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幫忙寫一篇關于對現狀教育改革反思的文章,1500字,本月30號前完成,急,好的加倍加分
目前的教育狀況及其應對 幾年前對高中新們總是要花很長時間在學法等方面導他們。
因為那時初高中在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
如教學:初中是以知識學習為主的國民知識普及教育而高中是在知識學習基礎上的人才選拔教育。
前者注重知識,后者注重在知識基礎上所形成的能力,而今對初高中的要求基本相同,所以現今的問題就是轉變育人觀念的問題。
為此,我今天交流的內容是:我們國家育教學現狀,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及應對。
其實也是初高中銜接問題。
如果初中育人的觀念轉變得快那么對高中的教育教學就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衷心希望我們在育人觀念轉變的路上能并肩前行共同進步。
以下是交流部分,敬請雅正。
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國家教育該是什幺樣的呢
此時,我到想起了鄧小平說過的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可見“發展”是我們國體現今運行的主旋律。
那幺作為服務于國家的教育,當然應該突出這個主旋律,來培養更多能促進民族發展所需的合格的公民。
文革結束后,我們的教育由于急功近利至使步入了歧途(如重點高中的出現\\\/為什么又出現示范高中
【第1句】:社會的發展時代產物被淘汰
【第2句】:非重點的抱怨:非國民待遇)。
其惡果之一,殘疾的文化人隨處可見,既學理不懂文,學文不通理。
真的出現了類似在地圖上找閻錫山的令人啼笑皆非之事。
惡果之二,服務于少數學生,放棄了大多數,學校在大搞應試的精英教育及升學教育。
目前依然如此。
如果您常瀏覽教育教學方面的雜志,您就會看到幾乎所有國家級刊物在對高中介紹的濃抹重彩部分總是他的升學情況。
一些經驗介紹也是如此。
這是輿論的負面導向,目前的高考、中考也同樣是負導向。
在這種社會的大背景下,我們大家不得不信奉著那句“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去拼,去摧殘學生。
眾所周知教育的價值觀決定著教育教學的行為。
如果我們把學校變成了應試能力訓練的場所,那么我們工作的中心肯定會放在如何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試分數上,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天賦、限制了學生個性的張揚、輕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所以目前重智,輕德,一俊遮百丑的現象在多數校園隨處可見便不足為怪了(事實上我們不是存心輕德,而是沒時間顧德,學生的思品教育不是單憑說教或幾次學雷鋒式的活動就可以奏效的)。
之三、重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及能力的培養。
據報載我們中學生的想象力在國際上排序是倒數第五,但計算能力卻非常強。
曾有位德國人對上海某中學校長說:“校長先生,你們的書比我們的厚,你們的考試題目比我們的難,你們學生考試的分數比我們的高(奧賽),但你們得買我們的貨,你們得買我們的知識產權。
”作為中國人,對此話不知你有何感想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聞此該有慚愧之感,應該反饋自己現在的所做,我們的教育的確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
他們學富五車,卻缺少開拓創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質(近期我在構思一篇文章,題目是《嘆中國之“強盛”》起因是曾看過一則報道:法國巴黎圣母院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地方,而里面的警示語用醒目的中文寫著“請勿大聲喧嘩”;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桶上面也是用中文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在泰國王宮及澳大利亞旅游景點的有些廁所里均出現了中文提示“大小便后請沖廁及手紙用后請扔入桶中”。
這些說明了什么
中國是否已強盛到了美國及某些西方國家的程度,以至于中文象英語已成為了世界的通用語
這是我們國家教育的失敗。
丟人那,同志們
),有些人甚至缺少基本的仁愛之心,同胞相妒,手足相殘。
我們只有通過反思,才能認識到工作中的不足。
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兩個方面,并貫穿于工作始終 1。
著眼于全體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2。
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應稱之為素質教育吧。
“素質教育”已提多年,究竟搞到了什幺程度
事實上,我們在座各位最清楚。
到目前為止還只能稱之為“標簽”而非“旗幟”,也可以說素質教育喊的熱火朝天而應試教育搞的扎扎實實。
(外地的情況本溪、衡水)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可謂是步履艱難,因此國家已頒布了新課程標準,旨在改變目前教育教學存在的弊端,尤其在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狀。
隨之配套的是教材改革,教師評價體系的變化等等。
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是抱守殘缺,為社會繼續生產殘次品,還是銳意革新,培養出高素質的人
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他的選擇無疑是后者。
記得前幾年,在參加有關素質教育的座談會上,有些領導是滔滔不絕,或是談唱、跳、手工搞得如何好,或是抽象地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等等。
現在我們已走出了認識的誤區,我們知道素質教育既不是單純的唱、跳、動手,也不是抽象的遙不可及。
總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第1句】:面向全體學生
