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句】:【口惠而實不至】(慣)指口頭上給人好處卻并不兌現。
【第2句】:【耍嘴皮子】(慣)指夸夸其談或能說會道,口才出眾。 也作耍嘴皮。 賣嘴皮。
【第3句】:靠棍棒制服是笨蛋,用言語感化是圣賢
【第4句】:【老母豬銜著象牙筷子——裝煞也是殺材】(歇)銜:用嘴含著。 煞:用在動詞后面,表示程度深。 殺材:該殺的料。指裝得再好,也沒有好下場。常含責罵意。
【第5句】:【小心沒大差】(諺)指做事小心謹慎,縱然出現失誤,也不會有大的差錯。 也作小心無大錯。 小心不為過。
【第6句】:好花要有綠葉扶,好漢要有眾人幫。
【第7句】:【落在圈套里】(慣)指掉進了別人設計好的陷阱里。 也作入圈套。 上圈套。 中圈套。
【第8句】:【無求到處人情好,不飲從他酒價高】(諺)無求于人,走到哪里人們都不會小看你;你不飲酒,何必管他酒價漲得有多高。指人能做到對人無所求,對事無所求,那就是個高超的人。
【第9句】:【花好就怕一場風】(諺)指花開到艷麗時,最怕一場惡風摧殘。比喻稱心如意的好事,最怕發生突然變故。
【第10句】:話好不在于夸,而在于真
【第11句】:【人有當日之災,馬有轉韁之癥】見“馬有轉綆之病,人有旦夕禍福”。
【第12句】:【財去人情去】 釋義:錢財沒有了,人情也就沒有了。 例句:到這時,烏大奶奶才嘗到財去人情去的滋味。后悔把產業變賣得太干凈,銀子花得也太順溜,第一次顧慮起烏大爺回來不好交賬的事了。
【第13句】:【騎馬隨鞍,入鄉隨鄉】見“到鄉隨鄉,騎馬隨鞍”。
【第14句】:【挑水瞞不了井臺,上炕瞞不了鍋臺】(諺)鍋臺:我國北方農村的鍋灶與炕洞相連,冬天便于取暖。挑水要上井臺,上炕要經鍋臺。比喻做任何事情總瞞不過知根知底的人。
【第15句】:【家雞打得團團轉,野雞打得貼天飛】 釋義:比喻自家人被打,還在自己家里;外人被打,就會離家而去。 例句:“常言道:‘家雞打的團團轉,野雞打的貼天飛。’你就把奴兒打死了,也只在這屋里,敢往那里去?”
【第16句】:【光棍不吃眼前虧】(諺)光棍:識時務、頭腦清醒的人。指聰明人能夠審時度勢,不使自己在處境不利的情況下吃虧受辱。 也作好漢不吃眼前虧。 明人不吃眼前虧。
【第17句】:【割愛】在佛教中,“愛”是“貪欲”的別名,位列貪、嗔、癡“三毒”之首。有“愛”便有“嗔“,愛嗔相激,增長惑亂。因此,《楞伽經》卷三指出:“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諸患,皆從愛起。”愛實為生死輪回中的“惑因”。《大集經》卷三說:“離愛恚故,一切世間供養恭敬。”《大智度論》卷二八說:“斷諸愛系,直趨涅槃。”佛教認為,世俗的愛,只是虛妄、不凈、自私的“貪愛”,只有斷愛、離愛、割愛,才能興起真實、清凈、無私的慈悲,去普渡一切眾生。正如明·宋濂《報恩說》所說:“汝能割愛,即可破妄;汝能破妄,即是返真,直入菩提(覺悟)之路。”俗語用“割愛”指舍棄自己所喜愛的東西,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連瑣》:“今愿割愛相贈,見刀如見妾也。”又如郭沫若《我怎樣寫五幕史劇
【第18句】:【螞蟻戴荔枝殼——充大頭鬼】(歇)指身份卑微的人硬要充當大人物。也泛指裝模作樣蒙騙人。 常含譏諷意味。 也作“螞蟻子戴荔枝殼——假充大頭鬼”。
【第19句】:【只此一家,別無分店】(慣)舊時商家招攬顧客的常用語,表示本店經銷的商品,為別處所無。比喻獨一無二或惟我獨尊。 也作只此一家,并無分店。 只此一家,別無它店。 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第20句】:怒畫竹,喜畫蘭,不喜不怒畫牡丹。
【第21句】:【老鼠跺腳震不塌地】 釋義:比喻小人物干不成多大壞事,沒什么了不起。 例句:同志們!咱還是那句老話:老鼠跺腳震不塌地,問題慢慢解決。
【第22句】:【惡犬護三村】(諺)惡犬:勇猛的狗。指一條勇猛的狗,能守護周圍的幾個村莊。比喻一個見義勇為的壯士,可保得周圍村莊不受侵擾。
