明或模糊的回憶罷了,你必須學會接受既成的事實,才能招架任何不幸的后果。
上一篇:安靜淡然的意境圖片:離開我就別安慰我,要知道每一次縫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