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關于大學生戀愛實踐報告總結
愛情是永恒的話題,是大學校園里的熱門話題,也是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其實,當二十一世紀大車輪轟隆隆地在我們身邊碾過時,就如這車輪的印記,大學生戀愛的出現乃至存在都已成必然之勢。
幾年前某某人一句:“沒有戀愛的大學是不完整的。
”便成了諸大學生的座右銘,以用來躬行。
但是,由于大學這個特殊的社會環境,以及大學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許多人在承受的同時也承受著戀愛與性有關的各類問題的困擾。
因此,我們這次主要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輔之以網絡調查手段,了大學生戀愛的相關問題,為此,筆者做了小小調查,數據不一定有代表性,只代表一地一時的存在情況。
參考而已,不必過于苛刻追究。
經筆者計算在理工科院校比如本校而言:男女比例為3:1甚至更大。
因此為量取理想情況,故實際人數應低于此數。
在此過程中發現了一系列問題,并提出了相關的解決方案。
大學生戀愛,存在問題,原因,解決對策*********************************************一、總概戀愛現象在大學校園里已經是一個普遍的現象。
在我們的 問卷中“你正在戀愛嗎
”這一個問題上,“正在戀愛”的占35% ,“從前從未戀愛過”的占
【第43句】:3% 。
而且我們發現大學生對待戀愛的態度是開放的,在“你覺得在大學里談戀愛對雙方的影響”這一問題的回答上,認為“弊大于利”的只占5% 。
誠然,戀愛對大學生心理成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首先戀愛是青年釋放性能量的重要途徑;其次,戀愛有助于大學生發展健康的自我概念;在次,戀愛有助于大學生個性的完善。
但是,在我們的調查中發現大學上戀愛存在許多誤區,這些誤區產生了眾多消極影響,極大地危害了大學生身心健康。
二、存在問題及解決對策
【第1句】:戀愛行為的不成熟性在校大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大學生,在戀愛中,常顯露出其不成熟性,根據問卷“你選擇你的戀人的因素”這一調查,結果顯示的大學生戀愛選擇因素總體上還是健康的。
但不可否認,以“感覺”、“外貌”這類為主要選擇因素的同學仍占一定比例,這說明我校學生戀愛中重“形式”輕“內容”的現象還是比較嚴重的。
另外,在“你對‘不問天長地久,只求曾經擁有’的戀愛態 度的看法”這一問題上,“反對”的只占
【第41句】:6% ,而持“贊同”及“無所謂”態度的卻占了
【第58句】:4% 。
在“你覺得戀愛與婚姻掛鉤嗎
”這一問題上,認為戀愛與婚姻不能等同的竟然高達80% 。
這說明,我校學生在戀愛行為上往往只注重過程而輕視結果。
大部分學生并沒有把戀愛與婚姻聯系起來至于以后怎樣發展很少甚至并沒有考慮。
這種情況極易導致違背社會公德行為的發生,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因此,針對這種“不成熟性”的行為,建議我們的大學生在一下兩個方面加強努力:①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提倡志同道合的愛情②懂得愛情意味著責任。
【第2句】:戀愛動機的片面性在“你想在大學里談戀愛或者你在大學里談戀愛最初動機是
”這一問題,統計結果如下:“彼此被對方的某些優點所吸引”占77% ,“彌補內心空虛,尋找”占10% , “滿足好奇心”占
【第8句】:3% 。
這說明我校大學生在戀愛動機方面是比較健康的,但仍有不少人抱有尋求和滿足好奇心的不良心理。
經過我們的分析,認為原因有二:一是大學生仍然處于心理成長時期,自尊心過強,在與同學交往中不輕易向他人敞開心扉,形成心理閉鎖;二是因為不少人考入大學后失去明確的奮斗目標,缺乏學習的動力,感到生活乏味。
在這種前提下產生的愛情,具有很大的盲目性、片面性和沖動性,一旦日后寂寞感等感覺消失,“愛情“會隨之結束,這勢必給自己,同時也給對方帶來痛苦與不幸。
為此,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我們建議:①正確了解戀愛與愛情,明白愛情即意味著責任,不能因為自己的一時心理因素為不負責任地戀愛②擴大交際圈,交一些知心朋友。
③樹立遠大的人更加標。
【第3句】:對性問題的困惑中國傳統文化及倫理道德觀念雖對大學生影響較深。
在“你能接受嗎
”的問卷調查結果中,“絕對不能”占
【第31句】:7% ,“別人可以,自己不行”占25% ,“ 不清楚,視情況而定”占40% ,“完全可以,沒什么大不了的”占
【第3句】:3% 。
而網上調查結果卻分別是:4% 、8% 、55% 、33% 。
這充分顯示在我校及其他大學生中,對具有較大的迷惑與徘徊。
經研究及調查發現,熱戀中大學生發生的原因有一下幾點:①沐浴愛河,情不自禁。
②為了牢固戀愛關系。
③好奇心所致。
④希望與對方結婚。
但是,愛情是圣潔的,當代大學生應該放棄許多自己的欲望和及時行樂的思想,使彼此在愛和信任中成長,在婚姻的祝福中享受永遠相愛。
重要的是應該掌握以下幾方面:①確認識權利和責任。
②培養兩性正常的交往。
③性觀念的升華。
④學好包括性生理、性心理、性衛生、性道德等在內的性知識。
【第4句】:情感依賴較重,承受能力較弱。
在“你認為你的愛情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問題上,結果顯示大學生戀愛面臨的問題具有廣泛性、繁雜性等特點。
這些問題極易導致戀愛破產。
解決好大學生戀愛受挫問題仍然任重而道遠。
我們通過調查研究,總結出幾個應對大學生戀愛受挫的方案,供大學生參考:其一,不妨靜下心來分析一下失戀的原因。
其二,失戀后應采取一些切實有效的辦法來減輕這種痛苦。
其三,坦然面對挫折。
其四,積極尋找自身優點。
【第5句】:畸形戀愛心理普遍存在。
在“你經歷過以下哪種類型的戀愛”這一問題統計中,出現以下結果:“暗戀”存在最為普遍,其次是“三角戀”和“網戀”。
這說明我校畸形戀愛現象已比較嚴重。
下面將針對幾個重點存在問題加以闡述。
(1)暗戀。
暗戀固然能體驗到一種快樂,但更多的感受是痛苦。
那么如何走出暗戀的誤區呢
第一,主動了解對方的態度第二,勇敢地向對方求愛。
第三,自我解脫,激流勇退。
第四,及時釋放郁積的能量。
第五,不要盲目再次戀愛。
(2)三角戀。
三角戀是指一個女子(男子)同時與兩個男子(女子)建立戀愛關系。
貽害無窮,不但會影響到同學之間的團結,引發惡性事件,更 不會對自己的愛情有什么好處。
若已陷入三角戀糾葛,那就不妨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第二,比較權衡,果斷抉擇。
第三,理智自控,和平解決。
第四,當進則進,當退則退。
第五,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3)網戀。
我校網戀所占比重較低,但網絡作為新事物,具有發展性,因此網戀問題不可小看。
據研究,網戀的存在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在日益加重的現代社會,人們渴望宣泄自己的情感,而網絡恰恰提供了這樣一個寬松的環境。
其次,網上愛情似乎更符合人們對浪漫愛情的向往。
然而網絡畢竟是一個虛擬的、與現實,我們應該清楚地看到,網絡交流只是人們交流的一個新手段,但絕不能代替現實生活。
網友們應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沉溺于網上虛擬的境界,合理把握虛擬網絡在顯示生活中的比重,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網上的朋友,讓愛情從網戀走向現實。
以上就是我們通過調查發現我校戀愛存在的問題,以及經過研究學習提出的解決方案。