【第23句】:【飲酒須飲大深甌,戴花須戴大開頭】(諺)甌(。u):盆盂一類的器皿。大開頭:盛開的花。喝酒就要盡情暢飲,戴花就要戴大紅花。比喻做事不干則已,干就要干出成績。
【第24句】:【易求無價寶,難買有情郎】(諺)無價寶:無法估價的寶物。有情郎:有情有義的丈夫。無價寶還可求得,有情郎卻非常難找。指世間有情義的男子最難覓得。 也作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 易求無價寶,難覓有情郎。
【第25句】:【美人燈兒——風吹吹就壞了】(歇)美人燈兒:舊時有錢人家小姐等用的燈籠,外觀小巧精致。本指美人燈禁不住風吹,轉以形容身體弱不禁風。
【第26句】:【常將冷眼看螃蟹——看你橫行得幾時】(歇)冷眼:冷淡、鄙視的眼光。橫行:本指螃蟹橫著爬行,轉指行為蠻橫,胡作非為。對橫行不法的人,從旁冷眼相看,總看得到他到頭的日子。指人末日將到,橫行不了幾時。
【第27句】:橫死屬于惡業招致的惡果。《宋書·柳元景傳》:“世祖嚴暴異常,元景雖荷寵遇,恒慮及禍……世祖崩,(江夏王)義恭、元景等并相謂日:‘今日始免橫死!”’又如唐代王建《空城雀》詩:“報得黃口莫啾啾,長爾得成無橫死。”
【第28句】:【關門打鼓,鼓聲在外】(諺)關住門打鼓,鼓聲也會遠播到外面。比喻內部發生的事情,特別是丑事,總是難以掩蓋,很快就會傳播出去。
【第29句】:牛鬼蛇神牛鬼,傳說為地獄中的牛頭鬼卒,又稱阿傍。或連稱為牛頭阿傍。《楞嚴經》卷八謂:“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又《五苦章句經》謂:“獄卒名傍,牛頭人手,兩腳牛蹄,力壯排山。”蛇神,即佛教所說“天龍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喉羅迦,相傳它是人身蛇首的樂神,護衛佛法。后在俗語中衍為“牛鬼蛇神”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杜牧對同時代詩人李賀的評價:“鯨哇鰲擲,牛鬼蛇神,不足為其虛荒誕幻也。”
【第30句】:【撇在腦背后】(慣)指認為人或事情無關緊要,放在一邊或丟棄不管。
【第31句】:【家住山前識鳥音】(諺)住在山前的人家,聽慣了鳥鳴,也就能辨識鳥音。比喻久處某一環境,自然就熟悉某一環境的情況。 也作“久住山林辨鳥音”。
【第32句】:【高不成,低不就】(慣)多指在擇偶或擇業上,因愿望脫離現實而未能成功。 也作高不湊,低不就。 高門不達,低門不就。 高不攀,低不就。
【第33句】:【棉桃里面找胡桃——專揀硬的敲】(歇)棉桃:棉花的果實,形似桃。胡桃:核桃,這里指核桃樹的果實。硬:本指堅硬,轉指強硬。 比喻專打擊態度強硬或本領過硬的。
【第34句】:【腳下泥皮——滿不要緊】(歇)指事情無關緊要,不放在心上。
【第35句】:【癩蛤蟆爬香爐——碰一鼻子灰】(歇)灰:本指爐灰,轉指晦氣。比喻遭到斥責、拒絕或冷遇,落得沒趣。
【第36句】:【好事全歸花大姐,壞事全怪禿丫頭】(諺)花大姐:富貴人家的小姐。禿丫頭:侍候小姐的丑丫頭。 好事情全都歸在小姐的名下,壞事情全都扣在丫頭頭上。借指有功勞都是頭頭們的,有錯誤都是手下人的。 也作“好事總歸花大姐,壞事總怨禿丫頭”。
【第37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 釋義:天下沒有人比親娘待自己更好的了。 例句:“吃盡味道鹽好,走遍天下娘好”,看來還是其產黨好,我,我一家準備搬回雷坪來住。
【第38句】:【君子一言,快馬一鞭】(諺)指重然諾、講信用的人,一言出口,必定實行,絕不中途反悔,就像快馬上道,只需一鞭便不再停蹄一樣。
【第39句】:(《五燈會元》卷十九)老婆心好比葛藤糾纏,不符合禪宗“單刀直人”的宗風。
【第40句】:【紅花還得綠葉扶】 釋義:比喻人本領再高,能力再大,也需要別人幫助。 例句:老羅兄弟,我這是替你們想啊!你瞅哪個在臺上掌權的沒幾個貼心人? 紅花還得綠葉扶嘛!
