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詩的感受
記得我小的時候就會背“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些詩句。
我不懂它的的意思,也就只是會背而已。
直到我上了學懂得了字詞的意義,逐漸才能欣賞出“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一類詩句所營造的意境,此時也覺出詩句的美來。
就這樣對詩歌有了興趣,我也就更喜歡欣賞它了。
上初中時,我對宋詞中的婉約派很喜愛,那清麗的詞句,優美的韻律讓我陶醉,這時我認為婉約詞是最優美的文學。
可后來我從課本上閱讀了豪放派詞、浪漫派詩、現實主義詩,眼界大開,原來詩的優美不僅是詞藻音律,更在內容
而各個詩派都有其不足和自己的特點,從中取長補短,博采眾長才有真正的趣味
朱光潛說:“文藝上純正的趣味必定是廣博的趣味。
”有了這種純正的趣味,才會抱著一種純粹的態度去讀詩。
那究竟怎樣讀詩呢
首先,我認為要身臨其境去揣摩詩人的感受走進詩歌,走進詩人。
只有先走進,才有可能領悟詩中的真諦。
而這種“走進”往往可以通過認真揣摩字詞來實現。
如讀到“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就不由得想起一幅靜謐清幽的夜月松林圖。
又如李商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看似平凡無奇,細細品味,使人感到殘荷不再是無用之物,而是詩人有意留下來聽雨聲的。
我仿佛從秋雨打殘荷中覺出了一種情趣,而少了頹敗之意。
這就是詩人創造的意境。
詩是高度濃縮的文學,因此詩人都講究字斟句酌,并以此來凝煉詩意。
字詞不必華麗,但必須準確、形象、生動。
例如王維著名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字并不新奇,可一個“直”字,我們好像看到大漠無風的靜寂;一個“圓”字,凸現出萬里長空唯月孤照的曠遠,表露出詩人孤寂廣闊的心情。
于是,我們通過煉字走進了詩人的心靈。
又如名句“風疏影移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寥寥14字,卻描繪了風、影、水、梅、月五物。
其中“疏”字極為傳神新奇,試想,風怎還有“疏密”之分,這是作者用通感之法把無形之風寫成有形之布匹,有時織得疏,有時織得密;動的一下子靜下來了,似乎摸得著,看得見了。
而一個“浮”字把梅的香氣寫活了,靜的一下子動起來了。
我們好像一下子嗅到了月夜水旁的梅香。
這種虛寫不比實寫更有力嗎
詩也不僅僅是意念上的,千古不朽的詩篇往往都是極有思想內容,且是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這就要求我們讀詩要有足夠的知識沉淀。
要從詩的字句鉆到作者的思想里去,琢磨他為何要這樣寫。
這就要摸清詩人寫作的背景,不然詩中很多暗喻和象征的妙處是無法體會的。
還因為詩人自身的差異,使詩在“言志”中有了很大的區別
不同時代的詩人,在不同背景下對同一物會有千差萬別的感受。
例如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比較陸游著名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同是文學巨人筆下的梅花,一個“花枝俏”一個“獨自愁”;一個“叢中笑”,一個被“碾作塵”;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這得從不同的寫作背景說起。
當時陸游主張北伐失敗,投降派打擊他,他面對國難當前,危在旦夕卻無能為力,因此他塑造了生長在荒遠的“驛外斷橋”,因無人欣賞而“獨自愁”,對風雨的襲擊無力反抗的梅花形象,同時也是一個封建時代正直不阿不愿同流合污卻又無法實現理想抱負的愛國者陸游形象。
而毛澤東這首詞寫于1961年12月,時值我國經濟困難,加之蘇共因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原則上與其產生的分歧而對我施加壓力,這一切與詞中“已是懸崖百丈冰”的惡劣環境相符。
可毛澤東筆下的梅花是戰斗的,是樂觀者勝利者的形象,她迎著“風雨”、“飛雪”生長,在懸崖百丈冰上俏麗開放,毫不懼怕。
尤其精彩的是一“笑”字,春天來臨之時“她在叢中笑”,笑的優美、開心。
與陸游筆下的“獨自愁”的梅花形成鮮明對照。
毛詞表面是頌梅,實質是國際政治局勢發展的曲折反映。
以上是我讀詩的一些切身體會。
總之,“詩言志”,讀詩要讀出詩人之志,還要把詩人之“志”與其“辭”水乳交融起來,感受其中的神奇意境。
假若我們掌握了它們,終有一天也會成為詩人
〔評語〕一評:文章寫了自己又走近詩到走進詩的過程,將詩的精妙濃縮在對一首首詩的分析、比較與鑒賞之中,在這之中也體現了作者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對詩趣本身的理解。
文章語句優美,讀來爽心順暢。
二評:洋洋灑灑的文字中足以見作者對詩的認識之深,發自內心的暢談也給讀者一種感染,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
三評:文章語言優美、流暢,充分寫了自己對詩對詩趣的理解,較深刻,好。
