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訓心得體會500字
在這短暫的五天里,我們盡情地磨練自己,挑戰自己,嚴格要求自己。
軍訓期間開展的一系列活動,使我們加強了集體榮譽感和組織凝聚力,讓我們體驗到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靈活應變技巧在我們今后實際工作中的重要性;立定、稍息、原地轉向、齊步走、跑步走和正步走等訓練項目,讓我們體會到了在建設新世紀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必須具備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
嚴格的管理、嚴謹的訓練也增加了我們的自我約束力和時間觀念。
軍訓是酸的。
每天我們連續訓練兩個多小時,昂首,挺胸,這些是最基本的要求。
不用一天的時間,脖子、肩膀、手腕、腿都酸了。
軍訓是苦的。
經過了三天的訓練,腰酸背痛不用說了,大腿更是連走路都忍忍作痛。
可這么一些勞累算得了什么呢?忍著痛,我仍盡力地將每一步走好,堅持到最后,雖然這當中包含著多少的艱苦。
軍訓是辣的。
嚴明的紀律,在軍營生活中必不可少,一不留神聽錯教官的口令或者完成不好標準動作就要被點名單獨出列加操,臉上火辣辣的滋味真的不好受。
軍訓是甜的。
用“苦盡甘來”四個字來修飾軍訓很合適。
五天的刻苦訓練終于換來了第五天,也就是最后一天。
閱兵場上,一排排整齊的“立”在上面的是一片綠色,太陽此時很準時地從地平線上升起,從山的頂部蹦出,發出耀眼的光芒,一縷縷陽光灑在這一排排迷彩上,形成了一道奇異的風景線,為這個世界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一聲聲哨響,一陣陣踏步聲,一句句口令聲,奏出了屬于軍人的氣質,奏出了軍人的靈魂,更奏出了迷彩的本色,一頂頂帽子,一條條腰帶,一套套軍裝,穿出了軍人的生活,穿出了軍人的習慣,更穿出了迷彩的本色。
書畫鑒賞心得體會1000字以上
學習語言文字的心得體會中華民族是古老的民族,又是偉大、優秀的民族,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為世界的進步和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漢字是古老的文字,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標志和象征。
世界上不是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立的語言文字體系,我們的漢語言文字從誕生之日起一直延續至今,中間沒有斷代或被異化,這在世界語言發展史上是罕見的,這顯示漢語言文字強大的生命力。
從倉頡造字的傳說,到甲骨文,到秦統一的文字篆字隸書,再到延續至今的通行的楷書,文字的發展史就是我們民族的發展史,從中我們可以領會到我們華夏民族的聰明才智和非凡創造力,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應為之感到驕傲自豪,萌發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學好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
法國作家都德在其名篇《最后一課》中對法語作了如下評價: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
這樣評價意在表現一位法國老師對祖國語言的熱愛,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其實,我們的漢語才是世界上真正最美的語言,世界上其他任何民族的語言文字都不能與之相提并論,與之相媲美的。
漢字中絕大多數字都是形、音、義的結合體,這是漢字作為世界上最優秀的文字的魅力所在。
在識字寫字教學中,教者應將漢字的美展現出來。
如象形字的簡潔、形象之美,會意字的意象之美,形聲字的邏輯之美、結構之美
感受傳統文化魅力的心得
在外國人的眼中,它是神秘的秦兵馬俑,是古老的故宮,是崇峻的長城;在中國人的眼里,它是孔子憂慮的眼神,它是李白筆下流淌的不朽,它是誰呢
它就是漢字。
漢字是世界上最神奇的符號。
如日,你把它寫得扁一點,就變成了曰;你把它寫得瘦一點,它又回到了日;如果你給它加一豎,就變成了甲、申、由、田、舊……如果加一橫,又變成了目、旦。
瞧,一個簡簡單單的日字,稍變一點,就改頭換面,成了別的字,還變了讀音。
漢字書法,是一種獨特的藝術。
從古至今,我國古代涌現出了許多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這一個個生動形象的漢字,在書法家的筆下,更生出無窮的魅力,草書的狂放不拘,小篆的神秘莫測,隸書的古色古香,楷書的四平八穩,行書的龍騰虎躍…… 為什么書法家寫的漢字很寶貴呢
就是因為漢字,它們像一些機靈小巧的“孩子”,個個都有自己的天賦,根本就沒有哪一個國家能比得上中國的漢字。
這些“孩子”自由自在地在紙上玩耍嬉戲,歡樂無比。
漢字不是死的,是活的,有聲音,有顏色,有味道的,它們就是一些無比幸福的小星星。
我覺得漢字不可被世人拋棄,因為有些人覺得:現在的社會已經進入科技化,只要用電腦,無論要什么字,都能打出來,不須用到漢字,所以也不必花大力氣去學習漢字,漢字已經落后了。
而我認為:漢字是人類從古代流傳至今的無價之寶,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書法瑰寶。
拋棄漢字,就等于把漢字擁有的兩千多年的歷史生命給扼殺掉。
通過漢字,我們這些子子孫孫都知道了中華大地的千年風云,明白了東方巨龍的深刻內涵。
在這里,我要對大家說:“我們要熱愛漢字,讓漢字繼續流傳下去,而不能讓漢字失傳。
所以,我們要好好學習,讓漢字創下更好的記錄!’