【第41句】:【拍胸脯】(慣)比喻為某人或某事擔保,下保證。也比喻反思自己做得如何。 也作拍胸口窩。 拍胸膛。 拍胸口。
【第42句】:【人前一句話,神前一爐香】(諺)在人面前說的一句話,好比敬神的一爐香。指說話不能隨便,要說到做到,說話得算數。
【第43句】:【頭白可種桃】(諺)人到年老發白時,栽種桃樹還趕得上吃桃子。指桃樹結果實比其他果類樹木快。
【第44句】:實踐是知識的源泉,知識是生活的明燈
【第45句】:即使自己的祖國貧窮,也不要嫌棄。
【第46句】:【夾肢窩生瘡——陰毒】(歇)夾肢窩:也作“胳肢窩”,腋窩。本指陰處長毒瘡,轉指陰險毒辣。
【第47句】:【氣不圓,饃不熟】(諺)圓:滿。 要蒸到蒸籠的氣十分足,饅頭才能蒸熟。比喻做事工夫不到,火候欠缺,事情就難成功。
【第48句】:【牛無力拉橫耙,人無理說橫話】(諺)耙:平整土地的農具。牛疲累無力時就胡亂拽耙,人到理屈詞窮時就蠻不講理。指人說話蠻橫是因為他不占理。
【第49句】:人無害虎習,虎有傷人意
【第50句】:【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諺)尺比寸長,但要和丈比,它就短了;寸比尺短,但要和分比,它就長了。比喻人和事物的優勢都不是絕對的,有所長,也就必定有所短。
【第51句】:十惡不赦“十惡”是十種當招致地獄、餓鬼和畜生這“三惡道”苦報的惡業,故又稱“十惡業道”。“十惡”的具體內容,如《未曾有因緣經》說:“起罪之由,出身、口、意。身業不善:殺、盜、邪淫;口業不善: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業不善:嫉妒嗔恚、僑慢、邪見。是為十惡,受惡果報。”行“十惡”而程度嚴重的,據說要受大苦報。如《南齊書·高逸傳論》指出:“今則十惡所墜及無間(地獄),刀樹劍山,焦湯猛火。”與“十惡”相反的,稱為“十善”,是修行人努力的目標,所謂“行十惡者,受于惡報;行十善者,受于善報”(南朝梁武帝《斷酒肉文》)。我國古代刑法中出現“十惡”的名稱,始見于《隋書·刑法志》,晚于佛教。刑法“十惡”包括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等十條重罪,不在論赦之列,如《明史·刑法志》:“十惡及故犯者不赦。”因此,俗有“十惡不赦”之說,謂罪大惡極,不可原宥。
【第52句】:【老王的拳搗老王的眼】(慣)比喻自己人內部發生爭斗。
【第53句】:【有錢難買五月旱,六月連陰吃飽飯】(諺)農業生產最難得的是農歷五月干旱六月澇。指五月天旱,利于夏收復播;六月多雨,利于秋苗成長。
【第54句】:【受堯之誅,不能稱堯】(諺)堯:唐堯,古代圣君。誅:懲罰。受到唐堯懲處的人,不會稱頌唐堯的功德。泛指不論對誰進行懲罰,對方都會懷恨在心。
【第55句】:【風不搖,樹不動】(諺)風如果不刮動,樹枝就不會搖擺。借指凡事總有個起因,絕不會無緣無故地發生。 也作“風不吹不響,樹不搖不動”。
【第56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第57句】:【無禁無忌,黃金鋪地】(諺)禁、忌:封建迷信認為犯忌諱的行為或話語。黃金鋪地:發大財。指對那些迷信禁忌的一套撇開不管,放開手腳,就能發財致富。