四評:本文寫的不緊不慢,娓娓道來,如同微風細雨大量引用詩句,通過詩句分析,表達自己的觀點,文章顯得有深度,有厚度。
但揚揚灑灑成文千字,形式上略顯松散。
另外結尾一句感覺欠佳,作者文章數處觀點與我不謀而合,卻更顯細膩,最后,作者應加強書寫。
(作者為寶雞中學2003屆7班學生,評語為本班同學所作)
有關“讀書感悟”的詩句有哪些
閱讀時,怎樣才能有獨到的見解,感悟文章的寫法一、把握詞句閱讀課文能結合文本內容發現并把握詞義、句義和表達作用,特別是重要詞語與關鍵句子的意義和表達作用.考查理解詞語意義的能力,重在考查對語境意義的理解能力.我們閱讀文章,必須要在理解詞語辭典意義的基礎上,聯系上下文,細心體會玩味,準確把握它的語境意義.理解句子的意義和作用是閱讀理解中的重要內容.句子的意義主要指句子所蘊含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句子的作用則是指句子對表現文章旨意、情感所要達到的目的和產生的效果.解讀句子必須要把它放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聯系整篇文章的主旨才能正確地予以解讀.二、理清思路文體不同,文章思路是有所區別的.記敘文的思路是指內容呈現和情感表達的線索,如事情發展線索、人物活動線索、情感演變線索等;議論文的思路是指文章闡述觀點的內在邏輯聯系,如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或提出論點→論證論點→得出結論;說明文的思路則是說明的順序.梳理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層次,既要能正確地給文章(包括某一部分)劃分層次段落,同時說出劃分的依據.三、整體理解所謂理解,就是運用分析、比較、質疑、概括等方法,依據原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解讀文章,把握文章的內容主旨和表現形式.理解是一種多維度的、復雜的東西,表現為不同的程度,伴隨著疑問和探索,理解的程度將會不斷深入.因此,在整體理解這一點上,不僅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試題的形式多種多樣,而且深淺層次也是大相徑庭的.有些只要能淺層次地認知,有些需要概括,有些則需要分析.近年來,整體理解的試題主要有以下四種:篩選信息、領悟內涵、概括歸納、分析內容.篩選信息是閱讀理解中最淺層次的思維活動,一般只要求從文章中找出相關內容即可.有時需要從整篇文章中進行摘錄并作處理.記敘文的信息主要是記敘的要素, 如事情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說明文需要篩選的信息是說明對象的特征和圍繞事物特征而引用的材料.議論文的信息篩選,重點是文章的論點、分論點和論據.這些信息是文章中現成的內容.領悟內涵,就是領會和理解文章的具體內容和主旨.閱讀文章,必須真正領悟它的內涵,不是簡單地摘錄文中現成的詞句,而是用自己的話來闡述.有研究指出,用自己組織的語句來闡述文章內容,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并可以促進新思想的產生.因此,中考試題非常重視領悟內涵的考核,要求考生依據文本,根據自己的解讀,從多個角度領悟內涵,考查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程度.這類試題,一般都集中在對含義深刻雋永的篇章的理解,對文章寫作意圖、文章標題的理解.概括歸納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有人甚至斷言,一個人的閱讀能力主要體現在概括能力上.理解能力強,必然能正確地把握文章的要點,而反之,則必定抓不住要點,不能正確地把握住文章的主旨.而且概括歸納不僅能考查出學生在閱讀中區別重點和非重點、本質和非本質的能力,而且能考查出學生用簡明準確的語言來表達的能力.可見概括歸納在現代文閱讀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每份試卷中幾乎都有概括歸納要點的題目.記敘文的概括歸納主要有概括記敘的內容、歸納記敘的中心和人物的思想品質;議論文則是歸納論點、分論點,概括事實論據;說明文則主要是歸納說明的事物特征.概括記敘的內容可用要素概括法、共性提取法、關鍵詞句捕捉法等方法;歸納中心思想一般可以從文章結構層次、人物和事件、文章的題目、開頭或結尾,文章的議論、抒情等方面入手.分析是一種具體的思維活動.在閱讀中,分析文章重在分析文章的具體內容和表達主旨的關系、人物言行和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關系、文章運用的寫作方法和表達作用的關系等.分析性試題重在剖析具體材料背后的原因、作用、關系等.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試題:為什么郭教授的 “騙局”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禮物”?