【第2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3句】: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4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第5句】: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能否貫徹好以上五點,是我們教育的成敗所在,圍繞以上五點,教師應樹立以下幾個觀念。
【第1句】:育人為本:學校應特別強調:高尚的思想品格是學生所獲得的最高學位。
我們都知道世界企業排出了五百強,這500個企業的用人標準非常相似:
【第1句】:德才兼備者,高薪聘用;
【第2句】:有德少才者試用;
【第3句】:有才少德者決不用。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注意體會:只有培養學生的品德與修養;保護他們的自尊與自信;激發他們的夢想與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以上三方面的意義無須贅言,如今就社會大環境來講,如果說是金錢至上,物欲橫流,道德在不斷地下降,并不太過。
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品德培養之難便可想而知。
曾看過一則報道:上海一小學的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到大世界游樂中心去玩。
途中,汽車突然滅火,拋錨,乘務員請大人們下去幫助推車,可好一會兒,沒有一個肯下車。
帶隊的老師見此情景說:“請小朋友們下去推車”于是出現這樣的場面:車里站的坐的都是大人,而推車的都是孩子。
車子啟動后,一些小孩上來找自己的座位,可位子都被那些不肯下去推車的大人占了。
按理成年人應是孩子們的師表,處處為他們樹立風范,可這些成年人的所為,會給孩子們什幺樣的影響呢
對學生成長影響的反面例子在社會、家里比比皆是。
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我們教師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況且我們很多人也盡不到百分之百的努力。
我曾給老師們提過這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不是要把課教好
多數教師的回答是肯定的。
事實上,500強企業的用人標準已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德為首。
如今,人們這樣評價教師“一流教師是教人的,二流教師是教書的”。
事實上,我們很難做到把一個思品差的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的合格的人材。
因此我們應充分地認識到“德為首”的重要性并注意育人之法。
我們所從事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的事業。
(在器皿制造時人們可以隨心所欲,怎么擺弄怎么是,想捏成什么形狀就成什么形狀)可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工作中,我們應該凸顯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
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呢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人文教育(愛國教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人文教育(有骨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人文教育(是讓學生懂得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義);“人不應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是教育學生要謙虛,教育學生不要搖尾乞憐要堂堂正正做人,做頂天立地的人)。
因此就教學而言,我們也該重新界定一下它的概念:既把教學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改為是培養人的過程,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工作中要公平待生)。
就學生思想品德培養,保護自尊,自信方面,在學校我曾對老師們這樣講過:我們是國家的育才人,那幺,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思品教育,我們是否都盡了職責
答案是:沒有,肯定沒有。
【第1句】:課內不聞不問,課外更是如此(走廊,校園的非正常現象有些人視而不見)。
【第2句】:即使涉及到學生的思品方面,也不過是浮在表層上的三言兩語,或是講些空洞的大道理。
【第3句】:有時,與其說是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倒不如說是在懈私憤,當學生給我們的集體抹黑時,當學生惹我們生氣時,我們多是用激烈的言辭把學生批評得體無完膚為快,批評的低下了頭,淚流滿面為止。
與其說是在教育他,倒不如說是在摧殘他。
同志們,我們的教育應隨時代而變,面對現今學生的這個群體,教育他時要切記一句話:忠言逆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再則,學生都有自尊心,即使批評的有理,如果不考慮地點、時間,不考慮學生的性格劈頭蓋臉,令他難以接受,也極易產生對立情緒,適得其反。
事實上對學生的教育可分為法治、理治、與情治(我們領導在對教師的管理不也如此嗎
最近看書有這樣一句話我深有感觸:真正成功的管理不是來自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而是嚴格規范的制度,這充分說明了所提的“法治”的重要性)。
三方面應貫穿于教育的始終但針對不同學生該有側重。
有人把育人比做澆花。
他說:其實育人好比澆花。
有的花喜足水,有的喜小水,有的需傍晚澆,有的愿清早淋。
不管那種花,都得澆一點,滲一滲后再澆。
求其滲透到根,重其吸收入心,這自然要了解花的習性、特點,然后順其自然,投其所需,求其壯實。
倘若圖一時痛快,瓢潑,捅灌,根吸不了,水費了,花也損了,這是蝕本的生意。
