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教讀后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狀況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而且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營造社會新風尚。
所以,良好家風的構建與傳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風利家利民利國,相反則害己害人害社會。
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淀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為富動,盡職敬事,誠信待人。
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我認為良好家風的形成,要從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則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成。
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
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二則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
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
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
三則長者要做好傳與帶。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這一點也不錯,耳濡目染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你的穿戴、舉止、觀點、接人待物等,無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道德應當人人都明白。
四則要創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
居家里外,干凈、明亮、整潔、有序。
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敦行致遠,吃虧是福”、“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
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傳立家訓、家風、家教宣講活動的筆記
好家風好家訓倡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 家風,開展傳承好家風好家訓活動
家風感悟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文明狀況不僅是社會文明的縮影,而且可以影響和改變社會風氣,營造社會新。
所以,良好家風的構建與傳承不是小事私事,好的家風利家利民利國,相反則害己害人害社會。
良好的家風是優良品質在家庭中的積淀和傳承,是家庭留給每個成員的寶貴精神財富,古有仁智禮義信,今有勤孝謙和思,良好家風因背景各異,也各有千秋:或仁愛寬厚,父慈子孝,兄弟和睦,鄰里友愛;或克勤克儉,常懷一粥一飯來之不易之念,靠勤奮興家聚業,講節約精打細算;或本分做人,不為富動,盡職敬事,誠信待人。
以上種種,在無形中影響著家人,讓子女終身受益,其價值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良好家風的形成決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長期的熏陶與積淀,應該加強教育,反復訓練,注重養成,成為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我認為良好家風的形成,要從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則要有意識的去培育養成。
要明白代代相傳的不僅是家財和地位,更應該有內涵和精神。
把老一輩留下的美好品德和作風接續下來、傳遞下去,是造福當代、惠及后人的大事,接力棒在手,我自有責任,讓良好家風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二則要在家庭中營造崇尚學習的氣氛。
古人講,“非學無以明志,非學無以廣才”,知書才能明禮,學習就能升華。
要讓家里多一分書香氣,茶余飯后,看看書,讀讀報,談天論事,讓家人從中得到更多的教化和啟迪。
三則長者要做好傳與帶。
都說家長是孩子的老師,這一點也不錯,耳濡目染影響著孩子世界觀的形成,你的穿戴、舉止、觀點、接人待物等,無不對孩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上行下效,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樣的道德應當人人都明白。
四則要創造和諧文明的家庭環境。
居家里外,干凈、明亮、整潔、有序。
去朋友家串門,有的家庭還很注意家風家教文化,懸掛著激勵感人的家訓格言,如“敦行致遠,吃虧是福”、“家和萬事興”等等,讓人置身其中,產生良好的心理狀態,一種清新雅致的感受油然而生。
好家風就是一所好學校,其教育的方式就滲透在方方面面的密切接觸里,諄諄教誨,熱情鼓勵,嚴格要求,無不影響著家庭的每個成員,并且影響到鄰里和社會。
讓大家都來關注家庭文明建設,給社會留下一片和諧、一片溫馨。
家庭,家教,家風的家庭教育活動反饋表怎樣寫