這一試題要求學生在把握文章 (《最完美的禮物》)的前提下,分析郭教授的 “騙局”即沙漠途中隱瞞了水囊里已經沒有水的真相所產生的作用和給人生的啟迪:給當時的隊員們以戰勝死亡、走出沙漠的勇氣和信心;激勵人們在今后的人生路上戰勝各種困難險阻.四、體驗感悟體驗,也就是在閱讀時,把自身沉浸到文本的情景中,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去感受文中的情景和人物形象,揣摩文中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內心的思想、情感活動,從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有意識的情感體驗能增強讀者的情感活動,讓讀者深入人物內心世界,體驗人物內心情感,從而達到進一步理解文章、陶冶情操的目的.感悟,就是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感觸而領悟.在閱讀中是指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作品思想內容,能結合體驗,結合自身的思想,真正從內心領會作品對自然、社會、人生的啟示,從而獲得情感熏陶和精神契合.這是閱讀所追求的境界.閱讀感悟題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必須聯系文本,聯系實際,聯系自身.如 2007年上海市中考試題:選擇文中 (《老海棠樹》)中最觸動你的一個場景,寫一段80字左右的感想.提高感悟能力,關鍵是感受要深刻,感點要明確,闡述要充分.五、鑒賞寫作特色古人讀書強調 “由文悟道,因道解文”,即從文章的語言文字入手理解內容主旨,然后再去解讀文章的藝術特色,理解作者是如何使文章的內容表現得更藝術,主旨更突出的.這就是不僅要懂得文章寫什么,還要懂得文章怎樣寫,為什么這樣寫.近年來,對寫作特色的鑒賞主要主要集中在對文章表現手法、描寫特色和語言修辭的鑒賞等方面.如2004年上海市中考試題:就本文 (《最完美的禮物》)的寫作特色 (如環境描寫、人物描寫、語言表現力等),任選一個角度寫150字左右的點評.鑒賞寫作特色關鍵要賞析文章的寫作特色對突出文章主旨、塑造人物形象、表達作者情感的作用.六、評價內容評價內容是近年來深得重視的閱讀能力要求.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鑒賞與評價重在評價學生的審美體驗和價值判斷的能力.”可見,評價文章內容應當提升到形成莘莘學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高度來認識.評價能力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思想素質.隨著信息化程度提高,我們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信息,良莠俱存,魚龍混雜,我們必須有較強的辨別能力、評價能力,判斷是非正誤,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讓自己的大腦成為別人思想的馬蹄任意踐踏的草地,而應該有自己正確、獨到的見解,批判錯誤的觀點,弘揚正確的思想,從而發展先進的優秀的思想文化.七、文化積淀新 《語文課程標準》把 “有一定的文化積淀”、 “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作為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考試必定十分重視文化積淀的考查.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積淀的深淺反映了學生語文素養的高下.文化積淀包容著十分廣泛的內容,在中考復習中主要有語言積累、名著積累、名人軼事積累和生活積累等四個方面.語言積累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它主要包括成語、詩詞、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的積累.中外傳統的文學名著和文學人物也應該有最起碼的了解.而名人軼事凝聚著古今中外社會精英的思想、智慧,反映著他們的成長經力、處世原則和高風亮節.熟悉名人事例是文化積淀的一個重要部分.這類試題一般要求圍繞某一論點列舉名人事例,能正確清楚地敘述名人的有關經歷、事情,從而使閱讀的過程變成對話、創作、呼應的過程,激活讀者的思想和材料的儲備.同樣,豐富的生活積累不僅能促進語文學習,而且在一定上反映了他的文化積累的深淺.它是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化積淀的考查,有顯性的,也有隱性的,而且,大量的是隱性的閱讀理解,沒有相應的思想積淀、知識積淀等文化背景知識,閱讀是寸步難行的.近年來,在注重隱性的文化積淀考核的同時,更注重了顯性的文化積淀的考查.請看以下兩道中考試題:
【第1句】:沙塵暴肆虐之下,人們對藍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愛愈加強烈.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環境是怎樣的?請借用古詩文中的名句來表達,寫出連續的兩句.