老師們,就學生而言,教育不僅僅是捧上一張張上級學校的通知書,而且還應捧出一個個有著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而還是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教育不僅僅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還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人生的體驗。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為我們國家的教育擔憂。
憂來自兩個方面1)根深地固的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所導致的教育畸形發展的狀況還將持續一個很長階段,對未來國民素質的負影響決不可低估2)目前教師隊伍“德與學”的狀況的確令人擔憂。
大局我們無力改變可在學校的小環境中還是應該盡力而為。
就教師的狀況,在抓隊伍方面我們學校提出的工作指導思想是“鑄師魂、強師能、重服務、謀發展”。
就鑄師魂、強師能我是這樣撰文闡述的:國有國魂、軍有軍魂、人亦有魂。
何謂魂
魂是一種崇高的精神。
不屈外辱、奮發圖強、勇立世界民族之林謂之“國魂”;威武不屈、為民族利益甘灑熱血,勇于犧牲便是“軍魂”;人若無魂則自私、麻木、冷漠、偏激、宛如行尸走肉;師若無魂便成罪人、魔鬼,曾經有位老校長在自己的辦公室內掛了一幅對聯:上聯是“不敬父母天誅地滅”,下聯是“誤人子弟男盜女娼”。
這充分說明了師無魂所帶來的惡果。
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培育人,因此,僅滿足于教書者不能稱其為師。
“育人”加“教書”方為教師工作的全部,故育人者必先修其身、正其行。
論語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道”是什么
是方向,是告訴一個人應該朝著什么方向發展;也是思想,亦可稱之為道統。
華夏的道統又是什么
是仁、義、禮、致、信。
毋庸置疑,一個有著人性劣跡的教師是決不會把他所從事的工作當作事業去傾注一腔熱血培育國之未來,其人恰似傳染病患,所帶之徒決不會健康。
古希臘的柏拉圖說過: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沒受教育,或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東西。
片語可見師魂之貴,故鑄師魂乃位師者修煉之首。
身為人師,僅有高尚的人品遠未達事業之需。
師魂之于事業如同大廈之基。
然而,師魂強、師能高方能成就人師。
因此,師者應研讀育人書籍以求育人之法、長育人之能。
工作中努力去尋找各種育人的金鑰匙以開學生的心鎖,使他們得以健康成長。
從而真正達到“有教無類”之理想狀況。
此外,師應善于反思,應樂學、勤學、博學,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如此,方能在教學工作中擁有高屋建瓴之能。
從而高效地完成育人教書的神圣職責。
【第2句】:自古行行出狀元,相信人人能成材請老師們切記:每個學生都有才,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能成材、成功,這應該是教育的本義和真諦。
三百六十行的很多能手,并非都上過大學,包括有些電腦專家或作家等。
我國,當今,一根考繩成了制約選拔人才的中軸線。
絕大多數教師的觀念都陷進了一個可怕的怪圈:誰學習好能升學,誰就是好學生。
于是學習后進生成了不被歡迎者,覺悟遲的差生成了被師愛遺忘的角落,結果出現了在圣經中“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表述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對差生而言,我們的教育、教學的確讓他們失去了信心、興趣,從而把他們推上了歧途)我們應該承認學生的先天差異。
在教學方面我常喻學生為喬木、或灌木:喬木只要陽光充足、水分適量它定能長成參天大樹,而灌木決無此理,不過蔥郁罷了。
同志們: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屏棄惟有升入好學校才是好學生的思想),相信人人都有才,才會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潛能,才能把差生當作平等的人來看待,才能真心地去接觸他們,挖掘、培植他們的天賦,使他們得以茁壯成長。
由于智力、知識基礎等諸多原因學生的成績是有差距,可深懂教育的我們不該單憑成績去評價學生,眾所周知愛迪生曾因成績差而被拒于學校的大門之外,拿破侖、英國前首相梅杰,法前總統密特朗,及現在的小布什都不是學習好的學生,有的甚至是淘學生。
年長的很多老師都經歷過這種場面。
當年那些淘氣包子、打架王、被遺棄兒,而今成為了企業家,行業的能手,當他們回憶學校的那段經歷,講起那段故事時,令我們多少老師熱淚盈眶啊,其中也不乏幾多內疚。
是啊,那時想到過學生日后成材嗎
自己曾怒氣匆匆,訓聲如雷,那時想到過淘行之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的名言嗎
自己灑向他們的都是一片師愛之心嗎
我敢斷言,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的話,我們教師對這些學生的愛之心定會像潺潺清泉,瀟瀟潛雨令他們茁壯。
同志們:只有相信人人能成才,你才能去尋找并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好方法、途徑。
這兒尤其要強調學生的個性差異,只有注意到個性差異才能夠因材施教。
加拿大的里賈那市有一所“擇差錄取”的中等學校。
該校從課程設置到教育方法,都是以愛為先導,采取強化措施,把大批差生雕塑成有用之才。
可謂是教育的一大創舉
就學校教育而言,并不是追求人人都能升學這一目標,旨在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每位學生盡可能地得以發展,天賦得以開發。
目前學校教學班的成分都比較復雜,人又多,給教育增加了很大難度。
盡管這樣,我們還是要避免對學生的“放羊式教育”在對學生教育時不該千篇一律,決不該教育學生乙只是教育甲的翻版。
要因材施教。
我曾讀過這樣一個范例:孔子在和弟子們周游途中,身高膀闊,逞勇斗力的子路問孔子“先生,聽到一個道理,就要照著去做嗎
”孔子面色冷峻地回答“你上有父兄,怎么一聽到就自作主張去實行呢
”隔了一會兒,當白面書生冉求問同一問題時,孔子卻判若兩人,熱情地說“聽了要立即照著去做”。
學生公西華很納悶,悄聲問“先生他倆所問相同,你怎么作了兩種回答呢
”孔子貼著他的耳朵說“冉求這個人平日優柔寡斷,我就鼓勵他前進;而子路為人向來冒失、莽撞,我就往后拽他一把”。
看看這是多么高超的育人藝術啊
我們應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其實,農民種田最懂這個理兒。