【第58句】:【嚼舌頭】(慣)指傳閑話,撥弄是非。也指閑聊或互相逗著玩。 也作嚼舌根。 嚼舌頭根。
【第59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諺)指將領在前線作戰,皇命如不利戰事,可以不接受。
【第60句】:【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釋義:把恥辱當光榮。 例句:“哈哈哈!”幾個小青年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竟張著嘴樂開了。
【第61句】:天魔外道“天魔”,居欲界天頂及色界天頂,領執世樂,故生邪見,憎嫉賢圣涅粲道法。“外道”,史料載有六師外道,隋吉藏《三論玄義》說有九十六種外道,“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楞嚴經》卷九說:“魔境現前,汝不能識,洗心非正,落于邪見。或汝陰魔,或復天魔,或著鬼神,或遭魑魅,心中不明,認賊為子。”“洗心非正”是說不能以正法洗心。佛教認為,凡修禪定,先須洗滌從前所有邪惡知見,如同除去毒蜜,方可貯藏甘露。一有不盡,便足以致魔。“陰魔”依身心而起,“天魔”等則是外魔人心。若能覺悟無惑,則彼魔事無可奈何。“外道”也足以成為修道的障礙。如《楞嚴經》卷一說:“阿難因乞食次經歷淫室,遭大幻術,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羅先梵天咒,攝人淫席,淫躬撫摩,將毀戒體。”“娑毗迦羅”譯言“金頭”或“黃發”,謂其發黃如金,為外道名。由他所傳幻咒,自言先從梵天所說,稱為先梵天咒。這是外道妨道的一個例子。后沿用以指歪門邪道。如《朱子語類·論語二十六》:“淳于髡是個天魔外道,本非學于孔孟之門者。”也作“邪魔外道”。見于《藥師經》卷下:“又信世間邪魔外道、妖孽之師,妄說禍福。”沿用如《儒林外史》第十一回:“若是八股文章欠講究,任你做出什么來,都是野狐禪、邪魔外道。”
【第62句】:【鉆進悶葫蘆里】 釋義:比喻沉悶起來。 例句:他喝了一口茶,瞅著錢萬利的滿臉愁容,說:“怎么,唉聲嘆氣的,又鉆進悶葫蘆里去了?”
【第63句】:好藥難治冤孽病,好話難勸糊涂蟲.
【第64句】:見地俗稱“見解”或“見識”。如說某人對某物的見解好、理解深刻,就說“見地甚高”、“別有見地”等等。《續傳燈錄》卷三十五:“工夫穩實,見地明白。”如鄭振鐸《漩渦》:“他一點兒見地也沒有,只是照書直講。”
【第65句】:【大風刮不多時,大雨下不多時】(諺)指狂風暴雨來勢猛烈,但不會持續多久。也借指特殊情況只是暫時的。
【第66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釋義:敵人來了派將領抵擋,大水來了用泥土堵塞。比喻要根據具體情況決定對策。 例句:“常言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事到其間,道在人為,少不了你我打點禮物,早差人上東京,央及老爺那里去。”
【第67句】:【胸口上掛笊籬——撈心】(歇)撈:諧“勞”。指費心勞神,操心。
【第68句】:自己做錯不算數,別人做錯打屁股.