你好,樓主: 關于家教,家風 最近讀了幾篇文章,和朋友交流,談論到一個話題——家風家教,忍不住拿起自己的拙筆寫上幾句話,略表達一下自己的拙見。
家風,又稱門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多年來形成的傳統風氣、風格和風尚,承載著一個家庭或家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文化氛圍、理念、價值觀和人生觀等,這些建構成一個家庭或家族獨特的特色。
我們稍加梳理,解讀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許多長盛不衰、地位顯赫的家庭家族,度會有各自興旺發達的秘訣——家訓,又可稱為家風,它貫穿于整個家庭或家族輝煌的始終。
一個家族的振興與發達,離不開引領家庭家族走向成功者所創立的家風和家教。
家風與家教的形成都會經歷一代甚至幾代人的積淀和努力,它總結了前世中無數家庭的得與失以及經驗,結晶成為獨一無二、適合自己家庭或家族實際的法寶,引領家庭或家族走向輝煌。
站在歷史長河之上,回顧總結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家庭,還有那傳承已久的國粹——國學,他們的家風各有千秋,其中不乏許多可稱為經典的精華:齊家、治國、平天下;岳母為兒刺字“精忠報國”,“忠”為岳家之家風;林則徐勤儉持家,生活簡樸,他認為“賢而多財,則損其志;愚而多財,則增其過。
”崇尚“儉”為林家之家風;曾國藩以為“勤”為人生第一要義,崇尚“勤”為曾家之家風; 優良的家風形成,往往是通過創立者的建立,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形成的,通過父傳子,子傳孫,子子孫孫相互濡染的家庭教育氛圍,在生活的點滴之中不斷地踐行,形成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最為直觀、最為直接、最為基本、最為經常的家庭教育,在一代又一代的踐行過程中,鑄就了家庭言傳身教的典范,鑄就一代又一代的英才。
家風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彌漫于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于家庭的成員;家風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傳統中國,人人都崇尚、向往底蘊厚重、有著濃厚文化氛圍的家風;這也是眾多人所追求向往的目標之一。
對于有著敦厚家風的家庭和家族,眾多人都是頂禮膜拜,心儀向往的,甚至渴望進入那樣的家族,成為其中的一員。
這也是家庭和家族走向顯赫和長盛不衰、興旺發達的根本。
良好的家風可以塑造出人高尚的品格,高雅的舉止,成為人人向往的道德典范,一枝獨秀、鶴立于整個社會“圈子”,為眾多人,眾多家庭所效仿。
有著良好家風的家庭或家族,他們的子嗣及早就明白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明白自己的責任和使命;懂得敬畏;懂得珍惜光陰,趁早好好地讀書;懂得創業難守業更難,知難不難……在這樣的家庭熏陶下成長的人,懂得成功在于積淀,在于勤奮努力,明白勤能補拙的道理;明白勤為人生的第一要義,勤于學習、勤于思考、勤于努力。
成長在擁有良好的家風的家庭中是人生中最大的榮幸,能領先于他人及早地認知生活。
這種家庭的人熱愛生活,熱愛生命,思想豐富而多彩,有著自己追求的人生目標,每天過得都會很有意義,日子里寫滿的是充實;他們擁有一個健康的心態,不急不躁,不卑不亢,身體之中時時處處散發出一種與眾不同的味道——溫文爾雅,一點也不顯低俗;舉止規范,處世豁達,通曉事理,光明磊落,總能順勢而為,有著大家之風范,絕不小肚雞腸;生活杜以儉樸著稱,不貪求奢華;誠信為人,表里如一,講究耕耘,注重過程,順其自然,不急功近利;從善如流,厚德載物。
生活中,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性格特征、道德素養、為人處事等,無不烙上家風的印記。
家風雖是一家之風范,卻是鑄造子女成才的熔爐。
家風就像一棵樹,一棵枝葉如蓋的百年大樹,子子孫孫都在它的蔭蔽之下。
勤奮問學、艱苦卓絕、言必行行必果、尊老愛幼、問鼎事業、友善、和睦、民主、敬業、書香……都可成為家庭或家族應該傳承的必須的家風。
自古至今,文化家庭都講究“家風”的傳承,在泱泱數千年的華夏文明之中,隨時可現,處處可尋。
歷史上曾經顯赫長久的家族,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家訓和家教,為后世學習的典范。
《國語》、《論語》、《顏氏家訓》、《曾國藩家書》等許多典籍和家教典范之中無不彰顯出家風、家教和家訓的精神。
家風對于以家庭的發展和延續是至關重要的,是家庭文化建設發展的結晶和支柱,是家庭精神的濃縮和特色所在,也是家庭文化特色的外在,更是社會精神文明的細胞,社會和諧進步的脊梁,國家繁榮昌盛的前提和基礎。
眾多的家庭需要創建家風的魂魄去支撐,去走出家庭家族曇花一現的輝煌,走出“富不過三代,窮不過三代”的生活怪圈。
良好的家風傳承是社會風尚的健康發展前提,每個家庭都應構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風和家教,作為家庭的核心人物責無旁貸應該擔當起這一重任,形成家庭的凝聚合力,給力社會風尚進步發展;給力偉大的“中國夢我的夢”的實現;千萬個家庭組合成一股強大的振興中華力量。
2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良好的家風,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這是民族興旺發達,國家繁榮昌盛的必要條件。
我們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于教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應該在新的條件下,繼承和發揚這個優良傳統。