假如將一塊塊土質各異的田看成人,為了整塊土地的豐收,那就該是:山坡播谷,洼地種豆,渠邊栽稻,沙土弄瓜,嶺上養蠶,林間放牧,塊塊因地種養,必能贏得五谷豐登,農牧興旺。
【第3句】: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生的觀點已經過時,人們再也不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獲得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
教育不再是隨著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
終端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從目前的高中生報考及用人單位的選材,也能說明這一點,現在學生填報高校自愿,明智的人多是把眼睛盯在學校而非專業上。
用人單位寧聘專業不對口的211工程校學生,也不愿要專業對口的普通院校的學生。
原因很簡單,名校培養的學生素質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及適應能力強。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思考:怎樣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怎樣做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
就目前的教學而言
【第1句】:我們對傳統的態度應是“揚棄”而不是“屏棄”,
【第2句】:變課堂的“講”為“導”引導學生去討論、去質疑、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結論,總結規律。
但我們決不該否定教師講解與學生記憶的課堂過程,但要看它是作為課堂的全部還是部分。
【第3句】: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課堂(它是培養興趣及能力的主渠道)
【第4句】:教師的親和力,親和力會產生“愛屋及烏”的心理效應。
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忽略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人。
事實上,忘掉這些我們的教育教學便失去了一切。
【第5句】:努力變學生的“學會”為“會學”。
有人這樣說過:當學習是以聽講與做題為主時,當教育是傳授性灌輸時,我們更多地培養的是懶惰、自私、麻木、急功近利、坐享其成的蠢材。
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成為呂洞賓點石成金中的小伙子而非普希金筆下《漁夫和金魚》里的貪得無厭的老太婆。
我們都深知這句話的真諦:Give a person a fish and he can enjoy a meal. Tell a person how to fish and he can enjoy his whole life.(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
我們現在的課堂多數是讓學生在吃我們嚼過的魚。
有專家已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提出質疑,并強調教師在課堂應該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激勵者、指導者、解惑人。
作為教師,工作中我們應該研究兩法:首先是學法,然后是教法。
就目前學法而言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1句】:以聽講、做題為主的接受性學習
【第2句】:以體驗、探究為主的主動性學習(思、疑、釋、練)。
眾所周知,體驗、探究是一種心智活動。
那么真正有效的學習也是一種心智活動,決不是單純的記憶或理解。
同樣是記憶,未曾經歷,體驗過的記憶猶如過客(或說曇花一現),而在體驗基礎上的記憶則如同經過消化后攝取的營養。
就知識理解而言,未曾經過體驗探究的理解是表層理解,冷眼旁觀的理解,是為理解而理解。
可在體驗、探究上的理解則是經歷撞擊、感悟等心智活動后的深度理解(引導預習)。
綜上所述,我們教育者的任務,恰恰不單純是讓學生知道某個問題,記住某項知識,這就是法的問題。
目前教壇,百花齊放,教法之多空前。
我們既不該“安于故俗”,也不該一味“東施效顰”,那樣會適得其反的,眾所周知,講臺上沒有最佳、最完美的教法。
事實上,最優絕佳的商品只出現在廣告里,完美無缺的人只存在悼詞里。
但我認為孔老夫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啟發”應該是教法的精髓。
孔子主張讓學生多思考,不到學生冥思苦想還想不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學生深入思考有所體會,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導發他。
就教學而言,求精求巧是我們的追求,我們的課堂應該是: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過去的三字經,千字文多是小孩們學的,沒思、無疑僅是鸚鵡學舌,即使有思也是囫圇吞棗。
可目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類似的又有多少呢
貽害無窮啊
此時我到想起了一個傻妻的故事:丈夫出門前,對妻子說在我離家期間你要多注意:來人要弄清他是誰如、、、、、、,要禮貌待客如、、、、、、。
我認為這則笑話說明了思疑的重要性。
總之,教學應該有法,應該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維及動手能力之法。
即培養學生終身受用謀生能力之法。
【第4句】:學校應當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我們應該教育學生,使他們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是來自于全新的發現,來自于挑戰現狀,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現狀或一味地去模仿他人。
這是觀念的問題,教師的觀念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
如一個中國小孩和美國小孩在一起畫畫,中國小孩畫完后常問老師“你看我畫得象不象”而美國孩子會問“好不好”。