【第69句】:【雨過地皮濕】見“水過地皮濕”。
【第70句】:【人有同貌人,物有同形物】(諺)世界之大,偶爾也會有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形狀完全相同的物。指人和人、物和物相像,這是大自然的巧合,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第71句】:忠誠是友誼的橋梁,欺騙是友誼的敵人
【第72句】:【錢財入手非容易,失處方知得處難】(諺)錢財掙到手并不容易,人往往是在沒有了錢財的時候才知道掙錢之難。指人要珍惜錢財,養成節儉的習慣。
【第73句】:【三請諸葛】 釋義:東漢末年,劉備曾三次親自去拜訪諸葛亮,請他出來幫助打天下。指多次邀請,難請。 例句:鄭格世點點頭說:“嗯,這就用得著三請諸葛了。你再去一趟,還是要好言好語,不要嚇唬他。”
【第74句】:寶石在石堆里,智慧在群眾中。
【第75句】:化城“化城”原指佛力化現的城郭,乃“法華七喻”之一。《法華經·化城喻品》記述其事:有一群人想去尋找珍寶,但必須經過五百由旬險難惡道,曠絕無人。這些人中路懈退,對導師說:“我等疲極,而復怖畏,不能復進,前路猶遠,今欲退還。”導師以方便力于險道中化作一城,對眾人說:“汝等勿怖,莫得退還,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隨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隱(穩)。”于是眾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穩想。”導師知此人眾既得止息,無復疲倦,即滅化城,對眾人說:“汝等去來,寶處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為止息耳。”佛說“化城”之喻,最終欲令“二乘斯悟,同免化城;六道知歸,皆逾火宅”南朝陳徐陵《與李那書》。后世或以“化城”指寺院,如王維《登辨覺寺》詩云:“竹徑從初地,蓮峰出化城。”又以“化城”比喻幻境或虛幻的塵世,如元代張仲深《送全上人》詩:“自知浮世一化城,愿結跏趺面墻坐。”
【第76句】: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第77句】:【跳槽】“跳槽”一詞已成現在流行語了,是個熱門話題。《現代漢語詞典》對它的解釋是:“人離開原來的單位到別的單位。”不少人認為它是個新詞,其實古已有之。 跳槽原指牛馬發情時煩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別的槽里去吃。轉義指男女間的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明代楊慎《升庵詩話甄后壙上行》日:“魏明帝初為王時納虞氏為妃。及即位,毛氏有寵,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寵,毛后愛馳,亦賜死。元人傳奇以明帝為跳槽,俗語本此。”這里說得明白,“跳槽”一詞始于元代,且僅指男女間喜新厭舊。 到明代,市井文學勃興,舊語翻新,“跳槽”一詞畸變為“妓女隱語”或“妓寨背語”。徐珂的《清稗類鈔》對“跳槽”給出了非常確定的解釋:“原指妓女而言,謂之琵琶別抱也,譬以馬之就飲食,移就別槽耳。后則以言狎客,謂其去此適彼。”意思很明白,是說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馮夢龍編的民歌集《桂枝兒》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樓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風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兩情深,罰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現在文學作品中,就不難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詞義已向非劣性方面轉化,與時下流行義基本相同。“跳槽”這個充滿狎邪意味的詞被當成變換工作的代語了。
【第78句】:【十個指頭連著心】多指父母關懷兒女。或說:十個指頭 都是肉。韓志君等《古船·女人和網》:“十個指頭,哪個不連 心?這么多兒子、媳婦還沒疼過來,干嘛去疼人家棗花?”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父母盼望子女成才。《中國婦女》 (1999,4):“在我國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背景下,家庭教育 投資正在成為每個家庭的必要項目。”
【第79句】:【殺人倒落兩把血】(慣)殺了人留下兩手的血。比喻出了力,沒得到好處,卻惹來了是非和麻煩。 也作殺人賺了兩手血。 殺人白落兩手血。 殺人不成鬧兩把血。