一、家風\\\/家教議論文寫作事實論據
【第1句】:司馬光教子有方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
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于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
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
”“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于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
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第2句】:吉鴻昌不忘父訓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
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
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后任******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
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
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
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
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
遭******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第3句】:總統教子自立曾任過美國總統的里根,不僅有名望而且富有。
但他嚴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絕不讓他們依賴父母。
兒子失業后,一邊尋找工作,一邊靠領取救濟金度日。
二、家風\\\/家教議論文寫作理論論據
【第1句】: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
宋·呂公著
【第2句】:人遺子孫以財,我遺子孫以清白。
《梁書·周舍徐勉傳》
【第3句】: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元·無名氏《漁樵記》
【第4句】:兒童是創造產業的人,不是繼承遺產的人。
陶行知《怎樣選書》
【第5句】:凡是不愛已的人,實在欠缺做父親的資格。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第6句】:有財無義,惟家之殃。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第7句】:休存猜忌之心,休聽離間之語,休作生分之事,休專公共之利。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典》
【第8句】:為子孫作富貴計者,十敗其九。
宋·林逋《省心錄》
【第9句】:父之愛子,教以義方。
宋·司馬光《論公主宅內臣狀》
【第10句】:家庭不是別的,正是人類自己。
[俄]葉甫圖申科《家庭》
【第11句】:長者須是指導者協商者,卻不該是命令者。
魯迅《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第12句】:生了孩子,還要想怎樣教育,才能使這生下來的孩子,將來成為一個完全的人。
魯迅《隨感錄三十三》
【第13句】:家興出孝子,家敗出妖孽。
中國諺語
【第14句】:國威不可內傷,家丑不可外揚。
中國諺語
【第15句】:斗氣不養家,養家不斗氣。
中國諺語
【第16句】:親人間的他恨比蝎子還危險。
阿拉伯諺語
【第17句】:生活在失去和睦的家庭里,等于生活在地獄里。
土耳其諺語
【第18句】:君子居家,須是能容。
《古今圖書集成·家范范》
【第19句】:家弗和,防鄰欺;鄰弗和,防外欺。
清·范寅《越諺》
【第20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戰國策·趙策四》
【第21句】:以德遺后者昌,以財遺后者亡。
宋·林逋《省心錄》
【第22句】:東好,西好,不如家里最好。
[英]斯珀吉翁《農夫約翰》
我的家訓家風家教作文,結尾怎么寫
【第1句】:總結式。
實事求是,吃虧是福,樂學苦干,百善孝為先,尊老愛幼,勤儉持家:這就是我的家風。
【第2句】:號召式。
這就是我的家風——閱讀求知之風,愿它永駐在我家,世代傳承。
也愿它伴著雨的演奏,和著風的吟唱,隨著云的翱翔,飄在神州大地上,飄進千家萬戶
【第3句】:展望式。
家風伴我成長。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會把這句話當作自己的座右銘,吃苦是我們的美德,因為所有的努力都不是白費的,它會給予你超出你想象的回報。
家風牢記我心。
也會伴隨著我一直傳承下去。
【第4句】:贊美式。
我家的家風是“孝”,孝敬父母,尊敬師長。
父母一直告誡我:百善孝為先
家風是一條應該牢記的座右銘。
有了它,我們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
銘記家風,為自己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踏出堅定的步伐,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家教家風的含義
