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德天瀑布的段落
德天大瀑布的美在于變幻多姿。
她像模特兒表演時裝秀,早、午、晚各展現出一幅幅瑰麗生動的美景。
中午艷陽高照時,百米來寬的斷崖上,巨瀑如海傾,跌宕50米;沖撞聲回蕩于山澗,數里可聞。
黃昏時,夕陽剛好掛在瀑布上方,暮色中的瀑布如銀簾高掛,似縞絹垂天,織上橘紅偏暗的夕陽和晚霞,美得引人遐想。
清晨,如果運氣好,會見到彩虹銀瀑同時展現的美景。
瀑布猛撞河谷,激起水花飛濺,使霧氣彌漫山間;朝陽東升時,瀑布前的霧氣折射陽光便產生了彩虹。
德天瀑布分三層。
第一層河水沿筆直的山勢,俯沖而落在百多米下的山潭中,銀瀑飛瀉,震魂攝魄的風采與魅力,搖動人之心旌。
第二層比較低緩,山勢在此造了一個幾十米的臺階,讓第一層瀑布猛沖而下后有一個喘息的機會,然后蓄勢而發,形成了最為壯觀的第三層。
在第三層已匯聚了從源頭流出的四散的河水,幾乎是垂直流下的水幕,沖擊著寬廣的河面,流淌出一幅掩映在綠樹懷抱中的天然畫卷。
在飛流的瀑布下面是一個30多米深、200多米寬的深潭。
深潭里,生活著種類繁多的魚類。
這些魚相當肥碩,且味道鮮美。
周圍的農民經常到潭里撒網打魚,漁舟在瀑布下飄蕩,把瀑布襯托得更加富有詩意和生氣。
漁夫們粗獷的山歌,融進瀑布的轟鳴聲里,奏出一支動聽的山野之歌。
如此美麗的風景地,誰不為之神迷?誰不向往?凡是觀賞過德天瀑布的人無不對這一美景奇觀贊嘆不已。
春夏季節的德天瀑布,河水溢漲,激流排山倒海沖瀉而下,響聲如雷,水霧遮天,很像一位陽剛氣十足的魅力男人。
其間,木棉花競相開放山野,如火的木棉散布在一片銀河傾盆之間,把德天瀑布點綴得分外美麗;翠竹掩映下的褐色居屋云霧繚繞的風景實在令人心曠神怡。
木棉又稱紅棉,是南方特有的喬木,開花時滿樹彤紅。
木棉樹高大挺拔,但不成群,都是散落而不經意地進入人們的視野。
此地山腰布滿紅艷艷的木棉,山底是碧水漣漣的小瀑布群,景色十分迷人,而谷底則是一片面積約5000平方米的綠水休閑區和水中紅沙樹林園,是人們泛舟、垂釣、漫游水中叢林的好去處。
德天梯田鋪金,層林盡染。
一眼望去,綠水梯田,奇峰錯列,輕紗裊裊,民居水車,耕夫鋤荷;小橋流水間有竹筏穿行,那是漁人在撒網捕魚……一幅美妙的青山綠水南國田園風光盡現眼前。
梯田的旁邊,便是中越邊界的石山。
石叢中有中越邊境的53號界碑,為1896年清政府所立。
界碑雖經多年風蠶雨蝕,歷經滄桑,但中國廣西界五字的刻紋仍工整有力,清晰可辨。
游人到此,總喜歡騎著馬在界碑前做出一付馳騁疆場、保家衛國的模樣照相留影。
描寫春天心情的句子
描寫春天心情的句子:
【第1句】:我喜歡春雨,不光喜歡它換來的雨后春筍的英姿,更喜歡的是:踏進這淡藍色的煙雨,在這雨季,你為我撐出的一片無雨的天地。
【第2句】:春天來的好快,悄無聲息、不知不覺中,草兒綠了,枝條發芽了,遍地的野花、油菜花開的燦爛多姿,一切沐浴著春晨的曙光,在春風中搖弋、輕擺,仿佛少女的輕歌曼舞,楚楚動人。
【第3句】:葉子上雨滴閃爍著它那明凈的笑容,深深吸一口氣,空氣中泥土的芬芳讓人忍不住停住腳步,張開雙手擁抱風,靜靜閉上眼睛享受著這一切,淺淺的微笑不經意間掛在嘴角。
我嘗試中成長初一的作文不少于460字
周恩來同志是全國各族人民敬愛的總理。
他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時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為興我中華而讀書。
1910年夏,12歲的周恩來,跟隨伯父到東北奉天,先在鐵嶺銀崗書院讀了半年 書,后來,轉入奉天關東模范學堂讀書。
有一次,老師提出“為什么讀書”的問題,要同學們回答。
有的說“為了明禮 而讀書”,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而讀書”,還有一個學生說“為了幫助父親記賬 而讀書”,弄得哄堂大笑。
當老師問到周恩來時,他站起來響亮而嚴肅地回答說: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充分表達了少年周恩來要為祖國獨立富強而發憤學習的宏 偉志向。
1912年10月,關東模范學堂隆重舉行建校兩周年紀念會。
當時,14歲的周恩來 感慨萬分,揮筆寫了一篇《關東模范學校第二周年紀念日感言》的作文。
他在文中 明確寫道:“學生讀書應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為己任。
這篇優秀作文, 收錄在一書中。
后來,周恩來轉到天津南開中學讀書。
他和同學們發起組織“敬業樂群會”。
在會刊上,他發表了許多詩篇和文章。
其中有一首詩寫道:“險夷不變應 嘗膽,道義爭擔敢息肩
”抒發了他憂國憂民和發憤圖強的情懷,表達了他立志革 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歲的周恩來,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遠涉重洋到日本留學。
臨 行時贈給同學一首詩寫道:“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富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表示他決心鉆研社會科學,挽救國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種“面 壁十年”的刻苦精神,來改造當時的社會,即使壯志難酬,蹈海而死,也不愧為中 華兒女,充分表現了他年青時代的遠大抱負。