從我國教育的過去來看,我們建國五十多年而沒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就不足為怪了(很多國家一般是在建國后二到三十年之間)。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堅持這個觀點:“學”貴在“問”。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沒思、沒疑也就沒學。
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去繼承古人的尋知七問:即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自問;問一返三;問以致用。
那么對我們教師來說“好課應當是越講問題越多。
”
【第5句】:面向全體的基本要求是切實關懷每一個學生已經實行的新課改,其中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其實是在實踐著鄧小平的那句話“要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廣泛的人口資源。
我們都深知這句話的道理: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師。
【第6句】: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就是讓每個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素質獲得和諧發展(應該這樣理解“全面發展“的概念:全面發展并不等于平均發展,更不等于學生學習成績科科優秀。
人無全才,”合格加特長“就是有用之才。
【第7句】:能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會;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國家教育目前現狀
目前的教育狀況及其應對 幾年前,針對高中新生我們總是要花很長時間在學法等方面去指導他們。
因為那時初高中在教育教學方式方法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別。
如教學:初中是以知識學習為主的國民知識普及教育而高中是在知識學習基礎上的人才選拔教育。
前者注重知識,后者注重在知識基礎上所形成的能力,而今對初高中的要求基本相同,所以現今的問題就是轉變育人觀念的問題。
為此,我今天交流的內容是:我們國家的教育教學現狀,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及應對。
其實也是初高中銜接問題。
如果初中育人的觀念轉變得快那么對高中的教育教學就是一個有力的推動。
衷心希望我們在育人觀念轉變的路上能并肩前行共同進步。
以下是交流部分,敬請雅正。
人類已經進入了二十一世紀,我們國家教育該是什幺樣的呢
此時,我到想起了說過的一句話“發展是硬道理”,可見“發展”是我們國體現今運行的主旋律。
那幺作為服務于國家的教育,當然應該突出這個主旋律,來培養更多能促進民族發展所需的合格的公民。
文革結束后,我們的教育由于急功近利至使步入了歧途(如重點高中的出現\\\/為什么又出現示范高中
【第1句】:社會的發展時代產物被淘汰
【第2句】:非重點的抱怨:非國民待遇)。
其惡果之一,殘疾的文化人隨處可見,既學理不懂文,學文不通理。
真的出現了類似在地圖上找的令人啼笑皆非之事。
惡果之二,服務于少數學生,放棄了大多數,學校在大搞應試的精英教育及升學教育。
目前依然如此。
如果您常瀏覽教育教學方面的雜志,您就會看到幾乎所有國家級刊物在對高中介紹的濃抹重彩部分總是他的升學情況。
一些經驗介紹也是如此。
這是輿論的負面導向,目前的高考、中考也同樣是負導向。
在這種社會的大背景下,我們大家不得不信奉著那句“物竟天擇,適者生存”去拼,去摧殘學生。
眾所周知教育的價值觀決定著教育教學的行為。
如果我們把學校變成了應試能力訓練的場所,那么我們工作的中心肯定會放在如何使學生取得更高的考試分數上,從而扼殺了學生的天賦、限制了學生個性的張揚、輕視了對學生創造力的培養和高尚人格的塑造。
所以目前重智,輕德,一俊遮百丑的現象在多數校園隨處可見便不足為怪了(事實上我們不是存心輕德,而是沒時間顧德,學生的思品教育不是單憑說教或幾次學雷鋒式的活動就可以奏效的)。
之三、重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及能力的培養。
據報載我們中學生的想象力在國際上排序是倒數第五,但計算能力卻非常強。
曾有位德國人對上海某中學校長說:“校長先生,你們的書比我們的厚,你們的考試題目比我們的難,你們學生考試的分數比我們的高(奧賽),但你們得買我們的貨,你們得買我們的知識產權。
”作為中國人,對此話不知你有何感想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聞此該有慚愧之感,應該反饋自己現在的所做,我們的教育的確培養了許多天才與神童、許多專家與學者。
他們學富五車,卻缺少開拓創新的精神,缺少必要的公民素質(近期我在構思一篇文章,題目是《嘆中國之“強盛”》起因是曾看過一則報道:是一個莊嚴肅穆的地方,而里面的警示語用醒目的中文寫著“請勿大聲喧嘩”;在美國的珍珠港,垃圾桶上面也是用中文寫著“請把垃圾丟在此”;在泰國王宮及澳大利亞旅游景點的有些廁所里均出現了中文提示“大小便后請沖廁及手紙用后請扔入桶中”。
這些說明了什么
中國是否已強盛到了美國及某些西方國家的程度,以至于中文象已成為了世界的通用語
這是我們國家教育的失敗。
丟人那,同志們
),有些人甚至缺少基本的仁愛之心,同胞相妒,手足相殘。
我們只有通過反思,才能認識到工作中的不足。
身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時刻牢記兩個方面,并貫穿于工作始終 1。
著眼于全體學生快樂健康的成長2。
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應稱之為素質教育吧。
“素質教育”已提多年,究竟搞到了什幺程度
事實上,我們在座各位最清楚。
到目前為止還只能稱之為“標簽”而非“旗幟”,也可以說素質教育喊的熱火朝天而應試教育搞的扎扎實實。
(外地的情況本溪、衡水)教育教學觀念的轉變可謂是步履艱難,因此國家已頒布了新課程標準,旨在改變目前教育教學存在的弊端,尤其在教學中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狀。
隨之配套的是教材改革,教師評價體系的變化等等。
古人云: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是抱守殘缺,為社會繼續生產殘次品,還是銳意革新,培養出高素質的人
一個有責任感的教師,他的選擇無疑是后者。