【第2句】:文中為論證 “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引用了清代大學問家戴震的例子.試從課外再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顯然,只有比較豐富的文化積淀才能毫不困難的解答這些試題.八、綜合運用在語文學習中,綜合運用是指綜合運用語文能力和各學科的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和言語實踐中的相關問題.在閱讀中,綜合運用是把文本學習和實踐應用結合起來的新形式.它突破了傳統的閱讀學范疇,在閱讀與表達、閱讀與探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近年來各地的中考命題在這方面作了艱苦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它主要有語言實踐和綜合性學習兩個方面的內容.語言實踐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 閱讀不僅是為了理解,為了掌握作品所包容的思想、認識和各種文化知識,讓讀者得到文化的熏染和審美的愉悅,閱讀還要學習優秀作品的語言表達,并在語言實踐中學習表達自己的思想,同時解決生活實踐中的問題.這種試題一般表現為仿句的練習,即仿照原有的句子造句.它一般包括對句子的表達方式、修辭方法和句式特征的仿造.閱讀中的綜合學習,主要結合閱讀文本提供的材料、思想、觀點,去探索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策略.顯而易見,這是 “學以致用”的具體體現.閱讀不僅是為了讀懂文章,更主要的是為了解決問題,這顯然對平時的教學是一個極好的導向.2000年上海中考試題就作了可貴的實踐:從文中 (指現代文 《沙塵暴敲響了警鐘》)看,防沙治沙根本而且有效的途徑是提倡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根據這個途徑,結合發生沙塵暴的原因,請你提出一條具體的措施.例如:以圈養為主,輪流放牧,來提高草地生產力.這是一道典型的綜合性學習題,重在考查學生理解基礎上解決新問題的能力.以上是現代文閱讀的主要能力點.在中考沖刺復習中要善于抓住重點難點,突破薄弱點,進行有計劃的專題性復習,認真地感知語言,相信會取得明顯的效果.
看完古詩詞之后對你的幫助和感受
幫助:一,對自己寫作古詩詞有幫助。
二,體會作者的心境,得到共鳴。
三,品味詩中闡明的道理,獲得啟示。
感受:讀激昂的詩詞,會蕩氣回腸;讀悲涼的詩詞,會潸然淚下;讀豪放的詩詞,會豁然開 朗;讀婉約的詩詞,則會增添幾分雅致。
我學習讀詩歌后的感受作文
就寫一寫你學習詩詞歌賦后又什么體會,體會就寫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之類的。
《學習詩歌后的感受》國慶節,媽媽帶我去新華書店買了一本《唐詩三百首》,拿回家后,我愛不釋手,讀得津津有味。
其中有一篇是葉紹翁寫的“夜書所見”,我非常的喜歡。
“蕭蕭梧葉送寒聲, 江上秋風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這首詩寫的是蕭蕭秋風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詩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鄉。
他忽然看到遠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這幅圖景令他倍感親切,也許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鄉和童年吧。
古詩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是古代文人對時事、對生活、對大好河山的一種深刻情感的抒發,體現了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大好河山的贊美之情?? 古詩韻律優美,詞句流暢,讀起來朗朗上口。
我喜歡讀古詩,它給我帶來了無限的樂趣。
通過讀古詩,讓我了解到了許多人文地理知識,陶冶了情操??我以后將會更加喜歡讀古詩。
小學生讀古詩的收獲和感受
古詩文是祖國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它句式工整,富有韻律,易讀易記,瑯瑯上口,特別適合小學生背誦。