這才是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典范,其實那個時代的革命者,學者恐怕都有這樣的決心和歷史使命感,只不過周總理這句話是少年之說,有據可查,他的一生更能應證這句話。
我覺得這樣的演講稿除了回顧歷史,更需要問問當今我們學習的目的。
為了個人成就,為了家人,為了生活都沒錯,但是男孩子應該有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因為中華民族的崛起是個多么艱辛漫長的過程,這也許需要上百年的時間,任重而道遠。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在沈陽讀書的時候,只是個十二三歲的少年。
他學習非常勤奮、刻苦,常常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自己在閱讀書報時思考的問題。
當時他們討論得最多的是怎樣救國和宣傳救亡的問題。
周恩來在課堂上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課外作業,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有禮貌,守紀律。
他特別注意課外閱讀,來彌補課堂上學習的不足。
他所讀的書報,范圍也比較廣泛,除了社會科學的書籍外,自然科學和軍事科學的書籍也是他喜愛的讀物。
他還能把幾本書的內容對照起來閱讀,加以比較,探求最科學的內容和答案。
有一天,東關模范高等學堂的魏校長把同學們召集起來,問大家:“讀書為了什么
” 有的同學說:“為了給自己將來找條出路。
” 有的同學說:“為了能發財致富。
” 還有個同學說:“為了幫助父母記帳。
”原來他的父親是個商人。
魏校長問周恩來:“你呢,為什么讀書
” 周恩來站起來,大聲地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就是說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興盛,像巨人一樣挺立在世界而讀書學習。
老師和同學們都敬佩地望著他。
周恩來在小學三年,學習成績始終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經被選送到省里,作為小學生的模范作文印行,這篇題目為的文章,后來還收入上海進步書局出版的和上海大東書局出版的這兩本書里。
這篇九百多字的文章寫得非常精采,其中對于老師、同學充滿著熱情的希望,希望師生一道以擔負“國家將來艱巨之責任”。
這對一個13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周恩來中學畢業以后,赴日本留學前,曾經回到沈陽母校,看望諸位師友。
他給一個要好的同學寫了臨別贈言:“志在四方”,“愿相會中華騰飛世界時”。
相約當中華民族獨立、繁榮的時刻再相見言歡。
這位同學一直把這個題字珍藏了40年,1957年,又送給周恩來總理,兩位老同學終于在解放了的新中國重逢,暢談了祖國天翻地覆的變化。
為中華崛起而讀書,是周恩來畢生的目標,唯是如此,周恩來才受到萬民的景仰,幾成為一個完美的化身。
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沿著偉人的足跡前進 1995 剛才同學們熱烈的掌聲,讓我想起了86年前的一陣掌聲。
84年前,也就是1911年,在沈陽東關小學的教室里,者師問:“你們讀書的目的是什么? ”有的同學回答稅為了當官,有的稅為了發財,也有的說為了光宗耀祖;年僅13歲的周恩來回答的卻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語驚人,掌聲四起。
人各有志。
千百年來,對為什么而讀書,有許多不同的回答,電視連續劇中,胡雪嚴的父親胡道宏,幾十年寒窗苦讀,捱到中舉當官之日就中風而死;中,吳敬梓筆下的范進,看到自己榜上有名竟當場發癲,在他們心中,“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世上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于是,讀書當官,成了他們心中的理想,苦苦的追求, 胡道宏、范進是那么的可笑,可悲而又可憐,相比之下,他們讀書的理想是那么的渺小而短淺。
那么,周恩來為什么會樹立起“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一崇高而遠大的理想呢? 我們都不會忘記,中國近代史上一頁頁屈辱的歷史: 鴉片戰爭的失敗,的簽定,山東半島的侵占,東北三省的淪陷, “東亞病夫”的屈辱,“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這耳聞目睹的事實,—樁樁烙印在少年周恩來的心坎。
岳飛的“精忠報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個個愛國英雄的事跡也深深的教育了他。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有志不在年高。