在我看來,愛情是一種過程,一種成長的過程。
每個人或早或晚都回接觸它。
我們不應該通過一些流行的歌曲和優秀作品來理解愛情。
對大學生來說處理好戀愛中的各種關系是對愛情的祝福,也是對自己的祝福,更是對未來人的祝福。
在本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中,在胡劍老師的指導下,校圖書館在提供有關資料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及貢獻,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大學里談戀愛
七年的風風雨雨我們攜手走來,能抹去的是落定,抹不去彼此愛的溫馨,我們走過千山萬水到今日,終于可以伴著你的手一起走向幸福的紅地毯……
相戀七年,結婚感言詞
從校園到婚紗,從未知到成熟,相戀七年,我們一起度過了七年之癢,但是每天你都讓我過得有意義,謝謝遇見了你,謝謝人生有你的陪伴。
愛情你怎么體會
怎么感言
沒有經歷過的請勿作答。
愛情,往往在失去后,才懂得珍惜。
愛情,有時候就是一種習慣。
最深愛的,最后未必能走到一起。
愛情有的時候,細節無處不在。
沒有經歷過坎坷的愛情不叫愛情,因為不會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之后才知道擁有,不是所有的愛情都和小說、電視一樣,失去了還可以挽回。
樓主!!!如果滿意可以選為滿意回答嗎!!(☆_☆)
幫忙找幾條關于愛情和婚姻的感悟短語
你好朋友你們沒有聊的。
而是她對你沒感覺。
所以都是你話題啊。
她就只復你一下。
這樣的單相思累
如果是你們兩情相悅的話,她會告訴她一天過的怎么樣啊。
或者什么八卦的什么。
到最后只剩下你在找話題。
而他對你沒感覺。
或者她是一個慢熱的人。
馬克思的愛情故事...
卡爾·馬克思出生于摩塞爾河畔特利爾的一個普通市民家庭,出生貴族的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律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
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
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貴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
但是她卻蔑視封建社會和資產階級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級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
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他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
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
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后,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
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并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們又繼續互相等待。
從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1842年10月,《萊茵報》的股東們委任馬克思為編輯,1843年馬克思到克羅茨納赫與燕妮舉行了婚禮。
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
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
她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輝燦爛,多么威武堂皇啊
我從內心里多么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
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
……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后面。
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掃清阻擋你前進的一切障礙。
”同時,她還不得不同她的幾個貴族親戚進行十分折磨人的斗爭。
婚禮舉行后,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盧格籌辦并出版《德法年鑒》雜志。
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
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
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
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的為了要讓她快活些。
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
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
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
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
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象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象是即將永別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
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
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也死了。
”在以后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
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
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
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
”他的這些話是多么令人感動啊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
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毫無痛苦地與世長辭了。
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
從學校的情侶到結婚的經歷句子
陪你從校服到婚紗,伴你自青絲至白發。
(或陪你從學校到殿堂)我希望你從小校服紅領巾,陪我到白婚紗金戒指,直到白壽衣白玫瑰。
從藍校服到白婚紗,一步一個腳印,一心只為你換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