【第80句】:【前晌打傘,遮不了后晌的雨】(諺)雨如果是后半天下的,前半天打傘,當然遮不了后半天的雨。指從前歸從前,現在歸現在,從前所做出的成就與功勞,無法解決眼前發生的問題。
【第81句】:【六月里蚊子——叮死了】(歇)叮:諧“釘”。指眼睛死死釘住想要的東西。
【第82句】:【表壯不如里壯】(諺)外表強大,不如內里壯實。常專指丈夫有才干,不如妻子善理家。 也作“里壯強如表壯”。
【第83句】:【外甥有錢打舅舅】(諺)指舊時人情勢利,只認金錢,不顧綱常倫理與親情。
【第84句】:【閉門造車】古代的車,兩輪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只要符合規格,關起門來造的車子,出門也能合轍。宋·道原《景德傳燈錄·余杭大錢山從襲禪師》:“問:‘閉門造車,出門合轍;如何是閉門造車’?師曰:‘造車即不問,汝作么生是轍’?曰:‘學人不會,乞師指示’。師曰:‘巧匠施工,不露斤斧’。”《續傳燈錄·端裕禪師》:“一法不墮塵緣,萬法本無掛礙……直饒恁么,猶是閉門造車,未是出門合轍。”后來僅用“閉門造車”一句比喻做事不考慮客觀情況,脫離實際,憑主觀想象辦事。如朱自清《中國文評流別述略》:“因為借用外國名字,苦于不貼切,自定名字,又嫌閉門造車,怕不合式。”(寬忍)
【第85句】:【打好了江山殺韓信】(慣)韓信:淮陰(今江蘇淮陰市西南)人,西漢初年軍事家。楚漢戰爭時,為劉邦出謀劃策,攻占關中,后被劉邦封為齊王,不久率兵與劉邦會合,滅項羽于垓下。漢立,改封為楚王。 被誣告謀反,降為淮陰侯,又被告與陳孺勾結謀反,為呂后所殺。比喻事成之后把有功之人一腳踢開。
【第86句】:【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諺)好藥入口很苦,但有利于治病;忠誠的勸告聽起來刺耳,但有利于行為。指直言忠告是有益的,但不容易被人接受。 也作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藥苦口利于病。 苦藥利病,苦口利用。
【第87句】:【駱駝下騾子——怪種】(歇)下:動物生產。本指怪異的變種,轉指不肖的子孫。含責罵意。
【第88句】:牽一發而動全身
【第89句】:【酒要少吃,事要多知】(諺)要少喝酒,保持清醒的頭腦;要多曉事,開拓見聞的領域。指少喝酒就少出麻煩,多曉事就多增見識。
【第90句】:【普渡眾生】眾生,梵語薩埵Sattva,新譯(玄奘譯法)為有情,舊譯(鳩摩羅什譯法)為眾生;泛指人類和一切動物。普渡眾生,語出《無量壽經》卷下:“佛告阿難:‘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補處。除其本愿,為眾生故,以弘誓功德而自莊嚴,普欲渡脫一切眾生’。”佛教認為蕓蕓眾生,營營擾擾,漂泊于煩惱苦海之中無有出期,為了眾生脫離一切痛苦,于是除學人自身刻苦修習外,還為不同根器的眾生,分別演說不同的法要,使眾生證悟真理,達到涅槃彼岸,讓眾生都能過著安寧和樂的幸福生活。普渡眾生,是佛教提倡凈化人間、多做善事,幫助許多人脫離苦難的一貫宗旨。俗例如1983年7月28日《人民日報》:“但是也不要以為朱伯儒的仁慈是不分對象的,他可不是一個普渡眾生的佛爺。”(無名氏)
【第91句】:灰塵蒙不住寶石的光彩
【第92句】: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第93句】:【豆腐渣貼門神——兩不粘邊】(歇)門神:舊時迷信在門上貼的神像,以為可驅逐鬼怪。粘:諧“沾”。 指彼此間互不聯系,沾不上邊。
【第94句】:【大不正則小不敬】(諺)長輩行為不端正,小輩就不會敬重他。指小輩的不敬,是由于長輩的不自重。
【第95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第96句】:【吃飯防噎,走路防跌】(諺)噎(ye):食物堵住了喉嚨。吃飯要防噎住,走路要防跌倒。指在平時要養成謹慎習慣,以免發生意外時不知所措。
【第97句】:【紅蘿卜蘸辣椒面,沒看出來】 釋義:紅蘿卜蘸辣椒面,顏色—樣,看不出來。比喻不能識別人或事物的好壞。 例句:他心里罵鄒威這個壞小子太可恨!紅蘿卜蘸辣椒面,沒看出來,這小子原來是熟透的藕,鬼心眼挺多。
【第98句】:【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 釋義:比喻不顧一切,與人相拼。 例句:既然走到這步棋上了,就得一個鼻兒的罐子,豁著掄了;他成心要我死,我臨死也要皎他兩口!
【第99句】:【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慣)本想打人,卻傷了自己。比喻自作自受,自食其果。 也作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 搬磚打人砸了自己的腳。 搬石頭壓自己的腳。
上一篇:寫高中生活的隨筆600字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