記得前幾年,在參加有關素質教育的座談會上,有些領導是滔滔不絕,或是談唱、跳、手工搞得如何好,或是抽象地談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研究性學習等等。
現在我們已走出了認識的誤區,我們知道素質教育既不是單純的唱、跳、動手,也不是抽象的遙不可及。
總體上可歸納為以下五點:
【第1句】:面向全體學生
【第2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第3句】:注重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第4句】:培養學生精神,尊重學生個性差異
【第5句】:著眼于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
能否貫徹好以上五點,是我們教育的成敗所在,圍繞以上五點,教師應樹立以下幾個觀念。
【第1句】:育人為本:學校應特別強調:高尚的思想品格是學生所獲得的最高學位。
我們都知道世界企業排出了五百強,這500個企業的用人標準非常相似:
【第1句】:德才兼備者,高薪聘用;
【第2句】:有德少才者試用;
【第3句】:有才少德者決不用。
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注意體會:只有培養學生的品德與修養;保護他們的自尊與自信;激發他們的夢想與激情,才是教育的最好成就。
以上三方面的意義無須贅言,如今就社會大環境來講,如果說是金錢至上,物欲橫流,道德在不斷地下降,并不太過。
在這種情況下,對學生的品德培養之難便可想而知。
曾看過一則報道:上海一小學的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到大世界游樂中心去玩。
途中,汽車突然滅火,拋錨,乘務員請大人們下去幫助推車,可好一會兒,沒有一個肯下車。
帶隊的老師見此情景說:“請小朋友們下去推車”于是出現這樣的場面:車里站的坐的都是大人,而推車的都是孩子。
車子啟動后,一些小孩上來找自己的座位,可位子都被那些不肯下去推車的大人占了。
按理成年人應是孩子們的師表,處處為他們樹立風范,可這些成年人的所為,會給孩子們什幺樣的影響呢
對學生成長影響的反面例子在社會、家里比比皆是。
在這種環境下,即使我們教師做到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況且我們很多人也盡不到百分之百的努力。
我曾給老師們提過這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我們的首要任務是不是要把課教好
多數教師的回答是肯定的。
事實上,500強企業的用人標準已給了我們明確的答案:德為首。
如今,人們這樣評價教師“一流教師是教人的,二流教師是教書的”。
事實上,我們很難做到把一個思品差的學生培養成社會所需的合格的人材。
因此我們應充分地認識到“德為首”的重要性并注意育人之法。
我們所從事的是“育人”而非“制器”的事業。
(在器皿制造時人們可以隨心所欲,怎么擺弄怎么是,想捏成什么形狀就成什么形狀)可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所以工作中,我們應該凸顯人文教育的基礎地位。
那么什么是人文教育呢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人文教育(愛國教育),“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人文教育(有骨氣);“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是人文教育(是讓學生懂得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意義);“人不應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是教育學生要謙虛,教育學生不要搖尾乞憐要堂堂正正做人,做頂天立地的人)。
因此就教學而言,我們也該重新界定一下它的概念:既把教學是傳授知識的過程改為是培養人的過程,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工作中要公平待生)。
就學生培養,保護自尊,自信方面,在學校我曾對老師們這樣講過:我們是國家的育才人,那幺,在學校的日常生活中,對學生的思品教育,我們是否都盡了職責
答案是:沒有,肯定沒有。
【第1句】:課內不聞不問,課外更是如此(走廊,校園的非正常現象有些人視而不見)。
【第2句】:即使涉及到學生的思品方面,也不過是浮在表層上的三言兩語,或是講些空洞的大道理。
【第3句】:有時,與其說是在對學生進行教育,倒不如說是在懈私憤,當學生給我們的集體抹黑時,當學生惹我們生氣時,我們多是用激烈的言辭把學生批評得體無完膚為快,批評的低下了頭,淚流滿面為止。
與其說是在教育他,倒不如說是在摧殘他。
同志們,我們的教育應隨時代而變,面對現今學生的這個群體,教育他時要切記一句話:忠言逆耳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再則,學生都有自尊心,即使批評的有理,如果不考慮地點、時間,不考慮學生的性格劈頭蓋臉,令他難以接受,也極易產生對立情緒,適得其反。
事實上對學生的教育可分為法治、理治、與情治(我們領導在對教師的管理不也如此嗎
最近看書有這樣一句話我深有感觸:真正成功的管理不是來自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而是嚴格規范的制度,這充分說明了所提的“法治”的重要性)。
三方面應貫穿于教育的始終但針對不同學生該有側重。
有人把育人比做澆花。
他說:其實育人好比澆花。
有的花喜足水,有的喜小水,有的需傍晚澆,有的愿清早淋。
不管那種花,都得澆一點,滲一滲后再澆。
求其滲透到根,重其吸收入心,這自然要了解花的習性、特點,然后順其自然,投其所需,求其壯實。
倘若圖一時痛快,瓢潑,捅灌,根吸不了,水費了,花也損了,這是蝕本的生意。
老師們,就學生而言,教育不僅僅是捧上一張張上級學校的通知書,而且還應捧出一個個有著鮮明個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僅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學,而還是追求每個學生的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教育不僅僅是匯報時的總結,評比時的數據,還應是師生共度的生命歷程,人生的體驗。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為我們國家的教育擔憂。