少年周恩來正是痛心于祖國的落后挨打、飽受侵略,慘遭蹂躪的現實,才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我們不會忘記周恩來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刻苦讀書的歷歷往事: 圖書館,他專心孜孜,如饑似渴;旅行途中,他爭分奪秒,不知疲倦; “大江歌罷掉頭東”,他東渡日本,為的是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 他遠涉重洋,赴法勤工儉學,為的正是中華之崛起…… 讀書,他不滿足于學校,他投身社會,深入群眾,向工人學習; 讀書,他不滿足于國內,他放眼世界,投身巴黎公社,洋為中用…… 讀書,周恩來不僅掌撮了豐富的知識,為以后的革命工作打下了豎實的基礎,也讓他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更堅定了他的共產主義信念。
踏著偉人的足跡,回首歷歷徑事,我們激動不已,面對現實,我們不禁感慨萬千。
時下,教授下海,學生也下海。
大學生下海,中學生小學生也下海。
有些學生退出象牙塔的教室,占據商品琳瑯滿目的三尺柜臺,儼然一個精明的大老板;還有些學生60分萬歲不虧本,80分驚喜要紅包,還美其名曰有商業頭腦,一切向錢看。
他們跟年少的周恩來比,真是相差太遠了。
志當存高遠。
有了崇高的理想就有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有了遠大的理想就有了恒久的精神動力。
那么,我們又應當樹立什么樣的理想呢? 大家都清楚,我國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
人均收入、綜合國力跟發達國家相比,還有一定的距離。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應當成為我們共同的理想。
然而,中華之崛起、民族的強大,光靠理想是不夠的,要科技、要文化、要一大批掌握了一定科學技術的建設者,作為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應當刻苦學習,為真正實現中華之崛起而奮斗。
同學們,讓我們沿著偉人的足跡,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奔向二十一世紀。
每個星期一的早晨,我們都會沐浴在陽光下,在嘹亮的國歌聲中莊嚴肅穆的注視著鮮艷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這時候我們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種愛國之情,是的,作為炎黃子孫,愛國是我們的神圣使命,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可是,作為新世紀的大學生,你是否意識到:該如何報效我們的祖國呢
縱觀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從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為了報效祖國,寫下了一頁又一頁的輝煌。
在古代,楚國詩人屈原把滿腔的熱忱溶于之中,含恨而逝。
宋朝愛國名將岳飛,背上的四個大字“精忠報國”,伴隨著他走過了多少個戎馬春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這首至今還震撼著我們的愛國之心。
清朝禁煙大臣林則徐在趕赴廣州之前給他的老師留下了一句詩:“茍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
在近代,魯迅先生“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還有秋瑾的詩,田漢的詞,聶耳的曲。
多少革命老前輩用生命和青春創造了我們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燈,周總理的大衣,朱總司令的扁擔。
他們把自己的愛國之情表現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熱之中。
在現代,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人民的好衛士——任長霞同志執法為民保平安。
同學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以天下為己任。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學生的義務就是學習,我們要把強烈的愛國之情投入到學習中去,知識才是力量,沒有科學文化你何以談報國
出了這道校墻,我們要面對的是社會的紛繁復雜。
是我們單純稚嫩的思想所必須接受的。
只有在校園里學好知識,練好專業,才能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正所謂:看世間風云變幻,誰主沉浮
中國,這條東方巨龍已騰飛,“振興中華”的偉大任務就由我們來承擔,同學們,明天的太陽一定會由我們托起,讓這句不朽的名言不再成為空談,不再成為口號。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