小學生誦讀古詩文,可以從中認識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輩的心境,開闊學生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加強人文修養,陶冶他們的情操,增強民族自豪感,受到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這符合新課程總目標的要求:學生應“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營養
” 一、背誦 中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最重要的就是多讀多背。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在小學和中學階段,學生對于古詩文的了解還不是很多,對于其中的一些字詞理解不是很到位,畢竟古文與現在同樣的白話文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要讓學生很好的理解一首詩,首先就要多讀多背。
背誦是孩子的天性,此時他們的記憶是“無意識記憶”。
古人云:為文之道在于厚積而薄發。
在古詩文閱讀訓練中我還十分重視學生的古詩文量的積累,學生只有背誦大量的古詩文,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詩文的精華,得到古詩詞的浸潤,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達到思維和能力上的“質”的提升。
因而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努力創造機會,搭建平臺,讓學生每天與古詩文見面。
開始,選一些短小易懂的古詩寫在黑板一角,每日在課前幾分鐘里讀一讀、在晨讀時間背一背,同時在教室的墻壁上貼著一些古詩,并定期更新,讓學生既好奇又感新鮮,愿意主動去誦讀,記憶,營造古詩文閱讀的良好氛圍,學生在與古詩“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使誦背古詩文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學習行為。
其實目前很多教師都是這樣做的,在正式上課之前,學生會先背一首古詩或者“弟子規”、“三字經”之類的古詩文,這也足以說明現在的教育已經開始重視古詩文的教學,注重孩子對一些蒙學讀物的學習,學習中國深厚的文化精髓,陶冶情操。
讀了中國古典詩詞賞析有什么感受
詩經、唐詩、宋詞、元曲等都是中國古典詩詞的欣賞的重要 元素。
它們都需要我們帶著感情的去閱讀,品讀。
每個詩句都有 它的內涵所在
對詩歌的感受和收獲
對詩歌的感受<參考>(一定要采納我的哦): 一首好詩總要有所突破,有所發現,有所獨創,給人以新意,給人以啟迪,給人以向上的精神,讓讀者享受到一種新鮮的、獨特的美感。
而一首詩的成功與失敗則有其諸多的因素,如詩的創作者是否有生活基礎,是否捕捉到美的形象,是否讓思想展開翅膀,是否有駕馭語言文字的能力等等,但是,愚認為,詩的創作者是否能從生活中獲得獨特的藝術感受,這是一首詩是否獨具特色的一個重要條件。
正因為藝術感受是詩歌創作的一種本領,那么,真正的詩歌創作者總是很善于掌握這把金鑰匙去開啟謬斯的大門。
著名文藝理論家盧那察爾斯基贊揚海涅,說他具備任何藝術家所有的三個基本特征,而第一個特征就是“對于周圍環境的特殊敏感,特殊強烈的感受性。
”華茲華斯也強調“凡有價值的詩,不論題材如何不同,都是由于作者具有非常的感受性。
而且又深思了很久。
”既然藝術感受是詩歌作者必備的一種本領,是一首詩成與敗的關鍵,那么,弄清藝術感受的定義及其性質便是很重要的問題了。
不可否認,詩,來源于生活,然而,又高于生活。
可是。
并不一定他了生活,就一定能夠寫出詩來。
詩并不是現實生活照相式的復制品。
它是現實生活在詩歌創作者心中所激起的情感的浪花,它需要創作者在生活與藝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才能通向彼岸——詩的國土。
而藝術感受便是這座橋梁。
詩人能以詩的方式接受現實印象,并且能借助幻想活動,在詩的形象中把那印象又復印出來。
高明的詩歌創作者總是善于通過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去攝取生活中那些詩的元素,并調動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對那些元素進行發酵,進行化學處理,進而釀造出詩來。
從詩歌創作者本身的角度來看,藝術感受是詩歌創作中頭腦應該具備的一種功能,從創作過程來看,藝術感受是作者對生活進行藝術認識、藝術體驗、藝術發現的構思過程。
這樣,愚認為,藝術感受的定義應該是:作者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生活,從而能獨自發現形象化的飽含感情的思想的構思過程。
把這個定義伸展開來,便是藝術感受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