憂來自兩個方面1)根深地固的的觀念所導致的教育畸形發展的狀況還將持續一個很長階段,對未來國民素質的負影響決不可低估2)目前教師隊伍“德與學”的狀況的確令人擔憂。
大局我們無力改變可在學校的小環境中還是應該盡力而為。
就教師的狀況,在抓隊伍方面我們學校提出的工作指導思想是“鑄師魂、強師能、重服務、謀發展”。
就鑄師魂、強師能我是這樣撰文闡述的:國有國魂、軍有、人亦有魂。
何謂魂
魂是一種崇高的精神。
不屈外辱、奮發圖強、勇立世界民族之林謂之“國魂”;威武不屈、為民族利益甘灑熱血,勇于犧牲便是“”;人若無魂則自私、麻木、冷漠、偏激、宛如行尸走肉;師若無魂便成罪人、魔鬼,曾經有位老校長在自己的辦公室內掛了一幅對聯:上聯是“不敬父母天誅地滅”,下聯是“誤人子弟男盜女娼”。
這充分說明了師無魂所帶來的惡果。
師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領者、培育人,因此,僅滿足于教書者不能稱其為師。
“育人”加“教書”方為教師工作的全部,故育人者必先修其身、正其行。
有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
“道”是什么
是方向,是告訴一個人應該朝著什么方向發展;也是思想,亦可稱之為道統。
華夏的道統又是什么
是仁、義、禮、致、信。
毋庸置疑,一個有著人性劣跡的教師是決不會把他所從事的工作當作事業去傾注一腔熱血培育國之未來,其人恰似傳染病患,所帶之徒決不會健康。
古希臘的柏拉圖說過:人若受過真正的教育,他就是個最溫良、最神圣的生物;但是他若沒受教育,或受了錯誤的教育,他就是一個世間最難駕馭的東西。
片語可見師魂之貴,故鑄師魂乃位師者修煉之首。
身為人師,僅有高尚的人品遠未達事業之需。
師魂之于事業如同大廈之基。
然而,師魂強、師能高方能成就人師。
因此,師者應研讀育人書籍以求育人之法、長育人之能。
工作中努力去尋找各種育人的金鑰匙以開學生的心鎖,使他們得以健康成長。
從而真正達到“有教無類”之理想狀況。
此外,師應善于反思,應樂學、勤學、博學,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
如此,方能在教學工作中擁有高屋建瓴之能。
從而高效地完成育人教書的神圣職責。
【第2句】:自古行行出狀元,相信人人能成材請老師們切記:每個學生都有才,通過良好的教育和訓練,每個學生都能成材、成功,這應該是教育的本義和真諦。
三百六十行的很多能手,并非都上過大學,包括有些電腦專家或作家等。
我國,當今,一根考繩成了制約選拔人才的中軸線。
絕大多數教師的觀念都陷進了一個可怕的怪圈:誰學習好能升學,誰就是好學生。
于是學習后進生成了不被歡迎者,覺悟遲的差生成了被師愛遺忘的角落,結果出現了在圣經中“”第二十五章表述的“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對差生而言,我們的教育、教學的確讓他們失去了信心、興趣,從而把他們推上了歧途)我們應該承認學生的先天差異。
在教學方面我常喻學生為喬木、或灌木:喬木只要陽光充足、水分適量它定能長成參天大樹,而灌木決無此理,不過蔥郁罷了。
同志們:只有轉變教育觀念(屏棄惟有升入好學校才是好學生的思想),相信人人都有才,才會正確對待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潛能,才能把差生當作平等的人來看待,才能真心地去接觸他們,挖掘、培植他們的天賦,使他們得以茁壯成長。
由于智力、知識基礎等諸多原因學生的成績是有差距,可深懂教育的我們不該單憑成績去評價學生,眾所周知愛迪生曾因成績差而被拒于學校的大門之外,拿破侖、英國前首相梅杰,法前總統密特朗,及現在的小布什都不是學習好的學生,有的甚至是淘學生。
年長的很多老師都經歷過這種場面。
當年那些淘氣包子、打架王、被遺棄兒,而今成為了企業家,行業的能手,當他們回憶學校的那段經歷,講起那段故事時,令我們多少老師熱淚盈眶啊,其中也不乏幾多內疚。
是啊,那時想到過學生日后成材嗎
自己曾怒氣匆匆,訓聲如雷,那時想到過淘行之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的名言嗎
自己灑向他們的都是一片師愛之心嗎
我敢斷言,如果時光可以倒流的話,我們教師對這些學生的愛之心定會像潺潺清泉,瀟瀟潛雨令他們茁壯。
同志們:只有相信人人能成才,你才能去尋找并找到適合學生發展的好方法、途徑。
這兒尤其要強調學生的個性差異,只有注意到個性差異才能夠因材施教。
加拿大的里賈那市有一所“擇差錄取”的中等學校。
該校從課程設置到教育方法,都是以愛為先導,采取強化措施,把大批差生雕塑成有用之才。
可謂是教育的一大創舉
就學校教育而言,并不是追求人人都能升學這一目標,旨在通過我們的努力,使每位學生盡可能地得以發展,天賦得以開發。
目前學校教學班的成分都比較復雜,人又多,給教育增加了很大難度。
盡管這樣,我們還是要避免對學生的“放羊式教育”在對學生教育時不該千篇一律,決不該教育學生乙只是教育甲的翻版。
要因材施教。
我曾讀過這樣一個范例:孔子在和弟子們周游途中,身高膀闊,逞勇斗力的子路問孔子“先生,聽到一個道理,就要照著去做嗎
”孔子面色冷峻地回答“你上有父兄,怎么一聽到就自作主張去實行呢
”隔了一會兒,當白面書生冉求問同一問題時,孔子卻判若兩人,熱情地說“聽了要立即照著去做”。
學生公西華很納悶,悄聲問“先生他倆所問相同,你怎么作了兩種回答呢
”孔子貼著他的耳朵說“冉求這個人平日優柔寡斷,我就鼓勵他前進;而子路為人向來冒失、莽撞,我就往后拽他一把”。
看看這是多么高超的育人藝術啊
我們應因材施教,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其實,農民種田最懂這個理兒。
假如將一塊塊土質各異的田看成人,為了整塊土地的豐收,那就該是:山坡播谷,洼地種豆,渠邊栽稻,沙土弄瓜,嶺上養蠶,林間放牧,塊塊因地種養,必能贏得五谷豐登,農牧興旺。
【第3句】: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之一那種一朝學成而受用終生的觀點已經過時,人們再也不能只通過一段時間的集中學習,獲得一輩子享用的知識技能。
教育不再是隨著學校學習的結束而結束。
終端教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從目前的高中生報考及用人單位的選材,也能說明這一點,現在學生填報高校自愿,明智的人多是把眼睛盯在學校而非專業上。
用人單位寧聘專業不對口的211工程校學生,也不愿要專業對口的普通院校的學生。
原因很簡單,名校培養的學生素質高,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及適應能力強。
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思考:怎樣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怎樣做才能使學生終身受益
就目前的教學而言
【第1句】:我們對傳統的態度應是“揚棄”而不是“屏棄”,