家風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重要源頭。
有什么樣的家風,往往就有什么樣的做人做事態度、為人處世的風格。
對于不少人來說,家風甚至會影響和決定他的一生。
在一位優秀大學生的身上,能折射出優良家風對他的影響,會讓人看到父母對子女成長精心撫育的印記。
可以說,優良的家風就是大學生高尚人格的精神滋養。
從父母長輩那里得益越多,接受慷慨無私,樂于奉獻,勤奮上進,禮讓謙虛之風的熏陶就越深,他的舉手投足間就越能透出高雅淡定的風格。
品格素養具有的積極意義越多,就越能不斷迸發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家風的形成,無關家庭貧富,亦無關父母文化程度,乃源自父母德行素養的熏陶。
一個城市知識分子家庭,也可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出現嚴重偏差;但一對鄉村父母,卻可能培育出品德優良的孩子。
中華民族有重視家風的傳統,講究道德,勤儉持家,看重親情,嚴于教子。
因家風清廉質樸、善良守信、進取有為而贏得贊譽的古今名人可謂不勝枚舉。
他們的家庭,必然是長輩父母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需要注意的是,家風的培養也需要與時俱進。
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不斷被發揚光大,家風也在不斷被賦予新的內容。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會使當下優良家風的內容得到極大的擴展。
眾所周知,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影響一個人人格形成的三個重要方面,其中,家庭教育最為基礎,社會教育不可忽視,而學校教育的重要性也有目共睹。
大學處于學校教育的頂層,要求教師立德樹人,以淵博的知識培養人、以科學的方法引導人、以完善的人格教化人,但歸根結底,這種言傳身教、潤物無聲的大學教育必須與學生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長輩的家庭教育相得益彰,才能聯手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的使命。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只有家風這個源頭清澈了,才能滋養出好的品格和作風、政風與民風,才能于家有福、于黨有望、于國有利。
家風家教伴我成長
家風、家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明事知禮……。
好的家風家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推動了中華民族不斷向前,是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正能量。
一個處在好的家風家教的人,會在其好風氣的影響下得到好的發展。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這句話很清楚的表達了身邊的環境對一個人的發展很重要。
就我自己而言,我覺得我家的家風家教是比較棒的,雖然沒有像“孟母三遷”那樣的感人故事,更沒有岳飛刺字“精忠報國”那樣的偉大情懷,但是我家沒有封建教條的限制,有的是那種有助于我發展的動力,有的是有助于我人生進步的指路明燈,有的是束縛我犯錯的警告,傳統意義上的家風家教為我提供了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是我人生旅途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我小時候,每次上學校之前,父母親總是叮囑我幾句:“老二,在學校一定聽老師的話,不要和同學爭吵打架,好好學習,帶人要有禮貌。
”
父母生怕我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老是有事沒事給我上“政治課”,講一些經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寬宏大量,在學校要和老師、同學和睦相處,不要動不動就和其他人發生沖突。
在父母的諄諄教誨之下,我沒有和任何人發生過矛盾。
現在,我成為企業一名老員工,由于耳讀目染和家風家教星火相傳,早已養成了樂于助人、艱苦樸素、好學上進,態度端正的好習慣,并將這一感受傳承給了我的兒子。
仔細想想,這些都和我們家的家風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雖然幾十年過去了,媽媽還是在我每次去單位之前給我上“政治課”,還是時不時在飯前飯后給我聊聊關于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等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我非常樂于聆聽他們的一言一語,因為那正是我們家世代相傳、家族興旺的好家風。
我一直在想,樹立端正的家風家教,繼承優秀的家規和家訓,是值得弘揚的民族文化,優良的家風家教的形成,是和幾代甚至數代人的不懈努力、踐行而分不開的,它是一種無言、無聲的教誨,是細雨潤物的潔凈,更是情感人性得到理性和感性的升華。
家風家教是一個家庭或家族最為重要的、無以替代的精神財富;它彌漫于整個家庭或家族之中,影響到每一個家庭成員,惠澤于家庭的成員;家風家教也是一個家庭或家族的魂魄之所在,支撐著家庭的進步與發展。
如今社會一些不良習氣已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優良的家風家教“正能量”得以傳遞,咱們社會的風氣將會更加純潔,人民的生活將會更加美好,國家的未來將會更加繁榮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