對于漢字的感受是什么
漢字是充滿智慧的語言符號。
它是音、形、義的結合體,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字所無法比擬的,幾乎所有的老外都 感到中國字難學,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中國人自豪,為什么中國人學得來 他們學不來呢
看看日本的文字吧,他們只有學中國的字才像字,他們自己創造的文字那也稱得上是字嗎
中國的方塊字既可豎寫也可橫寫,由漢字洏產生的書法藝術 ,更加無與倫比,古代名人的墨寶流傳至今有許多已是價值連城,用漢字寫春聯,在新春佳節,喜慶之日,讓家家戶戶滿堂紅,猜漢字謎語,無論謎底、謎面都十分的豐富多采。
而且中國通過“六書法”造字,再通過 字靈活組詞,字,不但表音,而且表意,詞匯之多,詞海都容納不下,因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的發展,信息的傳播,新詞還會不斷地被創造出來 ,真是無窮無盡
妙不可言
正因為漢字有許多優點,所以中國人取名字也特別講究,不像外國人,他的字只表音,取名很單調,單是英國女皇中叫瑪麗的就好幾個。
而且中國字表意明確,簡潔,據說同一份文件,用中文打出來的最薄。
我想,每一個中國人都 應該熱愛祖國的文字,并認真學好、用好祖國的文字
學習漢字的經歷,感悟和體會,寫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品味漢字之美,感悟傳統文化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然而如今科技日益發達,敲擊鍵盤已經成為了我們的生活常態,普遍漢字書寫能力的退化不能不令人憂心。
南通大學杏林學院“我的紀錄片”公益團無錫分隊的成員們受央視漢字聽寫大會的啟發,希望能以漢字聽寫的形式喚起泰伯社區青少年對漢字的重視,品味漢字之美,弘揚傳統文化。
2024年8月13日,“我的紀錄片”無錫分隊的大學志愿者們走進了泰伯社區,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帶領家鄉的孩子們一同品味中國方塊字的魅力。
調查漢字使用不規范情況個人感悟作文500字
調查目標:鼓浪嶼內厝澳街道錯字、簡化字、繁體字和別字。
語言文字不但是文化的基本載體,而且語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遺產。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同音字混用、寫字潦草、語言中夾雜英語等情況屢見不鮮。
老師帶我們前往內厝澳,尋找生活中文字使用不規范的地方。
一、大量使用繁體字。
剛剛進入街道不久,我們便發現了一個繁體字的招牌——一家賣果汁的一片泡沫板上寫著“現榨果汁”的“現”的繁體寫法“現”字。
前行沒多久,在路旁一個“紅雙喜”牌香煙的箱子上的字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們蹲下看,發現箱子上“紅雙喜”的“雙”也是繁體字——“雙”…… 二、錯字的“出場”。
我們繼續如火如茶的進行著尋找行動。
我們走到一個分岔路,正前方有一間沙縣小吃,我們在門口發現了“肉粽”的“粽”寫成了錯字“棕”。
我們繼續行軍。
在一家理發店門口的“發”字竟然把“發”的一點給省略了
三、簡化字“粉墨登場”。
我方成員在路旁的一個快餐店,我們急忙沖上去,呀
“餐”在這家快餐店里居然寫成了簡化字“歺”。
我們對以上的錯字的出現做出了幾條合理的推斷:
【第1句】:店面老板不懂這個字怎么書寫,就混用。
【第2句】:老板把相似音節的漢字給寫上了。
【第3句】:一些店面想凸顯出本店的氣質,使用了繁體字。
漢字不光神奇、有趣,它還有有著悠久的歷史,蘊含了豐富的文化。
讓我們繼續了解文字吧。
但這是遠遠不夠的,中國還是有人不規范書寫現代漢字。
大家都在呼吁:請規范用字
可光說不做,這是沒用的,讓我們用實際行動來兌現自己說的話,純潔祖國的漢字,讓祖國的漢字,做個純正中國人,讓祖國漢字能一直流傳。
我們堅信:“文字將越來越被世人所喜愛
”行動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