【第2句】:變課堂的“講”為“導”引導學生去討論、去質疑、去學習、去探索、去發現結論,總結規律。
但我們決不該否定教師講解與學生記憶的課堂過程,但要看它是作為課堂的全部還是部分。
【第3句】:創設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的課堂(它是培養興趣及能力的主渠道)
【第4句】:教師的親和力,親和力會產生“愛屋及烏”的心理效應。
傳統教育培養出來的我們在工作中常常會忽略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有精神世界的人。
事實上,忘掉這些我們的教育教學便失去了一切。
【第5句】:努力變學生的“學會”為“會學”。
有人這樣說過:當學習是以聽講與做題為主時,當教育是傳授性灌輸時,我們更多地培養的是懶惰、自私、麻木、急功近利、坐享其成的蠢材。
我們應該培養學生成為呂洞賓點石成金中的小伙子而非普希金筆下《漁夫和金魚》里的貪得無厭的老太婆。
我們都深知這句話的真諦:Give a person a fish and he can enjoy a meal. Tell a person how to fish and he can enjoy his whole life.(授人以魚,莫如授人以漁)。
我們現在的課堂多數是讓學生在吃我們嚼過的魚。
有專家已對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提出質疑,并強調教師在課堂應該是學生的組織者、合作者、激勵者、指導者、解惑人。
作為教師,工作中我們應該研究兩法:首先是學法,然后是教法。
就目前學法而言大致可分為兩種
【第1句】:以聽講、做題為主的接受性學習
【第2句】:以體驗、探究為主的主動性學習(思、疑、釋、練)。
眾所周知,體驗、探究是一種心智活動。
那么真正有效的學習也是一種心智活動,決不是單純的記憶或理解。
同樣是記憶,未曾經歷,體驗過的記憶猶如過客(或說曇花一現),而在體驗基礎上的記憶則如同經過消化后攝取的營養。
就知識理解而言,未曾經過體驗探究的理解是表層理解,冷眼旁觀的理解,是為理解而理解。
可在體驗、探究上的理解則是經歷撞擊、感悟等心智活動后的深度理解(引導預習)。
綜上所述,我們教育者的任務,恰恰不單純是讓學生知道某個問題,記住某項知識,這就是法的問題。
目前教壇,百花齊放,教法之多空前。
我們既不該“安于故俗”,也不該一味“東施效顰”,那樣會適得其反的,眾所周知,講臺上沒有最佳、最完美的教法。
事實上,最優絕佳的商品只出現在廣告里,完美無缺的人只存在悼詞里。
但我認為孔老夫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啟發”應該是教法的精髓。
孔子主張讓學生多思考,不到學生冥思苦想還想不通的時候,不去啟發他;不到學生深入思考有所體會,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導發他。
就教學而言,求精求巧是我們的追求,我們的課堂應該是: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學生思考。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
過去的三字經,千字文多是小孩們學的,沒思、無疑僅是鸚鵡學舌,即使有思也是囫圇吞棗。
可目前,在我們的課堂上學生類似的又有多少呢
貽害無窮啊
此時我到想起了一個傻妻的故事:丈夫出門前,對妻子說在我離家期間你要多注意:來人要弄清他是誰如、、、、、、,要禮貌待客如、、、、、、。
我認為這則笑話說明了思疑的重要性。
總之,教學應該有法,應該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學會學習、學會思維及動手能力之法。
即培養學生終身受用謀生能力之法。
【第4句】:學校應當成為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我們應該教育學生,使他們懂得生活中的重大突破都是來自于全新的發現,來自于挑戰現狀,而不是盲目地接受現狀或一味地去模仿他人。
這是觀念的問題,教師的觀念決定著學生的發展方向。
如一個中國小孩和美國小孩在一起畫畫,中國小孩畫完后常問老師“你看我畫得象不象”而美國孩子會問“好不好”。
從我國教育的過去來看,我們建國五十多年而沒出過諾貝爾獎獲得者就不足為怪了(很多國家一般是在建國后二到三十年之間)。
另外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堅持這個觀點:“學”貴在“問”。
學起于思,思起于疑,沒思、沒疑也就沒學。
所以我們要鼓勵學生去繼承古人的尋知七問:即心存疑問;勇于提問;不恥下問;隨時反問;善于自問;問一返三;問以致用。
那么對我們教師來說“好課應當是越講問題越多。
”
【第5句】:面向全體的基本要求是切實關懷每一個學生已經實行的新課改,其中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為了每個學生的發展,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其實是在實踐著鄧小平的那句話“要把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廣泛的人口資源。
我們都深知這句話的道理:沒有不可教育的學生,只有不善教育的老師。
【第6句】:堅持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面發展就是讓每個學生德、智、體諸方面素質獲得和諧發展(應該這樣理解“全面發展“的概念:全面發展并不等于平均發展,更不等于學生學習成績科科優秀。
人無全才,”合格加特長“就是有用之才。
【第7句】:能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教育,才能稱之為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給學生一些權力,讓他們去選擇;給學生一些機會,讓他自己去體會;給學生一點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給學生一個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給學生一種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給學生一片空間,讓他自己向前走。
你好 祝你好運 希望你會喜歡我的回答 我是全能 的 美女 碩士 莎莉蛙 如果你還有什么需要了解 的問題 請看看我的知識掌門人 里面是一系列考研的相關問題 希望最 棒 的 ^_^ 最優秀的我可以幫助到你 地址是
如果你喜歡我 可以支持我 如果還有什么問題也可以繼續給我留言 ^_^
上一篇:賀改革開放40周年感言
下一篇:返回列表